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这个时代的将领,虽自诩武力惊人,但仍是不敢与人中吕布,武圣关羽,银枪赵云这些传奇武将相比较。
而看着场中秦枫那发挥的愈加自如的点枪术,程咬金却不得不承认,如果秦风兵器在手,五百回合之外,他必将不是对手。
“以皇上的武艺,竟然不能拿下秦小子,反而呈现败像,这小子果真不愧是秦老哥的儿子。几年后,秦老哥之名或许得让给这小子了。”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激斗的尉迟恭,充满了深深的震撼,当年他差点把李世民给弄死,可那时候的他正处人生中的巅峰,而李世民只是一介小子,可正是少年时期的李世民,他也花费了不少时间才逼迫李世民狼狈逃窜,现在的李世民身经百战,实力远非当年可比,可就是巅峰时代的李世民,竟然在秦风霸道的枪法下左支右绌,以他眼光自然瞧得出来,如果秦风心怀杀念,李世民早就没了。
也正因为震惊于秦风的实力,尉迟恭难得的没有与程咬金抬扛。
在众多行家意料中,李世民没有半点悬念的输了。
但是,满身大汗的他却连连大叫“痛快”!
“几年后,又是一个秦老哥。”
“真期待他们父子间的巅峰一战。”
……
诸多武将见秦风气定神闲,一个个都怀着复杂的心态,既高兴大唐后继有人,又为自己的逐渐老去而伤怀。同时,对于秦家有虎子也有着一丝丝妒忌。
可惜不是我的儿子!
这是众人共有的心思。
也是这一战,让秦风的勇武在猛将林立的贞观王朝初展头角。
特别是那套与秦琼大不相同的枪法,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攻守兼备。
秦琼的全新作品么?
第063章:英才计划
“说实话,如果生死相搏,你用多少回合可以打败朕!”洗净一身灰尘的李世民满面红光,神色里兴奋无比。
当“一家人”再次坐到一块儿的时候,李世民询问。
“要是加上飞刀、暗器!应该百回合以内。”秦风没有隐瞒,实话实说了起来,当然,他还有所保留了很多,如果加上毒药,李世民连一回合的机会都没有。为了守住心中最大的秘密,秦风是不会把自己的特长说出来的,哪怕,最亲近的人也一样。
“朕就欣赏你这态度。”李世民说着,突然又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宏亮之极,充满的畅快之意。
“今日朕也真的高兴,想不到云霄不但是全才,而且各个领域都同步并进!厉害,厉害!严父出孝子,名师出高徒,无愧叔宝兄之子,当真是虎父虎子。朕想的很期待你以后的表现。”李世民说着,竟有些手舞足蹈了起来。
秦风苦笑道:“别把我抬得太高了,我怕自己恃宠而骄。”
李世民语带兴奋的道:“不,不,不!你小子除了豪迈、狂放,骨子里有着人所不知的严谨。你能这么说,朕相信你不是恃宠而骄的人的。哈哈,你啊,简直是上天赐与我大唐的天才。”
“过奖了,过奖了。再夸,我怕我飞上天了。”话虽如此,可俊朗的眉宇间不禁掠过一丝得意。
“朕也想看看你们父子间的龙争虎斗,是姜还是老的辣呢?还是新人胜旧人。”
李世民满面期待的表情。
“自然是新人胜旧人了。”
众人为之一滞,这小子还真不是谦虚之辈啊!
可是当他们听了秦风的话,又深深的认同了他的话,只听秦风道:“我父亲在武道上已经到达顶峰,更进一步是难上加难。毕竟岁月不饶人,他的年纪摆在那里,他已经慢慢走下坡路了。而我,才刚刚开始。一进一退,结果可想而知。只不过这几年内,我想击败他还是很困难。猛虎虽老,余威不减啊。”
倏尔,李世民皱眉道:“你倒提醒朕了。”
大家连忙洗耳恭听。
只听李世民说道:“大唐是马上取天下,如今下马治天下已有数载。朕发现诸子中弓马娴熟者,寥寥可数。昔年随朕征战天下的名门之后,也大多弃武习文。想当年的大唐武将如云,多以数百计。朕之麾下更有尉迟敬德、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柴绍、长孙顺德、张亮、张公瑾、程咬金、秦琼等等忠勇虎将不下百员,可如今的虎将要么老去,要么已经不在了。经你一说,朕细数朝中剩余大将,却发现能战之将,不如以往一半。这其中还包括了叔宝、知节、敬德等老将。如此情形,让朕担忧至极,遍观武将之后,除了你们两兄弟,就只有罗通、李业嗣、李业诩、程处默、程处亮、尉迟宝琳、尉迟宝庆等寥寥几人。几十年后,等你们这一辈老去,我大唐还有可战之将么?没有武将的守护,这天下如何能稳啊?你小子点子多,能不能想个办法出来,让所有人知道朕不但重视文治,武略也不曾放弃。而且,朕要让天下人以及未来的大唐百姓怀有尚武之风、血性之风。”
秦风明白李世民的感受,这其实是每朝每代都不可避免的事情,王朝的兴衰,往往也是因此发生的。因为天下大乱,各方诸侯想要一统天下,成为天下霸者。如此便需要骁勇之将,为他们征战天下。在这种局势之下,一名优秀的大将,格外重要,也最为吃香。故而有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古话。
可这天下一但太平,一切都变了。
一名名曾经叱咤风云的战将,只能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一个个将门之后,因为无仗可打,只能依仗父亲的功绩在朝中混取一个闲职,因为无功可立,很难升迁。
想像一下,名将之后尚且如此,那些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人,想要混取一官半职是何等困难的事情,如此一来,愿意从军的越来越少,朝中文官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下去,便会照成朝中无战将的局面。
中原王朝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时候,位于周边附近的异族,他们却因为弱肉强食的环境,不断的征战,使得战斗力越来越强,最终造成敌盛我衰,外寇入侵的局面。这是封建社会,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
如今的唐朝还时时扩张都造成如此局面,可以想象万一远离战争,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局面。
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宋朝。宋朝可谓封建社会之最,经济繁荣,无可匹敌,但自从与辽国与西夏结盟以后,双方没有了战事,大宋禁军之无能,已经到了发指的地步了。
秦风心中暗叹:李世民果然不愧是一代明君,卓越的见识已经意识到唐朝将领后继力量不足。如今大唐的军事是天下无敌,可二三十年之后,能够依仗的人却寥寥可数了。
也是因为将领后继力量不足,李治一朝,大唐已经出现了能与帝国叫板的敌人,随后几代更是如此。
形势确实堪忧,也难怪李世民有这种感慨和忧虑了。
秦风心头一动,道:“有天赋的人大有所在,就像房遗爱明明是武人的好料子,却给父辈白白糟蹋了那份天资。房相为何如此?第一,是怕自己的儿子命丧沙场,第二、天下一统、威震四邻后的大唐无战争可打,没战争,以军功升迁的机会就会变得很少。如此下去,确实没有可战之将了。因为人人都去读书去了。”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一脸沉重的样子。
秦风又道:“高手出自民间,既然武将世家无法打造武将,为何不在民间去挑选呢?自古高人在民间,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如果没有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他们将在百万大军中默默无闻,也许一辈子都只能在普通士兵中错过了一身的军事才华,即便最终脱颖而出,恐怕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升迁上来后,他的价值已经没有了,国家要做的是在他有价值的时候发现并重用。那么,怎么去发现人才呢?对此,我倒是知道一个很好的办法。”
“什么办法?”李世民惊喜交集,他只不过说说而已,也希望秦风给人出主意,只是,希望并不大。因为有史以来,历代王朝都没有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性政策,却万想不到秦风短短时间内就有办法了。李世民又如何不惊,如何不喜?
“科举给国家选拔治国人才,为什么不来一个武举呢?设武举,可以分两大板块去考核,第一板块,考个人勇武,第二板块,专考军事素养,毕竟自古以来,以文为帅的人多不数胜,像东汉末年的卢植,就是以儒为帅,如果用武将的全部标准去要求他,他肯定是不通过的,但是,他确确实实有很高的军事水准,错过了,就会浪费一个军事上的天才。近的咱们就拿房遗爱来说吧,如果考他兵法,他绝对被淘汰掉,可他是员冲锋陷阵的猛将。我认为无论文武,应该分门别去选人才。有些人不通文墨、不懂诗词歌赋,可他确确实实是人才,鲁班、马均的文笔如何谁也不知,可他们确实是人才,如果用现有的科举去要求他们,他们也许一辈子都没资格参与,更不要说什么拿状元了,所以,我建议除了开设文武科举,还要有针对各行各业的考试,只有如此,才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行业的任何一个人才。”
“好办法!”李世民兴奋的在案头上重重一拍,虎目特别明亮:“如此一来,天才英才皆为我大唐所用,可使朝中人才济济,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技艺百业,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都需要。有了这些人才,马的种性更好,造出的武器威力更大,刀剑更加锋利。粮食更多,多得吃不完,只能用来养家畜,百姓就有肉吃了,人人吃肉,身强体壮,打仗就有力。
培养更多的良医,为百姓治病。百姓康健,人户之数更多,开垦更多的土地,组建更多的军队,华夏文明就会推广到天之角,海之涯”。秦风掉起三寸不烂之舌,给李世民描绘出一副优美的蓝图。
这幅蓝图非常优美,听所未听、闻所未闻。
李世民听得口水都差点流出来了。
第064章:孔颖达的神逆转
想骂的请继续,大不了动手删除而已。不喜欢就算了,还是那句话,要看正史请看《新唐书》《旧唐书》《二十四史》,但愿你有看懂的水平。我没有赚你一分钱,写写娱乐而已,不喜欢的请路过,也没有想过成名啊赚钱什么的,我有自己的公司,或许不如你的收入高,但一个月也有十几万的利润,没有你的点击、收藏、推荐,同样不会把我饿死。写这本小说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幼时的心愿。从来就没有想过赚钱,大神不是我能够拿到的荣誉,心知肚明。
………………………………………………………………………………………………………………………………………………………………………
秦风这一开头,足足讲了一盏茶时分,直到讲得口干舌燥,这才停下来,端起茶盅猛灌。
“完了?”李世民意犹未尽。感觉嘴角痒痒,一抹却净是亮晶晶的口水。
每个成功人士都有收藏、收集的爱好,有的人喜欢奇石,有的人喜欢古懂,有的人喜欢字画,有的人喜欢奇珍异宝……而李世民的爱好无疑是收集天才英才为己所用。秦风的办法无疑是搔到了他的G点,让李世民心痒难搔,面红耳赤的,有种“发骚”的征兆。
秦风所讲中,最吸引景帝的是三点,一是人户之数增多。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古代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没有工业这一说法,农业占大头。有了更多的人口,就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可以组建更多的军队,就可以开疆拓土,这是任何一个帝王向往的梦啊。
哪个帝王不想开疆拓土,文治武功达于鼎盛呢?
吸引李世民的第二点就是,百姓人人有肉吃。在唐朝,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农业的产量不高,老百姓能裹腹就不错了,就是让人赞叹的仁政。正是因为粮食不足,没法大规模养家畜,人都不够吃,谁还来养家畜?
因而,老百姓吃肉就成了天大的难题。现代社会,不说顿顿有肉吃,至少隔三岔五会来上一顿,初唐的百姓远远没有这么幸福。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那就是幸福,一年能吃上十顿肉的话,估计睡着了都会笑醒。
正因为肉食难得,“肉食者”和“膏粱子弟”就成了做官和大富大贵之家的代称。
肉对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谁想体验,隔几天不吃肉就行了。若是让百姓顿顿有肉吃,老百姓的身体能不好吗?干活能没有力气?打仗能不勇猛?
吸引李世民的第三点,就是培养无数的良医,为百姓治病,让百姓更加康健。古代医术不发达,良医短少,这是限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历史学家测算,在古代,治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就是良医;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就是名闻天下的神医了。如此低的治愈率,在现代社会,那是医疗事故不断,牢底都会坐穿。
在古代,限制人口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婴儿的存活率不高。
若是有了更多的良疾,有了更高明的医术,婴儿的存活率更高,百姓的身体就会更好,要人口不增加都不行。
人口多了,人才也会成倍数增长,最终,会反馈给社会,服务于更多的百姓。
“云霄,这是朕听到最美妙的话了!”秦风笑得鼻子眼睛做了一家人,兴奋的抚着额头:“比打一场大胜仗还让朕振奋!一场大胜固然好,可那是一时之功,这事做好了,就是千秋大业!根本之道啊!”
对于国家来说,什么东西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人才哪里来?短期内只能通过考核来选拔。
从长期上说,最好是以国家的名义去培养,只不过大唐目前财政窘迫,连一场战争都要东抠西抠。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度那是空中楼阁,所以,秦风也没有多做提及,毕竟,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大量资金的支出,朝廷只会让各项开支给拖跨的。
所以,以科举选拔百业人才无疑是最适合当前的大唐。
第二天早朝,当李世民隆重宣布:有感于大唐人才的缺失,大唐将于秋末举办百业科举的时候,朝堂上已经抄翻了天。
同意者有之,而反对者更是占了绝大部分。
由于武举没有触及到世家的利益,鉴于李世的强势及武将们的全权通过,世家出身的大臣倒是没有出声反对。但是,他们对于科举却是引经据典的大加干涉。
科举的威力在前朝文帝推广之初,动摇过世家的根基,他们知道一旦重新开科取士,寒门子弟将源源不绝的官场输送血脉,到时候,世家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因此,一个个都红起了眼睛,大力反对再开科举。
“皇上,科举一事,臣无异议。”当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之际,被世家寄予厚望的孔颖达发言了。只是这个发言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惊动了世家出身的官员,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
昨天下午,李世民派出秦风当“专员”,师徒二人辩论了一下午,秦风不负所拖的攻克了这把硬骨头。
孔颖达是孔子的后裔,同样也是孔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从他个人的情感上说,他是希望开科取士的,可是,从家族利益上说,他又是反对的。
他的心充满了矛盾。
秦风问:“您觉得这政策好是不好?”
孔颖达也很干脆的回答:“好,于国有利,于民有利。”
“既然如此,皇上的意思是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秦风对他的劝解是:“孔子是千古圣人,作为圣人后裔,孔家地位超然,自汉以来成为人所瞻仰的圣地,受历朝帝王之荣宠,作为天下人之表率,文道之宗,孔家更应该让圣人之清誉流芳百世而不是一代几代的私利,皇上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如果您出面支持他的政策,他定然投桃报李,利益方面自然少不了的。而且,科举制度对于世家而言,也是一个机会,皇上又不限制世家不能参与,只要孔家有优秀的子弟,还不是照样一举夺冠?如果,推选出来做官的是一个庸才、蠢才,天下人会怎么看待你们孔家呢?浪得虚名?还是欺世盗名?还是……当天下人如此误会孔家后,你们又如何代代传承,科举制,又何尝不是孔家的一个契机呢?”
无欲无求,这是屁话。
入朝为官,所求者无非是报国扬名,手掌大权。
孔颖达也是人,也会为家族争利。只不过孔圣人的名分限制了他们孔家的野心,很多时候,孔家人以治学为主,而不是踏足官场,科举制无疑是孔家的一个机会,一个让优秀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正因为认识了这一点,百般考虑后,孔颖达才有了这翻发言。
孔颖达色不改色、义正严辞道:“国家需要的是真材实料的人才,而不是庸才。真金不怕火炼,科举制足以度绝一些混水摸鱼的庸才。于国有利,于民族有利,故而,臣同意再开科举。”
种种意外、震惊、惊讶的目光,让孔颖达有种明星的感觉,眯着眼继续道:“百业的人才,也是人才。他们同样是推动民族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读书人,更应该认清个中利害关系。能工巧匠可以让我大唐铠甲坚固,让我大唐兵器锋利;药术可以让全民幸福安康……”举例了各家各业的好处后,老孔最后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将百业杜绝于门外。要不然,受惠于百业之人将是忘恩负义之徒,老夫羞与其为伍。”
姜还是老的辣,孔颖达最后一言直接让半天回不过神来的一干儒生闭嘴。
朝中绝大部分大臣都让孔颖达说得无路可退,绝大数人不约而同的站立而起,拜道:“忘恩负义之徒,臣等也羞与其为伍。”
这些人包括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侯君集、李靖、李绩、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等一群重量级的人物。他们是李世民最忠实的追随者,本就与其无二于心,再经李世民一开导,自然是一路跟到底。
他们呼喝声震动了整个太极殿。
一群大儒呆楞楞地看着这声势,吭哧半天放不出个屁来,他们尤自想不到孔颖达怎么说反水就反水了呢?
李世民差点乐晕了,这老孔用一旦用好,也能起在意想不到的效果嘛。李世民原地站了起来,锵锵声音回荡在整个大殿,“朕决意重开科举,考核天下百业为大唐所用!”
众臣凛然,李世民这话的语气以不容他人质疑,执反对意见的大臣默然苦笑。这些人不是李世民的心腹,被安排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岗位上,李世民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如果自己出声反对,肯定让李世民以“忘恩负义之徒”赶出朝堂。既然改变不了,也只有随波逐流了。
逐个击破、分化离间!对突厥有用,对内同样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小子!又让你猜中了。
推动孔颖达“背叛”的人是秦风,出主意的同样是秦风。见大家意见难得一次的统一,李世民得意之余,对秦风越加喜爱了。在他心中,秦风已经成了万金油,专门帮他治理各种不服。
早朝过后,在长安往来商旅及官方的大力宣传之下,开科取才、创武举的事情以闪电一样的速度传播五湖四海,造成的影响十分惊人。
当李世民刻意说出策划人、推动人是秦风之后。秦风在寒门士子及百业中的地位飙升,继书法宗师之后,秦风再一次成为人人仰慕的人物,天下有数之不尽的人将他视作再生父母一般。
第065章:作茧自缚
隋朝之前,选拔人才方式是察举制,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想要得到皇帝的重用,只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本身拥有逆天才华,像汉武时期的司马相如一样,他人在巴蜀,但远在长安的汉武帝都知道他的名气,最终受到重用;而第二种办法依附世家,成为世家的门生、附庸,而后,请求世家向朝廷推荐,他其得到重用,又会回馈其所依附的世家,一切以世家的利益为中心,最终,世家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大到足以影响国策的地位,连皇帝都不得不妥协,汉末时期的袁家就是个中典型的例子,这也是李世民对世家一直没有半点好感的根本原因。
而现在寒门子弟不用成为世家的附庸,不用看世家眼色行事,即可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各种考核中展露头角,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寒门子弟不用失去自我,就可实现理想与抱负,作为策划者,秦风是直接给了他们希望的人,如此恩情,在真心向学、真材实料的人们眼中,无异再造之恩。
从物欲横流、宣扬读书无用的社会中前来的秦风自然无法体会寒门、百业这种感觉。但这份恩情,走在街上的秦风却感受到了,识得他的人纷纷上前问好,有些话口中未明说,但对方的眼中透露的情绪却让他别有一番感受。
当然,也是因为李世民的随口一说,将秦风推到了世家的对立面,一下子冲到了刀尖浪头,成为世家眼中钉肉中刺。但是秦风害怕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他知道世家已经蹦跶不了几年了。最后的疯狂只会毁灭自己,在强势的帝王手下做事,只要你行得端站得正,他会帮你消灭掉一切阴谋诡计。
李世民无疑是一个强势的帝王,敌强则更强。
与开科取才并列轰动的则是秦风遇刺一案,在秦风成为人人仰慕的恩人的同时,舆论将长孙冲推到了天下人的对立面,没办法,秦风在朝堂上的话漏洞百出,天下不乏明眼人,个中真伪一眼就瞧了个通透。
舆论的浪潮已经撕开了伪善的风平浪静,突然间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力量,长孙冲、长孙无忌顿时成了人所皆恨的对象,甚至,长孙家的仆人去买菜,都让菜贩子给轰走,以前无往而不利的赵国公仆人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紧接着,李世民、长孙皇后也受了牵连,各种明里暗里都有人在埋怨,在愤慨,在述说李世民的种种不是。
而李世民又不是那种愿意一辈子呆在宫里的君王,他自恋的要死,空闲的时候隔就会出宫一次。他出宫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看大唐的繁华,看看自己治下的百姓是多么的富足,听听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从中满足那份小小虚荣之心。
这一天,忙完国事。
李世民乔装打扮,带领几个侍卫体察民情民意。
中午时分,抵达了上次与秦风相遇的那家酒楼,由于有了秦风那首龙飞凤舞的“满江红”,酒楼的生意相当红火,食客也是以文人墨客为主。
在以前,一楼是贩夫走卒行脚商人的栖息之地,而现在,被店老板弄成了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处于低层次的百姓反而高高在上,个中变化让人啼笑皆非。
生平自诩是皇帝中的文人的李世民入乡随俗,好不容易才花大金钱占据了秦风当日的那张桌子。
简朴的李世民叫一壶酒,配八样小菜,一碗素汤,与几个侍卫并坐一桌,聆听着四方走卒口中趣谈,边饮边听。
而此时,各地行脚商人议论的话题无外是“开科取才”一事,莫不大赞秦风的恩情与李世民的伟大。
李世民也是一代奇人,他以言论来下酒。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半壶下肚就已红光满面的醺醺然。
似醉而非醉的李世民正听得起劲,突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兴起。
一个寒门士子装束的人道:“皇上英明神武,秦先生才华出众、胸襟广阔是不假,可皇上顾念亲情而枉顾国法,实在让人失望。秦先生以德抱怨的胸怀让人不得不佩服。”
“谁说不是呢?秦先生多好的一个人,文武双全、才华出众,还是长乐公主未来的驸马,也是皇上半子,论亲情不让赵国公,可秦先生遇刺后,皇上不但不给帮秦先生讨还公道,还以皇者之威逼迫,实在,实在是……唉!”实在是什么,接话的书生没有说,可大家都是聪明人,结合之前的话,谁都知道他是在埋怨李世民处世不公。
“天下承平不久,百姓家园未建,突厥虎视耽耽,皇上就如此循私枉法,确实过分了。唉!亏得我眼巴巴的从巴蜀赶来,试图以生平之所学报效国家,可这样的皇帝让我犹豫了。”
另一人失落道:“一样啊!本以为有了一个出人头地的希望。可皇上说一套做一套,唉,我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金钱白白就浪费掉了,还是回家种田吧!好在,见识了秦先生刚劲有力的书法,也算不虚此行了。”
“以前,我还以为房遗爱、杜荷作恶多端,是权贵子弟中最恶劣的人,可是拿他们与长孙冲一比,简直好上百倍千倍。毕竟,他们从来没有伤人,做的事情也只是游手好闲而已,动刀动枪从未有过。轻易放过扉人杀人的长孙冲,往后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长孙冲,到那时,这大唐拿什么来治理国家,又怎能让人心服?”
“莫议国事,莫议国事。律法什么的,只不过是掌权者用来束缚普通百姓罢了。嘿嘿,你什么时候见过严惩权贵子弟的例子?”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当律法成为摆设,天下又将大乱矣。”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要背井离乡么?”
……
大唐政治清明,百姓商讨国事,并不论罪。故而这些人也不惧怕,说的义愤填膺,店里的人听了也纷纷为那秦风抱不平,大声述说长孙父子的不是,至于谈论李世民的时候,他们也不敢太过放肆,点到即止而已。
可尽管如此,李世民脸上还是火辣辣的发烫。
酒也醒了,满桌饭菜也引不了他的食欲。他已经气饱了,他不是气这些人,而是气那没出息的长孙冲,本以为事情至此为止,可他万万想不到那件事情竟然在民间炒得如此的红火,各种各样的指责出乎了他之意料!他本人心中也产生了一种“不杀长孙冲,不足平民愤,无法依法治国”的念头。
尽管李世民如坐针毡,但他还是强压恼怒认真的聆听。到最后,更是面如锅底。
讪讪不知所言。
呆了不到两刻,率领侍卫眉灰土脸的跑回皇宫生闷气。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切正朝魏征当天所言在发展。一面是国法,一面是亲情,英明神武的李世民顿时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此风一开,以后如何依法治国?”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当律法成为摆设,天下又将大乱矣。”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要背井离乡么?”
……
魏征的话,酒楼中的言论,在李世民的脑海里不断重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