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明末之旅-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怪。”
这些老板在一起,喝茶聊天,聊了良久也未能弄明白张丰请客吃饭是什么目的。
最后,还是郑丰泰发话了,谁让郑丰泰的布庄规模最大,布匹生意做得最大,实力最雄厚呢。
郑丰泰喝了一口茶,然后缓缓的道:“虽然不清楚张家此次请客的目的,但我看应该不是什么坏事,我建议大家都去看一看,一切静观其变。”
“对,郑老板说得没错,我赞同。”
“嗯,我也是这么想,张家实力一般,我们这么多人,他不可能对我们不利,不然,大家都不答应。”
大家很快就形成了统一意见,准备去赴约,去看一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
各位童鞋,有票票的不要忘了支持一下本书哦。
第七章张大忽悠
“客来香”酒楼。
今天是张丰请客吃饭的日子,还未到中午,张丰就带着人早早的过来了,杨升海和周孝海两人更是按照张丰的要求,早早的站在酒楼大门口迎客。
今天,整个酒楼被张丰包了,酒楼的后厨也是一片忙碌,开始准备今天中午的菜肴,二楼甚至还按照张丰的要求进行了一番布置,显示出张丰对这次事情非常的重视。
临近中午时分,看到还没有一个人到来,张丰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心中想道,这件事可千万不要黄了,不然,自己的计划就全部泡汤。
心中焦急而忐忑,但张丰的脸上波澜不惊,显得相当镇定,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张远祥亲自来了,见已经临近中午,客人一个都未到,不禁微微担心,看了看张丰,见张丰一脸镇定,心中的担心才稍稍少一点。
“老爷,少爷,有客人来了!”
一声惊喜的声音响起,一名伙计打扮的人,飞快的从一楼跑上来,一边喊一边跑。
这是张家布庄的一名伙计,平时比较机灵,这次被叫过来打下手,看到终于有客人过来,这伙计高兴得大呼小叫,第一个跑上来报信。
张远祥和张丰都是心情一轻,张远祥更是长长的舒了一个气,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哎呀,刘老板,陈老板好!请这边坐。”
张远祥和张丰两人热情的迎客,安排客人就坐,松江府各大布庄的老板,开始陆陆续续的过来,整个酒楼渐渐的热烈起来。
到了后面,那些大型布庄,比较有实力的老板一一出现,其中包括丰泰布庄的老板郑丰泰。
“郑老板,您亲自过来,让我倍感荣幸啊!”
“哪里,哪里,张老板客气了。”
张远祥和郑丰泰两人寒暄几句,张远祥邀请整丰泰就坐,坐在郑丰泰这一桌的,全是比较有实力的布庄老板,看得出来,张丰考虑的非常周到,准备工作也充分,布庄的老板也分了三六九等,依据实力安排座次。
随着郑丰泰等人到来,渐渐的客人多起来,估计松江府各布庄的老板来了约一半,一片热闹,大家都是同行,见面自然不免聊上几句,寒暄几句。
这几乎是松江府整个布匹行业的一次盛会。
张远不禁欣慰的看了看自己的儿子一眼,脸上也倍感有面子,心中很自豪。
和二楼济济一堂,一片热闹相比,酒楼门口发生了一点小事。
原来,徐家也派人前来参加,只是,张丰并未邀请徐家,徐家的你被杨升海和周孝海两人拦在门外,不准进入。
最终,徐家的人灰头土脸的走了,这次徐顺本派人前来,显然不是坏着好意,想过来拆张丰的台,给张丰捣蛋,不过,张丰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早就叮嘱杨升海和周孝海两人,凡是徐家的人,一律拦在门外,不得进入。
整个酒楼今天被张丰包了,不准徐家的人进来,理由非常的充分,徐家的人只能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府。
酒店二楼。
张丰环视一下,给了张远祥一个眼神,张远祥心领神会,清了清嗓子之后,张远祥大声道。
“各位,请大家安静一下,鄙人有话要说。”
听到张远祥的声音,大家渐渐的安静下来,纷纷看着张远祥父子,等待这张远祥说下去,大家知道,张家请客吃饭,肯定不简单,现在,重头戏来了。
二楼一片安静,见大家都看着自己,等待自己的下文,张远祥大声的道:“今天,犬子请客吃饭,大家能光临,我首先谢谢大家……”
张远祥讲完,大家明白,原来这次请客的主角是张丰,看到张丰年轻的面孔,不少人猜测,张丰应该只有十六、七岁吧,这年轻,不知道请大家吃饭是怎么一回事。
张丰成了大家目光的焦点,这么多人的目光之中,张丰没有一点胆怯,也没有一点的慌张,相反,显得非常淡定,显示出和年纪不相符的成熟,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看到张丰这样的表情,不少人微微点头,这样的年纪,显示出来的这份镇定和成熟,不简单。
张丰朗声道:“各位前辈,各位老板,感谢的话我就不多说了,我直接进入主题,今天请大家过来,主要是有一个巨大的商机,我不敢独享,想和大家分享这个巨大商机。”
大家都是商人,商人逐利,张丰一开始就抛出这么一个重磅炸弹,大家的心思一下就被吊了起来,本来安静的场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不少人低声交谈。
“大家先安静一下,听我继续往下说。”张丰不得不维持一下场面的秩序和安静,待大家渐渐安静下来之后,张丰继续往下说。
“大家很好奇,非常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商机,在这里,我告诉大家,这个巨大商机就是,我们张家织坊能向大家提供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棉布,大家从我们张家织坊进货的话,利润将成倍上升。”
利润成倍上升,那就是大有钱赚,张丰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心里,作为商人,谁不想赚钱。
不少人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有人就大声的问起来:“张老板,你们织坊的棉布售价多少,品质怎么样?”
张丰大手一挥,一名伙计很快就拿来了早就准备好的一匹棉布,这是使用改良之后的织机,使用“飞梭”织成的棉布。
大家都是布庄老板,是行家,看了这匹棉布之后,大家知道,这棉布的质量上乘,比一般的棉布好一个档次。
“张老板,这棉布不错,属于棉布之中的上品。”
“这样的棉布,售价方面起码高一钱银子。”
“……”
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上等品售价自然要稍高,不过,张丰不准备卖高价,而是给出了一个让大家惊奇的价格。
张丰朗声的道:“各位老板,这我们织坊的棉布,这样的棉布,对各位的售价是一匹布九钱八分银子。”
只要九钱八分银子!
这不可能吧!
如果真的只售九钱八分银子,那有利可图啊,不到一两的价格,而且还质量这么好,这样的一匹布,自己卖一两三钱,不,一两五钱银子都不贵,不少布庄的老板仿佛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对大家的表情,张丰可谓尽收眼底,张丰心中想道,一切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也在掌控之中。
这么便宜,质量这么好的棉布,当即就有人大声的喊起来:“我们长富布庄要一百匹!”
“我们裕隆布庄要两百匹!”
“我们……”
大家丝毫都不示弱,仿佛急不可耐,不少老板就大声喊起来,仿佛生怕张丰没有货一样。
张丰两手往下压了压,朗声的道:“各位,不用急,想要购买我们张家织坊棉布,没有问题,但是……”
张丰卖起了关子。
这一下,马上就有人有急了,一位布庄老板焦急的问道:“张老板,你说,有什么条件,我们都接受。”
“对,有什么条件尽管讲。”
张丰道:“各位老板,从现在开始,我们织坊接受订单,付三成货款,只有和我们织坊签订了订单的布庄才能从我们这里按八分银子的价格提货,此外,我们不就受其他方式。”
订单,什么是订单?
大家一愣一愣的,没有完全明白张丰的意思,只有一些聪明的人明白了七、八分意思。
张丰很快恍然,知道“订单”是一个新词,大家一时间不明白,于是,张丰稍稍解释了一番,且拿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订单模板,一张上好的宣纸上,有张丰拟定好的条条款款。
张丰稍加解释,再加上有这张空白的订单模板,大家很快就明白了,甚至有不少人充满新鲜感,十分的好奇。
郑丰泰也看了这张所谓的空白订单,惊奇的看了看张丰一眼,郑丰泰从内心佩服张丰,郑丰泰认为,张丰完全是一个商业天才,这样的方法也想得出来。
在大明朝,哪里有什么订单一说,大家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最多立一个字据什么的,张丰的这订单,在大明朝属于独一份。
不过,新奇新奇,佩服归佩服,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郑丰泰还是有话说。
郑丰泰站了起来,朝正丰拱手道:“张老板,这个所谓的‘订单’非常不错,九钱八分银子的价格也算的上是物美价廉,只是……”
郑丰泰说话,整个现场都安静起来,张丰也仔细的听着,张丰道:“郑老板,但说无妨。”
郑丰泰道:“那我就直说了,据我所知,你们的织坊规模并不算大,每日的产出也不大,即使能织出这样的质量上乘的棉布,但数量毕竟有限,我们可是代表着整个松江府的布庄。”
郑丰泰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张家织坊太小,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现场一片安静,大家都怔怔的看着张丰,不少人心中道,是啊!我怎么没有想道呢,张家织坊毕竟太小了。
第八章画大饼
松江府,即使不算下面的各县,每年需要的棉布数量以万匹计算,如果再算上下面的各县市,需求数量更大。
虽然是明朝末年,全国各地烽烟四起,但松江府,不,整个苏杭地区都远离战火,非常安定富庶,就算是一个人消耗半匹棉布,不,按五个人,甚至十个人消耗一匹棉布计算,这都是一个大数目,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所以,郑丰泰才有这样的担心,才有上述的一番话,在郑丰泰看来,张家织坊即使能织出如此质量上乘的棉布,但毕竟有限,面对偌大的市场,简直就如九牛一毛。
显然,张丰早就会预料这些,仿佛早就知道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张丰早有打算。
张丰笑着道:“郑老板,您不愧是丰泰布庄的老板,确实如您所说,我们张家织坊规模现在确实很小,不瞒大家,我们织坊只有几十张织机。”
张丰的话一落,嗡嗡声响起,大家议论起来。
见状,张远祥不禁大为着急,怎么能这么说了,这下子好了,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织坊只有几十张织机,哪里还会下什么订单哦!
这也怪张丰,自从接手织坊之后比较忙碌,很多事情自己拿了主意,没有来得及告诉张远祥。
张丰胸有成竹,给了张远祥一个安定的眼神,接着,大手一挥,给了旁边的杨升海一个示意。
经过这两天的相处,杨升海对张丰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这样巧妙绝伦的点子,自己的少东家也能想出来,尤其是那个什么,策…。。策划书更是让杨升海弄不明白,同样是一颗脑袋,自己的少东家怎么能想得这么远,想得这么巧妙呢。
看到张丰挥手,杨升海带着一名伙计,将早就准备好的策划书搬了过来,开始分发给在场的给位老板。
策划书还算精致,经过了装订,封面是“策划书”三个正楷大字,翻开里面是小楷字,非常的工整,漂亮而整洁。
当然,这不是张丰自己写的,张丰写不了这么好一手字,而是张丰自己做出策划书之后,请好几人抄写的,抄写之人字写得好。
待数十份策划书发放完毕之后,张丰朗声的道:“各位老板,这是我做的一个计划,我准备在我们张家织坊的基础上建立一家全国最大的织坊。”
全国最大的织坊!
不少人惊奇的看了看张丰一眼,说实话,策划书做的比较科学而详细,也不厚,薄薄的几页,但看完这份策划书之后,不少人有一点佩服张丰,这样的点子,这样的计划,居然是面前这个少年做出来的。
其实,张丰要建的是一家纺织工厂,但这个时代没有工厂这个概念和说法,张丰直接说建立一家全国最大的织坊,这样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
不少人佩服张丰的豪气,张丰看到不少人的目光有了变化,心中想道,必须抓住机会,使劲忽悠,将大家的银子忽悠过来才行。
策划书之中说的比较明白,张丰要建立的是一家大家入股的大织坊,有一点像现代众筹的味道,对于众筹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几百年的大明朝,这绝对是新鲜事物。
策划书之中说,张丰将建立一家一千张织机规模以上的大型织坊,年产棉布30万匹左右,面向大家筹集十万两白银,大家占这家大织坊的三成股份,张丰占据七成股份。
策划书非常清楚,有条有理,张丰可是现代人士,一份小小的策划书还做不明白的话,张丰也白穿越了,可以找一块豆腐撞死。
张丰声音洪亮,将自己的设想说了一遍,张丰说完,大家的议论声响起,不少人侧头交谈,说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良久之后,郑丰泰作为代表站了起来,郑丰泰道:“张老板,你的计划可谓做得非常好,非常的高明,我们都佩服得很,但有几点我们不明白,需要问一问张老板。”
张丰微笑着道:“郑老板,您尽管问。”
郑丰泰道:“张老板,第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出资十万两银子才占三成股份,而你一分钱不用出,却占据七成股份,这是不是不合理。”
张丰一笑道:“郑老板,因为我是技术入股,另外,我出建织坊的土地,所以我占据七成股份。”郑丰泰正要说什么,张丰却大手一挥道:“杨管事,将我们的织机抬过来。”
张丰也算是豁出去了,将那一张织机早就准备好了,杨升海指挥伙计将这张经过张丰改良的织机抬了过来,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现在,不少人明白,为什么大家面前留了一块空地方,原来是摆放织机用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弄不明白,抬一张织机上来算是怎么一回事,但一些细心的人还是发现,这张织机似乎和一般的织机有一点不同。
织机很快摆好,张丰大声的道:“各位老板,我现在就解答大家的疑问,这是我们织坊的新式织机,织布速度数倍于普通织机,现在,我们现场织布让大家看一看。”
现场织布!
大家都非常新奇,想要看一看,张丰口中所说的这种新式织机是怎么一回事。
张丰将织机台上来,现场演示,也是无奈之举,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另外,张丰认为,这么稍稍一演示,还不至于将织机的秘密泄露出去。
织工早就准备好了,杨升海将李菊香带了进来,看到这么多人,李菊香有一点紧张,但真正坐到织机前面之后心中的紧张渐渐进去,开始进入状态,当着大家的面开始织布。
“这么快!”
“是啊!速度好快!”
大家首先发现的就是织布速度非常快,比一般织机的速度快了一倍不止,大家都是布商,织机的速度这么快意味着什么,大家非常清楚。
此刻,不少人才明白过来,难怪张丰敢以九钱八分银子的价格卖布,这样的织布速度,一匹布的工钱至少减少一半,即使只卖九钱八分银子也利润丰厚啊。
很多人心中就活动开了,甚至心中暗暗想道,张家的新织坊,自己一定要入几股,不能白白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啊。
李菊香织了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张丰就挥手示意退下去,这么一会儿功夫足够了,另外,张丰也担心泄密,让大家知道了织机的核心秘密那可不好。
李菊香退下去,织机也被抬下去,整个现场倒是活跃起来,不少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仿佛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张丰乘热打铁,极尽自己的口才,又大大的说了一番,将前景描绘的非常好,仿佛只要大家投钱,很快就会赚得钵满盆满。
首先画一个大饼,然后让大家为了能吃到这个大饼而努力,这一点小手段,张丰还是能拿出来的。
张丰大肆游说一番之后,知道要进入正题了,张丰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大声的道:“各位老板,刚才大家已经看了我们的新式织布机,现在,大家可以出资入股。”
不少人知道,张丰有这样的新式织机,即使不和自己合作,张丰自己也能赚到大把的银子。现在,有一个合作的机会摆在大家的面前,大家知道必须要抓住。
“张老板,我入股一千两银子。”
“我入五千两!”
“我入八千两!”
“我入……”
本来大家是来吃中饭的,但张丰这么一弄,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场面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表示需要入股。
杨升海和周孝海两人,暂时客串一下登记人,将大家的出资金额一一进行登记,连张丰也没有想道,大家的出资总额达到了十三万八千两之多,远超十万两这个预计数额。
郑丰泰更是财大气粗,一个人就出资入股三万两,其它超过一万两也有好几人,其余都是三、五千两。
超出十万两,怎么办?
张丰说话了,张丰道:“各位老板,我们的计划是十万两,现在大家的出资一共是十三万八千两,大家说怎么办?”
郑丰泰说话了,郑丰泰道:“张老板,我看既然大家都已经出资,也就不用减下来,十三万八千两,还是占三成股份,大家有没有意见。”
郑丰泰这么一说,大家自然没有意见。
“我没意见。”
“我也没有意见。”
见大家这么说,张丰心中一阵高兴,谁不希望钱多啊,刚才张丰首先是策划书,又抬出织机,还口舌生莲,这么游说大家,目的就是弄银子。
搞定出资入股的事情,张丰又拿出了订单,这么好的棉布,价格还这么便宜,反正大家都是开设布庄的,从哪里进货不是进,何况还是从自己入股的织坊进货。
于是,大家纷纷下单,足足下了超过十万匹棉布的订单,定金也达到数万两银子。
旁边的张远祥,一直在震惊之中,没有想道,还有这样做生意的,这还是自己的儿子吗?简直就是一妖孽。
待大家下完订单,张丰吩咐酒楼上菜,然后,张丰自己倒满一杯酒,举杯高兴的道:“来,为了我们的新织坊,我们一口气喝了!”
“对,一口喝完!”
大家纷纷举杯,将手里的美酒一饮而尽……
………
第九章大明第一家工厂
张丰在客来香酒楼的“壮举”一时间传遍整个松江府,不少商人心中对张丰极为佩服,这些人心中想道,张丰真是天才,只有天才才能想出这么巧妙绝伦的点子。
甚至,有一些心思活络的商人还想复制张丰的这种模式,不过,大家发现难度很大。
首先,你得有一项新技术,如一张新式织机,另外,你得有一个科学的计划,还要说服大家心甘情愿的出资入股。
张丰一举将十几万两白银收入囊中,在佩服张丰之余,少部分眼红,其中就包括徐家。
徐顺本脸色并不好看,旁边的几个下人显得有一点胆战心惊,而徐家的管家刘大福这个狗头军师正在给徐顺本出主意。
刘大福道:“老爷,要不到了晚上,我们派人悄悄的将张家织坊一把火烧掉。”
这个建议徐顺本有一点心动,但想了想之后,还是摇了摇头,徐顺本缓缓的道:“这是下策,另外,纵火可是重罪,要杀头的,此计不可行。”
见徐顺本否定了自己的计策,刘大幅眼珠一转,又出一计策,“老爷,您看现在是春天,距离秋天棉花丰收还早,我们可以将市面上的棉花全部采购回来,让张家的织坊没有米下锅,您觉得怎么样?”
徐顺本想了想之后问道,“刘管家,你觉得将松江府市面上的棉花全部收上来,大概需要多少银两?”
“这……”
刘大福有一点想抽自己的嘴巴,徐家没有这么财力啊!
不过,徐顺本并未责怪刘大福的意思,徐家单独一家不行,如果联合其他人呢?
徐顺本道:“刘管家,也许你这个方法可行。”
方法可行?
刘大福疑惑的看着徐顺本,等待徐顺本说下去。
徐顺本分析道:“刘管家,你看啊!张家要建大型织坊,还将棉布的价格压得怎么低,九钱八分银子的价格,这就将松江府所有大大小小的织坊全部得罪了,将大家都推向了绝路,不,将整个苏杭地区的织坊都推向了绝路。”
徐大福眼珠子一转,很快就明白过来,“老爷,您真了不起,这样的点点子都想得出来,既然张家能联合松江府的大小布庄,我们也可以将整个松江府,不,甚至是苏杭地区的织坊联合起来,联合大家的力量,垄断整个松江府,甚至整个苏杭地区的棉花,到时候就……”
徐顺本哈哈一笑,一扫刚才的阴沉,高兴的道:“到时候,张家的织坊即使建成了,也没有米下锅,到时就得求我们,从我们这里高价购买棉花,哈哈……”
刘大福也笑了起来。
两人笑完,徐顺本又叮嘱刘大福一番,吩咐刘大福秘密操作这件事情,暗地里进行,另外,又吩咐刘大福去处理一部分徐家的资产,筹集银两,看得出来,徐顺本要大干一场。
奇货可居,囤积商品,这不是徐顺本的新创,历来很多商人都是这样做的,尤其是一些大粮商,更是经常联合起来,囤积粮食,然后高价卖出。
张丰新创的商业模式,多少给了徐顺本一些“启示”,从中受到启发之后徐顺本,想到了联合一众大大小小的织坊老板,大家共同垄断松江府一带的棉花市场。
………
张家。
直到现在,张远祥还一直像做梦一样,简直就不敢相信,看着眼前的一大堆银票,张远祥已经暗暗掐了自己不止一次。
最有钱的时候,张远祥也远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前两天,几千两银子就差点将张远祥逼入了绝境,现在,不但问题解决,而且还有这么一大堆银票摆在自己的面前。
张丰也心中高兴,这自己赚得第一桶金,有了这笔钱,自己可以一展宏图,从此之后,自己肯定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天地。
从这些银票之中抽出一张,张丰道:“父亲,明天去将徐家的欠款还了,免得他们聒噪。”
接过银票,张远祥连连道:“一定,一定去还了这笔钱,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该放下心来了。”
同时,张远祥心中想道,自己的儿子真正的长大了,能独挡一面,以后大小事务全部可以交给自己这个儿子,自己也该轻松轻松了。
“丰儿,你也长大了,我看该给你说一门亲事了。”
见自己父亲说到亲事,张丰一愣,不过很快道:“父亲,这事情暂且放到一边,我接下来将非常忙,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哪知张远祥道:“丰儿,你忙你的,亲事的事情就包在为父身上,一定给你找一个大家闺秀。”
闻言,张丰苦笑,微微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张丰哪里有这方面的心思,在张丰的脑海之中,正有一个巨大的计划,张丰的全部精力就是去实现这个计划。
现在是崇祯十一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几年,这几年之中,虽然全国战乱不断,但松江府,苏杭一带还是非常安定的,远离战火,这也让自己有几年的发展时间。
但大明灭亡呢,到时清朝铁蹄将踏遍大江南北,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自己的一切努力白费,说不定身家性命难保。
拳头大,这才是硬道理。
在张丰的心中,思路非常的清晰,也知道第一步就是壮大自己,且壮大自己的途径就是努力发展工业,建立一家大型的纺织工厂就是自己的第一步计划。
………
张家织坊。
大家一阵忙碌,短短两、三天的时间,织坊的数十张织机全部完成改造,全部装上“飞梭”,一众织工们正在织布。
杨升海快乐并痛苦着,身为织坊的管事,杨升海看到每天从十几批布的产量激增到数十匹的产量,杨升海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但问题也出现了,这么多经过改良的织机进行织布,棉纱的供应出现了问题,渐渐跟不上需要。
我们知道,棉花经过纺纱变成棉纱,再用棉纱织布成为一匹一匹的棉布,如果棉纱跟不上,很多织机就会停工。
杨升海准备找张丰,但看到张丰很忙,暂时忍住了,准备再等一等,自己再想一想办法。
张丰确实很忙,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因为张丰手底下能用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张丰将自己布庄的一名年轻伙计抓了过来,暂时充当自己的助手。
好在邓万宝粗通文墨,又年轻,还算机灵,倒也还算合格,张丰交代的一些事情基本能办理到位,如果稍加培养,再锻炼锻炼,也许能胜任自己的助手。
织坊外面。
这里是一片空旷平坦的荒地,面积数百亩,因为地势稍高,灌溉不方便,加之土质比较差,一直荒芜,现在,张丰准备在这里建厂。
厂区规划图是张丰自己完成的,这个事情,别人也胜任不了,张丰只能自己动手。
一些工匠和民夫已经在忙碌,按照张丰的要求平整土地,挖地基,准备在这里建立工厂。
孙大力是一个泥瓦匠,像孙大力这样的泥瓦匠在这里有不少,都是被请过来的,不但有泥瓦匠,也有木匠等。
孙大力正在砌墙,按照张丰的说法,这是一栋厂房,至于厂房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张大力暂时没有弄明白。
在孙大力看来,这应该是像大型仓库一样的东西,宽五丈,长三十丈,还开有两扇宽达一丈的大门,此外,窗户还特别多。
厂房是张丰设计,属于砖瓦厂房,高一层,厂房宽五丈,也就是约十六点五米,长三十丈,也就是一百米,这样的厂房,如果在现代的话,只有在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才有可能看到。
但这里是大明朝,这样的厂房,在孙大力等人看来,已经非常巨大了,非常的宽敞。
张丰甚至想将厂房设计得更宽大,但限于厂房的横梁全部都是木质的,采用圆木做横梁,跨度不可能太大,十几米的跨度比较合适。
至于开了很多的窗户,主要是采光的需要,因为没有电灯,只能采用日光,厂房的窗户有一点大,数量也非常多,几乎是一整排过去。
一层的砖瓦厂房,建得也比较快,最快的一栋已经建了一人高,再过几天就该架设圆木横梁,架设木质骨架的屋顶,盖上瓦,这栋厂房基本上就会完工。
张丰在工地上,不时的指导大家怎么建设,也对工程质量把关,一切都按照张丰的预想进行。
在工地上呆了两、三天,张丰也知道,一栋这样的厂房,因为只有一层,从开始建设到建设完工,用不了十天的时间。
“再多请一些民夫和泥瓦匠的话,也许一个月之后,这里将建设完成,然后进入投产。”张丰心中这么想着。
正这么想着,张丰看到杨升海走了过来,看杨升海的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