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幻之盛唐(猫疲)-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稀罕”

    “素不知史载有:秦兵左手提人头,右手夹生虏,六国之军莫敢当其锋,至今却逊的多了”有冷眼相看泼冷水的,是看起来整天人有些阴沉内敛的范佐。

    “当初怎不见你左手人头,右手夹虏的,还要和我等一同跑路的”旁边这位余宏就顶上杆了。

    他和范佐都是最早随我跑路的一群,作为头号双牌红棍打手,底下跑腿很是干了些勾当的,凭着些机干,现在也混到了郎将的位置。

    只得那范佐哼哼的几声,“莽夫不可言。。。老大说了,那是保全实力。”

    这才想到我的存在,一片嘿嘿然声。

    。。。。。。。。。。。

    “就那成都团结营的货色,我底下的儿郎一个能打三个”有又说起,声音有些沙哑的,却是伤愈不久,说是身板闷的发痒,纱布未全拆就跑出来凑热闹的刘昌周。

    “好歹是人家的地面,莫说这么不堪罢”温疡笑道

    “这发现川兵无用,还是在武后的垂拱四年”突然插入一声坚朗的声音,却是刚上来的兵曹陆少裔,连日的编训操劳人有些黑瘦,眉眼间却是精神弈然,方才得闲,见得热闹就忍不住出言。

    “少裔说的是陈子昂《书田将军边事》的札子把”与他相熟的高千里笑道,同是南衙五内军府的兵科和尉官出身的渊源,高千里他亦是知道这段典故。

    “正是,那是武后垂拱元年的奏事,说川兵多半是成都顽民,虽知征鼓之数,却不习山川之险,每日行一舍之地,便动辄叫苦连天,更何况束重甲而趋前,执矛与敌争斗。。。。”陆少裔继续道

    “依他看来,南蛮一人持矛入侵,川兵百人见而奔逃,嘿嘿”高千里补充道

    “这也形容的太过,要说那崔节帅的成都兵尚称精锐把,八州六镇也不乏良健之士,”。温疡,又转头对余宏、范佐道

    “那崔节帅帐下那些号做虎彝、长硖、神标的健士,你们营下的不是打上门去计较过了,到现在还爽利把。”见这两位脸上,是有要发做起来的。

    “汰,那号货色手上虽有些技艺,也不见得好受。。。。。”“爷的儿郎躺一日,他们至少要躺上三日的”

    “那是,你的兄弟们专往人子孙后代这些上招呼的。。固然他们面如酱缸的,你们何尝不被打成猪头三的模样”

    “你这是啥子意思,来自战阵上还管你上下要害的,掐打撸倒算是客气的”“那是我等重内在的要害,而不在呼外的虚名”“废话少说,要不都拉出来练练。。。。

    听的我开始考虑要不要再增加些强化项目,让这些得意忘形的家伙,多消磨点旺盛的精力,省得动不动口口声声斗鸡对眼的鸹躁不已。

    “素来是北兵长马战善骑射,南军擅水军健于步弩,各有良缺的”见得他们争执起来,很是消耗了些口水的,一直笑嘻嘻看热闹的吕希用,却是出来和稀泥的。

    “其实北川之民素以贫而悍称,崔副节的人马,多出其募,南川沃而优养士,多文学大家的”一直甚少说话的闻少名,比较中肯之说的。

    “那崔使君,不也是连战几场,多有斩货的,克复山北诸县,山南境内绝少流贼的说”。压低了声音的是吐突承催。。。。

    我断断续续的听有些感想,转问身边的骑部郎将解思道:“介敬,依你看来,眼下之大唐健骑,何处最为精良?”他想了想,道

    “属下以为,若以骑战而言,首推安西、北庭之健儿”

    “这又是为何”我还以为他会说是河陇这些西北军呢。

    “安西军多使的都是西域良马,其中多有终生长于马背上的藩众,不过安西北庭太过边远,又藩汉杂从的,宣调不及的”他顿了顿说“现下朝廷便是以河西陇右的边军健骑最为精良了”。

    倒是实话实说,丝毫没有为自己吹嘘的自觉。我心中了然,他所部本就是哥舒经略安西时,多选藩部子弟带出来的健骑之一。

    “因为西北素为朝廷马政之根本。。。”

    说起马政,我又要想起眼下一个麻烦事。

    兵器甲械都备全了,训练也上了正轨,兵员有了,连汰下来的精壮,按照府兵的标准供给,有了去处,但是到马匹上又成了大问题。

    要知道龙武军本来就是一支纯粹的禁卫骑军。

    这要从龙武军的历史渊源说起,其前身本来是太宗时归附的藩部子弟组成的飞骑营,伴随着后来国势强大,征服的部落、番族、附国也越来越多,其编制也不断的壮大,从飞骑七营一直扩编到万骑、左右万骑。

    其成分也不再仅限番属卫宿子弟,而成为真正的将星云集的所在,不但有一些番族酋长甚至可汗的存在,也很是出了些人物,象本朝兵部尚书王毛仲、宰相刘幽求(突厥人),国丈王同矫、国舅王守德的等都出自其中。

    更由于在睿宗、玄宗两朝的夺宫还政中出了大力,某些方面宠信程度更在传统的羽林军上。玄宗掌握局势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羽林军,将原本左右万骑扩编成左右龙武军,与羽林军并列,真正属于老皇帝亲手经营起来的亲军部队,而且相较羽林军偏重于守宫防禁的,作为唯一的马军,龙武军承当的更多的是出行随驾仪卫之责。

    我还以为有人敢作梗,查究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大多数南方地区一样的问题,缺马。当然蜀地并不是不产马,而是缺乏合格军马,虽然官马、民马也不少,但蜀马和黔中道的中南马一样,都是身形普遍小而长耐力负重,健于山道崎岖的品种,不象盛产骏马北方的河西马、天山马、秦拢马一样,高硕肥壮,而西北诸道更是家家户户蓄马成风,慕军往往百姓子弟可以自带马从军。

    虽然通过茶马互市还能获得一些马匹,然而,高原特色的吐蕃马虽然耐力和爆发力都不错,但是到了低地平原,还有个适应过程的问题。特别是不习惯温暖潮湿的南方气候,在春夏两季,很容易犯病。至于南沼国,天无三日晴,敌五三尺平的地方,更别指望有什么好马了。

    连节度使直辖的成都行营三万人,每年也就一千马匹的供给,还是军马老死病死的损耗。

    这好几万多人的骑兵配备足够让那些协办官员愁白了头。好在从长安带出来的那些马,属于皇家直属的飞龙等六厩,尽是全国各地精挑细选进贡的好马,出走时倒是被搜刮了出来,大约有六千之数,用做拖驮骑乘所用,后来一路逃散的杀掉充食的,加上太子带走的,眼下还有二千余。

    在蜀道山路上弃置了大多数车驾后,这些马都分到了军中使用,那些质子营、骑部的家伙倒是眼毒识货的很,到他们手中珍惜的很,都成了老虎借猪,有借无还了,死也不肯再交出来的。

    而那个姚恩,他本来是原六厩之一的飞龙使下一个小小的料使,就是因为他向上司建议收罗皇家内外厩马,以利出行,又善长管侍马匹,才获得随驾出走的资格。在我手下讨事时,特意为我选这匹乌云踏雪的坐驾,便是大秦马和安息马的后代,跑起来特别平稳而耐力健长。

    只好先轮练着,再去西北筹马的人员回来之前,把仅有的少数马匹集中使用,配给最出色的部队,并以此为各军各营竞争的契机,竞争的也极是厉害。

    别看平时解思沉默寡言,但说起这马政、马道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显然是酷爱此道。

    “本朝之马的分为民马和官马,按大唐的地域又有北方的河西马,安西马、陇马、平卢马、南方的川马、黔马等分属,光拢马又可以按繁殖栖息地,细分为天山马、贺兰马、阴山马等等,河西马又有九曲马和河套马之分,象以地域划分的安西马,下又有若干高昌马、于滇马、龟滋马等细分,高昌马中又有瓜沙马和交河马之分。。。。。”

    我无语,我在哪个时代,印象中就知道个蒙古草原可能盛产马,那晓得古代还有这么多的细分。

    “他国外藩也有的大食马、安息马、大秦马、吐火罗马、呼罗珊马、吐蕃马等等之分”。

    “光这北地诸胡之马,如回纥、突厥、契丹、奚、秣褐、室韦等,虽略有不同,无显显之处,但都习于长弛的,惯于窘境的,坚长耐战的,各自依水草流地的品种又有些差别”解思如是说。“又分做东马和西马。。。。。”

    继续无语中。。。

    。。。。”

    而且按照他的说法,就算是北地所出的官马民马,也未必都能成为合格军马,对个头、体形,口龄,健力等等甚至毛色都有标准,就算是官家专门培育出来的军马,也不是都够战斗用,还有拖驮运的辅助马和战马之分。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是什么马都可以成为坐骑的,载重拖运辎重马是最下等,临阵不惊的才能成为战马。

    所谓的“凡征伐而发牧马,先尽强壮,不足则取其次。录色、岁、肤第印记、主名送军,以帐驮之,数上于省”。

    而培养一个骑兵和培养一个步兵的战斗技术是两回事,而骑兵熟悉驾御新的马匹也需要熟悉磨合的时间,所以小说中那种缴获一批战马,就能够马上变出一大堆骑兵来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骑兵的的训练、耗费和配备都和步卒不可同日而语,骑兵下马可以成为步卒,但步卒上马未必就能够成为骑兵,而且战马还要占用另外的配给,马术刀枪技也要比步卒复杂。一骑之用可养步卒三至五员。

    据我所知,这古人拥有一匹宝马就好比,在现代拥有一辆豪华跑车般,是身家地位和的象征,吸引眼球和美女关注的重要条件,大唐举国上下,无不蓄马成风。

    因此,大唐之马政繁盛,为历朝之冠。

    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大唐畜马的监牧之制始于此。又以尚乘局掌天子之御,置左右六闲为皇家养马之始。经过几代的经营

    到了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已经有马七十万六千,置有八坊四十八监,在岐、豳、泾、宁地区间,牧场遍布,地广千里:由于繁殖的多,以至于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新置八监,列布于河曲丰旷之野。是时天下马价低廉,以一缣易一马。

    后又随规模的继续扩大,而置群牧都使东西南北四位:以南厩使管十五监,西使十六监,北使七监,东使九监。

    到开元初,由于战争不断,国马益耗,太常少卿姜晦乃请以空名告身(委任状)市马于各胡州,率三十匹投国者,酬以武官等衔。又于开元九年又诏:“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故骑射之士减曩时。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廕,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以免税免役进一步鼓励民间养马蓄马。

    其后突厥九姓可汗款塞输诚,唐玄宗厚抚之,岁许于朔方军的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官马共牧之,既杂以胡种,军马乃益壮。

    至天宝后,诸军战马已是动辄以万计。那些王侯、将相、外戚私有的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是以谓秦、汉以来,以唐马最盛

    唐代官民盛行养马的一个产物,就是马球比赛的流行,上至天子将相,下至斗升小民,都普遍参与的全民运动,集马上运动之大成,吸收了五胡乱华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遗风,是骑兵战技的前身。家家户户以养马为荣,拥有一匹好马,就象现代人拥有保时捷、法拉利豪华跑车一般风光荣耀。

    到了前年的天宝十三载,还有陇右群牧都使奏:“拢右一道,官蓄的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要知道西北三道加上安西北庭的广大地域内,光陇右一道就蓄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这都是军马的数目,每年有伤病老死的正常损耗万匹,再除了除掉驮拖的挽马,以及母马幼驹,至少有二十万合用的战马,再加上众多番汉杂夷自备马,拉出来轻易可以武装出一支骑兵大军。

    而且相对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放养式畜牧,唐王朝以更先进的厩养,在同样的土地上,可以常备更多的战马,年出栏战马约十数万。当然了,由于唐朝的军马采取的是厩养,虽然先进容易育种也产量高,但容易发生品种退化,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放养,可以通过与野马交配来保持种群的野性和血统,所以要不断的通过互市改良马种。

    此外,朝廷还允许将校官吏自备私马,鼓励民间发展畜牧,因此上述这个数目还不包括众多的民牧和家养的私马。朝廷鼓励民间养马,凡畜马一二十以上者有赏免役,甚至可以冲抵赋税,造就了西北民间养马者甚众,许多人投军都可以自备战马的,而官私大小牧场星罗棋布的局面。为朝廷源源不断的提供新血,最广泛的人力资源,先进精良的兵器,再加上充足的战马来源,造就了争锋塞外草原,长期可以压着那些游牧民族打的,数目可观骑兵部队。

    故而唐朝在长期对外扩张的征战中,对上在强横游牧骑兵,即便落了下风,也有足够退走复来的余地,唐朝的国力人力可以允许多次的失败。

    但是游牧民族就耗不起了,举族全民皆兵的代价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时间畜牧生产,苦寒之地的冬季将是部族要命的威胁。毕竟人口要生息繁衍,牛羊要蓄膘过冬。

    如果一支大军追在天天屁股后面,不得片刻消停,如此往复下来,楞你再怎么骠悍再怎么善战,就是铁人也吃不消。因此许多游牧民族陷入对唐战争的泥潭后,即使没被没有被打跨,却也被疲于奔命的战争给拖跨了,就算纵有侥幸保全了下来,也要一蹶不振,沦别人吞并的附庸。从东、西突厥、到后突厥,到铁勒、薛延陀等等或是覆亡或求和称臣,莫不是如此。

    安禄山造反前,以内外闲厩都使兼知楼烦监,总理天下马政,暗中精选优等上乘胜甲马归于帐下,故其兵力倾天下而能卒反。得仗其积蓄多年强大的马军。

    (而历史上,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吐蕃乘机入侵,失去了西北之后,大唐也也丧失了大部分军马的来源,不复强大骑兵的荣耀。逐渐转为了被动的防御战略。)

    这其中的前情后事,听的我很是唏嘘不已,感情这以骑兵为决定性的力量的古代,战马的多寡,就好比我那个时代机械化部队的比例,是国家的实力指标啊。才知道,难怪无数YY小说到宋朝的兄弟,都混的相当辛苦,整天被动的防御,时常被人攻打的到处救火,都是这缺马祸害的。

正文 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四章

    例行公事领了新举子们参拜先贤,誓言忠君报国等等,缅怀一下当年入少先队的情形。这一场就算结束了。

    府上送了好几桌的筵席来,让那些老蝗虫、新进蝗虫们很是大饱了阵朵侩,也算是这些日来把他们驱使的疲于奔命的优待。

    这时虞侯通报,却是金州轮换回来的人马到达成都府附近了。

    随后引了一年轻的将校来拜见,甫见他就屈行了大礼“金吾左军,金州捷字营左团校尉,向震字允法,率标下1037员,计有伤者467员,参见总大人”又呈递了公文。

    见他一身明光甲,甲叶打磨的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纹理,很是风尘仆仆的,显然衣甲不卸一路不停歇的赶过来的,显然也是个行令如法的人。

    只是看他看待我的表情中,除了对上官例行的恭敬外,还有些叫做崇拜的东西,心中一动,没有直接看公文,唤起问道

    “我似在那里见过你的”,他听了有些兴奋,又有些受宠若惊的,赶忙抱手一礼道

    “属下曾在汉中府,聆受过大人的教诲的”

    随又补充道“现下才知受益非浅的”

    “啊,你是郭石头的手下把”

    果然是他的手下,倒不似郭杲那不苟严谨的作风,向震见这般称呼他的主官,倒是很有些喜色的。

    我心下了然,原来如此,倒也不枉我当初心血来潮,临行前招那些新金吾军的大小将佐谈了一夜的军略。

    毕竟是不同的系统,当初这些边军对所谓禁卫出身的老爷兵,很是有些想法的,直到拉人打上门去,狠狠较量了几场之后,才有所改观的,军中似乎更流行的是拳头说话靠实力交流的。

    这些边军的装备和待遇差了些,但多年养成的战斗意志和临阵经验真没得说。

    于是当晚我拿出最拿手的当初在论坛和小白、愤愤们纸上论战的本事,直接从毛大神的游击战、运动战开始忽悠,直说到到围点打援、破袭战,还有什么战略相持阶段,与将来的局势和贼军的动态判断等等。

    这些边将们说起战术战法战技什么也许不陌生,但对战略层面这种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东西,就不免余力为逮的,就算很有些疑义的,也敌不过老祖宗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成果,纷纷败下阵来,当时就好象唬住了不少人,连那号称万年不开花的郭石头,亦是不免满脸震撼的表情,放下身来很是讨教的一番,看来这里又撞上有一号啊,也算是为高适管领他们创造一些条件。

    问起近况,却是除了蓝田关尚在敌手外,金州及周边其他地区已经肃清了。

    当初高适的新军,初到金州遭遇了南下正在围攻周府安康城的安军,很狠血战一场,本来计划中奔袭,因为队伍初成指挥不那么灵便,被察而变成强战后,很有些凶险的局面。

    这位平时看起来沉稳健守的高老将军,此时突然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爆发出股狠劲,领着骨干营身先士卒压上去,斩倒领头的敌将康全之,一气连冲跨踏平了安军三大营盘十数阵,追这部贼军一气百多里躲到蓝田关上,才退还。

    自此一战树威,顺便斩了三个表现不得力的将官,罢降了十数人官职,上下惊服,迅速把握了军中局面。

    高适进入金州后,就以奉诏代行临阵处置之权的名义,处置了弃走的官员七人,震慑上下,人心方定。派人收拢逃散藏匿的溃兵,并在几个要点集中了人口和钱粮,募青壮以协守,然后逐步四处出击骚扰,却不死据一地,逐步肃清收复了一些治下区域。

    再到后来,前方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我也支援奉应的爽快,因为我不是那种容易妒忌部下成就,而特意制造困难打压,贪功冒己的白痴。

    再说这位将来的“中唐国柱”的名号可不是吃素的,只要有这么个大保险在那里,离需要我亲自领军上阵的日子还早了,。。。。。。。。。。。。。。。。。。。。。。。。。。。

    现在按他的说法,当初即便对我预计定下的军略有不以为然的。但几番料敌于先之后,上下就已经“无不惊而敬服之”了。难怪当初高达夫,给我的行文中除了大量的情况和分析外,结尾就就是一个“尽如所料”。

    这便是知道历史大方向的好处,这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让我小小的得意一场。

    “允法”我想了想“有兴趣到武学士官夜校中修习一番吗“

    “多谢大人栽培了”他爽快的欣然一把拜倒。

    这个夜校的东东,却是来自我纸上谈兵的恶习。

    一路来,我本就有给部属讲课的习惯,这小白随军后养成的瘾头,往往都会召众将升帐,以计议军略为名,顺便给那些新入的边将们上一课。

    因为我发现这些古人往往不缺少丰富的战场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军事教育,全靠前人一些兵书旧自学自摸索。因此我每有军议,都会说些军事典故让他们辩究得失,因成了惯例。

    后来干脆固定下来,呈请办了个士官夜校……讲武学堂。让军中那些有过边事经验的,以及一些地方上闲赋在家的老军、宿将什么的,用了各种法子和手段,厚资延请来,发挥余热,轮流授讲。我自己也偶尔客串一二,还找人翻印了《玉帐经》《尉僚子》《司马法》等许多兵书古籍,办个图书馆,专供自行取阅。因此只要不是太过驽钝,都能学到些东西的。

    最吸引人的也是这个图书馆,内容尽量收罗的极尽丰富的,还有许多世面看不到的,受管控的军典籍章的。当初许多人也是冲着这个藏书取阅的资格,想法子入了武学。

    后来又接收设在成都武庙的,朝廷道、州武学机构,增建营房、场地、器械、藏书、库房的,还有书画棋室等娱情健身养性设施,这讲武学堂才真正完备起来。

    现在将官们也很有些人泡在其中的,对练操演比画,倒成了一消遣的重要去处。

    据说当年蒋光头就是凭这一个黄浦军校的校长起家吃遍天下,八年抗战、三年国共内战,都成了黄浦同学会轰轰烈烈的展示舞台,我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力经营其中,未尝也没有这么一点小小的私心。再说自小到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被老师折腾的几乎没了脾气,现在总算也轮到我做校长折腾别人的滋味。

    虽说这是朝廷的军队,但在我的一亩三分地里搞点实验田试点,还是可以的,作为军从附属的东西也不少,有了武学这个挂羊头卖狗肉名目,堵住了不少的非议和闲话,毕竟和重新创建一个新事物相比,改良一个旧有的存在,受到的阻力也要小的多罢。

    当然表面上,与往常的武学的差别,也只是多了许多内容而已。

    严格说起来,军官养成制度,可说是整个封建时期的一大缺失,长期缺乏系统性有效的将官培养体系,全靠世家寒门的家传的教育或是自学成才。

    或者干脆经过战场残酷的自然选拔淘汰。而能够从士兵的尸骨里活下极少数,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在苦熬资历的长期过程中,还要有足够的幸运和机遇,才能成长为一方将帅之才,虽然说能够脱颖而出的多数都成就非凡,但可以说人才浪费极大,许多有潜质的人就怎么埋没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已经有了所谓“武进士”的多层将官选拔机制,但其将帅培养方面的内容,却是少的可怜甚至是一片空白的,而此时大多数所谓的官办武学,也是提供一个学武兼读文的地方而已,所学的也更侧重于战斗技艺传统阵型队列等初级的东西。

    至于建立这东西,不是我想改变什么,也没有那种搞个跨时代军事大变革的宏伟目标,搞这种东西的,如烈火烹油的,名出的越大越十轰轰烈烈,死的也奇快也是壮烈,所谓改革先驱,一般都是死后让人缅怀的对象,吴起、商鞅什么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没有名垂千古的无聊情操,只是想自己的手下将来替我冲锋陷阵当肉盾的时候,能够多活一些下来,比别人更长命一些而已。

    安置伤员,拨给酒肉安排饮食,就引了他下去休息。

    期间又发生了个小小的插曲。

    营门口一阵哄笑声,“我们不要人了。。。”,几名军士,正架着一少年往外去,口中还嘟囔着,“你毛都没长全的屁大孩子。。。瞎挤个啥啊”话声突然中断,那少年挣扎推推搡搡中,撞开一个缝隙一下蹿了过来。

    被我的卫士眼疾手快一枪杆扫在小腿,扑倒摁在地上,龇牙咧嘴的却断断续续的喊出来“我要从军。。。。我不小了”,眼神却瞟向坐在看台,一身银甲跨刀的小杨,满脸还是那副冷冷死酷的表情,旁若无人的坐在看台上,斜支着刀鞘腰身眼神飘忽的很不爽的样子,因为我的刻意宽纵,自从摸透了好些营盘后,让军中很是闹了阵飞贼后,显然又在寻思新的名目。

    当然那些被上司臭骂做连毛孩子也防不住的营官们,又把怒火变本加厉的施在底下的操练中,那就不是要他考虑的问题了。

    突然变的激烈了许多,“大人,我能吃苦。。。吃的也很少”,这话一出,嘿然左右都乐了。感情他个干猴的把军中当廉价劳工食堂了。正待吩咐人把他拖出去,“杀人放火,我什么都能做的。。。”。他急了口不择言,这下我都乐了。

    却心头一动,触发了我一个心事,好象但凡是许多的YY小说里,都会有一批从小开始培养的,没有什么道德观人生观,唯主角命是从,以主角的价值观为唯一理想导标的班底,为主角成就一番事业,铵前马后的奔走效命东挡西杀的纭纭。

    我也未尝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培养出一批各种方面的手下,而且虽然周期长了点,但只要把持的好,还不用太担心忠诚问题。

    一问自从招兵以来,还真有不少年纪太小混进来又被检出来不合格的,不但仅仅是流民,还有成都本地的。他这号已经混进来三回了

    又招了小杨过来。“你看他怎么样”,小杨冷冷用眼角瞟了瞟他的身板,那种眼神让我错生出是在看一匹马或驴子什么牲口的错觉,方吐出个字“还行”,

    虽然大家都习惯叫他“鬼小杨”“阴魂不散之小杨”什么的,但我最欣赏的是他这种酷楞的态度,只要是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就算美女当前,也和看一块树木或者石头,并无两样的。

    难怪我家那个一向古井无波的怀石老太监,也生出几分兴趣的,前些日子,突然出手制服他,摸了身骨后,眯这眼睛,吐出一句“有兴趣学咱家这本事吗”。

    “有兴趣带兵吗”现在,我也说了一句

    。。。。。。

    晚上回来,见得小杨脱了甲衣,拿了些零碎背了个包袱,又要出后门去的,问道“又要开始了吗”他恩的一声。

    我唤过来交代“其实你可以这般。。。。这般。。。”

    作为特殊训练的一部分,“你能摸到手的,就算你的”,当初我对小杨如是说“就算有些要紧的,也可以让他们赎取回去嘛”。

    于是那些下面防范不严的,就倒了大霉了,经常有些要紧的事物不翼而飞的,小杨这号虽然少言寡语的,可是敲起竹竿来一样的狠。

    惹得一片哀鸿遍野的直道“日防夜防,企有天天防贼的”,又试图收买的,却被唤去训斥了顿。

    “战阵之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难道还指望别人手下留情的,今能窃得你贴身去,明个就能取你头颅”

    “倒是你禁防不严,布置不到家,回去重新安排罢”

    于是不得不咬牙切齿的重做布置。

    夜静如水,月沉似沟,军营中,刁斗不绝,巡禁森严的。

    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处营帐突然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直呼到“中了,中”“好小子,总算逮到。。。”很是有些扬眉吐气的味道,又有些咬牙切齿的。

    “夷,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