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她一颗心都系在秦风身上,也太过聪明,事事都为秦风着想考虑,不愿意做出危害他的事情,更不怨秦风先娶长乐公主为正一,让自己为平妻的事实。
其实当她上次与长乐公主连袂拜访国公府的时候,已将自己划成了秦家人。正因如此,才格外生气。
她想到秦风的粗心大意,想到失败后产生的不良的连锁反应,
泪水,夺眶而出。
长乐公主茫然不知所措,而秦风则是万分愧疚、感动,当着长乐公主的面,将郑丽琬紧紧的抱在了怀里,并在她的额头上吻了一吻,道:“以后再也不会了。下次和长乐修练的时候,一定带上你。”
“还有下次?”
郑丽琬气得横眉竖眼,小脚儿重重的踩着秦风的脚来泄心中的怒火。忽而,眼珠子一转,却又贼兮兮的笑了起来,“只要丽质妹妹不计较,我也愿意就近守卫。就这么决定了。嘿嘿。”
“才不要。”长乐公主面红耳赤。
秦风有些无奈,对于这类人,打不得骂不得,那就随她吧。
郑丽琬才智过人,却难脱少女心信,见长乐公主羞涩、秦风无言以对,嘚瑟的哼起了小曲。
郑丽琬声音本就好听,哼起歌来,便如百灵鸟的叫声一样悦耳动人。
泪水尤在晶莹生光,脸上却绽放着灿烂的笑容。8
第229章:归宁议事
归宁是古来就有的习俗之一,其实也就是回门,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
整个婚庆也在归宁之后,才真正至此完成。
在与长乐公主成亲一个月后的第一天,秦风、长乐公主一并抵达了皇宫,在太极宫西堂见到了当今的大唐皇帝。
嫡长公主回回,对于皇宫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宫里宫外都忙活开了。
秦风、长乐这一抵达宫外,立刻有了迎接的兵卒将他们迎到了立政殿。
这年底了,为了争夺那各种名目的“天下第一”,一个人忙得脚不沾地的,反倒是李世民这个君主现在是清闲得很,李世民的行政水平未必最厉害的皇帝,但李世民麾下的谋臣团绝对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谋臣团:房玄龄、杜如晦本就是少有的惊世之才,兼之他昔日举办的文学馆将大量的关东士人收入麾下,十八学士个个都是精于政务的好手,除此之外,昔日效忠于息王李建成的魏征、王珪等人,以及李渊的那些从龙之臣。故而,李世民凭借手上这票政治人才,将家国政务自然处理的井井有条。
这天李世民一大早就让下人们准备起来,特地吩咐下人去做长乐爱吃的食物,还特地打听到了秦风的口味,吩咐厨子做了他最爱吃的食物,也趁此机会将自己的儿子女儿一并叫来,相互之间认识认识,好多多走动,让关系亲近一些。
作为一个注重儿女教育、儿女关系的慈父,李世民最爱玩这一套。
拜见了岳父母后,第一个拜见的自然是李承乾这个大舅哥了。秦风还没有走到李承乾的面前,李承乾也以上前一步,热情的道:“孤在这里祝贺妹妹找到好归宿了!”
李承乾在笑,笑道十分的真诚,他经秦风一提示,已然豁然开朗,在学习处理政务的时候,已经有胆量依照自己的思想去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尽管他一些循规蹈矩的老师指责着他,可李世民却赞不绝口,故而,太子哥一边享受着唐僧式的嗡嗡嗡的教导,一边享受着李世民赞赏与指教。
正因如此,父子二人的关系在一次又一次的推敲中亲近了一不少。
李承乾春风得意了,对于点化自己的“高僧”自然是感激不尽。
“微臣见过太子殿下。”秦风眨眨眼睛,也发现李承乾脱胎换骨一样的变化,以前的李承乾给人以阴沉、内敛的感觉,而现在,却有着一国之储君应有的大气与爽朗。
“莫要这么说,现在是家宴,只有长幼之序,没有君臣之别,你可是我妹妹的夫婿,与她一起唤我一声大哥便可。妹婿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孤望尘莫及、自愧不如。孤年轻气盛、见识狭窄,不能如父皇一样虚心纳谏,可一点点的肚量还是有的,以后若孤还有错处,望妹婿不吝指教!”
“大舅哥客气了!”
见到这一幕的长孙皇后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觉得自己的儿子确实改过了。在她身旁,李世民的那表情就有些回味了。
在李承乾下手的是老三李恪,李恪一身穿着便服,站在那里气势不凡,秦风不由多看了因“英果类我”而出名,也因此而丧命的李恪,看了看他,又瞄了瞄李世民,发现他们两人确实不是一般的像。
李恪上前一步祝贺,那一言一行,都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真诚,令人如沐春风。他的眼神和举止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气质和威势,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世民。
不过,双方的差距还大得很呢!
别看李世民平时嘻嘻哈哈的,但这可归功于平时的放纵,一但面对重大事情的时候。那严肃的气势可以逼得的人说不出话来。
秦风打量着李恪,在心底评价着。
李恪笑着打趣:“长乐妹子,有了情郎可别忘了哥哥,有空让妹婿带你到我王府上坐坐。”他们不是同母所生,但长乐为人友善,不喜与他人争,在所有公主中是人缘是最好的一个。
寒暄过后,接下来就是老二李泰了,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是唐太宗四子,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且因体弱多病,自幼深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宠爱,都说李泰嚣张跋扈,但现在表现得非常得体,言谈中有着对秦风这个宗师的仰慕,也有着不卑不亢的皇室风度。
紧接着,秦风也与余下的诸位公主王爷一一见了礼。
除了齐王李祐有些高傲自大,其他的人都表现的相当好说话。见过了李世民诸多皇子,秦风个人亦觉得李承乾、李恪、李泰最为出色。这兄弟三人站在一起,当真是一时之瑜亮,难分高下。
不过秦风对于每个皇子,应对都一样得体,没有过于亲近谁,也没有冷淡谁,都以一视同仁的心态和礼仪来对待,仿佛只是最寻常的君子之交,平淡如水。
由于场面热闹,他人以为秦风性格如此,没有人看得出门道,但李世民眼睛却眯了起来,哪里还看不出这其中的端倪。
作为大唐皇帝,作为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千古一帝。对于几个儿子的小动作他又如何不知?只是这种事情,再难处理不过的。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做得不过火不过分,也懒得去问。
但随着他们的渐渐长大,一些怀着政治投资的大臣也掺和了进来,这就让李世民的心底很不是滋味了,平时看着那一个个分班站列的集团,就觉得碍眼,总是再想:“朕才四十不到,至少还有二十多年的大好年华。你们不来巴结朕这个皇帝,却跟小辈一起争太子,这岂不就是在咒朕早死嘛?”所以,那一个个事先站好位子的大臣,没有一个得到升迁的,而且,也借助这一次的吏治,清理了一些碍眼的倒霉鬼。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忠于自己的势力壮大而壮大,当年他也是这么过来的,故而,为了避免旧事重演,他都在悄无声息的剪除这些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的不怀好心的分子。
之前,他担心秦风年纪小,受不了诱惑而陷入其中。现在,李世民见秦风明摆着不想介入几个儿子的胡闹,知他识趣,满意的点了点头,心道:“这臭小子处处表现出异于年纪的城府干略,确实是个可塑之才。”
拜会了一干王子公主后,李世民、长孙皇后让秦风长乐坐在他们的身旁,聊着家常。
用餐过后,长孙皇后拉着长乐的手嘘寒问暖的,不住的问在秦家过的如何,可有不习惯之类的话。
秦风却让李世民叫住了,两人一到来到僻静之处。
太极宫西堂花园。
秦风来过这里一次,李世民将他叫到此处,却不知有何要事。
秦风心犯疑乎,现在的形势对于大唐来说是没有再好的了。他还能帮上什么忙?
李世民负手而立,看着远处的假山奇石,说道:“对于大唐当前的局面,贤婿有什么看法?”
“没有!”秦风直白的摇了摇头,道:“现在局面一切大好,我大唐最大的敌人内乱不休,双方正在积蓄着力量,准备来年大干一场,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最大的威胁,并且在突厥内战中左右逢源,大获好处。至于一些边陲小国,除了吐谷浑,其余之异国他邦不成气候,只要我们不去惹他们就万事大吉了,要是他们胆敢来惹我大唐那才真是奇怪了。目前而言,事事都向着我大唐,顺风顺水,形势再好没有了,还能有什么看法?”
他当真是好奇了,现在历史在他的超控下完全出现了改变,因为他的存在,突厥可汗颉利屡次受挫,威望声势大不如前。前不久秦风因为在突厥内部纵横驰骋,更是成功的挑唆了颉利与突利的内斗,造成了突厥的分裂。随之而来的突利夷男联手、奚族臣服颉利等现象都与历史有所改变了。
现在的情况可比历史上的局面好上一百倍,对于当前的局面,秦风作为一个后世人都万分满意,李世民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人,难道还不知足吗?
“不错。目前的形势确实是一片大好,我们大唐根本没有外患一说,强大如突厥者也得看我们的脸色行事。”李世民对于秦风的答案却是异常的满意,重重的点头道:“贤婿便如我的福星一样,自你崛起以来。一切都变得异常顺理。很多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发生了,太快太突然也太顺利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都是因为我们之前准备得不足,太快了,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有些措手不及。”
秦风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
发展太快了,会造成一些虚假的繁荣,一旦美丽的泡沫破碎,后果不堪设想。
第230章:左右为难
整个事情就算是始作俑者也意料不到这一切,李世民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李世民皱着眉头道:“朕原以为要两三年才有今天的形势,我大唐方有足够的实力深入草原与突厥一战。以现在的局势看来,最迟不过一两年。我大唐必将可以与突厥拿下突厥,而朕所烦心的便在这里。当然,这只是其一!”
“外部的变化还好,与我们的关系不大;其二,便是我们内部的事情了,这回轰轰烈烈的吏治,固然是拿下了不少的贪官污吏,也除掉了不少为非作歹徒的中小世家,并释放出了数之不尽家奴,这些人,都将成为大唐的平民百姓,可问题一下又出来了。第一、吏部无人可用,你知道朕是绝对不可能与世家妥协的;第二、年关将近,如何安置这些突然多出来的百姓,如何合理的分配土地,又是一个大问题。以上两点是朕最为担心的地方。”
这次大力整治吏治,很多地方政府是被李世民的钦差大臣给一锅窝了。故而,很多地方出现了无政府、无官员的状况,这种事情一两天还好,时间久了,肯定会出大问题。其次就是百姓安置的问题了,这个要简单一些,只要在分田地上做得公平公正,百姓自然不会有异议,可关键是没有人去帮助百姓划分啊!要是一个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群殴的现象。
改革吏治、惩治贪官污吏是件天大的好事,可由于大唐立国时间不长,根基浅薄、人才储备不足,这也使得一件大好事可能会演变成乱摇国家根基的坏事。
“这是大治前的必不可少的阵痛,应该是好事吧!”秦风一时间没能体会李世民的想法。
李世民大摇其头道:“未必,未必。贤婿可知你家那位雄才伟略的老祖宗为什么能一统六国,汉武帝凭什么能驱逐匈奴,成就不世伟业?”
“自当是他们雄才伟略,有着足够的雄心魄力。”秦风装傻充愣的毫不犹豫的答道。
“此其一也!”李世民苦笑着摇了摇头:“真正关键的在于钱……秦国知商鞅变法以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连续四代都是华夏史上最为杰出的帝王,其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固然是平庸之辈。可是吕不韦的崛起,让秦国稳重了强国之态。反观中原六国,醉生梦死勾心斗角,相互尔虞我诈。秦始皇继位的时候,秦一国之国力,以可当六国,除了秦国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动不动的就拿出六十万大军出来?两次攻赵,李牧两度击败秦兵,歼灭秦兵十数万,之后,又有赵奢在瘀与之战歼灭秦军数万精锐,而在长宁之战前期,廉颇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这一时期持续了三年,强项险要的秦军损兵折将,赵括为帅后之前期表现亦是不俗,即便对手是武安君白起也损失惨重,若非赵括鲁莽轻敌、高傲自恃,谁胜谁负尤未可知。可如此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损失,尚不能动摇秦之筋骨。秦国当时之强盛,可见一般。”
“至于汉武帝亦是如此,汉朝通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十五年的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史书记载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李世民说道这里的时候,满心的羡慕,甚至还带着点点嫉妒:“纵然汉武帝有历代皇帝留下来的巨大资本,汉武帝连年征战,也使得海内虚耗,人口减半,打仗最耗国力财力。”
“而我们发展得太过顺利,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年,而且在整饬吏治之际又出现这种种问题,这一切的一切让朕与满堂文武有些措手不及。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了汉武帝的教训,我们又怎么能重新踏上他们的道路?前朝之亡,也多是亡在三征高句丽之上。明年出兵是必然的事情,在朕看来,这突厥要不就干脆不打,如果要打,就一战而定乾坤,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征讨,只会徒伤国力,将整个国家陷下去,只有干脆利落的胜利才能威慑四方,威慑国内一些蠢蠢欲动的不轨之徒。”
秦风听得恍然大悟,终贞观一朝,唐军都信奉“闪电战”,在灭突厥、破吐谷浑、平高昌、定回纥、焉耆、龟兹等国都是一战而定,可谓是将“闪电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带半点的犹豫。贞观时期的大唐在国力与侧重点上和二战时的德意志极其相似,那就是军事实力空前强盛、经济却是致命的弱点,在征讨四言之际,所用战术一样是“闪电战”,在对外战争中,贞观王朝唯一没有获得成功的只有高句丽,那一战唐军先收复辽东,先后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而唐军,战士阵亡不过两千,但因气候问题受阻安市城下,战马损失了七八成,不得不选择撤军。
依照道理来计,这战算不得败,是进攻方在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撤军而已。但李世民却将此役视为一大失败,显然是因为没有一举拿下高句丽,与他的战略目标不符,视为失败。
而二战时的德意志亦是如此,前期横扫欧罗巴洲无敌手,最终却被苏俄用辽阔的战略纵深、恶劣的天气给生生击垮。这细细一思索,发现两者间还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大唐的敌人只有一个,故而只是一时的失败罢了,而德意志的敌人是大半个地球,所以惨遭分割两半的下场。
秦风渐渐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道:“我想岳父您所担心的无非是两点:第一、生怕战争相持不下,继而给予国内一些人以谋反的理由与借口,并能够成功的鼓动起无官员地域的百姓;第二、担心我们整治内部的时候,突厥的某一方势力轰然倒塌,使我大唐错过一战定突厥的机会,继而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的遗祸。您现在纠结的是出兵与不出兵对吧。”
李世民眼中露出了赞许之色,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这其中的得失是他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侯君集、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等一众能臣干吏商议出来的结果,秦风能在自己的提醒下第一时间领悟,确实不简单。
李世民颔首道:“不错,现在我们已经不担心突厥闹不起来,而是担心突厥衰败的太快,从草原传来的消息可以看出,颉利与突利夷男几乎已经打红了眼睛,即便是冰天雪地的大冷天,双方大战没有,小战却是不断:抢牛羊、抢草皮、抢水源、抢地盘,只要能争能抢的他们都会争抢个胜负出来。因为他们的内乱,铁勒、回纥等十多个部落已经取消了对突厥的进贡。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突厥的落败,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意图浑水摸鱼的决不在少数。突厥元气大伤,我们若是不取,突厥必备草原上的其他部落蚕食。如此我们不易于灭了一只虎而养活了十数头饿狼,并且是为一只大猛虎准备好锻炼自己的强大敌人。时下,如果我们出兵,定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无穷大的好处。可战场瞬间万变,国内形势又如此糜烂,故而朕又有些忐忑,一时半会之间无法下定决心。”
“突厥不是还有回纥等部吗?要不让他们自己杀得半死不活了,再网打尽算了。”秦风试探着说道。
“你这办法是稳健之策,朕也知道是最符合我大唐国情之策。但是,与朕之想法不符!如果这般,就没有办法达到朕想要的结果了。”
李世民一挥手,大声道:“为了减少我大唐的伤亡,减轻我大唐的压力,我可以允许薛延陀、回纥这些部落分一杯羹,但是突厥必需由我们来灭,突厥这块肥美的肉,我们大唐吃定了。”
李世民说道最后口气中带着坚定、霸道,以及不容置疑。
秦风神色一凝,颔首沉声道:“岳父说的不错,我们大唐明里暗里的算计,不可谓不费心力里,就是为了吃这块肉。若费尽心思,肉让别人叼了去,那岂不是要贻笑天下?小婿也认为稳健之策只能解决眼前,无法兼顾长远。”
李世民双眼一亮,道:“说说你的看法。”
“重启丝绸之路是我大唐既定之国策,而丝绸之路漫长,途中经过无数国家、部落,这些北方、西方异族崇尚的是强横的实力,而不是智谋,如果没有一场酣畅淋漓的拿得出手的大胜仗、大硬仗,又如何震慑得住贪婪的北方、西方异族呢?突厥横扫大漠近百年,在北方、西方可谓是凶名远扬、无人敢惹,要是我大唐以快刀斩乱麻、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歼灭,西域各国自然是群相悚惧,以后,谁敢在丝绸之路捊我大唐之虎须?”
“英雄所见略同!”
李世民双掌重生一击,赞赏道:“这也是朕之目的。”
第231章:李世民的器重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又叹息道:“但是杨广无道,隋末动荡,对天下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你可知道前段时日,我大唐统计天下户口,这全天下还剩多少?根据史书记载,大业五年,有八百九十户万户,四千六百多万人,而前段时间我们统计却只有两百万户,这天下人口几乎锐减七成,少了四千多万余人口。人口无价,人力无价啊,想要发展起来,又谈何容易?只给我这么点人,短短几年时间,便是呕心沥血又如何发展的起来?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是突厥最疲软的时候,也是我大唐最为虚弱的时期,贸然发动大规模的外战会伤及国家根本。所以,我空闲下来想想,真有些羡慕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的起点可比我好太多太多了。”
秦风一时间也没有什么法子,犹豫了半响,方道:“那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到嘴的肉就这样飞了吧?”
“当然不能!”李世民大声的说道:“这点小问题,朕不应该阻碍我大唐前进的步伐,没有办法就想办法嘛!”李世民神秘的笑了笑,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朕始终相信这世上没有攀登不了的高山,也没有跨越不了的大河,更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切再于你有没有发现得到最佳途径,这没有办法就想办法解决嘛!人总不能让形势逼死是不是?”
李世民的大气、霸气、自信,正是让人佩服的地方,秦风看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李世民,一颗心也热切了起来,他知道这种心态,正是造就了李世民功勋卓著的辉煌一生。
李世民笑了笑道:“所以朕安排李靖坐镇灵州,李世绩坐镇代州,从现在起便在此二地监视突厥的一举一动,并且在当地练兵,做好随时随地做出击突厥的准备。”秦风想不到婚假期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李世民明白他的意思,便一一介绍了起来,不仅是李靖、李世绩让他调到了边关,柴绍、李道宗、薛万淑等有统帅之才的名将、名帅也到了边境各州,同时,侯君集、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人亦各有其职,瞬间之间,武将系统几乎是各有其职,或明或暗的准备着什么。
秦风不时也会翻翻大唐的疆域图,了解一下大唐疆域的情况。
从地图上的形势来看,突厥西以金山为界,东着挨着高句丽辽东那一块。不过因为水草丰盛的缘故,突厥绝大部分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细说起来就如中国的版图雄鸡,鸡背上蒙古国的那块地方。
李世民以李靖镇守灵州,又以李世绩镇守代州,差不多有点呈现东西夹击的形势……
想着脑海中的地图,也许李世民存着的就是东西夹击的的想法。
果然!
李世民道:“这突厥制霸草原多年,疆域极为广阔。想要一战而定,绝不容易。我打算到时候分兵而击一路李靖从灵州由西向东攻打突厥,一路李世绩从代州由东向西攻打……然后与草原上的一个部落结盟,让他们封锁住突厥的北部,以防他们让北方深处逃窜。”
“那为何不分兵三路?”秦风好奇问道,要知道三角形定律同样适用于军队作战,三路兵马以箭头之状,可攻可守,绝对是一个比较稳妥方式。
“出兵之际,药师公由灵州自西向东,李世绩大将军出雁门关自东向西,再来一路出庆州朔方由南至北。三路大军分而进兵。然后在辅以北方草原上的一盟友便形成了四面合围之势,保管让突厥成为瓮中之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李世民大笑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便是存着此意。大将军你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经济嘛!隋末动荡,中原元气大伤,伤得太重,一时间恢复不过来。在这百废待兴之际,长时间的发动对外战争。所消所耗会伤及大唐根基,加重百姓负担。但是目前的情况,我们又不能不打。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战法比较合适。”言辞之下,颇有考较之意。
秦风想也不想道:“闪电战!”
“闪电战?”李世民明白秦风的意思了。
“正如岳父您说的这般,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供养一支长期在外征战的大军,一旦陷入战争的泥淖,我们想回头都回头不了。故而,以对付颉利,最佳的办法就是战速决,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办法,最强的效率。以极短的时间消灭突厥。将突厥覆灭。如此同样能够减少战争给我们带来的负担。所以这一战,我大唐将会以最强的姿态出击,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突厥荡平,以此一战,达到震慑天下的目的。而闪电战的特点是速战速决,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办法,最强的效率。以极短的时间消灭突厥。将突厥覆灭。如此同样能够减少战争给我们带来的负担。所以这一战,我大唐将会以最强的姿态出击,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突厥荡平。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这名字不错,将此战的特点描绘得恰如其分。我大唐战将多云,但论及最拔尖的莫过于李靖、李世绩、李孝恭,李道宗、柴绍略为次之。”
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是一员身经百战的战将,灭萧铣、定江南,大唐南方的半壁江山几乎是都他打下来的,论起大唐平定天下的军功,李世民与李孝恭是铁打不动的第一、第二。
李孝恭非常识得进退,天下太平后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颇受有关部门追究盘问,既无证据,便被赦免为宗正卿。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目前任礼部尚书一职,是一个典型的弃武从文得十分彻底的例子。
或许是为了避嫌什么的,劳苦功高的李孝恭现在是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达一百余人,然而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在结婚的时候,秦风也见过那位传奇统帅,只不过说句不好听的话,李孝恭已经废了。
现在的李孝恭固然有着腰大十围的感觉,但是那露出来的一身肥肉,以及高高挺起的大肚囊,简直就跟小鬼子的相扑选手一样,这样的李孝恭还上得了战场才是怪事了。
在李氏宗族中,唯有两人得到李世民的器重。一个便是李孝恭,另一个是李宗道,李孝恭废了,皇室里唯一的帅才就是李道宗了,只不过目前的李道宗,经验与方面略微欠缺,故而,被李世民誉为二线人才。
对于李世民的分类,秦风笑了,李世民不清楚李道宗的强悍,他可是太清楚这位郡王的厉害了,以他的功绩而论,比起打内战的李孝恭强上百倍不止,他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孝恭他,唉,不说他了。”李世民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很惋惜的叹了一口气道:“朕的意思是让柴绍与李道宗联合这一军,如果说柴绍用兵正中有奇,那道宗则是一支离弦之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二人结合,相得益彰。”
秦风终于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岳父是说,由二位大将军来负责由南向北的这一路大军?”
“不错!”李世民目光灼灼,颔首道:“李靖用兵擅于奇擅袭。长于计谋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