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短暂的停滞过后,乡民发出一阵滔天的欢呼声。

在青壮百姓心中,卞喜两兄弟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如果不是他们,青州又怎么会饿殍满地,大家伙儿又怎么会背井离乡?

眼下,听闻李贤杀了卞喜,这等于为青州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卞喜死了,卞喜死了,啊哈哈,真是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

不少百姓喜极而泣。

没过多久,李贤便率领兵马抵达剧县。

城内城外的乡民百姓夹道欢迎,来自青州的流民甚至跪伏在地,涕泪‘交’加。

无论是赵云还是徐和都从未想过,李贤竟然如此受人爱戴,便是被俘的于禁都颇为震撼。

看得出来,两侧的百姓全都是真情流‘露’。

李贤到底用了什么手段,竟然能够尽收这数万民心?

东莱军抵达剧县之后,在这里好生休整了一番。

与此同时,报捷的使者已经抵达都昌城。

“报,大捷,东莱军击溃卞喜万余兵马,斩杀贼寇卞喜,击溃曹军两万兵马,大军凯旋!”

‘露’布传捷,快马奔驰的军卒高高举起帛制的旗子,嘴里吼个不停。

城内,百姓们瞬间沸腾了。

徐州陶应前来讨要钱粮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无数人都觉得陶应欺人太甚,可偏偏东莱军北征未归,仅仅凭借北海军五千人马,确实胜算不大。

眼下,东莱军凯旋,那岂不是说,北海国也可以放手一战了?

听闻捷报的第一时间,孔融‘激’动不已,他拿着帛书的手颤抖不已,险些落处泪来。

没错,李贤真的赢了,东莱军也回来了。

啊哈哈,李贤不但回来了,还降服了徐和,麾下兵马已近一万!

真是好消息啊!

那些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许久,孔融‘激’动不已地赞道:“维中,维中真乃我北海良将!”

太史慈早已经来到剧县,他与李贤秉烛夜谈。

三言两句,李贤就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半晌过后,只听李贤说道:“子义兄的意思是你我兄弟联手,让那陶应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太史慈微微颌首,道:“维中你没有到来之前,仅凭我一支军马,想必国相是不会答应大军出征的,但现在,东莱军大胜而归,你我二人合兵一处,任何人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李贤知道,太史慈迫切的想证明自己。

北海军成军以来,一直没能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眼下,东莱军的凯旋,未尝不是对太史慈的刺‘激’。

“好,明日我们便先行一步,我会向国相言明厉害,徐州军讨要粮秣这风气断不可涨!”

“好,就这么定了!”

翌日一早,李贤匆匆用过早饭之后便与太史慈一道骑马直奔都昌城。

两个时辰过去,都昌城遥遥在望。

一伙骑卒疾冲而来,城‘门’处的卫卒不敢怠慢,隔着老远便呼喝道:“来者是谁?速速下马!”

太史慈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当下吼道:“睁大你们的狗眼看看,是李长史回来了”。

“李长史?”卫卒稍一愣神。

另外一人恍然大悟,他‘抽’了同伴一巴掌,谄媚地笑道:“原来是李长史回城了,快让开,快闪开!你他娘的没听见?”

卫卒头领生怕触怒了李贤,惹来无妄之灾,当即扯开了同伴,让出了道路。

李贤懒得计较,他没有言语,而是与太史慈打马并行,没过多久,二人很快就来到了孔府‘门’外。

这时候,孔融正在召集郡内的官员议事。

李贤的到来可谓恰到好处。

。。。

第二百零八章他要战那便战

“报,使君,李长史在府外求见!”

孔融盘膝坐在蒲团上,心情正佳,冷不丁的听到‘门’外卫卒通禀,当即有些愣神:“什么?谁来了?”

卫卒喘了口气,朗声说道:“回禀使君,北征的李长史与太史将军都来了”。全集下载75

“喔?已经到了‘门’外?快快有请”,急切间,孔融不再去深究为何太史慈会与李贤在一起的问题。

苦苦期盼了这么久,终于把李贤盼来了,不知怎的,孔融总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厅内一时无声,所有的官吏都在屏息以待。

过往的日子里,李贤虽然手握兵权,却极少参与厅堂议事,不过,对这么一个手握重兵的北海国大将,没有任何人敢于小觑。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无论对手是谁,从无一败!如此辉煌战绩,便是淮‘阴’侯再世也不过如此!

没过多久,李贤与太史慈一前一后,相继来到厅内。

隔着老远,就见孔融起身相迎,嘴里道:“哈哈,维中真是我北海国的及时雨呀”。

孔融如此推崇,李贤却没有恃宠而骄,只见他抱拳作揖,恭谨地说道:“见过孔使君”。

“不必多礼,来人呐,看座”

“喏!”

话音刚落,‘侍’卫便搬来了两个蒲团。

李贤地位特殊,既是领军大将,又是郡府长史,身上还又兼着夷安城县令的职位,放眼整个大汉朝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显示对李贤的尊重,孔融特意将李贤的座次排在右首第一的位置。

文左武右,右首第一,说明孔融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了李贤武将第一的身份。

沾着李贤的光,太史慈紧随其后,也排到了第二位。

徐州大军压境之际,没有人斤斤计较,他们知道,北海国能否‘挺’起腰杆,完全要看李贤跟太史慈的。

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李贤不在的时候,向徐州军服软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文人也有所谓的风骨。

眼下,李贤去而复还,万余大军凯旋,究竟如何应付陶应,这是急需商议的事情。

各自落榻之后,孔融向李贤问道:“东莱军长途跋涉,不知道还有几分战力?”

李贤自信地答道:“休整一日过后,大军便恢复十成的战力”。

孔融喜上眉梢,道:“喔?听说徐和也投顺了?”

“还请使君宽恕我先斩后奏之罪,当时曹军兵临城下,若不是徐和及时来援,我军怕是要损失惨重”

“维中言重了,收降徐和,等于为我北海国平添臂助,此乃大功一件,何罪之有?”

李贤也只是客气的表示一下,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已,不过,有道是演戏要演圈套,当下他嘴里道:“据我所知,徐和虽然出身黄巾,却与卞喜两兄弟截然不同,他既没有多造杀孽,也没有纵兵劫掠,算是难得的义贼了”。

孔融笑着摆手,道:“我听说过徐和,他不是与曹孟德有仇怨吗?”

“没错,此人与曹‘操’誓不两立”

“好了,且不说这徐和,维中你应该听说了徐州陶应的事情,不知你做何感想?”

“他要战,那便战,我北海国可不是随便什么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一番话说的格外提气,厅内众人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北海国向来以富庶闻名,却从来不以军力见长。

像李贤这般酣快淋漓的宣言,厅内的官吏十多年都没听过了。

他要战,那便战,多么痛快!

一言既出,厅内的官员们当即满面红光,他们深藏在骨子里的那些“战意”纷涌而出,顿时觉得畅快至极。

‘乱’世来临,光逞口舌之勇是毫无用处的,涉及到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一切还是得靠实力。

只有实力强劲了,别人才不敢任意欺凌。

之前东莱军不在的时候,北海国上下总觉得缺了一分依靠,面对咄咄‘逼’人的徐州兵也总欠缺些底气。

眼下,李贤率军回返,众人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

一时之间,厅内主和的几人全都倒旗易帜,绝口不提米粟之事。

唯有一人迟疑地问道:“敢问李使君,若是胜了陶应,徐州军大举报复,那又该如何是好?”

“陶谦虽老,却不至于昏庸至此,我北海国与徐州郡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双方不能携手御敌,无论是袁绍、曹‘操’还是袁术都有可能趁隙攻来,陶应不过是陶谦次子罢了,他在徐州郡的地位还远远不至于一手遮天”

孔融听得暗暗颌首,李贤果然有勇有谋,他虽然领军在外,却对徐州的事情了如指掌,真是令人惊叹。

“请恕我无礼,李使君,徐州军实力强劲,东莱军真有取胜的信心吗?”

李贤志得意满地笑了起来:“徐州军再强悍难道还能比夏侯渊的曹军还要强?”

进入厅堂之后,李贤第一次‘露’出张狂之意,只听他继续说道:“徐州军被曹军杀的丢盔卸甲,可那于禁、夏侯渊却也没在我手中讨得好处。陶应兵马不过两万,他若是真有胆量,早已经攻往都昌,又哪里会在边境徘徊?况且,为了以防万一,此番我东莱军可以与北海军攻击陶应”。

一万名东莱军加上五千名北海军,这等于是北海国内九成的军力了。

如此军力若是依旧败了,那孔融也就认栽了。

辛辛苦苦筹备了这么久,为的不就是扬眉吐气吗?

军卒敢战,军将丝毫不畏,孔融哪里又胆怯的理由?

“好,太史慈,我且问你,北海军可否听从调令?”

太史慈眼皮一跳,想来孔融耳中应该听到了什么风声,所以才有此一问。

不过,当下却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太史慈抱拳应诺,道:“使君说笑了,无论是刀山火海,北海军都将义无反顾”。

“好,李贤、太史慈听令!’

“在!”

“东莱军休整过后即刻与北海军合兵一处,务必于五日之内抵达平昌”

“喏!”

“粮秣一事,由沿途郡县供给”

“喏!”

孔融军令一下,厅内再无异议。

东莱军没有回返之前,各种疑虑都可以作为软弱的理由,可现在,战无不胜的李贤回来了,没有人觉得需要向陶应低头。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罢了,不知天高地厚!

。。。

第二百零九章战术上藐视敌人

憋屈了这么久,北海国上下全都淤积了一股气。

之前,管亥兵寇都昌也就罢了,官军跟贼寇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可现在,亲近如手足的徐州军竟然趁着北海国大将李贤不在的时候兵寇犯边,这等忘恩负义、寡闲廉耻的行径顿时引得人人愤慨。

要知道,徐州郡内遇到灾荒的年月,北海国可是没有少给粮秣。

眼下,陶谦还在,陶应就做出这等过河拆桥的事情,等到陶谦死后,徐州郡内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必须给陶应一个深刻的教训,最好让他这辈子也生不出针对北海国的怀心思。

不打便罢,要打便要打的他铭记终生,这是李贤的战前目标。

孔融麾下的文武官员,第一次对同一件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在以往的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

李贤懒得理会这些勾心斗角,从孔融手中领了军令过后,他与太史慈在城外分道扬镳。

东莱军在剧县,北海军在平寿,身为大军统领,他们都需要回营统领兵马。

这时候‘交’通基本靠走,没有运输机,没有火车轮船,只能靠双‘腿’赶路,反正北海国内平安无事,李贤便让北海军先行一步,到达昌平的时候再等待东莱军。

太史慈也有类似的想法,北海军成军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开拨出行,若是与东莱军一同赶路,那就完全起不到练兵的效果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说实话,太史慈还指望在途中进一步强化训练,确保军卒的战力。

李贤提出在昌平相会的主意可谓恰好好处,太史慈毫不犹豫便应诺下来。

大军开拨,需要调拨粮秣,召集民夫。

五千名北海军出征,随行的辅兵民夫足足有三千人,他们需要押运粮秣,看护军械。

真要是到了两阵厮杀的时候,民夫是指望不上的,倒是那些受过短暂训练的辅兵可以顶上。

李贤回到东来军中的时候,大军已经离开了剧县,正在往南下的途中。

为了节省时间,李贤早就派人快马来报,告诉军将们徐州军入侵的消息。

无论是胡庸还是周仓都觉得怒火中烧,徐州军这帮懦夫,东莱军在乐安国与夏侯渊厮杀的时候,若是徐州一支兵马直取泰山郡,那时候夏侯渊腹背受敌,肯定得退兵暂避风头。

现在,软弱可欺的徐州军竟然把北海国当成了更软弱的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胜曹军,东莱军上下斗志高昂。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大小作战几十次,每次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长此以往,每一名东莱军卒都已经把“傲气”刻入骨髓,在战场上,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

听闻孔融下令大军南下,教训陶应的时候,东莱军中兵马俱是兴奋不已,便是徐和都有些摩拳擦掌。

投入李贤麾下之后,徐和得到了极大的信任,他麾下的七千人马没有‘抽’调出一兵一卒,最为难得的是,李贤也没有安‘插’亲信进入军中。

这种无条件的信赖让徐和很是感动。

东莱军战胜夏侯渊不是没有一点代价的,经过统计,各营人马折损也在一千人上下,按理说,他们急切需要填补空缺,哪曾想,李贤竟然宁缺毋滥,宁可空缺,也不愿找人滥竽充数。

徐和原本已经做好了被架空的准备,哪曾想李贤竟然如此信任。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徐和虽然对李贤没有生出效死之心,不过,眼下却也是好感倍升。

大军南下之前,东莱军卒的伤员、亡者的骨灰、财物都已经留了下来,有人专‘门’负责发放。

与自家兵马汇合之后,李贤找到徐庶、徐盛,谈论对策。

徐盛自幼在莒县生存,对徐州的了解可谓比较透彻,当下,便由他分析起来:“陶应此人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若不是他与徐州大将曹豹有着姻亲的关系,这一次,领兵在外的差事,说什么也不会落到他头上”。

李贤对陶谦的两个儿子印象不深,他只记得史书上记载,陶谦三让徐州城,最后刘备盛情难却,方才自领徐州牧。

事情究竟如何,早已经不可考。

史书中的路人甲,应该不至于闹腾出多大的动静吧?

带着这分臆测,李贤又问道:“听说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天下闻名,不知道此番陶应出征是否带上了他们”。

“好叫使君知晓,陶谦的丹阳兵不过数千人,个个以一当十,是难得的猛士,陶谦视他们如身家‘性’命,哪里舍得将兵权‘交’给别人?”

李贤松了口气,对于威名赫赫的兵马,他总是有一些忌惮。

历史上,丹阳兵助阵孙策南征北战,为了孙吴政权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眼下,孙吴政权还没有建立,孙策也还没有死,所以,李贤只要提防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浪’费‘精’力。

浩浩‘荡’‘荡’的一万余兵马在北海国内大摇大摆地急行军,沿途间的乡民百姓原本畏之如虎,可当东莱军挥舞着“李”字大旗,告知己方将军的名号之后,百姓们都是‘交’口称赞。

如果没有李贤,没有李贤的东莱军,北海国早已经被黄巾祸害的支离破碎,又哪能像现在这般惬意?

前些日子,陶应率领兵马讨要粮秣的消息乡民们都已经听说了。

乡民们愤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没有绝对的实力,说什么都是枉然。

眼下,东莱军要南下教训徐州军,每一个人都显得兴高采烈。

每当军中堪堪要缺粮的时候,总会有豪族送来米粟、‘肉’食。

刚开始,军卒们很是诧异,他们在齐国过惯了冷眼以对的日子,回到北海国,难得享受了一次“军民鱼水情”的滋味。

徐庶这时候沉‘吟’道:“使君还需要提防臧霸”。

“臧霸?”李贤觉得这名字格外熟悉,只是一时片刻想不起来。

“没错,臧霸为陶谦麾下骑都尉,负责募兵讨伐黄巾军,他麾下兵马强悍无比”

李贤不解,道:“怎么说?”

“陶谦原本打算让臧霸招兵买马对付黄巾,这本是好意,哪曾想,臧霸竟然与孙观、尹礼等人驻屯于开阳,陶谦派人讨伐了一次,却落荒而逃,自那以后,臧霸便听调不听宣,自成一系,不过,若是陶应有难,谁也不知道臧霸会不会出兵”

李贤明白了徐庶的意思,东莱军与北海军联手对付陶应,想来问题不大,可关键是,击溃了陶应,如何确保徐州军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这是在都昌城就曾‘激’烈探讨过的事情。

当时,一种官员争了个面红耳赤,可最后还是没有辩出个所以然。

李贤当时夸下海口,说陶谦不会放任陶应肆意妄为,可谁知道陶谦究竟病成了什么模样。

万一陶谦很快就死掉了,无人压制之下,只要陶应不死,肯定会大举来犯。

真是个进退维谷的选择呀。

胜有胜的顾虑,败有败的烦恼。

想了片刻,李贤便不再去想,反正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击溃陶应。

至于徐州军可能的报复,那是日后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日之后,浩浩‘荡’‘荡’的东莱军抵达昌平城,此时,十里开外的陶应正带着护卫在追逐麋鹿。

“快,快堵住这小东西,莫让他溜掉了”

“啊呀呀,猎犬呢,快让猎犬把麋鹿往这里驱赶”

“呀嗨,来了,看我这一箭!”

陶应眉飞‘色’舞,压根没有把北海国可能作出的反应放在心上。

一个月之前,北海国内最强的战力东莱军北上齐国,已经许久未有音讯了,看模样,八成全军覆没了。

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区区一个李贤,怎么可能击败他?

陶应压根就没有意识到,李贤还可能没死,东莱军可能还在。

“报,二公子,昌平城有来了一股兵马,看模样应该在九千人上学”

陶应故意装出不以为然的神情,道:“喔?昌平现在有多少人马了?孔融老匹夫难道以为一群乌合之众就可以抵挡我徐州的兵锋了吗?”

“据小人多方打探,城内已有人马一万六千人”

“嗯,待会儿再派人下封战书,告诉他们,明日之前要是再不把粮秣运来,可别怪我陶应翻脸不认人!”

“喏!”

当天夜里,一夜无话。

东莱军长途跋涉,早就累乏了,迫切需要好生休整一次,而陶应是完全不屑一顾,他认为,只有在正面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击败对方,这才是真本领!

翌日一早,一封箭书‘射’入城内。

李贤看罢之后冷笑不已,道:“看来陶谦的二公子压根没有把你我兄弟二人放在心上呀”。

“小孩子不听话,狠狠地打他一顿,让他长长记‘性’就可以了”

太史慈把陶应比成了小孩,建议李贤大军出击,迎战陶应。

想来也是,如果东莱军不出城接战,难免会给人留下未战先怯的观感。

陶应还不知道抵达昌平的是李贤的人马,他叫嚣着,要么给粮,要么开战。

。。。

第二百一十章开战

开战?李贤跋涉而来可不是为了摇尾乞怜,陶应的战争恐吓并没有吓到李贤。

不过,陶应虽然狂妄自大,却一直恪守诺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徐州军的两万人马只是驻扎在徐州与北海国的‘交’界处,没有逾越界限。

看得出,如果可能,陶应更想通过恐吓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由此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还没有开始,李贤不好施展突袭的手段。

倘若陶应不知好歹,挥军杀入北海国,李贤早就兵出徐州,从后方包抄徐州军的退路了,又哪里会像现在这般按部就班的行军布阵?

临行之前,孔融虽然没有刻意嘱咐,不过,李贤却也明白,孔北海不想顶着一个擅起战端的恶名。

既然如此,开战的黑锅就让陶应来背吧,反正事情是此人惹出来的。

过河拆桥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妄起战端又算得了什么?

如何让陶应就范?只要‘激’怒他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李贤踏上城楼,使人喊道:“北海国内米粟无多,二公子若想寻粮,只怕要另寻他处了”。

城下的陶应勃然大怒,世人谁不知道北海国内米粟堆积如山,再者,如果北海无粮,又怎么会救济那么多的青州流民?

好猖狂的孔北海,都死到临头了还不舍得粮秣。

想到这里,陶应下达了最后通牒:“告诉守军,若是真不给粮秣,公子我可就要派兵去取了”。

嗓‘门’奇大的徐州兵卒依言呼喝,道:“我家公子让我再问一遍,孔北海是否真的不给粮秣了?如果真的不给,我徐州军可就要自取之了!”

李贤不屑,道:“要粮没有,要命嘛,这里有一万五千名军卒,二公子尽管来取!”

挑衅,**‘裸’的挑衅。

城下的陶应一跳三尺高,他勃然大怒,道:“敬酒不吃吃罚酒,孔融可莫要后悔!”

“二公子何须多言,想要取粮,从我等身上跨过去”

陶应等了这么些时日,本以为孔融会乖乖将粮秣送来,哪知道,却等来一群不知死活的东西。

被人欺辱、无视的感觉涌上心头,陶应歇斯底里地吼叫起来:“攻城,攻城,给我拿下昌平城!”

“公子三思,军中器械不多,若是强行攻城,只怕折损极大”,一名军卒宿将及时出言提醒。

哪曾想,陶应竟然嗤之以鼻,道:“不过是一群没上过战场的草民罢了,难道我徐州兵还怕了他们?”

陶应率领大军抵达边界之前,早已经‘摸’透了孔融的心思,他认为胆小怕事的孔北海绝不敢玩什么‘花’样,只要大军压境,孔融就会就范。

抱着这样的心思,徐州军压根就没有准备什么攻城器械。

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两手空空就攻城的战例。

裨将被陶应呛的难受,有心反驳一声,却又觉得让陶应吃点亏也好,当即不发一言,任由他发号施令。

没了多嘴的家伙,陶应下达了大军攻城的军令。

“二公子有令,攻城!”

“攻城!”

徐州军毕竟训练有素,哪怕攻城的器械不足,他们依旧服从号令,前军压上。

城头的胡庸见状大喜,道:“徐州军攻城了!”

“看到了,记住,你的背矛士不用出击,这一次,‘交’给徐盛”

“喏!”徐盛领令而去。

李贤生怕胡庸的背矛士太过凶狠,打跑了陶应。

万一徐州军从他处攻入北海国,李贤跟太史慈可想不出什么有效阻止的办法。

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将徐州军死死地拖在这里,给他们攻城的希望,却又不能让他们得逞,等到大军消耗的差不多了,再给其致命一击。

神策军的军卒早已经登上了城头,只是没有李贤的军令,他们才没有妄自开弓。

眼下,陶应的兵马转眼间就来到了一百步开外,眼瞅着就要进入长弓手的‘射’程之内。

‘射’?还是不‘射’?

“没有我的命令,不可开弓”

徐盛知道李贤的意思,要等着徐州军率先攻击,这样以来,北海军就不必担负擅起战端的恶名了。

四下里,全都是军卒们粗重的喘息声。

东莱军令行禁止,没有军令,谁也不敢挑起战端。

按理说,守军早就应该开弓拦阻了,可直到他们进入到九十步的时候,城头依旧不发一箭。

北海军不敢‘射’箭!之前不过是在虚张声势罢了!

城下的陶应趾高气扬,他叫道:“弓箭手呢?先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喏!”

“哗哗哗”,徐州军中的弓箭手在盾兵的掩护下弯弓搭箭,向城头‘射’出了第一轮箭矢。

“嗖嗖”,箭矢声势惊人,可给东莱军造成的伤害却寥寥无几。

一方面,徐州军距离守军过远,弓手远远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东莱军盔甲‘精’良的缘故。

抵达城头的箭矢多数都被守军的衣盔挡了下来,即便有少数几支‘射’到了关节要害,伤到了军卒,可总体而言,这一轮箭矢收效甚微。

徐盛还在等待李贤的军令,他麾下的长弓手早就跃跃‘欲’试了。

“神策军听我号令,长弓手,‘射’!”李贤吸了口气,下达了开战的命令。

“使君有令,长弓手齐‘射’!”

“齐‘射’!”

军令一层一层下达,早就蓄势以待的长弓手弓如满月,齐齐放出了箭矢。

与徐州军的弓箭比起来,神策军装备的长弓更为‘精’良,它们‘射’程更远,力道更足。

铺天盖地的箭矢陡然落下,几十名徐州军卒躲闪不及,当即横死当场。

陶应气的鼻子都要歪了,自己已经夸下了海口,如果不能速战速决,消息传回徐州,岂不是会引得他人嗤笑?

尤其是在这种抢班夺位的关键事情,陶应绝不容许出现不光彩的事情。

“刀盾兵,压上!快他娘的压上!”

“二公子,护城河还没有填上,大军无法过河呀”

“那你还愣着干什么?快点指挥兵马填上护城河,难道还等着我去做吗?”

裨将无语,只得憋着一肚子火,打马离去。

陶应依旧没有觉悟,双眼直剌剌地往城头看去,他不禁心头疑‘惑’,是谁给了孔融这么大的胆子,如果是之前的孔融,他绝不会如此强硬,其中必有变故。

。。。

第二百一十一章天堂有路你不走

长久以来,北海国一直给人一种军力匮乏,粮秣富足的感觉,这种情况直到李贤麾下的东莱军横空出世之后才有所改变。

战无不胜的东莱军裹挟大胜黄巾之威,在青州诸郡内有着不小的威慑力,如若不然,刘备也不会特意恳求李贤出兵了。

李贤在的时候,徐州兵不愿与其‘交’手,不会擅动刀兵,可李贤挥军北上之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依旧没有回转,短时间之内,北海国再度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

李贤是否已经死了?所向披靡的东莱军是不是永远回不来了?

没有人把太史慈麾下的北海军放在眼里,他们都将北海国视作香饽饽,随时随地都打算咬上一口。

陶应率领的徐州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想夺了个头筹,却没曾想,孔融竟然难得强硬了一回!

失策之下,徐州军对北海国的军情一无所知。

昌平城内的北海军由谁统领,战力如何,陶应从未关心过。

现在,徐州军因为己方的傲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弯弓,抛‘射’,弯弓,抛‘射’,周而复始,守军仿佛不知疲倦一般,转眼就‘射’出了三轮箭矢。

借助风势,最远的长弓竟然抵达一百三十步开外。

什么时候东莱军中的强弓如此厉害了?

“咄咄咄”,哪怕徐州军躲在了铁盾之后,可还是有二百多名军卒惨死当场。

死去的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是低估了长弓手的‘射’程,等到箭矢临头之际,他们什么都来不及做了,只能硬生生接受箭雨的洗礼。

“反击,反击呀!”

陶应吼破了喉咙,可前方的弓手却置若罔闻。

在密集的箭矢打击之下,徐州军的弓手完全哑火了,他们被神策军压制的完全抬不起头来。

一旦离开盾兵的防护范围,护甲薄弱的弓手绝对不可能在这种程度的打击下存活。

对敌我双方的攻击力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徐州军再不敢贸然出头,只是老老实实地躲避在铁盾之后。

没有攻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