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责。
正当船上的明军有些越越欲试的打算在上展开反击的时候,张海等人率领三百余人组成的核心主力已经以匍匐前进和手拉车的方式占领了水寨出口城墙头的两段。
那种让人心惊的密集臼铳火力虽然并没有给水寨中的船队带来什么伤亡,可出口被占据的情况下却让里面的水兵营只得放弃进攻的准备而选择突围。
为了尽可能的在水寨中多少有一些收获,早在青州的时候队伍就早已准备好了一百三十多枚五十斤上下直径约六寸左右的铁弹。这些铁弹因为形状更为规则,所需的抛射坑工程量大为降低。
硫磺喷筒短时间内的烧灼之下使这些铁弹的表面变的通红,用推杆推入简单的抛射坑的时候就在超过一斤黑火药的作用之下被抛射出去。
敌船队向出口一边开火一边行使的时候张海没有下令开火而是命令队伍利用出口处高于水面的城头进行掩蔽。直到敌船队的头船开始临近出口的时候才下令将喷筒烧红的数十斤铁弹推入抛射坑中。
五十多斤的铁弹从几十米的空中落下的能量也足以砸开这些排量不过几十吨左右战船的甲板甚至船舱,从上面落下的数十斤中的烧红的铁弹更是使不少压舱物也并不全然有效。六寸直径直抵船底的洞口更让传统用于堵漏的大多数木塞难以发挥作用。
经过约莫半个时辰的较量,水寨中的三十余艘战船只有十余艘难以被命中的小船携带着不少水兵营的官员闯出了寨口。而接连数艘大船在出口处被猛烈的巨铁弹打沉之后虽然上百枚铁弹大多消耗的差不多,水寨的出口却已经被堵住了。
蓬莱水寨的作战虽然负责攻城的青壮及少年们付出了近二百人的伤亡,可因为周密的准备及纪律,张海所率领的队伍终于第一次没有这种作战任务中有人挂彩。
“如果明年秋冬的决战我们获得了胜利,这里完全可以做为我们的海军了吧?”经过整整半个白天加一个夜晚的忙碌,战斗结束后的打扫战场的工作接近完成了。距离蓬莱水寨不远处的山冈上,刘洪涛想到少年时师傅所讲的那些东西不由有些兴奋。
而张海望着临近冰封时节平静的海面却不由的想到了更远的一些事情。
。。。
第121章 海边思考
初冬的北方海面是那样的平静,虽是万里晴空迎面却吹来北方凛冽的寒风。
“海的那一边就是东虏的地盘?他们会不会在冰封的时候垮海而来?”有弟子问道。
“冰封时节只是沿岸不远的地方尚能通行人马而已。他们没有把握在海上朝廷哪怕在北方的水师。数百年前的宋时,那时宋朝不过几千水师就曾经大破十倍兵力的女真海路大军。现在明军在沿岸全部的水师力量怕是宋时十倍也不止。”张海回答道。
同这时常人不同,张海的核心弟子们经过多年言传身教,对这海上的世界已经稍有了解。不少人愁眉不展。
虽然因为强悍的战力,在陆上哪怕没有特殊的地利和抛石雷,战士们并不惧怕同几倍兵力优势的朝廷水师在岸边对射。但当听说这海上仅仅在中华沿海吃饭的海上巨寇外加朝廷的水师就可能有十数万之众,并且在几万里外的西方,那里还有比中华海域更为强盛的海上力量的时候也不由的心惊。
“想当年三国时期,不过是大军过个长江湖泊,曹操就需要让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搞连环船。我听最近被俘的俘虏说远海之上即便是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往往有近一丈高的巨浪和听顶伞难张的强风。陆上岸边我们不畏惧朝廷的水师,简单的土垒就能比船板更坚固。可到了这大海之上我只怕船只和士兵都缺乏长久锻炼,能战胜同倍的敌人就已经很难了。”李峰虽然如此说,但却对师傅有其信心,知道师傅既然能想办法在陆上建立对敌人的绝对优势,这海上同样也能如此。
“大家可见过鸟枪中最为顶级的上品?”张海向弟子们问道。
刘洪涛仔细想了想首先说道:“火器二中队曾在东昌之战的时候缴获过城头伏兵所用的一支鸟枪,师傅应该也是见过的。此枪据俘虏说是密鲁进口,采用我们的火药最猛时直瞄三十步外的头靶额头,弹丸不会打中下巴。”
“那火炮中的上品呢?”
“三十步外至少有会有一头距离的偏差。”
“大家随身都有纸笔也都明白算法,算算看吧。”张海对众人说道。
粗略一算下来不少人都明白了些什么。
“只要我们在火器方面将我们所掌握的标准尺、热涨冷缩、精益原则最大限度的运用到制炮上去,能将同规格的火炮威力增加为原来的四倍。按照优良鸟枪的弹丸和全枪重量比例,四匹普通马所能拉载的六百公斤火炮当能把六斤重的炮弹打出不逊色于红夷巨炮的威力。两千石排量的普通海船按照最大船弦布置的原则最大限度利用人力,则可以安装二十四五门千斤炮。几千人拥有二三十艘的船只则可以有六百门以上的这种优良重炮。或许那个时候我们才有像荷兰人那样争雄海上的实力,但如此考虑到船舶或海上经验的问题。依然难以垄断全国的海面称霸海上。”张海对众人讲道,但神色却似乎在提示着弟子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百门千斤重炮怕是能有六十万斤了。类似规模的火器我们若是用于陆上,那成本工时就足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所有工匠大干至少几年时间了。我们要是再多一万人规模的类似现在这种水准的精战力量。我可以确信:即便是师傅口中的东虏全师也奈何不了我们。”刘洪涛早已想起了什么说道。
“不错,同样的力量我们如果用于海上。甚至还不足以成为这中华海域内的霸主。但却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我们搞海上贸易海上商业。我们垄断一半的贸易收取四五分之一的份子钱。那不过每年一二百万两或几百万贯的收益。虽是庞大,但却如何能与获得天下的利益相比?而如果我们有资源武装出足以制霸几千里之内海上的人力财力物力。那完全可以武装出八到十万规模堪比现在的精锐力量了。蒙古人当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路陆做到。”张海的名字里带海,而且张海乃至张家新军的所有弟子都没有字这一说,但张海却并不迷信后来欧洲人提出的海权思维。
站在欧洲人的地缘角度上,海权论是有其道理的。从西欧沿岸出发,距离总面积七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块大陆富饶的一侧都不过几千公里的距离而已。而欧洲的全部人口还不及中国四成,欧洲国家谁掌握了海上殖民利益的通道,所带来的财力人力物力加成不言而喻。而如果从中国沿海出发,就是当年翻越过无数水道的郑和也未抵达过真正有价值的新大陆东部,非洲西部等等。
地缘上的不足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情况下以陆为主,陆海并重的完成扩张及利益所需的巩固。后世偏重海上不过是核时代在国际利益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的无奈产物。
张海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携带亲随及少量人口利用海行远渡他乡完成种田升级然后衣锦还乡的计划。可是先不说到了地广人稀的他乡所面临的行政管理及约束问题,那样做虽然回避了考验的风险,但也放弃了考验和选拔的机会。又怎能将中国境内尽可能优秀而善良的人群凝聚起来形成新文明的火矩?
繁忙而紧张的计划使得张海等人不可能在海边停留太久的时间就将弟子分派到战士和新选训出的兵源当中,准备踏上归途以避免夜长梦多。
三百左右的核心战兵加上一千名左右选训来的官兵再加上二百久经考验的战勤人员按照新的部队构架编组将三十个左右的小队扩充为中队并形成十个新的步兵连。虽然不少班并不满员,似乎还需要在归途及青州附近在征集一些队伍。但这反而有利于在比较激烈的战斗中保证班级骨干对战士的监督。
跟随这些官兵而来的随属并不多,数百名工匠和一千左右的随属被独立编组并由各连在各个行军方向上担任护卫。接近三千人左右的队伍差不多接近能够隐蔽行军的上限了,但为了迎接可能十分凶险的返城战斗,张海等人也只能暂时先将带来的人数控制在这个规模。
。。。
第122章 抛射弹坑
青州城外的大规模战斗实际上在围城后的第九天就逐渐停歇下来,这些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冷过一年。冬季不过刚刚来临,附近的河面就早已结冰。
守军不但将城头泼成冰雕一般,还用装满水的容器将城头下数米内的地方泼的光滑。如果只动用寻常的简单攻城器具甚至连给守军消耗性的风险都难以达成。
到了大约阳历十一月月底左右的时候,连夜里面的侦察试探间的碰状也少了。围攻青州的明军将队伍收拢到距离城头大约五百步左右的安全距离集中扎营,城四处各驻扎四个集中起来的大营,相距大概在五六里左右可以相互之间看清的地方。拥有大量骑兵的情况,守军不论从哪一个方向上大规模突围都很可能被至少三个方向上的九个营围困住。虎大威认为即便张家队伍的主力仍在城中,这数万大军也完全有信心将其拖住。毕竟在步兵的重装防护面对对手的箭弹已经不靠谱的情况下,骑兵更能给对手造成威胁。
而此是面对对手最强的东城城头,即便是柳香和张万勇等人也亲自带领队伍在木板搭起的城头工事的掩蔽下忙碌起来。
淄川的泥瓦匠中挑选出来的数百人分成多批不停的用锄头之类的工具在地面砸出一个又一个尺把深的小坑,然后添上泥水、再将似乎一寸左右直径几寸长度的圆头木头块插入其中。城头上不少的学塾弟子用线锤和尺轨等工具也赶来指导着匠人进行“劳动”。
“注意角度,沿着这个角度把木头插进去一节即可。”一个学塾弟子叮嘱道。
“怎么相比上一批的斜度又变陡了?”一位工匠有些疑问的说道。
“这个,算是有备而无患吧!”那弟子答道。
张万勇却是一头雾水:“这是要干什么?”
柳香有些神秘的笑道:“到了晚上你便清楚了。”
**这时也赶到了东城头,对工匠们说道:“忙碌了一天,今天就到此为止吧。”等到工匠们撤离之后,秘密的战备集结却在城头上展开。新建并在数天的守城战斗中得到考验的六个连约一千名新军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城墙头预定地点。其他位置暂由抽选出来的工匠及随属乃至少量负责投石雷操作的战勤人员把手。
很显然:这是准备向当面之敌发动反攻的信号。
凌晨时分,距离东城门三里之外,张海所带领的十个连队经过多日的准备和七八天的行军已经通过昼伏夜出的方法避开大股敌人派出的游骑潜伏到了距离敌人城东大营大约一里远的地方。
在**等人调兵派将之前,杨国柱等人似乎早在白天就在针对城头的观望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迹象。于是命人把其他方向上各营不少战兵调入城东大营的辎重兵中。整个城东大营聚集了包括两千精锐在内一万两千名拥有马匹的战兵外加八千多名辅兵。就是辅兵也大多不是在周边临时征集来的寻常民夫。
“也只有这样的才能应付敌人的突袭。贼寇不来则已,若来?定要在青州城下全歼这股悍匪。”杨国柱在得到消息之后似乎已经有了许多自信。锦衣卫原来早有消息从莱登一带来传来,加上白天城头的异动。他判断出黎明时分青州内外之敌必然有一次里应外合的行动。如今在青州城下的明军包括辅兵在内已经多达十多个营六万余人,三万战兵几乎可以全骑兵化,之前的那些畏惧和顾虑也就小了许多。况且有准备的情况下,凌晨最危险的时候反而各营都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可以迅速出战。
然而,当第二天黎明来临的时候,城内的敌人似乎没有溜出城头准备集结的迹象,直到天色似乎已经开始亮起来,负责外围巡逻的游骑已经发现了趁夜部署在城东大营东部张海等人队伍的时候。
就在杨国柱虎大威等人开始疑惑并随后开始传令各营整队,准备首先对城外张海等人发动大规模围攻的时候。如同夏季下雨前一般的滚滚雷声似乎在东城头的方向上传了过来。
那是部署在城东大营直对面的东城头上的战士们早已把城头冻土泥坑中插着的圆木棒拔了出来,就形成了近万个规整的洞口。装好火药六两铅弹连同后用火药粉及棉线制成的导火索一起塞进去就成了最简单而临时的“臼铳”
一般投石雷抛射坑或工兵发射炸药包的“没良心坑”因为土质不够结实的缘故最多只能把弹药发射到最远三百米左右的距离。而如果是在坚固并且冰冻起来的冻土泥上,则可以按小型**弩一般的初速把重铅弹发射到七百米远。
那些为了节省重量的两斤左右的小型臼铳也用寻常的冻土来加固铳身,则在第一轮有准备的射击中同样可以把重弹抛射到五百步以外的距离上。
就这样,近二百米范围一千平米左右的城头上一万个抛弹坑一次就把近万枚六两铅弹抛到了出忽城外敌人意料的距离上。留在城内的两千五百支经过冻土箱架加固的臼铳还有张海等人所在的队伍所携带的五千支插在冻土中发射的臼铳也把七八千枚铅弹一次型的发射了出去。
这些从数百步的距离上用简易方法增程抛射来的铅弹虽然误差范围大到了以公顷计的地步,但对于连营四五公顷以标准防御阵型扎营的城外敌人大营来说却已经完全足够了。
等原则所要求一个营在防御中的面积不过方圆六七十步,携带不少马匹连营驻扎的明军也达到了每三四平米左右一个,一个人的投影面积大约零点六平米。考虑到重复杀伤,杀伤率也达到了七分之一。如黑雾般蝗虫一样飞来的一万七千五百枚六两铅弹几乎在短短不过几十秒的时间内就杀伤了包括千余辅兵在内的两千五百余人,原本两万余人越越欲试准备集结队伍出战的城东大营在猛烈的杀伤之下一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拔出臼铳后的张海等人所率领的队伍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向城头预定集结地发起了冲击,因为必须在早已做好准备的青州南北之敌赶过来之前完成与城头主力的集结。
。。。
第123章 破围之战
战前得到消息的杨国柱等人将三万骑兵三万辅兵中的一万两千人骑兵及八千辅兵部署在城东、一万八千骑兵及两万两千左右辅兵分做三股部署在其他方向。大营之间的间距要比青州城的方圆大小多一倍,相距大约六七里左右的样子。这六七里的距离寻常骑兵做长途冲击,大约**分钟左右的时间。
若是寻常赛跑甚至是越野行军,对于张海等人来说在**分钟的时间里前进两里半左右的距离算不上有多大难度。可在吸收了大量新兵源还要使队伍携带大量辎重兵器不至于混乱的情况下达到这个短距速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要惊慌!我们一定能够先于两翼的敌人抵达城下寻求掩护!”
“城东大营的敌人早已我们震慑的找不到北,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不要脱离队伍!战场之上擅自离队当场处决!”
分配到班以内的新军骨干们不断的向那些加入队伍刚刚不过数天到十来天的新战士呵斥道。
虽然在进攻之前张海冒险的决定将携行的辎重粮食留在几十里外的一处临时密集营地里,战士们抵达城下的时候所携带的物资已经是以军火为主。但在全身披挂总平均负重六斗的情况下越过这两里半的距离还是使不少缺乏锻炼的新战士感到气喘吁吁。
当临近城头的时候,敌人骑兵先锋也从远处逼近了队伍,抛射来的箭支造成零星负伤带来的恐惧加剧了这种疲惫。
队伍在敌骑的威胁下似乎有混乱和失去控制的迹象,可位于队后身为军官的前弓箭中队战士们以最大限度的掩护射击逼退了敌人的先锋游骑后整个队伍还是相对安然的早于敌骑兵大队赶到了城下。
而这时人马构成的墙似乎已经抵达了距离战士们百步左右的距离上,整个队伍在火力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面队如此多的骑兵无疑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从远方袭来的上千枚弹矢已经造成了不少人的伤亡。张海及战士们在最后的掩护移动中虽然也杀伤了数十名敌骑,但对于并非乌合之众的上万敌骑来说似乎杯水车薪。但在此时,由战勤人员组成的临时军官队伍依然督促着自己负责的新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按照原来练习给队伍携带的臼铳填装火药和弹丸并不断纠正那些新战士在紧张中所犯的错误。
就在这看起来十分危急的时候,东城头上从两翼由远及近传来的滚滚雷声终于安定了人心。**杨秋霞等人刷另众人将两千五百枚装好弹丸的臼铳在城头连绵不断将铅弹从城垛的射孔中向近至五六十步,远至百步左右的敌骑展开了直射。
机动中的敌骑兵无法对城头上依托城防开火的战士们构成多少影响的情况下,即便是不少选训出来的新战士也能正常发挥出以前张家队伍的火器中队战士们在野战中的臼铳命中率,几乎大部分的弹丸都末入敌群之中。排除打中马匹及造成重复杀伤的弹丸也在短短半分钟的时间里杀伤了冲在最前面的近八百敌人,青州城外南北大营回合后的敌骑巨流终于在距离战士三五十步的标枪杀伤距离外被遏止住了。
有了这半分钟的时间,张海所率队伍终于在核心骨干们的整顿下恢复了队形及防御次序。整个队伍依托城墙分成两列密集横队分布在一里左右距离青州东城门不远的城墙下,战兵们纷纷利用支在地上的盾牌为掩护以清式复合弓向停滞在数十步外的敌骑以每分钟三千多支箭的火力展开射击。新战士们则在战勤人员的监督下填装弹丸
城头上的张家新军也开始以少数骨干的臼铳射击协助城下的弓手们防御,大多数新战士则在城垛的掩护下填状弹丸。
敌人在城头上下火力连击之下又付出了七八百人左右代价的情况下终于放弃了从正面对张海等人的队伍进行全面突击的打算。只有少数精锐将几百支标枪和飞斧投在了合适的距离范围内杀伤了几十人。
“只要我们的队伍不在敌人的冲锋和突击中被打败,而是对峙之中。那么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我们。”这个在推演和实战中得出并不断向战士们灌输的结论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仅仅是大约四五分钟时间的僵持,就让城头几千人队伍手中的七千五百支臼铳重新填装好了弹药。
而因为城垛和盾牌的掩护,重新集结起来的敌骑却不能了解这一点。见到城头下这些兵力和纵深都很有限的张家主力似乎已经把携带的箭支消耗了差不多,只有零星火力射来的时候。虎大威还是决定进行一次冒险,很显然:身为骑兵一方的自己有这种冒险的本钱。
当部署城东大营的主力终于在混乱中恢复了秩序并集结起队伍加入战团的时候,新一轮的进攻以连绵不绝的威势展开了。
然而迎接敌人的却是声势同样比以前更为猛烈的滚滚雷声,近万枚沉稳而准确的铅弹及箭矢直到六七十步左右距离的时候才向拥来的敌群飞出。
最前面几排几乎所有的敌骑都连人带马跌落下来,虽然以六两重弹为主的火力飞溅起的鲜血并不多。但巨大的停止作用和短时间内遭受的严重伤亡让那些在边疆经历过战阵锻炼的马匹再也忍受不住向后拥挤着退去,队形的混乱还造成不少跌落马下的敌人被后面的马踩踏而死。
天亮时分开战以来累计包括六千多名战兵在内七八千人的伤亡超过了青州城外全部明军的一成,战兵的接近两成。让这支朝廷曾经依仗的边军主力也丧失了继续冲击的勇气,败出了青州东城下的交战距离。
“要不要展开对敌人大营的反冲击?”刘洪涛向张海问道。
很显然:在遭受了这么严重的打击之下敌人已经不可能再承受多少损失了。城头上下的队伍若完成汇合,完全不畏惧这剩余的两万多敌骑。
张海却没有下达向城外的敌军大营展开反击的命令:“今夜他们会走的,至少是暂时放弃对青州城类似现在这样的包围。”
自起事以来,张海其实一直以稳重而不是冒险为最大原则,可即便如此面对未知的对手其实也承担了不少风险。在没有充足的规模和侦察力量能够有效掌握敌情的情况下慎重显然是更重要的原则。
而在另一方面:青州城下的战斗已经让包括张海在内的不少人对队伍的前景有了信心:即便明军今后调集像关外针对东虏那样规模的军事力量,也根本无需担心青州城内的队伍会被围困而死了。
。。。
第124章 军中俗套
青州城下的交手虽然看起来张海等人的队伍没有占据明显上风,只是依靠城墙才最终让主力顺利完成的回城,但却让数万明军从士兵到将领都为之色变。
“我们还是撤围吧!让队伍集中起来在更远一些的地方驻扎。这伙强贼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又获得了那么多可以发射的臼铳,而且似乎射程比先前大为增加。下面的参将自昨日以来也都觉得惶恐不安。不仅是辅兵,就连正兵营也在昨天的时候开始有逃兵出现了”军议的时候虎大威思索再三向杨国柱提议道。
甚至还有军官提议撤会济南府至少是淄川县城,因为很显然:对方的手段让所有有觉得即便扎营也不安全。
此时的杨国柱远比虎大威更为心惊胆战,但他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敌前撤退,那么身为主帅的自己很可能会被重罚。
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决定:全军集结在青州城北四里外扎营,而且大兴土木开凿壕沟,再用连起来的木排覆盖上土层来抵御很可能抛射过来的重弹。五六万人的队伍集中起来即便是营寨布置的稀疏一些占地数顷也不太忧虑外围兵力的不足。
可这样一来,虽然凭借骑兵的优势还能确保掩护从周遍的征粮乃至后勤线,但对青州的围困却只能等到初春的时候北方边境压力有所缓解的时候才能进行了。集中在四五里外驻扎虽然避免了来自城头火力的袭扰,却让观察北城门处的动向都要派出侦骑。而夜间青州城至少三个方向的城门几乎可以畅通无阻的出入。
利用这种机会,张海等人不但将隐蔽在城西几十里外群山小村落中的莱登等地官兵的随属们接了回来,还派出队伍在数天时间内新征选训了三百多兵源补充了之前作战中永久性减员的人后还填补了作战编制的缺额。
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实战,外加完成了城头四周不少地方大小抛射坑的构工,在城头上轮值中矿工中考验出来的数千人在少数火器中队骨干的情况下也对守住城头有了足够的信心。大部分的核心队伍就完全可以在城内展开整训了,工匠也开始按部就班的在指导下忙碌起来。
留在城内的百姓乃至大部分军队随属被集中安排在几个里坊之内,空余出的数条街道里坊甚至青州府衙外整理出的小广场成为张家新军新编成的四个步兵营十六个主战连队的练兵厂。
大多数选训出来的新战士经过这些日子的作战、恢复、初训已经逐步开始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至少再累也不会像攻城之前的临阵磨枪那样进行危险性很大的对抗性投石训练了。可即便这些人是在这尚武且民风相对纯朴的地方适龄兵源中十里挑一,也有资质上稍差的人。
甚至,不仅仅是核心骨干以外的新战士们,就连盐山来的老兵经过多次战斗乃至拥有训练上的天赋后在减轻了战争的压力乃至对前途的忧患后也不知不觉得随着职务的生高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你刚才说什么?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一条小巷里进行火器填装和队列训练的四营二连七排二班
班里几个登州来的新战士居然明目张胆的在全班及班长面前用家乡话私聊,这可是犯了张家新军中的忌讳之一。一支优秀而严格的军队不同于校园的标志之一那就是除了编制之外,不能出现包小团和结小圈子的现象。张海及弟子们对几乎所有下属的要求中:要么不说话,要说就一定要尽可能的讲那种类似辽东方言一般的“张家官话”。相比弓箭中队平时的训练任务更为轻松的火器部队里,对一切人性的克制乃至纪律的要求无形中就显得更为严苛。
在登州城下经过战场考验被选拔出来的那些“新兵”也显然不是寻常的“软柿子”,虽然还不敢公开顶撞基层的老兵军官,却用家乡话放低了声音暗暗的骂了一句。
“你刚才说啥?再说一遍?”四营七排二班的班长板着面孔冷笑道。曾是一名表现突出的战斗骨干,很想去更有发展前景的弓箭中队却一直不能如愿,很想在今天拿这个外乡的新丁来出出气。
然而,一名在战场勇敢而优秀的火器手却未必是打架斗殴的行家。单挑打架的伤亡风险比战场低的多,寻常少年中的至少两三成都不会感到有多恐惧。讲究冲突爆发前出其不意的出手时机也讲究身材和经验。
这位登州选训而来平时就好勇斗狠的新兵见到山雨欲来便毫不犹豫的一脚踹去打算先控制距离。
虽然因为距离感掌握的不好而没有着上力,但两人之间却陷入势均力敌的拳脚对冲的殴斗中。
旁边的战士们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不但没有拉架,反而六个人加在一起参与到对那三个登州人的围攻中。
参加城东火器测试的四营七排二班副班长会来后见到几个新来的登州兵的样子思考了许久,终究还是趁机把这件事报告到了身为张海核心弟子的四营二连长那里。在武安读过条例的他是知道这样的问题是可以越级向上反应的。
张海刘洪涛等人在接到逐级报告后的随后,则通过弟子中的“十人团”普通战士骨干中的“三十人团”的秘密报告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
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那些东昌过来的俘虏兵对这样的事儿不以为然。军中这样的事情在此时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军队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个在种种压力下由缺乏长期义务教育和现代文化熏陶的年轻人组成等级群体,只要不是被高强度的训练或战斗修理的筋疲力尽,怎么可能会避免这样儿的事儿?特别还是有职务的骨干与普通士兵之间?
张海却早在很久之前就已下定决心向包括此类事件的“寻常事”宣战。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