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此次出征大胜金军,俘获金国大太子及万户以下敌将上百人,可谓大捷,本应行献俘礼。但是赵柽觉得让人家打到了家门口,还俘虏了两个皇帝。救回来一个,可还是有一个被人家掳走,胜之不武,也没脸搞什么祝捷大会,通知老天爷,告诉祖宗了。
次日,赵柽进宫拜见了太上皇和太后,召见宰执议事,昭告天下定于八月二十日行登基大典。同时告知国蒙大难,万事初开,一切从简,意思就是不再搞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之事了,皆以省钱为要,没想到这倒赢得了朝野的赞赏,称之节俭。
两日后,辽蜀国公主及秦王妃进京,献上辽西京疆域图并印玺,表示愿取消国号并入大宋。太后郑红梅大喜,想着儿子真是有本事,不但拐回来个公主,还收复了云中数州,当下将其留于宫中小住。虽有人对皇帝娶了个异国公主颇有微词,但是太后在前拦着,也便没了话…
八月二十日,天色微明,赵柽头戴前后各垂十二串珍珠的平天冠,身穿青衣纁裳,腰系金龙凤革带,脚穿红袜朱舄,在礼仪使杨时的引导下,登上社稷坛,其后跟随的只有李纲、许景衡、何去非和赵仁四人。
古人一般认为天圆地方,圆坛象征着上天,其正北方设立一个昊天上帝的牌位,下面铺设蒿秸。在**帝制之下,皇帝是人间的主宰,世人创造了天神,而天上的昊天上帝就是众神的主宰。圆坛的东、西方分别设有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牌位,下面铺设蒲席。
赵柽知道这时候不能由着性子来,即便再散漫此时也得装出敬天畏地,怕祖宗的样子。登坛以后,他毕恭毕敬地向昊天上帝和祖宗叩头,然而叉手恭立,杨时代表皇帝,向昊天上帝和祖宗宣读册文:
“嗣天子臣柽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及祖宗之灵。金人内侵,先帝北狩,天支戚属,混于穹居,宗社罔所依凭,中外罔知攸主。臣柽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总六师,倡义旅以先诸将。驱出贼虏,冀清京邑,复两宫,而百辟卿士、万邦黎献谓人思宋德,天眷赵宗,宜以神器属于臣柽。辞之再四,惧不克负荷,贻羞于来世。九州岛四海,万口一辞,咸曰不可稽皇天之宝命,栗栗震惕,敢不钦承。尚祈阴相,以中兴于宋!”
宣读完毕,赵柽依礼按照众人事先的设计,伏地恸哭一番,他虽觉可笑,可还是‘痛哭’一番,想着自己穿越而来奋斗了二十年,开始只是想保命,一不小心却成了皇帝,不知是该悲该喜,不经意间竟真的滴了几滴‘英雄泪’。中国人自古讲究名正言顺,似乎唯有履行了这一道手续。称帝方算是得到了昊天上帝和开国祖宗的批准,寅受天命。而具有无可评议和挑剔的合法性。
随后,赵柽由内侍进了太庙拜祭。刚刚礼毕,便有一个看庙的小黄门上前将他扶起,引领着其来到寝殿,其余人员皆远立于庙庭中。赵柽虽然纳闷,却还是跟着来了,想他也不敢对自己怎么着,就是想怎么着,自己弄死他也是分秒间的事情。
“陛下请!”小黄门又领着他拐了几个弯,拿出钥匙打开了一间夹室垂手道。
“誓言碑?!”赵柽抬眼看到室中央矗立着一物。以销金黄幔遮盖着,他一见猛然想关于赵匡胤立誓言碑的事情,后人对此碑是否存在多有存疑,如今看来是真有了。
“陛下,请恭读默诵!”小黄门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似的,揭下销金黄幔说道,然后退于室外。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谴之。”赵柽走到近前默念道。
传说此碑立好之后。平时封闭于这僻静之地,任何人不得入观,规定只有四季祭祀和新皇即位才能开门。皇帝进去恭读誓言,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人不准窥视。大宋各代皇帝皆如此相承行事,所以群臣及近侍都不知所誓何事。誓言泄露是不久前女真人抢劫太庙中祭器后,忘了关门,人们方得一睹此碑尊颜。
赵柽瞅瞅门外未见一人,想想这碑上内容早就泄露,一人知道也就等于大家都知道了,只是都揣着明白装糊涂。自己还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是不是有掩耳盗铃之嫌,外边那帮人肯定也都暗自得意,有此碑在此,你便不敢杀我们了!
“哼,拿我当猴儿耍呢!”赵柽读罢,对着碑施礼,暗暗冷笑,世界上比死可怕的事情多了,杀不了你们也有的是办法‘折磨’你们。
祭告完天地、太庙,赵柽回到大庆殿,太后已经撤帘表示归政,他登上御阶,李纲将放于宝座上的龙袍披于他身上。赵柽穿戴完毕,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接受群臣拜贺,在震耳欲聋的‘万岁’声中,他成了大宋第十任皇帝!
在礼部官员宣读完冗长的即位敕文以后,又由杨时宣读李纲任尚书左丞,宗泽任枢密院知事的制词。两个人的升迁,让众人颇感意外,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前朝旧臣,李纲曾在前朝为相却被罢黜。尤其是宗泽为枢密院使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虽能干,但是其毕竟曾经是康王帅府的副帅,是对头的属下啊!
这不禁让群臣多了丝遐想,一朝皇帝一朝臣,新君即位应该是犒劳跟随自己的近臣,将重要的岗位安排亲信,现在却安排了两个‘外人’,是他无亲信可用,还是另有打算呢?
这不是他们多心,此次新君即位只任命了三省中的尚书省执政,而中书和门下两省执政空缺一直空缺,这次也没有任命新人。让大家不得不怀疑官家是想留给自己的亲信;或是故意为之,是想削弱相权,增强皇权,剥夺士人共治天下的权力!
站在群臣之中的黄潜善和汪伯彦看着得意洋洋的宗泽,听着制词中对他的赞美和褒奖眼中都能喷出火来。他们又偷眼瞅瞅南班中蔫头耷脑,斗败的公鸡一般的康王心中更为沮丧,看来自己的官也当到头了,谁让自己不长眼,跟错了人,这辈子是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臣蒙陛下天地之赐,虽粉骨靡身,何以报称恩宠之万一。然而臣庸德薄才,又何以当此大任,伏望陛下俯回天命,特赐追寝,另命贤臣,以安愚分!”
“圣恩如天之广大,而微臣虽有执鞭随镫之心,却无拨乱反正之才。枢府乃本兵之地,任重责大,用人当否,系国家之安危存亡,伏望圣慈特寝成命,更择贤才!”
制词读完,两个身穿紫袍,手执象牙笏的新任执政几乎同时走出班列,跪倒在地,连连叩头谢恩,照例得谦虚一下。赵柽摆摆手,说了几句勉励之词,李纲、宗泽两位宰执领群臣再次跪拜,便算是走完登基的程序,而大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赵柽端坐于上,面色沉静,看出悲喜,心中却是波涛汹涌,双拳紧握,虽不知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是也必须顽强的走下去,开始新的奋斗…
第一百五十一章迎难而上
登基大典尽管赵柽要求一切从简,但是府中的一干人认为必要的气氛还是要有的,这个事情不用王爷,哦不…陛下操心,现在四大商队已经在大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哪个都富得流油,根本不差钱。现在大掌柜的成了皇帝,他们能不高兴吗?
想当年几个掌柜的不过是经营着几支不入流的小商队,靠着坑蒙拐骗过日子,后来跟着陛下打天下,不但钱赚足了,现在面子也有啦,个个都是有着拥龙之功,成了皇商。几个掌柜的当下决定,一定要好好热闹一番,给陛下好好庆祝一番,绝对不能弱了气势,让人瞧不起。
几个人主意已定,官府守规矩不搞庆典,咱们‘民间’弄,所有的花费不从公中出,而是几个大掌柜的自掏腰包,他们凑吧凑吧就弄出了百万贯之巨。京中的伎人们被女真人掳走又被陛下救了回来,自然是感恩戴德,不用多说,更不要钱,自发的连夜排练新节目,内容不用说全是赞美之词。
鳌山是大宋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他们在宣德门前立起了一个比宣和四年那个巨大的鳌山还高的彩门,汴京城中凡属四大商队的产业全部搭起彩棚,挂起龙旗。他们在汴京被收复后,迅速反应不但重新恢复到了从前的规模,还借机收购了些被搜刮的破产的店铺,重新占领了汴京这个最大的国内市场。
有人领头,其他人也跟着有样学样的跟着弄了起来。满街的彩棚,灯笼让刚刚经历兵火的汴京城又显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花街巡游。伎人表演这些东西有些老套了,几个人又商量着举行一场盛大的烟火晚会。城中容易失火,他们便把地点选在了金明湖。早早的跟开封府打了招呼布置了起来。
赵桓即位后,连遭兵乱,国家动荡,财政紧张,已经有两年京城中没有搞过庆祝活动了,死里逃生的百姓们也期待着有这么一场狂欢发泄心中的郁闷和哀伤,提升士气,赵柽获知后便没有制止任由属下们折腾。当夜晚降临,随着一声声爆响。天空中出现‘新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串耀眼的大字印在了夜空中,城中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看到,一下将气氛推向了**!
红、黄、蓝、绿…五颜六色的光柱冲天而起,在空中炸开一朵朵炫丽的花朵,而人们的心情也随着空中景色的变幻而变化着,悲伤、忧郁的心情随着声声巨响也似乎跟着烟花灰飞烟灭,祈盼着以后的日子能像焰火一样热烈多彩…
登基大典的第二日,圣旨再下。太上皇和太后入龙德宫养老;王妃朱氏晋封皇后,母仪天下;封辽蜀国公主为贵妃、萧氏为德妃;晋后父朱延年为国公,母二品诰命夫人;同时又追封了一批在北行期间蒙难的宗室。
第三日,圣上传旨尚书省追封在国难期间遇害的刘鞈、欧阳珣、李若水等朝臣义士。并立祠祭祀。一些有心人发现追封的名单中的人都是真正尽忠尽责,坚贞不屈、与敌死战到底的官员义士,或拒绝参与卖国卖君。保持了最低限度的名节的大臣。连被朝廷斩于街头的小关索李宝都被昭雪抚恤。而同为金人所杀的户部尚书梅执礼、开封府尹程抿、礼部侍郎安扶、工部侍郎陈知至等曾为金人扩银的人皆不在列,即便是城破之时逃走被杀于城门口的刘延庆都榜上无名。
这个事情没过去两天。开封府贴出告示,要严惩在金军围城及城破之时协助女真人劫掠百姓、杀人放火、通敌叛乱等不法行为的人员。凡是举报者查实之后皆有赏赐,同时贴出了通缉令,捉拿神兵首领‘郭京、杨适、刘无忌’等一众江湖骗子。一时间曾有过劣行的人不免惊慌,他们想着新皇登基,必会大赦天下,便可就势脱罪,没想到没有等到赦免,却等来了官兵。
告示贴出的当日晚上,开封府城门全部关闭,开封府的衙役在中兴军执法队的配合下全城大搜,抓捕已经掌握确有不法行为的歹徒。与此同时一些在家待罪的伪楚及前朝官员的家门被皇城司的兵士敲开,这些官员及家人子弟被带走,财物被查抄。
一夜间,京城中三千多人被捕,但这只是一部分,查奸缉盗还在继续,范围也扩大到了京畿与河北等曾被金军占领控制的地区。朝中也很成立了以御史台、刑部、及大理寺组成的‘肃奸院’,开始审理这些卖国贼。
很快,对城破负有主要责任的何粟、孙傅、王宗濋等人被罢免一切官职和封号,抄没家产,发配岭南编管;对王时雍、徐秉哲、吴幵、莫俦、胡思、王绍、王及之、颜博文、余大均等左右卖国,逼太上皇,取皇太子,污辱六宫,公取嫔御,捕系宗室,盗窍禁中财物的官员罢免职务、封号,发配沙门岛,家产充公,子弟迁出京城不准参加科举录官。
而范琼则已谋反之罪依军法被处斩,陪着他的则是城中数百趁火打劫、杀伤人命的街头混混和乱兵。其余人等依罪行大小则被编入苦役营和那些被俘的金军一起承担起修路、架桥、筑城,挖矿等重建大宋造福百姓的‘重任’!
………
“以五人为伍,内推一人为伍长;五伍二十五人为甲,别选一人为甲正;四甲一百人为前、后队,差队将正、副二人;五队五百人为部,差正、副部将二人;五部二千五百人为军,差正、副统制官二人。伍长以承局节级或长行中有武艺为众所推者充,甲正以十将节级有武艺为众所推者充,前、后队各差引队一人,选十将节级壮勇能率众入贼者充,押队一人,选十将、指挥使能部辖者充,正、副队将差副、校尉、小使臣充,正、副部将差大、小使臣以上有材武边功者充,统制官朝廷选差…”
虽已夜深,但是崇政殿中依然灯火通明,赵柽伏于案牍之间批阅奏表,这是他最厌恶的工作,但是现在也不得不为之。他轻声读着李纲的改造新军方案,看完后却是眉头直皱这实际上是个部队的编组初步方案,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原有的禁锢,但是他也认识到原来的军事体系已经崩溃,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赵柽之所以将自己的中兴军布置在京畿地区,正是他担心现在军事上的混乱状态,一旦弹压不住还得引起一场大乱,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军队的稳定问题。他在京中实施二次严打,就是先将朝中的投降派清除干净,净化社会环境,显示自己的雷霆手段,震慑那些怀有异心的人。
此时作为大宋的军队主力,大致上可以说有四支,第一支便是自己的中兴军;第二支是宗泽创建的东京留守司军;第三支是赵构带来的帅府军;第四支是陕西军。除上述的三大支军事力量外,还有很多支小部队,有的其实是溃兵散勇为基干的兵匪,其头目大抵是烧杀掳掠的罪魁祸首;有的原是民间武装,为了抗金,而接受宋廷的节制;也有的是一些官员临时拼凑的军队,用以保守本土,如此等等,情况各有不同。
不过想想也是这几年间,大宋全是战火绵延,兵荒马乱的年月,禁军是一败再败,终于修成正果了,实际上很难说有较为固定的军制。但现在整合全**事力量,应对可能随时爆发的战争和国内的混乱情况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李纲也同意自己的看法,可现在给自己弄了个这么个东西,那不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吗?
从宋建国后,这个国家迅速而果断地开始恢复分权制衡的文官政府,并将这个国家交由文官们去管治,文官政府开始下意识地应对历史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他们实际上要解决的,几乎都是所有的人类文明头一次遇到的问题:文官政府如何与职业军队相处。
文官们制定了历史上第一次接近于完善的职业军人制度,并且严格规定,军队与将领们,必须服从于文官政府的领导。但是文官们去似乎辜负了建国者的美意。帝国的文官们迅速变得傲慢起来,并且滥用他们的领导权。在之后的一百年里,文官们几乎没有人设法去提高职业军人的素质,反面把他们采取歧视的态度。
文官们歧视军人的风气,对这个国家的伤害,几乎更甚于失去养马场所造成的伤害。实际上宋朝的职业军人,享受着当时世界上最优厚的俸禄,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折磨,没有了进取心,没有了以战死疆场的决心和荣誉感,逐渐变成了一群混吃等死没有战斗力的废物。
“看来要想让这些已经习惯了文高武低的士人们改变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也要走下去!”赵柽想想道,自己的三把火刚烧了一把,就在改革兵制的事情就遇到了困难,可绝不能就此放弃…
第一百五十二章精兵简政
这日早朝后,李纲、宗泽、许景衡及赵仁等人到崇政殿议事,几个人分别汇报了明年改元和秋税入库等情况。“陛下,现在中书和门下就三司、各监、各寺官员未定,缺额严重,导致政令不通,如何安排还请陛下示下!”李纲递上一份奏章说道。
“中书和门下暂时没有适当人选,尚书省就辛苦一些!”赵柽赐座让众人坐下道,“三司所辖之事可暂入工部和户部;太常寺可并入礼部和内侍省,司农寺并入户部,将作监并入工部,军器监并入兵部;国子监、大理寺的人选,你们并吏部商议后上奏,宗正寺人选待我与上皇商议后再做定夺!”
“臣等尊谕!”李纲施礼道,心中窃喜。
三省独留尚书省,不但省去了文书辗转批复审核的繁琐,还可提高效率。三司之权仅次于中书和枢密院,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副使,三司使号称为“计相”,总理财政及工务的机构,侵夺原户部、工部职权分管全国的商税、户税、盐、铁和百官俸禄,以及各种修造和建筑等。
现在九寺五监在元丰年间省并之后其实只剩下了五寺三监,如今官家虽未言裁撤,但是留而不设消其权并入各部,实则是变成了一监两寺,充实了六部之权,那么自己就是真正手握大权的宰相了。
“各位臣工,如今是中兴之初,国事千头万绪,当以何事为先?”缓了一缓。赵柽问道。
“陛下,三冗困扰本朝多年。当先改制!”李纲言道,殿中几人也点头称是。
“嗯。三冗积弊是百年之事,一朝改之,当如何下手?”赵柽又问道,他看出这个事情上下已成共识。
“陛下,治国先治吏,应先改革官制,以利政令通行,上下齐心!”李纲当先答道。
“陛下以为清理三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现在外有女真人虎视眈眈。内有盗寇作乱,而三军凌乱,号令难行,当务之急是理清军制,重建禁军!”宗泽急急言道。
“宗大人所言不差,现在京西、淮南流寇多达二十余股,少则数百人,多则数万,他们打家劫舍。攻州掠府,而地方却无力镇压,以致税赋被劫,漕粮无法北运。各地多有奏报,请朝廷出兵清剿!”赵仁也言道。
“两位大人所言不虚,现在重兵云集京师。各军虽经整训仍有百万之众,鱼龙混杂。时有扰民之事发生,与地方官府也都有冲突。另外粮饷耗费巨大,府库空虚难以长久维持,切应早作打算,也可借机解决冗兵之弊!”李纲补充道。
“军队乃是国之柱石,现在金军虽已暂退,但是亡我大宋之心不死,其必会卷土重来,禁军已然崩溃,厢军也已糜烂,不堪使用,乡兵缺乏训练,器械短缺,新军未整军完毕,全靠中兴军支撑,疲于奔命之下也不是长久之计!”许景衡也叹口气说道。
“国经大难,如同再创,此也是清除积弊重整朝纲之良机,各位臣工皆是一时俊才,如能有所建树,必能青史留名,中兴大宋的大任就落在诸位身上了!”赵柽见话题逐渐转入正题,起身给他们施了个礼,先给了他们颗蜜枣吃了。
“陛下,臣等不敢,愿尽全力!”皇帝给自己施礼,几位立刻惊了,诚惶诚恐地起身施礼答道,想当年赵匡胤登基后,诸位兄弟在他面前都是比较随便,宋太祖一次便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官家赐座已是恩宠,再给个礼哪里敢受,不过心中却也十分受用。
“如今国中政局凌乱,政令不通,皆因令出多门,效率低下,已到了不变即要亡国的地步!”赵柽压压手,让众人坐下道,“我也知此事重大,阻力很大,但是我们肩负中兴大宋,造福百姓之责,即使前边是刀山火海也顾不得了!”
“陛下有如此雄心,臣愿随陛下,即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赵仁起身施礼道,他作为官家的潜邸之臣,又是当年众兄弟之中官职最高的人,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挺陛下的,虽然这话说了不知道几次了,却都是出自真心的。
“臣等愿随陛下共赴国难,虽死不惜!”李纲等人不知是被官家的情绪所感,还是形势所迫,齐齐答道,表了决心。
“好,有诸位爱卿相助,定可实现富国强兵,迎候先帝,威震四夷,重振汉唐雄风的宏远!”赵柽十分满意他们的态度,现在是改革的关键时刻,这几个关键人物必须统一思想,否则他也不惜临阵换将。
“请陛下示下!”众人再次施礼道,赵柽看着有些好笑,自己当了皇上真不一样了,自己说一句他们施回礼,跟他妈的小日本差不多了。
“精兵简政,富国强军!”赵柽的指示很简单八个字便概括了,他知道自己要是攥着拳头让大家猜,不知道要猜到什么时候,还是让他们依旨办事吧!
接下来,赵柽对自己的施政纲领对众人进行了解说。简政就是简化办事程序,消减不必要的部门、州县,减少官员,权职相符,逐步消除冗官;精兵就是改革军制,重建禁军,保留精兵,清除老弱,已达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赵柽对大宋的官职体系,办事程序虽有了解,但是谈不上精通,而且繁琐,这些事情便交由尚书省拟定条陈,再做定议。而他对军队却是十分了解,所以说得比较多。
首先是明确枢密院和兵部的职责,对现有的部门和权责进行划分。兵部仍然归宰相领导,但职权有所加强,负责国防事宜及各种武装组织的建设和行政事务。包括各军的编制,兵员的招募和遣散、武学的建设、军卒的赏罚和升迁、军械的制造管理、后勤保障等事务。主官尚书由文官担任,侍郎则由武人担当。
枢密院仍为军队的指挥机关,与尚书省互不统属,直接归皇帝领导,贯彻执行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主管部队的训练和指挥,军官的选用,拟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和动员计划,指挥并部署协调各军种,镇抚司的作战行动。改三衙为步军司、马军司、水军司、军情司和辎重司,主官由武人担任。
军队划分为禁兵、厢兵和乡兵。禁军仍为国家主要的国防力量,负责征战和守卫京都,归枢密院调遣。厢兵为地方部队,为当地州府的常备军,调归本府首官指挥,负责守护地方,维持治安,清剿反叛,守卫边防。乡兵为预备部队,由兵部负责召集管理,战时听从枢密院指挥调遣。
而赵柽有对禁军和厢军的屯驻进行了说明,他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的军事区,依据轻重屯驻禁军,担负抵御侵略,守卫地方的职责,但是他们不归当地的行政长官领导,而是依然归枢密院领导和领导,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命令跨区作战,但是后勤又当地负责保障。
厢军原则上只在本区屯驻,不能跨区行动,负责处置本区的治安、守护边防,跨境必须由皇帝下旨方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不至于陷入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避免像女真人入侵时长驱直入,各州县纷纷陷落的惨况重演,起到迟滞敌军进攻,为禁军调动赢得时间。
另一个改革就是不再实施终生兵役制,而是根据军阶划分服役年限,以减少军中剩员,淘汰老弱,保持部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一并需要改动的就是士兵和军官的薪饷的改变。这些都需要详细的测算和计划,赵柽这个当皇帝的就不用亲力亲为了。
官家的指示大家还需要时间消化领会,但是对皇帝的‘八字方针’还是同意的,其中细节就需要他们完善和详议。另外就是依照现在的情况加强、加快军队的整编和建设形成了统一,他们都是靖康之难的亲历者,当然明白一支强大军队存在的意义,不能仅仅因为金军暂退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宗泽和李纲对枢密院用武人为主官和提高军人的地位颇有微词,可官家的设计又没有违反家法,兵部分权、分设镇守司,地方文官调动厢军等措施,完全符合当初赵普所言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精神。更不违背太祖‘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的初衷。
这让几个人又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分辨,而现在又正是内忧外患用兵之时,提高武人地位也有利于让他们尽职尽守,甘心为国而战,两人也便不再多言。他们不知道的是千年之后的社会政治制度经过无数次的选择,多数国家已经接受了这种‘军政分开,相互制约’的制度,而赵柽的改革正是后人总结出的精髓。
第一百五十三章步步艰难
窝心感谢诸位又一年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赵柽想的简单,说得明白,但是精兵简政两项工作却并不顺利,进展很慢,他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之所以用李纲为相,一是他为人正直,敢作敢当;二是做事有魄力,敢开历史先河,建立一个有力的领导集体。但是事情并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朝中依然有股暗流阻挡着变革,他们借减员减官之际,煽动一些被触及利益者找出各样的借口与新政对抗。
如今在江淮、山东和两河一带盘踞着大量游寇,他们打家劫舍,攻州掠府,抢劫纲船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权的稳定,但是朝臣们在是剿是抚争论不休,甚至有些人对赵柽隐瞒真相,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赵柽手下还有一支隐藏在暗处的高效运转的情报系统,又有什么能瞒过他的耳目。
赵柽的案上就摆着一份关于游寇们的详细资料,赵柽仔细看过,动乱之后流寇主要有几类公民组成:
民间抗金武装,这些人下海前都曾经是当地乡兵的骨干力量,有着开封府勤王的骄人履历,在城破后组团落草,成了啸聚山林的江湖草寇。还有在与金兵作战中被击溃的正规军,多达数万人来了个集体跳槽,脱下军装就变成了土匪。
在金军入侵后,大批人口南迁,形成了庞大的流民群体,因为失去了土地,变成了脱离正常生活轨迹的另类居民——盲流。作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高危人群,这些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轻者打着法不责众的擦边球,简单的‘解决’下温饱问题。重者成了快意恩仇,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的流寇。
再有就是受盗寇们胁迫的普通百姓,游寇们每攻陷一地,往往采用抓壮丁的方式,胁迫当地青壮从军,以此壮大声势,虽有滥竽充数之嫌,但也是经常能够起到一哄而起的短期效应。他们所到之处,劫掠百姓,老弱杀之,强壮者充军,竟然是师从女真人,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军’。
虽然宋金两国交战及国势渐微是造成兵匪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但是早期的安抚不当,措置有误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有些人是抱着成为国家干部的梦想。加入各处民团组织,并在保卫东京的战斗中出过力的人。
因为这些人有过‘黑社会’的经历,而被当成了社会治安的边缘人,为宋廷不容。早早遣散了,不得不各自领兵南下讨生活,时而接受招安。时而重操旧业,从守土有责的准革命战士变成了拿跳槽当家常便饭的游寇。
李纲主张剿抚并用。迅速平息匪患,而还在朝中的有些人便以这些人曾为国出力。不可剿只能招抚相辩。而李纲有个认死理的缺点,他便非要在嘴上与人分出高下,辩出个真理来。可他如此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