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权厮杀了一阵,却见乱兵越来越多,而跟随在身后的护卫却越来越少,不知何时竟然连周泰也不见了踪影。
  滚滚黑烟呛得人很是难受,孙权勒住战马,转身正要招呼徐琨向旁边杀过去,却见一支羽箭突然飞出,正中徐琨面颊!徐琨大叫一声,翻身栽下马背,旁边近卫连忙下马扶起,一探鼻息却已当场身死。
  “杀啊!”没等众人悲伤,一队乱兵从背后嘶吼着掩杀而来,正面和侧面的巷子里,也突然杀出许多人马。
  眼看就要被乱兵给团团围困,猛然间又有一队人马自浓烟之中冲杀过来,却是蒋钦率其近卫打着旗号前来接应孙权。
  “将军,这边走!”蒋钦见了孙权,立即勒住战马,兜转马头对孙权喊道。
  纵然孙权此时再如何不甘,也只能长叹一声,拍马跟在蒋钦身后。可是城内到处都是乱兵,这不到两百人的队伍,能冲出城去吗?孙权扭头看了眼身后,心中竟然没有了愤怒,只剩下无尽的悲凉。火光中,乱兵们身后系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脸上却毫无喜色,只有不似人类的狰狞,扭曲的五官,凶恶的眼神,被鲜血染红的皮甲上,反射着妖异的猩红光芒……

  ☆、第一百一十一章 彷徨无计传死讯

  如果一开始就有将领站出来率兵弹压,那些为了劫掠财物甚至只是找口吃的乱兵,很可能就会被驱赶回营。然而自从昨日孙权在堂上议事时怒斩张昭,伤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之后,军心就彻底散了。之后鲁肃率领本部三百余人出走,那些守城的校尉和士卒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他们从容离去。
  积攒多日的怒火,终于因为一点火星而成燎原之势,乱兵们发泄着心中的不满,将校们即便没有参与其中,但也是各自顾着各自。他们知道,等这些乱兵烧够了,杀够了,抢够了,自然会四散离去。而眼下保住自己那点实力,才是最为要紧的。
  城中火起之时,张昭便被惊动了,他肩上的伤势并不算特别严重,此时披衣而起走到院中,听着城内到处都是喊杀声,不由皱眉忧虑起来。孙权那一剑已经彻底撕破脸皮,斩断了张昭最后的希望,也让张昭彻底失望了。之所以没有立即率领部曲离开,是因为到底上了年纪,本想留在此间养好伤势再做定夺。谁知道转眼之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诸军哗变,劫掠城中,张昭所居住的院子因有部曲守卫,并没有受到太多骚扰。然而现在张昭即便想出城而走,也不大容易了。他抬头望向夜空,滚滚黑烟遮蔽了本就黯淡的星光,因是月初,上弦月弯弯如钩,在浓烟中时隐时现。
  一阵寒风袭来,张昭忍不住打了个寒噤,他紧了紧衣领,对身旁侍立的部曲督沉声说道:“严守门户!切不可被乱兵攻入院中。”
  那部曲督躬身抱拳应了,转身领着部下分头加强防守。
  “早点来也好啊,总过好这样半死不活的拖延下去,实非江东百姓之福……”张昭喃喃低语,心中五味杂陈。
  正忧虑间,就听院外有人高呼,因满城骚乱,张昭一时听不真切,直到那部曲督前来报告,他才知道是徐盛等人因担心自己安危,率部前来相助。
  “让他们进来吧。”张昭叹了口气,转身回到堂中,火塘内烧的正旺,他伸出双手,凑在上方烘烤,暖洋洋的热气扑面而来,多少让这位老人感到了几分暖意。
  随着一阵“哗啦”声响,全身甲胄的徐盛、全柔、芮良等将校拾阶而上,进了堂中。
  张昭回头看去,眼中闪过一抹异色,他没想到这些将校竟然会联袂而来,心中颇感欣慰的同时,也多少有几分黯然。江东军所剩无几的将校之中,在此时都对孙权弃之不顾,可见人心已乱成了什么样子。
  “张公!”全柔是吴郡钱塘人,出身名门,祖上曾为汉尚书郎右丞,算的上江东文化世族,影响力颇大。当初孙策南渡入吴时,全柔举兵先附,孙策表其为丹阳都尉。就军职而言,在徐盛和芮良之上,是以他登堂入室之后,率先向张昭施礼问候。
  张昭颔首示意,自己踱到主席之上跪坐,对诸将校说道:“都坐吧。”
  因堂上木榻有限,侍卫便又抱来几张坐席铺展开来,众人围着火塘坐下之后,都抬头望向张昭。他们此番来寻张昭,固然也有出兵保护之意,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向张昭问计。当此时,该何去何从?
  虽然他们还未曾问出,可张昭已经从他们的神色中,猜测出来。他捋着长须目视众人,缓缓说道:“诸位能领兵前来卫护,昭深感厚情。如今城中大乱,诸位还需约束部众,不可为害百姓。”
  “这是自然!”徐盛年轻冲动,当下说道:“只是我等以后该如何,还请张公为我等解惑!”
  张昭嘴角浮出一抹苦笑,摇头道:“某已老迈,风烛残年之人,何以能为诸位指点?今后如何,各安天命便是了。”
  他这话让众人听了之后都为之沮丧,他们能跟着孙权从牛渚一路撤到无锡,比起吕蒙、成当等人自然要忠诚的多,但自从昨日孙权狂怒,对张昭都痛下杀手之后,他们俱都感到心寒。否则也不会在这种时候跑来保卫张昭,而不是名义上的讨逆将军孙权。只是在全柔等人看来,或许可以请张昭出面,重新拥立一位孙氏宗亲,或者能够退守吴会,以求自保。
  然而现在看来,张昭已经对孙氏彻底失望,不愿再参与政事。
  芮良收回在火塘旁烘烤的双手,对张昭说道:“张公莫非已有去意?然以张公之人望,只怕难以在江东平安立足啊。为家族子孙计,张公也不可在此时放弃!”
  他也是丹阳人,父亲芮祉从孙坚时就追随征战,他自己又跟随孙策平定江东,如今是会稽东部都尉,麾下本有一千八百余部曲。不过数次大战之后,如今仅剩下两三百人。
  芮良说的没错,以张昭如今的身份地位和名望,哪怕想要归隐山林都是种奢望。更何况除了张昭的家族宗亲之外,还有众多依附于他的部曲宾客,家奴僮仆呢?
  想到此处,张昭喟然长叹:“唉,事到如今,还能有什么办法?”
  “不若,便降了荆州……”有人在末座幽幽说道。
  声音虽然不大,却被每个人都清清楚楚的听在了耳中。全柔苦笑着对张昭说道:“张公意下如何?”
  张昭之前还真没这个打算,旁的不说,以他讨逆将军府长史的身份,若是降了荆州,还能比之更高吗?而且他还是孙策临死之前的托孤之人,群僚之长,那刘琮会信其诚意,加以重用吗?
  只是现在还有别的选择吗?无论是张昭还是全柔等人,因这段时间一直在军中,对于江东世家暗地里的小动作,却不甚了然。
  就在此时,院外忽然喧哗更甚,众人都有些茫然,不知发生了何事。
  “张公!外面都才喊……”部曲督大步跨入堂中,满脸惊愕的对张昭说道:“都在喊孙权已死!”
  张昭听了顿时站起身,因起身太急,眼前一黑查点摔倒,好在身旁全柔眼疾手快,将其扶住。
  “讨逆将军,真的死了?”张昭扶着肩头的伤处,语气急迫声音沙哑的问道。那部曲督先是点头,又摇头,急切说道:“院外大哗,都在这么喊,想来或许是真的。只是眼下还无法确认。”全柔等将校面面相觑,一时愣在当场,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袖手旁观待天明

  惊闻孙权已死,众人将信将疑。张昭最先反应过来,对部曲督说道:“速派人去探查明白!凡遇哗变之乱兵,皆可杀之!”
  徐盛见那部曲督应下转身要走,连忙说道:“某也去!”
  待他们二人出去之后,张昭捋着胡须在堂上徘徊不语。
  孙权若是真的丧身于此,他们可都脱不了关系。即便他们未曾直接参与其中,可没有领兵镇压哗变乱兵,便已是失职,更何况连一兵一卒都未曾派去保护孙权?
  虽然孙权败亡现在看来必不可免,但至少目前还是全军统帅,是名义上的江东之主。身为属下见死不救,将来传出去,岂不让人诟病?在这个时代,这可是非常有损名望的。
  想到此处,张昭幽幽叹了口气,转头望向全柔等人:“若讨逆将军真的遭遇不幸,我等可谓罪人矣!”
  全柔按着几案,抬头说道:“真若如此,也无可奈何。只是还要请张公出面,安抚诸军,平息此乱,否则乱军如此闹下去,只怕……”
  “是啊,请张公发布文告,安抚城中军民!此乱不平,我等皆有性命之忧啊!”芮良连忙接着全柔的话说道。
  其余将校也纷纷出言恳求张昭,盖因张昭身份地位本就是孙权之下,众人之上,也唯有张昭出面,才有可能将哗变之乱平息下去,不然很可能如芮良所言,大伙儿全都跟着一块玩完。
  张昭心中颇为苦涩,他其实并不如何担心这场乱兵引发的骚乱,他忧虑的是孙权死于此次哗变,对于自己名望的损害。而全柔、芮良等人却没有想到这一层,或者即便想到,也有他张昭顶在前面。不过现在只能先如此,只有等尘埃落定之后,再考虑其他吧。
  “诸位!”张昭回到坐席上缓缓坐下,整理了一下衣襟,抬眼望向众人说道:“既如此,老夫便勉强为之。”全柔等人听了都精神一振,看向张昭。不过张昭接下来的话,却又让他们陷入纠结之中:“不过现在还需确认讨逆将军是否真的已遭不幸,诸位稍安勿躁,且在此等候。”
  全柔皱眉道:“若讨逆将军尚在……”
  “此时乱兵纷扰,城内四处火起,只怕一时难以探明。以良所见,不如待天明之后再派兵弹压,诸位以为如何?”芮良打断了全柔的假设,他才不想让自己这仅存不多的人马白白消耗掉呢。谁若是愿意去救孙权,那谁就去好了。
  “芮都尉所言甚是!”马上就有人附和道:“张公既然让我等在此等候,那便收拢部众守好此处便是,何必再旁生枝节?”
  见众人都是如此说,张昭便点头道:“老夫也是这个意思。”
  堂上自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便陷入了沉默之中,火塘内的柴禾烧得“噼啪”作响,青铜烛台上的烛光也仿佛凝固了。众人的脸庞在烛光下阴晴不定,似乎每个人都在想着心事。
  堂外隐隐传来的喊杀声,哭泣声似乎很是遥远,又似乎近在耳边,对于全柔等从战场上厮杀过来的将校而言,今夜的骚乱会给城内百姓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们只从这些声音之中,便能推断出个大概。
  生在乱世,便是如此,不知何时就会有灭顶之灾,杀人者固然有罪,他们这些袖手旁观,冷眼做壁上观的将校难道就没有一点愧疚之情?然而在救人就意味着牺牲自己的时候,所有人都做出了明哲保身的选择。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有人暗自揉着发麻的双腿时,院内忽然传来一阵骚动。
  堂上诸人,都仿佛从梦中惊醒似的,扭头向外看去。
  “张公!”徐盛大步入内,见众人都望向自己,话到嘴边,又有些不知该怎么说了。好在紧随其后的那名部曲督,躬身对张昭说道:“我等已将讨逆将军抢了回来,只是……”
  “只是什么?”张昭见他犹犹豫豫的样子,不由着急问道。
  徐盛叹了口气,接道:“只是已被乱刀砍的不成样子。”
  不知怎么,听到孙权确实已死,众人都莫名其妙的松了口气,但再听到徐盛所言,心中又颇有些不是滋味。张昭率先起身,对部曲督说道:“在何处?速带老夫去看看。”
  孙权的尸体就在院中,众人围过来之后,借着士卒们高举的火把低头一看,只见门板之上血肉模糊,依稀还能看出正是孙权。
  就这么死了?全柔等人面面相觑,倒是张昭双腿一软,跪在门板旁边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喊着孙权的字:“仲谋!子何以遭此不幸!”众人这才连忙跪下,大放悲声。
  “张公,当此危急时分,可要保重身体啊!”时至严冬,又是深夜,院中很是寒冷,张昭哭了片刻便有些禁受不住,那部曲督是个有眼色的,当下出言劝道。
  芮良干脆将张昭扶起来,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张昭只得收了老泪,从善如流的回了正堂。
  “唉……”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张昭已被冻得脸色发青,他接过侍卫递上来的热毛巾擦了擦脸,摇头叹道:“速去寻一副上好的棺木,好生收殓讨逆将军。”
  那部曲督连忙去安排此事,而全柔等人,都望着张昭,显然已经将张昭当成了主心骨。
  张昭清瘦的脸庞上,犹有悲容:“诸位,老夫有负伯符所托,此时思之,愧之无极!然讨逆将军身死,诸军骚乱,一时难以弹压,故此老夫以为,当等天明之后,再行布告,知会城内军民。”
  他这意思,是要等那些乱兵杀够了,抢够了,发泄够了之后自行离去。众人听了,暗自放下担忧,纷纷点头应和。
  若是这时候领兵去弹压骚乱,只怕没人肯愿意这么做。
  全柔等人现在所能掌握的士卒,多是亲信部曲,而那些烧杀抢掠的乱兵,来源很是复杂,既有各将校麾下士卒,也有从郡县调来的县兵,当然更多的是没有了主公,走哪儿都不招待见的残部。
  孙权是如何死的,死于谁的手上现在已经无关大局,眼下最要紧的,是保存手中的实力,以应对将来的变化。至于那些乱兵,就让他们自相残杀好了,而城中的百姓,想来这会儿也被糟蹋够了。
  “接下来,又当如何?”全柔有些迟疑的对张昭问道。毕竟孙权身死可是件大事,无论是对于各方,都必须有个交代才行。
  张昭捋着胡须看了看众人,眼皮低垂,语气颇为萧瑟:“自然是先将讨逆将军送回吴县,之后如何,老夫现在心乱如麻,实难筹划。”
  他既然这么说,显然是要担当起责任,那么诸位将校的肩上,自然就少了很多压力。且先听从张昭安排,至于以后,总不至于还会推举个孙氏子弟接任,继续与荆州相抗了吧?到那时顺势而为,旁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主意已定,诸将便分头行事。张昭抽空清点了一下人马,合计起来尚有近千人,除了守卫这处宅院,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周围防守。
  城内的厮杀声已见不可闻,火势也逐渐小了许多,只是滚滚浓烟更甚,这一夜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如噩梦一般漫长。
  然而再漫长的夜,总有天亮的时候。当天际刚刚露出一线微光,全柔等将校便率领部曲开始在街头扫荡,街道上到处都是尸体,还有些受伤未死的,在冰冷的街头辗转惨叫,不过声音已低不可闻。
  青烟阵阵,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街道两边的房舍,多半门户大开,有的已被烧成了废墟。院内外倒卧着许多尸体,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孩童。
  “救,救命……”一个断了腿的士卒艰难的在爬行中昂起头,怀里还抱着抢来的包裹,看到全柔等人过来,竟然还向他们呼救。
  全柔神色冰冷,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杀!”
  手起刀落,那士卒刚喊了个:“凭”字,人头便已经飞离了脖颈,落在地上滚了两滚,才吐出个含混不清的词。
  城门早已被乱兵在夜间打开了,附近的民居已经烧成了一片白地。全柔亲手将张昭所撰的布告贴在城门旁的显眼处。然而此时除了他们之外,却看不到任何百姓。
  随着诸将领兵在街头清理,陆续又发现了徐琨等人的尸体,芮良派人将其收敛起来,至于那些乱兵的尸体则全部集中,架一堆柴一把火烧了。与此同时,幸免于难的百姓,也开始自发的清理废墟,收拾破败的家园。
  一夜未眠,张昭显得愈发憔悴,仿佛又苍老了许多。
  “张公,乱兵都已散去,何时启程回转吴县?”全柔进了院子之后才翻身下马,对立在堂前的张昭问道。
  张昭轻咳两声,抬眼看着全柔说道:“自然是越快越好,只是还需先将噩耗报与吴夫人,此事我已安排人先行去往吴县。”
  “张公思虑良久,未知返回吴县之后,又当如何?还请张公以诚相告,我等才好行事。”全柔见左右无人,便对张昭低声问道。他倒不是担心张昭回了吴县会再举荐孙匡,孙朗等人接掌大权,可如果张昭不透个底,他这心里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张昭如何不知他心中所想,眼神一凝,叹道:“一切,为江东百姓计!”
  “柔明白了。”全柔拱手说道:“某这就去知会诸将。”
  所谓为江东百姓计,不就是要平息战火,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吗?该如何行事,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移之江东稍改动

  青烟散尽,尘埃落定。孙权在无锡死于哗变乱军之中的消息,不过数日,便传遍吴会两郡。虽然这个消息很出人意外,但并没有在两郡掀起多少波澜。
  孙坚有四子:策、权、翊、匡,还有个庶子孙朗。如今前三子皆死,只剩下孙匡和孙朗二人,而他们二人更是年轻,素无威望,何况如今孙氏大势已去,即便是张昭,也未曾想过再推荐一人来接掌吴会。
  待刘琮得知此事之时,也颇感到有些吃惊。虽然他这一年来时刻想着要扫灭孙权,但突然听到孙权死讯,还是感觉有些怪异。当然这种感受只是转念之间,随着孙权的死,江东局势愈见明朗,接下来诸多事务,还需要他和贾诩等人商议确定。
  事有轻重缓急,眼下的当务之急,便是彻底扫除残余敌对势力,然后巩固消化,将江东的巨大潜力,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自身的实力。
  “吴郡太守朱治遣使请降,阳羡、乌程等地便可兵不血刃的拿下。”刘琮指着沙盘说道:“余杭、富春、钱唐三城,亦是朱治麾下将士守卫,山阴、诸暨等地虽有数千人马,想来也无济于事。现在看来,我军进攻的速度还是不够快啊。”
  贾诩抚须说道:“将士们日夜兼程,速度其实并不慢,只是形势发展太快了些。如今孙权身死,吴会两郡指日可下,却不知丹徙……”
  “陈元龙不日就将率兵退出丹徙,渡江北返。”刘琮转身回到榻上,坐下之后对贾诩问道:“以先生之见,若是在江东推行荆州新政,是否会遭到江东大族的反对?”
  其实这个问题,刘琮已经考虑过很久,之前的想法比较极端,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刘琮认为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在调整以前应该先考察江东的实际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江东世家大族对此的反应。
  “将军所行新政,若是不加变更,恐怕会遭到江东大族的一致反对。”贾诩直言不讳的说道:“大族所以宗亲依附,盖因土地众多,世家又多有为官者,子弟相继,姻亲相连。其隐匿民户之状,比之荆州有过之而无不及。且自孙坚父子起始,将校领兵于外,必有食邑,以供养士卒,这与荆州军制,又大不相同。若是骤然改制,恐难安其心,可若是不改,亦不利于将军,更不利于军中。”
  刘琮认真听完,点头说道:“是啊,既要稳定,又不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且不改的话,军中必定多有烦言。军制暂且不论,如何治理江东,还请先生教我。”
  “将军欲效仿孙伯符乎?”贾诩的小眼睛中,隐含一丝笑意。
  刘琮摇头:“琮与孙伯符所面临的情况不一样,不过琮也不想像孙权那样。这么说吧,治理江东,那些世家大族,肯定是离不开他们的。然而琮却不想让他们的势力太过庞大,毕竟这些世家的能力不可小觑,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自发的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甚至很有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实际上刘琮是把这个问题说的过于严重了,就历史上孙权与江东世家的关系来看,其实还是孙权猜忌打压为主,世家的反击多数是出于被逼无奈。当然现在刘琮所处的地位,比之孙权又有不同,他这种担心与其说是因为江东世家,不如说是针对整个世家大族。
  以贾诩的心智,怎能听不出刘琮这话的弦外之音?他沉思良久,还是感到很难回答。
  原因无他,贾诩向来是明哲保身的,所思所虑者也多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当然他的利益早已与刘琮捆绑在一起,所以才会站在刘琮的角度,为其出谋划策。但刘琮刚才的这番话,却是让贾诩来对付所有的世家大族,这其中,甚至还包括贾诩本身。
  或许用“对付”这个词并不十分恰当,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力,对于刘琮来说,这是必然的选择,而对于贾诩来说,安知以后自己是否会因此遭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攻击呢?
  不过贾诩思忖之后,还是出言回道:“就目前而言,将军在荆州所行新政,效果显着,移之江东,只需稍作改动。至于江东大族,只要能保证其仕进之途,想必也不会太过抗拒。”
  刘琮起身走到火塘之前,伸出手在火塘上方烘烤,扭头对贾诩问道:“改动何处?”
  “如何改尚需详细斟酌,不过此事宜缓不宜急,徐徐推行,或可收效,亦不至于引起变故。”贾诩不小心揪下一根胡须,心疼的直皱眉头。难得看到老头如此,刘琮微微一笑,点头说道:“先生说的没错,是琮太心急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军思谋深远,老夫倒觉得是件好事。”贾诩先轻拍一记马屁,转而又道:“如今已是年底,若是不出意外,旬月之内,江东便再无战事,那时将军恐怕要先回荆州了。”
  刘琮听他这话很是突兀,不由皱眉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年内官渡恐怕也将有结果了。”贾诩小心翼翼地捋了捋胡须,仿佛很随意的说道。
  刘琮愣怔了一下,猛然意识到官渡之战若是未曾有大的变故,也的确该以曹操大获全胜而收场了,只是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前两天想起来时,还觉得有些怪异。
  难道许攸那小子还没叛逃去给曹操献计献策?这其中出了什么差错?刘琮皱着眉头思忖片刻,特卫营并未有这方面的消息传来,是以他现在还拿不住,到底会历史重现,还是会有什么变化?
  然而不管怎样,现在刘琮也无心插手,眼前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待有了确切的消息之后,再看如何应对吧。
  就在刘琮与贾诩在春谷营中谈论到曹操的时候,曹操在官渡大营中,也收到了孙权死于乱军之中的消息。
  “如此,则江东尽归于刘琮之手。”曹操放下密函,起身在帐内踱步。这个消息对他来说,虽然眼下还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但想到刘琮从此以后据有荆扬二州,实力必将大涨,他便不觉有些烦躁。其实曹操也知道,这种烦躁更多的,还是因为目前胶着的战况……

  ☆、第一百一十四章 釜底抽薪互调兵

  贾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官渡之战无论谁胜谁负,刘琮都应该在有了结果之后,回到荆州提前进行布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虽然相对而言,贾诩更看好曹操,但现在还看不到曹军有任何战胜袁军的迹象,因为对于荆州来说,扫平江东后即将面临的对手,必然是袁曹这二者之一。
  “此事倒也不急。”刘琮走回去在木榻上长身而坐,对贾诩说道:“江东诸将请降,固然使得我军能轻易扫平江东,但这些降将,该如何安置?”
  贾诩低头咳嗽两声,思忖片刻后才说道:“将军正值用人之际,奈何对降将防范甚深?”这一点贾诩有些弄不明白,以目前大势而言,吕蒙等人率部归降,应该是顺势而为,可刘琮对吕蒙却似乎有些恶感,虽然还不至于表露的非常明显,但只要是有心人,总会看出些端倪。相信这样的感受,吕蒙应该体会更深。然而同是降将,刘琮为何对太史慈和吕蒙的态度大相径庭呢?
  虽说现在看来江东大局已定,但刘琮这种态度,很可能会引起吕蒙等人的恐惧不安,也会影响到接下来招贤纳士的进行。毕竟除了江东世家大族和豪强之外,还有些南渡北士流寓江东,这些人若是对刘琮产生不好的观感,只怕还会陆续北渡投奔曹操或是袁绍,最不济隐居起来,总可以吧?
  刘琮被他这一问,问的有些尴尬,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前世他对于三国中的吴将,除了甘宁和太史慈二人,是颇有些讨厌和憎恨的,或许是因为那时比较喜欢关二,所以对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吕蒙尤其憎恶。
  以前在玩三国游戏时,一旦抓住东吴将领,必然全部砍头,投降都不要!当然若是孙尚香、大小乔这样的女将,还是要手下留情的。不过若是孙权、吕蒙二人,那抓住以后一定要好好关起来,待统一前夕再一个个细细慢慢的杀掉。
  其实这只是出于对历史的无奈和惋惜罢了,但刘琮那种下意识流露出的情绪,还是让贾诩敏锐的捕捉到,并因此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至于贾诩倒不担心因此而让刘琮对他产生什么别的想法。毕竟随着江东纳入治理范围,人才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仅仅依靠荆州集团是不足以消化扬州五郡的。
  “也并非是防范他们。”刘琮当然不会告诉贾诩那是受了自己前世情绪的影响,斟酌着语气说道:“只是彼等率部新投而来,未知其秉性能力如何,尚需观察一段时间而已。”
  他这个理由倒也勉强能站得住脚,不过贾诩岂是那么好糊弄的,见刘琮含糊其辞,看了眼刘琮,捋着胡须干脆挑明了说道:“可是将军为何对吕蒙颇有成见?”
  “有吗?呵呵……”刘琮摸着鼻子笑道:“先生不觉得,此人野心太大,行事毫无顾忌?”
  贾诩捋着胡须的手一僵,皱眉道:“将军若是如此品评,恐怕会令降将寒心啊。”对于主动投降的吕蒙等人,贾诩是见过的,并不觉得他们这么做就是背主求荣,不忠不义,当今乱世之中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平常了,怎么到了刘琮嘴里,就成了野心太大,行事毫无顾忌了?这样的话若是传将出去,只会让江东降将心寒,让那些还举棋不定,处于摇摆之中的江东将士疑虑担忧,甚至更严重的,会引起降将们的反复。
  那样的话,无论是对于扫除孙氏残余势力,还是将来治理江东,都会产生很恶劣的影响。所以贾诩才会专门对刘琮谏言此事。
  这个道理刘琮自然也是明白的,他点头说道:“琮明白先生之意,此事以后定会注意。不过说起来,吕蒙等别部司马还罢了,朱治既然来降,如何对待才好?”
  “将军,不可因吕蒙年少职低而轻视之啊。”贾诩见既然说开了,便索性继续劝道:“千金买骨之事,将军难道忘记了吗?至于朱治,倒好安排,仍由其领吴郡太守便是,只须将其部曲皆收入将军幕府麾下,对于其他降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