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的皇太极才终于有了机会站起身来。他虽然知道面对在战斗中不太喜欢留俘虏的新军主力部队,这么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密集的铳弹所集火。可还是愿意冒险,不然的话这本来就不算多的部众很有可能在那些强敌不分青红皂白的扫荡中所一一屠戮了。
“不要开枪!我们愿意投降!“这些年来皇太极也逐渐了解了有关新朝的一些事情,比如说“新朝白话”及其相关的一些用词用语习惯。再加上其一定的汉话功底,因此他的话反而让李少华等人觉得这个人虽然是个中年年纪摸样的人物,却很像那些曾经叛逃新朝的叛徒们。
“你是什么人?”一名负责上前搭话的青年旅小战士上前搭话到。尽管此时的皇太极按照对新军的了解没有携带任何兵器,甚至脱掉了铠甲,而且双手举过头顶,不过赶来的几名小战士还是不敢放松警惕的用那长燧发枪指着这个人
“我是负责这些部众的首领。也就是你们要找的人。我可以试试给这些不再有战斗愿望的部众下令看看,以证明我所说的话。”
李少华则让负责通信的小战士们向这些打算投降的顽敌下令道:“所有的人都要首先放弃铠甲和兵器,分成十处,一个一个走过来接受我们的束缚,明白没有?”
李少华看过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候同后金军的一些交战纪录,知道这些满洲人虽然不是新军主力部队所遇到的最强悍的对手,却是新军主力部队遇到的最为顽固的敌人。就连老弱往往也有不俗的抵抗意志,因此没有思考的放松警惕。他还专门的亲自叮嘱队伍随时准备战斗,地方这些人的反抗,并留有一定的预备队准备应付意外的情况。
不过让在接受这些残敌的投降的时候,因为有皇太极的主动相助,劝说各队主动投降,在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意外。
这让李少华也不由的感慨:这支当年的主力部队曾经的强敌,虽然装备和射术表现并不差,但却不在有当年的顽固和勇悍了。
在绝大部分人都在威慑和皇太极的主动劝降之下束手就擒并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皇太极的心也提了起来。毕竟在这时候如果新朝主力部队不打算留俘虏,那么所有的人就都会面临一场屠戮。虽然如果不选择投降的话,结局也不会有多大差别,但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会扮演极不光彩的一个角色了。
让皇太极庆幸的是李少华终究没有下达屠戮这些俘虏的命令或露出这方面的意向,而是主动站出了对皇太极笑道:“你算是多少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没有让这千把人白白的去送死了。“
这时候皇太极不知怎的,却终于鼓起勇气说道:“我们的投降不过是争取一份生的希望罢了。虽然希望生,但是如果贵军嫌俘虏太麻烦要处理掉我们的话,还是尽早比较好。”
李少华却不以为意的解释道:“你应该感谢那些辽东的残民们在内地的生活中做出了表率。圣主在我们出发前就说过:你们这些人终究不是异域异种之人,即便是成年男性乃至投降的军兵,只要主动投降,就不会面对过于严苛的结果。”
第1107章 军威之慑
巴图尔与顾实汗统领人马实际上亲自观察了这场战斗。
李少华所率领的这支听起来名堂很响亮的“首都青年旅”在装备和火力上并没有带给准葛尔部的巴图尔怎样的震撼。比起他在六合一带曾经见到过那近乎神技一般的火器军队,这支少年部队也就是铠甲看起来很精良而已,火铳的威力似乎也不小,似乎还能够格斗,其他都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而这之军队所表现出来的战斗作风之强悍,白兵格斗之凶厉却给巴图尔带来了如同当初在六合演武之时同样级别的震撼。
他听说过火铳队的运用法有什么六段击、三段击之类。可却从来没有听闻过这种利用火器的战斗方式:把威力巨大的弹丸当成了白兵中延伸的火力长矛,以无可抵挡的威力在突击作战中给予敌人连环打击。这从根本上就颠覆了从东方到西方的一系列已知的火铳队战术。恐怕也只有实战作风超出寻常的新军主力部队,才有可能以这种惊人的方式战斗。
而这个时候再联想起当初六合演武场上的一些事情,也就更加让巴图尔震惊了。
正如一些新军中的叛逃者所说的那样:新军主力部队的强大,并不仅仅像外面一直传闻的那样仅仅是铠甲精良、火器犀利。主要的原因是不论东方军队还是西洋的军队都根本无可比拟的战斗精神,带来了全新的火器运用方式。
如果说在这场战斗之前,巴图尔还有准葛尔部内的不少人都有一丝异心:这新朝如此的行事霸道,要不要先把这支看起来并不算强大的武装解决掉,然后再西逃西征另开天地?
而现在,巴图尔依然相信集卫拉特各部再配以合理的布局,不是没有拿下这支年少而轻狂之军的能力。可却没有人真的打算这样做了。
这些并非装备一流的少年军队仅仅是用这并不超出常规的兵械就发挥出了一以胜十的战力,如果一支几千人的骑兵队伍配属上自己当初在六合一带所见的那种兵械,恐怕就算是卫拉特人逃到天涯海角也有被轻兵突袭而全灭的可能。
内心这样想,场面上就更不吝啬于对青年近卫旅的赞扬:“刚才的交锋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没有想到这些少年们是如此的强悍和勇敢。我们连反应的时间就没有,战局就已经奠定了。我担心刚才我军如果有所异动的话,恐怕会引起误会,希望少将军不好再意“在重新见到李少华等人的时候。巴图尔和顾实汗的通译毫不做作的赞赏道。
不过,刚才的这场战斗却让李少华更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支首都青年旅同新军最精锐部队甚至是新军主力部队的差距所在。
那就是尽管首都青年旅配备了如今很多军队都没有的带长刺刀的燧发长枪,可这种传统的单滑膛火器并且没有多少靠谱炮兵的配置带来的火力局限也过于明显了。以这样简陋的火力,能不能对抗兵力明显占局优势,比如五倍甚至十倍乃至更多的强敌,李少华的心中也开始泛起嘀咕。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接下来如果没有什么别的问题,应该试试看以首都青年旅的战斗作风,如果运用传统的火器运用方式会不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我军终究不过是一支四五千人的队伍而已,今后的行动若是遇到敌人的大军,正面牵制敌军的任务终究还是要看诸位配合的。我率领的这支队伍并不是新朝最精良的部队,战力还是有所局限的,只能当做奇兵来运用。。。“李少华也是个心直口快,没有太多弯绕的人,这让喜欢同直爽的人打交道的不少卫拉特部众在感受到震慑之余也颇有好感。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快马从伊犁城以北的方向传了过来,正是卫拉特人负责信报的游骑。
巴图尔的卫兵亲自把急报接到手中,查看无误后送到了巴图尔的手中。急报并没有出户巴图尔的预料:在准葛尔部集中兵力在伊犁城下同后金残部对峙的时候,一直以来同准葛尔部为敌的哈萨克汗国杨吉儿汗似乎有些按耐不住,出动规模不小的大军进逼卫拉特部西部边境。这支大军似乎并不打算冒进,不过也给在边境空虚的准葛尔部带来很大压力。
见到在这种外交场合下,那卫兵都不顾体面的上来送报,胸中并无多少城府的杨少华也大致猜出个一二,直言道:“是有紧急的兵事么?我猜肯定不是现在已经是泥菩萨过河的吐鲁番人或叶尔羌人,而是西面的哈萨克人吧?”
“正是哈萨克杨吉儿汗的大军!”对于这件事,巴图尔也并不避讳。
对于哈萨克汗国,不论是最为老对手的准葛尔,还是出发前复习了不少外情部资料的杨少华都多少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哈萨克汗国是一个不小的政权,所统帅的人口完全不比最颠峰时期的后金逊色,甚至还要略强之。它拥有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万上下的人口以及三十万成年男丁,能够随时动员起来并出动的常备大军就多达十五万人之多。如果考虑到这里面的骑兵化比率很高,而且不少还都是旧疆一带的良马,那么甚至可以认为哈萨克汗国是一个国力不小的大型政权了,并不比当年成吉思汗统一时的蒙古各部或者当年帖木儿的家底逊色多少。
当然,身为旧疆富裕地带的大国,哈萨克汗国军队的战斗力倒不似后金或当年的成吉思汗那样凶悍。论同等部队的战斗力,就是比卫拉特诸部尤其是准葛尔部也逊色不少。不过凭借着国力上的优势,还有杨吉儿汗统率下的相对统一,还是在这些年来的冲突中对卫拉特人略占一些上风。
杨少华也并不避讳,依然颇有自信的说道:“我们没有主动去找它们,而是他们主动送上门了。那么我们就去会一会这些当年帖木儿的部众们吧!“
对哈萨克汗国军队有着更深刻了解的巴图尔却多少感觉到一丝兴奋:他当然明白哈萨克汗国大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有新军作战旅的助力,就算不能完胜那也不会有多少残败的危险。
第1108章 草原汗国
杨吉儿汗的确打算趁卫拉特人的主力不在边境的时候攻略一翻并吸引对手的主力了来战,不过做为统帅哈萨克各部,如履薄冰一般的盟主,他显然并不打算像某些小型政权那样进行孤注一掷的豪赌。
打算投入到这次进攻行动中的军队大概只有哈萨克本部的五六万骑兵,以这个力量进攻卫拉特诸邦当然是没有太大把握的,更别说再加上个最近以来风声很盛的新朝远征军。加上布哈拉汗所配合的一万五千人马,足足七万骑兵的队伍也是一支规模不小的人马了。
七万骑兵及其所消耗的后勤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以步兵为主体的十数万大军的主力所消耗的资源了。不是像当年安卡拉会战时那样在富庶且可以四处抢掠的地方行军,队伍也只能沿着少数战略通道前进,还要把大军分成相距二十里左右三路队伍,以保证在那些水草丰盛的地方也不至于给喂马带来过多的难题。
布哈拉汗在以前的时候,可以凭借坚固的城池,虽然对杨吉儿汗多有忍让,但也谈不上臣服。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从叶尔羌汗国传来了风声鹤唳的消息:新朝远征的先锋虽然兵力不多却以摧枯拉朽的方式一路袭来。那曾经在河中一带算是不小势力的叶尔羌人仅仅是在安乐城内外的一战之中就连东带西丧师五万遭到重创,这甚至吓的一度对布哈拉汗国不怎么恭敬的叶尔羌势力甚至有了向布哈拉汗街道逃亡以及商讨共同抗敌的事情。
这让布哈拉汗的内心十分忧虑:布哈拉坚城在那些传说中几乎“无坚不摧”,擅长“闪电般夺城”的强敌面前究竟有多大把握?
这些压力终于使他同意了杨吉尔汗的来使这带来的动议:以主力北上协同哈萨克人在卫拉特人那里搞一次大的行动,牵制或者说干扰那些自叶尔羌境内西来的强敌,如果有可能成功,那就是另外的开辟一翻天地了。
按照布哈拉汗得到的消息:新朝远征大军主要集中在天山南路,而且似乎携带了沉重的给养,河中诸部唯一优势恐怕就是在于充足的马匹和骑兵带来的战略和战术机动力优势了。
对于新朝远征大军在东面摧枯拉朽风声鹤唳的消息,杨吉儿汗却并不以为然。他知道新朝是一个志在恢复唐汉旧疆的旁然大物,所派出的军队必然是精悍的。可是整个河中一带几大汗国的兵力加在一起足有二十万堪战主力大军,不比当年的贴木儿逊色多少。那本土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新朝吞并卫拉特人和叶尔羌汗国的地盘之后还有多大力量越过险关山岭威胁河中各部?
“关于那些中原人,有什么更详细和更靠谱的消息没有?”行军的路上,杨吉儿汗直言不讳的询问布哈拉汗道。
此时的布哈拉汗没有了过去的那些追求面子上的平等的架子,对此毫无隐瞒的说道:“那支中原远征大军不出所料也是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马匹都还不错。因为携带了大量的辎重,他们长途行军的速度并不算快,可是在战斗与战术的时候似乎相当有一套。那叶尔羌人派出去的大军不少都是全军覆没式的惨败,根本没有多少人逃出来。不过据可靠消息:这些中原人的长处在于火器。他们在作战的时候会携带很多铳管并事先添装好弹药,作战的时候弹如雨发,而且开火的时候十分沉稳,往往能以少量的兵力就给予优势兵力的对手沉重的打击。”
布哈拉汗的说法杨吉儿汗也曾经得到过一些消息,对此他也是报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河中一带的各汗国对火器并不陌生。他甚至有些期待在这次转攻卫拉特人的行动中能够遇到新朝远征过来的偏师,看看这些新朝大军精悍到什么程度。
规模庞大的队伍在进入准葛尔人的地盘后只遭到了了一些临时武装起来的牧民的袭扰,兵力众多的情况下,精骑也不会缺乏。很快这些前来骚扰牵制的卫拉特牧民大部分就被清扫一空。
杨吉尔开始下令把侦骑的侦察范围扩展到向前四十里左右的样子,并在夜间的时候也尽可能的不松懈。大军在逼近伊犁城一定距离的时候就展开就地驻扎,准备迎敌。
在这四战之地驰骋了多年并不段发展壮大的准葛尔人还有顾实汗所率领的队伍当然也并不白给,在哈萨克与布哈拉汗国七万联军侵入旧疆北部草原没有多远的时候。巴图尔就率先率领了两万准葛尔主力赶到了。
准葛尔的主力虽然只有两万人,但同这支人马打过不少交道的杨吉儿汗却并不敢依仗兵多就怎样的松懈。他下令大军在接敌之前近一步的靠拢起来,并以连绵十几里的横队大阵迎敌。在拥有三倍以上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拥有足够的纵深,战线也不会是像能被对手充分包围的样子。
杨吉儿汗并没有一开始就表现出绝一死战的驾驶,而是派遣一名信使来到阵前喊话道:“此次大军前来,并没有打算征服卫拉特诸部的意思。百年来,双方交战已有多次。虽然我国势大并稍占上风,可当然也知道自身的实力。即便勉强占得上风,那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如今河中各族各部面临的最大敌手是那些野心勃勃不知好歹的中原汉人远征部队。诸部就算不能抗衡新朝,也应该广泛的联合起来给那兵力集结暂时还不算多的中原远征部队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其知难而退。草原上高贵的雄鹰,有什么必要去做那中原汉人的鹰犬?”
不过杨吉儿汗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口气算是十分谦谨的,可巴图尔却一点儿也不谦虚。巴图尔甚至没有打算对应的互派信使,而是让通译直接大声喊话,冷笑着回道:“感谢你们的好意!不过在我看了:那新朝恐怕是我们卫拉特人惹不起的。而你们却是一群只会凭借人马众多的乌合之众。你看这样如何?你们还是举族迁徙向西去吧。把河中汗国的那些地盘都让给我部如何?”
第1109章 火铳对射
“好大的口气!难不成新朝的大军已经跟你们一起到了天山以北了不成?“杨吉尔汗对准葛尔部的巴图尔的这种自大感觉到一种意外,也感觉到不安。不过这种话,他只是用哈萨克语喊道并且说给身边的人提醒注意而已。更远一些的普通官兵那里都没有用人或旗号就传达什么信息。
依靠兵力优势带来的外围掌控力,杨吉儿汗已经事先了解到:卫拉特的其他几部似乎还并没有赶来。这两万上下的人马也应该不是准葛尔的全部家底,以自己现有的力量,给予这两万之敌以重创似乎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杨吉儿汗通过巴图尔那自大的底气似乎也有一种怀疑:新朝大军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两万人马内,不过如果是那样,兵力应该没有多少人才是。
哈萨克人受奥斯曼与俄罗斯人更多的影响,火器的装备比例和权重更大,甚至比叶尔羌人的权重还大。
当历史上准葛尔部成为整个河中一带的首强之后,也把哈萨克人的作战方式大致照搬了过来:临敌的时候并不是以全骑兵的阵容交战,其中相当部分是以辎重兵为依托的重火绳枪兵,就像汉人那样依托车阵盾阵甚至是骆驼的尸体为掩蔽进行火力战,而数量不小的骑兵做为侧后掩护,很大程度上也是火器步队的督战者之一。
以这种步骑协同的方式,尽管哈萨克人因为相对宽余的生活在战斗力上远不如大漠以东的那些强盛时代少数民族们凶悍,可却也能发挥出相当的战斗力。
哈萨克人利用兵力优势早就摆出了个比准葛尔人长的多的标准横阵,并缓慢的开始逼近。而逼近到大概一百三四十步约一射之地的时候就停止前进和似乎要展开的进攻了,而是以类似西班牙式重火绳枪和驮载轻型炮为主体的火力展开射击。
当拥有的部队兵力火力占优势,而战斗力却未必比对方占优势的时候,杨吉儿显然知道在交战中要力求稳重。以压倒的火力优势来逼迫对手决战。
这时候似乎卫拉特人准葛尔部的火枪手也开始摆开阵势准备交战了,不过这倒未引起杨吉儿汗的太大警觉:不出所料,卫拉特两万大军中也就几千支可以远射的火铳兵而已。那火铳兵的火铳能不能在对射中威胁到自己还是另当别论的事情。
杨吉儿汗此时已经命令骑队的几部准备在面前之敌忍受不住火力战而打算冲击的时候,以骑兵对冲过来的敌军侧翼进行反冲击。
杨吉儿也是在这四战之地打了不少仗,特别是同吐鲁番人打了不少仗,他相信:兵力居于劣势的准葛尔人一定按耐不住首先展开冲击。
不过让杨吉儿有些疑惑的是:准葛尔大军的主力似乎向后退了,只露出了大概几千人的火器队伍?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避免主力在火器下的伤亡?或者打算逃跑并留下殿后部队?“包括杨吉儿在内的不少哈萨克将领此时虽然有些疑惑,不过也有不少人感到窃喜:这是打算丢下自己的火器队而不管的意思么?难道他们不知道火器手之间的对垒,数量的决定性意义?”
哈萨克大军的阵线上枪铳声已经接连不断的响了起来,七万中亚汗**队中火器化程度虽然比不了后来的清军或过去的明军,也有四成左右约三万人是重火器手,这些重火器手操作着几百门轻炮和一万五千余支重火枪。每支重火枪由两名火枪手组成,一名射手和一名负责持盾的勤务者。
这上万支重火枪手也大致分为了千后三组,并轮流不段的打出连绵不绝的火力。大概每五百人上下的营为一队。
在展开火力之处,这些哈萨克火器手们还是颇有信心的:在对手不选择冲过来的情况下,只能被接连不断的放血。
随着一阵阵枪铳声,弹丸也如雨的打到了对面似乎不准备持盾仅仅是拥有精良铠甲的火器手阵列上。
不过在这个时候,以望远镜观察远处敌阵的杨吉儿突然发现一丝不妥:对面的那些火铳手怎么敢在没有任何遮拦的情况下同哈萨克的大军队射?难道仅仅凭借那看起来还算不错的铠甲么?
答案很快就以战场上的事实回答了出来:哈萨克人那种看似威力巨大的火枪在百步到一百二十步左右的距离上似乎已经不能给那些穿铠甲的人以多少杀伤了。在猛烈的开火之下根本不见对面有多少人倒下。
而那些站着开火的火器手们,却以似乎规格不比寻常鸟枪大多少的火枪在中远距离伤感打出了对依托盾牌和车辆防护的哈撒克人坡有威胁的攻击。
那些盾牌在百步外依然威力巨大的弹丸面前被轻易的撕碎了,剩余的枪弹能量就是不再能打穿一些人的铠甲,也能将人彻底打到在地,打的肋骨或腿骨骨折。
在第一轮的开火之中,李少华下令投入战斗的十五个火枪连三千余名官兵就在五六里的范围内至少打倒了三百余名敌人。
接下来的开火因为一些官兵在填装弹药的慌乱中效率有些下降,但也不过是五分钟内先后展开的十轮火力就累计打到了整个战线上的两千余名敌军火器手了。
而一万五千名哈萨克火枪打出的火力在巨大的威慑之下每一轮开火仅仅只能有七八十发弹药在这个距离上打中投入战斗的青年旅官兵们,一次最多不过造成数人伤亡罢了。
这种严重不等价的火力交换还没有持续一顿饭的时候,哈萨克各处军阵就都开始有些骚动了。在哈萨克人的火器手不再敢于露头瞄准射击甚至干脆就是趴在地上的情况下,哈萨克人的骑兵马队也成为了在这样的火力对射之中青年旅的重要目标了。
这个时候,杨吉尔汗几乎可以完全断定:新朝远征部队的确来到了天山以北,并且与准葛尔人联合到一处了。
当然如同很多人一样,杨吉尔并没有因为眼前的被动彻底丧失信心,因为对面的火器手虽然在开火的时候十分犀利,但阵型单薄,根本没有用于轮射的后队。,,:!,:,,!
第1110章 战力局限
当然,杨吉儿汗还是看到了那火器队阵后的一些队伍的。不过那战线同样稀薄的军队也根本算不上什么用于轮射的后阵罢了。
命令下达的时候,早有准备的三万哈萨克骑兵开始躁动起来,并分成多路冲出了阵。
在看到对手的侧后的大队骑兵开始涌动的时候,青年旅的官兵们火力就开始稀疏下来。所有的人都按照班排长的命令立即展开一轮开火把膛内的弹药发射出去后重新展开装弹。
二百米的距离,传统轻骑兵展开冲击大概也就是不到半分钟上下的时间,但算上敌骑出阵的时间,展开重新填装的时间还是有的。这也是李少华对事前战术安排的信心所在,尽管在不少人弹药填装即将结束的时候,敌骑可能已经冲到了七十到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内。必然还会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完成弹药的填装。
事实也的确如此,见到对面的火力似乎在最初的猛烈之后迅速停歇下来的时候,哈萨克人的骑兵也更加兴奋起来:因为不少哈萨克大军的将领都感觉的到:对面的准葛尔主力似乎并不太想把这些火器手当成自己人,没有要侧击或支持的意思,反而离的更远了些。
“趁着对方没有完成弹药的填装!冲!快!”在不听的催促之下,哈萨克骑兵的马队越来越快,并且一些精锐的骑兵以全速冲击的时候似乎很有可能在弹药完成填装之前就逼近到青年旅第二营很近的位置上了。
骑兵冲击中的哈萨克人在逼近到近距离的时候也不忘记以早已填装好的火器展开压制,就似乎像前明的骑兵那样。
这虽然没有给青年旅带来太过严重的威胁,却终究使一些青年旅的官兵们不得不放弃用通条将子弹压实了。
连绵十余里的战线上,终究还是有部分哈萨克精骑率先冲锋在前同青年旅的防线展开了交锋。
当敌骑逼近到三四十步左右距离上的时候,不论枪内的子弹压实了没有,战士们迅速的向逼近过来的敌骑展开了猛烈的火力。
在开火之后,则迅速把那两斤半左右的重手榴弹抛置出去。
近距离开火的枪铳声还有那重手榴弹在爆炸时四散的弹片与声光还是给在这方面得到的训练并不算充足的敌骑以很大的震慑。尽管有一些官兵的子弹没有填装好,还有一些青年旅官兵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忘记了用心去投掷重手榴弹,导致不少的重手榴弹在敌骑的前方爆炸。
但这样不是很理想的近距离攻击,仍然会给当面冲击之敌以巨大的杀伤。而当敌骑于枪炮和重手榴弹的震慑与杀伤之下陷于停滞的时候,白兵反击就以各个连队为单位迅速展开了。
而当第一批与敌军接触的连队展开白兵反击的时候,整个战线上其他各连位置上也纷纷同逼近过来的敌骑展开猛烈的交锋。
哈萨克人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将攻击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青年旅第一营与第五营两侧左右的战线上。但这两个营参战的千余名官兵在火枪近射与手榴弹攻击之中还是将冲在前面的近千名敌骑击落下马,而在白兵反突击中也杀伤了数百名敌骑。
敌军先锋冲击的部队在被打垮之后,后续的敌骑兵继续逼近上来:显然这样的杀伤仅仅只能让哈萨克人为之震惊和迟疑,还不足以将敌军彻底击退。
只到这时候,李少华才决定从预备队中抽出最靠近一营和五营位置上的两个预备连队约四五百名战士投入作战。
这些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的新锐连队从近射到重手榴弹与白兵突击的一连串反击之中就杀伤了近千名哈萨克人冲过来的骑兵。
多达两三千人的伤亡损失,加上从中间的新军主力纷纷逼近过来。后队的准葛尔骑兵似乎也有预动,这些终究使得杨吉儿手下的各队骑兵不得不谨慎从事,并在交替掩护中败下阵来。
这次大规模的交锋,让杨吉儿汗不由的大开眼界,他没有想到居然还有如此能够在战场之上几乎如同打靶一般沉稳和坚定的火器射手,似乎那伤亡和战场环境几乎不会对他们造成多大影响的。那单薄战线的敌兵能够展开猛烈的爆炸物攻势和犀利的白兵突击,也是很多人在进攻之前甚至进攻之时都没有预料到的。
杨吉儿也庆幸己方这次出兵有足够的兵力优势,虽然不少的队伍在犀利的反击下发生了局部的溃败,但对于拥有绝对骑兵优势的己方来说似乎后果还不那么严重。
李少华不由的有些遗憾。仅仅是投入了三千五左右的兵力用于对峙和交战,队伍就在对射和防守反击中杀伤了至少两千多名敌军的火器手,如果将剩余的一千多兵力也投入到战场之上,再杀伤败退中的敌军两千人以上并展开无所顾虑的追击,那就很有可能达成更大的战果。不说歼灭性打击对手,至少将这些哈萨克人留下一半左右的人是极有可能的。
旅参谋长却是整个青年旅队伍中还算稳重的一个人,他对李少华安慰道:“那巴图尔我们并不能完全的视为自己的军队,就算见识过新朝的威势,我们也很难保证此人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同他一路作战,必须留有一定的兵力。这些逃敌见识了我们青年旅的力量,也就算见识了,没有什么可值得担心的。”
青年旅旅参谋长说这话的时候,不由的有些苦笑的意味。李少华也明白这是什么原因:虽然在战斗表现上队伍还算不错,可青年旅的火力配置终究导致同新军最精锐的部队有明显的差距。就算火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