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田楷犹豫一番,嘴里道:“我本是降将,公孙瓒又为袁绍所灭,理应避讳一番才是,可是,适才定毅所言极是,只要出于公心,何惧之有?使君,我有不同意见”。

“嗯,说说看”

“兖州与青州多次‘交’恶,可是,没有一次能够讨得好处,这说明曹‘操’不是我们的对手,就拿这一次来说,袁绍大军出击,曹‘操’也不甘寂寞,挥军进攻阳关,可事实如何?时至今日依旧未得寸进,在我看来,与其在曹‘操’身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挥军北上,一举吞并冀州,冀州,九州之首也,使君得知必如虎添翼!”

田楷所言虽然片面了些,尤其对曹‘操’实力估算不足,可是,他的分析也很有道理。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要想彻底收拾他,绝非一日之功,就算此番大军南下,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想到这里,李贤心中开始偏向于北进了。

太史慈本为青州都尉,算得上是北军,大军北进,他自然乐见其成,而且,对于太史慈而言,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先锋军虽然在开战之始出其不意攻占泽幕,又‘逼’得袁绍损兵折将,可到头来并不如背矛军立功显赫。

大军如果南下,先锋军肯定无法跟随,只得驻留青州,那时候,岂不是又无战事?

反之,若是大军北进,先锋军就有再次立功受赏的机会。

徐和、田楷畅所‘欲’言,太史慈略一沉‘吟’,也开口说道:“末将附议,大军北上,利大于弊,有道是打蛇不死必为其害,袁绍虽亡,可是,冀州实力犹存,绝不可小觑”。

李贤微微颌首,道:“子龙、叔至、元龙,你们有何高见?”

陈到斩杀袁绍,俘虏审配,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愿再出风头,嘴里道:“末将唯主公马首是瞻”。

“子龙?”

赵云曾经在公孙瓒手下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回乡探亲之后断了联系,可是,赵云却总觉得自己欠公孙瓒一个人情。

“主公,末将愿意挥军北上”

李贤明白,若是北上,乌桓骑军的作战**肯定更强些,他拍了拍额头,道:“容我好生思量,元龙,你意下如何?”

徐和、陈登不在,陈宫便是李贤身边地位最高的文士,他略一沉‘吟’,嘴里道:“主公,北进南下各有利弊,于我而言,北进更佳”。

“这是为何?”

“辽东公孙度、北方乌桓绝非良善之辈,袁绍在的时候,冀州尚且无忧,可是,现在袁绍已亡,凭借袁谭、袁熙,绝难掌控大局,与其坐看冀州沦入他人之手,倒不如据为己有,以立不败之地!”

毕竟是掌控暗营的人物。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友军。

不过,在座诸人绝非迂腐之辈,他们明白,陈宫的分析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胜利果实,到头来却有可能被别人采摘,众人就觉得心中不爽。

冀州也好,幽州也罢。只能成为李贤的地盘,除此之外。谁都无法接受!

北进!

商议到现在,赞成北进的占大多数,李贤环顾左右,道:“诸位都是我的左臂右膀,我李贤能有今日,离不开诸位的辛苦,适才,诸位所言已经很是明了,我也赞同北进的意见”。说到这里,李贤话锋一转,道:“不过,徐州曹‘操’绝非等闲之辈,再者,周仓的背嵬军正在兖州孤军奋战,无论如何都不能将他置入险地。诸位好生思量,可有两全之策?”

陈宫早有思量,李贤甫一出口,他便说道:“使君,下邳兵力不多,仅凭神策军、背嵬军显然难以成事。若是徐统领愿意,不如让玄甲军南下,伺机以动,如何?”

李贤心中一动,这倒是个好法子,即解决了曹‘操’的威胁,又满足了徐和的要求。

不过。挥师南下,意味着放弃了北上开疆拓土的机会,徐和会如何选择?

李贤决定让徐和自己选择:“定毅,不知你意下如何?”

徐和抱拳作揖,道:“末将愿为使君分忧”。

李贤眉头舒展,道:“这么说来……“

徐和抢先说道:“末将愿意领军南下,与背嵬军、神策军互为犄角,共抵曹‘操’”。

李贤很是高兴,徐和能够主动拦下,自然是件好事,他颇为感动,道:“诸位宽心,诸位之辛苦,我李贤必不相负!”

众人一阵谦辞“主公言重了”。

李贤不置可否,道:“既然决定北上,那么今日便定下个章程,如果谁什么好的计策,也不要藏着掖着了,拿出来吧”。

话音刚落,众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到陈宫身上。

陈宫只得苦笑,道:“主公,某确实有一条计策,只是,能否成事却还在模棱两可之间”。

李贤来了兴致:“不妨事,但说无妨!”

“我听说袁尚素得袁绍之喜爱,如今袁绍身死,袁尚在我军中,如果好生利用一番,定然可以省去很多力气,说不定可以免去刀兵之祸!”

一开始,众人都显得兴致勃勃,可是,听到后来,太史慈等人都拉下了脸,免去刀兵之祸?那岂不是说众人没了上阵厮杀的机会?

怪不得陈宫这厮扭扭捏捏,不肯说出来,感情是怕得罪了几位实权军将呀。

如今,陈宫话一出口,李贤笑意盎然,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最佳,“如何利用?”

“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熙素无大志,倒是袁尚自持袁绍之宠爱,在冀州拉拢了一批支持者,若能说服袁尚为我所用,促使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使君觉得胜算几何?”

李贤大喜过望:“我听说审配素来支持袁尚,在我看来,元龙之策有七成的把握”。

七成的把握已经很大了,若是成功,青州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算是失败了,损失也寥寥无几。

像袁尚、审配这等货‘色’,李贤压根看不上眼,留在手中凭白糟践粮秣,若能废物利用,自然是极好的。

不知不觉间,李贤已经被陈宫彻底说服了,他眉目间俱是喜‘色’,似乎觉得可‘操’作‘性’极大,倒是陈宫补充道:“使君,此计虽好,可是却有一处不妥,如果袁尚不为所动,回转冀州之后与袁谭联手,那我们可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了”。

李贤自信地笑了起来:“元龙放心,我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嗯?使君有何高见?”

“适才军卒来报,袁绍临终之前曾经书写一份遗嘱,由袁尚执掌冀州大权,这遗嘱嘛……”

李贤沉‘吟’的功夫,陈宫眼前一亮,他接着说道:“遗嘱就在军中,稍后便可‘交’于袁尚!”

说罢,李贤与陈宫相视一笑,颇有惺惺相惜之态。

四周军将有的人若有所思,有的人却瞋目结舌,他们不知道李贤与陈宫在打什么哑谜,尤其是胡庸,他低头向陈到问了句:“袁绍身上有遗嘱吗?我怎么没看到?”

袁绍是陈到‘射’杀的,有没有遗嘱,陈到最有发言权。

此时,听得胡庸所言,陈到干咳一声,道:“遗嘱之事,自然是有的”。

胡庸眼前一亮:“现在何处?”

赵云看不下去了,他轻斥道:“你这厮,主公说有,那便一定有!”

胡庸不是榆木脑袋,只是有些转不过来弯儿,现在听到赵云提点,他恍然大悟,傻笑道:“喔喔,对对,遗嘱,我看到了遗嘱,不错,袁绍说要让袁尚执掌冀州,主公,可是如此?”

李贤翻了个白眼,道:“闭嘴!遗嘱之事,与尔无关,你且回去收敛兵马,整理军功,出征之前,我要兑现赏赐”。

胡庸咧着嘴角,道:“主公,军功一事,自有军司马计较,我就不去碍事了”。

李贤很是无语。

胡庸的指挥风格一如其人,可谓知人善任,这是他的优点,

出兵一事由于陈宫计策的缘故暂时告一段落,各部军将得了空闲,便是军卒都有了休整的机会。

不过,陈宫却忙碌起来。

首先,要寻找一个善于模仿笔迹之人,伪造一封袁绍的遗嘱。

袁绍身死之后,印鉴也在身上一并落入李贤手中。

只要找到书写之人,遗嘱一事易如反掌。

李贤知道,陈宫麾下的暗营人才济济,各种人才都有,因而,他并不担心伪造遗嘱的事情。

真正值得忧虑的,却还是袁尚的态度!

想到这里,李贤决定要无中生有,推‘波’助澜!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正在高唐城中的袁尚忽然听到狱卒在谈论外头的战事。

袁绍死了,袁尚听罢心中颤抖不已,他的父亲竟然死了!

强忍痛苦,袁尚继续侧耳聆听。

“我听说此番大获全胜,多亏了冀州传来的情报,若非如此,使君也不可能处处料敌先机,技高一筹”

“嗯?你说什么?冀州的情报?”

“嘘,你却是不知道,我有一表弟,正在暗营,他却是偷偷告诉了我”

“谁的情报”

“不可说,不可说,我只能说,此人之地位,不下于屋中之人”

“到底是谁?”

“别问了,若是被屋内之人听到了,你我都有杀头的危险”

谈论声到这里戛然而止,似乎真怕了杀头威胁。

屋舍中,袁尚已经咬牙切齿,“地位不下于我?会是谁?袁谭、袁熙?是了,一定是二人之一,贼子可恨,竟然害的我父身亡,若我回转,定要你们血债血偿!”

。。。

第五百八十八章识破

失利、绝望、惶恐最容易‘激’发人类的负面情绪。

袁尚身在牢笼,逐渐变的多疑起来。

闲来无事,总容易胡思‘乱’想。

军卒无意间泄漏的消息让袁尚彻夜难免,他想了一夜,终于捋清了关系,下了决心。

在袁尚想来,以冀州军的实力,绝不至于败的这么惨,一定有人‘私’通李贤,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涿郡、泽幕为什么会双双失守。

是袁谭?还是袁熙?

袁尚率军南下,消息只有寥寥数人知晓,而袁谭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袁谭泄漏消息,为什么青州水军会出现的那么“恰如其分”?

只可惜,自己身陷青州,难以归返,否则的话,定要拆穿袁谭这等无君无父之人的真面目!

想到这里,袁尚痛心不已。

天见可怜,若能救出内‘奸’,为父报仇,袁尚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袁尚咬得牙齿咯咯作响,他痛恨自己,痛恨所谓的内‘奸’!

忽而,监禁的房‘门’开了。

“三公子?”

“审叔父!”

来的竟然是审配,袁尚大为惊讶。

一直以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审配坚定不移地站在袁尚一边,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袁尚心腹。

此番,二人异地相会,颇有异样之感。

不过,审配面上却带着几分喜‘色’:“三公子,人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番,三公子,你的运数来了”。

袁尚苦笑起来:“叔父莫不是在说笑?阶下囚而已”。

审配正‘色’道:“非也,非也,若无昨日之败,焉有今日之喜?”

“何喜之有?”

“我有一物,公子一看便知!”

说罢,审配将一卷布帛郑重地‘交’给了袁尚。

袁尚揭开之后。一眼看去,顿时心中一跳:“这,这是遗嘱?”

审配面带笑意:“不错,有这遗嘱,你可以名正言顺地执掌冀州大权!”

袁尚大喜过望,可是,片刻之后。他又泄气道:“这遗嘱出现的不是时候,叔父。我已然成为阶下囚,哪有继承大业的资格?”

审配怒斥道:“蠢材!难道你不想为父报仇了吗?”

袁尚心中一痛:“叔父何以教我?”

审配正襟危坐,道:“我且问你,可愿执掌大权,为你父亲报仇?”

袁尚毫不迟疑:“自然愿意,只是……”

“没有只是,只要你愿意,冀州便是你的,谁也夺不走”

袁尚一肚子疑问。“叔父,我父亲真的死了?”

“一箭穿心,毫无痛苦”

袁尚叹了口气,道:“叔父怎么到了这里?”

审配丝毫不以俘虏的身份羞恼,他正‘色’道:“我自然是为公子而来”。

“叔父能够助我一臂之力?”

审配明白袁尚的意思,他想出去。

“袁氏三子,袁氏族长。这是截然不然的两个概念,只要公子作出决断,李贤那里,自由我去分说”

袁尚再次起了疑心:“叔父可否告诉我,这遗嘱从何而来?”

“是青州军士从你父亲贴身衣物中搜出来的”

袁尚摇了摇头,道:“叔父可是失手被擒?”

“不错。青州军早已经布下天罗地网,我与使君分散后,没多久便落网了”

“叔父,恕我直言,这遗嘱怕是假的”

审配大惊失‘色’:“你说什么?这可不能‘乱’说,印鉴、字迹俱是使君真迹,如何作假?”

袁尚低声说道:“父亲虽然宠信我。可是,从未流‘露’出立下遗嘱的意思”。

“那又如何?说不定你父亲想给你一个惊喜呢”

“不然,父亲‘春’秋年盛,怎会立下遗嘱这等不详之物?”

审配一言不发,似乎在思索其中的深远意义。

袁尚略一沉‘吟’,嘴里道:“据我判断,这遗嘱应该是李贤所为”。

“嗯?”

“我与袁谭素来不和,这不是秘密,父亲尚在的时候,冀州大权巩固,可是,父亲战死之后,谁能够掌控冀州大权,这犹在两可之间,如果我凭借遗嘱回转冀州,一定会与袁谭起冲突,那时候,李贤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审配瞋目结舌,“公子智谋无双,下官佩服”。

袁尚在厅内来回踱步:“李贤虽然图谋不轨,可是,我却不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公子的意思是?”

“我要告诉李贤,我要回转冀州争夺大权”

“公子不是说,这是李贤的‘阴’谋吗?”

“是不是‘阴’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逃脱牢笼,做我想做的事”

审配觉得自己有些看不透袁尚了,连遗嘱之事都能看得如此透彻,这等人物,绝非等闲。

须臾,袁尚推‘门’而出,面对跟前的两名军卒,他直截了当地说道:“告诉李贤,便说我要见他”。

军卒怒视袁尚,嘴里道:“贼子无礼!”

“快去,耽搁了大事,你们十个脑袋都赔不起”

军卒颇为恼怒,却也不敢怠慢,他们都知道,李贤确实有求于袁尚,当下只得怒视袁尚。

袁尚不以为意,只是催促:“快些吧,我的耐心有限”。

军卒真想一个大嘴巴‘抽’过去,可是,想到自家军将的再三吩咐,他只得强行忍耐着。

一个袁尚不足为惧,可是,袁尚却干系到李使君的下一步谋划,这就不得不小心了。

没多久,李贤带着美酒、‘肉’食快步而来。

袁尚也不客气,他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酒足饭饱,袁尚径自说道:“我要回冀州,使君有什么条件,不妨说说看”。

这家伙单刀直入,倒是猖狂的很,李贤心中做了评价,嘴里道:“贤侄说笑了,什么条件不条件的。有袁兄之遗嘱,我自然会放人,只不过,麾下军卒与冀州军宿有仇怨,不对他们有个‘交’待,只怕过意不去”。

“什么‘交’待?”

“冀州四县之地颇为贫瘠,留在冀州毫无用处。不如由我暂管,贤侄以为可否?”

“没问题!”

袁尚的爽快让人惊讶。

李贤又道:“贤侄此番回转。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我必定竭力相助”。

“有劳叔父费心了,区区袁谭,我还没有放在心上”

“贤侄不可大意,高干、颜良都已经回转冀州,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

袁尚皱起眉头,道:“不妨事,对付他们。我有心得”。

李贤并不多问,“我已经将遗嘱之事散布出去,想必用不了多久冀州就可以得到消息”。

这是典型的看热闹不怕事大呀。

李贤用心之险恶,袁尚又有了进一步了解,他强忍着吃苍蝇一般的感觉,嘴里道:“叔父用心良苦,小侄在此先行谢过了”。

李贤故作大度。道:“无妨,我与你父亲道虽不同,但是惺惺相惜,很是珍重,若你能完成他的遗嘱,想来他九天之灵也会很开心的”。

袁尚干笑着。不再多言。

如果袁绍真的有灵,一定会从地下蹿出来掐死无耻的李贤!

“贤侄打算何时动身?”

“局势‘混’‘乱’,早一日归返,冀州便可早一日安宁”

李贤微微颌首,道:“这样吧,贤侄归返,手头自然不能没有护卫。你持此手令,可去营中挑选六百兵勇,此番归返,你便带上他们吧”。

袁尚行了一礼,道:“多谢叔父”。

又谈了一阵子,李贤并没有提出什么时候放人,于是,袁尚只得继续待在屋中。

等到李贤见了陈宫,他第一句话便透着蹊跷:“袁尚这小子怕是识破了遗嘱”。

“那又如何?难道他拒绝了?”

“不曾拒绝,只想回返”

“此子心思‘阴’狠,他日必成大害,使君可要多加小心”

“养虎不成反被害?元龙宽心,我不会给他机会的,你觉得这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兴许是在青州待的久了,不愿大权旁落,所以想去博一把”

“也罢,消息已经放出,便让他博一把吧”

“使君安心便是,一旦事情有变,暗营定可斩草除根!”

言语间,陈宫透出强烈的自信。

世间人人为棋子,便是下棋之人都有沦为他人棋子的可能。

三日之后,袁尚带着选出的六百‘精’兵一路归返。

甫一出‘门’,闻到久闻的新鲜空气,袁尚眯缝着眼,他告诫自己,他日必要挥军而来!

袁尚身边,审配随行。

审配曾想让鞠义、高览同行,却被李贤拒绝了。

鞠义也好,高览也罢,二人都是难得的将才,李贤哪能放过?

打发走了袁尚,青州军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他们以泽幕城为据点,一步一步往前蚕食。

没多久,冀州便有四县之地落入李贤之手。

这时,太史慈等人跃跃‘欲’试,试图再度北上劫掠,却被李贤喝止了。

当务之急是静观其变,而不是刺‘激’袁谭、袁尚,万一二人因为青州军的缘故一直团结对外,李贤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与此同时,兖州,背嵬军据城而守,曹‘操’的虎豹骑数次冲击却没有取得丝毫战果。

周仓越战越勇,大胜袁绍的消息已经传来,他鼓舞军卒,号召大家像陈到学习,争取‘射’杀敌将。

虎豹骑统领颇为焦急,谁也不知道李贤会不会挥师南下,万一大军倾巢而来,兖州军定然难做抵挡。

有了这番心思,虎豹骑的攻势并不勇猛,所有人都暗自留了一手。

阳关,张辽听闻袁绍兵败身亡的消息,暗自出了一身冷汗,他暗自庆幸,幸好没有做了错事,否则的话,一旦李贤腾出手来,第一件事肯定是收拾他!

曹军尚在城外,援军不知何时抵达,张辽盘算着,须得在援军抵达之前小胜一阵,否则的,无法向李贤‘交’待。

如何行事呢?

张辽苦思冥想。

曹军帐下,曹‘操’也在议事。

“诸位,大军何去何从?”

“阳关易守难攻,不如退去”

“数万大军人吃马嚼都是个天文数字,难道就这么寸功未立地回去?”

“不知主公意‘欲’何为?”

“无他,行险耳!”

“喔?如何行险?”

“若我所料不差,李贤派驻的援军不日即将抵达,我打算让兖州军冒充援军攻打大营,作出一副‘乱’营的样子,引‘诱’守军来攻”

夏侯惇眼前一亮:“此计甚妙,只是,如何约束军卒,杜绝‘弄’假成真之举?”

“这就要看军将的执行力了,如何?难道你们没有信心吗?”

“有,使君拭目以待!”

当天夜里,曹营一阵‘乱’起,火光冲天,呐喊此起彼伏。

高顺、张辽联袂来到城头。

张辽忍不住说道:“难道青州来了援军?伯平,你且留守,我出城打探一番!”

“不可,稍安勿躁”

“这是为何?”

“若是援军来攻,为何不见信使前来?”

“兴许是为曹军所阻,信使不得寸进”

“你还是小觑了暗营的人手,他们若想入城传信,绝对轻而易举”

“你的意思是?”

“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一旦错过了,再想有这样的机会绝无可能”

“文远,你我二人只要守住阳关便是大功一件,何必行险?”

话虽如此,可是,张辽总觉得心有不敢,

青州诸将意气风发,只他与高顺在这里抵挡曹‘操’,何其不公?

“伯平宽心,若是曹军陷阱,我会即可‘抽’身而退,绝不至于陷进去”

高顺知道,张辽一直盘算着立功受赏,这一此,好不容易来了机会,他再也忍受不住。

劝是劝不住的,能劝的话都已经说出了口。

再劝的话,就好像高顺要堵住张辽的进迁之路一样。

“切记,定要多加小心,一旦事有不怠,即刻‘抽’身”

“放心吧,我不会恋战的,关中有你,曹‘操’只能望关兴叹”

是夜,阳关城‘门’大开,张辽领两千‘精’锐出城。

城外,一直在暗处窥视的曹‘操’很是遗憾:“高顺太过谨慎,仅仅两千人,就算尽数剿灭,却也奈何不得阳关”。

“主公,军卒徒劳无功,锐气已经折损大半,就用张辽这两千兵马来磨砺他们吧”

“也罢,两千兵也算不错,吕布余孽,杀一个少一个”,曹‘操’对吕布帐下军将印象极差,若有可能,他巴不得将其尽数杀死。

张辽能文能武,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眼下,终于有了除掉的机会,曹‘操’有些迫不及待。

。。。

第五百八十九章中计

阳关有守军八千,张辽统领两千兵马出城溺战之后,高顺便急令麾下军将,让他们打起‘精’神,以防万一。复制网址访问

小心无大错!

青州军大胜袁绍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阳关,守军气势大盛,他们信心高度膨胀,甚至一度生出曹‘操’不过寥寥的想法。

曹军弱小?

开什么玩笑,如果曹军弱小,败亡的吕布该如何自处?

无论军卒如何,自始至终,高顺都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冷静。

夜空下,曹军大营宛若一只择人而噬的野兽。

高唐距离下邳足有数百里路,谁的兵马能够日行百里?

高顺觉得曹军“大‘乱’”的时机太过巧合了,也许其中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只可惜,张辽不听劝告,执意出城,否则的话,守军只要固守待遇,那便毫无过错。

“轰隆隆”,城‘门’在身后关闭。

出城之后,张辽觉得气氛有些诡异,此时,派出打探的军卒还没有回转,可是,火光中,曹军的“纷‘乱’”更大了。

是进还是退?

此处临近城‘门’,就算退却也有足够的时间,反之,一旦张辽继续前行,万一中计,就算他勇冠三军,却也不可能将他麾下兵马全须全尾地带出来。

这可如何是好?

不知过了多久,贪‘欲’占据了上风,张辽一声令下,两千‘精’锐便随他一道前行。

暗处,曹‘操’终于松了口气,适才,青州军显然迟疑了一阵子。

幸好,张辽还是动了。

五百步,四百步,三百步,目标越来越近,当最后一名军卒脱离城下,曹‘操’把臂一挥。嘴里道:“杀过去,莫跑了一人”。

“喏!”

兖州军不惜“自伤残杀”演出了一场戏,让张辽误认为兖州军大‘乱’,为的就是对付青州军。

生‘性’沉稳的高顺稳坐钓鱼台,唯有张辽忍不住‘诱’‘惑’,出兵观望。

陡然间,喊杀声大作。

箭矢、短矛之类的物事凌空而至!

曹‘操’吃过短矛的大亏。此番大军出征,他也让麾下军卒带上一批。

短矛成本较高。曹‘操’狠下心才制作出了两千柄。

黑暗中,星星点点的火光成为最有效的指引物。

每一处火把所在,都会遭遇密集的箭矢亦或者短矛打击。

一直以来,曹‘操’都将短矛手遮掩的密不透风,此番,甫一发威,张辽所部兵马便成为曹军第一批短矛的试验品。

“噗噗”,相对于青州军制造的短矛,曹军的短矛更为‘精’致。重量也更重一些,中招之后,军卒少有幸免。

张辽目眦‘欲’裂,他知道自己中计了:“听我军令,速速回转,不可恋战!”

“喏!”

想走?

曹‘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留下这一部兵马。哪能让他说走就走?

四下里,蜂拥而至的曹军彻底疯狂了。

在阳关城下盘桓了这么久,寸功未立,曹军早已经憋的狠了,眼下,终于有傻子中计。哪能轻易将其放过?

张辽血染征衣,不知道杀死了多杀敌卒,可是,四下里曹军依旧像蝗虫一般蜂拥而至,仿佛杀之不尽,没有尽头。

跟随张辽一同出城的兵马俱是真正的百战老卒,及时面临险境。他们也不曾惶恐,而是按部就班地往后退却。

只要进入守军的‘射’程,曹军便奈何不得他们!

数百步的距离,在这一刻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张辽想逃,曹‘操’打算尽数歼灭。

六千多名兖州军已经将张辽围的水泄不通。

为了防止守军杀出来救援,曹‘操’又调派两千兵马监视城‘门’。

城头,高顺脸‘色’大变,完了,真的完了。

看模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曹‘操’的‘阴’谋,为的就是设下陷阱,击杀守军。

如果张辽战死,绝不是损失数百成千名军卒那么简单,李贤大胜袁绍带来的士气将在瞬间消逝一空。

城外已然陷入苦战。

“高将军,张将军陷入困境,可要挥兵救援?”

高顺摇了摇头,道:“不必,阳关最重要!”

其实,高顺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

就算张辽身陷重围,只要他想逃,曹军也绝对拦不住。

城外,喊杀声大作,张辽竭力拼杀,试图为军卒开辟一条转战之路。

两千名军卒,在短矛、箭矢的接连打击下折损了四百多人,依旧能战的兵马不过一千多人。

留给张辽的时间不多了,曹‘操’严阵以待,摆明了要将青州军斩杀殆尽。

兖州腹地,还有另外一支兵马在肆虐。

虎豹骑回师之后,周仓所部兵马的活动空间便被压缩到极致。

有心再去破坏破坏,可是,虎豹骑的威胁让周仓不得不据城而守。

孤军深入曹‘操’腹地,一旦曹‘操’大军归返,背嵬军便成了瓮中之鳖,只能任由人宰割。

不过,周仓相信,已然取得大胜的青州军主力一定会派遣兵马南下,他能做的,唯有等待。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天子刘协等了许久,却等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袁绍兵败战死,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一时之间,刘协又惊又怒。

开战之前,没有人看好李贤,谁都认为袁绍的十万大军败了,可事实上呢?

败的却是袁绍,李贤大获全胜。

幸好,刘协没有轻举妄动,否则的话,岂不是暴‘露’了?

李贤表现的实力越强,刘协越不敢轻举妄动。

身为大汉天子,生不能独霸专行,生有何意?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