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才你可是真要进来陪我?”洪涛忍不住又伸手摸了摸那颗大光头,这人是粗中有细啊。
  “……刚开始有些惧怕,但我等和匠人不同,在街市里混日子讲究的就是信和义二字,官人待小人不薄,失了信义枉做人。”猛然提起此事,朱八斤还有点茫然,使劲儿想了想,才把刚才的心里路程讲了出来。


第141章 安全生产
  前面这些戏码表现的都是驸马如何睿智、宽厚、善良,但光有这些品质还不够,还得有威严,一收一放才是御下之道。洪涛混了几辈子一直玩不好这门技术,但他一直也没放弃学习,有机会就会练一练,勤能补拙嘛。
  处理完了生产事故,洪涛没有立刻走,索性来了个生产安全大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各种安全隐患真不少。
  比如说水碓那边负责粉碎煤块的工人就用手在水碓槽里翻动煤块,这尼玛要是没找好节奏,让几百斤重的石碓砸上,半条胳膊就没了啊。
  还有看守焦炭窑的大工匠嫌弃驸马做的眼镜戴着碍事,或者是戴不习惯,好几个人都是用眼睛直接观察窑内的火焰颜色,以判断何时该用砖块堵塞通风竖井。
  这么做倒是省事了,但时间一长洪涛就得多几个瞎工人,干不了什么活儿还得养老,总不能赶走让人背后戳脊梁骨吧。
  更可气的是有不少工人懒得去井里打水喝,就喝煤气冷却槽里的冷却水,说那玩意温度正好,不凉也不烫喝着顺口。
  “我这儿有砒霜汤,还放了麻油,你们喝不喝?我管够!八斤,找几个徒弟来,每日什么也不用干,就看谁不守我定下的规矩,抓到一个扣五天工钱!安全生产很重要……我和你说你也不懂,他们就叫安全员,规矩改日去我府上拿。莲儿,你督办此事。”
  洪涛本来还想给朱八斤讲讲生产事故与企业成本的关系,可转念一想还是省点力气吧,有时候粗暴管理更适合,讲太多容易把他们说糊涂。
  “奴家记下了,上次官人说要把那批废炭收好,奴家刚才找狗时路过料场,废炭还堆在那里呢!”
  莲儿如果戴上一副金丝边眼镜,再换一身工作服,就是个很标准的女秘书,表情做派都像,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模样在她身上活灵活现。只要驸马在身边她就谁也不怕,谁都敢得罪,小针扎的稳准狠。
  “怎么回事,为何还没有收入库房?”洪涛都已经往拴马的地方走了,听闻此言立刻就停住了脚步,眉毛也立了起来。
  “这些日蜂窝炭催的急,焦炭窑这边又要抽人手去建炼铁炉,小人……小人觉得既然是废炭,多放几日料也无妨……”
  朱八斤一看洪涛这个表情也跟着变了脸色,驸马这是真急了啊,死人那么大事儿都没急眼,很显然废炭的事儿更重要。
  “废炭只是说没有做到更好,但也比普通石炭金贵,你这是把钱往雨水和大风里扔。人手不够就去雇,钱是靠挣不是省的!”
  在雇佣人工方面其实朱八斤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离洪涛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这件事儿只能不断的强调,原理现在还没法和他明讲。
  总不能说我要用这个作坊训练大批熟练工人,然后等某一天需要的时候马上铺开爆产量。假如这个思想传到皇帝或者宰相耳朵里去,不用等明天,晚上自己就得被禁军抓走。
  废炭是啥呢?其实就是第一炉焦炭。富姬走后没几天小焦窑就开始试炼了,产品很合格,于是洪涛就没再去继续试验,采用和试炼时一样的煤开始正式炼焦。
  谁承想练了三四一十二天,烧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好不容易开窑了,结果炼出来一窑不合格的焦炭。
  颜色什么的倒是挺好,含灰量也不高,就是太脆,用手一攥很容易碎裂。这样的焦炭拿去炼铁很难用,矿石一压就全成末了,根本烧不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洪涛围着刚刚被拆掉窑顶的炼焦窑转了两天,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才勉强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可能性,降温速度太快!
  炼焦窑开窑的时候需要从顶部浇水让窑火熄灭,前世洪涛实习的时候最讨厌这个工序,因为水遇到窑内高温时会变成大量水蒸气,带着细小的炭灰到处飘扬,沾的满头满身都是,好几天洗不干净。
  所以每次快到出焦的日子他就会头疼、肚子疼、屁股疼……反正总有病,找熟人弄张病假条就歇了,在家掐指算着日子,啥时候出完焦了啥时候病就好了。
  当时是挺痛快,还沾沾自喜,总共实习了三个月不到,一共就赶上两次出焦,结果一次都没见到。
  回到学校谁还去琢磨这些东西,就算搞得再清楚以后也用不上。首钢有专门的焦炭供应渠道,不用自己炼焦,在北京市范围内也不允许炼焦。
  可现在就傻眼了,到底淋水之后还有什么工序、如何进行、有什么作用半点不清楚。好在焦炭其它参数还不错,就这么一个问题,还能采取排除法一个一个慢慢剔除,最终找到问题所在。
  第二窑焦炭出炉时大量灌水就被改成了慢慢淋水,一直浇了二天才算把火完全熄灭,窑温也降了下来。
  要说洪涛的判断还是挺准的,这一窑焦炭显然比上一窑质量好多了,至少不会随便碎裂。可是吧,这次的水好像浇的太多了,降温太慢,中心部分的焦炭被炼过了。
  于是废了小一个月力气,两窑焦炭全成了废品。但这个废品是按照后世的工业高炉标准衡量的,放到宋朝依旧是一等一的炼铁利器。
  洪涛的本意是先把这些废炭入库封存,等土高炉建好之后用它们来暖炉用,还可以成为添加燃料,与合格焦炭一起使用,只要比例别太多就没事儿。没想到脱口而出的废炭两个字,就让朱八斤理解错了,差点真当废物和那些矸石啥的混在一起。
  “是,小人明白、小人这就去雇人……”为啥不能一边挣钱一边省钱,这个原理朱八斤还没琢磨透,既然驸马说得这么肯定,那应该是自己想错了,马上改吧。
  “等等,带我去看看炼铁炉,免得又多事端。”想偷懒都不给机会,现在洪涛已经快把一个人当三个人用了。
  又得当农业专家、又得冒充冶炼工程师、又得顺手玩一玩焦化,过不了多久还得去充当毒师,跨度有点大,脑子里整天和粥一般,刚刚说过的事情转头就忘。


第142章 技术改进
  在证明了炼焦窑可以炼焦之后,洪涛就又交给胡二一摞图纸,准备向冶炼铸造行业进军。
  所以说胡二今天的表现很让自己失望,他自己、他儿子、他孙子、他重孙子每人分一个手艺都够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依旧是舍大义顾小家。
  这叫啥?这就叫朽木不可雕也!咋办呢?好办,去踅摸一位大窑匠来和胡家打擂台,自己的手艺要教两家一起教,我让你得瑟!
  不过这件事儿不能让朱八斤去干,他最好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纯粹作为管理人员,谁有理就向着谁。这样的话,自己才好从中做手脚。
  但就目前而言,胡二一家还得用,这摞图纸就是土高炉的详细建造图。这种高炉后世没有,它是由金河帝国的工匠们汲取了洪涛有关后世高炉的原理,再结合了当时的条件,经过几十年时间摸索出来的一种半现代化高炉。
  效率肯定比后世的高炉低很多,燃料消耗也大,但炉温稳定且出铁质量比二十世纪初的高炉还高。通过控制原料和炉温,可以直接获得铸造级的白口铁、灰口铁,每昼夜可出铁1。5吨。配合平炉使用,还可以直接把铁水炼钢。
  其实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炼钢的,所以旁边还得再建一座加热室,相当于一座小炼焦炉,利用炼焦产生的炙热煤气对高炉和平炉进行预热,有效增加炉温。
  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缺点就是结构有点复杂,尤其是加热室、高炉和平炉之间的热气通道和鼓风系统。在没有合格铸铁管的情况下,通通要用耐火材料圆瓦垒砌,这个工艺要求就很高了,差一点都不成。
  至于说胡二他们的手艺能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洪涛心里也没谱,试试呗,实在不成也没辙,大不了就去掉加热室,先不考虑平炉炼钢的事情,把灰口铁玩好再去一步步前进。好在这次自己有的是时间,不像金河帝国那时对钢材有着急切的需求,耗上十几年也无所谓。
  其实就算炉具建好了,一时半会儿也无法量产太多合格的钢铁,因为没有人。冶炼行业光有设备只能算完成了一小半儿,足够数量的合格工人和工程师与严格的工序才是更重要的另一半因素。
  矿石从运到炼钢厂开始,就得经过定级、粉碎、初选、富选等好几道工序。中国自古至今也不是富铁矿的出产地,总不能说找不到含铁量70%左右的碱性富铁矿就不会炼铁了吧。
  如何选矿、如何依靠简单的方式判断是酸性矿还是碱性矿、含硫量是高是低、采用多长的焙烧时间去掉过高的含硫量、添加多少溶剂调整出渣率等等,都是能不能炼出合格生铁的关键。
  虽然不用像后世一样把各种元素含量控制得那么准确,但不经历几个月的实际操作,别说炼钢了,能把生铁炼出来就是好把式。
  能不能找到具备这种天赋的徒弟洪涛心里一点谱都没有,他是个口贩子,各种参数、指标、表象都说得头头是道,但别玩实际的。让他一道道工序的去亲自干比杀了他还难受,能不能一点不差的干完都是问题。
  “大官人可是要炼铁?”胡二见到驸马又回来了,以为还在纠结刚才的事情,不等驸马张嘴就赶紧凑了上去。
  这几个月里他也没闲着,每次和驸马在一起时都在琢磨这位的脾气秉性。大收获没有,但有一点算是摸到了。这位驸马很喜欢谈实事,只要在技术问题上有话题,他一般就不会再纠结其它小问题。
  “没想到你还真多才多艺,何时帮人垒过炼铁炉?对这座炉怎么看?”果真如胡二想的一样,驸马啥也没说,接过图纸就开始聊干货。
  “小人有个亲家在大名府,女儿出嫁的时候我去过,他家在前朝就是铁匠,这辈子也没离开炉子。小人在他家见过炼铁炉,和大官人的炉子自是比不得,就像小人的丑丫头和莲儿小娘子一般。”眼看可以躲过一劫,胡二的嘴上就和抹了蜜一般,不惜把女儿的相貌也豁出去。
  “想不到你还是儿女双全之人,好福气啊。想不想让你亲家也和你一般学得万世不愁吃喝的手艺?他家发达了你家也更安稳不是。”
  洪涛的心思都在土高炉和合格工匠上面,没留意胡二的表情,对他那些阿谀奉承的废话也自动过滤了。
  假如能找到比较可靠的铁匠,相对而言培养起来就容易的多,他们缺的不是经验而是科学知识。知识好学,经验难养。
  “自是使得,能学到大官人的手艺是他家几辈子积德,敢说半个不字我就把姑娘接回家!”胡二一听真有好事儿差点把肋骨都拍断了,赶紧替亲家先把差事揽下来,生怕便宜了别人。
  “那就好,我让八斤差人送你去大名府,你先回家打声招呼下午就走。”洪涛现在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人总比没人强。假如能让胡二的亲家跟着一起建高炉最好,这样对他以后理解自己的意图有很大帮助。
  “……小人走了此处如何?不如让我家二小子去一趟,他在辟雍上学,请几天假想是无碍。”
  别看是给自家亲家找活计,可一旦有碍自己家的事情胡二立马就能分出谁远谁近,非常不乐意离开工地,生怕被别人抢了他大工匠的位置。
  “不是还有你家阿丑,我亲自教他,速去速回休得啰嗦!”洪涛算是服了这个老头,如果说自己姥爷是护犊子的话,他就是护犊子后,档次还要高一级。
  胡二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跟着朱八斤的徒弟走了。洪涛则暂时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了工地上的总指挥,带着胡二那个外憨内秀的儿子阿丑开始安排工作。
  其实阿丑比他爹脑子明白多了,记忆力也好,只要别让他表达太多东西,用起来比胡二利落好几倍。
  这时就显示出先弄焦炭再玩高炉的优势了,耐火砖和青砖都是现成的,拿来就用,也不用再去拿耐火土和泥凑合。
  有了炼焦窑想烧砖瓦也方便,不用再单独垒砌砖窑,做好泥坯往炼焦窑上一盖,12天之后上千块砖瓦就全成型了,质量还挺好,比当年金河帝国的起点高多了。
  “封得、封得,不、不、透气……两层、咬……咬、咬、咬……”当洪涛着重说起三座炉体之间的通风道密闭问题之后,阿丑突然激动了起来,指着图纸上那些瓦制圆筒,差点没把洪涛鼻子咬下来。
  “咬你爹个蛋!不会说话就少说话,拿笔画!”洪涛明白他想表达有办法进行密封,但没耐心听他一直咬下去,冲身后一摆手,莲儿就把小本子和毛笔递了上来。
  “你能烧出这样的异型管?”阿丑真是内秀,说话只比哑巴强点有限,但拿起笔之后就升华为绘图技术员了,随便勾画几下就能表达清楚内心的想法,至少洪涛觉得看懂了。
  他画出来的管子两头是分公母的,公的一头外侧有两个突起,母的一头里面有相应的凹槽。使用的时候把两根管子对接起来,公头插入母管旋转半寸,两根管子就被卡死了。
  只要在接口处填入石英料,经过高温煅烧两根管子就会被融化的石英料粘合在一起,就算有漏气的地方也没关系,再填石英料呗。
  这玩意不光可以达到密封的目的还便于检修,而且成本极低。石英料就是经过筛选的沙子,不光可以对导气管进行密封,以后还能烧制玻璃用。
  唯一的缺陷就是一截管子坏了就得整根都换,因为每截管子都被焊死了,形成了整体,没法分开。
  但这不是问题,用耐火材料烧制的管子很结实也很厚,轻易不会坏。再说了,白云石才值几个钱,多烧出点来备着呗,总比自己弄的那些陶制烟囱的公头直接插进母管靠谱多了。
  只是这玩意需要非常精细的制坯手艺,公头和母管差距不能太大,还要考虑到烧制时泥坯的收缩率,看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五……五、五……”阿丑伸出巴掌,五指张开,不明白是啥意思。
  “是不是想说只有五成把握?”莲儿是个急脾气,心地也善良,实在看不下去打算替阿丑说。
  “对……”阿丑就像是见到了仙女,笑得那叫一个甜。
  “二成也无所谓,白云石不怕烧,坏了碾碎可以接着用,尽管去试。别和你爹学,他太小气、眼光太短。男人不管干什么都要有一定的心胸,眼界小了学多少本事也只能原地踏步。这里的事儿不用你管,先带人去把管子烧好,成功了我记你一大功,失败了也没关系,倒时候咱们再琢磨其他办法!”
  洪涛心里也甜,那句话没说错,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自己琢磨了好久都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人家阿丑轻而易举就给办了。


第143章 好消息
  阿丑本来应该是领命而去,可他突然愣在原地了,而且嘴唇哆嗦着比结巴还要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
  “得……臣或者下官见过……陛下……王相公……”这个表情洪涛太熟悉了,自己身后肯定又来人了呗。
  也别琢磨是谁了,每次这样的时候赶紧行礼是没错的。果不其然,大舅哥和王安石正站在自己身后,旁边已经跪了一地人,只有自己和阿丑还傻呵呵的站着。
  “王诜,你越来越不像话了,把朕的花园搞得如此不堪暂且放下,何为臣或者下官?”
  神宗皇帝脸色不太好看,是人看到金明池北岸污水横淌、黑烟满天、遍地煤黑也不会高兴,更何况这里原本是皇家园林。
  “……臣不如另选合适地址,只怕误了陛下大计……”
  何为臣或者下官呢?这句话没法解释,索性就不解释。迁址就免了吧,好不容易建好了作坊和炼焦窑,有合适的水流和交通运输条件,还有禁军在一边护卫,凭什么搬家啊!
  “你乃皇亲,何时变得如此泼赖!这里的事朕可以不追究,那你来告诉朕,琼林苑里的橐驼又是何处而来?”
  皇帝牙都快咬碎了也没说出必须搬家的话,但也不想就这么饶过驸马,这家伙越来越能折腾,两座皇家花园都快给毁了不说,皇城司的人居然在琼林苑里发现了几十匹橐驼,还都是灰白色的。
  这玩意大宋根本就不产,只有西凉和吐蕃那边才有,可驸马又是从何处搞来的呢?也没听谁汇报过此事,脱离掌控的滋味是每个帝王都不愿尝到的。
  “橐驼?什么是橐驼?”洪涛让大舅哥一顿数落给喷晕了,自己昨天才还去过琼林苑,那里现在已经成了白蜡树和米囊子花的海洋,外人也进不去,哪儿来的什么橐驼?
  “橐驼,骆驼也……皇城司来人说是你府上的人拿着腰牌把三十头骆驼赶进了琼林苑。如让那些骆驼吃了花苗,驸马,老夫也保不了你。”王安石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德性,在旁边使劲儿煽风点火。
  “……呵呵,看来是成功了……陛下先莫忙着给臣降罪,还请移步去琼林苑。此处人多嘴杂,不是说话的地方……”
  一听是骆驼洪涛大概就知道是谁干的了,富姬呗,她肯定是觉得琼林苑里比较保险,才把换来的骆驼赶了进去,现在肯定也在满世界找自己呢。
  既然她回来了,还带着骆驼回来了,那就说明事情办成了。那就没什么不好解释的,当初制定计划时走私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皇帝和两位宰相也是默认的。
  琼林苑里确实卧着一大片骆驼,周围还站着一圈禁军,弓上弦、刀出鞘。看样子谁敢往花苗那边挪一步,晚上就有烤骆驼肉吃了。
  “王相可能看出此畜生品相如何?”这些骆驼比较招人喜欢,全都老老实实的卧在地上,只吃身边的花草,没有去祸害不远处的米囊子花。
  “好驼!好驼!西凉不仅产马也产橐驼,身材高大且腿骨粗壮,最善长途驮运……驸马是从何处搞来此等上好橐驼,难道是花膏已有眉目?”王安石也挺博学的,这与他在基层干了很多年有关,谈不上精通,但大体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
  这种质量的橐驼宋地肯定不出,就算偶尔有人贩运也是个别数量,不可能一下子就弄来几十头。想到此处他忽然伸手向北面指了指,花膏这个词刚说出来又意识到此处人多嘴杂,生生憋了回去。
  “陛下、王相,花膏还未到时候,臣只是在做准备,先把商路打通未雨绸缪。此批橐驼确实来自北地,大概范围在秦凤路兰州附近,如想知道细节还需把经办之人找来询问才可。臣这就派人去寻她,陛下和王相不如先去养虫的房中坐坐,片茶臣没有准备,喝点工匠的茶水也能解渴。”
  只要是好货洪涛就满意,这说明富姬已经和阿赫玛德的族人接触到了,也完成了交易。富姬的商业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只要有了第一次接触,又不以赚钱为目的,想必建立长久商业联系的任务也完成了。
  这事儿没必要瞒着,自己现在什么都不需要隐瞒,说是破罐子破摔也成,说是奉旨作恶也可,反正就这么理直气壮,问心无愧!
  “免了,吾还有政事要处理,花膏之事定要谨慎处置……此处不宜往来过多货物,你可有办法?”
  皇帝对这些橐驼没什么兴趣,听闻是驸马私自与夏人换来,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朝廷三令五申不许民间走私,但听起来这事儿操办起来好像没什么难度。一个从来到过边境的驸马都能信手掂来,可想而知那些熟悉边境的人会如何。
  “王相以为呢?”皇帝这句话是问自己,但洪涛不敢回答。
  说没事儿吧,这里确实不适合货物往来,离城门太近又在官道旁边,人来人往的早晚会被发现不妥。
  说应该在外地另设一地安排货物吧,这不是明显要往外地跑嘛。驸马离京是要得到皇帝特许的,这种事儿只能由皇帝主动说,不能由自己先提。
  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即便宋朝皇帝是病虎,那也是虎,喜怒无常。万一因此对自己起了戒心,以后就没法沟通了,你说啥他都会往另一个方面想。
  “……臣以为京兆府为东西往来水陆之咽喉,漕运多在此处中转,货物量大且驳杂。如在当地设一仓场由驸马全权处置,与朝廷自无半点联系,也不会引人耳目。”
  王安石斜楞着三角眼看了看驸马,估计也在评估是否该由自己主动提及此事。犹豫了一小会儿,终于拿定了主意。
  “准了,摆驾……”神宗皇帝连考虑都没考虑,好像早就等着这句话一般,冲裴中贵一摆手,带着一干护卫向大门走去。
  “王诜,此事……委屈你了,往后离家之时安顿好浅予,莫要再让她烦忧。”但走了两步皇帝又停了下来,看样子是想说些勉励的话,可表情怎么也宽厚不起来,更没有微笑。
  “臣……”洪涛也不明白皇帝这是为何事烦忧,估计不是自己,想谢恩吧,刚张嘴皇帝已经走远了。


第144章 多事之秋
  “王相,不知何事让陛下如此忧心?”皇帝走了,王安石好像没有跟着走的意思。
  “乞弟族四月初攻占了戎州,当地指挥使王宣战殁。朝廷的招抚使已经出发,如果谈不拢就得派兵。这还是旁枝末节,北朝国内也有变故,辽皇洪基出皇侄淳于外,立皇孙延禧为梁王,时年六岁。以中顺军节度使耶律颇德为南院大王、广的军节度使耶律仲禧为南院枢密、一户部使陈毅参知政事,多事之秋啊……”
  皇帝为什么不高兴宰相肯定知道,王安石也没打算瞒着,这也算不得什么机密,但确实不是好事儿。
  邻国内政人事发生大变故,宋国这边就得跟着紧张,谁知道上来的是鹰派还是鸽派,以后两国关系如何走向都是未知数,确实费脑子。
  “王相所说辽皇是否叫耶律洪基?”说实话,洪涛对辽国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个萧太后和一个耶律洪基,还是从后世武侠小说里看到的。
  假如是说别的人他根本不会插嘴,但对于这位耶律洪基还是有些了解的,前提是后世的历史书有一半是真的。
  耶律洪基是谁?他被称为辽道宗。大部分人对谁是辽道宗可能也没有直观印象,那就换个说法,他是天龙八部里和萧峰称兄道弟的那个辽国皇帝。在书里他曾经举刀对天发誓,终此一生不让辽国军马南侵。
  事实上还真是这么做的,在他当辽国皇帝的任期里,两国基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边境上小打小闹都很少。但这和萧峰没半毛钱关系,一国皇帝也不会发这种幼稚的誓言,即便发了也不会遵守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两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谁也不想打仗了、也谁都打不动谁。边上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夏国,这种局面下任何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都会被第三国趁机得利。
  如果非从辽道宗个人身上找原因的话,也有一条,就是他非常喜欢宋国的文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丹青也不比任何一位宋国士人差。
  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和宋仁宗是朋友,私人交情不错,也认同宋仁宗的治国理念。说白了吧,他就是辽国的大鸽派,主张与宋朝和平相处,最好能多交流交流文化,不喜欢打仗。在这一点上他非常像宋徽宗,当学者艺术家特别合格,唯独不适合做皇帝。
  他在位近50年,两国之间关系也确实不错,互称南朝和北朝。据说此人还热衷佛法,在辽国境内到处兴建寺庙没少折腾钱,还在佛像后面写过铭文:愿来生做宋人!
  有这么一位北朝皇帝,还是个长寿的皇帝,宋国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不用整天进入战备状态。要知道农耕民族在战备状态下是非常耽误生产生活的,这方面是天生的劣势,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就要好受很多。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当然不知道历史走向,北朝国内几个重要位置突然换届了。必须高度警惕,估计不仅仅是警惕,边境进入战备状态的命令肯定已经发下去了。在没搞明白上来这几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之前,连皇帝带宰相都会吃不香睡不安稳的。
  “正是……驸马有话但说无妨,某如不信所言断不会以花膏试之。”
  驸马这种若有所思的表情逃不过王安石的三角眼,为了能听到真话又把往事提了出来。要不说政客做什么目的性都很强呢,每件事都会被他们利用到极致。
  “辽皇生性仁和、喜好佛法,战争应是他最后的手段,如无大变应不会轻易以武力相向,此事略有警戒即可。我朝与北朝关系稳定,双方好像也没有开战的欲望,大可不必惴惴不安。在下倒是有一事未知,王相可否为诜解惑?”
  洪涛有个屁的看法,连辽国政局大概走向都不知道,想编都没素材。不过只要知道了历史走向,怎么说都能找到依据,马后炮嘛。
  “都尉但讲无妨,此处不是朝堂,你主我客,出你口进我耳也。”谁说王安石不会做人情商低谁就是眼瞎,这个拗相公不是情商低,而是眼界太高。
  话不投机的他就懒得搭理,有一股子我说了你也听不明白的傲气。但遇到能说明白的人,他的话一点都不少,也很善解人意。
  “北朝与我朝作战孰优孰劣?”既然连花膏的事情王安石都没让自己失望,洪涛心里也就有了点底。这位宰相还不是太孙子,有些事情能说。
  “……北朝善骑利攻、我朝善器利守。”这个问题问的真不算高级,有关双方军事优劣的评估朝外朝内估计都快研究烂了,别说宰相,恐怕皇宫看门的禁军都能准确答上来。
  “如用我朝之利换北朝之利,王相以为如何?”这才是洪涛想要说的话,辽国骑兵厉害、宋朝武器装备占优,能不能互换呢?
  “互换!辽军精骑再假以利器如何使得?”王安石听了驸马的假设,脑袋摇的和拨浪鼓一般。
  武器不像骑兵,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基本不需要熟悉时间拿起来就能用。就算辽国愿意拿战马和宋朝交换冶炼铸造方面的技术,对方形成战斗力的速度也会大大高于己方。这种买卖不仅不划算,风险还大。
  “如若我朝还有更好、更快、更便宜的冶炼之法,互换可行否?”洪涛这次确实是请教,他不懂行军作战,尤其是陆军,有些问题不能想而然之,还需要专家论证。
  “……晋卿可是又有神来之笔?”王安石确实和洪涛有思维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就是聊天的时候比较通畅,不用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使劲儿解释,不能说是心有灵犀也算一点就透了。
  “神来之笔谈不上,我在乌金行作坊边上弄了一座炼铁炉,如不出意外可日产好铁千斤,精钢同数。我只是有这么一个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