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巾之乱以前,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争先恐后,倾尽物力财力,大肆厚葬。每年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来修筑皇陵,所以皇陵无不建得宏大豪华,随葬的珍宝之多令后世咋舌;诸侯王、权贵皇戚、世家豪强、富商大贾等,倚仗财力,其墓葬往往“积土如山,列树成林“;就是庶民百姓和边远下士,也无不仿效,以显孝心,以邀孝名。
  不过刘琮并不打算要这等虚名,如今乱世之中,物价腾贵、民生凋敝,荆州虽然比起其他地方富足,却没有必要如此浪费。为刘表治丧之事,刘琮便请蒯越代为主持。他通过此举一方面安抚人心,让这些忠于刘表的荆州老臣知道,自己并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就是要身为表率,移风易俗。
  其实薄葬之制在南阳郡早已推行,也算是新政中的一项,当初在南阳推行时遇到的阻力并不大,毕竟在南阳郡流民所占人口比例很大,背井离乡贫困交加,即便想厚重亲人也不可得。
  然而牧守主簿綦毋辏Ш脱Ч俎蚴匪沃胰幢硎痉炊浴A醣矶运嵌丝晌接兄鲋鳎宜浇簧躞啤G橐晁冢炙担沟盟嵌硕员≡峋龆ù笪吲
  人在激动愤怒的情况下,往往会失去理智。綦毋辏Ш退沃宜淙欢家咽谴勾估弦樱杉懿蛔∷嵌说暮耪倭艽螅潦馗械氖艄俸脱Ч僦械难欢斯亩畔蛄蹒朐福蹒私馑堑男那槿床荒芡馑堑淖龇ǎ虿坏寐畈坏茫缓枚愕骄性荼堋V劣谒捣ぷ鳎徒桓嵩饺プ霭伞
  进城之后蒯越首先提出的,便是审理蔡瑁等人谋反案,唯有如此,才能迅速安定人心,稳定局面,给惨遭杀害的牧守一个交代。刘琮也是如此认为,只是他还要等兄长刘琦回到襄阳,一同审问蔡瑁等人。
  之所以如此决定,并非是刘琮对刘琦有什么猜忌之心,而是刘琮很清楚的意识到,儒家最讲究的便是长幼有序、嫡庶有别。自己与刘琦虽然是亲兄弟,但刘琦才是正儿八经的世子。为刘表薄葬都能引得儒生反对,若是自己接掌荆州,在他们眼里,定然是有违纲常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或许在儒生想来,以性格外貌都更酷似刘表的刘琦接任牧守之职,对他们的影响会最小,也最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刘琮的南阳新政中他们有不少是比较认同的,但对于刘琮所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和做派,儒生们普遍看上入眼。墨家学说早已式微,却还被刘琮所设立的学校立为学习的内容之一,早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了。
  对于这些情况,刘琮也通过各种渠道有所了解,他担心的不是儒生会采取激烈的对抗,秀才造反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读书人掌握着话语权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同样刘琮也不担心刘琦与自己相争,这个信心来自于近年来刘琦的所作所为。
  事实上刘琦赶回襄阳之后,便在刘表的灵前向刘琮和在场的诸人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蒯越、王威等人也还罢了,綦毋辏Ш退沃胰戳⒓幢硎痉炊裕蹒⒉挥胨思平希蔽裰笔窍壬蠼岵惕D迸寻福廊サ牧醣砗途V萆舷乱桓鼋淮
  其实有蔡氏的述说,审问案件得知真相并不复杂。蔡瑁自被擒之后已心如死灰,只求刘琮看在蔡姝份上,不要株连蔡家其他各支。
  看着面容枯槁的蔡瑁,刘琮默然无语。他并不是个冷血的人,对于蔡姝之死他一直有些隐隐的愧疚,想到蔡姝临死前的那一刻,刘琮心中如被针扎。她那时唯一放不下的,便是儿子吧?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片刻之后,刘琮冷声说道:“凡是参与谋反之人,无论是谁,皆不可恕!”
  刘琦与他并坐,闻言眉头微蹙,想了想却没有出言反对。说实话他对蔡瑁等人的恨意一点不比刘琮少,之所以有些疑虑,是担心刘琮杀伐过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不过刘琦很快又想到,乱世需用重典,更何况这是谋逆大罪,罪不可赦。
  然而毕竟是蔡氏的亲族,如何处置蔡家其他各支,就成为了一个难题。蔡瑁、蔡兴父子自然是要处死的,刘琮念在蔡瑁并没有对自己的妻儿下手,便判其枭首,而蔡兴这个杀害刘表的元凶,则除以腰斩之刑。至于参与叛乱的蔡家部曲,则全都收入奴籍送往矿山苦役。
  蔡家不曾参与谋反的各支各房,仍令其留居蔡州,至此蔡瑁父子谋反案审结,只待过几日明正典刑,于刘表灵前祭奠。
  处理完这件大事之后,建安五年三月十六日,刘琮便在牧守官署正式接过镇南将军、荆州牧和成武候印绶,成为荆州实际上的统治者。綦毋辏Ш退沃业热思蹒救硕急硎局С郑仓荒芪弈蔚慕邮芰苏飧鱿质怠O啾戎拢嵩健⑼跬约案骺ぬ亍⒘毂蠼缥钠浮⒒谱娴热耍记彩贡硎居祷ぁ
  州牧拥有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礼仪如同三公,当初刘表就任荆州牧之时,李傕曾派左中郎将祝耽授予假节,并督交、扬、益三州军事,其本意是以此来结连刘表作为自己的外援,如今朝廷为曹操把持,都督三州军事的符节自然做不得数。不过刘琮并不看重这等虚名,他要的是切实可见的利益。
  自兴平二年穿越以来,不觉已过了五年,暮然回首前世已恍如隔梦,唯有向前展望,尽力而为,方不负此生。
  刘表横死、蔡瑁谋反,刘琮平叛并接任荆州牧,所有的事情发生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令人目不暇接,无以应对,待最终的消息传出后,天下为之震动。
  身在黎阳前线的曹操是在三月初才得知蔡瑁谋反之事,当时颇为心动。在曹操看来,若是能趁此机会将刘琮置于死地,那是最好不过,即便不能如愿,攻下宛城占据南阳,对于曹操而言也是非常不错的结果。然而如今袁绍领十万大军南下,两军隔河相持,如何能够分兵?
  何况基于对蔡瑁的了解,曹操也断定他必然败亡,而且会败的很快。只怕自己派出的军队尚未攻入南阳,他就已经失败了。犹豫再三,曹操还是请来荀攸、郭嘉等人商议。
  荀攸和郭嘉的建议与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商议的结果,是全力对付袁绍,如果蔡瑁侥幸成功,则去一大敌,待扫平北方之后再南下就易如反掌。若蔡瑁败亡,己方则无两面受敌之虞,可专心与袁绍作战。
  待得知刘琮率兵返回襄阳,蔡瑁为刘备所擒之后,曹操暗自庆幸,还好自己没有冲动,而此时郭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让曹操颇为意动。郭嘉认为如今刘琮羽翼已成,大局已定,不妨以天子名义正式册封,以使其名正言顺。
  曹操听了之后,立即明白了郭嘉的用意,他稍一斟酌便同意了郭嘉的提议,亲手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回许都,交给尚书令荀彧。
  既然暂时无法与刘琮相争,就只能先向其示好,只要刘琮接受了朝廷册封,那就等于他还是承认天子诏书的合法性,行事也就必然有所顾虑。反正册封刘琮对于曹操来说,并不损失什么。
  和曹操相比,袁绍得知刘琮成为荆州牧之后,反倒没想太多,他如今满心想着击败曹操之后,天下再无可人为对手。刘琮不过是子侄辈,虽领荆州,资历太浅,不足为虑。
  然而孙策却在闻听消息之后,大为叹息。他自彭泽败后,还军曲阿,因陈登诱使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策便领兵拟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就在丹徒等待运粮的这段时间,孙策先是听说蔡瑁弑杀刘表,占据襄阳,于是便立即与周瑜商量,准备回军西进,趁火打劫。然而各军尚未集结,粮草不曾备齐,紧接着便传来刘琮率兵南下,蔡瑁被刘备活捉的消息。
  孙策叹息时机稍纵即逝,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先平定严白虎余党,保有江东以图后续。
  至于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得知消息之后还未及筹划,便已尘埃落定。刘璋确认消息属实之后,遣使吊唁,然而使者尚未出益州,便遭遇赵韪发动叛乱,蜀地多处响应,刘璋一时焦头烂额……
  外界的风云变幻,并没有让刘琮感到迷茫,在刘表下葬之后,他便召集贾诩等人赶赴襄阳。内患已平,以后当如何布局?抚摸着腰间紧束的白色腰带,刘琮立于堂上,踌躇满志。

  ☆、第一章 谋定后动向何处

  建安五年春,刘琮领荆州牧、镇南将军、成武候,假节都督益、交、扬三州军事,开府仪同三公。蔡瑁之乱既平,附逆之官吏、世家、豪强,各责有司惩罚,明正典刑,以儆效尤;有功者封赏如仪,褒奖忠心。如此一来,襄阳城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漏网之鱼惶惶不可终日,忠志之士奋发砥砺,而刘琮则召集贾诩等人,商议荆州以后该向何处布局。
  春日明媚,春风和煦,立于堂上的刘琮,抬眼望向座中诸人。
  蒯越因在平定蔡瑁之乱中的表现,获得了刘琮的信任,所以这次也得以与会,席次仅在贾诩之下。这其中自然也有刘琮厚待老臣的意思,让世家知道自己并非刻意与他们敌对,在当前初掌荆州的时候还是很有必要的。
  席间的新面孔,还有个相貌奇特的年轻人,说奇特或许并不准确,他面貌古拙,双目突出,不过身在此间神态自若,并不拘谨。他便是刘琮就任荆州牧后第一个征辟的人才——庞统庞士元,年方二十一岁。虽然刘琮给他的官职不高,仅仅是录事掾史,但这份首征殊荣,却被许多人传为美谈,暗自羡慕不已。
  原来的牧守主簿綦毋辏胁∏氪牵蹒勒饫贤范蛭≡崃醣砗妥约航诱凭V葜虏宦膊幻闱浚换嶙龀鍪裁丛偃炝舻木俣芸毂阕计浯枪傺稀H缃竦闹鞑荆匀痪统闪送豸印
  至于贾诩,仍为军师,却不再是南阳军的军师,而是镇南将军军师。虽然这称号感觉有些不太吉利,贾诩倒也不在意。相比之下,徐庶的官职倒变动不大,但是权利却随着刘琮而水涨船高,以前只管南阳军之事,此后便要管荆州各军,这让徐庶深感责任重大,越发勤勉。
  此时堂内武将不多,除了赵云之外,便只有中郎将王威等人,魏延、张绣等人仍留驻南阳,防备曹操。
  堂上气氛颇为庄重肃穆,刘琮走到主席的几案之后,抬眼端详挂在木架上的地图,沉吟片刻扭头对堂上诸人说道:“今天下大乱,四方虎争,连年战乱,往昔跨州连郡者现十不存一。公孙瓒、袁术等相继败亡,刘备、吕布穷途来投,荆州当何去何从,还请诸位各抒己见,不吝建言。”
  刘琮说完之后,堂上诸人或微闭双目沉思,或微微仰首斟酌,一时间堂上静得仿佛掉根针都能听到。
  “将军,此时袁曹相争,未可定也,诚宜广蓄军资、兴农桑、练强兵,以待时变!”蒯越见众人不语,便率先说道。他这建议老成持重,若放在平时,倒也不失为良策。然而刘琮本就不是个被动等待机会的人,更何况熟知官渡之战的历史,怎能坐观袁绍大败?不过他即便知道历史也不敢保证自己就能左右,掺合进去到底会不会将结果引向自己所期望的局面,刘琮现在并不十分肯定。
  坐在他上首的贾诩,此时抚着稀疏的胡须,蜡黄的脸庞上颇为严肃,他先是轻声咳嗽了一声,这才抬眼望向刘琮说道:“将军想先易后难还是想难而后易?”
  刘琮心中一动,对贾诩说道:“先生但请直言。”
  “所谓先易后难,无非先并西川,再下江东,两者皆平,后图中原。”贾诩说道:“益州刘璋暗弱,才非人雄。据闻此时州内大将作乱,蜀地不平,当可计谋。吞并西川之后,再转而东进,以益州之民丰输送粮草,以荆州水军顺流而下。待荡平江东之后,兵分两路,自南阳出大军北伐许都,自江东出偏师攻伐徐、扬。然孙策骁勇,江东两世之基,比之益州更为难下。至于北上而攻,则难上加难。”
  “那么难而后易,就是顺序相反?”刘琮蹙眉问道。
  贾诩微微点头,说道:“先下江东,则可得其精兵,收其财富,不虞相攻。彼时扬州既定,益州亦不难克,相机再夺汉中,则可由关中而出。中原之地,将无以为凭也。”
  其实无论是江东还是益州,甚至是关中汉中,早晚都是要拿下的,但是先后顺序的确影响很大。平心而论,刘琮更愿意先难后易。在他看来,不把江东解决掉,始终是心腹大患。至于袁绍和曹操,最好是能够相持下去,互相削弱。
  所谓谋定而后动,三国在后世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热度,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
  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汉末之间的群雄纷争,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
  能亲身参与到这样的布局谋划之中,在座诸人或者体会还不是特别强烈,但熟知历史再世为人的刘琮,就有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和由此而产生的激动之情。他知道定下战略方向之后,便会是波澜壮阔的战争,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未来,影响都会非常之深远。
  刘琮的目光,不觉望向了诸葛亮。
  名传千古的《隆中对》是不可能出现了,不过刘琮并不觉得隆中对的战略适合自己。首先荆州与江东孙氏乃是不死不休的仇敌,没有任何讲和结盟的基础,其次《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七年之后才由诸葛亮提出的,那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拥百万之众;江东被孙氏占据,已历三世,民附兵强。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环境的分析和考量,先易后难还是难而后易,实际上也只是笼统的说法,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外力的影响,定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也许是感受到了刘琮的目光,一直埋首记录的诸葛亮抬起头,明亮的双眼中带着几分坚定。他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稍一沉吟,环视众人郑重说道:“亮不才,愚见浅短,然军师所言,或可商榷。”
  刘琮听了嘴角微翘,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面对贾诩这样的名士,诸葛亮毫无怯意,侃侃而谈:“以亮揣度,江东并不难克!何也?江东自孙坚奋起,至今不过数十年。其子孙策并有江东,多有杀伐,虽有张昭、周瑜、鲁肃等辅佐,其根基其实未稳。将军以雄兵顺大江,策以何当之?前有彭泽之败,其部见将军旗号,必心怀畏惧,士卒沮丧,将士离心,此又不难也。”
  座中诸人听了或点头附和,或沉思不语,不过很显然,对诸葛亮这番话都颇为重视。尤其是徐庶,见诸葛亮敢于直抒己见,颇为欣慰。
  贾诩考虑的是大势,诸葛亮注重的是实情,两者很难说谁对谁错,而且也没有必要非要分出对错。刘琮对于现在堂上的气氛,还是非常满意的,即便是贾诩,听了诸葛亮所言也只是微微颔首,并不觉得这是诸葛亮故意冒犯。
  倒是蒯越这会儿回过神来,他意识到刘琮与刘表不同,后者安于自保也好,坐观成败也罢,在战略上采取的都是保守方阵。而刘琮则锐意进取,主动出击,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将影响荆州乃至天下的大势。
  看来以前的许多想法,都要随之改变了,蒯越这一瞬间下定决心,唯有跟上形势,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其他诸如杜袭、裴潜、司马芝等人,随着刘琮就任荆州牧,也各自从南阳郡升任州官,不过他们更擅长各自所掌之事,对于战略大计并不参与。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杜袭就农事而言,提出若想对江东用兵,最快也要等到今岁秋收以后。
  徐庶对此说道:“军资粮草,尚不足用,此为实情。然时不我待,或可遣精兵逐步蚕食,或以奇兵袭扰,使江东不得安宁。待我军粮草备足之后,大军再相机而动,或可收到奇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战术方面的讨论了。刘琮并不急于决定,而是任由诸人各抒己见,毕竟他现在需要的是注重全局,在许多细节方面,比起杜袭等人就所知不多了。
  和以前出征作战不同,现在刘琮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南阳军,还必须将整个荆州的军力都纳入其中。然而荆州郡兵来源复杂,良莠不齐,统属纷乱,若要对外用兵,首先要做的,便是理顺指挥,去芜存菁。
  想到这里,刘琮转头望向徐庶。这个繁杂而又急迫的重担,唯有他来挑起了。当然自己也不会袖手旁观,必要的时候,还得自己亲自出马。
  毕竟这个时代许多将领的部众就是其部曲,清理军伍,绝非易事。
  与此同时,刘备和吕布,又当如何措置?种种问题涌上心头,刘琮不觉闭上双眼,凝神思索。

  ☆、第二章 何不引军取关中

  “将军可是为刘玄德而烦忧?”待众人散去之后,刘琮将贾诩请到了内堂,贾诩见刘琮神色凝重,稍一揣测便猜到了刘琮的心事。
  刘琮点头应道:“是啊,如今他成了平叛的功臣,在荆州的名声相当不错。”
  自从刘琮领兵入城之后,刘备便只身前往牧守府拜见刘琮,得到刘琮的准许之后让关羽和张飞率兵返回新野,而他却留在了襄阳。这个举动让刘琮颇为无语。如此一来刘备不但显得光风霁月胸怀坦荡,更让刘琮找不到任何借口来对付他。
  立了这么大功劳若是不加以褒奖,定然会使得刘琮遭人非议,可如何褒奖才合适?划一块地盘给刘备,让他自生自灭?以刘备打不死的小强来看,未必稳妥。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堵住众人悠悠之口,同时又能遏制住刘备的发展呢?
  贾诩低头沉思片刻之后,抬眼看向刘琮说道:“刘玄德如今乃无本之木,其必然知道客居于此非长久之计,将军何不从此处着眼?”
  “先生的意思,是请刘备东进?”刘琮皱眉问道。这个念头他方才也有过,但很快被自己否定了。攻取江东是整个大战略中的首要一环,重要性怎么说也不为过,刘备参与进来且不说能否有益,首先刘琮对他很不放心,若是刘备暗中与孙策结盟,给自己在关键时刻来个反戈一击,那就太危险了。以刘琮对刘备的了解,他做出这样的事绝不会让自己感到惊讶。
  “非也。”贾诩摇头道:“刘玄德未必愿意去,将军亦如是。以老夫之见,不若使其北上,直取关中。”
  让刘备取关中?这样真的好吗?刘琮疑惑片刻对贾诩说道:“关中诸将实力很强,只怕刘备不愿北上。更何况刘备之所以名望甚高,是因为其……”说到这里,刘琮猛然醒悟过来,嘴角微翘,说道:“先生是想让刘备牵制曹操吗?”
  不得不说贾诩对人心把握之准,刘备既然身为大汉宗亲,天子皇叔,又一再指责曹操“奸臣窃命,肆虐朝堂”,要“匡扶汉室,信大义于天下”那么他就不能拒绝北上抗曹的请求,否则传扬出去,他的声望一定会大受打击。而对于刘备来说,这是最不能接受的。
  当然,直接让刘备去攻伐许都,也不可取,若曹军主力与袁绍相持,被刘备趁虚而入,侥幸得手,则刘备实力必然空前提高,很可能趁势而起,成为以后的劲敌。不过若是刘备进攻关中,胜则可在关中与曹操、袁绍分庭抗礼,败了也没人会说刘琮如何。
  权衡再三之后,刘琮还是有些不大放心,对贾诩问道:“关中诸将,马腾、韩遂最强,若刘备北上与之结盟,又当如何?”
  贾诩对此早有考虑,闻言便道:“马腾等辈胸无大志,据地自保而已,若刘备北上必不见容。何况曹操岂容刘备,彼时定然会结好马腾,驱逐刘备。须知马腾诸将子侄,如今还在许都为质。”
  这也就是说,刘备明知道自己给他挖个大坑,他也得睁着眼睛往下跳咯?以堂堂正正的阳谋逼迫对手的感觉,果然很爽。
  刘备留在南阳始终是个隐患,能将这个烫手山芋打发走,刘琮的心情相当不错。
  “吕布此次出兵相助,虽无战功,其意也诚,想来应该不会再拒绝为我练将了吧?”想到吕布,刘琮便又转头向贾诩问道。
  贾诩听了却道:“温候桀骜不驯,不挫其锐气,恐难用之。”
  “是啊,吕布自负勇武,可为将而不可为帅。其实制服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认清形势。”刘琮想了想,说道:“不如就让他领兵攻袭许都?”
  这个想法让贾诩皱眉思忖片刻,最终却缓缓摇头道:“不妥。”
  “哦?这是为何?”刘琮有些不解地问道。
  贾诩捏着颏下稀疏胡须说道:“温候兵微将寡,袭扰许都作用不显。况其好利无谋,只需以重金贿之即可,何须旁生枝节?”
  他这么一说,刘琮不由苦笑无语。是啊,自己明知道吕布好财货,怎么就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在贾诩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刘琮将吕布之女收入帐中,不过现在是没法提这个建议了,刘表才刚下葬没几天,尸骨未寒呢……
  计议已定,刘琮便让人去请刘备,不一会儿,刘备闻召而至,见礼之后在宾客席上落座。
  类似的客套话两人已经说过好几次了,刘琮笑了笑,坐下之后先看了眼贾诩,见他微眯双目神色肃然,便将方才与贾诩商议之事对刘备说了。
  “这……”刘备听了之后心中顿感酸涩,面上迟疑不决。
  本来这次自己主动相助,活捉蔡瑁平定叛乱,便是想改善与刘琮的关系。虽然不知道刘琮为何处处针对自己,但想来总有原因。若是能趁此次良机在荆州扎下根来,相信会有不少贤人豪杰来投奔自己。可现在看来,刘琮压根就不想让自己留在荆州啊。想想这些年来四处奔走,颠沛流离却始终无立锥之地,好容易客居于此,刘表一死,刘琮就要将自己赶地出门。想到这里,刘备心中的酸楚伤感,一时竟无法排解。
  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竟然让刘琮如此忌惮?
  然而能够拒绝吗?刘琮口口声声夸赞自己“汉室忠烈之楷模”“天下英雄所重”,什么“出兵北上,百姓定然箪食壶浆,宵小望风远遁”。真有这么容易,自己早就去夺关中了,还用你来说吗?更何况关中眼下是个什么情形?自董卓乱政以来,屡遭兵灾,又兼旱、蝗。十室九空,早已不复当年气象。
  即便是如此残败的关中,也还有马腾、韩遂等诸将盘踞其中,以自己区区两万人马,想要夺取关中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见刘备神色凝重略带悲容,沉默不语,刘琮与贾诩对视一眼后,由贾诩出言说道:“玄德可有什么难处?”
  刘备闻言心中猛然一动,收敛悲情思忖片刻后说道:“备如今兵微将寡,斗具不足,粮草不济,何以争夺关中?”
  很显然刘琮是不打算让自己留在荆州了,既然如此,能趁机要一批军械粮草以增强实力也是好的。
  贾诩点头道:“玄德勿忧,军械盔甲乃至粮草,将军定然会鼎力相助。如今曹贼领大军与袁本初相持,正可趁机而取关中。马腾等人非玄德之敌手,彼时玄德雄踞关中,进可虎视中原,退可保有关山之固,岂非今日可比?”
  他这话看似很有道理,但三人都心知肚明,刘备率兵北进,曹操断然不会坐视不理,更何况西凉铁骑骁勇无匹,刘备即便能最终获胜,想必也会大伤元气。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关争夺天下的。
  不过这也是在不撕破脸皮的情况下,刘备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出路了。刘琮不敢对他下手,他又何尝不是?与其相看两相厌,不如杀出一条血路,或者峰回路转,也未可知。
  “既如此,备先谢过将军和军师好意。”刘备长叹一声,抬起头望向刘琮说道:“备实无能,劳将军费心,他日若邀天幸,得据关中,必以将军马首是瞻。”
  这种客气话刘琮自然不会当真,不过戏总是要演下去的,当下直身对刘备道:“皇叔言重了!如今汉室衰微,有皇叔这样的中流砥柱,方可收拾人心,复兴汉室啊。”
  “将军,备有个请求,将军可否看在备之薄面应允?”刘备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忽然说道。
  刘备没想到刘备会搞突然袭击,不过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也只能硬着头皮问道:“皇叔但请直言。”
  “备之请求实在无礼,不当之处,还请将军勿怪!”刘备以退为进,让刘琮颇为无语,只能耐着性子听他继续说道:“备自来荆州之后,四处求访达人贤者,奈何备名望浅薄,不为人所重,如今连录事书记之人都没有。所以备想请将军推荐人才,以充大任,未知可否?”
  这一招让刘琮顿时哑口无言,眼神与贾诩一碰,见其眼神中颇有些戏谑,不由暗自苦笑。之前自己还洋洋得意于以阳谋算计了刘备,可现在刘备当面请求自己为他推荐人才,又何尝不是阳谋手段呢?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无法拒绝啊。刘备此举正是顺势而为,可见其早有所图,却不知他看上了谁?
  是卧龙诸葛,还是凤雏庞统?
  若是刘备直接开口要人,刘琮反倒很容易找到理由婉拒,可人家并没有指名道姓,把决定权交给自己,才是真正的难以拒绝呢。望着刘备目光炯炯的眼神,刘琮一时陷入了沉思。

  ☆、第三章 轻而无备孙伯符

  细思刘备所言,刘琮发现,他说话非常有技巧。
  之前刘备首先表示歉意,自言无礼,是因为刘备如今客居荆州,擅自招揽人才有喧宾夺主之嫌,开口向刘琮讨要,则更加不堪。同时也将自己摆到弱势一方的位置,令人无法生气,更没办法直接拒绝。否则的话,显得自己气度不够,小肚鸡肠。
  接下来刘备只说请自己为其推荐人才,看似软语相求,实则容不得刘琮拒绝。出这样一道难题给刘琮,实际上刘备的打算很明显,若是能要到人,那再好不过,即便不成,也不损失什么。再退一步而言,刘琮不给他推荐人才,可别人主动投效,或是刘备再行招揽,那么刘琮也就无话可说了。
  想透了这一层,刘琮越发无奈,不过转念一想,这倒也是个不错的机会。
  蔡瑁谋反,荆州内部的文臣武将以及当初刘表的座上客,除了反对和支持的,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袖手旁观。这其中有伊籍等幕官,也有吕介、霍峻这样的武将。
  对于这些人刘琮是很愤怒的,但如何处置,却让他很为难。原本想着以后有机会了再将这些人赶走,现在刘备张口向自己要人,何不顺势打发了这些家伙?
  “山阳伊籍,雍容风议,见礼于世,皇叔可有意乎?”刘琮面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