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幻之盛唐(猫疲)-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尤其擅长在冬季作战。

    主要是因为一个可萨人的请求,通过多方的接触和往来后,可萨汗国有意重金借兵于黠戛斯人,但这些黠戛斯人一贯剽抄成性,很多部众往往昼牧耕,夜盗掠,口碑不是很好,因此希望作为宗主国的宗主国,大唐能够派遣使者作为作为双方盟会的见证,如若能提供一些具有威慑力的担保就更好了。

    担保什么就算了,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现实尔,盟约这东西再怎么信誓旦旦,也是要靠实力来保证的,给任何一方背书都是属于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现在这种条件下,大唐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将士为了别人的利益,投放到数千里之外去拼命找回场子来。

    当然了,从另一方面对我来说,民族和宗教越是丰富多彩的西域,才是最可爱的,神马政教合一的大一统政权,最讨厌了,去死去死。

    还没想到怎么应答,就听见下人报喜的声音。

    大开门香案铺陈,迎来宣旨的内侍,时隔数月,关于我的最终封赏终于下来了。

    “恭喜开府,不过这次依旧是只增封,进爵公。。。”

    皇帝小白还算够意思,当然也不排除我那么大礼之功。

    “瀛洲公?瀛公,不是吧”

    我顿时囧然,好嘛,直接从灵长类动物,直接进化到色狼的高级职称,一想到今后要被人堂而皇之的称为“yin公”“荫公”,我就纠结的不得了

    “此瀛洲,非彼瀛洲。。与那河北故郡不同,乃出自海外三仙山之一,”

    他看出我脸上的不虞,赶忙解释道。

    方丈、瀛洲、蓬莱,海外三仙山之一的,封给我了。好吧,从此以后,没有澳洲,只有瀛洲了,南海所属的某只探险船队已经找到了几内亚岛,并在最西端半岛河口建立了据点,由此再进一步现澳洲大6,似乎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澳洲那些众多的奇形怪状动物,将会成为仙禽瑞兽的后裔,塔斯马尼亚虎、杜杜鸟、大地蜥蜴、鸭嘴兽、树袋熊,。。。我派人来了

    。。。。。。。。。。。。。

    作为唐最著名的军事领袖之一,他最大的成就不是为国家打败了多少敌人,也不是为王朝取得了多少土地,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执政岁月总是有限的,这些应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变化。

    对刚刚从惨烈的内乱重新站起来的唐王朝来说,最大的成就是他建立了系统的对边疆和征服地区长期经营治理的有效制度,让唐人的后裔在那些曾经被视为异域的地区遍地开花。

    并建立了一套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将帅培养选拔制度,这笔遗产厚重到,哪怕后世的君王和执政如何胡作非为,总有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从大时代脱颖而出,前赴后继的力挽狂澜,让这个古老王朝的统治继续维持了三百多年。

    《华历代名将丛书,兴名将传》

正文 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

    第五百九十三章前奏

    “隐公啊,还是形同戏言一般的就封传说中海外仙山。。。天子莫非有所指”

    这是薛景仙的第一反应。

    “至少证明天子存留叙用之意,不管怎么说,这个爵位没能高过郭李两府,。。这显然是给子孙留有余地啊。。”

    出自郑元和乐观的说法

    照例是一大堆看起来恩荣隆重的封赏追赠,不过赐金赐钱赐器物书画珍玩什么的,对我之剩下象征上的意义,弄不好其中的一些诸如彩金币、银铤、象牙、砗磲、珊瑚之属东西,还是我家转托其他名义贡出的。而且这些御赐东西还不能作价卖掉的,得世世代代当作传家宝由子孙供起来,只剩下把平时玩,客人来引入观赏的职能。

    按照礼统,宗亲的正婚大礼要上溯三代,象开国高祖李渊,直接自己父亲祖父为皇帝;贵族的婚礼,也要上及二代,因此中旨还追赠我一千多年后的老爹为藤县伯,老娘为奉义夫人。

    至于我出生后就职在黄老照片里见过的祖父,为了确定身份着实让人煞费苦心,最后还是定为五民等的士,编造了一个戍边折冲府主簿官的出身,再追赠正议大夫。

    可谓惠而不实。

    至于散授从二品镇军大将军,乃至勋转上护军,河西大都督等,都是只有礼仪规格,连俸禄都没有的虚衔。

    唯一比较有用的,录尚书事,转参知政事,这意味我可以时不时的跑政事堂之类的宰相地盘去恶心人,对中书门下侍郎以下的省台官们指手画脚一番。

    再加上赐上开府,就是属官和幕僚的规格翻倍,可以组建自己的亲事府和帐内府,亲事府比同郡王、公主府的常从亲事,掌校尉以下守卫,兼知鞍马,为清道前驱仪卫,帐内府掌领亲事帐内陪从,又称护军府,可以在本邸中维持一千人规模的护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没有人真的会在家里放上那么多士兵,真在长安城里这么做,不但四邻不安,估计皇帝也会派人找你谈心了,而且甲马兵械衣粮什么的,还得自己掏腰包。

    负责操办男方迎婚的礼仪使,也是两位朝中的重量级人物。左礼仪使,是已经退休在家的阁老颜真卿,右礼仪使是丽正院学士,国子祭酒兼京师大学堂山长王维。

    这两位负责典礼的老前辈,愣是把痛恨繁文缛节的我折腾的没有一点脾气。

    随着封赏而来的,还有一个消息是,

    守城专家奉命进京了,以同知枢密院事就任河北道都督,同时汴州刺史兼河南转运使许远,转任都畿少尹,东都留守,听闻到任的消息,洛阳城中居然掀起一阵浪荡子弟泼皮无赖的外逃狂潮,洛阳市井为之一清。

    也昭示着既河北四柱臣之后,守城专家这一系势力,正式进入朝堂中,以填补昔日西北路出身的从龙五大臣系败落后留下的空白,守城专家出身寒门,却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出身,同时也是制衡独孤氏等勋贵旧族的重要力量。

    作为这一系崛起的另外一个标志是,河北按察使姚訚,出任安东布政使兼安东副都护,以调和安东派遣行营、安东讨击军,与平卢道都督兼范阳节度使白孝德的管辖关系。

    天子下定决心调他进京,还有另外一个间接原因。

    史思明终于死了,根据兵科房的探察,他是死在前年战胜室韦各部联军之后的大灾荒中,格外漫长的冬季和绵连白灾,让这位不惑之年的前“大燕皇帝”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而追随他的军队,经过这些年的奔走转战,追随出奔的范阳旧部越来越少,却裹挟了大量靺鞨、契丹、室韦各族部众以充战力,因此成分变得相当复杂,全靠这个二圣的名声和被追杀走投无路的沸怨在维持。

    消息被上层掩盖了半年后,还是在境外的叛军不可避免造成了大分裂,号称十万之众的人马,按照族类出身和远近亲疏,分成耿仁智、硃滔、高久仁、周万志等若干个集团相互攻杀,最后只有石存信两万多人自大室韦南下大同军,带着契丹乙弗部末代酋长一干部中,及史思明的尸骸向朝廷投降,余部皆四散,或为五姓室韦和松漠契丹各部逐杀,或逃亡草原大漠,或是辽东更北的深山中。

    残余的或许还会在边境上活跃上一段时间,但再也构不成大唐像样的外患了。姚訚就任安东,也可以说是负责叛军溃散后,大唐在安东渤海之地的善后事宜。

    由枢密副使仆固怀恩统率的河北总管行台自此撤销,朔方军和河东军的故旧们,也将迎来他们的整顿肃清。

    一些境外叛军,和安东、平卢一线边军有所默契,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叛军攻掠那些域外藩部,所获人口牛马,都用来和边军暗中交换物资,以维持在境外的活动能力,不然以这么一直数量庞大的叛军,没有补给和后援的情况下,还能支撑那么久。

    虽然河北诸道军中,不乏还想将这种局面维持下去的打算,假敌自重,以此抵制过大步调的改变,索要更多的物资和权利,自古以来就是屡试不爽的把戏,但是随着天子手中掌握的资源和人望越来越强势,朝中相应势力和支持者的低潮,这些军将的抱守旧制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再不识好歹,那就不是能否安生做个富家翁的问题了。

    守城专家的转任,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这位在河南道专政一方时,杀伐果断,地方的豪强畏之如虎,大军镇,也被整治的服服帖帖,裁撤废并亢负令行禁止,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

    在家闲赋的时光,主管军屯庄的户曹,也给我送来了一些新产品。

    我看着桌上码起的一堆口粮样品,拿起一块黑不溜秋象土坷垃一样的饼干,放进嘴里。

    “恩,的确是十足的粮食,只是麸皮和渣子多了些。。”

    “回军上,这只是各地军屯庄,效法军用口粮所做的土制饼干,自然不敢与军品相较”

    来人解释道。

    “不过胜在制备简单快捷。。直接用豆薯连皮加工而成。。”

    “前些日子为了军前所需,一百二十六家庄子,用三天就赶制了二十万人份的三日粮。。”

    还有一些象卷成团的方便面一样的东西,

    “这是用地瓜米和土豆丝油炒成的便携干条子,相比粮砖省却重新烹煮功夫,直接和水嚼食。。”

    “若与粮砖杂半而携,则一驮可携军中一伙十日粮。。”

    “就是吃多了会口燥闹心。。”

    我嘿然,这不就是红军长征炒面的古代版本么

    “不过下属已经使人试验过各种解决之道,大可以嚼茶末来解腻。。”

    还有薯饼,就是用红薯和土豆为原料,加工的新一代粮砖,红薯本身有甜味,省却了加糖的工序,相比传统稻麦稷菽更便于加工,也可以做的更精致也更浓缩。

    “改委请增粮砖生产人力配额数番。。”

    “战事不是打完了,怎么还有这么大一批数目的需求啊。。”

    “回军上,此乃外售所需。。”

    “外售。。”

    我顿时惊讶了一下,虽然龙武军所生产的军工产品,考虑兼顾成本的原则,都有简化外售的民用版本,但是连军用口粮也能外售么。

    答案是肯定的,原来很早就有龙武军使用的罐头和压缩口粮流到外面,最初是配给那些军属和遗眷,但她们往往并不完全自己食用,而是部分用来和附近的俄乡民交换其他生活物资。

    这些压缩口粮体积,耐贮存,又顶饿管饱,因此开始有乡人,在丰余之年主动的收集粮砖,作为应急的贮备,以度过来年青黄不接的饥荒时节。

    然后被左近乡邻纷纷效法,迅传播开来,一些殷实人家,也开始主动跑到军屯庄来,用粮食兑换他们上手的压缩口粮,但是军用配给的压缩口粮数量总是有限的。

    于是个别军屯庄开始自己山寨军用口粮,做出土制饼干以牟利,虽然没有军用的好,但是胜在成本更加低廉,但是对于担心饿肚子的人来说,还用在乎什么口味么。只是目前军屯庄还是只肯收粮食,

    军中也注意到这个迹象,觉得可以加以引导和挥,为集体创收。

    我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在传统的俄农经济模式下,古代大多数农民就算遇到丰年,因为缺乏有效加工贮存的手段,无法将余粮保存得太久,梅雨、虫蛀、鼠患等各种都在威胁着他们的口份粮,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将无法长久贮存的余粮,换成更便于贮备和携带的压缩口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龙武军付出的是集体调剂的人工和产能、物耗,就能获得粮食储备上的巨大入差。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进项。

    有了这笔稳定的进项后,或许可以可以将粮食加工项目进一步横向和纵向拓展,做成各种高中低端的便携食品,古人出行的食物需要,还是蛮大的一个市场。

    此外还引申出,关于整顿军屯庄附近野市和市的报告,以及朝廷内部要求制定新五谷作物产量比价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比价,同样是朝廷征收粮食作物,稻贵于麦,麦又贵于稞(大麦),稞又贵于莜麦(燕麦),莜麦又贵于粟(米),粟又贵于黍(黄米),木稷(高粱)比如纳课上,3斗大米5斗粟,自古沿袭波动变化有限,但自从出现新五谷后,关于粮食作物的兑换比价,就比较混乱了。

    按亩征收谷物的地税,上田每亩二十文或一斗栗,中田十五钱或八升栗,下田十文或五升,拓荒田三年两升的标准征收。边屯军田,又有相应的减免。

    关内肥殷之地,一亩上田以最好的年成出麦,最多不过四石有余,而一亩薯豆,可出**石,目前市价斗谷(没脱壳的作物都称谷)二十五钱,斗米(脱壳的稻麦)三十二钱,而生收的豆薯斗价十钱,粗脱皮的薯豆则斗价十五钱。

    其中玉米价高于红薯,具有糖分的红薯又高于土豆,土豆又高于芋类,芋又高于大豆之属,(一斗官斗约等于后市的84市斤)。

    因此以低投入高产量的新五谷,无论是折钱还是纳物,缴纳朝廷赋税的成本,远要比那些传统作物低得多,所谓军屯户经过国赋、军收、备公后“倍收半纳,犹有余粮”。

    因此也在成产出和收入的巨大反差,很多人纷纷改种新五谷为主业,并在军屯庄为核心的主要产区,形成自的粮食交易市场,将自己种出来的麦粟以差价换成红薯、土豆,给地方官府税赋征收和换算造成不的麻烦。

    此外由于军屯庄的低级商品流出,也造成附近家庭手工业的几乎灭绝,那些乡人现自己辛辛苦苦手纺的土布,市售所得无几也少人问津,于是开始改弦更张,转向军屯庄售贩苎麻、丝涤等农产品原料,更有业余或是职业的行脚商人自到更远乡村去,收购这些原料转售军屯庄获取差价之利。

    而这些市、野市又涉及到军屯庄的部分所有权和管辖,让对方官府的税吏不敢轻易介入,贸然闯入被打的半死的事例已经有好几起,这也造成附近乡人趋之若鹜入市,一些罪犯和逃人,也隐匿其中,变成地方治理的一大心病云云。

    此外就是偶尔集体上门拜访为名的,求官活动。

    “朝廷有意派遣通商使臣前往黠戛斯部。。有谁愿意去。。”

    我对着一干召集而来的属官道,他们主要都是低品的年轻官员。

    这个通商使臣的说法,其实不是官面的成为,全称是通藩宣抚封赞使,简称通宣使,属于朝廷乾元朝以后新制的差遣名目,朝廷筹给平叛钱粮而财计维艰,于是在我为的幕后推动下,开始尝试以对外的大宗对外国家贸易来补充财政,从中尝到甜头后就一不可收拾,为了确保稳定的供需关系,朝廷开始以封赠为名,向那些外藩派出常驻的使臣。

    经过这些年的展,当初一名使者几名随从的使,变成动辄正副使判官书记从事通译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常驻使团。虽然是以通商藩务为要,但是因为兵部想籍以探知外藩情形,礼部想确保朝贡体系,于是各种身份的人员都塞进去,变得越多。

    此外一些豪商巨富,乃至公卿家的背景也会提供一些金钱到实物的赞助,主要是了为现新物产和商机的优先权,朝廷拿下的大单子,只要手间漏一漏,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当然早期这种通商使臣,也是具有相当风险和机遇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以及相当学士和见历,难以到那些外藩中开展工作的,他们要负责宣扬教化,移风易俗,乃至改善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这些外藩归心仰慕大唐,处理不好被人砍掉脑袋,也不稀奇。

    早年以买官身的商人,委托和培训的具有外藩背景的武学生为主,再加上一些谋资历新科选士。

    但如果没被人杀掉,并且混的好的话,功名和财富也不过是唾手可得,甚至挟大唐之天威,作为一个事实上如太上皇一般的代理人,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只是,这几年下来大多数与大唐有关系的外藩绝域,都基本被一个萝卜一个坑沾满了,除非任满,要得到一个心名额委实不易。

    可以去的地方也有三六九等,象以倭国、新罗为代表的,这样历史风物文字语言一直追随效法大唐的熟藩臣国,可以之选,大可以舒舒服服的接受当地国君王臣的供养,混上足够的资历带着丰厚的土产馈仪回国转任,象倭国的通商使臣就是我家的专利。

    次一等的,去渤海、回纥这些被征服,或是与大唐一贯亲善的外藩大国,只要行事不太离谱,起码安稳收钱是少不了。

    再次一等,则到西域四十四国之类的地方去,虽然这些国家国寡民,却有商路之利,更兼与中途往来日久,生活水准都不错,新近又加上了占城、林异、真腊、骠国等南中、南海诸国,

    又次一等,则是那些臣服大唐的藩部政权,穷归穷了点,但通信联络也还过得去,只要有好的物产,虽然环境艰苦了些,但是积攒下身家还是不成问题。

    最次的则是那些被征服的新附之藩,往往位于偏远苦寒之地,生活条件恶劣刚刚经过战事而人口凋零,部众百姓多少对唐人充斥着戒惧和排斥,最不好开展。。。。

    前几年可萨突厥来朝,重开商路,上千人的和婚使团一起陪嫁过去,至今还在不停的往家乡寄送钱物。

    这次黠戛斯人来,显然又是一个机会。只是黠戛斯地处极北之域,常年冰封的蛮林和冻土荒原,民风彪悍苦厄,属于出使的畏途,但从规模上却是一个可以与回纥九族比肩的大部,从之前与大唐相当有限的贡赋回易上看,富有物产矿殖,属于尚未完全掘商机的潜力区域。也最容易做出绩效和收益来。

    长安城中别的不多,排资论辈熬资历等叙任外放的各色低品官身人员,却是比街头的野狗还多,总有一些愿意冒险走捷径的人。

    在无尽的公务和礼仪中,我终于等来了宫中决定前往洛阳的亲迎的日子。

    。。。。。。。。。。。。。

    激战之后的天赐岛外,浊浪排空,焦黑的残骸和被稀释成粉红色的血水,一波*的被冲到海里。

    “深河。。你快睁开眼来”

    “我们眼见就要到了大秦了,这里没有人知道你们的身份,也没人在乎你是妹控,。。你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在一起。。”

    “死在这里就不值了。。”

    时雨号船东南山贼,或者说南十八处士,拎着自己账房的领子几乎怒吼道。

    “。。。”

    似乎是最后一句话起了作用,本来僵硬挺挺的林深河,猛然吐出一口海水来,挣扎的活过来。

    另外一些船东,带着手下围着搁浅的时雨号,正在指指点点,赞叹他们的兄弟情深

    “这位就是河北号称弓抢无双忠义胆的南八将军的族兄,齐云兄么。。”

    “不愧是豪胆义烈啊,操着着火的快船,直接冲进大食人的船团,撞翻大食水军主将的坐舰,至其大乱,自身却几乎好无损的时雨号。。”

    听着这些恭维话,南山贼心理只想骂娘,他的钱都花在新船改造上,为了省钱新招都是海事学堂里出来的帆揽手,这一路过来跟着船团倒也没什么,可是一遭遇海战,就给老子出大篓子,也不知道是忙中出错还是急昏了头,或是热血冲昏了脑袋,想驾船逃跑居然给驾到大食人的船队中去。

    乱上加乱,结果一撞就撞上了大食主将的坐舰,然后是惨烈的攀舷跳帮大战,唐船舷墙高于大食船,因此刚开始南山贼手下的儿郎占了不少优势,只要对付那些试图攀上来的大食黑衣卫士,拼命往下丢火罐,倒蜂窝煤球就可以了。

    然后大食船的三个桅杆连帆都烧了起来,砸穿了上层的舱室,也将那些凶狠的黑衣卫士分割开来,南山贼待人乘机抢上对方船去,而那些急于来救援的大食船,慌不择路,都在狭的空间内撞成一团,只有两只较的浆船成功勾上破损不堪的大食船。

    可惜他们也无心恋战,只是将坐舰上的人撤走,待到四处漏水的时雨号,砍断帆揽,摆脱纠缠,从燃烧的烟火里冲出来,却现周边已经沉了一大片战船,有唐船也有大食船,以及下饺子一样在水里沉浮挣扎的人体。

    然后是幸存的船工水手拼命的自救过程,还好船本身隔舱挥了效用,愣是子啊半沉的情况下,依旧成功冲岸搁浅,然后大家纷纷跳进胸高的海水里,这是悲剧生了,主帐的林沈河居然也不知道错了哪根筋,跟着大伙跳下来,然后在浅浅的海滩中再也没有浮起来。

    等大伙儿现了少了人后,才重新在海草中,把变得硬挺挺的他捞起来。

    天赐岛上的烟火,已经被扑灭,正在一片狼藉中,鞭打斥骂着着那些来不及逃走,而连同坐船被抛弃的大食士兵。他们更多的同伴,密密麻麻的沉浮在海水里,随浪漂浮,只有一些还能呻吟挣扎的,才会被船捞起来。

    作为胜利者的唐人上层,却没有多少喜色。

    大食人的水军只是被击退,损失的大头主要是6师,幸存者和运输船团,只有最短的时间备战,并从北天竺海岸的据点获得援助。

    巴格达城中,

    正在召开御前会议,被打断的席大臣伯克麦尔,手捧一张莎草纸的文书,身体有些颤抖起来,旁边是同情和惊异的窃窃私语。

    “席大臣,刚刚得到关于长子的噩耗。。”

    “叶海亚大人在海战中失踪。。”

正文 第五百九十四章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第五百九十四章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回到洛阳的过程波澜不惊平淡不书,回到皇城东侧宣仁门外的立德坊,北断潭边上的梁园,迎接我的却是初晴和萧雪姿领头的家人,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少了一半,作为这次大婚的两位当事人,

    在成礼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们都要暂居在宫中,修习礼仪规制和长孙皇后留下的《女训》《妇礼》等材料,以及听长辈教导新妇的侍奉处居之道,与男方不得见面。作为公主六尚的诸女也要随之陪伴宫中。

    然后是连日几天的繁忙准备,连身体力行安慰那些呆在家里的女人们的功夫和精力都没有,只和家里的辈们亲近一下,然后提前开始类似斋戒禁欲的待修。

    好吧,我忍,反正这一辈子或许就这一遭了,我蹉跎亏欠她们的也是在太多了。

    好容易熬到了日子,要一早起来空腹解手沐浴净身,全身上下连人带衣物用多种香料熏蒸的香喷喷的,期间我不停的打喷嚏,知道鼻子难受都要失去基本嗅觉,才算作罢。

    这个过程中,只能进食一些清淡的现成糕饼冷食,不能吃油腻异味的东西,不能喝酒和浓茶之类影响情绪的东西,吃完还要用薄荷钟乳桂叶调成的药茶漱口。

    唐时新人婚装,女尚青绿,男尚大红,所谓红男绿女之说的由来。不过我本官和品阶都很高,又是尚公主,

    因此穿得是三品职分的毳冕大裳。头戴沉重的七旒,以宝饰角簪导五章:外衣纹饰宗彝、藻、粉米;内裳绘白黑纹的黼和青赤纹的黻,象征山、火二色。系以紫绶,腰饰金银镂鞶囊,金剑,水苍玉佩,朱韈,赤舄等。

    我都被他们折腾的麻木了,不停的试衣,然后往身上装各种珍奇华美的饰物,我感觉我就成了他们堆放的架子,这一身行头走起路来比穿着最厚重的明光甲还要麻烦,步伐和动作还不能太大,不然就要重整了。

    然后还要骑马,并在马背上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按照传统礼制,亲迎是不能坐车,而是皆以骑代步的。(婿骑马妇乘轿乃宋后之俗,与缺马的社会形势有关)

    一直熬到下午的吉时,亲迎的队伍才能出,所谓婚礼婚礼,既黄昏之礼。出门前还要独自到家庙告祭列祖列宗,奉五鼎供,念一堆祷词。

    大意无外乎“老祖宗们在上,瞧瞧子孙我多争气,直接把皇家公主娶回家来为梁氏传宗接代,今后咱们家就是外戚了。。”诸如此类。

    然后打着我字号官爵名位的旗仗仪卫先行出,挑头的是一双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白雁,而且是活装在笼子里的,也叫做雁盟,然后是装车上的,用作入聘的白鹿青牛白花熊(熊猫)等瑞兽各六双,以及装在大盘离的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什物,沿正街大道招摇而过。

    浩浩荡荡的从皇城右侧的承福门进入皇城大内,又沿着宫城西墙越过大仪殿、丽春台、流杯殿、弘徽殿,穿过嘉鱼门,进入内苑园林中最大的陶光园,在隋炀帝时建造的漆渠九曲尽头,凝碧池旁作为临时闺阁的积翠宫台阶下,才停了住。

    然后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期间做男装的女赞们,拥上前来,身体将亲迎的我堵在阶上,索要催妆诗。

    按照惯例新妇的父亲设筵备酒等候款待来迎亲的新婿,当然只是浅尝不能喝醉,新妇由母亲的左边出房门,接受母亲最后的教导,并授与衣、笄等物作为依凭,使她不忘训诫之言。皇家也不例外。

    只是肃宗身体一直不太好,至于让更老的玄宗老皇帝来招待我,就更离谱了,因此只有杨太真从长安过来,只是为了赶在阿蛮出门前说几句话,交代一些“勤勉谨慎,家内之事,从早到晚,不违夫命。”之类训言。负责给丫头做训的,是当今天子。

    当然这种东西的效果,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呆在门口等候,由跟来的伴从岑参、元结、常建、戴叔伦等人,轮番上阵做过“催妆诗”后,盛装而出的新人让人有些窒息。

    头插对分八钗宝珠步摇,髻被梳理成对角半蝶翻花的式样,前饰以镶满珠玉的桃形金冠,贴额的三菱孔雀眼点玉金红花鈿,垂鬓辫束以玉珠饶耳梳成复杂叠环,看起来富华雍贵无比。

    多层迭色宽领大袖的五色文金彩明衣,内束团花轻罗缠蔓的抹胸,上窄下宽流红素青的高腰长曳裙,各色玉片和珍珠缀成的缠枝芙蓉蔽膝,由错金绣云的宽带束成轻盈一握的腰肢,左右并垂以细绶穿成一双缀满叮当作响金玉的珠配。

    随身的臂钏,手环,项环等饰物,掩在重重轻纱单里,在昏黄华灯背景下,隐隐透出耀目花彩。

    这只是亲迎,催妆的装束,据说还要换好几次不同规格礼服和行妆,之前她已经哭嫁和再妆过一次了。

    这还是那个往日的东西么。流苏缀金的青色罗帷后面,隐约可以看到她脸蛋被用珍珠白的脂粉打底覆色,然后点上唇彩,绘以额红,颊色,眼廊,在眉毛的地方还被点上两点乌漆,好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