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了,不要争了,这些都是家事,咱们慢慢商量,反正凭他们也翻不起大浪来!”赵柽看哥儿俩争得面红耳赤,连忙打哈哈道。

“陛下,此事关系到我族安危,绝不能掉以轻心,当采取雷霆措施予以制止!”赵杞并不领情,依然言道。

“陛下。切不可妄动,太祖有训。不得残害宗室!”赵枢说道。

“嗯,你二人所说都有道理!”赵柽点点头道。心中明白这哥俩儿也是真心为自己好,在维护家族利益上都是一致的,下来还要涉及到康王,他可比谋反厉害多了,简直是分庭抗礼了,现在对二人的处罚将影响到将来对其的处置。

“请陛下示下!”哥俩儿看皇兄点头,知道他已经有了计较,躬身施礼道。

“对于赵子崧和赵叔向二人,他们虽有过激言论。但是并未形成事实,可以缉拿进京,除去玉牒之名,予以监管。同时要对在抗金中有功的宗室要予以褒奖封赏,以示恩宠!”赵柽想了想说道,他这个处罚可谓是开恩了,但是两人保住了脑袋,可失去宗室身份那便没了皇家庇护,将来的日子有的熬了。

“臣弟遵谕!”哥俩儿相互对视一眼齐声答道。官家这一手确实不错,一拉一打即警告了那些不安分的宗室,又将那些忠心的人立为了榜样,还维护了宗室间的团结。

“陛下。如今宗室陆续回归,一些人十分落魄,而户部又拿不出这许多钱来。急需解决啊!”赵枢又奏道。

“嗯,这事情我已想过。我想设立几个皇庄由内侍省和大宗正司共同掌管,每年拨出一部分钱解决无官宗室们的生活。”赵柽说道。“另外我想遣一部分近宗到西京洛阳居住,以免宗室再受灭顶之灾!”

“好主意!”哥俩儿又点头。

“六哥儿,筹建宗学的事情也要抓紧,以后授官、封赏要以此相关联,此外要控制授官人数,宗女出嫁,婿家授官也要谨慎,不可泛滥!”赵柽叮嘱道,“我听说一些人趁动乱之际冒充宗室为害,你们要严加清查予以重处,以正风气!”

“陛下,近支宗室迁往洛阳若是防备万一,是不是距京师近了些,还是迁往江南为好吧?”赵杞愣了一下说道。

“洛阳四面均有天险,岂是那么容易失陷,此次金军能够攻下洛阳皆因城防失修,守臣失策,即便有险也可转入川陕,为我赵氏留存一脉,若是前往江南则失中原,江南也难永固!”赵柽摆摆手言道。

“陛下,臣弟明白了,愿亲往洛阳整修城防,修葺宫室,以备不需!”赵杞反应快,皇帝哥哥是动了迁都的念头,女真人屡次兵临城下,汴京确实作为首都确实危险,谁也不敢保证每代都会出现皇兄这样能征善战的一国之君。

“好,待元旦过后,你们便选择一批宗亲前往洛阳,负责洛阳修缮之事!”赵柽满意地点点头道,经此一乱,许多事情都变得顺理成章了,看来大乱大治这话是有道理的,迁都之事争议百年,也许自己真能实现…

开封居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之交,中原的要冲地带,四通八达,尤其是水陆码头,战国时候的大梁城交通便利我上面已经细说,从汉代起,开封就修有汴渠。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的中段就是联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位于汴河要冲的就是开封,占尽天下漕运之大利,注定了它的繁华昌盛,到唐朝开封已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

但开封的地利条件,使它不配作为一国之都。它的四面平原,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天然屏障保卫,当时中原的主要威胁依然是来自于北方的契丹,契丹人从幽州出发到黄河脚下距离仅仅一千二百余里,且一路都是平原。骑兵仅仅几天就可以到,只要契丹人渡过可以黄河,开封就会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刀枪之下,真的是无险可守。而且当时黄河到冬天有结冻现象发生,那可真的一马平川了,无险可守,攻之必克。

而洛阳,西面有函谷关,东面有虎牢关,都是为天下最险要的关口之一,就是因为这两关阻止秦国西进近百年无法东进。话又说回来了,关要的险阻注定了本来有京杭大运河可通洛阳,由于连年战乱运河堵塞,当时运河的终点站已经成为开封了。可隋炀帝就能开通京杭的大运河,难道现在疏通运河成问题吗?其实只要想做,不仅可以疏通还可以扩展,洛阳城的水路不便利的劣势是可以弥补。

赵匡胤统一天下的事业进入尾声的时候,也意识到了开封的天然缺陷,他提出要迁都洛阳,并把祖陵有意建在了巩县。但是他的建议遭到了大臣们的集体反对,他们以为洛阳的交通不便利,京城的粮食需求,大部分需要从南方水运过来,失去汴河的便利,京城人民的温饱就成为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不能迁都。尤其是赵光义,他当时的政治基础都在汴京反对更为激烈,说了一句国都的选建“在德不在险”。

当时也有人建议,把洛阳或者长安先坐位陪都,然后慢慢开始转移,把国家的政治力量缓慢的转移到陪都,最后可以到达迁都的目的,这个计划赵匡胤同意了,也把洛阳长安封为陪都,暂时打消了他迁都的念头。

一年后赵匡胤暴死,赵光义即位,开封作为宋首都的头衔已经不可撼动。他针对开封城的地理上的弱势创造性的实施了“以德为险,以军为固”的政策,而他的子孙们也无条件也执行了他这个政策,可今日他的子孙也为其一己私利买了单,险些亡了国。

赵柽觉得赵匡胤比赵光义有眼光,说到底,赵光义的‘以德为险’不过是一个幻想,两国的生死较量,德行只是在口头说说,无限的讲德只会自取灭亡。‘以军为固’就是在开封城几乎驻扎了全国近半数的军队,大概是几十万,这个数字在每个时期不等。这就是冗兵,冗兵带来冗费。让宋朝人绝望的冗官、冗兵、冗费,仅仅因为开封地理上的缺陷就造成了两个,注定了宋福而不强。。

史实告诉我们,经历的悲痛、伤心也是可以粘贴,重新复制的。抚往追昔,岂不慎哉?中原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战争持续了几千年,他不相信自己有经天纬地的本事,能够解决这个千古难题,也只能步步为营,防患于未然…

第一百六十章威吓

宋代的宗室封爵的情况是,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

赵柽现在对于自己来到大宋终于感到了一丝安慰,这个时代的制度其是已经十分完善,要是改成君主立宪制或是什么总统制,那就是个领先世界数百年的近现代国家制度。虽说现在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又有什么社会制度没有缺陷呢?

所以总的来说,宋代的封爵制度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有其先进性。对封爵的严格控制,不像明朝那样亲王子都封郡王,以致国家有数十位亲王、数百郡王。那些远支宗室丧失了自动授官的权力,作为补偿,却得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力,进而可以担任常规职位。从而限制产生庞大寄生阶层,减轻的国家的负担。

现在经历了女真入侵,宗室被虏的大事件,每个宗室人员都认识到自己是非常显眼的,很容易成为女真人的攻击对象,因为,每一名宗室都代表着赵宋皇权一个潜在的继承人。如今金兵虽退,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其对大宋的威胁,随时还可能南下牧马,‘离女真人远一点。越远越好’成了许多宗室的共同目标,这一点是首当其冲的。外迁工作并不会有太多的阻力。

但是这些宗室到哪儿都是伸手派,他们已经习惯了从头到脚地接受供给。供给的担子过去当然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出于经济理由,也实在应该把他们分散开,但是赵柽将他们的供给改为内侍省供给,那便使他们必须向皇帝靠拢,‘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维护自己的统治…

宗室之中最难应付的还是自己的父亲和几个与赵柽不合的兄弟,老爹倒是好打发,他是有特殊爱好的人,只要让他沉迷其中便不会给自己惹事。赵柽将被金军抢走的图书、文物和从各处‘搜集’的古董、字画。还有从罪官家中抄来的收藏一股脑送到了龙德宫,让赵佶当上了大宋皇家博物馆的馆长,这下他立刻就安生了,每日沉迷于此,对外界的事情根本不再关心。

老三赵楷如今是落架的凤凰,潜游的蛟龙,自知早就被父亲抛弃,心情低落,早没了当初意气风发的豪情。又经老大赵桓的一系列打击和北行的煎熬,已经彻底对宝座没了**,只求平安,每日猫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再与京中任何人来往,以避嫌疑。赵柽对一个如行尸走肉般的人也没有痛打的兴趣,每月俸禄、供给不缺。到时上殿站班即可。

老九曾经是自己最亲密的兄弟,现在却是他严加防范的兄弟。即便赵柽不想如此,也得小心‘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一年间。赵构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做人质、当元帅、立为储君、又被打落马下,当时之差一步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功亏一篑,怎么能甘心呢?

赵构自幼生活在压抑之中,一心想要出人头地,这次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却毁在了临门一脚上,对二哥耍阴谋诡计篡夺皇位一直是耿耿于怀,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从开始便注定是失败的结局。赵柽如今将他的羽翼全部被剪除,两个最为亲信之人虽未被一抹到底,可也都远窜边远军州,而赵构毕竟掌权时间短,没有能培养起自己的班底,想闹事也没有人跟着跑,不过现在他虽没有被除掉爵位,但是却已是难有作为。

至于其他宗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即便有不臣之心也都得收起来,赵柽的两路大军北上、南下间,迅速平定了各地匪患,遣散收编了地方武装,而随军南下的新任命官员迅速接管政权,撤换那些办事不力的官员,稳定了地方。说起来赵柽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西北不但壮大了武装,还培养了一批自己的文官。

这批人多为赵柽所办路学培养和从各地招募的吏员,经过几年的锻炼已经能够胜任一地之首,但是赵柽没有将他们都委任高官,而是多为知县、知军之类的低级官员,或是品级不高的州府通判。这其实也是赵柽深思的结果。

赵柽知道自己上台后必然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上层推动,但是基层阴奉阳违给你出难题也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上下两头都是自己人,中间的这些人即便不出力也难以阻挡改革的进行,而那些安插在他们身边的通判也不会坐视不理,任他们胡来的…

一切渐入正轨,时间也到了腊月十五,按照规矩皇帝要出京前往巩县祭奠列祖列宗,而赵柽作为新皇这个程序也是必须履行的。祭祖回京后,赵柽下诏,明年改元兴国,取中兴大宋之意。

此时各国各地的贺使已然到达,那会儿交通不如现在方便,消息传递缓慢,赵柽登基时候没赶上的,这回得了信都纷纷前来祝贺元旦。想想女真人十多年来纵横往来,灭辽、攻宋、伐夏,收服西北诸国所向披靡,未尝一败,惹得是天下大乱,可却无人能挡。现在骄横的金军被大宋击败,损兵十万计,这个消息传到各国皆是震惊,谁都知道一个新的霸主出现了,是与一个文明温和强盛的国家为友,还是一个嗜血霸道的野蛮国家为盟,其中利弊是个人也算得清!

而赵柽也想趁机在世界面前展示下大宋新军的军威,便一改往年请客吃饭,观看歌舞的惯例,在金明湖畔为他们安排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现在京畿各军已经率先整训完毕,启用新的军制,佩戴军衔,着新式军服。

各军全部取消了刺字黔面的陋习,改以胸章标记其姓名、兵种、职务和军阶,以臂章标明所属部队,领章上佩戴军衔标明军阶,军服陆军以草绿色为基调,水军以白色和蓝色为基调,只有近卫师的例外,还是黑灰色军装,让人一见便知其所属,各部可依照其传统加些饰物,但是龙凤和黄色是皇家专用,其他人严禁使用,龙将的军旗也只是特例,得到皇帝的特许。

为了统一各军称呼,改变官职称谓混乱的状态,军一级的统兵官统称为统制、同统制,旅一级的统兵官成为统领、同统领等名目,营级仍称指挥,同理以下皆依旧制称都头、队正、伙长…

元旦庆典后,君臣百姓齐聚金明湖,赵柽检阅后,在嘹亮的军号声和战鼓声中盛大的阅兵式开始了,走在最前列的是近卫师步兵方队,掌旗手擎一面金龙旗,士兵皆穿黑色军服,披着大氅,腰挂左轮手枪,背后斜插一把横刀,手持连珠枪,迈着正步通过检阅台,马靴整齐的敲打着地面,‘咔咔…’声震人心魄。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当方队跨过中线的瞬间,方队的士兵齐刷刷地向右看,口中高呼万岁,吼声震天。

“大宋威武!”赵柽今日头一次穿上了他的元帅军服,向前一步行军礼吼道。

“威武!”

“威武!”

“威武!”台下的士兵齐声和道,而周围却是鸦雀无声,围观的百姓被头一次亮相的新军壮观的场面镇住了,尤其是近卫师那高扬的军旗上的滴血骷髅,仿佛透出摄人心魄的寒光,要择人而噬,而那隐藏在面罩后面的神秘,更让人不寒而栗,这是皇帝的亲军,号称宋军精锐中的精锐。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近卫师刚刚过去,则是狼将的步兵方阵,他们皆是身穿草绿色军装,最先通过的是长枪兵方阵,其后是机枪兵方阵,嗜血的狼首是他们的队旗。

紧随其后的是水军方队,白色的军装让人眼前一亮,背上插着的扶桑刀是他们的标志。陆战队同样是一支劲旅,蔚蓝色的军服是大海的颜色,也是他们的颜色,狰狞的虎鲨是他们的队旗。

接下来广场上传来阵阵马蹄声,走在最前边的是腾龙军,他们是重甲骑兵,长长的骑枪,飘扬的枪旗让人精神大振,那面云龙军旗上绣满了红星,显示出这支队伍的赫赫战功;其后便是三个龙骑方队,战马踏着碎步慢跑向前,刀切斧剁般的整齐,行至阅台下鞘中马刀出鞘,向皇帝行持刀礼,刀锋寒光耀眼,夺人魂魄。

最后出场的三个方队,是轮机车方队、速射炮方队和臼炮方队,高扬的炮口,一圈黑洞洞的枪口仿佛是恶魔的眼睛,盯着场上的人,不禁让人汗毛倒竖,脊梁沟发凉,想喊却被场上的肃杀之气压抑的不敢高声…

第一百五十一章教训

分列式完毕,在赵仁的指挥下,各军进行了实弹实cāo演练,一时校场上枪炮齐名,蹄声得得,骠骑兵的骑枪破阵,龙骑兵的石墙冲锋,步军的步机枪shè击,炮兵的轰击…让人大开眼界!

过去中兴军中有神兵利器百姓们只是耳闻,但百闻真是不如一见,看着厚厚的木板在百步之外就被枪弹击得粉碎,而炮声响过几百步夯筑的城墙轻易便被击垮,尤其是骑兵冲锋的场面大宋百姓们已经是多少年未见过了,与上一次禁军马军出城前往黄河防线的‘表演’,那是天壤之别。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宋军在往年金明湖也会年年进行校阅,检验武艺,但是都是些花架子,弓弩比的是谁开得硬弓,而不求shè击的准确xìng。又马枪止试左右盘弄,而不较所刺中否,皆非实艺,都是军中之戏,生生的将大宋禁军改编成了文工团。

而今rì禁军所演练皆是战场上实战的功夫,虽然没有过去在马上翻跟头、拿大顶、镫里藏身、回身shè月这些花哨功夫,但是进过军营的人都知道单单一个密集队列骑兵冲锋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这不仅要求个人骑术jīng湛,而且相互间配合紧密,只要一人一马出错,就会导致全阵皆乱,而今rì各队进退盘旋自如,犹如臂使,当是下了大功夫的。

另外一些有心人发现今rì皇帝自始没有按照惯例穿着冕服,却始终着戎服,伴在他身边的也多是年轻军将,与管家热烈交谈,显得亲密无间。而站在一边的文臣们则显得寂寥了许多,官家对他们驴唇马觜般不懂装懂的评价和即兴而作的诗赋似乎毫无兴致,甚至懒得听他们吟完。便转而言它,这让他们十分失落又无奈,只能像喝了洗脚水似的干笑…

皇帝在阅台上的种种表现传递的信息实在是让人不安,‘以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是太祖定下的规矩,而现在官家大量启用武人镇守各地,又刻意抬高武人们的地位,是不是要改变祖制打压士人搞武人当国。这让他们感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与这位新皇相处。

可皇帝更‘出格’还在后边,正月十六灯会,宣德门城楼上除了皇室中人,便是朝中宰执的地方。而楼前的彩棚也是各级官吏的专属。但是今年却有不同,太上皇被请上城楼大家无话可说,大宋仁孝治国吗!而今年被请上城楼的却还有一众武官,而楼前的彩棚被赏给了军中作战有功的将官们。

当一众士人们混在人群中看着高高在上的武人们欣赏着歌舞,喝着皇帝赐的御酒,吃着赏给各种吃食。皇帝如此便似昭告天下,武人不再是他们士人的跟班,而是可以与他们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超越他们的存在了。士人此刻已经不是无奈和失落了。而是转变为一种焦急和恐慌。皇帝要抛弃他们这些士人…

自大宋一统天下,士人们就得到了太祖的礼遇,历代皇帝也均刻意提倡文事,选拔孔儒出身的官员,所以官场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很多官员同时也是享誉一方的学者,极富名望的诗人。而同时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又使他们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这似乎便可以实现他们与君共治天下的人生抱负了,使宋成为历史上是第一个由文人主导的朝代。

赵柽虽然读书少,但是也知道‘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如此做,一个是因为现在外敌犹在,必须加强武备,可依然如过去那样靠在脸上刺字来维持军队的稳定,靠重赏去激励士兵冲锋的没有灵魂的部队他是不需要的,而是要树立军人在百姓中的地位,改变过去军人的形象,增加将士们的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地位。

二是这些饱读诗书的风雅之士为官却没能消除历代官场奔竞阿谀的痼疾,此类风气有增无减,本应有的忠义仁孝皆已没落,转而追求功利,以致在金人破城之际,宋士人们所谓‘节义’的堤防已然崩溃,抛弃了给予他们崇高地位的‘君’!如今应该让士人们品尝苦涩的滋味,为他们此前的行为买单,且意识到在他这位‘雄主’下讨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赵柽并不怕这些士人们抛弃自己,因为他知道一个没落的时代,必定会有一种迟暮的思cháo勉为jīng神支柱,这种思cháo必定具备相当的功利xìng。如今尽管儒学已经偏离了过去的轨迹,但是儒学仍然是大宋士人们的空虚灵魂的寄托;此外,儒学还成为了他们谋生的手段。

如果现在皇帝一旦抛弃它,儒学就不是吃饱了饭以后思考抑或谈资了,也就等于毁掉士人们手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他们还有什么路可走呢?或远离朝政而去,或卖身求荣。要是此刻再把“稻草”还给他们,他们的心便很容易就被收买了,重新成为贤臣义士了。

而赵柽也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也明白治国还需这些士人的帮助,但是他们也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否则朝廷每年拿出那么多钱养这些人做什么,就让他们给自己捣乱吗?

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有时就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教训,赵柽作为后来人耳熟能详,现在历史选择了自己,他不仅要避免悲剧重演,那么自己还应该做出一番事业,洗刷女真人带来的靖康之耻,重振国威,让历史少一些遗憾!

………

这两rì身体欠佳,更新少了,抱歉!

..

..

第一百六十二章货币改革

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眈眈。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如今大宋外患尤重,宿敌辽国已亡,残辽归附,西夏称臣,现阶段主要的外敌为女真。经过两次战役后,金军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已经从攻势暂时转为守势,而宋军经过整编后实力日益增强,边界日益巩固,只要假以时日赵柽有信心消除这个外患。

而大宋的官场经过两轮清洗,随着李纲、宗泽等一批正直的官员走上朝堂,撤换了大批办事不力的官员,裁减了大批的剩员,官场**得到了遏制,可要彻底清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情况已经大为改观,政令通达,地方有治,社会逐渐安定,统治日渐稳固。

小人什么时候都少不了,可现在万象更新,皇帝历心图志,野心勃勃,‘正能量’充斥朝野,小人还没敢露头。而宦官干政也还无从谈起,上任皇帝赵桓对这些内侍本来也太感冒,上台后裁减了一批,‘伏阙上书’之时被京中百姓和太学生打杀了一批,城破后被女真人抓走了一批,一时间内侍都成了稀罕物。

现在大内的内侍数量赶上太祖开国时期了,只有不足二百人负责偌大的后宫,都知见喜是皇帝一手调教的。他虽然也爱钱,但是更爱惜生命,知道皇帝的脾气和手段,哪里敢胡来。现在虽然成了内侍省的一把手,可胆子却更小了。

外戚势力在宋朝一直就很弱。始终没有成气候。赵柽的姥姥家都跟着他发了财,对权力的**不大。而这些事情根本不用他操心,他妈郑红梅那一关这些人都过不了,但是他还是将姥爷进爵为郡王、三舅为国公,以感谢老郑家对他抚育和照顾之恩,可这只是荣誉并没有什么实职。

至于后宫赵柽还只有三个女人,一后两妃,不要说跟他爹比,就是与兄弟们相较也寒酸的很。改元后,皇后朱淑真便要依例为皇帝选秀女以充实后宫。但是却被赵柽拒绝了,现在他要依照约定迎娶出了孝期的折美鸾。二月初,赵柽下诏晋封折可求为熙国公,府州知府兼府州、麟州和安抚使;封折可存为淇国公,自陕西调任汴京防御使,赐府邸;而折家也很‘懂事’,立刻上表请除世袭,愿为大宋戍边御敌,即刻送妹进京完婚。

赵柽很满意折家的所为。他们也终于想通了,府州随着大同的收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戍边作用,而战事的结束就意味着家族的衰落的开始,但赵柽却让折家依然镇守三州。一是作为后备兵团以防西夏再度入侵;二是防备大同的残辽势力复辟。可他却不能让折家再坐大,所以把折可存调到京城任职,这也符合大宋选派外戚统领京师禁军的惯例…

此刻放在赵柽案上的又是一个难题。就是关于货币改革的问题。金属货币是最早的币种之一,但是用金属做货币。体重值小,流通不便。在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之后。人们很自然想到制造纸币。

纸质货币在真宗年间由四川十六户富商连保印交子,用一色纸,印树木房屋人物等图案,加押印信,各户都设置红黑二色相间的暗记。以贯为单位,面值不限,常常是万贯百贯。持交子者要用现钱时可持之变现,也可直接使用交子。以交子兑换现钱,须割去每贯三十文的利息,每年丝蚕米麦收成时印交子一二次。

后来交子常因发行人破产等原因不能兑现,官府遂禁止民间发行。天圣元年,官办四川交子务设立并发行首界官交子,设置专门的交子务负责印刷、发行和回笼。兑付时要将字号登记入簿,按字号销账,以防止伪造。若用现钱去兑换交子,要先扣去每贯三十文入官,不同于民间交子以交子兑现钱时才扣。

‘界’是流通期限,当时规定每两年一界,每界发行额为一百二十余万贯,备三十六万贯铁钱以备兑取。这种交子面值固定并盖有官印,为一贯至十贯面值,熙宁元年改为一贯和五百文。最早的交子有点儿像私人借款字据,也有点儿像今日之有价证券,所以既非常原始,又有货币资本的许多属性。

纸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的便利性很容易被人认识,所以它一旦被发明,便被民间和朝廷迅速推广。当时政府直接用交子作为大宗支付手段,如向商人购买军资粮草,或直接充做军费。王安石改革时也将其用做青苗本钱,政府之常平仓也以交子垫付。由于支付确实方便,政府便有推行的积极性。但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北宋曾出现严重的“钱荒”。

所谓钱荒即通货短缺。因为冶铁技术不如冶铜成熟,加之铁还容易腐烂,所以当时铜币是主要通货。导致钱荒究其原因一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另一个是铜币外泄;再有是民间大量私销铜币铸器,经多道手工工序加工制作而成的铜币,一经销毁,反而获数倍以上的厚利。

这些因素导致金属币的币值与市价失衡,铜铸货币更是长期币值高于币价。在金属币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宋又实行官吏薪俸和军队俸饷实物、货币参半的制度,食薪者阶层的生活全部或部分地纳入了市场交换。而市场中的硬通货又是金属币,所以不少官僚、官府将其聚集起来,进一步导致金属币的短缺,反过来推动了纸币的推广。

这种现代货币的雏形的出现即是一种进步,也是好事,但是当时人们对交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性,统治者很快就把交子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滥发纸币,用以解决财政困难,到了赵佶当政的时候,由于战事起,滥印交子,增多至二千六百余万贯,如此巨大的发行量,再加上无现钱可兑换,使纸币急剧贬值,引起社会震荡,赵桓当政非但未能制止住这个势头,反而加大发行量,再加上各地势力为了筹措军资也纷纷发行,导致货币紊乱,信用崩溃…

赵柽现在接过了这个烂摊子,他急于重新发行纸币,也是形势所迫。在这个年代生产力低下,冶金技术落后,虽然铜的产量比前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他打开了火器这个潘多拉魔盒。火炮、枪支、子弹都需要大量的铜来生产,现在军工坊用于生产武器的铜就是过去储备的铜币。如今军队的数量翻番,消耗的武器弹药呈直线上升,铜的用量也是水涨船高。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