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能像驸马所演示的那般,只需简单测量出一两个数值,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拿着笔把一切都算明白,误差还很小,那以后官员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会有多大提高可想而知。
  晚饭前三个人聊得很融洽,基本都在书房里一问一答讨论书中的内容。晚饭依旧设在飞羽堂中,也依旧是涮羊肉。这玩意洪涛吃得顺口,招待客人也拿得出手。
  不过话题聊着聊着就从飞羽堂内的火墙聊到了琼林苑里的白腊虫和白蜡树,再一出溜,得,拐到了新政和王安石上面。
  “此人乃野狐精也!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一说到新政和王安石这个人,刚刚还表现得很有风度的苏大才子就一反常态了,张嘴第一句话就是人身攻击,把王安石说成了狐狸精。
  等后面的话被莲儿翻译过来之后更让洪涛瞠目结舌,这位大才子居然字正腔圆的说老百姓就应该被奴役,当官的就应该享乐,这才是太平盛世,才是自古流传的真理。


第105章 道不同
  “历朝历代的士大夫都如苏兄此般想,可历朝历代所谓的太平盛世也不过昙花一现,可曾长久过?苏兄所言有道理,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过之尤不及也。王相的新政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有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它确实对大宋有益处。只要能弥补缺陷,边患可解、内忧亦可解。乡户可役、士大夫可取乐,然乡户轻役、士大夫慢取乐,则国之昌盛,内外无忧,何乐而不为?”
  洪涛惊诧的倒不是苏轼所言的真理,而是他说这件事时候的态度。那真叫理直气壮,一点没有做作。再看李公麟的德性,他也在不停的颔首表示认同。
  虽然只是他们两个人,但从中也不难想象,朝廷里那些旧党官员恐怕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有更多在野的士绅和学子们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这不是苏轼的创造,也不是他反动,而是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观。王安石那一套打压利益集团,从他们嘴里抢肉的新政才是价值观不同的异类。
  那这个价值观有错吗?本质上来讲一点错都没有,从古至今剥削这个事儿就一直没消除过,不管是什么制度、什么主义,无非是轻重和方式上有差别。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更让洪涛发愁,那就是家国的概念。以苏轼、司马光、欧阳修为代表的这类古代知识分子并没有很清晰的国家观念,他们尊重的只是这套习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制度。
  假如辽国也遵循这套制度,那他们完全可以去当辽国的臣子,继续家族的荣耀和自身理想抱负的追求,至于说御下之民到底是谁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在他们的眼中,有本事的人才当官,没本事的就应该干活儿交税。既然都是没本事的人,管他是什么族呢,只要把税交了、粮交了、劳役服了、没事儿别造反啥的,就是太平盛世了嘛。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国家怎么办呢?你们都玩了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让国家就这么半死不活的耗着。一旦国家完蛋了,又没有另一个国家乐意遵循这套制度,你们就都高兴了?
  所以在洪涛看来,阶级是无法消除的,也没必要消除,剥削也是客观存在的,暂时也没有办法消除。这一点人类将继续证明上千年,答案还是一样。至于说以后会不会有新的答案,洪涛也不清楚。
  既然无法消除,互相之间斗争严重了还会两败俱伤,那干嘛不往一起凑凑,让阶级差距别那么大、剥削别那么严重,避免一下崩盘呢?
  以历史的眼光看,只要被压迫、被剥削阶级日子能过得去,而且还有慢慢变好的希望,他们就不会抗争的太激烈。
  同理,压迫、剥削阶级也得收敛收敛、吃相好一些,适当的让出一部分利益,毕竟崩盘之后还是这部分人损失更大嘛。
  “晋卿言必说新政可行,从何而得知,难不成也是从公式中所得?”
  争论了半天,两个人谁也没能说服谁,这时候苏轼真让洪涛刮目相看了。他确实够聪明,而且在抬杠这个项目上也很有造诣,一句话问出来就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
  没错啊,新政到底好不好、能不能获得成功并达到设计初衷,谁最有发言权?谁都有又谁都没有,因为各方所站的立场和角度都不同,要想综合评判结果,必须要深入各个基层去亲历一下。
  苏轼这句话的意思不用莲儿翻译洪涛也听明白了:你是个驸马,开封城都没怎么出去过,就坐在家里纸上谈兵。术数可以在纸上算没错,可国家政策也能在纸上算明白吗?
  看到没,他都会把对手的优势做武器反过来攻击对手了,这一招太狠了!另外这句话里还有个隐藏的意思更可恨,苏轼是在提醒自己,他好歹还做过地方官,在这方面比自己更有发言权。
  洪涛饶是个大杠头,抬遍了古今中外罕逢敌手,也让苏轼这句话给问得无言以对。没错啊,自己凭什么就能断言新政不全是乱政呢?总不能说我是从一千年后来的,历史证明新政有可取之处吧。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和这位挚友的观点暂时无法弥合,这就叫道不合。而且越是有本事的人对重大观点就越固执己见,不拿出点干货来是无法说服的。
  “先假以时日,不忙着反对也不忙着支持。现在除了新政之外,难道就没有更麻烦的事情了吗?”洪涛也就不去费力气了,干脆来个拖刀计,看看能不能绕过这个堡垒,从其它方面突破。
  “晋卿所指是何?为兄愚钝还望明示。”苏轼这次的反应很慢,揪了半天胡子也不得其解。
  “边患,辽国和西夏一直窥视我朝,不管新政可行否,也不管新党和旧党谁对谁错,作为大宋一员,总应该同心协力先一致对外。待除掉边患、复我故土之后再争也不迟嘛。”
  见到苏轼这个反应,洪涛的心就凉了半截。这位好像也和大部分宋人一样并不觉得北方两国有什么大威胁,一心一意的把注意力放到了国内的斗争上。
  “疥癣之疾何足挂齿,太宗朝赵相公有言,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今日已晚,为兄初到,还未曾去家中看望舍弟,改日再来登门求教,告辞!”
  很快,剩下那半截心也被苏轼的回答给弄凉了。想必苏轼也觉察到了双方的分歧太大,不是坐在一起聊聊天就能弥合的。为了避免大家尴尬,人家起身告辞了,走的时候一脸的严肃,再加上北风呼啸,很是戚戚然萧萧然。
  “太宗朝赵相公是哪位?”洪涛一直把这两位好友送到了府门外,并站在台阶上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完了,还指望苏大才子有机会能给自己也做个赋,拔高一下自己的形象,顺便流芳千古呢,这回算是彻底没希望了。
  不光自己心里清楚,恐怕苏轼也清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不妨碍友谊。可要是连共同语言、共同追求、共同理想、共同爱好也都不同了,那还友谊个屁啊。
  “应是魏国公赵则平,太祖、太宗两朝为相,真宗追韩王,配飨太祖庙堂……”这个问题莲儿就回答不上来了,但难不住她旁边的富姬。
  这位也是苏迷,一直和莲儿在飞羽堂内外冒充丫鬟端菜上茶的服侍,见到自家主人和苏轼最终不欢而散,脸上的表情就和死了爹差不多。
  “说名!官人我不识字不知道啊!”洪涛并没因为得罪了好朋友而有太多伤感,他压根儿也没把这些古人当朋友,原本只是一种好奇。
  可是见到身边的女人居然为了外人黯然神伤,心里就有股忍不住的火气。哪怕这个女人和自己没啥关系那也不成,好白菜都应该是自己的!


第106章 度数不低
  “……赵普……”富姬的嘴撅得比莲儿还长,两道寒光在洪涛后背上划来划去,就差一脚踹过去了。
  “可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这个名字洪涛大概有点印象,据说也是位牛人。
  “官人知道还问……姬告辞!”富姬觉得驸马这是在没事儿找茬玩,干脆转身走了。
  “靠,老蒋真是冤枉啊!人家说了一千年都没人骂,你说了就不成!莲儿,你说官人我会不会有一天也封个王?比如说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来个燕王怎么样?”
  洪涛还是第一次听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赵普说的,原本以为是老蒋原创。想必苏轼这么大的学问不会记错,那为啥后世里大家都不提赵普呢?而且人家还是韩王,要知道宋朝的王爷是很金贵的,异姓王更值钱,不会这么容易忘却吧。
  “官人酒吃多了……夫人问过多次,热水也备了多次,快快回房!”这句话一出,莲儿的小脸都白了,要是眼睛能杀人,旁边的黄蜂早就得死一百次,不由分说拽着洪涛的衣袖就往门里拉。
  洪涛还真没觉得自己问问当王爷的事情有什么可大逆不道的,活着封王不可能,人都死了当个王爷还有啥用啊。
  进屋之后公主又问起了苏轼的事情,正好,洪涛还想去苏轼家拜访拜访,不管能不能继续当朋友,礼尚往来还是很必要的。
  结果公主的回答是不妥,因为苏轼在京城里没有家,他这次回京应该是借着假期看望弟弟苏辙的家人。苏辙也不在京任职,主人不在,冒然前往不合适。
  既然公主都说不合适了,那应该就是不合适。洪涛也就把这件事儿扔在了脑后,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刚刚检查完公主功课睡下的他又被叫醒了。
  这次不再是莲儿一个人,而是三个。绿荷和紫菊进入角色很快,学坏也很快,跟着莲儿一起把特意在门外冻得冰凉冰凉的小手伸进了被窝。
  “王嬷嬷!王嬷嬷!家法何在?”洪涛每次都想严厉训斥一下,可每次都不忍心。干脆,坏人还是交给别人吧,比如说王嬷嬷。电视剧里不都这么演的嘛,大宅门里最坏的往往就是个中老年妇女。
  “就是嬷嬷让我等来叫官人的,王大郎天不亮已在前堂候着,嬷嬷说官人交待过,只要是工匠来寻,半夜也要通秉不得有误。休要磨蹭,吵了公主!”
  莲儿早就不怕这位主人了,自打同床之后就更不怕了,嘴上不咸不淡的辩解,手里也不闲着,一边指挥着两个小丫鬟给洪涛穿衣服,一边把热毛巾往洪涛脸上擦。
  “可是烧酒锅已造好?”本来就没睡醒,又让丫鬟教训了一顿,洪涛带着一脸的不耐烦来到前堂,见到了坐立不安的王大头。
  “昨日就已经造好,大官人不在府上,小人就自作主张烧了一锅,特意带来请大官人品鉴。”
  古人云,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王大头一点没发现驸马的脸色不太好,美滋滋的把手里提着的瓷罐呈了上来,眼巴巴在一边等着驸马尝尝。
  “……赏与你喝,喝完了去把烧酒锅内外清洗干净,不许留一点杂物,马上喝!”
  结果自然是悲剧,洪涛只凑在罐口闻了闻眉毛就立起来了。说高度酒不是高度酒,说黄酒不是黄酒,还弄脏了自己的蒸馏釜,必须惩罚!
  事实证明王大头的烧酒锅还是有用的,洪涛在后苑见到这个纯铜打造的大家伙时,王大头的脸也快成红铜色了,走路直打晃儿,刚才那罐子蒸馏酒度数不低啊。
  “得此一罐耗费几多?”洪涛有点后悔,刚才应该尝尝罐子里的酒。靠自己这张多少度酒都喝过的嘴,大概也能尝出酒精浓度。
  “十角……”王大头现在不光头大,舌头也大了,说话含糊不清。但神智还算清醒,特意伸出十根手指。
  “是你自己掏钱买的酒?”角是宋朝人衡量液体的容量单位,一角等于四升。
  耗费了四十升,差不多四十斤低度酒才弄出一罐子度数不怎太高的蒸馏酒,成本有点高。
  开封城里没有乡村野店里的便宜小酒,市面上脚店里卖的酒最低也得200多文一角,王大头还真舍得下本儿!
  “小、小人不亏,此酒乃酒之精华,酒精也,全被小人吃、吃了……”
  一口气喝了一罐子蒸馏酒,再出来被风一吹,王大头的醉意越来越浓,红着眼珠子居然和驸马拽上了词儿,还不由自主的嘿嘿傻笑。
  “哎呀!酒精都让你给整出来了,官人我咋办?干脆还是叫大头水吧。莲儿,去厨房端一碗奶来与他,多加糖霜。钱就不给了,谁让他自作主张,该罚!”都说酒后吐真言,王大头这番说辞还真让洪涛吃了一惊。
  扔下王大头,洪涛围着蒸馏釜转了两圈。为啥是两圈呢?因为蒸馏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头是个大罩子,口径与铁锅相仿;另一头是个圆柱形,下方置一出水嘴。两部分中间用一根小腿粗细的铜管相连,一边高一边低。
  做工是没的说,各处都严丝合缝,铜焊手艺比后世的机器一点不差,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而且还被仔细打磨过,外观也很符合洪涛的审美,不像彭大那般执迷不悟,什么花纹雕刻都没有。
  “我说成本怎么会这么高呢,合算你是没搞清官人我的妙计!嘿嘿嘿,还是看官人怎么与你造大头水吧,保准喝一碗即倒!”
  看着看着,洪涛终于发现了蒸馏效率低的秘密,不是自己的设计问题,也不是王大头的手艺问题,而是使用方法不对。
  圆柱形这边叫做冷却罐,里面有六根手腕粗细的空心铜柱和上端的入口相通。使用时要往圆柱体内灌满冷水,这样可以保持六根空心铜柱内的温度较低。
  而那个大罩子是罩到蒸锅上的,锅内装酒加热,利用酒精比水沸点低的原理,让低度酒内的酒精率先变成气体,顺着铜管进入冷却罐,然后在空心铜管内冷凝成液体,最终汇集到圆柱体下面的空间,再从出水嘴流出。


第107章 双刃剑
  把流出来的液体再用相同的方式并控制加热温度再来一两次,酒精的浓度就会越来越高。但最高也高不过95%,这个原理叫做恒沸现象。
  大概意思就是说,还有一部分不是乙醇的物质也和乙醇一起沸腾并冷却,不管怎么蒸馏也去除不掉。想要达到无水酒精的纯度,必须靠化学方法进行恒沸精馏。
  但就目前来讲,洪涛不需要那么纯的酒精,技术上也办不到,能提纯到95%就很不错了。这玩意能干嘛用呢?用处可多了。
  它可以稀释到75%左右作为医用酒精治疗外伤,在没有什么有效消毒办法的古代,能用酒精棉球擦一擦伤口很可能就会救人一命。
  尤其是在战场上进行应急医疗救治更是神丹妙药,很多受伤的士兵其实都不是致命伤,可就是因为感染并发症,不是死了就是残了。
  如果能把这部分士兵救活一些,那他们就是见过血、见过生死的精兵,比任何只训练没打过打仗的士兵都强百倍。
  它还能用来制作香水,宋人已经会用压榨、初步蒸馏的方式从花朵中提取香味剂,并用来制作各种香药,但他们还没意识到每天喝的酒水里还有这么神奇的玩意。
  香味剂和酒精掺合在一起就又是一件能赚大钱的新商品,而这个行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花朵到采摘、加工、还有酒精的生产、勾兑,香水的包装、销售等等环节,会创造多少工作岗位和利润?掰着手指头算吧。
  而且香水不光能满足国内需要,它还是非常合适的外销产品。只要保住了酒精的秘密,别人在很多年之内都非常非常难以仿造,可以踏踏实实的用这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破玩意去坑外国人。
  输出的只是一小瓶花朵和酒精混合物,换回来则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牲畜牛马、香料粮食。
  这一出一进又能养活多少兵将、造出多少武器、弥合多少国内矛盾呢?恐怕把脚趾头都加上也不够用了吧。
  当然了,酒精本身就是很好的燃料和有机溶剂,利用它的特性还能衍生出很多功用。不过这些还为时过早,以目前的粮食产量,如果大家都烧酒精炉的话,全亚洲的粮食也不够宋朝人烧的,最终全得饿死。
  这一天驸马府的后苑除了驸马的一干帮凶之外任何人不得入内,到处被浓重的酒味所笼罩,一桶一桶的酒糟从后门运进,放到大锅里加热,上面扣着吊钟一般的蒸馏釜。
  用低度酒蒸馏酒精的试验王大头已经做过了,而且还算成功,洪涛不想再去重复。假如自己和王大头处于一个水平,也只能用低度酒提炼大头水,岂能显示出技高一筹呢。
  于是王大头就被派了出去,到城内的正店中购买酒糟,再运回来作为提炼酒精的原料。这下王大头傻眼了,城内可以酿酒的正店有几十家,每日出产的酒糟不计其数,价格也比酒水便宜多了,用酒糟提炼大头水显然更划算。由此又得出了一个结论,驸马确实高明,烧酒锅的设计也不是源自皇宫。
  待到晚上吃饭时,从莲儿到朱八斤个个都是关公脸,公主也没例外。她仅仅是出于好奇去后苑看了看,就被驸马抓住捏着脖子灌了一嘴又苦又辣的东西,名曰大头水!
  王大头汲取了早上的教训,让喝也不喝了,可他依旧没逃掉。每个喝过大头水的人都会恶狠狠的过来踢他两脚,只为解恨。
  这玩意太难喝了,不光嘴里难受、肚子里也不舒服。最要命的是还让人晕头转向,比喝了一角酒还难受。
  “此物有毒,能慑人魂魄,有此教训之后万万不可再尝!制作方法也要严格保密,如有外人得知,你们几人都难逃干系。别以为驸马府拿各位没什么好办法,此物为进献官家特有,到时候来找各位麻烦的应该是皇城司!”
  洪涛当然不会告诉他们这就是酒精的副作用,而是采取了神话处理,愣说是施加了法术,并以此警戒诸人不可轻易尝试。
  在洪涛看来高度酒和花膏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能让人上瘾的玩意,而且越是上瘾慢瘾头就越大,危害也越深。
  这一点就不用去证明了,后世白酒行业作为高税收行业是充盈国库的重要来源,因此而产生的危害也有目共睹,犯罪、事故、家庭等等问问都会消耗很大社会资源。
  用它当做药物、制造香水都没问题,但唯独不要过早发展白酒产业。那玩意虽然也是一把搂钱的大耙子,可是副作用比花膏还大。
  花膏可以用严刑历法禁止,它的毒害也相对容易被大家认识。可是酒瘾就不一样了,总不能说谁喝酒就砍谁的脑袋吧,喝低度酒醉了与喝高度酒醉了也没法分别。
  更不能因为谁种粮食果树就抄了谁的家,可酿酒的原料正是这些东西。在农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酿造高度酒会耗费大量粮食,弊大于利。要享受,喝点黄酒、果酒、葡萄酒足矣。
  至于说用白酒作为商品向北方民族出口,在洪涛看来也不是啥好办法。这玩意上瘾很慢,成本也太高,在破坏力和赚钱速度上都比不上花膏来的直接。最主要的还是无法有效禁止在国内流通,原材料来源也太多,一旦流行起来谁也拦不住。
  但不造出来也不成,以后会有很多产业要用到纯度比较高的乙醇,比如说提纯无水乙醇、无水乙醚,这是钝化硝化棉的唯一途径。火器这个玩意早晚得摆上台面,如果不能提早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光靠洪涛自己,累死也不可能把这些产业全搞出来。
  这可能就是当初居里夫妇的处境,他们的发现可以用作和平领域,但也能被变成恶魔,假如他们能提前知道后果,肯定会想方设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了,仅仅也就是拖延,和洪涛目前干的事儿是一样的,想完全断绝是不可能的,谁也挡不住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第108章 杨家将
  上元节,也称天宫节,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是每年当中第一次月圆之夜。
  在古人眼中月亮是个很神奇的玩意,所以有关月亮的重大变化必须得祭祀一番,祈求上天多多赐福。所以这一天远比元日春节重要的多,上到帝王下到平民,谁敢对神不敬呢。
  后世的人们已经知道了月亮的老底,不就是颗冰冷的星球嘛,还是地球的小弟,自然也就提不起太多敬畏。于是吃就成了节日的主旋律,祭祀的情节淡了。
  但这时候的人们还不清楚真相,所以吃并不是主要的,元宵节的称呼也没有。
  既然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那地上的凡人自然得和神同步,纵然不能让地面也像月亮那般亮,多少也得意思意思。具体的做法就是观灯、赏灯、挂灯,用各种灯向上苍表达表达美好的愿望。
  从正月十四开始,东京汴梁的观灯活动就展开了,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口和院子中悬挂灯笼,多的多挂、少的少挂,富裕的就挂花灯、穷人们好歹也挂个红灯笼。
  这些灯都要彻夜点亮,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五天,每天晚上城市里都是灯火辉煌,直到正月十八为止。
  驸马府怎么算也属于富人家,所以从正月十二开始公主就接管了府中的大权,通过三个贴身丫鬟和一位奶妈指挥着府里上上下下,誓要成为光德坊灯魁!
  对于公主的这个爱好洪涛不置可否,反正自己是不插手这些事儿的,自然也不会去帮忙。
  原本他还想做个牛逼拉风点的大灯笼把灯魁拿到手哄公主高兴,为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特意打听了一下主要的对手都是谁家,可听完了答案之后就一点都提不起兴趣了。
  光德坊里算得上正式住户的有不到三十,其中称得上大门大户的只有两家。一家是驸马府、一家是北面的杨业府,也就是小说里杨家将、杨门女将的家。
  可惜的是杨门没有女将,佘太君姓折,杨业死后不久也死了。要说他家哪个女人最有名,应该是杨延昭的妻子,也就是杨六郎的媳妇。她是后周皇帝柴荣的闺女,柴郡主。
  宋太祖赵匡胤从性情上讲应该算比较有人情味儿,注意啊,是比较,只要涉足政治的人就不能以常人论。更何况他是皇帝,手下一大堆文臣武将需要安抚,人情味多了肯定是个死。
  为什么说他还算有人情味呢,因为他对旧主的恩情念念不忘,虽然篡了后周的政权,但没有给人家扣上一个无道昏君之类的帽子赶尽杀绝,更没玩了命的抹黑。
  而是明明白白的承认了自己就是篡权者,原因就是上一任干的太次,那就下台让我来干!
  谁不信谁就可以去问上任老领导,他死了没关系还有后人呢。后人也不会不敢说,因为赵匡胤下了旨意: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老赵的子孙们也算孝顺,终两宋三百多年没一个后代为了权利自相残杀丧心病狂,更没一个皇帝违背了他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所以说吧,柴家后代在两宋那就是超然的存在,只要不谋逆干啥都成,谁敢说半个不字,找人揍一顿也是白打。不管是皇帝还是御史,没人乐意去找柴家人麻烦。
  据高翠峰私下里和洪涛讲,这一片地方之所以没有官员大户乐意来住,就是因为当年那位柴郡主太厉害,谁和他们家当邻居谁倒霉,所以这片好地方才能落到了蜀国长公主手里。
  别人拿柴家没辙,但皇帝的亲妹妹自然不用怕。柴家也不会瞎了眼来欺负皇妹,那样做很容易被扣上谋逆的大帽子。
  不要以为这里住户少荒凉,其实这片地方风景非常好,还在金水河上游,除了禁军营地之外也少有作坊,基本没污染,可以算是开封城内的一处桃花源。
  可惜杨家也陷入了普遍怪圈,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杨六郎时代还是深受皇帝器重的大将,到了他儿子杨文广当家时,充其量也就算一位镇守边关的将领了,再到杨文广的儿子杨怀玉当家,杨家就已经淡出了众人视线。
  这位杨怀玉只是禁军中诸班直的一个小官,品阶还没洪涛的都虞候高呢。和这么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邻居攀比,洪涛觉得赢了也没啥可高兴的。
  再说了,有公主从皇帝那儿弄来的琉璃灯坐镇,一般的家庭还真没什么赢的希望。那就让公主自己折腾去吧,没有自己帮忙赢了更有成就感。
  家里四处都在打扫、装饰,就连西跨院里的小童们也被公主给征用了,每人提着一个小篮子,装上炊饼和酸馅在府门口摆起了善食摊。
  就是给穷人发放食物,在这一点上洪涛觉得古人还是比较自觉的,不管平时口碑如何,凡是富贵人家逢年过节都会表示表示,不用任何人逼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洪涛既不想打扫卫生也不想站在寒风里假装大善人,他抱着宸娘骑上马又去金明池的乌金行工地了。
  从初十开始工人们就放假了,放到正月十八。不是洪涛不舍得给加班费,而是工人们坚决不愿意在上元节期间也上班,这样会被人笑话。
  再穷、再缺钱,每年也得有几个节日是必须过的,上元节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们坚信,如果得罪了神灵,那以后不管多努力干活日子也好不起来。至于说得罪了驸马嘛……驸马算个屁,宰相家也不敢强迫别人不过节啊。
  乌金行的作坊已经建的差不多了,两座水轮矗立在入水口岸边,彭大说过完节水碓和石磨就会运来,把这些安装完毕之后乌金行就可以正式开工生产。
  圆形炼焦窑的建造进度比较慢,刚刚挖好地基,目前看就是个直径6米多、深不到2米的圆形大坑,对外的说法是储藏石炭的仓库。
  “驸马真是好兴致,难道是特意来陪兄弟过节的,为何没有美酒相伴?”但有一群人必须加班,那就是水虎翼的禁军。
  每年正月十九金明池要举办龙舟大赛,皇帝会带着后宫佳丽和文武百官到此与万民同乐,届时金明池对外开放一天,还会有其它禁军的龙舟队伍来此比赛。
  谁赢了谁就能拿到皇帝给的大红包,输了嘛,这个班就算白加了,还得被上司责怪。
  宋人好赌,啥都赌,龙舟赛这么适合赌一把的活动他们自然不会放过,每支龙舟队都有人押注。
  害得上司输了钱还丢了面子,后果可想而知。王冠本来正在码头上观看士卒在龙舟上训练,远远看到洪涛马上就凑了过来。


第109章 船桨和桨架
  “府中噪杂,来此散散心,观水今年可有把握获胜?”洪涛还真没什么目的性,他只是懒的干活,又不想看着所有人都忙碌而自己无所事事。
  “一言难尽……不瞒王兄,小弟在任两年有余,龙舟夺冠从未赢过,惭愧惭愧……”一听到龙舟比赛的话题,王冠满脸都是无奈。
  “为何会如此不堪?众兵将训练很是刻苦,又都通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