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雅骚(贼道)-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的张原的脑海一片清明,两个多月眼睛不能视物,绝对是一种极限修炼,心练得极静,好比新磨的刀锋一般敏锐,在这种心境下听张彩、武陵读书,听过一遍就能记忆,四书五经,耳闻成诵,现在下盲棋,脑海里就能想象出一张好大的棋盘,红黑双方棋子错落有致,棋子移动历历如在目前,一直下到五十多步棋,丝毫不乱,而且后发制人,双车和连环马已经逼到黑方中宫,呈必胜之势。

  张萼眉头越拧越紧,手里的折扇“哗哗”地扇,眼睛死死盯着张原,不敢相信这是张原蒙着眼睛下出来的棋,他似乎守不住了,想兑子求和都没机会了。

  又下了几步,张原双马逼宫,黑将束手就擒。

  张萼盯着棋盘一动不动,王可餐、潘小妃这几个少年声伎面面相觑,不敢出声,燕客公子心高气傲,脾气火爆,这回下象棋输给蒙着眼睛的张原,定然会大怒,得注意点,别惹火上身。

  “砰”的一声,张萼将黄花梨木棋桌往右侧一掀,棋桌翻倒,三十二个鸡翅木棋子滚了一地,张萼大叫一声:“气死我也!”瞪了安坐不动的张原一眼,怒冲冲走了。

  那些少年声伎跟着走了一大半,只有王可餐、潘小妃还有几个搬棋具来的家仆没走,那几个家仆在收拾棋桌、在乱石滩中找棋子。

  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张原摇了摇头,扶着武陵的肩缓步回家。

  小奚奴武陵喜孜孜的,万万没想到少爷蒙着眼睛能赢张萼,少爷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王可餐跟上来道:“介子少爷,你方才的棋真是精妙,赢得一点也不含糊,真让人佩服。”

  王可餐象棋棋力不弱,不然张萼也不会叫他来摆棋,王可餐说话带着苏州、昆山那一带的腔调,轻言细语,极是温柔,若只听声音,绝对会认为王可餐是女子,在戏班中王可餐也是演旦角的——

  “可餐班”的这些少年声伎都是张萼的大父张汝霖(绍兴人称呼祖父为大父)几年前从苏州那边买来的,张汝霖是万历乙未科三甲进士,在外为官多年,五年前被弹劾罢官,对仕途心灰意懒,从此营建园林,蓄养声伎,绍兴张氏的戏班颇负盛名。

  张原道:“三兄肯定恼了,我这是侥幸赢了一把,代我向三兄致歉啊。”

  王可餐道:“燕客公子虽然不悦,不过肯定不会食言的——介子少爷好走。”

  第四章 兔亭

  从后门进去,穿过小园,经由一条狭窄的穿堂,就会看到一个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边摆放着两株盆栽的黄棠棣,黄色、粉色的花朵已凋零,天井西南两面是相连的两栋二层木楼,张原的母亲吕氏住在南楼,张原住西楼,穿堂的另一侧有一排土墙瓦房,是厨下、杂物和仆役的住所。

  小丫头兔亭脑袋探出栏杆,伸长脖子唤道:“少爷,太太正找你呢。”

  江南仕宦家族,下人称主人为老爷、称主母为奶奶,还有称主母为太太的,张原家只有两个丫头,一个就是这兔亭,张原也不清楚这丫头名字怎么这么怪,应该是他父亲张瑞阳买下这丫头时给取的名吧。

  母亲吕氏已经出现在二楼廊栏边,问道:“原儿你去哪里了,这大热天的,哦,戴着眼罩啊。”

  ——虽是两世灵魂融合,但张原对母亲吕氏的情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母亲的慈爱沦肌浃髓、深彻肺腑,因为张原的眼疾,吕氏到处求医问药,急白了头发,幸好绍兴名医鲁云谷很明确地说能治好张原的眼疾,吕氏这才稍稍宽心,这些天来,每天夜里临睡前,吕氏都要坐在儿子床头,用蒲葵扇为儿子扇凉,一遍又一遍地诵念《白衣大士咒》,祷求南海观世音菩萨让她孩儿眼疾能痊愈,张原就在母亲的诵经声中沉沉睡去,觉得特别安心——

  “孩儿去后面拱桥下乘凉了,母亲有什么吩咐?”张原仰头问。

  吕氏道:“你父亲托西张的族弟寄了信回来,娘念信给你听。”

  小丫头兔亭“咚咚咚”下楼来,说道:“少爷,小婢扶你上楼。”把手伸到张原掌中。

  张原握住小丫头的手,兔亭今年才十岁,手很小很柔软,张原两个多月不能开眼,都记不清兔亭长什么模样了,印象里是梳着两个丫髻、两只大眼睛既好奇又畏怯地东看西看,是有点像小兔子,这是兔亭名字的由来吗?

  张原上到二楼,天气热,房间里待不住,大丫头伊亭搬了两张竹椅摆在楼廊上让吕氏和张原坐着。

  透过栏杆空隙,吕氏看到下面天井边的武陵还在咧着嘴一个劲地笑,便问:“原儿,你们在石桥下玩什么,武陵笑得那么好?”

  张原道:“孩儿和张萼下了一局象棋,赢了。”

  吕氏惊道:“你摘眼罩了!”

  张原道:“没摘,孩儿下蒙眼棋。”

  吕氏不会下棋,不知道蒙眼棋的难,也没在意,只是叮嘱儿子要遵照鲁云谷说的百日之内眼睛不要见光,然后便念信给儿子听——

  张原的父亲张瑞阳早年想通过科举出身,但直到三十岁还连个生员都没补上,蹉跎老童生,只好另谋出路,拜托西张的族叔张汝森,在开封周王府谋了个掾史的差,这是不入品的小吏,张瑞阳在周王府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小心谨慎,勤勤恳恳,终于升到掾史长,从九品,年俸米六十石,折银三十两,也就是张萼五条小金鱼的钱,但对张原一家来说,这些银子可有大用场——

  张原家在鉴湖东岸有田一百二十亩,一年要交两道赋税,夏税征麦、秋粮征米,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税,推行“一条鞭法”,夏税秋粮不再收实物,一律折为白银上交,这固然有便民之处,但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没有银子来源的民户来说,就麻烦了,非得用米麦去换银,而每逢纳税之月,那米麦就被压得极贱,卖不到应有的价钱,很吃亏,张原家一百多亩田每年税银也不是小数目,还有徭役折银、日常用度、仆役、雇工的银钱花费,有张瑞阳寄回来的银子周转,家境就显宽裕了,张瑞阳年俸银三十两,每年寄回来却有六十两,可见在周王府当差还是有点油水的——

  因为路途遥远,张瑞阳两、三年才回绍兴一次,住不上两个月就又走了,张原对父亲感情相对淡漠,这次张原患了严重的眼疾,吕氏本来都要寄信向张瑞阳报急的,后来得鲁云谷医治,这才打算等张原眼疾治好后再写信——

  所以张瑞阳并不知道儿子得了眼疾之事,信中说张原年已十五,不要整日只知玩耍,应该进社学就读了,三、四年后学业有成再参加县学考试,县学考试一年一次,只要每次考试名次有进步就好,三十岁之前争取考中生员秀才,那样就能食廪免役了……

  张原不禁摇了摇头:“三十岁前考取秀才,这个要求是高了还是低了?”

  吕氏见儿子摇头,以为儿子不愿去社学读书,忙道:“你父亲不知道你的近况,读书进学的事当然要等你眼睛好了再说,你不爱读书也无妨,只要我儿眼睛好,读不读书都是次要的。”

  张原这次的眼疾可把吕氏吓坏了,儿子如果眼睛好不了,那就连娶妻都难了,所以她只求儿子无病无灾,别的都不去想了。

  张原微笑道:“孩儿眼睛一定能好的,书也要读,母亲放心。”

  “好孩子,好孩子。”两鬓霜华的张母吕氏眉花眼笑,原儿经此一病,不但懂事知礼了,性子也沉稳了许多,只盼原儿眼疾早日痊愈。

  大丫头伊亭察颜观色,见吕氏高兴,便凑趣道:“少爷已经在读书了,太太不知道吗,张彩读书给少爷听嗓子都读哑了。”

  都在一个院子里,张母吕氏怎么会不知道儿子听书的事,吕氏虽然高兴,却有隐忧,和小奚奴武陵想法一样,觉得这兆头不大好,儿子似乎在努力适应盲眼的生活,她却不知道儿子现在心静生智,只要听过一遍的书大致上就能背诵,有这样的天赋,不读书、不科举岂不是浪费。

  吕氏只以为儿子要听书是为了解闷,道:“张彩、武陵两个小厮识字不多,读不过来,不如出钱去雇两个童生来读书给你听,一天约莫一钱银子,我张家也花得起。”

  张原正要开口让母亲不要费心,却听张彩在楼下禀道:“太太,止水巷的马婆婆要拜见太太。”

  张母吕氏道:“请马婆婆进来。”吩咐伊亭去迎接一下马婆婆。

  张原问:“母亲,这马婆婆是谁?”

  张母吕氏道:“是上回在大善寺烧香遇到的,马婆婆人很热心,听说你眼睛不好,马婆婆就说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去普陀山进香才能消灾解孽——这次来想必是问我明年二月十九要不要带着你去普陀山进香的事。”

  张原忙道:“母亲,儿子眼睛没什么大碍了,再养一段时间就会好,普陀山在海外,风浪难测,母亲不要去,菩萨各庙都有,心诚则灵,家有余钱的话扶贫济困、行些善事最好。”

  吕氏打量了儿子两眼,心想原儿尝了眼疾之苦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点头道:“那就过几年等你长大自己去普陀进香还愿——”

  母子二人说着话,马婆婆上楼来了,六十多岁的样子,根本不用伊亭扶持,手脚利索得很,未语先笑:“张奶奶,老婆子来打扰了,这位就是府上少爷吧,果然生得俊,天庭饱满,眉清目——这眼睛好些了没有,菩萨保佑,少爷的眼疾一定会好的……”

  这马婆婆说话很爽利,像剪刀空剪“嚓嚓嚓嚓”,与张母吕氏寒暄了一会,便说有要事商量,张母吕氏就引着她进房密谈。

  张原坐在楼廊竹椅上,轻摇折扇,他现在听力敏锐过人,母亲与那个马婆婆在房里低语他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这马婆婆并非邀他母亲吕氏去普陀山进香的,却是来为他说媒的!

  第五章 名门美眷

  马婆婆对吕氏说张原如今眼睛有病,就应该赶紧订下一门亲事,这是防备个万一嘛。

  马婆婆没有明说的是:若张原眼睛真的好不了,那恐怕就娶不到清白人家的女孩儿了,只有趁现在还在医治、外人尚不知底细时把婚事定下,绍兴张氏是大族,既已定亲再想悔婚诉讼那就得掂量掂量。

  热心的马婆婆指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她向张母吕氏推荐止水巷一户人家的闺女,什么人物齐整、针线女红样样来得,世代务农,家世清白,只要张家多给彩礼,好事应该能成……

  张原实在忍不住了,唤道:“兔亭——”

  小丫头兔亭赶紧上前问:“少爷,什么事?”

  张原嘱咐了几句,小丫头小鸡啄米般点头,便走到太太卧室门边,脆声问:“马婆婆,你夫家贵姓啊?”

  马婆婆一愣,答道:“姓牛。”

  小丫头又问:“马婆婆说的那位止水巷的女孩儿是姓牛还是姓马?”

  马婆婆没提防这小丫头,随口答道:“姓牛。”

  兔亭便小碎步跑回来报告说:“少爷,马婆婆说那女孩儿姓牛。”

  张原点头道:“也姓牛,很好。”

  房间里的张母吕氏便问:“马婆婆,那位牛小姐可是你夫家的亲戚?”

  马老婆子有点尴尬,她本不想这么早就露底细,但既然吕氏已经问起,那也不能隐瞒,笑道:“太太你听老婆子细细说来,那次在大善寺里遇到太太,听说了府中少爷得了眼疾的事,老婆子就想这山阴张氏是书香门第,总不能因为少爷眼睛不好就胡乱娶妻吧,老婆子就想到我夫家那个侄女不错,家世清白,更难得是性情温柔,府上少爷万一眼睛好不了,那女孩儿也绝不会嫌弃——”

  张原咧嘴无声地笑了笑,心道:“我成了残次品、可怜虫了,就因为我眼睛有病,就要把什么牛姑娘马姑娘塞给我,好像还是恩赐似的,嗯,不嫌弃我,我真应该感激涕零了。”

  就听母亲说道:“我那孩儿今年才十五岁,还不急着议婚,他的眼疾也一定会好的,有劳马婆婆费心了。”

  母亲口气里透着不悦,哪个做母亲的能被人这么说自己儿子啊,好像她儿子就娶不到妻子似的。

  马老婆子显然也郁闷,本来准备好了一肚子委婉说辞,定能说得吕氏动心,不料被一个小丫头两句话问乱了方寸,直接就兜出底来了。

  “是,是,太太说得是,张原少爷的眼睛一定能好的——”

  马老婆子陪着笑,又东拉西扯说了一通里巷琐事,临到傍晚才告辞。

  小丫头兔亭过来道:“少爷,马婆婆临走时为什么狠狠瞪小婢,小婢先前问错话了吗?”

  张原笑道:“没问错,马婆婆是觉得你小小年纪就这般伶牙俐齿,吃惊了,才瞪大了眼睛看仔细你。”

  小丫头“噢”的一声,喜孜孜地走开了。

  大丫头伊亭送了马婆婆回来,对张母吕氏道:“太太,那个马婆婆出去时一路嘀嘀咕咕,说什么好姻缘错过,以后少爷想娶都娶不到那么好的了,还说太太一定会后悔的。”

  张母吕氏知道马婆婆话里的意思,心下不快。

  张原道:“母亲,这马老婆子口口声声烧香念佛,心里简直凶恶,巴不得我眼睛好不了,她好幸灾乐祸,这种牙婆以后不要再让她进门——母亲不用担心,孩儿眼睛一定能好的,其实现在已经能看见东西,只是要遵医嘱,才戴眼罩,再过一个月就可以不戴了,然后读书上进,有了功名,娶一房名门美眷,也与母亲争气。”

  争气可不是嘴上说说的,要争气会很累,可向来贪玩懒散的儿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已经让张母吕氏喜得合不拢嘴了。

  ……

  第二天辰时,王可餐领着西张的两个清客上门来了,小奚奴武陵早就等着了,大喜,这下子他和张彩两个轻松了,不用念书,如释重负啊。

  这两个清客一个姓詹,名士元,一个姓范,名珍,都是三十来岁,童生身份,张原之父张瑞阳便是童生,可不要小看童生,并不是读了点书就能称童生的,童生要经过县、府两级考试,取中者才能称童生,如果再能通过提学官主持的道试,那就是附学生员,也就是秀才,所以说童生虽不是科名,但能闯过县试、府试两关,还得有点学问的,比之一般白丁书生要受尊重。

  詹、范两位是外人,总不好关起门窗挑灯读书,张原便依旧戴着眼罩,在西楼书房与詹、范二人相见,看不到人,只听声音,詹士元声音迂缓,不时还咳嗽两声,范珍嗓门尖细,好似太监。

  范珍说道:“燕客公子让我二人来为介子少爷读书解闷,不知介子少爷要读什么书,是稗官野史,还是话本小说?”

  张原道:“有劳两位先生,我近日开读《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都在书桌上,请——”一面命武陵为两位先生沏茶。

  武陵上茶后退出书房,在廊前与王可餐说话。

  王可餐压低声音道:“三公子的大父门下清客三十多人,听说要来给介子少爷读书,个个踊跃,詹、范两位都是争着来的,小武你可知其中缘由?”

  武陵摇头道:“不知道。”

  声音如少女一般的王可餐说道:“那是因为三公子说了,来给介子少爷念书的,一人一天五钱银子,这还不争着来吗。”

  “一人一天五钱银子!”武陵咋舌道:“那读上一个月,两个人岂不是要三十两银子,我的娘哎,你们西张就是有钱。”

  王可餐轻笑道:“那可不是我的西张,是三公子有钱——哎,小武,你家少爷怎么像变了个人似的,棋下得那么好就不说了,言谈举止都变了很多,你没觉得吗?”

  武陵道:“少爷眼睛有病嘛,脾气性情总会变一些的。”

  王可餐问:“介子少爷的眼睛能好吗,不然就太可惜了。”

  武陵道:“肯定能好,少爷眼睛现在也看得到东西的,就是怕见光,还得养一阵子。”

  ……

  书房里的范、詹二人轮流为张原念诵《春秋经传集解》,每念十五页就换人,轮到詹士元念书时,范珍起身来回踱步,冷眼看那张原,这蒙着眼睛的少年坐在书桌另一端静静倾听——

  “是在听吗,该不会坐着睡着了吧,那岂不是白费口舌,虽然能得五钱银子,可这也太无聊了,而且念得口干舌躁。”

  范珍暗暗点头,心里有了计较,待轮到他读时,他便开始跳行读,这样读完十五页就轻松不少,詹士元在喝茶,不留心就听不出来,至于说少年张原,《春秋经传集解》本来就比较繁难,就是专心听也不可能听出他漏了字。

  范珍念道:“五年春,公矢鱼与棠。夏四月,葬卫桓公。秋,卫师……”

  《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是解释《春秋》的,西晋杜预编辑的这部《春秋经传集解》又汇集了前人对《春秋》和《左传》的注释,这个范珍比小奚奴武陵还懒,武陵只是不想念那些注释小字,范珍连《左传》都是大段大段跳过——

  指节轻叩红木书桌,张原开口道:“范先生,是不是漏了一段?”

  范珍一惊,心道:“这少年怎么就知道我漏念了一段?”问:“这书介子少爷以前读过?”

  张原道:“只前些日听过《春秋》,也知道《左传》是逐句解释《春秋》的,范先生念了‘五年春,公矢鱼与棠’,却没念《左传》对这一句的解释。”

  范珍是极圆滑的人,闻言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这是故意试你一试,哈哈,既然介子少爷如此认真好学,范某敢不专心诵读。”

  第六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既然知道张原听书极为认真,范珍和詹士元也就不敢马虎,打起精神,轮流念书,用了一个半时辰,将《春秋经传集解》第一卷念完,张原要留两位先生用午餐,范、詹二人坚决辞了,说下午未时末再来为介子少爷读书,燕客公子吩咐的事,他二人不敢怠慢。

  张原心情愉快,听了将近两个月的书,今天上午是最畅快的,以前张彩和武陵两个念得磕磕绊绊,念错的字又多,他一边听还得一边猜,好不费神,现在好了,有范、詹两位代读,读得又快又易懂,现在回想一遍,方才听过的第一卷一页一页历历如在目前,全记住了。

  张原心道:“范、詹二人仅仅是童生,学问就不低,至少四书五经是通读了的,这样看来大明朝的秀才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考的,相当于后世的名牌大学生吧。”

  此后数日,范珍、詹士元二人一天两次来到张原府上为张原诵读《春秋经传集解》,一天读两卷,有时读完一卷,时候尚早,张原便向范、詹二人请教一些经义疑难——

  读书而能提问,那就表示书读懂了,会思考了,而更让范珍、詹士元惊异的是:少年张原提问时引用经传原文,随口朗朗而诵,竟很少有错漏的字句!

  除了请教经义,张原还向范、詹二人询问一些时事、政令、风俗、生计——

  清客上接官僚士绅,下接贩夫走卒,见闻多、阅历广,与他们交谈,可以了解很多书本上无法了解的事,这正是张原所需要的,原来的那个张原年龄小,比较懵懂,知道的事情太少,现在的他虽然对晚明的历史大事件比较了解,什么“萨尔浒之战”、“晚明宫廷三大案”、“阉党与东林之争”……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的长河是由小事情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身处的世界,又如何能在这个非常时期左右逢源,乃至脱颖而出?

  范珍恰是健谈的人,谈掌故、说见闻比念书有趣,詹士元虽然谈得不多,但说出来的都颇精辟,比如“命运低,得三西”,是说山西、江西、陕西三地不好做官,山西、陕西土地贫瘠,民风剽悍,抗税之事时有发生,而江西人多地少,出外谋食的人多,两京十三省,算命、看相、堪舆的都是江西人,收不到他们的税——

  听詹士元说到三西,张原不禁想道:“陕西的李自成、张献忠这时也差不多出生了吧,这两大煞星似乎还是同龄人。”

  ……

  这日傍晚,范、詹二人为张原读完一卷书出来,绕到后面准备经由三拱石桥回西张,却见张萼指挥工匠在拱桥下搭建一个竹亭,说是这里凉快,在亭子里读书、下棋惬意——

  范珍、詹士元面面相觑,只要来一场暴雨,这石桥三拱就都要过水,竹亭就会被水冲走,这简直就是往水里丢银子啊!

  可张燕客张三公子就是这性子,他想做的事一刻也耽搁不得,只求畅一时之快,银钱在所不惜。

  “老范——老詹——”张萼唤道。

  范珍、詹士元二人赶紧走到桥下,拱手道:“燕客公子有何吩咐?”

  张萼手摇折扇,问道:“两位给张介子读书,读得可好?”

  范珍道:“甚好,介子少爷聪慧过人,过目不忘,不对,是过耳不忘。”

  “哦,张介子何时有这么聪明了!”张萼翻了个白眼,意似不信,问:“所读何书?”

  范珍答道:“《春秋经传集解》,已读完第十卷。”

  张萼点点头,却道:“明日上午你们两位不要去给他读书,我去,嘿嘿。”

  ……

  六月二十二,节气已过大暑,三伏进入中伏,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张母吕氏天一亮就带着大丫头伊亭还有张大春、张彩父子去城外田庄监督佃户缴纳麦租,宅中除了张原、武陵、兔亭外,还有张彩之母和厨下的两个老年仆妇,总共就只有这么几个人,与西张的婢仆成群是没法比的,但在东张八户中又算得上富足了,东张有些人家连婢仆都没有一个,洗衣做饭全要主妇自己动手。

  小奚奴武陵一早就将书房洒扫除尘,整理得窗明几净,服侍少爷用过早餐后,他自己匆匆喝了两碗米粥和一块糖糕,便去门前等候范、詹两位先生。

  绍兴官绅富户的宅第大门外还有墙门,或六扇,或四扇,用细花篾簟,钉上鎏锡钉,十分华美,而寻常民户只在大门前围一道竹篱,开两扇柴门,武陵就倚在柴门边等,等了半个多时辰没看到范、詹两位先生来,看看日影,差不多是辰时末了吧,难道范、詹二人今天有事不来了?

  武陵刚想进去向少爷说一声,却见三公子张萼头戴方巾,身穿簇新的湖罗衫,手摇折扇,摇摇摆摆地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俊俏书僮。

  “小武——”张萼叫道:“你家奶奶去收田租了是吧?”

  武陵应道:“是。”

  “介子呢?”

  “少爷在书房等着听书。”

  张萼笑了起来:“可怜见的,眼睛坏了就只有整天坐在屋里,没人给他念书就只有发愣。”

  他身后的俊俏书僮也“嗤”的一声笑,赶紧伸手捂着嘴。

  武陵小声争辩道:“我家少爷眼睛已经好了。”

  “好了吗,还戴不戴眼罩?”

  “还戴着呢。”

  “那就是没好。”张萼回头看了那俊俏书僮一眼,使了个眼色,对武陵道:“我自进去读书给你家少爷听,你不用跟着侍候,我嫌你笨手笨脚的。”说罢,带着那书僮进去了。

  武陵冲张萼的背影瞪眼,心道:“说我笨,你更笨,我家少爷蒙着眼睛下棋都能赢你,哼。”

  对那个走起路来扭扭捏捏的书僮,武陵发自内心地鄙视:“肯定是个撅臀邀宠的娈童,哎哟,不妙——诸天菩萨、各路神仙,保佑我家少爷不要被三公子带坏了,千万保佑啊。”

  ……

  张原早起练了两遍简化版的太极拳,虽然拿定了主意要当书生,但健身还是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不得,现在是养眼的时候,练太极拳正合适。

  母亲和伊亭去田庄了,武陵在门前等詹、范两位先生,这内院只有他和兔亭两个人,那小丫头走路极轻,像猫似的,以张原现在的耳力都几乎听不到她的动静,但只要叫一声“兔亭,”那小丫头很快就会从门边探出脑袋来问:“少爷有什么吩咐?”

  脚步声从过厅一路而来,张萼叫道:“介子,介子——”

  免亭怯生生的声音:“三公子,我家少爷在书房。”

  张原走到书房外,拱手道:“三兄你怎么来了?”

  张萼过来碰了碰张原的手肘,笑道:“今天由我来给你念书听,我念得比詹、范他们好。”

  张原料想张萼不会老老实实给他念书,却也不惧张萼捣鬼,道:“那好,有劳三兄了。”听张萼身后还有一人,淡淡的脂粉香,问:“三兄还带了谁来?”

  张萼道:“一个书僮,你以前没见过的。”

  张原不再多问,进到书房坐下,武陵递上两杯香茶后退出去,担心张萼捉弄他们少爷,在廊下听了一会,听到张萼开始念书了,这才放心。

  第七章 白昼读禁书

  张萼念书念得极快,不停歇一气将《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一卷念了二十页,“啪”地将书丢在书桌上,喘气道:“好累,好热。”

  张原道:“三兄先歇会,喝口茶。”

  张萼喝了两口茶,摇着折扇说道:“专念一本书太无趣,我今日带了一本书来,包管你听得如痴如醉。”

  张原微微一笑,问:“什么书,谁写的?”

  张萼不答,却问:“还记得袁石公吗,公安三袁的老二,三年前路过山阴还来拜访过我大父——你年幼,肯定不记得了。”

  张原道:“我记得,袁中郎,大名士。”穿越晚明不知道袁宏道那简直就是《鹿鼎记》里平生不识陈近南——

  张萼“啊哈”一声:“你还真记得啊,那我告诉你,这书便出自袁中郎之手。”

  张原记得袁宏道四十来岁就去世了,便问:“袁中郎还健在吗?”

  张萼道:“死了,前年死的,寿仅四十三岁,少年时花天酒地淘虚了身子骨,所以夭寿。”

  十六岁的张萼这么评价着袁宏道,却不想想他自己娈童美婢、暴殄天物比年少时的袁宏道还荒唐。

  张原心道:“可惜,袁宏道就死了,我原本还指望他提携一把呢。”

  既是袁中郎所著,以张萼的性情应该是喜欢袁中郎的《觞政》或者《瓶史》,《觞政》谈饮酒,《瓶史》论插花,这两本书张原曾经随便浏览过,若能再听张萼读一遍,那就能记住了,既然要走读书科举之路,那么文人士大夫的这些雅趣都要学一学,否则没有共同语言会显得格格不入,要改变,必先融入——

  张原道:“那就请三兄为我读一读袁中郎的大作。”

  “此书字数极繁,我先挑一段念给你听,竖起耳朵仔细听哦,这等奇书不是寻常人看得到的——”张萼清咳一声,翻书轻响,开始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