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这年头谁给饭吃,谁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当然做为普通百姓,他们才不管这些吃到嘴里的饭是刘琮从哪儿搞来的。
  荆州遭受水患,江东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张昭等人显然也明白流民的可怕,在刘琮还未下达赈灾的命令之前,就主动开始了救灾的各项事宜。江东世家大族也因此而收揽了不少流民充为佃户,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保持了江东地区的安宁稳定。
  对于他们暗地里的这些小动作,刘琮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严厉斥责,只是通过调高江东地区的赋税来加以惩戒。不过刘琮也清楚,多出来的赋税未必就能收的上来,但他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收不上来那就是你们这些官吏不尽职尽责,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呢?是不是要换人了?至于换谁你们固然可以举荐,我不同意,我也有心仪的人选,该用谁呢?
  这不是阴谋是阳谋,刘琮做为人主,必须用这样堂堂正正的手段,否则就落了下乘。
  虽然刘琮很清楚,要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但对于这些世家大族却不能太过软弱。该打击的时候一定要严厉打击,该安抚的时候,他自然也会好言抚慰,甚至采取适当的妥协。只要这种斗争和妥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集权!
  世家大族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会染指权利以确保家族的生存传承,有些权利刘琮乐于分享,甚至不吝给予。比如治理地方,比如教化人心。但有些权利刘琮必须紧紧的抓在手里。比如军权、比如刑法、比如财政。其实教化人心这一点上刘琮也没有完全放弃,只是目前表现的比较隐蔽而已。
  赈济灾民、灾后重建等具体事务自然有各级官署主持,军中退役和募兵之事,也在徐庶的主持下,由各部宣政郎负责,进行的有条不紊。对于各部将领来说,这也是件好事。
  虽然历经数次大战,荆州军中的老卒大都经验丰富,但那些三十多四十的人,在体力上始终无法和二十出头的棒小伙相比。再加上退役令发出之后,许多带伤的老卒,都立即萌发了退役的念头。几乎一窝蜂地跑去向宣政郎们要求退役。在军中混了几年还未曾弄到个一官半职的,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眼瞅着升官无望,那就当个普通百姓吧,或者去屯田营种地,听说也是条不错的出路。总比这刀头舔血的日子,踏实许多。
  还有人听说凡是屯田营中的将士,只要未曾婚配,都会由当地官府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到时候老婆孩子有了,种田吃饭有什么不好?
  而各部将领也多亲自挑选应募入伍的士卒,这些精壮的加入使得他们很是高兴。谁不愿意自己率领的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锐军队呢?所以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保留传统,每年募兵之时,不管再忙都会去亲自挑选。这其中不乏有后来成为将军的人物,当然他们刚进军营的时候,都还是愣头青呢。
  八月下旬的一天,刘琮终于等到了从巴东郡返回襄阳的诸葛亮。
  说终于,是因为一个月之前诸葛亮就曾写信,表示要回荆州,不过很显然之后因事耽搁,直到现在才回到襄阳。
  与去年相比,诸葛亮此时宛如一柄出鞘的宝剑,光彩夺目,锋芒毕露。即便在刘琮面前,他也没有刻意掩饰。益州之行,对于诸葛亮而言,远非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简单。其实按照诸葛亮的想法,此次出兵益州助刘璋平叛,并未曾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可谁会想到野心家赵韪同学那么不经打呢?
  不过这一年带兵的过程,还是让诸葛亮受益良多,在益州平叛的时候也并非全无所获。至少他对于益州内部的情形,已经掌握了许多以前绝不会掌握的情况。而这些情报和资料,在将来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么说,益州目前最大的问题,仍然在内部?”听完诸葛亮的分析之后,刘琮略有些意外的问道。在他想来如今益州内乱已平,接下来应当面对汉中张鲁的威胁才对。
  诸葛亮颔首道:“此次赵韪叛乱虽已平定,但蜀中人心未附,且因战乱之故,对东州兵怨尤更甚。赵韪虽死,大姓尤存,刘璋即无力约束东州兵,又不能收大族之心。内乱早晚还会再起!”
  对于他这个判断,刘琮并未表态,蹙眉思忖片刻,记忆中的历史上,似乎在刘备入川之前,益州大的内乱也就是这一次了吧?不过眼下却也不好说,自己这个变数,肯定会对很多方面造成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产生怎样的变化,刘琮现在一时也摸不准。
  “并西川之事,目前看来急不如缓。”刘琮收回思绪,望向诸葛亮说道:“去岁征伐江东,今年平定交州。即便以荆州的家底,如今也有些捉襟见肘了。加之水灾过后,处处都要用到钱粮。这是从我方来说,从益州方面来说,内乱平定之后,东州兵必然会更加骄纵,何不等其天怒人怨之时,我方再因势而动呢?”诸葛亮也是如此想法,他想了想说道:“如此也好,只是我军驻于巫县,无论如何是不可放弃的。”帮助别人平叛,到了占着人家的地盘赖着不走,似乎不大好吧?

  ☆、第六章 笑问婚事戏诸葛

  对于驻兵巫县之事,虽然眼下刘璋那边并未见有何不满,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时间长了必然会为人诟病。如果因此而引起刘璋的警觉,似乎有些得不偿失。即便刘璋不以为然,他那些部下难道就看不出来,或者不对此向刘璋建言吗?
  然而巫县的重要性却又是毋庸置疑的。荆州军若是想大举入川,除了水路之外,陆路皆为山间小道,不利大军通行,且关隘阻隔极为险峻,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兵力投放。
  所以控制了巫县便等若将入川的东大门钥匙掌握在手里,诸葛亮和张绣所部之所以能够赖在巫县,是因为巴东郡原本就在赵韪的控制之下,他死后郡内各地仍有小股叛军,这才给了荆州兵借口。在诸葛亮的指点下,张绣并未全力剿灭那些残余叛军,但就这么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
  “前者孔明信中曾言及张任,似乎对我军入蜀中平叛多有微词?”刘琮想起诸葛亮曾在信中所写到的事情,皱眉问道:“建忠将军没有与之相见吗?”
  言及此事,诸葛亮也有几分无奈:“只怕张任已对我军心怀戒备,当初我军进入益州,他尚在梓潼。及至赵韪身死,他亦领兵进入江阳,倒是与建忠将军见过。也就是此次相见时,他对建忠将军多方试探,似有疑心。亮恐为其所觉,便引兵退至巴东。”
  刘琮听了微微一笑,什么“恐为其所觉”?还不是担心张绣那个性格,被张任套出话来,所以才会如此。
  看来之前自己想的还是太一厢情愿了。毕竟张任与张绣不同。当时张绣走投无路,自己才能借着师兄弟的身份,前往营中说服于他。之后又经历宛城之战,这才有了同生共死的过命交情。而张任如今已是益州军中校尉,自然会以刘璋为主公,对于插足益州的荆州军能有好感才怪了。
  “他既然不愿意看到我军在益州立足,那便由他去。除了张任,益州还有谁人反对我军驻于巫县?”刘琮略一思忖,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回道:“虽未有人明言,但据亮所知,其主簿黄权、大将庞羲、李异等,皆对此不满。”
  “这几人对刘璋影响很大,不过对于我军留驻巫县的,也不都是反对之人吧?”刘琮想起张松,便对诸葛亮问道。
  对于益州的渗透,特卫营在成立之后便一直在暗中进行,但之前多侧重于山川地理,驻军多寡之上,对益州官吏虽然也在多方了解,但因人力有限,取得的成果并不多。此次诸葛亮和张绣领兵入川助益州军平叛,特卫营关于道路、关隘的情报倒是派上了用场,可是在与益州将领官吏的相处上,哪儿有诸葛亮和张绣的便利?
  诸葛亮点头道:“自然也有对我军表示支持的益州官吏,这其中除了张松张子乔,其余多是江州和巴东的官吏。以亮观之,他们并不曾与赵韪勾结,是以对我军驻于巫县,多是乐见其成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并不适合急着策反益州内部的将领官吏,否则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只要知道对方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加以影响就好。毕竟现在刘琮还没有表露出要谋取益州的意图。
  此次出兵相助平定叛乱,诸葛亮和张绣入川时仅有三千余人,半年多时间并未从益州得到补充,现在反倒发展成六七千人规模。这其中既有收降的原赵韪残部,也有之前被打散的东州兵。而东州兵之中,除了从三辅之地而来的,便多是南阳人。这些人被收拢之后,干脆就加入了荆州军中。
  对此诸葛亮曾在信中详加说明,刘琮倒是不介意。毕竟以荆州军制,扩编之后的军队仍然听命于自己,并非哪个将领的部曲私兵。不过也由此看出,诸葛亮生性谨慎,年纪轻轻的便已经颇为成熟稳重了。
  不过再怎么稳重,也还是个未婚青年啊。想到此处,刘琮似笑非笑的看了眼诸葛亮,说道:“孔明今年已满二十,也当成家了。不知道可曾有媒人登门?又或者孔明已有心仪之人?”
  饶是诸葛亮智计百出,听刘琮突然问起此事,还是为之愕然。瞪大了双眼看着刘琮,心中暗道,好端端的将军怎么会忽然提起这个?莫非……
  没等他揣摩出刘琮的意图,就听刘琮接着说道:“吾有一表妹,自幼聪慧,性行淑均,正可为孔明良配,未知孔明意下如何?”因为自己的缘故,诸葛亮领兵往益州,只怕已经将历史改变的面目全非了,那么诸葛亮还会娶到黄月英吗?说实话他是希望诸葛亮仍然娶黄月英为妻的。不过这和所谓的历史情结无关。
  诸葛亮本就出身世家大族,眼下虽然看起来家族败落了,但若是能以婚姻结荆州世家支持,对于他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刘琮便主动提出此事,不管怎么说,这个媒人他是当定了。
  不料诸葛亮面色古怪的看了眼刘琮,低声道:“亮此次回荆州,正为此事。”
  “哦?已经定下来了?不知是谁家女子?”刘琮有些惊讶,没见诸葛亮来信中提及这件事啊。
  诸葛亮点头道:“沔南名士黄老丈,因与亮之好友庞德公、水镜先生等相善,故……”
  “哈哈,好!”刘琮闻言笑道:“孔明难道不知,那正是琮之姨丈吗?吾所言表妹,正是姨丈之女!”
  这回轮到诸葛亮惊讶了,见刘琮笑意吟吟的看着自己,不由自嘲道:“方才还不知该如何拒绝将军,心中正自忐忑不安。若将军所言非同一人,恐怕亮只能拜谢将军之美意,然后加以婉拒了。”
  “这下不再为难了吧?”刘琮促狭的看了眼诸葛亮,不过略一思忖,很快便正色道:“婚姻大事,自然不可轻忽,巫县那边想必暂时无虞,孔明安心娶妻便是。”
  诸葛亮本就如此打算,听刘琮这么说,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他想在荆州多留一段时间,并非仅仅是为了娶妻成亲之事。
  荆州如今的发展太过迅速,一年不到便取了江东。原本在诸葛亮想来,怎么也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谁知道孙权这么快就兵败身死了呢?江东之战未能参与其中,说实话诸葛亮还是颇有些遗憾的。但领偏师入益州又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虽然眼下看来,并未达到之前预期的效果,不过谁又能说,对于将来全无益处呢?
  因江东和交州俱已平定,刘琮实力大涨,相应的与这两次出兵有关的将士和官吏也都各有封赏。加之留任的江东世家大族和交州世家,整个荆州内部的权利结构变化相当大。诸葛亮并不眼红那些因功受赏的将士和官吏,但他感觉如果自己仍在益州,只怕与很多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刘琮要取益州至少要筹备一到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远离中枢,始终不是件好事。
  其实和黄承彦之女成婚之事,诸葛亮反倒没有太多政治上的考量。黄承彦乃是当地名士,又一向与庞德公,司马德操、徐庶等人交好,他主动提出以女婚配,诸葛亮对那位黄月英也有所耳闻,自然不会加以拒绝。至于黄承彦之妻与刘琮的继母蔡氏是姐妹这层关系,他当时都未多加考虑。如今蔡家早已风光不再,但因蔡氏之故,并未彻底败落,只是相比之下显得非常低调,似乎已从荆州的权力格局中消失了一般。
  对于未来形势的发展,诸葛亮也有自己的判断。他相信只要刘琮不出意外,吞并益州、攻取汉中,之后横扫天下都是可以预料之事。那么对于自己的定位,诸葛亮便有了新的想法。在他看来如今刘琮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锋芒毕露,而遽然夺取江东和交州,更需要加以治理。如此才能在当今这个乱世之中,积蓄实力,与曹操、袁绍争雄。
  毕竟曹操所占据的关中、豫州、徐州等地,历来是大汉人口众多,文教发达,世家大族扎根之地。若是被曹操扫灭袁绍、刘备,得以统一北方,则天下形势很可能会变成南北对峙。
  如今刘琮并有荆、扬,底定交州,跨州连郡,气势汹汹,安能不让曹操、袁绍等心中戒备?若是他们迫于形势,暂时言和甚至结盟,都并非不可想象之事。到那时刘琮还能安心以大军西进,谋取益州吗?真若如此,恐怕就连张鲁,都会按捺不住,自汉中跳将出来,直扑南阳。届时北方处处警讯大作,刘璋再据险死守,荆州大军陷入蜀中进退两难,则荆州危矣!
  这番分析,刘琮也是颇为认同的。他沉吟片刻,对诸葛亮说道:“正因如此,我才觉得并西川宜缓不宜急。可是如今荆州军中,不,何止是军中,就连有些郡县官吏,都觉得该北上伐曹,攻克许都,以迎天子了。”
  诸葛亮诧异道:“亮自巫县刚刚返回,还未曾听有人提及,莫非此种言论,在荆州已是甚嚣尘上了吗?”
  实际情况虽然没有诸葛亮说的这么严重,不过刘琮既然提起此事,自然是已经引起了他的注意。不得不说,定江东平交州,已经让荆州内部特别是荆州军中的许多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第七章 任事多劳宣政郎

  做为统帅一军的将领,该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是不是一定要对上级的命令唯唯诺诺?刘琮认为,在战场上将领可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仅因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是因此战场之上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谓战机瞬即万变,若是事事请示,全无自己的判断的决定,不打败仗才见鬼了。
  这方面的反面教材实在太多,那些庸庸碌碌唯命是从的将领,只能匍匐在胜利者脚下成为其史书上的注脚。
  至于上级的命令,那也要看是否是乱命,昏招。刘琮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多数情况下,他是不会在战场上对正在指挥作战的将领们指手画脚,越殂代疱的。
  然而在战略方面刘琮却不愿意看到将领自作主张,这并非对他们能力的质疑。做为带兵的将领,可能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因其一直统兵作战,对于整个大局的了解和把握,自然不如总揽全局,一直为此谋划布局的刘琮、贾诩等人认识那么全面,了解那么清楚。
  后世读史,刘琮一直不太理解的是为何被刘备信任有加,破格提拔的魏延为何总是被诸葛亮所压制。及至后来他慢慢明白了,所谓的压制并不存在,如果说有迹可循的话,最多也只是诸葛亮反对魏延自子午谷出兵之计。当然这种军事上的左倾机会主义冒险是被很多后人所批判过的。至于后来魏延招祸取咎被兵败身死,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是现在的刘琮才算彻底清楚,为何魏延在原本的历史上,会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
  这其中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缘故。
  任何一个国家也好,集团也罢,在决定国计民生这样的大事上,必须而且只能有一个声音。在此之前怎么商议、吵架、妥协、拉拢都行,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必须保持步调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合力,才能谈得上众志成城。否则你说往东他说往西,又没有一个权威来做出最终裁断,大伙不乱套、不离心离德,不各自为政,可能吗?
  不过这次鼓动出兵许都以迎天子的,并不是魏延,而是荆州军中的少壮派。这些人多为校尉、牙门将等中下级军官,对于刘琮的忠诚自然无可置疑,但他们所掀起的这股暗流,却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且已在荆州军中,形成了一股风潮。
  宣政郎们最先注意到这个情况,起初只是几个从交州返回的将校在相聚饮宴时谈及,因谋取西川的战略只有刘琮、贾诩、徐庶等少数人知道,所以在他们看来,现在就是出兵攻打许都的最好时机。
  曹操不是刚和袁绍经过一场大战吗?袁绍虽败,曹操的日子也不好过啊,那还不趁此良机出兵北上,难道要等曹操缓过这口气?如今咱们已占了江东,侧面之敌已去,又平了交州,后顾之忧已除,还怕什么呢?
  益州?益州不是也刚刚才平定了内乱,哪儿有心思对付咱们?更何况借他刘璋两个胆,他敢派兵来吗?
  汉中?张鲁那神神叨叨的家伙,只怕打定主意缩在汉中那个乌龟壳里,不打算出来了吧?
  如此种种言论,经过他们的大嘴巴四处宣扬,着实蛊惑了不少急于建功立业的军中将校。他们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还不都是因为战场上捞了军功,才得以升官的吗?
  眼下荆州和扬州虽然遭了水灾,可总不至于连出兵许都的粮食都拿不出来吧?若是依着他们的想法,也不用多,步骑三万足矣!
  最初听到这些言论的时候,刘琮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反倒觉得将士们没有因为连年征战而生出懈怠之心,颇感欣慰。但是随着这股风潮愈演愈烈,刘琮便觉得不能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对于军队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所谓下降,并不是指刘琮指挥不动,而是这些军官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若是关键时刻,先虑自己后虑大局,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出现这样的原因,也有刘琮自己的功劳。如今荆州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多是识字读书的,而这个识字读书也正是刘琮在军中一力推行的结果。脑子开窍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因此而影响大局,那就是坏的不能再坏的事情了。好在通过向各部宣政郎了解之后,刘琮还没有发现这批人有拉帮结派的行为。若是一旦发现,刘琮是断然不能容许的。
  怎样将这场风潮平息下去?刘琮并未就此询问旁人的意见。即便对贾诩,他都只是知会其事而不加咨询。以贾诩的心机,也自然不会主动在此事出谋划策。告诉诸葛亮此事而不问怎么处置,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琮没打算动用特卫营,难道就因为将士们立功心切,加以惩处?刘琮除非疯了,才会动用特卫营去处置此事。
  关于这件事如何处理,刘琮其实心中已有定计。
  在诸葛亮回到襄阳后的第二天,各部宣政郎便陆续从各地赶到襄阳,在城北军营内,刘琮将他们召集起来,一连数日上起了“政治课”。
  宣政郎之设,在如今这个时代唯有荆州军独有。随着刘琮有意识的不断给他们加品级加俸禄,宣政郎在军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现在宣政郎们也多加了杂号将军,虽然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但军中其他大小事务,多由宣政郎主持。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如今这批中下级军官,多数都曾经是他们的学生。
  什么?谁说教你认字的就不是先生了?更何况宣政郎们还不仅仅是教其识字这么简单。对于军令政令的解读,是他们,耳提面命督促其读兵书的,也是他们。参赞军务,安抚士卒的,还是他们。在各部军中的影响力,除了统领该部的主将,就数他们了。而且这种事刘琮出面并不合适,难道要让他下一道军令,让诸将校勿论军机大事吗?又或者说,都给我老实待着,明年哥带你们杀奔益州,到时候有的是战功可得?所以让宣政郎们先领会自己的意图,再去给那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将校们施加影响,这才是刘琮所想好的应对之策。

  ☆、第八章 秋操演武大阅兵

  各部宣政郎受训完毕之后,大部分人并没有就此离开襄阳,因为今岁秋操演武将在数日之后举行,所以被指定参与此次秋操的军队都已陆续到了襄阳,他们只用返回各部军中便是。
  城北、城南两座大营里,驻满了各部将士,城南水营中,停泊着数百战船。除了南阳郡、江东三营之外的军队不宜调动,荆州军精锐几乎全都汇集于此。好在荆州军军纪严明,未得许可,营中将士不能随意出营入城,倒也未曾骚扰到襄阳城内的百姓。
  所谓秋操演武,不仅是阅兵,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演习。“阅兵”之称自汉而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如在桓公六年八月,曾举行“大阅”。“大阅者何?阅兵车也。”但是直到汉朝才有了这样的正式称谓。
  不过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由国君或将军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所以叫“搜”(春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每年一次检阅步兵叫“搜”,三年一次检阅战车叫“大阅”,五年一次检阅步兵和战车叫“大搜”。而到了汉朝,定期间阅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并在其中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亦有“演武”之意。
  今年立秋本在七月中旬,但因水灾之故,秋操便一直拖延到现在。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军营内有关秋操演武之事的话题,便逐渐盖过了出兵许都,迎奉天子的议论。
  然而就有那么一些聪明人,自以为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甚至说的似模像样的:“咱们荆州军何时举行过如此规模的秋操?大将军把各部精锐调集于此,乃是借秋操之名义,使曹操不加防备,待秋操过后大军调头北上,打他个出其不意!否则咱荆州刚刚遭了水患,劳师动众的举行这秋操,所为何来?”
  “你也知道咱荆州才遭了灾,哪儿有多余的粮食让咱出兵?”有人不解的问道,看他那愣头青的样子,八成是才进军中不久的生瓜蛋子。
  之前那人一瞪眼:“你小子懂什么?正是因为如此,大将军才要派咱们打出去,出去了才好抢粮食!再者说,咱们荆州如今缺粮食吗?那扬州,交州难道也没粮食不成?”
  他正说的唾沫横飞,就听旁边一人说道:“听蒋宣政说,此次秋操演武还要定优劣、奖罚并举,咱们还是先想想秋操之事吧!”
  提起这个,大伙都有些忐忑,他们是张泉麾下的长枪营将士,虽然铠甲斗具与出身于南阳的各军相比都差不多,但真要在演武中对上,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其实又何止是长枪营将士?几乎所有参加此次秋操的各部将士在得知还有评定优劣之后,都立即认真准备起来。同样是荆州军,万一被定了劣等,大伙儿还有脸见人吗?
  正是在这样紧张混合着期待而又忐忑的复杂情绪中,刘琮执掌荆州后的首次大规模秋操演武在九月初的一天,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阅兵,地点在城北外。刘琮一身明光铠立于城北城楼之上,身旁除了贾诩、王粲、蒯越等人,还有代表朝廷的使者王朗、刘璋的使者王累等人。
  今日秋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白云淡薄如纱,更觉澄空高远寥廓。众人立于城楼上凭栏而望,只见城外军营黑压压的列满步骑。司职郎眼巴巴的看着日晷,终于等到预定的时辰之后,立即向刘琮报告。
  随着刘琮一声令下,低沉浑厚的号角声在城头次第响起,数十面牛皮大鼓也随之擂响!
  “咚!咚!咚咚咚!”鼓声并不急促,但听在耳中,却令人不觉心神为之一振。这一刻刘琮仿佛又置身于宛城城头、虎林船楼,那些腥风血雨的过往,宛如一幕幕画面在他脑海中悠忽闪现。
  最先自阵中出列行至城下的,是文聘所率的一千精锐刀盾兵。因此次秋操不可能让各部所有人马都参与,所以诸将都是在军中精心挑选而组成了各自的精锐。此时文聘骑在战马上,身旁两侧偏将持马槊紧随其后,而那一千刀盾兵皆铠甲锃亮,圆盾上绘着虎头,行进间杀气凛然,尤其是到了城门时将士皆抽刀斜举,一片刺眼的刀光反射上来,耀眼夺目!
  文聘及其所部率先出场,是刘琮亲自作出的决定,这既是为了褒扬其战江东,平交州之功绩,也是安抚荆州世家大族之举。城楼上受邀而至的世家大族见文聘威风凛凛,部众杀气腾腾,皆相视而笑。对于他们来说,什么嫡长之序都是虚的,如今文聘能受其重用,文家权势日重,安知自家就不能做到吗?
  对于刘琮的这个决定,荆州军中并没有出现反对的声音。这其中固然有文聘本身功绩摆在那里,令人无话可说,但同时也让刘琮颇为欣慰的感到,荆州内部的融合和团结正在进一步加强。他知道派系的形成是很自然的,且不说世家和寒门的区别,即便是相同出身的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地位等等共同点趣味相投,自然或被迫形成不同的圈子,甚至有时候其中的人都没意识到自己拥有了一个小集团。
  有派系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斗争,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看起来如此,但这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对权利的渴望,对利益的追求。当一个更大的、共同的利益出现时,所有人都会为之吸引,从而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这也是为什么当某个集团刚开始形成之时,往往会非常团结,而到了后来却总会分崩离析。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非也!还不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了内部纷争,最终斗的你死我活?
  刘琮执掌荆州,实际上是很突然的。虽然他也曾为此做过一些铺垫和准备,但蔡瑁叛乱,刘表身死一下就打乱了刘琮的计划,迫使他立即接手大权。而当时他最大的支持,只有南阳郡的军民。若当时刘琦要依仗嫡长子的身份与刘琮相争,必然会引发荆州内乱,即便刘琮有信心获得最终胜利,但这种内耗却必然使得荆州实力大损。更别提那时候还有虎视眈眈的江东呢。
  获得荆州世家大族的支持,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刘琮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若非孙策遇刺身亡,为他出兵江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又怎能将荆州各方力量,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好在通过江东之战和平定交州这两场战争,成功的将各方势力融合在一起,眼下看来,效果非常不错。
  紧跟着文聘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