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有毒-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类的每次进步并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而然出现的,再通过特有的思想工具总结,才能不断向上一阶一阶的攀爬。
这个时代的大宋就由于有了新工具、新组织模式、新兴产业的出现,整个社会向上攀爬的速度明显提高了,甚至出现一步跨上两三个台阶的现象。
同时跟着变化的还有每个宋人的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可能大部分人并没觉得自己变了,可实际上确实变了,只是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举个例子,登州文登县里的一家农户姓方,祖上传下来几十亩薄田,种些高粱小米,亩产一石就算丰收,交完了各种赋税之后全家还得去采野菜摘野果,否则余粮就撑不到来年收获。
不是好吃懒做,老两口加三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全年无歇、风雨无阻的侍候着几十亩地,半点懒都不敢偷。
也不是花钱大手大脚不会持家,全家从老到小都懂得勤俭,衣服补了又补、不灾不病连枚鸡蛋都舍不得吃,全留着去镇上换油盐。
更不是子嗣太多娶媳妇耗费,三个儿子只有老大娶了妻,剩下两个弟弟眼看就二十岁了依旧是光棍一对儿,家里根本拿不出合适的聘礼。
说起来贫穷的根源好像是土地太贫瘠,汗珠子落在地上摔八瓣儿,一年到头打出来的粮食也是个定数。不仅方家,附近村落家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就连旁边皇庄的土地也是如此。皇帝都没辙,让百姓有啥办法可想呢。
嗨,话还真别说这么死,普通人没辙,但不普通的人就有辙。
清和三年,县城里开了家供销社,啥叫供销社刚开始大家也不清楚,只知道里面卖的都是稀罕物,大部分和庄稼人有关。
最让人眼热的就是一种叫禾大壮的农肥,别看卖相和盐末子差不多,但只要按照供销社小哥教授的办法和时辰在田地里撒几次,到了秋天庄稼必须多收获一两成,据说到了水浇地里多收三成也不算太新鲜。
化肥这个玩意早在元丰九年时就有人从大名府路贩运过,只是数量非常少,价格就高,即便再好用寻常人家也买不到、用不起。
但到了清和四年秋天,化肥就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了,只需在开春之前赶到文登县城的供销社,总能买一些回来。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有肥田粉出售,它的价钱比禾大壮贵点,但肥效更好,背着抱着都差不多沉。
供销社能开到文登县城里来当然是个大好事儿,由此至蓬莱少说也有百十里,没多少农户能跑那么远,从小贩手中购买不仅价格贵,保不齐肥力还会不够。
但供销社贴出来的布告比肥田粉到货还令人兴奋,大名府银行居然在供销社里开办了柜台,专门给文登县辖区内愿意种植白叠子花的农户提供农业贷款。
白叠子花的事儿好像和化肥出处差不多,都是驸马王诜在大名府路担任经略安抚使时搞出来的新鲜玩意,也都是好东西。
这种白花花的棉絮虽然不顶吃不顶喝,但是能卖,卖给大名府银行之后,换来的钱是种高粱小米收入的几倍,哪怕粮价再怎涨也是合算的。
而且银行的人说了,为了防止大家一窝蜂的全种白叠子花造成粮食没人种,能和银行签订种植合同的农户必须受数额与条件限制。
上好的水浇地和丰产田亩不给种,一家一户零零散散的不给种,想种就得是一大片连在一起且都不怎么肥沃的田亩才可以签合同,获得银行贷款和技术支持。
也不是没人反抗过银行的这种霸王规定,凭啥你让种才能种,土地是我家的,啥赚钱咱就种啥,你管得着吗!
银行确实管不着,人家也不管,可半年多之后就没人再敢这么玩了。原因很简单,没有银行通过供销社提供的种子和种植技术,白叠子花发芽率非常低,长势也不如合同种植农户,收成当然比较惨。
如果认为不听银行招呼只有这么点后果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是真狠,连悔改的机会都不给,直接就把人往死里逼。
白叠子花不像粮食,你不买还有别人买,高价卖不出去低价总能卖掉,或者干脆就留着自己家里吃,能收获多少是多少,一点都不会浪费。
这玩意不顶吃不顶喝,除了银行之外真没人买,白扔在路边也没几个人捡,干脆就全烂在了地里,采摘工序都免了。
而银行的人没事就会过来看看你家会不会因此破产卖地,也不压价太狠,市价是多少就按照多少钱把你家地买走,转眼租给其他人耕种,还是种白叠子花,但就比你收获的多。
不敢说三五年吧,反正好好干上六七年,别赶上太大的天灾人祸,租种银行土地的农户就能攒够钱,用合同价格从银行手里买下这块地继续种植白叠子花。
人家从佃户、流民变成了有家业的自耕农,你从自耕农变成了佃户和流民,气人不?这就是和大名府银行作对的下场。
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不能说一个没有,反正动这些脑筋的人是越来越少。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一些地区银行的话比官府的告示还好使。
方家这次走运了,由于靠着皇庄近又是贫瘠土地,获准与大名府银行签订了种植合同。刚开始一家人还有点战战兢兢,先怕出苗不顺利,后怕赶上病虫害,眼看一朵朵花骨朵绽开露出了里面白花花的花絮,又怕银行的人趁机压价或者干脆不来收,那可就坑死人了。
就这样熬到了八月十五,一队队驮马终于出现在文登城北,银行派来的人拿着合同挨家挨户评级收购白叠子花,并给出两种付款方式。
想要现钱就当场数铜钱、不想要现钱还可以用文登城内当日粮价换取大米。这些米就在北面海湾里停着的大海船上呢,收购走的白叠子也由驮马运到海湾装上这些大海船。
银行里的人还说了,从第二年开始就不用装船往外运了,有来自成都府路的商人要在文登县城北面建作坊,收购来的白叠子花直接送入作坊纺纱织布。
附近州县土地贫瘠收成不够的家庭可以让家里的媳妇、女儿来作坊做工,每个月都有工钱拿,一点不比种地挣得少。
三个整年下来,方家不光提前还清了贷款,还买了两匹从幽州路贩过来的驮马,又租种了皇庄里的一百亩地,成了附近几个村子里最大的白叠子花种植户。
别小看这个名头,每年向棉纺厂缴纳白叠子花最多的前十位农户会获得棉纺厂和银行的双重奖励。奖品就是肥田粉,从几十斤到全年免费使用分出了十个档次。这可是笔不小的花销,谁看见都会把眼睛瞪得红红的。
更是因为这个名头,方家的两儿子去年都在棉纺厂里找到了媳妇,顺便还把大儿媳妇送到了厂里当学徒工,每个月能拿七百文足陌铜钱回来,活计不怎么累,反正和在家种地比轻松多了。
大儿媳说了,要是脑子好使再加上手下麻利,三个月出师之后就能上纺纱车,到时候工资最少也得翻倍,且上不封顶,能挣多少完全取决于能干多少。
目前厂里女工的工资记录是由一位来自梓州路的女师傅创造的,她一个月拿到了三枚湟州金币,也就是九贯足陌铜钱。
第735章 演变(二)
儿媳妇的话听得婆婆直咽口水,她年轻时也是附近几个村有名的织麻布能手,是不是也该去棉纺厂里上工呢?不敢说每个月拿回家九贯钱,有九百文也成啊。
这个念想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就被方老头一巴掌给拍了回去!家里的女人都跑到棉纺厂做工去了,四个大老爷们耕作一天回家连口热的都吃不上,要造反啊!
想挣钱没错,可脑子要灵活,不能光盯着土地和工坊。没听供销社的小哥说了嘛,大名府银行马上就要公布下一期的保本定期存款名单了。
只要把家里的闲钱都存进去,最短几个月、最长一两年,就能让钱生钱,少的能多二三成红利,多的可以翻一倍。
另外小哥还说了,别光整天埋头顾着挣钱,钱这个玩意是挣不完的,有时间就得多出去走走,见识多才更会挣钱,光窝在这块地方没啥大出息。
只要是和大名府银行有关的人,方老头都无条件的信任。小哥的话他觉得挺有道理,自己老两口这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谁让没赶上好时候呢。
家里的三个儿子出息也不会太大,能守住祖上传下来的这几十亩薄田不丢,将来再添置点就是好样的。可大儿媳的肚子里已经怀了,总不能让孙子也种一辈子白叠子花吧。
以前整天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时候,能过上这种日子就是做梦。但美梦一旦成真,马上就会有另一个更美的梦了。
村子里有几个年轻后生进入棉纺厂不到三年就抖起来了,说是叫啥技术员,每个月风吹不到太阳晒不到就能拿好几贯工钱回家,十里八乡的媒婆都快把这几家人的门槛踩破了,文登城里的姑娘也愿意嫁过来。
但这几个小子愣是谁也看不上,为啥?因为他们在厂子里入了学堂学手艺,最主要的是坐着棉纺厂的大海船去了一趟杭州,看到了别人都是怎么活的。
回来之后心立马就野了,不想再窝在本乡本土土里刨食儿,更不想在家乡娶妻生子。用他们的话讲,杭州城里满街都是漂亮妮子,只要会挣钱,啥样的都能娶回来。
怎么才能挣大钱呢?他们要去考长江学院,据说从那座大学堂里出来的人,本事大得随随便便就能开一座棉纺厂,分分钟家财万贯。
方老头觉得吧,方家的孙子也应该去考这个大学堂,而且应该比村里这几个后生名次靠前。为啥呢?因为自己孙子从小就得入棉纺厂办的学堂,别说免费,就算花钱也得去,家里供得起!
多读好几年书、多学好几年手艺,总不会比这几个三年前还在抡锄头的半路出家和尚次,那样就没天理了。
但在为孙子规划未来之前,自己必须也去杭州城和长江学院看看,不能光听几个半大小子的话。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别让他们给忽悠了。
还得带着老婆子一起去开开眼,她跟着自己操劳一辈子也该享次福了,将来入土的时候也不枉嫁到方家一趟,谁也别亏着。
可活了大半辈子除了县城哪儿都没去过的老两口能去杭州吗?这时候可没有高铁,更没飞机,从文登到杭州连陆路带水路少说也得二三千里,人生地不熟的,年轻人都不敢轻言离乡,一对儿老头老太太胆子也忒肥了。
其实不然,这些困难都是老黄历了,从一年前开始,沿海、沿河、沿江的很多州府都出现了一种挂着五齿钉耙的店铺,名字特别怪,叫猪八戒旅行社,蓬莱也有一家。
店铺里卖啥呢?方老汉刚进去的时候以为是卖画的,墙壁上挂的都是山水风景画,只是画技不咋地,太写实,谈不上主题更没意境,愣是看不出来这些画要表达什么。
不听完店员的讲解谁也猜不到这些店铺的经营项目,太怪了,它居然是贩卖景色的。换句话讲,是专门带着客户四处游玩、提供车马舟船、食宿安全等服务,并以此赚取佣金。
宋代人如何出远门呢?答案是大部分人不出远门,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离家百里之外。
能全国范围内到处乱转的要不是官员赴任、要不是有钱的读书人游学、要不是差役民夫公干、要不就是军队调防。当然了,要饭的流民可能也会穿州过府讨生活,就是条件艰苦了些。
交通工具通常就是马、骡子、驴、骆驼、牛车、内河船,最主要的还是一双脚底板。沿途赶上村镇有客栈酒肆来解决吃住问题,赶不上就只能露宿野外或者找户好心的民居借宿。
时间更没谱,有兴趣的地方说不定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赶上坏天气同样得住下,万一病了说不定就回不去家了,客死异乡不仅不新鲜还很普遍。
安全方面嘛,大家尽量挑驿道走,少往荒山野岭溜达,要不就干脆搭帮结伙一起走,身强力壮会点功夫的带上武器,身子骨不灵但有钱的就带上家丁。
这么一算的话,出远门的成本就有点高了,无法控制时间也就没法计算费用。铜钱那么重也没法带太多,富贵人家能带点细软之物备着,普通人家干脆就少出或者不出远门。
其实就算富贵人家也尽量不出远门,实在没辙了才去一趟,要不怎么会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警句呢。
猪八戒旅行社的出现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宋朝出门难的问题,那些画作不是画而是景点介绍。
想去看看钱塘江的大潮不?想到名山大川转转不?想让上任之路充满惬意不?想去远方会一会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不?想年年都能轻松回娘家不?
反正只要你有出远门的需求,不管是三百里还是三千里,请来找猪八戒……旅行社。
去哪儿找?很多州府里都有,一般会开设在最热闹的集市或者码头左近,只要远远看到一柄五尺钉耙高高矗立,恭喜你,找到了!
价格贵不贵?这么讲吧,不管你自己采用何种方式远行,都不如猪八戒旅行社的价格便宜,时间快还固定,说一个月到,误差基本不超过一成。
而且一路上不会出现客栈人满、没地方吃饭等等风餐露宿的情况,走到哪儿也必须是上房住着、热饭热菜吃着,吃完了还得上壶茶,喝美了算。
最主要的还是安全,听说过顺风镖局没?猪八戒旅行社花大价钱雇佣了顺风镖师随行,这要是还不安全,那就只能去找禁军护卫了,只要你请得到。
说了这么多优点,有没有缺点呢?必须有,还挺突出,那就是啥时候出发、去哪儿通常不由客户定,要跟着旅行团一起走。
没错,不是你一家一户,而是好几家一起出行,线路也是预先设定好的,客户只能在这几条线路中选择,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改。
当然了,如果你愿意支付足够的费用,旅行社就能为你一个人或一家人单独定制行程,想哪天走就哪天走,想哪天回来就哪天回来!
只要钱到位了,想去什么地方基本都能满足,单独包艘大海船再派几十名镖师专程送您去海外转转都可以商量。
这家旅行社名义上是广州两位商人的创办的,但绝跑不掉促进社的参与,保不齐还是洪涛亲自筹建的。否则没人会懂得把后世的旅行社业务照搬过来,还起了这么一个充满网络无厘头味道的名称。
猜对了,猪八戒旅行社和顺风镖局、风雪楼等产业一样都是由促进社直接经营,但它真不是洪涛的创意。说起来可能没人会信,最先想起这个买卖的居然是莲儿。
第736章 演变(三)
几年前她孤身一人带着几个儿童团二期的孩子远赴广州建立顺风邮局广州分局,虽然有山川督查院的大力协助,工作上也没啥问题,可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是特别通畅,生活比较枯燥。
不过莲儿有个优点,她脑子里比较空,只要不亏嘴就没那么多破事儿可想,更容易满足。广州气候是炎热了点,但四季都有水果,海鲜更是丰富,对于生长在北方的莲儿来讲到处看着都很新鲜。
在这种环境下不到二年她就快成小胖子了,一想起回府之后就会遭到夫君的虐待,不得不咬着牙准备减肥。并绞尽脑汁想出来一个既不太受苦又不用节食的办法,利用闲暇时间去周边地区游山玩水。
这样不仅能消耗身上的肥肉,还能吃到在广州城里吃不到的新鲜食物、看到更多自然美景。至于说能不能减肥,还真有点用,反正没再增重。
但光玩还不成,从清和三年开始夫君就给每个州府的负责人下达了修路的任务,还不给拨款,得先自筹资金,实在没有的才可以向邮局提出贷款要求。
这可愁怀了莲儿,独立经营广州分局没啥难度,规则都是死的,当年在湟州银行的经验也没全忘,大部分活儿还有几个学弟、学妹分担,她其实就是个甩手掌柜的,有重要决策和大笔资金往来才需要亲自出面把关。
说她混日子也好、不图发展也罢,反正莲儿就这么点能耐,盯着分局别出纰漏是极限,什么多种经营、举一反三、全面开花千万别指望,不是不愿意想,是真想不出来。
可现在夫君下令了,各地负责人也全在积极踊跃上报各自发展计划,自己好歹也是莲夫人,总不能去当拖后腿的,那样会被笑话的,传到夫君耳朵里又是一条罪状。
想来想去也没想出头绪,干脆还是出去玩一圈吧,听夫君说这里的疍家人最会潜水采珍珠,珍珠粉可是好东西,结果这一玩还真玩出成果了。
以往每次出行前都得麻烦山川督查院的督查员帮着找本地向导,夫君派给自己的两名特种兵厉害是厉害,也够负责,但他们也是外来户,既不识路也不懂当地土话。
一联系有麻烦了,督查员人不在广州,好几天都没回来,估计是有任务在身,啥时候回来更无从得知。
此时莲儿很郁闷也很委屈,觉得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无依无靠,又见不到儿子。然后提笔又要给长公主写信诉苦,看看能不能吹吹枕边风让自己回去。哪怕继续当丫鬟不要夫人名份,也要回到夫君身边才好。
可信刚写了一半儿,莲儿突然想起了一个她自认为不错的点子。以前夫君给儿童团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说过在极西大秦国有一种叫做旅行社的社团组织。
它啥货物也不卖,更不生产,只靠帮别人找向导、找旅店、找车船,然后带着别人四处瞎玩就能挣钱。自己啥也不会干,能不能试着弄个旅行社呢?主要是这玩意不用动脑子,自己还能跟着一起蹭玩,啥都不耽误!
旅行社到底该怎么运作莲儿不知道,不过她能写信去求夫君帮忙,顺便再问问夫君这个买卖到底能不能干。
洪涛接到这封信之后,抬起头看着屋顶愣了许久才长叹一声提笔写回信。
叹的是自己、王二、王十、周一日、富姬等等一大堆聪明脑瓜子冥思苦想了好几年,玩了命给银行增加靠谱的投资项目,好吸引更多百姓和商人的闲散资金加入,可愣是没想到去发展旅游经济!
这已经不是一家旅行社和几家旅行社的问题了,而是一条完整且从未有人开发过的全新产业链。也就是说莲儿无意中替自己开发出一个新的产业,不仅有很强的可行性,还有极大的盈利空间,功不可没啊!
奖励,必须奖励,还得是重奖!于是莲儿获准放假两个月回家陪儿子,顺便接受夫君的耳提面命,手把手的教授她该如何经营这门生意。
让莲儿一个人撑起旅行社肯定不太靠谱,她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派其他人协助吧,真没有能独当一面的闲人了。这几年摊子越铺越大,不光消耗光了所有人才储备,还不得不转让了一些不太关键的产业。
但洪涛有办法解决这个局面,四个字:连锁加盟!
莲儿只需要在广州建立一家旅行社旗舰店,规章制度和经营流程自己会帮她完成,然后把这套东西交给顺风邮局作为新项目对外招商,招募愿意加盟的商家和个人。
只要愿意遵守规章制度并接受总店的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加盟成为旅行社分店,并享受相应的资源支持,而且每个城市只限一家加盟店,不用担心有竞争。
除了旅行社之外,每家分店还可以在当地招募签约商户。比如你家是开旅店的,那好,我每个月给你带来多少客源,然后按照客源数量把房价、饭价相应往下降。
酒肆、茶楼、车马行、甚至卖东西的店铺都可以如此操办,利用客源来降低成本,这部分钱就是旅行社的一部分固定收入。
还有一部分收入表面上很难见到,即便查账,没有学过后世记账方式的人也查不清楚。它是旅行社、顺丰镖局和众多系统内部商户之间的利润冲抵,说白了就是互相挂账,年终统一结算。
旅行社并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完全依靠顺丰镖局提供内陆交通便利,另外一大部分就是依靠沿海各城市的海商船只北上南下。反正大海船出航也不在意多搭载十几个人,顺势赚点小钱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海船的运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还能为顺风镖局增加营业收入,还没有增加任何人手和运货次数,钱都是白来的。
因为不用单独具备交通运输、客户接待、食宿方面的能力,资金投入量相对少了很多,旅行社的店铺数量扩张速度非常快,不到三年时间就遍及了大宋沿海城市和内陆的很多主要城市,最远都已经到了甘凉路肃州。
基本只要是顺丰镖局能去的地方猪八戒旅行社都能去,当然了,普通线路规划的时候要挑利润高、效率高的城市,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不过最先接受这项服务的并不是大宋居民,也不是四处游学的学子,反倒是大宋官员和家眷。结果他们成了旅行社的活广告,随之跟上的自然是士绅富户。
既然官员和富人都在用,那就说明没问题。最后尝试的才是稍微有点闲钱的普通百姓,就像文登的方家老两口。
而最应该欢迎这种服务出现的富裕学子反倒有点不屑一顾的感觉,估计他们是觉得这么出行受制于人、缺少意境,更谈不上什么文化气息吧。
不管怎么讲,这几年宋人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就算自己不变也会被周围的人带着一起变。但这一切变化是谁带来的,又是从何而起的呢?
很少有人能明确的指出源头,因为没人能站在上帝视角全面了解各方面的变化。大部分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某个片面,从中也看不到凉王起主导作用的明显痕迹。
有些人可能觉得有点像湟州特区的发展模式,但绝大部分人并没去过湟州,根本就不知道啥是特区模式,更感觉不到王诜的气息。
能让人感觉到的反倒是这些便利并不来自朝廷,从某种意义上讲朝廷还站在反对者的一方,至少是不支持。
有些州县还发生过当地官员禁止农业合作社、商社生产经营的事情,只是还没闹起来就因为主管官员暴病或意外身亡而不了了之。
朝廷对这些事儿只有部分耳闻,既不了解规模也不确定数量,即便想管一时半会也理不清头绪该从哪儿下手。
调查?说着容易办起来难啊。洪涛这个鸡贼算是把各种漏洞都钻透了,他采用的办法是自下而上的逐渐改变,还不是靠说教和主义,而是实打实的利益。
最先接触到这些利益的就是基层官员和家属,不管是直接受益还是间接通过税赋增长彰显政绩,反正当这些人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政府这架大机器一旦要侵害到他们的利益,效率就会低得令人发指。
此时的洪涛就像个癌细胞,不直接感染人体的主要器官,而是从免疫系统入手。他先装成机体的一部分去拉拢免疫细胞,和它们达成一致之后再在人体的非主要器官中迅速繁殖扩散。
争取与人体细胞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规则的同时也影响着规则改变,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程度之后,入侵工作就完成了。
所有的受益者、跟着受益者受益的人、他们的家属朋友师生同僚,全是癌细胞的掩护,也全是潜在的叛变细胞。不怕疼你就把他们都杀了,看看会不会把你自己先杀死。
第737章 演变(四)
真正的幕后黑手此时正躲在扬子镇的凉王府里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呢,这几年不光计划进展挺顺利,洪涛本人也收获颇丰,不是指钱财,而是人。
富姬、西迪、绿荷、长公主分别给他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再加上济州岛特里公主的儿子,凉王府可算得上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现在王小丫十四岁,刚从苏轼门下毕业返回家中,明年即将成年,可以谈婚论嫁了。洪涛可不想让女儿十五岁就出阁,先去长江学院里当几年老师,顺便系统学习学习其他知识再说吧。
阿加雷斯十一岁,正在长江学院济州岛分校上学,师从罗波安·宸教授!这让洪涛很担心,生怕儿子也学歪了。可惜鞭长莫及,在教育问题上犹太人还是很固执的。
王民羽九岁,是她姐姐的学生,不过不是大学,而是长江大学附属中学,刚刚上四年级。
三胞胎小哥三也都满了六岁,去年底才进入长江大学附属小学读书,同班的还有他们的外甥高明,再过不到半年也满六岁了。
富姬的女儿王锦娘和王三的女儿高圆圆同为四岁,都留在府中交给长公主抚养,同样也是一对儿同岁但不同辈的组合。高圆圆要叫王锦娘为姨娘,但她还比王锦娘大一个多月呢。
绿荷的女儿和长公主的儿子也是同岁,再过一个多月就满两岁了,目前正是满地爬、晃晃悠悠四处摔跟头的阶段。丫头叫王小荷,儿子叫王民安。
这小子同时也是凉王府的嫡子,还是当朝皇帝的亲外甥,所以刚满周岁就被封为广陵郡公,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还没断奶呢就给家里挣钱了。
耶律诜,这是特里公主的儿子,今年三岁半。为了安抚这位失去了国家的公主,洪涛让孩子随了母姓。
结果不光特里公主非常高兴,连带着萧兀纳在内的一群契丹移民也像打了鸡血一般,在岛上给这个有皇族血脉的小主人举行了隆重的满月仪式。
洪涛也受邀参加,然后就感觉到了仪式的内涵。这哪儿是给孩子过满月啊,更像宣布一位有继承权的新皇子诞生。
还不是想继承自己的家业,而是瞄着特里公主的权利。说白了吧,他们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刚刚恢复了点元气又萌生了更大的野心,目标就是契丹部族的故乡、大海北面那片大草原。
既然他们没刻意隐藏这种企图,那就是在试探自己的态度。洪涛的态度很明确,返回辽国继续统治契丹人不太可能。
这几年辽国的内乱不仅没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了,东边的女真人、西边的阻卜人轮番发生骚乱。
丢掉了幽州不仅让辽国的南大门洞开,还失去了大量汉族人口,国家财力严重受损,镇压叛乱也显得绵软无力,陷入了按下葫芦起了瓢,到处救火但又处处起火的困境。
按照促进社的估算,这个老大帝国怕是没多少年寿命了,保不齐哪天一场战斗的失利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像多米诺骨牌般哗啦啦整体坍塌。
如果特里公主这个时候回去,仅凭一个与外族生下来的孩子,想收服大部分族人重整旗鼓基本没啥希望,更抵挡不住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攻势。
但洪涛也没拦着不让人家去救自己的族人,只是方式方法得务实一些。北方的草原肯定是保不住了,那就挪挪窝吧,比如退入朝鲜半岛苟延残喘。
啥?嫌朝鲜半岛贫瘠?拜托,您是逃难不是旅游,命都快保不住了,哪儿来的那么多臭讲究啊。
也别看不起这块破地方,你们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