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川境内的各少民土司势力不像云南等地那样封闭,尤其是这几百年来同汉地杂居不少的情况下。
各地的公安军县营在王光所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独立第一旅和“成都青年学生军步兵旅”大概两个旅累计八个营战斗群的威慑之下就彻底攻破了十多个地方土司势力盘踞的州县。
除了三四处来不及逃跑不得不顽抗到地,还有两家不知死活的向滇地逃亡而被新军公安军部队所消灭之外,位于四川西部边界地带包括藏民在内的不少人也都不得不逃向高原了。在这大逃亡的路途之中抛尸荒野的人不计起数。
负责四川战事的王光在协同动员起来的四川各地公安军完成了对不少仅仅只剩下老弱的土司山寨的包围之后有很多事情拿不定注意,最终还是决定给张海所在的队伍写一份密级并不算太高的书信,谈谈自己在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上的看法。
在王光看来:西南的各少数民族,除了极少数例子以外,绝大多数并不适合以当年北征的时候针对蒙满等民族的那种政策。明代以来,这些当地的土民虽然也曾经多此做乱,但与汉民并无宗教信仰上的对立,也没有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对立。千百年来的相互了解也更多。
只要坚持“迁徙富裕地带”“严禁聚居”,即不需在一村或一坊之内有三户人家以上的政策即可并坚持一定时间的严格管理。不要说那些信仰比较原始落后或者没有真正意义上宗教的民族。就是西边传来的一些组织性很强的一神教,在这种政策之下也被同化也是时间上的问题。如果再配合上与此时汉人相同的教育政策那就更可以足够了。
至于让人“家破”“妻离”“子散”的政策,不是不可以,只是这样做势必要再次展开针对整个西南少数民族的血腥政策,可能至少有百万人左右的人头会落地。这给新军主力部队带来的政治影响是很难说的。
王光的疑问很快得到了张海的回应。仔细回想起来,张海也觉得“家破““妻离”“子散“的形同强盗一般的政策只适合针对那些对新朝并不了解,也很难妥协的蛮夷。或者人口众多,同化起来也颇为困难的地方。张海并不希望在西南各地掀起一场像当年在辽东时的那样血雨腥风。
新朝在立朝初期所杀的内外敌人不说,清理的民众也有些不少了。张海得到过一些有关退伍士兵的报告,很多过去看起来温和而朴实的战士也在大规模的对内和对外的战事中转变了性格。这在张海看来,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因为这样的人就很难再被用于从事教育或行政等方面的重要工作。
最终,不仅仅是四川等地,就是云南贵州等地新军主力部队向各山寨残部所下达的“最后通牒“要求实际上比传闻下降了很多,对于一些比较”熟“与周边汉民在历史上没有冲突或冲突较少地方的当地民族仅仅要求”改俗“”改土归流“,而并不要求迁徙同化。
而对于一些被认为有**记录的地方部族,则仅仅把过去““家破”“妻离”“子散”的霸道政策降低为可以保留原来家庭,但不允许直亲以外的聚居。
这样的政策当然也是边陲一些部族难以接受的,激烈的请教和追击战斗又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直到隆冬季节的时候,整个西各地的战事才最终落下了帷幕。
在这场持续近三个月的作战行动中,新军主力部队战死一千二百余人,负伤三千余人,累计伤亡损失四千人左右;负责辅助的西南乃至两广一带的十余万公安军官兵战死四千余人,伤亡一万五千余人。整个作战行动费军费白银五百余万两,地方安置费用三百余万两。大概三十万青壮为核心的西南各部武装最终战死或伤死,西南土司势力除了伤亡数十万以青壮为核心的正规或准正规武装力量以外,终究还是有十余万平民在激烈抵抗中遭到清理。不过这西南各族在强压下的抵抗终究没有新朝三年北征时所遇到的北方之敌那样暴烈。超过二百万人以上的各部土司民众还是被妥善的开始“分流安置。”
第1036章 西望之路
张海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为了防止西南地区可能的反复以及防止藏区可能的变故,暂时还是将十余万新军主力部队中的一多半大概四个师群十二个旅群用于协助各地公安军和动员力量执行分流任务并巩固西南边陲的统治。由近卫第一旅及其他近卫部队、第二旅、第三旅构成的第一师群;以及刘洪涛率领的第五旅、第六旅、第七旅所组成的第二师群累计近四万人左右的大军分两路由滇北入川,在年底之前再次赶到了成都一带。
新朝七年一年之内两下西南,连续集中主力部队进行了一小一大两次大规模的作战并彻底改变了整个西南地区的民族和政治版图。
这一系列的行动,使得长期以来偏远于中原的西南之地的民众第一次感觉到了新朝圣主与自己的距离是这样的近,似乎几千里外的南京就在不远处似的。
在新朝七年,西南之地的经济状况虽然改善了不少,但还是并没有达到张海所期望的那种程度。不过底子还算好,算不上十分贫困的成都府倒有了些“小江南”的意思。随着军需与辅助兵工小系统的兴起,人口本不算多的成都府在城镇卫生有了很大改观的同时经济水平没有随着战备的提高而降低,反而随着财力的补充和投入显得繁华起来。
其实这也是东方城镇在很大程度上的无奈。除了江南还有东部少数工商业市镇之外,提前数百年城镇化水平达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欧洲水准的庞大中国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税收系统和“权力经济”建立起的城镇,同西方以城堡为依托而兴起的自治性工商业市镇天然的就存在政治经济属性的本质不同。。pbx。m
本就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张海对此虽然有些遗憾,但也并不是十分感冒,在它看来:东方的自由商业发展的环境与欧洲太大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即便真的存在,也不可能照办西方与欧洲的历史走上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
张海在队伍再一次于成都府扎下营来的时候,终于感觉到有些疲惫的身心放松了不少。至少不需要像过去的几个月里行军作战时那样连休息的时候往往也要身着内甲以应变了。
不仅仅是张海还有一同前来的刘洪涛等人,负责外情的田宾也来到了成都,当然王光也没有缺席。
张海召集众人在一起的时候,刘洪涛就似乎意识到圣主可能要讨论一些事情了。
“圣主是不是要讨论有关西征的事情?”刘洪涛询问道。也只有刘洪涛敢于在张海面前这样似乎有些公开揣摩上意的询问。
“正是如此。”张海没有回避,简单的回答道。
张海的回答没有给参加会议的几人带来太大的压力,反而让田宾和王光等人都显得有些兴奋。
虽然大规模的远征作战比预想的提前来不少时间,但在不少人的眼中:云集起来的新军主力部队是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这十万大军分散在西南的大山里执行清剿任务的时候似乎在局部有的时候还会吃一些小亏,整个几个月的作战行动显得相当紧凑,并不轻松。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南广袤而复杂的地理带来的困难。
而如果是北方或西域一带的旷野远征与决战,这十万新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足以和多达几百万的东方传统武装力量匹敌,甚至要胜过之。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不管它什么卫拉特还是哈萨克,不管是几十万大军伏击师规模的单路新军主力,也或者是游骑袭扰,基本上都无法玩儿的转了。
至于那唯一有很大潜力的西洋各国,外情部和其他公开民间贸易相关方面的新兴报刊不少消息都证实似乎正陷入一场大规模的混战之中。要说对远东的新朝有所警惕那有可能,但要说是形同一家或者类似滇地各部土司势力那样联兵而来,基本就不可能。
刘洪涛似乎若有所思的想着什么,总还是有些顾虑。
张海在最初的时候也有一种冲动:那就是这聚集起来并逐步得到了战场锻炼的新军主力部队的战斗潜力,即便不说是天下无敌,也完全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一次类似成吉思汗西征那样目标的远征行动。
不过西南战事后期行动中的一些危机和困难还是让张海更为冷静下来,直言不讳的说道:“如今我们的力量的确很强大,就算不能够在短期内征服天下,也可以拥有当年的元朝鼎盛时期版图。可是我们远征的目的并不单纯的是暂时性的军事征服,杀伤外族相当比例的战兵和青年并击垮迫降其政权扭头就走。那样的话:我们除了过早的然更西面那些更有潜力的对手警觉之外,并不会有多少实质意义上的收益。我们要向西域移民人口改善当地人口,要从那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收益,还要在移民相当人口的同时遣送会一些人口回内地。再加上我们远征泰西那些战争强有力的对手时,需要大量可靠而有战斗力的补充兵、需要大量靠的住的辅助部队用于巩固后方。而这一且的基础:是河西走廊有更可靠的交通能力。我们原本的计划,大概在新年春节前后,工程部队已经在甘肃一带就位,准备开始向西的筑路推进了。按照估算:哪怕是最简单的道路改造,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路面的那种,也需要三四年之久的时间才能建立跨越荒漠地带的更巩固交通。。。”
张海说这些话的时候,研究是刘洪涛最先猜出了张海的目的:“圣主的意思是近期展开远征的条件还不成熟,要从筑路开始。而向西筑路,西面的叶尔羌汗国和卫拉特蒙古都是严重的阻碍和威胁?”
“正是如此。决定性的西征,现在我们的条件还不具备。不仅仅是军姿物力的积累,还有我们依然还没有靠谱的辅助部队。等我们这些年投入巨大财力培养出的少年人成长到十五岁上下可以参军的年纪才算具备这个条件。不过叶尔羌和卫拉特,是到了要做开胃菜的时候了。”张海坦然的说道。
第1037章 卫拉特部
张海打算在西部边界上打几仗,不然,通向西域的大规模工程就根本无法有效施工。
不过刘洪涛再三权衡了许久之后还是反对张海在新朝八年春节前后就这样做。因为任何战事都不是按照自己想象的情况来进行的。如果与拥有四十万以上人口数万大军的卫拉特诸部开战,是以大军展开像新朝三年那样的大兵多路扫荡性攻势一举解决对手,还是只抽出部分兵力和对手与那些敌军交战?又或者像不久前的那样以公安军和已经抵达的工程部队挑衅对手?如果是后者,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工程会不会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其实按我的想法,西域的工程行动可以明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动工,修到嘉峪关一带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一停,多在边关完成一些建材工具以及粮食方面的储备。到了大后年决定性的战役将要展开的时候,进攻之力量先于修路。并不拘泥于“兵马未动,道路先行‘。书上说‘擅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说的有些玄。我的理解应该是一打就应该把对手一打到底,不给对手喘息之机。我也研究过史书,隋唐年间的改朝换代是王朝末世多方争霸,可那李家在短短几年内就击败了众多对手完成统一之势,看当年李世民的作战行动,就是不给对手以喘息之机。胜势形成就要一打到底,而不是像一般将领那样,总顾虑‘我会不会因为疲兵被袭或者轻兵冒进’一类。因为敌方的态势和可能的变化,往往是我们难以预料的。。px。m。。“
刘洪涛坦然的态度还是说服了张海。张海仔细的回想起来:新朝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实际上就进行过南下越南、北扫关外、征服日朝、跨洋攻略和至少三次规模不等的内部“堪乱“作战。这些一边倒式的一系列神迹会给周边带来什么样儿的影响是张海难以估量的。会不会遥远的斯拉夫、奥斯曼、萨菲、东欧、西欧那些战成一锅粥的势力已经暗中联合起来了?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并不是没有。
新朝当年的扫北还有“**观战“给西域中亚一带不少势力的震慑却是自己在奏报中都能够感觉到的道的。
如今不要说是西域中亚一带,就是河西中原王朝也已经丢失了很久。新军主力部队虽然在新朝三年的战略决战中几乎是歼灭了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不过当时冬季决战中并没有向卫拉特蒙古诸部展开进攻。而是大致以阿尔泰山一带漠西蒙古与漠北蒙古的原有分界线。
在蒙古高原西部边界上,新朝只有零星巡逻的边防公安军人员。大多以数百人左右的营为单位,而且在冬季的时候寒冷的高原西部几乎是不设防的。
新朝三年的那场战略决战给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带来的严重震慑还曾经远在张海的想象之上。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或者准确的说汉人王朝:是除了贫苦地带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一些藩属以外最没有实际存在感的一股力量。
然而骤然之间:从南洋到西域的诸国都开始发现东方那个繁华而庞大却几乎与世无争的大国竟然**之间变的那么陌生,它不在倡导那些让人有些蔑视的虚礼,而往往是动辄就以兵戈相向并且战无不胜,取胜也往往是神出鬼没的歼灭性打击对手,甚至不给对方的民众以一丝可趁之机。
当然,新朝主力部队当年对关外各族的打击虽然迅猛而无情,可还是有很多逃向卫拉特各部蒙古人的残兵。更是有上千成建制的后金精兵在皇太极的率领下逃到了卫拉特蒙古。
在这些人的渲染之下,新军主力部队变的比那成吉思汗当年辉煌时期战术和战力还要恐怖。而且不少人都听说了那新军中一种神奇的能够飘荡在空中的气球不仅仅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还能发射出恐怖的火力。那新军主力部队的炮火和弹就更是令人恐怖。
不过让那些没有同新朝的主力部队打过交道的卫拉特蒙古各部所有些不解的是:在有关新军主力部队那令人恐怖的传闻中,就是没有新军主力部队如何擅长冷兵器和肉搏的传闻。
说来这也正常:一般的人失败的情况下,如果实在不能说成是对手人数太多,总会说是对手的武器太好火器在太神秘。
在当初的**军演之后,卫拉特各部外加顾实汗等人,尤其是准葛尔部内的不少人都承认新朝在火器方面确实很有其独特的一套。
可是在最初的威慑过去几年之久冷却下来之后,又从遥远的东方传来一些消息:牧民们去那东面更遥远的地方放牧的时候虽然也遇到过新朝的巡逻骑兵,有时还发生过冲突。可是那些人虽然也擅长火器,却实际上很平庸。小规模的交手火器克制骑射,但很多人都相信:如果进行大规模的交锋,新朝留守在边疆的部队战力并不比各部主力部队要强,而且那些汉人组织松散,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不怎么样。
新朝七年秋冬之际张海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再一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展开扫荡整个西南三个月并在大规模的战事结束一个月以后,并没有被可以封锁的消息还是通过商人以及藏区那里的牧民们传播到了卫拉特蒙古诸部那里。
如今新朝的约束之下,临近新朝的卫拉特蒙古四部与哈萨克汗国还有叶尔羌汗国之间“大眼瞪小眼“式的对峙终于停歇下来,在做为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汗主持之下,几部的精锐主力为了相互监督,重要将领和精锐军队都驻扎在还算像点儿的伊犁城外,并在伊利城中建立了专门的议事机构。除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外,还有一股与蒙古人格格不入的人马驻扎在伊梨城附近。人数大概在一千五百名男丁左右,当然还有女营老营一类。虽然都是蒙古人的装束并以准葛尔部的名义存在,但实际上人们都知道这些人是远来的外族。
第1038章 卫拉特部(二)
连绵万里的欧亚大草原上,漠东蒙古对漠西蒙古就像漠南蒙古对漠北蒙古一样大多有些歧视之心。。pbx。m
在草原人的心中:像当年的大元那样入主中原是最为荣耀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挨着汉人的地盘也多了很多贸易的通道,听说天启二年之后依然可以时常越过长城打打那里的秋风。那大漠以东的地盘据说还有一些水草非常茂盛和丰美,就算在冬季也一样能放牧的地方。
因此自明以来的历史上:往西跑的蒙古人被视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曾经打跑过辽国也打跑过林丹汗的更东方向的女真各部,在漠西蒙古各部眼中多少也有些敬畏。再看到皇太极手下这些人装备和射术之精,就从来没有等闲视之。
最初的时候,看到这些总共不过一千几百男丁的外来户,库特部为了共同进退,联络了准葛尔与和硕特的各两千主力以四倍的兵力联手将皇太极所率领的疲惫不堪的残部围困起来,要求这些“女真人”献出身上的至少一半铠甲。
皇太极等人在绝境中万般无耐之下,决定以决斗的方式来定输赢,大致提出的原则是:卫拉特蒙古各部从族中抽出十名最精锐的勇士,还可以主动派出使着在皇太极等人所率领的队伍中选出十名普通官兵,也就是说:用卫拉特蒙古中的各部最精锐的勇士来对付皇太极手下一般甚至偏下的士兵。
其实皇太极本来是想说:对手三部可以挑出十二个勇士,而皇太极一方只出三个人,看看在这决斗场上:四倍兵力的卫拉特人在这样十分有利于兵力优势的小规模交锋中,能不能四胜一。。pbx。m不过这种说法对于草原人来说侮辱人格和挑衅的意味太浓,就换了一种说法。
皇太极同蒙古人打过很多交道,不论是做为对手还是做为战友。在皇太极还有很多满州有识之士的印象中:蒙古人实际上是比满州人在性格上是更为合格的战士。
如果双方得到同样的装备和训练,并且拥有差不多的指挥,那么心思淳朴的蒙古人要明显优于受汉人影响比较多心思也未必单纯的满人。
可是差距就差距在满人融合了游牧民族和汉人的优点,在组织和训练乃至装备上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在很久以前就早已超越了缺少职业化军队的蒙古人。
卫拉特各部对于满州人来说是陌生的对手,但是如今跟随皇太极从险恶的环境下逃亡出来并在严酷的作战中淘汰掉不少人的队伍,几乎个个都是披甲战兵中的精锐。虽然并非人人都是行营护军那种精锐,但也决非一般满州官兵可以相提并论。在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而战的决死斗志之下皇太极相信:只要对方抽出的十个人不是堪为将领的万里挑一的顶级高手,那么身边的这些官兵们必然拥有很大的胜算。而对手是绝不敢拿那种万里挑一可以承担亲卫通领或者大将的人物出来执行这种决斗性的任务的。
就这样,在不公平的规则之下:卫拉特各部抽出了十名自幼就接受全职训练,并且在几年前的冲突中有过突出表现的侦骑军官带着中亚一带那优良的战马全身披挂的走了出来。并且毫不客气的从皇太极的手下中选择了十名身材明显要矮小不少马也不是非常突出的官兵出来决斗。
这种将计就计的不公平决斗,就是要给已如丧家之犬的外来户们一个下马威:准葛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当然清楚:这些挑选出来的侦骑就是面对常备主力军并且在不考虑双方勇气如何的技艺切磋中,不论是步战还是马战都能以一敌三,就算缺乏有效的组织,十人个人可几乎可以抗衡五十到一百人。
如果这样的精锐还战胜不了自己替他人挑选出来的普通士兵,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这一千数百名残敌完全可以对任何一个部族以一当十。整个卫拉特蒙古拥有部众四十多万,常备的主力加起来也有五六万人,必要的时候可以总共动员出十万以上大军,如果对手能相当于一万七八千名常备主力,那就是任何一家都惹不起,联合起来也无胜算,只能依靠本乡本土的优势来周旋的势力了。毕竟一两千人的精骑在作战中所拥有的灵活性优势在这人烟密度并不算很高的漠西一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血腥的十人决斗展开了,这些千里挑一的蒙古骑射手在马术上远非普通女真官兵可以相提并论,更别说在状态和马力上远远胜过对手。
骑射按理说对步射并不占优,可要是十人级别的散兵交战,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十名卫拉特精骑骑着高头大马,人有铁甲,就是马的正面也有防寒的甲。马匹在飞驰之中娴熟的在距离背靠背的十名满清步弓手大概二十步左右的距离上曲折掠过,并不停的从各个方向上射出准确而有力的利箭
蒙古复合弓的效率远不如清弓,可是在这种散兵战斗中的优势却是巨大的,何况着十来个骑射手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无需减慢马速就可以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出一石力的强弓。
十名满州官兵的马匹在围射中没有多久就在连绵不断的利箭之下全都被射死了。人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十名蒙古骑射手在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就连续射出了上百支箭,几乎每个满州官兵的身上都中了箭,其中四个人还因为箭射在了没有铠甲保卫的四肢上而负了严重的伤,更有一人因为面部中箭而当场射死。
似乎觉得是在准备中已经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而且为了表现的自己并非是个只知游斗的懦夫,十名占具了绝对伤风并且杀伤对手近半的蒙古游骑展开了决定性的冲锋。同时在飞驰的马上向前张开了弓,弓速借助马速展开放箭,往往可以让箭支的威力大上很多。按照这些精锐们的经验,寻常的铁甲根本挡不住正面冲来的马上射来的一石力强箭。
第1039章 卫拉特部(三)
第3章卫拉特部(三)
死伤近半的满州人没有丧失勇气。有一定头脑上下也并不蔽塞的他们其实更知道自己还有自己所在的队伍目前的处境:要么全部去死,不是死于眼前就是被在冲突中或刑场上死去。要么光荣的战死,成为后世敬仰的人或者获得不俗的功名,但前提是:胜利。
卫来特精骑冲过来的时候十个参与决斗的满州普通士兵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做躲避的打算,负伤或没负伤一共八个勉强能站起来的人自觉低声商量了一下展开队形,依次搭开了弓箭瞄向冲过来的敌人。
步射的确要比骑射射程远而且容易发挥精度,但一个问题是:对手大部分面积实际上被高大的马头当住。如果是中原人的马队也就算了,这些或许百里挑一或许千里挑一的精锐所骑的战马必然很难在这弓箭之下就命丧黄泉。
在一名年长一些骨干的要求下,八名满州官兵决定以对手开弓放箭为信号,承受对手的一轮打击并在更近的距离上展开肉搏。
当蒙古人冲到二十几步左右距离上的时候,冲过来的马匹稍稍降低了些速度,箭支整齐的马上飞了过来。三四十米的距离明显超过一般骑射的有效射程。不过对于那些精锐骑射手则不在此猎。
八名满州官兵知道这些娴熟的骑射手们放箭之后在一两秒以及不到十米的距离之内就会完全转向,在对手开弓之后就没有犹豫,而是在早已认真瞄准一些时日的情况下把箭射了出去。。pbx。m
被挑选出来的满州普通士兵所用的弓大多为八斗弓左右。在威力上却相当于一石三斗弓,能把三两的重箭射出寻常士兵用中轻箭才会有的初速,在二三十米左右的距离上,也算是可以精确发挥的距离。所以的箭都瞄准了那些卫拉特精骑的上半身上部分不比胸环靶大多少的位置。
首先中箭的还是满八旗的步队,还站着的八个人在一轮中近距离的骑射冲击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负了伤。再也支持不住身体的两个人倒下了。一个人见到失血在严酷的战场压力面前还是在懦弱的肾上腺素压力之下选择了蹲下装做负伤很严重的样子。只有五个人还站着。
这些满州官兵终究不是开弓必中的神箭手,而是被选出来的普通官兵,八人一共射出去的七箭只有三箭射中了突袭而来的三个卫拉特精骑的上半身。威力如二石三斗神臂**一般的重箭当即就把三名卫拉特勇士从马上打落了下来,就算没死的也丧失了肉搏的能力。
蒙古人没有想到这些随机挑出的普通满州官兵都能射出这样威力的箭支,再也不敢等闲视之,准备掉转马头展开更远距离上的袭扰作战。这时负责领头的卫拉特一名侦骑百夫长也有些后悔。自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至少要把携带的一壶箭全部射完才发起冲击的。
不过这个时候,没有想到的是还选择站着的五名满州官兵知道让这些数量多于自己的精骑逃出的后果是什么,也在情急之下开了窍。不在专注于命中对方的人,而是只要把箭射在对方的马上就足够了。
在还剩下的七名蒙古勇士掉转马头的时候,五支箭追射过来。以普通满军的射术,哪怕是在三四十米的距离上,精确命中运动中人的上半身也毫无把握。不过在这个距离上追射马匹却是另一回事儿了。在短短的十秒时间内,有两轮重箭大概十支箭回敬过来。
因为这五人几乎都负了不同程度的箭伤,命中率还是大打折扣,不过好歹有一半大约五支箭射中了马匹。
马匹没有铠甲,五名满州战兵用的都是专门用于软杀伤的铲型箭,虽然因为不少人负伤之后求准确的情况下弓拉不满,射中马匹的时候不过一百多焦尔的能量,却至少让这些马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不顾及体力的来回游射了。
七名卫拉特精骑中没有中箭的六人连同负了轻伤的人,骑着那些中箭之后依然听从命令的马来到了弓箭射程之外,其中五人取下马上的箭壶准备展开游斗和游射。
十人左右的普通士兵交锋,最有效的冷兵器交战方式是长兵肉搏。可是对于这些卫拉特高手而言,不论是马上还是马下,箭术成了至少在散兵交战中杀伤对手的主要方式。
“这样对射下去,我们一定不是对手,冲吧!冲到合适的距离上放箭!”负责另头的一名还算年长些的满州老兵说道。
若论阵战破敌,满州弓有很大优势。可是散兵游战,还是面对层次高出自己一个级别的卫拉特精兵,那么除了不顾身上的伤势展开进攻就只能是唯一选择了。射术和弓箭都不及对手及远,那就只能在二十步甚至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同对手交锋了。
当年同明军交锋的时候,面对那些躲避在车盾之后只露半个脑袋以火器射击的明军,满州战兵往往是逼近到七步甚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