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氏人控制;南北朝时期,辖境为高车、突厥诸部落游牧之地,后为突厥汗国辖地;隋代,辖境为西突厥铁勒等部之地;唐初,成为西突厥五咄陆部胡禄屋等部游牧之地。

唐朝平定西突厥汗国后,在此地设盐泊都督府,先归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昆陵都护府管辖。后归北庭都护府管辖。唐末,这一带成为葛逻禄等回鹘别部游牧地,后为喀喇汗王朝东北境。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叶密立时,曾经划为其领地,那里可牧可耕,且是往来商队前往北庭的必经之地,商业也比较发达,已成为沙海之中的一块福地。

“戈壁和沙漠并不完全相同,戈壁滩上还是有少量的草木,好的地方还可能有人居住,我们的存粮完全可以支撑大军到达那里。而那里驻军不会太多,绝非我们的对手,遍地的牛羊还不够我们吃吗,且往来的商队也方便我们打探到高昌和国内的消息!”高宠说道。

议定之后,大军再次启程挥军南下,谁也没有想到宋军会在这个季节翻越了阿拉泰山,当他们经过三天急行军进入艾里克盆地时,驻扎在此的高丽军根本没有防备,仓促间只集合起三千多人马。当他们看到浩浩荡荡的宋军大队涌入时哪里敢接战,一箭未发便作鸟兽散了,西征军轻取盐泊城,迅速控制了整个地区。

高宠虽然声称要劫掠高昌,可他心中明白靠着一味的杀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他约束军中上下不可滥杀,征收军粮时公平交易,照价付款。但对于不配合或者囤积惜售者不免会出现强买的现象发生,短短五日间,西征军征买粮食三十万石,牲畜五万多头,并将当地盛产的毡子和毛皮一扫而光,同时还征用了大车千辆,物资短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在西征军大肆收买物资的同时,他们也寻访自大宋西来的客商打探消息,派出侦骑了解高昌的布防情况,但得到的消息并不比他们所知多多少。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突然亲兵来报有人上门拜访,高宠和赵礼都是一愣,现在城中的商户、百姓唯恐避之不及,怎么会主动找上门来,急忙请进来。

“这……这不是张大掌柜的吗?”看着匆匆进来的一个胖子,两人都是面带惊讶,来人正是盛和堂的大掌柜张确,高宠说着急忙起身相迎。

“高帅,可把你们等到了!”张确看到两人也是兴奋不已,施礼道。

“张掌柜,怎敢劳您亲自出马,派个人来接洽便可!”高宠还礼道,他和张确同为府中的老人自然相熟,但此时的张确可不是当日经营那个只有几千两本钱,百十号人马的商队头了,而是掌管着以千万计财富,行迹遍及西域各国的超级大掌柜了,他一句话就能影响一国的经济,任谁也不敢小觑。

“大家都是为皇帝效力,何分彼此,而此战事关重大,皇帝都亲自过问,我怎么敢怠慢!”张确略带愠色地说道,对高宠将他当了‘外人’深表不满。

“张掌柜,国内的事情可已平息,皇帝可好?”赵礼亲自给张确倒上茶说道。

“国中之事已经风平浪静,勇哥儿也已率大军回国,他们不仅占据了曷懒甸,还从高丽人手中诈来了保、远二州,迫使金国求和送还了靖康年被虏的大部分朝臣。只是你们击败乃蛮部后两个多月没有了消息,让皇帝揪心,几次下旨催促各方打探!”张确简单的说了说国内之事。

“唉,我们一进山便遭逢大雪,不得不另辟道路,而大雪封山实在是无法将消息送出,让陛下和大家担心了!”高宠叹口气说道。

“说起来你们二位胆子也够大,自古至今还无人敢在大雪封山之时翻越阿尔泰山,更没有人能从中走出来,你们可以说是亘古第一人了!”张确言道,“听喜爷说,皇帝闻知西征大军冒雪进山,寝食难安,日夜忧思啊,我们这些做下属的怎么能不为陛下分忧,情报司、军情司和西北各商队,甚至特战旅都出动了搜索分队,全力搜寻你们的下落!”

“呵呵,我们这次行动确实是鲁莽了,惊扰了大家,不过当时若不冒险便要等待来年,十来万人滞留在西北途耗钱粮,我们也有负皇帝的重托啊!”赵礼听出了张确话中的怨气,赶紧解释道,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决定会惹得皇帝大动干戈,心中还是十分感动的。

“皇帝想到了你们可能是想尽快进入高昌,所以将朝臣的弹劾全部压了下来。不过你们冒险行军也是因祸得福,否则不会如此顺利的到达这里!”张确也就是抱怨几句罢了,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明白军机大事不是他这个做买卖的可以过多参与的,所以牢骚发完,借机转了话题。

“张掌柜此话怎讲?”高宠果然被吸引过来,探着身子问道。

“高帅在漠北连战连捷,击败了阻卜部夺取了镇州,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漠南北,自然高昌这边也知晓了,毕勒哥急忙再向耶律大石求援,西辽调集大军兵出阿拉山口,封锁了所有进出阿尔泰山的通路,并在山中布下伏兵专等你们进入埋伏圈!”张确说道……

第三百四十四章分兵拒敌

听着张确的介绍,高宠和赵礼暗叹福祸无常,这场大雪虽然耽误了他们的行程,对人员和物资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也因此躲过了西辽军的伏击。他们知道以骑兵为主的西征军尽管装备了先进的火器,但是在大山中仍然会受限于地形,难以发挥出全部战力。而西辽军武器装备落后,可他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是以有心算无心,因此即便西征军拥有武器上的优势,也难免会遭到重大损失。

恰恰是暴风雪的到来,让西辽军根据以往的经验确信宋军不可能成功翻越阿尔泰山,甚至会半途退军,复返也要等待来年五月冰雪消融之后了,这就可能重现他们那次因为量草不足夭折在半路上的东征。基于以上的判断,西辽军便撤军归国,使这一地区成为无兵驻守的非军事区,让西征军钻了空子,在最为虚弱的时候得以逃过一劫。

“能轻易进入高昌,这只能说天佑我大宋,虽然路上吃了些苦,却避免了全军覆没之危!”高宠感叹道,他明白即使以大宋现在的国力完成这次西征也需要很大的决心,若是这次西征失败折损过重,朝野上下定会反对再次西征。即时以皇帝的强势也不得不暂时妥协从长计议,从而失去收服漠北各部势力,征服高昌的良机。

“是啊,在和金国和议,前帝归国后,朝中一些人以为又将重演与契丹百年和平的盛况,不需在花费巨资养兵备战,便纷纷上奏鼓臊什么修文弃武。减少军费。如若这次西征兵败,陛下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了平息舆论。恐怕也要做做样子了!”张确叹道,西征军的幸运也是皇帝的幸运。也可以说他们这些皇帝心腹的幸运。

“陛下登基后朝中众臣虽然支持皇帝整军备武征伐女真,但主要还是基于女真对我大宋的入侵的现实,他们不过是觉得都城被攻破,二帝被迫北狩是极大的耻辱。为了雪耻保持天朝大国的面子,也是为了消除金国对大宋的威胁不得已才支持皇帝,对我们武人地位的提高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容忍。”赵礼说道,“现在金国主动求和,放回了前帝,他们觉得威胁已经消除可以高枕无忧了。便会重提祖宗家法继续实施以文治武的老调。一旦成功,下一步就是该逐步要求皇帝让权,提升相权,从而达到削弱皇权的目的!”

“嗯,礼哥儿之言分析的透彻!有些朝臣目光短浅,只想争权,却不知道我们大宋周围依然是危机四伏,女真虽然衰落,但是其它部族任由他们发展扩张。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个新的女真,难道还想重演靖康之祸吗?”高宠点头说道,“皇帝高瞻远瞩,他是希望通过征战和结盟消除潜在对大宋有威胁的潜在势力。同时以此威慑诸国,为长治久安打下基础。若是消减武备,一味实施怀柔政策。用不了多久就会重回靖绥的老路上,当那些人发现大宋不过是只没有了爪牙的老虎。岂能安分守己!”

“所以说西征这一仗事关国事,也关系到我们武人的地位。因此必须要打胜,而且要大胜!”赵礼攥着拳头说道。

“二位的高论我一个做买卖的听不懂,打仗也是两位将军的事情,我只管将话儿带到,东西送到就算完成了任务!”张确摆摆手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其实他明白自己能取得当下的地位和财富是离不了皇帝的支持,而皇帝也离不开大家的帮扶,他们早已结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可他也明白自己不能卷入政治太深,否则自己也就活到头了,于是打断了他们的话题。

“呵呵,一时感慨扯远了,张掌柜勿怪!”赵礼拱拱手笑道,“我们在大山中转了两个月有余,消息断绝,还请张掌柜指点一二!”

“呵呵,礼哥儿客气了!”张确也打着哈哈转入正题,“我们盛和堂受命为西征军筹集粮饷,在西夏和高昌都设置了基地以备大军不时之需。去年高昌背盟导致两国交恶,他们便派兵阻挡我大宋商队过境,因此运输、筹措物资都十分困难。据此转而考虑西夏起初答应与我们同伐高昌,出于方便和安全便以西夏基地为主,准备在他们出兵后商队可随后进入高昌,但是西夏国主李乾顺收受高昌重贿变了主意一直没有履约,而西辽军在高昌布置了重兵封锁了边界,导致商路断绝一时无法运出!”

“张掌柜,那高昌我们没有一点积存吗?”高宠听了急问道,现在西征军急需补充弹药,他们也寄希望能在此得到补充,如果落了空岂不抓了瞎。

“高帅勿急,我刚说是以西夏为主,可没说就放弃了高昌这边。”张确说道,“盛和堂在西北经营多年当然有自己的渠道,不会因为他们禁止我们通过而毫无办法的,只是要费些周折。”

“哦,张掌柜如何逃过高昌方面的阻拦和检查呢?”高宠有些好奇地问道。

“俗话说‘猫有猫路,狗有狗道’,高昌边境虽尽是沙漠戈壁难以通行,但并不是不能走,他们也只能守住大路,其它路线即便知道也无力整日值守的。我们许以重金通过一些小商队将物资运入高昌。另外高昌能够耕种的土地不多,粮食产量不高,就地采购十分困难,只能从外边调进,我们便通过蕃商购入分别积存在他们手中!”

“哦,张掌柜真是费心了!”高宠明白了,他们是利用走私的方法将军需物资运进高昌,而粮食则借助其它国家的商人们带入,当然代价也要高出不少。

“张掌柜,不知将物资囤积在何处,如今我军急需补充!”赵礼询问道。

“哼,我们当然不会存于大城之中,那样容易引人注意,战争一起也会被征用,所以只能放在大军经过的外围之地了,否则你们怎么可能在这弹丸之地征收到如此之多的粮草!”张确翻了个白眼冷哼道。

“啊……难道这盐泊城中的粮食便是张掌柜设置的囤积点之一!”高宠和赵礼对视一眼后惊问道。

“当然了,因为大军北来,此处是翻越阿尔泰山之后唯一可容下大军休整之地,我们便在此处囤积了不少粮食,只不过都在那些商家手中。他们的物资被你们强征便急告于我,我这才知道大军已经脱险到此,便急忙赶来了!”张确说道,他收集了大量的粮草,如果放到一处必然引起怀疑,便都分置到各个商户手中,没想到西征军到此便强买了。

“这……这我们真的不知是张掌柜所有,否则也不会如此行事!”赵礼急忙赔礼道。

“这本来就是给你们准备的,取了便取了,反正也没落到他人之手,只是便宜了那些商户,让他们收了个双份,还得费力讨要回来!”张确苦笑着说道。

“哈哈……张掌柜的无妨,那些钱也是我们自乃蛮人那里得来的,没有动用公中的钱财!”高宠听了大笑道。

“话是这么说,可那也是二三十万贯,想想都肉疼,怎么也得找回来的!”张确却不能接受高宠的说法,定要找补回来的。

“张掌柜,此地的积存几乎尽落我们手中,可也不足以支撑我们西征军一月之用,附近是否还有可用之物?”高宠不管张确如何想法讨债,他关心的是还能提供给他们多少物质,二十万石看似不少,但是他们人多啊,而且还有大批的战马需要喂养,平均下来着实不多。

“我也正是为此事而来的,附近虽还有一些,但多是弹药和装备,粮草不多。因此必须要尽快南下到北庭才能根本解决辎重不足的问题!”张确正色说道,当初西征军最多只需要一个月便能到达此处,手中应该还有不少积存,这里略加补充后便能支持所用,但是途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补给压力增大,囤积的物资便显不足了。

“张掌柜,北庭设防情况如何?”高宠点点头又问道,可得知附近存有弹药心中稍宽,起码不用拿着烧火棍跟敌人打仗了。

“北庭乃是夏都,每年其国主在那里避暑,待天气转凉便转回高昌过冬,现在毕勒哥早已返回,而他们以为我们大军无法翻越阿尔泰山,因此只留有少量的军兵守城,设防并不严密。我只是担心西辽离此甚近,得知消息后必定会遣兵前来阻挡!”张确说道。

“只要枪中有子弹,肚子中有粮,我们十万大军何惧他西辽,当年女真人就能将他们打得远避于此,而女真人从未在我们手中沾过便宜,只怕他们还不及女真人厉害!”高宠充满豪气地说道。

“既然西辽想趟这趟浑水,不若我们兵分两处,一路取北庭,一路拒西辽!”赵礼言道……

第三百四十五章赵柽的打算

西征军歇兵十日,获得补给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高宠领龙骑两个旅和猎骑旅、沙漠军、炮兵两个指挥及配属辎重队出发攻取北庭。另一路由监军赵礼率两个步兵旅、炮兵两个指挥及各部协从军和辎重支队大部留守盐泊城阻击来援的西辽军。很明显,两路军实力相差悬殊。且大家都看得出高昌军羸弱,西辽军才是西征军的主要对手,可如此部署兵力着实让人疑惑。

但如此安排兵力是经过赵礼和高宠两人商议后决定的,因为皇帝事先有言,在与高昌作战中不宜与西辽发生武力冲突,应尽量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但是西辽有武力挑衅行为可进行坚决的反击,可烈度要适当,留下缓冲的余地。赵柽如此考虑是基于当前的形势,西辽处于中亚边缘,是进入西亚地区的桥头堡,而此刻西亚地区却为塞尔柱王朝统治……

塞尔柱人属突厥乌古斯部落联盟四大部族的一支,初居突厥斯坦的吉尔吉斯草原,以其酋长塞尔柱的名字命名。约于十世纪中期,塞尔柱率其游牧部族西迁至锡尔河下游的占德地区,被编入萨曼王朝的边防军,在布哈拉城附近定居,归信伊斯兰教。后趁伽色尼王朝对外战争和内讧之机,扩大势力,逐渐兴起。

在宋仁宗景佑年间,塞尔柱之孙图格鲁勒率其部越乌浒河西下,夺取伽色尼王朝属地木鹿和内沙布尔。其后在丹丹坎决战中,塞尔柱军大败伽色尼军,连克几处城邑。占领呼罗珊全境。图格鲁勒定都内沙布尔,建立行政机构。自封为“贝克”。建立政权后,其领兵继续西进。并吞米迪亚,进据赖伊、哈马丹,在攻占伊斯法罕后迁都于此。二十年后,他又征服阿塞拜疆,该地封建主向塞尔柱人纳土。次年,应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戛伊姆之召,图格鲁勒领兵进入巴格达,废黜布韦希王朝埃米尔,被哈里发视为救星和保护人。

后来哈里发被迫赐予图格鲁勒“素丹”称号。封他为“东方与西方之王”,成为哈里发的摄政王。从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权力悉归素丹控制,哈里发仅是象征性的宗教领袖。在素丹艾勒卜?艾尔斯兰及其子马立克沙执政时,帝国达到极盛时期,武功文治卓著。几十年间占领拜占庭亚美尼亚省首府阿尼,攻占了阿勒颇,其势力扩张到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并从法蒂玛王朝手中收复了圣地麦加和麦地那。

此后在凡湖以北的曼齐卡特战役中。塞尔柱帝国打败拜占庭军队,俘掳拜占庭皇帝罗麦纽斯?戴俄格尼斯,占领小亚细亚东部。从此,大量塞尔柱人相继迁往小亚细亚。伊斯兰教在小亚细亚得以传播。在上世纪末马立克沙把首都迁到巴格达,此时塞尔柱人的版图,东起中亚并与辽接壤。西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俄罗斯边境,形成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在聚礼日祈祷中。将素丹的名字与哈里发并列,成为西亚新的主人。

本世纪初马立克沙和尼扎姆?穆勒克相继逝世后,王室诸子争位,皇族内讧,各地军事封建主割据称雄,伊斯玛仪派的阿萨辛支派在波斯和叙利亚占据许多堡寨,出击王朝军队,进行暗杀活动,从而使塞尔柱帝国开始解体,罗姆素丹国在小亚细亚独立。后帝国分裂成以巴格达、大马士革、科尼亚、摩苏尔、迪亚巴克尔等城市为中心的许多小塞柱素丹王朝,各王朝间相互混战,削弱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虽然塞尔柱王朝已经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依然是西亚的霸主。按说不论谁弱谁强和远隔万里的大宋并没有多大关系,可这些突厥人还是做‘生意’的高手。其不管是与波斯联手还是与拜占庭联手,都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的:垄断丝绸之路。他们利用占据中西亚的通道的优势和有力条件,劫掠东方商人贩运到中亚的丝绸、瓷器和珠宝等,拿去与罗马、拜占庭做生意,以从中获取暴利……

塞尔柱人的无本买卖让大宋商人损失巨大,且惹怒了大宋财迷皇帝赵柽。大宋现在搞得是外向型经济,通过出口来拉动国内的经济,提高财政收入,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断人财路,等同于杀人父母,他们这么搞等于切断了大宋陆路上的财路,赵柽岂能咽得下这口气。

前几年赵柽忙于整顿内政,讨伐金国,整合周围各方势力,一时腾不出手来对付他们。这几年就不同了,高丽臣服,金国也折腾不出什么花儿来了,东南亚地区商贸也搞得红红火火,各国年年遣使来朝,所以东边已经没有什么搞头儿了,可以把精力转向西北了,而想惩罚塞尔柱王朝同样绕不过一个劲敌,那就是与他们不大友好,甚至有宿仇的西辽。

这几年大宋对外扩张的脚步走得有点快,已经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这当然包括西辽。当初宋夏联军帮助高昌驱逐了西辽势力,使耶律大石感到不安,大宋一旦控制了高昌,那么西辽必然会与一个强国为邻,这肯定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其极力阻止大宋势力的进入,不惜策反高昌,使他们再次投入自己的怀抱。

而西辽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只有几百号人马,被女真人追得无立锥之地的流寇了,现在他们已经是一个拥有广阔疆域的地区强国了。他们的皇帝耶律大石无疑也是一位合格的统治者,不仅仅只是坚毅的性格,而且有灵活的手腕,以及宽仁的心。其统治极有效率,完全可以成为统治者中的典范,他懂得如何进取,同样也懂得如何休养生息。

在耶律大石十数年间的经营下,西辽百业兴旺,牲畜肥壮,军队此时也是军势日盛,锐气日倍,已是打遍中亚无敌手了。往来的商旅,耕种的庶民,此时都传颂着其的威名。大宋此刻虽然也已经成为东亚第一强国,且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西辽,但与其这样一个如日中天的新兴帝国对抗显然并不是上上之选,那不仅要消耗大量的国力,而且会在西进的道路上多一个强大的敌人。

因此在赵柽决定西进之初就没有将西辽作为敌人对待,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自己西进的盟友。究其原因不只因为宋辽曾经有过百年友好,自己又娶了一个契丹公主,还有契丹深受汉文化和中原政权典章制度的影响。而西辽王朝建立后,虽然僻处西域,耶律大石也仍然仿照辽国旧制,采用汉制上尊号,改纪元,并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并没有因此放弃传统。

另一方面宋辽两国有着共同潜在的的敌人,耶律大石和赵柽一样是个有着野心的君主,他以为即使不能回到东方,也要在这里将契丹人的威名传遍四方,建立契丹人新的伟大王朝。在这种伟大理想的召唤下,大石决定西进,去开拓契丹人新的疆土,他将目标锁定为衰微中的西喀喇汗国,也是塞尔柱王朝统治下的一个附庸国,这也使得他们与塞尔柱帝国不免一战。

而事实也证明赵柽判断的正确性。西辽康国四年,辽军进入费尔干谷地,一路西行,在忽毡附近与西喀喇汗国的大汗马合木统领的军团遭遇,双方搏战之下,西辽军发起凌厉的攻击,西喀喇汗**队的主要组成部分葛逻禄人不愿为马合木卖命,纷纷散走,最终马合木的军队被西辽军彻底击溃。

在西辽的兵锋之下,西喀喇汗国迅速被击败,马合木带领着残部逃回撒马儿罕城中。惶惶不安下,他给他的主人赛尔柱苏丹桑贾尔送去了求救的书信,祈求着他的主人来拯救自己的命运。在信中,马合木极尽渲染大石的威胁,称王国遇到了无法想象的灾难。请求桑贾尔尽真主之宝剑的职责,在新月旗下集合真主的战士,发动新的战争,保卫自己的信仰。

可当时的赛尔柱苏丹桑贾尔正忙于应付花剌子模,而无暇顾及马合木,花剌子模曾经同样也是赛尔柱人的附庸,但是此时在阿即思的统治下正掀起反抗赛尔柱人的浪潮,使得桑贾尔焦头烂额,花剌子模军一度攻入了布哈拉城,处死了赛尔柱派驻此地的总督。

不过耶律大石也没有乘胜继续西进,在他心中与塞尔柱王朝决战的时机尚未来到。忽毡之战后,西辽军队停下了脚步,巩固他们在锡尔河谷地新占领的土地。不过大石明白,与其的决战终究会来临。他冷眼旁观着,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今年终于让他等到了,桑贾尔终于腾出手来,他要与喀喇契丹的统治者耶律大石一决胜负。而不凑巧的是大宋的军队也到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北庭

古代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平的时间更长久,因此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制度经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更加突出。如此,在外交活动中,常常处于从容不迫、有理有利的良好状态中。而外交是国际多重关系的综合展现,经济利益、军事实力和文化状态,任何方面都不能在外交活动中缺席,任何一方缺席都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国信奉物极必反的原理,所以不片面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为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最有可能损坏长期与整体的利益。而一国的实力是捍卫利益基点的保障,但过分诉诸实力则会留下仗势欺人的印象,长远地看则会损坏自身的更大利益。但利益是国家不能放弃的追求,而见利思义才是中国人的根本信条,道德诉求给文化软实力的展现保留了最大空间。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分歧,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文化,按照中国的传统,叫做“以文化之”。武力是最后手段,不得已才能动用,不能经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没有武力。经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贸易、是经济,而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还是文化,但见效也最慢,这需要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经营。

而宋辽两国文化和治国理念的想通,考虑问题的角度相似,便使得两国间有了对话的可能,且易于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解决双方的矛盾,而共同的敌人也使两国结盟成为可能。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一个契机。那样才能使双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一谈。去年高昌跳出来逞英雄一下让赵柽看到了西进的机会,他决定以背盟为由先灭了其。以取得西进的立足点,而这便不可避免的与其保护者自居的西辽发生冲突。

虽然赵柽更信奉实力决定一切。但基于礼仪之邦的传统和现实利益所求,他对西辽选择了‘先礼后兵,有限反击’的处理方式,当然也不排斥不打不相识的名言,有时候打一仗比废半天话要有效的多,打服了他再讲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因此赵柽明确的告诉了高宠两人该打的时候绝不要客气,吃亏的事情咱们不做,赔本的买卖更不干……

高宠和赵礼对皇帝划的圈是心领神会——教训西辽、干掉高昌。两人据此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以绝对优势兵力先扫清天山以北各州。然后在挥兵天山以南。现在西夏那边大宋已经遣使问罪,据最新消息察哥已经开始整军准备按计划协同作战,这样他们承受的压力会得到缓解。

定好了大纲,可高宠和赵礼两人还是因为谁领兵对付西辽产生了争执。很明显分兵后两军旱涝不均,是‘以弱打强’的战法,可两人都想留下迎战西辽。

赵礼虽然也是‘北府十将’之一,但是他自成军后并没有独领一军作战的经历,更多的是作为参谋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和在后方主持军事训练,后来又受命开办军校。为军中培养军事人才,一直没有亲历战场冲锋陷阵的机会。所以说他更多的是做得‘纸上谈兵’的事情,缺乏实战经验。

基于此高宠便想让赵礼领大军去打北庭,高昌军实力羸弱。如果真得有强悍的战斗力,加上足够的兵员,将不会屈居别人之下。处于屈辱的附庸地位。而宋军的战斗力自不必言,手下的将领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鸟。只要告诉他们要达到什么战术目的,并不需要主将操什么心。让赵礼领这一路即便有什么失误。也绝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纰漏。

而迎战西辽的这一路宋军堪称杂牌,不仅来自不同的部族,且互不统属。留下的宋军主力也只是两个步兵旅,可要对抗的却是以骑兵为主的西辽军。而西辽军的战斗力自不必多言,他们能扫荡中亚地区,征服数国就是最好的证明。以一支缺乏协同的军队迎战一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临阵之时稍有差池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也可能毁掉整个西征。

赵礼却拒绝了高宠的一片好意,坚持留在盐泊城迎战西辽军,两人一番争执后也不知道谁说服了谁,反正赵礼留下了,高宠领大军前去攻打北庭。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商队的消息转送渠道将经过及部署传回国内,上奏皇帝;告个平安……

北庭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始设,,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拙。并在庭州设瀚海军、在伊州设伊吾军,在西州设天山军,统兵两万人,东至星星峡,西至月弓城,北至昆坚,南至西州大沙海。横跨万里,建立了戍堡、守捉、城、军等四级防御体。

另外,北庭汉人众多,早在唐初,随着唐军征服西域,大量具有冒险精神的汉人便追随着军队来到安西,他们首先便落脚于北庭,然后慢慢向安西各地扩散,但北庭,尤其是富饶的庭州,它始终是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