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民地,甚至岁币都难以满足需求了。至少自七到十年以后到未来二三十年的这个时间段里,也只能靠日朝两家每年提供的折合几千万两财富来弥补国内财政上的亏空。
李峰见张海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沉思,想起暂时由自己负责的那花钱如流水的教领域,似乎也猜测到了些什么。宋子悦这时似是直言不讳说道:“师傅以前似乎对这种朝贡关系并不以为然。依我看:要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征战,也不一定要等到数年到十年之后。今年秋冬之季就可以出兵。我承认这些国家过去在抵抗外部入侵方面有一套,可那也是针对过去的传统对手来说。对于我们来说,这两国不会比去年北征的时候征服后金更为困难。即便考虑民家的抵抗,是有利可图的。”
李峰却说道:“我们不讲传统国家那套政治需求和面子,拉下脸面对周边国家按照现在的国际惯例来搞那当然是好的。可是这些收入全要填进教的坑么?师傅要求全国的城镇搞十年制的普及教育,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儿高了?至少,我们不一定要像军队那样搞全住宿制,学费也没有必要全免。强制要求女孩同男孩一起入校,这合适么?”
张海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有着自己坚定的看法:“这么大的投资值得,而且是大规模的投资越尽快铺开就越好,今年在全国各县当然难以铺开,后年也应该全面普开,越早越好。其他方面的要求也不能降低。否则我们就不能在六十年左右的有生之年里的在整个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在整个社会实现真正的全面革新。你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人,难道还不清楚这一点儿么?”
张海以前曾经为合格教师的问题发愁,但是想起明治维新后时期日本的一些事情也就释然了:“合格教师不够,那就用识字的军人代替,教师同学生一起学习。”
化学习实际上在这个时代是教育相当次要的一个职能。近代旧日本前期很大一部分年级也根本没有多少化教育,就是一种国民教育。通过在人生中的少年期缔造一个有纪律而无忧虑的校园环境而让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变的更不喜好竞争,更有德和自我约束,人际关系也更为广泛,从而改变整个国民乃至社会的行为习惯。而这必然还会对下一代构成更为积极的影响。如果要等着火炬学校的那些孩子做为火种一代一代的繁育传承,恐怕还真要花上不止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革新。
说到这里,李峰似是有些会意,大致明白应该对待周边那些来朝的人尤其是李家与德川家的那些使团了。
张海见此也有些忧虑,叮嘱道:“对那些前来的人我们还是以礼相待。没有必要像以前对待我们敌人的蒙古来使那样耍大牌。”
“那要不要回礼?回些什么好?”李峰问道
张海思索了片刻:“我们回赐金银财物,那显得太俗。回赐名贵丝瓷,我觉得这两家未必缺那些东西也显的俗了点儿。回赐精良兵工,那更不合适。就送去大量的书籍。如果我们这些大白话简体他们能够习惯的话,尤其是关于农业技术方面我们最新的一些总结,要单件成本不大却可以广为传播的。做为贸易,我们最好劝诫那些人:平日里没有必要维持那么高的租税,并且以不算太高的价格向他们出口一些新式农具。”
宋子悦等人听到这话忽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转念一想也就解然了:“………先要养肥了?”
“就是这个道理。”张海简单的回道。
田彦田宾等人也都释然了:“这样我们今后发动对这些人的清算,也算是有了高大上的借口。不用像当年的蒙古人那样**裸。”
其实张海的不少弟子都并不理解张海此时的内心。张海当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想永远像当年近代日本对待中国的东北华北乃至朝鲜半岛一样做为农业及原料输出的殖民地来经营。但这却是新朝初年承担巨大重任又不能过度损害自身经济恢复基础的情况下唯一看似合理的选择。
“如果是这样,那要不要见见尚家的人?”李峰忽然说到。做为长期负责外情的人,又做为张海的核心弟子,李峰当然知道早在十几年前东瀛的强藩就插手硫球的事情。日后对朝开战的借口并不难找。张海及李峰都不相信李家能够接受事像新朝政权这样一个性质的“大”,国内必然有很多小动作,甚至反新朝言论在党争中也不会少。
而除了人权问题外,硫球问题就是插手日本最能够被这个时代接受的借口之一了。
第552章 李朝来使
“尚家的人?他们会来么?”张海对此当然不是一无所知,从前明的人那里就了解到,早在多年前硫球前来朝贡的人就由东瀛强藩代替了。当初明朝册封的船队还同这些人发生过冲突。
如今这自称是硫球来使的所谓“硫球使团”八成就是岛津家包办的。这在前明礼部的不少人中也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当然不是随那些使团一起来的人,而是两个月前经过我们外情的人费了不少功夫才最终请来的秘使。当然,为了防止意外,持有尚丰王的印信以为证明。”李峰回到。
“这恐怕瞒不了把硫求当作自己属地的人?”张海依然有些疑问。
“那些倭人对硫求一带的控制并不严密,而且做为商贸之地来往的人众多,我想这种联络应该没有走漏风声。即便走漏了消息,我看也没有什么大碍,毕竟密谈的内容并没有凭据。”李峰回到。
张海原本自然而然的想到对那些冒充别国师团来的岛津家的人施以颜色,但思索再三却放弃了这个打算。从岛津家历史甚至未来的一些表现来看,这个强藩能够从战国时期延续到旧日本时代几百年,必然在外交及见识能力上并非是简单仅仅只有蛮勇的土著。他们在万历援朝的时候就同大陆上的军队打过交道,更不会不清楚新朝大军是怎样摧枯拉朽一般的在短短几年内扫平关内外夺得天下。如果自己对于这些人表现的太过强硬,那么很可能使这些人为了避免惹祸上身主动放弃硫球,这对于今后对日寻机开战来说多多少少是个麻烦。
因此,张海没有决定首先召见真正的硫求密使,而是决定先按照次序决定见见岛津家来的那些人。当然在这之前,按照以前的次序,朝鲜是中原王朝藩属国中数百年来最为恭顺矛盾也最少的一个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南洋诸国,再次硫球,最后才轮的到曾经闹过不少矛盾别扭的东瀛。
旧时并没有现代的大使制度,不过做为理论上的宗主国,自明代开始也有类似归为礼部管辖的类似机构。如会同馆,四译馆。负责各国来使的接待和翻译工作。
新朝定都南京之后,因为张海等人的宅院一直并不辉煌气派,负责这方面事情的李峰等人也不得不把这类机构降低要求,整个南京城负责口译与接待的会同十八馆似乎同寻常殷实人家的民宅没有多大区别,四译馆内工作的旧有官员也是如此。现代时按照西方的规矩使馆属于使节的领地,而在此时还没有这个规矩。十八馆的主权属于做为宗主国,君主随时可以去各馆光顾。各馆的管理也完全由宗主国的人员负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国际客栈一般。
自从明朝二百年前就定都京师以来,南京的会同馆本来就破旧不堪,也就是近几个月随着残明政权的彻底瓦解和新朝统一关内关外,这长期沉寂的南京会同馆才有了些人气。
第一个来华的当然也是朝鲜李家的使者,想看看这拥有强大战争潜力的新朝对待朝鲜问题的态度。
几乎同明朝一样,依赖于儒家知识分子阶层的李朝也在16世纪后期开始逐步面临党争,利益集团宗族化,依靠学田的田产隐匿等种种问题。尽管有这些问题存在,对于君主**王朝来说这种类儒家知识分子利益集团仍然是传统皇权的各种依靠中最为可靠的一种,至少使李朝在几百年内虽然面对各种内患,却很少因为内患而面临亡国危机。主要的问题不过是外患而已,而在此时的朝鲜人看来,只要能够有效的依靠大国,那么外患就不是问题。
李倧不是合法上位而是通过宫廷政变才上位的朝鲜君主,因此即便是几年前在新朝的压力下风雨飘摇的残明政权对于这位非法上位的新君也并不打算正式承认,甚至还要在史书上黑上几笔。
而通过两年以来的接触乃至不少的传闻,李倧在感到了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也看到了机会,那就是通过“事大”,彻底扫平这几十年来的朋党政治和国内利益集团,做一个像张海那样拥有开国君主都未必达到的君权,若是西边那个没有完善制度的大国今后有什么变故,更大的野心极理想的实现都不是没有可能。
后金集团和残明政权一同被扫平之后,朝鲜的核心外交对象其实只剩下了东倭和中华两家,前者不用多说,如何同新建立的新朝政权相处就成了朝鲜国内政治的重中之重。其实除了李家自身以外,即便是支持李倧等人的“西人党”对于张海等人这种看似武人当政一般的极权主义政权也几乎没有什么好感,但如果同新朝交恶,又没有人有把握应对其后果。
处于今后一些事情的政治考虑和当下的需求,四月初七的时候,张海没有在会同馆搞大殿内接见各国使团的排场。仅仅是在皇城中临时搭建起来的一处很朴素如同民房一般的地方分别单独私下会见各国使团中的要人。
这时代的中国懂外语的人大概类似于现代美国人当中懂越语或者缅甸语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译馆的官员,还有一部分是商旅,总之不是对于张海来说十分可靠的人。不过定都南京的两年多时间以来精通三个传统藩属国语言的人并且对于队伍还算可靠的人是有不少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态度上还算谦谨的朝鲜来使主动用还不十分熟练的南京汉话来交流。
张海等人免去了这些人的跪拜大礼之后,朝鲜来的使者先是表示感谢,接连又是一系列恭维的话,比较客套比较形式主义的恭维的话之后是看似实际的一些恭维话:“久闻新朝圣主武功盖世,今日终于有幸得见。新朝征战天下仅仅不过三年时间就平定了长城内外,实乃史上前所未见之战功,薛项等也难以企及,必能。。”
第553章 李朝来使(二)
张海似是很受用的回到:“虽然你说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不过也不必讲这么多客套话了。我们新朝队伍里没有许多讲究及礼数,更多的时候是有事说事。如果这次你们的来意同以往同前明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李峰那里会妥善处理好相关的事情。你们的朝贡清单我见过了,需要回赐的东西不少明细也写在了相关的书上面,还有贸易方面的相关事益也会处理好。”
李朝的来使继续客套的说道:“已经仔细看了。想不到新朝不仅仅是武功强盛,对待百姓也很仁德,所赐予的更多是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所需。”
张海沉默了片刻,似是有些坦诚的说道:“朝鲜历来是中国最为重视的藩属。今天我也单独在这宫城里会见你这个能够传递消息负责主事的人,并不是为了听客套话。而是也有些掏心的话想认真谈谈。”
接着,张海直言不讳的说道:“你应该在外面也听到过一些风声:有人把我朝比做那当年的蒙元,不尊孔儒,不重人。这一点,其实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在我们新朝,绝没有那些吃着民脂民膏的伪善之辈存在的空间。朝鲜当年轻易的被倭寇显现灭国,我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那倭寇之国行的是实用的治世之法,而你国从乡野到朝堂之上尽是一些伪善之辈,上欺君王下压百姓,相互之间结党营私。而且我听说你们朝内着实有很多对华不友善的势力,如果这些势力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话,遭到报应的时候,也不要怨天尤人。”
张海的口气并不是很严厉,似是随便说说的样子,不过李朝来使却知道:这些话是有分量的,不是私下里的随便说说,而是在正式的书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其实关于这些事情,李朝的来使也早已想明白了应该如何应对,因此似是思考了片刻便回到:“新朝圣主乃是千年以来都罕见的人物,不但武功盖世,还有很多常人所不能及的发明及预言为证,证明是上帝之使,因此才能够不需要臣只靠家臣与弟子就能够治理偌大的中华。而我们李家主人可没有像圣主一般的天赋,如果在国内不对不少的人做出适当的妥协,又怎样能够管理国家呢?还望圣主能够明示。”
张海思索片刻后说到:“你们李家的确做不到像我一样可以只靠自家人就能管理不小的国家。你过当年你们李家的祖先开国的时候难道也这么看国内那些人的脸色行事么?我看未必。”
“先祖的能力,现在的我们怎好企及?。”
“我看未必把?”张海忽然笑道:“我听说你们李家的家主可不是什么靠上一代的恩泽顺理成章接任大位的太平帝王,也算是半个开国之君了。”
在这种私下里的场合,朝鲜的来使不敢就这件事情争论对错,只是回道:“那也不过是被朝中的一些人扶上大位罢了,现在的朝廷已经不是我们李家一家能够说了算了。”
张海也没过于多说什么,只是平静的回到:“李朝中颇有一些人阳奉阴违,对于我们甚至连阳奉阴违都没有,而是公开挑衅。你回去可以直接告诉你们朝内的有些人:新朝绝不会坐视你国百姓的苦难而置之不理,更不会对一些人的言论假装看不见。”
李朝的来使思索了很久才试探的问道:“如果我国国内的有些人本性难改,新朝会不会出兵为民请命?”
张海似乎早就想到了说辞,安慰似的说道:“你国如果没有人来邀请,我朝就也犯不上出兵征讨。国内各县的公安军费用还让人有些头疼的。”
“恕在下斗胆相问:如果有人邀请,大新朝廷当会如何?”
张海笑道:“我新朝主力大军可不是你们朝内某些朋党的家丁,不会参与你们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最多惩办一些可能十分过分的人罢了。更不需要玩什么遣子为质的把戏。”
听到这样说,李朝的来使虽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可也轻松了很多。话题,也由方略大事转向了不少轻松愉快的方面。
“我听说圣主虽然住在皇宫,但生活起居却很简朴。又在这宫城里面搭建了不少看似是寻常人家的房宅,还不如敝国大户人家的房宅。而且我听说圣主至今不忘青梅竹马,没有一位嫔妃。其实做为泱泱大国的君主,根本不必如此简朴。每年百万石的钱粮对于新朝上国其实也算不得什么。”
张海也平静的说道:“食色乃人之本性。不过我是想为天下的不少人做表率啊。如果我像以前的帝王那样三宫六院,这世上的人就会像那旧时一样纳妾成风,而乡村里很多质优良的平民百姓却难以繁衍后代。跟着我们起事的战士们,当然有吃不上饭造反的,但是其中的精干,除了少年战士之外,大多在之前是光棍。”
“纳妾与否是一回事儿,做为一国之君,服务君主端茶倒水的人总该有的?”李朝来的使这也以十分轻松的口吻说道。
张海也猜出来使的话中似乎有话,并没有怎样介意,而是随意的说到:“我新朝夺取天下,得罪过不少的人,能够信任的人不多。而那些寻常平民百姓出身的女子,往往仅仅不过刚刚成婚的年纪就已经被这世上的各种规矩还有生活的苦难折磨的太多了。”
“这不是问题,我朝黄海道向来民间多出美女。如果说年龄太大的惹人嫌疑,觉得可以保证可靠的小女孩儿也有两人随着我们一同到来的商队赶来了。就住在京城南门外附近一处寻常的客栈内。”李朝的来使低着声似是有些神秘的说到。
对于中国境内的局势十分在意的李朝境内不少人似乎也都从风闻中听说过这位神武的新朝君主不知道是不信任成人还是什么原因,似是有恋童癖一样。而且听说在新朝君主身边的那些小女孩还拥有不少的权势,于是在年初的时候就早有准备了。
第554章 李朝来使(三)
按照不少人的经验,但凡在政治与事业上表现十分突出男人往往有十分充沛的精力,相伴随的是****往往也很强,不少开国君主及历史著名政治人物是如此,甚至官场政治场上不少强势的人物都是如此。
但是这些人往往至少或多或少的有些自制力,知道什么色可以沾什么色不可以沾,而且往往不会受人以柄,至少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是如此。
张海在性格上并不是这种“雄主”“霸主”类型的人物,夺取天下乃至建立很强团队凝聚力的基础也并不是性格上的“王霸之气”,自制力其实也不是很强,经过不少的锻炼也不过是中上水平。
不过,当年青州之时的教训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张海甚至此时就性幻想到不少的场景:两个漂亮的小女孩同自己一起睡在粉红色房间深厚而柔软的被子里,还有硫求及东瀛乃至安南的几名妖娆的异国少女环绕在自己的身边,多只纤细的小手抚摩着自己身体上一切敏感的部位。欢笑与莺声燕语中,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忽然间笑着从背后蒙住自己的眼睛,然后手指变换摸测的突变,尖尖的指甲连同两只手的小拇指猛然间带着护甲插进了自己的两只眼睛里,尖尖的东西深及眼后的神经,鲜血夺眶而出。
几乎与此同时,一位早就在自己的两腿之间用嘴轻吻,用湿润的舌间轻舔着自己小弟的少女在微笑中也忽然猛然间含住了那两团圆肉,狠狠的咬了下去,并不短的咀嚼着那囊中的碎肉,直到自己的鲜血从尿道里喷了出来。还有两个女孩用**边尖尖的烛台还有头上的发簪在烧成滚烫的情况下插入了自己的腰间的脾脏和肾脏。
还有一个妖艳的天竺少将两个小木盒放在自己的胸前,两只毒蜘蛛在自己肉里注入的毒液将自己的两个****都化成了烂肉。
种种想象中的场景由令人兴奋到令人恐惧乃至似乎有些不寒而栗。
见到张海在听到有关女色的消息后似乎有些入神,朝鲜的来使那之前有些紧张的心终于有些放松起来:看起来,这新朝的威胁或许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似乎是提醒也似是找了一个不影响张海面子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那朝鲜来使继续笑着说道:“这两个孩子都是现在已经无父无母的两班贵族出身,为了避免党争之祸暂由本人代管而已。将她们送给圣主也算有了好的去处。哦,他们年级虽然还小,汉话却还粗浅的懂一些。”
张海很久才回过神来,平静的说道:“噢,这件事情我知道了。这两个孩子我会照顾好的。”
相比以往的传统王朝,新朝回赐给朝鲜来使的东西不能说不厚重,也并非毫无价值。但那些农书和农具总要认真做事才可能获得产出,比起一些能够迅速变现的东西来说并不是能够让所有人都痛快。朝鲜使团中的不少人还有些微词,不过总的来看,让不少前来的人排除了疑虑:这个军功强盛的新王朝对于朝鲜半岛似乎没有当年蒙古人那样的野心。
朝鲜的来使走后,负责随身亲卫的宋子悦等人问道:“要不要见见城南那两个朝鲜来的小女孩儿?”
不知道怎的,张海忽然感到两腿之间有些发冷,不过却还算平静的说道:“让她们到宫城里来住下也好。不过西院还是算了,就留在这里。不会孤独的。”
张海在民间征战的时候不少繁华之地都去过,见过不少大户人家的女眷,了解这时代按后世标准那种90分以上真正意义上的美女是极为少见的。民间的普遍贫困乃至妇女地位低下带来的繁重劳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即是中国传统社会,跨阶层之间的通婚及流动相比其他同时代的国外来说也更为普遍。更别说还没长开的孩子顶多也就是有些可爱而已,能有什么水平?
当张海见到这两个孩子的时候,却知道前来的人是用了心的。倒不是说这两个朝鲜黄海道来的孩子多么相貌出众或者赶超现代某些童星的水平。而是那小小的年级举止做派神情举止比不了林戴玉进贾府也差不多了多少了。不过这也有让张海放心的一面:至少在那些朝鲜人来看来,身为帝王的自家就算简朴一些应该也同大国的上等大户人家没有太大区别,会有众多的妻妾敌视轻视新来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规矩,并不知道如今的张海如今的家里并没有那些规矩,说有一个配偶还真就只有一个配偶。
相比自己身边的那些小女孩儿们,这两个朝鲜来的孩子身上种种训练出的举止做派天然让张海生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
“看样子,你们两个人今年大概六七岁的年纪?而且已经有先生为你们开蒙了?”张海试探着对两个孩子问道,不知这两个孩子的汉话水平如何,说的是哪里的口音。
或许是这样的话经常被问道,两个孩子熟练的操着南京官话的口音先后做了回答,声音稚嫩而清澈。当然,这两个孩子却是总是回避自己几乎是从记事的年纪开始就得到各种训练的事实,总是说自己仅仅是在收养人那里得到了一些锻炼而已。
听到这样的话,张海就在心中把这两个外人打入了“冷宫”,别看这两个孩子年纪小,却已不是能放心放在身边的人了。但要是遣送回去?那多多少少会让前来的朝鲜来使产生一些疑虑,对于今后的种种行动总是不好的。
尽管不打算将这两个孩子安排在西院同自己身边的小女孩儿们住在一起,张海还是在晚上直言不讳的对柳香讲起了这件事情。甚至谈了谈自己对几个传统“不征之国”的大致看法。
“又要用兵了?我听说朝鲜和东瀛都是相当于中原大省的国?”柳香想起过去不少令人后怕的事情,担心张海又要过上像以前那样日子了。
张海笑道:“香儿放心,即便有事,这几家还都用不着咱御架亲征的。”
第555章 岛津使团
四月初七晚上的时候张海同柳香及孩子一起在西院普通的卧房休息,没有去那间独特的房间,同时也在思考着有关对日和对朝的战略。
这一天张海也从身边的小女孩们那里查阅过有关一些朝鲜和日本的情报资料,在一些情报资料结合张海前世的大致印象:此时的日本应该有两千五百万石的农业产量规模。这里的石当然是指日本标准的大石,折合一百五六十千克约两三石新朝石制单位的规模,人口也应该差不多有两三千万。
朝鲜的人口公报上是五百万左右,实际肯定有所隐瞒。按照近代以后朝鲜与日本本土人口的对比,朝鲜半岛的人口至少应该为日本三分之一才是合理的。
当然,朝鲜是中央集权制的传统国家,这种国家的兵力动员能力顶天可以看成拥有五百万统计内人口的军事化大国。而日本是武士传统浓厚的封建大国,兵力动员力说不定赶超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各国之和。
张海还了解到:按江户幕府的规矩:每万石常备军约150人,这样算下来整个日本各大名的常备军总数应该在四十万左右。可实际上按照战国时期更高每万石500人的标准累计能够动员的兵力上百万也说不定,这还不包括农兵。换句话说:此时代的日本军战斗力虽然并不比平均水平的明军更高,却也是一个相当于明朝那样的大国。要摆平它,以代差级别的压倒性绝对战力优势没有主力部队几千人伤亡甚至几千人的牺牲也很难办到。
以前自己总是避免在开国的时候对外大战,主要顾虑就是担心一口吃不下胖子反而造成军事体系的扩散,而在财力上,如今新朝的国库无疑是充沛的,暂时还并不担忧这一点,兵力上也不是问题。当初的明军也曾经给新军主力部队不少压力,一是自己八个旅的战斗群还没有完全形成颠峰时期的战斗力,而是要保卫的地方太多,作战地域太辽阔。而日本的兵力动员能力虽然高,但海上力量却并不强,国土纵深也不大,这样算下来队伍沿日本海岸展开攻略的时候能够相对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拥有制海权就拥有相当的主动权。
因此,要不包尽快展开征日攻略,就要看看那些日人的见识如何了。
第二天的时候,张海首先见了从硫球来的使团。这个使团与其说是硫球王国派遣而来的,倒不如说是萨摩藩派遣而来的。
自从十多年前开始,硫球每年来进行朝贡贸易的船队就都是基本由岛津家的人来负责的了,当然还会象征性的携带几个人质一般的硫球使者做代表。这些事情以前在礼部的不少人都清楚。不过再大多数情况下,官面上对这种事情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此时的张海却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想先见见这岛津家的来使,看看这些人究竟是盲目的自大,还是像朝鲜人一样恭谦。
似乎是岛津家的人早已预料到了这新朝同旧朝可能的不同,这次前来的名义上的硫球使者不在是以前礼部认识的人。不过,张海直接让李峰传话让萨摩番里能够说的上话的人前来宫城之中单独朝见,这还是在萨摩藩的使团中引起了不小的忧虑。
会同馆里,那些萨摩藩几名来使也有些焦躁不安,并不是因为身份被戳穿,而是没有想到新朝的圣主会提出单独召见派出的代表。
“难道要我们向那个曾经被蛮夷征服过的国家行三拜九叩之礼吗?”一名武士有些不愤的说道。
还有人似乎感觉出了新朝君主可能提出的要求:“我看这次单独召见没有什么好事。八成是为了硫球的事情。”
硫球列岛此时不过是个十几万顶多不过二十万人口的列岛,也就是最近几十年才靠由中国传入的番薯导致民众不像以前那样经常挨饿,还能向萨摩藩每年提供九千石粮食的上供。不过这里是重要的海上地标,所拥有的那霸港、泊港、安谢港是东亚海上重要的贸易通道,每年能够提供的收益颇为可观。尤其对于所领辖的人口也不过六七十万而已的九州南部的岛津家而言。以前这东亚海面上的利益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为海上的那些海主们。而自从新朝三年夏季,福建一带的海上巨头们遭到了重创之后,硫球的经济地位潜力对于岛津家而言就更不是能够轻易放弃的。
负责领队的岛津家的家臣思索了很久,最终还是安慰众人道:“这件事情就容我去应付。中华是个大国,就算是个不崇儒家的大国,也不会像我们一样看中那几个小岛带来的收益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