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过一城一地,我需要你探清城中虚实,若是有可能,能够绘出地图的话就更好了”

马雍深深地看了李贤一眼,原来李三郎打的竟然是这样的主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他要做什么?一个县尉而已,要那么多的情报做什么?

“回禀主公,探清虚实我还可以勉为其难,不过绘制地图的话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我麾下人马没有精于此项的人物呀”

李贤击掌笑道:“你没有,我有呀”。

马雍彻底服了,怪不得李贤从未一败,这人运筹帷幄,早就把一切准备妥当了。

想必,即便李贤不告诉自己,自己的队伍当中也肯定会有人做类似的事情。

李贤的手段,马雍算是领教了。

没过多久,浩浩荡荡的商队出发了,于海欣慰地叹了口气,道:“多谢县尉活命之恩”。

来到夷安之后,于海彻底见识到了李贤的本领,这李三郎虽然年岁不大,但实力惊人,二龙山的这五百口人如果真惹怒了他,只怕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就会被斩杀殆尽。

李贤毫不掩饰自己的实力,此番笑道:“无妨,各取所需罢了”。

“若是有部众中途走脱,不再归队,那该如何是好?”

“只要马雍夫妇二人能够全身而退,我便心满意足,至于其他,我不苛求”

听到这个答案,于海真正松了口气,他就怕自己的部众耐不住寂寞,在途中做了逃兵,那样的话,万一马雍跟于红樱掌控不力,岂不是给了李贤惩治的机会?

这时候,李贤应诺不会借机生事,让于海很是满意。

初平二年,四月,董卓兵退长安,十八路讨董大军瓦解。

接着,又过了两个月,李贤听说袁绍胁迫韩馥,自取冀州。

韩馥畏惧袁绍,忧而自杀。

此时,袁绍势力大增,与北海国孔融隔河对峙,这条河,就是黄河。

李贤记得很清楚,当袁绍稳定河北的局势之后,他曾多次侵扰北海国,而孔融,就败在袁绍之手。

当然了,那都是李贤穿越之前发生的历史,如今,北海国有了李贤,他绝不会让袁绍再得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李贤已经把北海国视作自己的禁脔,不容得他人窥视!

。。。

第一百四十二章自作孽不可活

人总是会变的,刚开始,李贤只是个穷苦盐丁的时候,他每日里考虑最多的便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增强自己的实力,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现在,随着地位的高升,实力的增强,除了活着之外,李贤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

权力!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编织草鞋的刘备都能成为开国之君,李贤哪里比他差了?

除了没有个皇叔的名头之外,李贤觉得自己有更好资本。

年轻!比起三十一岁的刘备,李贤足足年轻了十二岁,年轻,意味着李贤拥有更多的机会。

曹操明知道司马懿狼子野心,为什么没能及时将其拿下?只因为曹操死的太早,司马懿活的太久,所以曹魏的天下才被司马家篡夺了过去,倘若曹操能够多活个三五年,那历史自然又不一样了。

现在,李贤在夷安城已经站稳了脚跟,下一步,他要把碍眼的庄文赶走。

从莒县回转之后,过了约莫一个多月的功夫,一封官方文书从都昌传来,随行的还有一名郡府长史。

这长史进入县城之后首先见了庄文,摩拳擦掌的庄文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郡府来人,当下大喜过望,他特意召集了麾下的文武官吏,全部聚集在县衙。

李贤身为夷安县尉,当然也在邀请之列。

长史代表孔融,自然位居上首,庄文盘膝坐在次席,李贤与马县丞各分左右坐下。

全部落座之后,庄文说道:“这位是简长史,此次前来夷安,身负要务,尔等不可怠慢!”

“喏!”

简长史笑着拱了拱手,道:“简某职责所在,待会儿言语间若有冲撞之处,诸位还请见谅呀”。

“长史客气,我等明白”

庄文颇有些迫不及待,嘴里道:“慎小慎微,防微杜渐总是不会错的,简长史宽心,我夷安文武官员对孔北海多有仰慕之情,便是训斥一番,也是爱护之意,绝不会心生怨恨”。

庄文这家伙今日好像吃错了药,竟然显得这么兴奋,看来他一定是做了什么手脚,李贤略一思索便想到了其中的关窍。

不过,区区一个县令罢了,能够把自己怎么样?

手握三千兵马的李贤早已经不把庄文放在眼里了。

老子有兵,有粮,有钱,真要是想灭了你,分分钟的事情!

李贤杀机四溢。

这时候,简长史清咳一声,道:“夷安县尉李贤”。

李贤不慌不忙,镇定十足地应道:“麾下在”。

简长史上上下下打量了李贤一番,之前都昌被围的时候,他也在城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贤也是他的救命恩人。

有了这层关系,简长史的脸色顿时和缓起来:“劝农耕、兴水利、助友邻,除匪患,李县尉功勋卓著,北海相已经上奏朝廷为你请功,想必犒赏不日将至”。

什么?怎么会这样,不是应该斥责吗?我辛辛苦苦搜罗了那么久的东西,怎么北海相一字不提?

庄文脸色大变,怒火冲心之下,他咆哮道:“李贤的所作所为早已经触发律法,国相岂能因私废公!”

“好一个因私废公”,简长史不屑地扫了庄文一眼,嘴里道:“夷安令庄文,在其位,不谋其政,蝇营狗苟,无容人之心,特免去其县令一职”。

峰回路转呀,刚开始,看到庄文那眉飞色舞的模样,台下众人顿时明白,这简长史应该就是县令请来的尚方宝剑。

哪曾想,宝剑未伤人,却先把庄文自己斩了!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在众人眼中,庄文已经成了自作孽的典型,不值得同情。

“不服,我不服,做错的是他李贤,我庄文没有做错,孔北海凭什么罢黜我!”庄文状似疯狂,他站起身来,额头青筋直露。

“啪啪啪”,简长史击掌唤来亲卫,就要上前将庄文擒住,却听李贤说道:“喔,敢问县尊,我李贤哪里错了?”

庄文大步冲到李贤跟前,咆哮道:“未得调令,你私率三百兵马南下莒县,这不是错?”

李贤摸出莒县令徐益准备的求援文书,向众人展示道:“二龙山匪寇猖狂,莒县令徐益无奈之下向我求援,我怕消息走漏,所以并未告诉县尊,没曾想,却让他误会了”。

“不可能,这不可能,你们是一伙的,你们是串通好的!”庄文瞪大了眼睛,就要一把扯过文书。

文书只有一份,李贤怎么可能让庄文毁掉,他递给简长史,道:“南下之前,我已经快马报与国相知晓,这是文书,请长史过目”。

简长史验过官方印记之后,嘴里道:“没错,这是莒县的官印,不会有错”。

庄文只觉得闹中嗡嗡作响,他歇斯底里地叫道:“水车呢?那劳什子水车你为何敝帚自珍,不上报朝廷,造福万民?”

李贤还未开口,简长史就叹了口气,道:“庄文你还不曾知晓,李县尉已经把水车的图纸进献给了北海相,正是见识到水车的便利,孔北海才大喜过望,说这是功利在千秋的功德!”

庄文瘫倒在地,他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抓的把柄,李贤竟然早就准备好了破解之道。

怪不得对方如此猖狂,怪不得世人都说李贤李三郎不可为敌!

不,不能这样,庄文不甘心,他挥舞着双臂,大声说道:“李贤,你麾下兵马三千,所耗银钱无数,那些钱货,你从哪里来的?”

李贤往都昌的方向拱了拱手,道:“三千兵丁全都是征缴黄巾的精锐,这一点,北海相早就知道,至于钱货嘛,那却是我讨伐管亥,北海相赏赐的银钱!”

“不可能,据我所知,这些日子你花费的银钱早已经过了千贯之数,北海相怎么可能赏赐你这么的银钱?”

简长史连连摇头,又道:“庄文此言大谬,你可知道,黄巾抄家灭族,劫掠了多少银钱?你可知道,管亥兵寇都昌的时候,麾下人马四万之多?贼寇不肯置田够地,所掠钱货全在身上,李贤把他们杀的片甲不留,自然所获不菲,那都是北海相允诺过的事情,我知道的很清楚”。

“哈哈,好,好的很,我庄文不服,我庄文不服!”庄文张牙舞爪地要上前殴打李贤。

李贤懒得跟这种人计较,只是抽身闪开,并没有反击。

这时候,简长史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打了个手势,从都昌来的亲卫便上前把庄文擒下。

整个世界顿时清静了。

。。。

第一百四十三章执掌一县

郡城来人之前,夷安城内的大小官吏纷纷猜测,县令庄文到底会采取什么方式来对付咄咄逼人的李贤。

众所周知,李贤已经与马县丞达成了攻守同盟,这种情况下,倘若庄文拿不出像样的反击手段,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日子一天天过去,庄文始终没有任何动作,不过,没有人认为庄文已经认栽放弃了。

庄文之所以隐忍这么久,必定还有后招。

这招数一经使出,说不定就可以扭转乾坤。

庄文是这么想的,夷安城内的不少官吏也是这么想的。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在众人翘首以待的目光中,郡城来人了。

聪明人都了解,事情很快就要尘埃落地了。

然而,当郡城的简长史代表孔融夸赞李贤,贬斥庄文的时候,众人只觉得大脑有些懵懂了。

简长史不是庄文请来的救兵吗?

怎么反倒成全了李贤,把庄文拿下了?看样子,似乎还要进一步问罪的样子。

峰回路转,足以令人大跌眼球。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再不敢多言。

不少人心中琢磨着,回头该如何讨好李贤……

能够在不经意间就把一场风波化解于无形的人物,肯定是个厉害角色。

这夷安的天,日后说不定就姓李了。

果不其然,将庄文囚禁之后,简长史干咳一声,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庄文此獠心胸狭隘,不堪一用,罢黜也就罢黜了,不过,这空缺下来的县令一职嘛,暂且由李贤代理吧”。

说道这里,简长史环顾四周,道:“尔等可有异议?”

庄文的下场就在那里,谁还敢得罪李贤?

“我等并无异议!”

“李贤,你有什么想法?”

李贤略一迟疑,嘴里道:“下官之前从未有过执掌一县的经验,怕辜负了北海相的一番心意呀”。

简长史“哈哈”大笑:“维中呀,对于你的本领,无论孔北海还是我都是心中有数,如果说这夷安令的差事你做不好的话,那这偌大的夷安城就没有人能够做好了”。

李贤还要谦逊一番,却听简长史继续说道:“就这么定了,上一次你立下那么大的功劳,让你屈居县尉一职已经是委屈了,这一次无论如何应承下来,不然的话,我回去无法交差呀”。

说罢,简长史使了个眼色,厅内的众人顿时心领神会。

以马县丞为首的一干官吏顿时大呼出声:“能者多劳,李县尉便应诺下吧”。

李贤心头大爽,不管那些人喊的是否情真意切,最起码,这氛围格外给他长脸。

谁能够想到,两年前的一个盐丁能够有今日这般地位?

老子今天能执掌一县,日后就能掌管一郡!

心头暗自发狠,李贤再不推辞,嘴里道:“既然如此,那李某便却之不恭了,日后,还要多多仰仗在座的各位”。

“使君这是哪里话,我等必效死力!”

简长史很是欣慰,临来之前他早已经得了消息,河北的袁绍正厉兵秣马,眼瞅着就要跟辽东的公孙瓒打起来。

两者之间无论谁分出胜负,都会对北海国产生极大的影响。

北海、东莱,长久以来偏安一隅,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战事,可一旦袁绍或者公孙瓒腾出手来,到时候第一个对付的肯定就是北海国。

那时候再想置身事外的话只怕难上加难了。

上一次都昌城被围,孔北海已经吃了一次大亏,这一次,他说什么也不会让悲剧重演。

因而,当孔融听说了李贤跟庄文的矛盾之后,他打算毫无理由地支持李贤。

不为别的,只因为李贤麾下有北海境内第一强军。

以后,用得着李贤的地方多了去了。

至于庄文,能够做县令的人才多的是,可能够杀死张饶,把管亥玩弄于执掌之间的人物只有李贤一个!

孰轻孰重,孔融自然分的很清楚。

庄文准备的那些黑材料,对孔融来说根本无伤大雅,他要的是李贤的忠心,李贤的战力,至于其他,根本就是可有可无。

当然了,若是李贤有治理内政的才能,孔融也愿意给他机会,让他尝试一番。

此番,除掉庄文,让李贤上位是孔融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是韩信之才还是樊哙之才,一试便知!

省的别人说孔融太过小气,亏待有功之臣。

尘埃落定之后,简长史并没有久留,翌日一早他便押着庄文回返都昌了。

临行之前,简长史意味深长地对李贤说道:“维中呀,孔北海对你颇有期待,你可莫要让他失望”。

“使君的知遇之恩,我李贤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无它,唯有鞠躬尽瘁而已”

“嗯,你明白就好,有什么难处可以快马报与使君知晓,他不会坐视不理的”

李贤又表了一番忠心,简长史方才扬长而去。

打马回转,望着夷安城高大的城墙,李贤感概万千。

从现在开始,这夷安城就是他李某人的了。

在这东汉末年,要想站稳脚跟,必须有一块隶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无数的历史证明,像黄巾军这般流窜各地,抢一把就走的作风是不可能夺得天下的。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有可能取得一席之地。

经历过后世的网络风暴,李贤脑子有太多太多种田的资料,他需要好生规划一番,然后挑选出可以马上投入使用的,分门别类,这样才不至于无头苍蝇一般乱了手脚。

不过,麾下有徐庶这样的人才,就算李贤想乱了方寸,也几乎没有机会。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领导的艺术。

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就因为他懂得知人善用,充分把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而项羽呢?空有一身武力,却事必躬亲,搞的麾下将领谋士无所适从,最终兵败垓下,成为一大悲剧。

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李贤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学刘邦,学习他的腹黑,他的隐忍。

。。。

第一百四十四章新官上任抓军权

县令与县尉的职责不同,县尉只负责一县缉盗、治安、军事事宜,而县令却要总揽全局,无论是民生还是城池防务,都需要松弛有度

有些事情,一旦弃之不顾,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某种惯例。

李贤可不想被麾下的吏员架空,所以,上任之后,他决定把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抓到手中。

什么是最紧要的事情?

兵权!有道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手里有兵有粮才能活的潇洒。

眼下,马县丞掌管一县财税,又与李贤私交甚好,而李贤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银钱,所以刚开始,李贤并不打算触碰他的利益。

不过,兵权就不同了,如今李贤身兼两职,把夷安的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庄文掌管夷安的时候,麾下有一千五百名军卒,这些兵马虽然良莠不齐,可用来守城、缉盗却是绰绰有余。

正是凭借这些兵马,庄文才在张饶的侵扰下坚持了一天的时间,从而给李贤创造了引诱张饶的机会。

如今,庄文被撤职拿下,李贤走马上任,自然要把这一千五百名军卒控制在自己手中。

怎么控制?

无非是打乱编制、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必要的时候打击一部分,再拉拢一部分。

好在李贤从莒县请来了徐盛,不然的话,李贤还真不知道把这差事交给谁。

见了徐盛之后,李贤开门见山,嘴里道:“文向呀,我想把夷安的一千多名守军控制在自己手里,可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不知道你可否屈就游缴一职,为我分忧?”

徐盛目光直视李贤,嘴里道:“若不是使君,我徐盛早已经被陈氏父子算计了,若不是使君,我娘亲的病又怎么会好转,若不是使君,只怕我早已经与我娘子分隔两地,永不相见了,这等大恩,我徐盛便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文向何必如此,一切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我徐盛没有千贯家财不能为使君添置器具,空有一身武力勉强可以入得人眼,只要使君愿意,我愿意为使君分忧!”

李贤大笑,“好,那就这么定了,我会跟周仓、胡七他们打好招呼,你可以到他们营中挑选一些精锐,对那一千五百人,我给予你便宜行事的权力”。

徐盛与李贤相交不过短短半个月的功夫,如果换做他人,说什么也不会把一千五百名军卒交到徐盛手中。

可李贤不但做了,还给了徐盛最大的权力。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全无保留的信任彻底让徐盛拜服了,他单膝叩首,道:“使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这就是表忠心,表示愿意为李贤效力的意思了。

李贤大喜,要知道,在后世里,徐盛可是声明远在周仓之上的人物。

如今,这样的人物在自己跟前纳头就拜,实在是令人狂喜。

“文向快快请起,你我兄弟之间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呀”

徐盛在莒县见惯了人情冷暖,他从未想到世上还有李贤这般待人忠厚,却又不求回报的人物。

徐盛有自己的坚持,他施完大礼之后才站起身来,嘴里道:“礼不可废,不然使君如何御下?”

李贤大笑,道:“受教了!”

说罢,二人便开怀畅饮,足足喝下两坛酒水。

酒至酣处,徐盛真情流露。

徐盛的老母亲之前叮嘱过徐盛,让他要知恩图报,不可做忘恩负义之辈。

没来夷安之前,徐盛也曾琢磨过,如果李贤刻薄寡恩,恶贯满盈,他在报答完恩情之后便会抽身离开。

然而,在夷安城待了小半个月的功夫,日渐富庶的宁家堡,恪守军规的李贤军卒都给徐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李贤都是无可挑剔的。

未及弱冠便执掌一县,这等行径便是太祖刘邦也未曾有过!

徐盛与徐庶相交莫逆,在他二人眼中,大汉朝早已经是行将就木的老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寿正终寝。

那时候,天子失其位,谁能登顶天下?

大汉朝,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无论地方还是朝廷都已经被世家大族所把持。

徐盛空有保国之心,却苦无门路。

心灰意冷之下,原本徐盛琢磨着,再过一段时间就到江东去避难,没曾想,李贤横空出世,非但为他解了围,更找人治好了徐母的病情。

徐盛至孝,自然要竭力报恩。

一个甘愿卖力,一个心喜将才,两人聊的颇为投机。

夷安城,没了庄文的牵绊,李贤的各项政令施展的极为顺畅。

无论是开渠引水,还是修桥铺路,城内的大小富户全都踊跃参与。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临近夏初的时候,整个夷安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与此同时,一纸招贤令张贴在城门口,上面以夷安县衙的名义广招匠工。

无论是木匠还是铁匠,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加入匠工营,享受不菲的待遇。

硕大的水车架在河边,饱受缺水困扰的田地终于泡上了久违的河水。

虽然没赶上春耕用水,可这时候进行适当的灌溉,依旧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对此,乡民们自然感恩戴德。

民以食为天,只有填饱肚子,乡民们才有闲暇考虑更多的东西。

自古以来,土里刨食的乡百姓们便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他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只要官吏能够给他们一点点好处,他们便感恩戴德,整日里念叨着为官者的好处。

之前,庄文在位的时候,百姓们还没觉得有什么,可现在,李贤甫一上任,百姓们就察觉到了两者之间的迥异之处。

相对于李贤,庄文始终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士人模样,而李贤,他那平易近人的模样却是发自肺腑的。

发迹之前,李贤只是个盐丁的事情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是别人,可能还会生出嫉妒之心,可对李贤,乡民们只有无穷无尽的佩服以及感恩。

张饶寇城的时候,如果不是李贤,说不定夷安城早就破了,管亥兵围都昌,如果不是李贤,爱民如子的孔北海说不定也已经不在了,那时候,一旦管亥得手,夷安城肯定难逃毒手。

这样一个对夷安有恩的人物,谁要是敢说他的坏话,只怕早就会被口水淹死……

。。。

第一百四十五章孔融的顾虑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义子吕布杀死,五月,江东枭雄孙坚死于黄祖手下,六月,董卓旧部李催、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城,吕布出逃武关。

与此同时,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掠魏郡、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曹操引兵直入东郡,在濮阳大破白绕。

远在河北的袁绍上表,奏请曹操为东郡太守。

曹操当仁不让,终于名正言顺地掌管一郡大权。

在夷安的李贤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心里面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曹操毕竟是曹操,只要给他机会,他就能够降龙伏虎,成就不世之功。

反观李贤,经过一年的发展,他也只不过在夷安站稳了脚跟,将麾下的兵马精简了一番而已。

跟曹****起来,李贤所取得的成就不值得一提。

六月,青州黄巾连破兖州多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北海国隶属于青州郡,听闻青州黄巾如此猖狂,北海相孔融勃然大怒。

要知道,自打李贤将境内黄巾清扫一空之后,北海国内的百姓很是过上了一年的安稳日子。

如今,乍一听闻临近郡县的遭遇,孔融很有些同情。

同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心出兵征伐黄巾,可听说何仪等人麾下足足有人马近百万,万一引火烧身,仅靠李贤的那几千兵马肯定是无济于事的。

就在孔融纠结于出兵与否的时候,东郡郡守曹操在济北相鲍信的迎接下自领兖州牧。

什么叫自领?就是说,曹操在没有任何朝廷任命的情况下在兖州占山为王,对着天下人说,这兖州是我曹操的了,谁他娘的也别动,谁动我就砍死谁!

向来惟朝廷马首是瞻的孔融得知之后自然痛骂曹操,说其是朝之奸贼。

为此,孔融特意把李贤从夷安唤到都昌,询计问策。

“维中啊,青州黄巾嚣张跋扈,肆意妄为,连刺史刘岱都葬身贼手,我打算派兵剿匪,不知道你意欲何为呀?”

“黄巾号称百万,不过,据我所知,可战之兵不过三成,北海若是有心剿寇,只要派一大将小心行事,区区黄巾根本不足为惧”

“维中似乎话中有话,有什么顾虑不妨一并说来”

李贤微微颌首,嘴里道:“据我所知,东郡郡守曹操曹孟德自领兖州牧,济北相鲍信等人大为拥戴,而袁绍与曹操为至交好友,如果我们贸然出兵,怕是会同时得罪这两位呀”。

孔融明白李贤的意思,眼下曹操正在与黄巾军浴血搏杀,如果这时候北海军出击,很有些摘桃子、捡便宜的嫌疑,单单一个曹操也就罢了,偏偏河北的袁绍也不是个善茬,倘若过了黄河,北海军就要直面袁绍兵锋了。

那时候,向来不以军力见长的北海国拿什么抵挡袁绍与曹操的两面夹击?

指望徐州的陶谦?

孔融叹了口气,道:“天子大权旁落,各地州牧名为朝廷官吏,实际却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我孔融枉为圣人嫡亲,却不能为君上分忧,实在有辱门风呀”。

“使君何处此言,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君身居庙堂之远,能够竭力为民谋利,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忠臣了,若是天下州牧人人如此,百姓安居乐业,黄巾又怎么会三番两次剿而复起?”

孔融深深地看了李贤一眼,嘴里道:“维中,那按照你的意思,我只能看着贼子猖狂、乱臣无道,却无能为力?”

李贤连连摇头,笑道:“我有一计,可使得使君无需一兵一卒便可收取青州民心!”

孔融好名,但凡是有利于自己声望的事情,他都显得极为热忱。

此时,听说李贤有妙计献出,孔融大喜,嘴里道:“快快说来!”

“敢问使君,我北海郡内可有余粮?”

孔融皱起眉头,嘴里道:“除却黄巾滋扰那一次,我北海国向来平安无事,粮秣自然是有的”。

“若是救济十万流民,可以坚持多久?”

流民向来为官府忌讳,只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挣扎在死亡线上,早已经漠视了国法律法,只要有可能,他们便会为了一丝生机去搏杀,去劫掠。

这样一颗随时可能引燃的炸弹,谁也不想放在自己身边。

便是自诩爱民如子的孔融都不想过多招惹流民,毕竟,付出与收获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过悬殊。

孔融虽然是个书生,却也知道不可好高骛远,而且听李贤这语气,好像人数还在十万开外!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北海国内也不过有人口六十万而已。

真要是涌来十万流民,那放到什么地方安置?谁来管理他们?

在孔融心目中,北海国内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已经是一处难得的人间乐土了,他可不想让一帮外来流民坏了这样的大好局面。

救济流民?几百名几千名也就罢了,真要是超过了一万之数,绝对是一件令人头痛至极的事情。

如果是其他人,孔融早就大声呵斥,把他驱逐出去了,可面对李贤,他却不好发火,“我北海国内粮秣有的是,除却百姓日常所用的粮秣之外,别说是十万人,就算是二十万人都足够食用个一年半载的,不过,流民一事事关重大,须得三思而后行”。

李贤看穿了孔融的顾虑,这位孔北海就是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既想要名声,又不想付出代价。

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在太平年月也就罢了,凭借孔夫子积攒的声望,兴许没有人会刻意的针对孔融。

可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所谓的名门望族都抵不上兵强马壮来的实在。

真正到了刀剑相向的战场上,谁去在意你的身份?

后世里,曹操要是在意孔融的名望,就不会逼死他,袁绍要是避讳孔融的声望,又怎么会攻伐他的北海国?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自古皆然。

李贤深吁了口气,平整一番思绪,嘴里道:“使君宽心,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乡民们不会背井离乡,而且,据我所知,青州黄巾多数为本地百姓,剩下来谨守本分的乡民少之又少,只要使君一纸文书传檄天下,名利双收之事唾手可得!”

李贤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孔融不是蠢人,自然了解其中的意思,他迟疑一番过后,嘴里道:“倘若流民蜂拥而至,那又该如何是好?”

李贤挺起胸膛,嘴里道:“如果使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