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雅骚(贼道)-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银铃般的笑声顿时响彻整个四合院——
  婢女芳华衣裙不整地景徽卧室里跑出来,惊道:“景徽小姐,你怎么一个人就起床跑出来了,这身子才刚好一些,若再着凉了可怎么好!”
  小景徽得意道:“我衣帽戴得好好的,不会着凉,我病全好了。”
  小景徽昨日睡得早,所以很早就醒了,听到院中动静,想着会不会是张公子哥哥已经到了,也不叫醒婢女芳华帮她穿衣,她自己就就悄悄找到衣帽穿戴好了起床,开门出来站在台阶上看张原打太极拳,眼睛睁得大大的,无比惊喜——
  婢女芳华发髻凌乱,很不好意思地向张原福了一福,过来摸摸小景徽的手,凉凉的,赶忙拉小景徽回房,说道:“怎么也要梳洗了才好出来呀。”
  小景徽一边上台阶,一边回头问:“张公子哥哥,小姑姑真的没来吗?”
  这句话和昨日景兰问得一模一样,这小姐妹二人虽然知道澹然姑姑可能不会来了,但还是存了幻想——
  张原抱歉地笑笑,摇头。
  小景徽手撑着门边不肯进去,又问:“小姑姑何时生宝宝?生了宝宝就来京城吗?”
  旁边房间里传出傅氏的声音:“小徽,不要啰嗦,赶紧进房去,莫着凉,还有,要称呼姑父才对。”
  小景徽冲张原甜甜一笑,眨眨眼睛,进房去了,门内帷幕垂下。
  ——————————————————
  这几天头痛脑热,更新得少,今天没上班,请假在家休息,码了五千字奉上,明天起会恢复正常更新,本月还有最后一天,手里还有月票的书友请支持一下雅骚,非常感谢!


☆、第三百五十五章 皇帝憋屈

  用罢早餐。张原搭乘内兄商周祚的马车去六部衙门。六部衙门在宫城南面的承天门外。从东西牌楼这边到承天门将近十里路。都察院还要远一些。在宫城西苑的西南端。好在大道平坦宽敞。马车迅捷。两刻时就到了东长安街的玉河北桥。商周祚在马车上叮嘱了张原一些规矩。张原下车后。商周祚便自去都察院办公。
  辰末时分。天气晴好。张原立在玉河桥头向西望。冬阳从他身后照过来。颇为温暖。在他右边。是规模宏大的皇城。皇城周长十余里。城墙巍峨。正南面的承天门有七丈高、十三丈宽。黄瓦飞檐。气势恢宏。承天门是宫城南面的正门。禁卫森严。有红盔白甲的带刀亲卫把守、巡逻。进出官员和太监都要出示令牌。在皇城内当值办公的是内阁和六科给事中。六部衙门则在皇城外。也就是张原现在所处位置的左边。即承天门与大明间之间的千步廊东侧。钦天监、鸿胪寺、翰林院都在这一侧。而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则在千步廊的西侧——
  这里是大明朝两京十三省的权力中枢。政令由此发出。各地文书向这里聚集。张原转头往右看着那高高的皇城城墙。心想:“肥胖慵懒、贪财使气的万历皇帝离我不远啊。已经做了四十三年的皇帝老儿这时在干什么。还在为不能立福王为太子而耿耿于怀吗?”想想万历帝也憋屈。想在自己儿子当中挑选自己的皇位继承人都不能如愿。皇权至高无上很有疑问啊。所以万历帝觉得大明朝的天下不全是他的天下。他的意志往往被扭曲。有祖制束缚他的手脚。有群臣聒噪不休。所以他就怠政。当然。他的怠政可不是放权。批红权他是牢牢抓在手里的。只是内阁呈递进来的票拟和奏章他往往留中不发。也就是说万历皇帝不想管事。可更不想让别人掌权管事。俗谓占着茅坑不拉屎。大明朝这辆庞大的破车就这样死样活气、凭着惯性往前行驶着。随时都会散了架。而前方更是沼泽和深渊——
  张原走下玉河北桥。正要进东公生门。觉得有点不对劲。猛然回头。只见桥的那一头。一个颀长健美的身影正在一株槭树下立着。正是穆真真。便招了招手。穆真真很快跑过来。鼻翼微汗。还有些喘气。叫声:“少爷——”
  “你跟来做什么。()不是叫你不用跟来吗!”不用问也知道这少女是跟在马车后面跑来的。张原有些心疼。面上却是很严肃。不听话怎么行。
  穆真真有些慌张。扯出大旗辩解道:“是太太和少奶奶吩咐了的。要婢子跟着少爷。说京城——”
  “好了好了。”张原摆摆手:“你隔着大老远跟着我有什么用。若边上有个人突然拔刀捅我。你能飞过来一脚踹开吗?”
  穆真真面红耳赤。张口结舌。幽幽蓝眸看着张原——
  张原笑了笑。转身迈步。说道:“随我来吧。这里是皇城禁地。看到那些高大雄壮的卫兵没有。谁敢在这里行凶!”听得穆真真轻快的脚步跟在他身后。自嘲地想:“我来六部衙门公干也带个美婢。这很纨绔吧。不知道以后言官们会不会弹劾我好色。嘿——”
  入东公生门。左首第一个衙门就是兵部。祁彪佳正在兵部衙门边的小门前等着张原。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是兵部郎中。因为未携家眷入京。就住在兵部衙门廨舍。兵部下面就是会同馆。举人们已经在馆门前聚集。不仅有翰社同仁。也有其他省份的举子。有三百人之多。说要联名伏阙上书请求赈灾。这都是翰社的人昨晚发动起来的。张原一看不妙。虽说上书赈灾是为国为民。但皇帝和内阁都不喜欢大批人聚集议论政事。尤其是在这皇城外。更易引起非议。别人也就罢了。他张原可是众矢之的。他是翰社首领嘛。
  张原把文震孟、黄尊素几人请到一边商量了片刻。然后分头劝解众举子。联名上疏可以。但不要一齐拥到户部衙门去。春闱前夕。行事要谨慎一些。于是议定由张原、文震孟、黄尊素和陈其猷四人前往户部衙门呈递赈灾奏疏。其余人留在会同馆等待消息。张原还特意叮嘱范文若、王炳麟等人。请他们留心一下会同馆举人的动向。莫让别有用心者煽动。浙江乡试针对翰社的谣言案至今没有定论。一切都要小心才是——
  户部衙门在街右。靠近大明门。与钦天监和鸿胪寺相对。张原四人来到户部衙门。文震孟不愧为第八次参加会试的场屋老将。到处都有熟人。在这户部衙门有位户部员外郎就是文震孟的同年友人。有熟人就好办事。()当即把《饥民图》和《请赈山东六郡疏》呈给户部左侍郎李汝华。万历四十年后。六部缺官皇帝都不补。往往是一人兼数职。前年户部尚书赵世卿因病离职后。户部就由左侍郎李汝华掌部事。户部难管理啊。全国各地灾情不断。大明财政运转维艰——
  李汝华把张原四人请到后堂。询问山东灾情。张原、文震孟和黄尊素是道听途说。陈其猷却是亲历。说一次哭一次。李汝华道:“山东巡抚钱士完和巡按山东的赵士亨自七月起有数道奏疏言山东灾害和饥民作乱。但奏疏送进宫内。如石沉大海。户部只有让山东诸郡自行赈灾。蠲免赋税却是要皇帝下旨才能施行的。”
  张原恳切道:“李侍郎。山东灾情非仅灾民受苦。还有阻断漕运的危险啊。我等此番进京。在济宁、聊城耽搁了五日。就是因为饥民为盗。袭击临清钞关。致使运河不通。虽然官兵很快驱走了饥民。但运河南北交通阻断了五日。损失已然不小。现在还不是漕运繁忙期。若灾情得不到控制、灾民得不到抚恤。盗贼横行。明年开春漕运必受影响。南北客商亦裹足不前。京幾物价势必腾涨。损失何止数郡的赋税钱粮。”
  李汝华思忖片刻。亲自携了陈其猷的奏疏和《饥民图》入承天门。到午门外的六科直房见当值的六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熊明遇和礼科给事中丌詩教就是山东人。对家乡受灾还是很着急的。当即拟好奏疏连同《饥民图》一起先送至内阁。然后再由内阁大学士票拟。再让内侍送至宫城司礼监。等待批复。现在内阁辅臣只有方从哲一人。忙得是不可开交。而且是瞎忙。票拟好送上去的奏章往往没回复——
  李汝华回到户部衙门。见户部员外郎陪着张原四人还在后堂。就说:“今日已经是腊月二十五。宫中正准备宴除夕、迎新年。年前是批复不下来了。只有先行文让六郡州县自行救灾。”想了想。又道:“暂支临清的水次仓粮六万石赈灾。这是本部职权内的。其余还要等皇帝旨意。”
  张原四人辞出户部衙门。回到会同馆向诸举子说明情况。诸举子虽然不满。但皇帝不批红他们又能奈何。慷慨议论一番。回馆烤火去了。只有翰社诸人还在。知道张社首肯定还有话说。已经抵京的翰社举子已有三十五人。翰社社员基本上来自浙江和南直隶。这次浙江乡试翰社有二十八人上龙虎榜。应天府乡试也有翰社十八人中式。连同文震孟、范文若、焦润生、罗玄文这四个前科举人。翰社总共有五十名举人。虽然在应试的七、八千名举人当中不算什么。但对一个社盟而言。这样的实力已经是首屈一指了——
  现在距离明年二月初九的春闱首场还有四十来天。不能荒废。张原提议在京翰社同仁每隔三日相聚讲学一次。或请翰林院的名儒开讲。或由翰社里的饱学士之士开讲。经史八股、经济军事都可以讲——
  众人轰然响应。人生地不熟。闲着也无聊。寻找合适的讲学场所自然是社首的事。张原请大家在会同馆等待消息。腊月二十八将举行第一次开讲。讲学地点他会在前一日通知众人。
  翰社诸人散后。张原和大兄张岱随祁彪佳去兵部衙门拜见祁承爜。张原有一篇关于辽东局势的奏疏。要请祁承爜代为呈交上去。张原现在已不仅仅是根据他后世的认识来泛论辽东形势。他这一路来京。只要遇到北地来的客商他就打听辽东消息。各种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他都要听。哪些消息是实。哪些消息是虚。他还是能分辨得出的。前几日又与师兄徐光启长谈。对努尔哈赤的动向有了大致了解。与他的后世认知相印证。前日在船上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论建州老奴将立国疏》——
  祁承爜昨天听儿子对张原是不吝赞美。简直有点崇拜。祁承爜却是不怎么相信。认为张原纵然才情横溢。但毕竟年少。除了四书五经又能有多少经世之学呢。这时看了这篇《论建州老奴建立国疏》是大吃一惊。张原开篇就写道:“建州酋奴尔哈赤窥伺我开原久矣。所忌南、北二关款酋为我开原藩篱。未敢遽逞。比年席卷南关。蚕食卜酋。而又厚结蒙古煖、宰二酋。阴谋大举。群驱耕牧。罄耕猛酋故地。震惊我开原边田。此其志又岂在一北关哉!开原与北关(即女真叶赫部。与大明亲善)相倚。无北关则无开原。无开原则北关不能独存。开原、北关有失。则无辽。无辽而山海一关谁与为守……”
  张原这篇疏文从努尔哈赤十多年前建牛录制。到今秋以来八旗制建成。并筑赫图阿拉城来分析。断定努尔哈赤建国在即。将成大明最大边患。必须重兵驻防开原。再于庆云堡、靖安堡、柴河堡各增兵千人固守。联结北关。以防奴酋内袭。而抚顺、清河一带将是奴酋首先用兵之地。应有精兵良将镇守。现任抚顺所游击李永芳不足恃——
  祁承爜是兵部郎中。对于边情当然比较了解。对张原的精辟分析十分惊诧。张原一个江南举子。如何能对七千里外的辽东局势如此洞若观火?
  张原就说这是他向北地商人和邸报里得到的消息分析写成的。大明边患之急。莫急于辽东。辽东之急。莫过于开原和抚顺。祁承爜深以为然。总督蓟辽兵部右侍郎和辽东巡按御史熊廷弼都以奴酋为忧。与张原此疏所见略同。祁承爜答应把张原这篇奏疏交给兵科给事中覆奏。张原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主要心思还得放在春闱上。这份奏疏只是埋个伏笔。并不能改变朝廷对辽东的政策。因为绝大多数大明官员还不相信建州老奴对明朝能有多大威胁——
  祁承爜要留张岱、张原在兵部廨舍用午饭。张岱婉辞道:“家叔已在泡子河畔宅第准备好了午餐——”问祁彪佳:“虎子你也随我二人一起去吧?”
  祁彪佳摇头说不去。
  张岱、张原出了兵部衙门。穆真真还站在小门边等着。张原过去摸了一下她的手。说道:“冰冷。这里可比山阴冷得多。”
  穆真真道:“不要紧。走动起来就暖和了。”
  张岱笑道:“真真真是愚忠。走到哪跟到哪。”觉得自己这话说得有点别扭。真真真——
  穆真真看了张原一眼。怕少爷责怪她老是跟着。好在少爷没有不悦的表示。
  出了东公生门。冯虎和一个车夫坐在一辆马车车辕上缩手缩脚等着。张岱、张原上了车。张原让大兄坐过去一些。叫穆真真也上车。穆真真摇头不肯。说:“少爷。婢子就喜欢跑路。”
  张原道:“你说你一女子跟着马车后面狂跑。这算怎么一回事。赶紧上来。不得推诿。”
  穆真真乖乖上车。贴着车厢壁坐着。只占了一点点位置。张原怀疑她会缩骨功。
  马车驶过东长安街。折而向北。朝崇文门东城角的泡子河飞快驰去。
  ——————————————————————
  介子初到京城。各色人物、各种关系要展开。需要一些铺垫。精彩也即将呈现。请书友们鼓励小道。支持雅骚。新的一月又到了。恳求保底月票。谢谢书友们。(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 点石成金

  泡子河不是河,而是在崇文门内东南隅的一片洼地,雨水积潦,形成大大小小几个长条形湖泊,两岸多高槐垂柳,湖水澄鲜,林木明秀,一年四季都有赏心悦目之景,京城豪富士绅多喜在此修建别墅园林,张联芳两年前花费八千两银子在泡子河北岸建了一处宅第,完全是山阴建筑风格,堂三楹,阶墀朗朗,老树森立,回廊假山,画阁朦胧,涂金染采,雕镂精美,此时虽是隆冬季节,但亭台楼阁掩映于修竹古柏间,犹自蔚然深秀——
  临近正午时,张岱、张原乘车到了泡子河畔,就见结冰的湖泊上有人在拖冰床玩耍,张岱兴致勃勃道:“午后我们也到冰上耍耍,这个乐趣是我们江南没有的——介子,你不会忧国忧民以至于游乐全免吧?”
  张原笑道:“该乐还得乐,我就是愁死了又有什么用,有多大的能力就办多大的事,山东灾情就目前来说,我已经尽力了,若硬要三岁小儿抡大锤,砸到的是自己。”
  张岱赞道:“介子心里明镜似的,仲叔是多虑了。”
  张原问:“葆生叔多虑什么?”
  张岱道:“仲叔说举子就要是举子,不要多事,锋芒太盛遭人妒,仲叔是担心你控制不好伏阙上书的局面,但今日这样就很好。”
  兄弟二人进到仲叔张联芳的豪宅,张原回头对穆真真道:“跟紧我。”
  穆真真身子一绷,有些紧张,她方才听说了董其昌、董祖常父子也住在泡子河畔,少爷叫她跟紧了是什么意思,难道董氏的人会在这里对少爷不利?
  穆真真跟在张原身后掀帘幕入厅,顿觉是两个世界,帘外滴水成冰,帘内却是温暖如春,恍然明白少爷是不想让她傻傻的等在外面受冻——
  高朋满座。笑语盈堂,张联芳喜好交友,又有钱,宅中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见张岱、张原二人进来,张联芳起身过来略问了问联名上疏赈灾的事,点点头,转身对厅上诸友道:“诸位,看看我山阴张氏的后辈才俊,江南无双。绝无夸口。”笑呵呵示意张岱、张原自我介绍。
  张岱和张原团团作揖道:
  “山阴张岱张宗子见过诸位高贤。”
  “山阴张原张介子见过诸位先达。”
  在座文人儒生共有七人,一齐起身还礼,不敢以前辈自居,张联芳的这两个侄子年才弱冠就已高中举人,两个月后还有可能是少年进士,他们岂敢托大,更何况张原现在的名声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常在泡子河边走。哪会不知道董其昌被张原搞得灰头土脸从松江避到京城之事,而且这七人当中还有两个与董其昌关系密切——
  张联芳向二侄介绍他这七位朋友,这七人不是精擅诗文书画的名士。就是音乐、围棋方面的高手,还都是“噱社”成员,噱社是张联芳在京结的一个社,不论八股,只说笑话,张联芳是很会享受生活的人。
  这七人当中张原久闻两个人的大名,一个是沈德符,字虎臣,写《万历野获编》的,见闻很广博。另一个是过文年,字百龄,晚明围棋第一高手,澹然十一岁时曾得到过百龄指点了几天棋艺——
  沈德符身材矮小,妙语连珠,而二十多岁的过百龄却是木然呆坐的一个人。在一群笑话连篇的文士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他偏偏就是噱社中人,张联芳对张岱、张原道:“别看百龄老弟呆若木鸡,他时常一鸣惊人。”
  张岱道:“等下让介子和过先生下一局棋,介子棋力高强。”
  张原忙道:“岂敢,过先生是国手,在下只是闲暇时玩乐而已。”
  张联芳知道过百龄的棋艺不是一般人领教得了的,他们和过百龄下都要受五子以上,说道:“京城第一高手是林符卿,百龄一直想向其挑战,林符卿却自高身份不理睬,认为年纪轻轻的百龄是想借他成名,我要成全百龄,准备明年元宵在隆福寺设赌彩纹银一百两让百龄挑战林符卿,林符卿为了银子肯定会答应对局的,每日一局,连下五局,诸位认为谁能赢?”
  沈德符他们知道林符卿的厉害,雄镇京师三十年,迎战四方名手,无人能敌,过百龄是后起之秀,但毕竟还年轻,恐怕还不是林符卿的对手,碍于过百龄面子,一个个含笑不答,只有张原肯定地说:“肯定是过先生胜。”
  过百龄很意外地看了张原一眼,说了句:“张解元明年春闱必高中。”
  张联芳大笑道:“你二人倒互相吹捧上了——上酒,开席。”
  酒宴开始,众人列坐,张联芳看到那个美貌胡婢紧跟在张原身后,便问张原这女子是何人?
  张原道:“是小侄的侍妾。”
  张岱补充了一句:“武艺高强,忠心耿耿。()”
  张联芳笑道:“既是原侄的小妾,那且到内院与我的姬妾一起用饭。”若是婢女那只能去厨下用饭,张联芳姬妾成群,每日争风吃醋,很是热闹。
  穆真真幽幽蓝眸看着张原,张原笑道:“去吧,不要怕人笑话你饭量大,尽管吃。”
  穆真真涨红了脸,跟着一个小婢入后堂去了。
  这边张原与葆生叔及其友人饮酒说笑话,还不到两刻时,穆真真就出来了,张原问她吃过了,她点头,随她一起出来的小婢捂着嘴笑,张联芳便问小婢笑什么?
  小婢道:“这位姐姐进去,夫人们围着她说话,这位姐姐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就只顾吃菜,嘻嘻。”
  穆真真恰又打了个饱嗝,脸红得要滴血。
  张联芳笑道:“我那些姬妾也善谑,都是我在扬州、大同、北京娶的,这些江北娘们欺负咱们绍兴人是乡下人呢。”
  说说笑笑,宴罢,张联芳花样多,让仆人把他前日在王恭厂花了五十两银子买来的一块大石头抬上来,三十多斤重,椭圆形,没有锋棱。就象是普通的河床砾石,郑重其事摆放在一张铁梨木天然几上,张联芳笑吟吟看着众人——
  张岱知道仲叔的眼光,仲叔在京不经商、不置田产、不放印子钱。但就是有使不完的银子,凭什么,凭的就是他辨识书画古董的高明眼光,财源滚滚,仲叔花五十两银买这么块大石头绝不是象燕客那样发癫胡乱使钱,一定有他的原因,当即凑趣道:“叔父大手笔。买块太湖石就要五十两银子。”
  “有这样丑的太湖石吗。”张联芳哈哈大笑,说道:“前日在王恭厂买石头时,另有一人与我争,我出二十两,他出二十一两,我懒得和他磨嘴皮子,直接提到五十两,那人就说你买你买。我就买了——在座的有没有笑我张葆生是傻瓜的?”
  沈虎臣笑道:“岂敢岂敢,葆生兄有点石成金手。”
  过百龄端详那石头,说道:“在我家乡无锡。此石可堪压瓮做腌菜。”
  众人大笑。
  张联芳让仆人把铁梨木几和昂贵的大石头一起抬到厅外庭院中,这时是午时末,天气虽冷,但日光直射,有点暖意,众人左看右看,这石头映着日色也没有任何奇处,沈虎臣道:“没看到珠光宝气啊,葆生兄,赶快点它。变成灿然一金。”
  一桶水早已摆在几案边,张联芳妥起一杓水,说道:“诸位看仔细了。”将杓子里的水缓缓浇在这块石头上,问:“看到什么没有?”
  众人都摇头。
  张联芳又浇下一杓水,又问:“看到什么没有?”
  众人还是摇头,不就是一块石头吗。难道浇水就长出花来了,沈虎臣呵着白气道:“石头快结冰了。”
  穆真真在张原耳边轻声说:“少爷,婢子看到水从石头面上流过的那一瞬,石头缝泛起绿光。”
  张联芳听到了,双眉轩动,笑道:“好眼力,原侄你这小妾好眼力,就是这点绿光,如鹦哥、祖母宝石之绿,我敢断定,这块石头里有上好的水碧翡翠,价值不下三千金。”
  众人“哇”的一声,五十两银子买来的石头转眼就值三千两银子,张葆生生财有道啊。
  面对众人的惊叹,张联芳不动声色,即传一名玉工进来,当场开石取玉,张联芳有意在众人面前炫耀,玉工是早就候着的,不须半个时辰,一块连着石皮有七、八斤重的水碧翡翠出现在众人面前,张联芳道:“我将以此雕琢龙尾觥和合卺杯各一,三千金绰绰有余。”
  众皆叹服张葆生眼力,这三十斤重的石头还真的就是三十斤金子啊。
  张原虽然也惊叹,心里却道:“晚明人奢侈,很多无用之物被追捧成天价,有钱人银子不知往哪使。”
  张联芳与沈虎臣诸人回厅中饮茶,张岱和张原带了冯虎和穆真真从后园出去,张联芳园子的后面就是一个长约五十丈、宽约十来丈的狭长小湖,此时湖面冰封,一大片坚冰晶莹,有二架冰床由人力拖着,在冰面飞快地滑动,从南到北拖滑一个来回只要六文钱,一群孩子围着争相乘坐,这也是贫苦民众大冬天挣点钱养家糊口,张岱、张原合乘一冰床,让人拖着跑了两个来回,张原坐冰床不尽兴,又在皮靴上系上防滑的鬃毛带子,他拖着张岱一阵跑,张岱大笑,也让张原坐着他来拖冰床,又叫穆真真和冯虎也来一起玩,玩了半个时辰,滑了无数跤,丝毫不觉得冷,张原想着明日叫景兰、景徽姐妹也来这里玩——
  在对岸的一座园子里,苍白清癯的董其昌披着大氅,捧着一个手炉,在他身边是董祖常,父子二人透过栅栏缝隙看着数十丈外冰面上戏耍的张岱的张原,董祖常恨恨道:“他们倒是玩得热火朝天哪。”
  董其昌不吭声,眯着略显浮肿的眼泡只是看着。
  董祖常道:“若让张原春闱得意,那我们董氏只怕再也翻不过身来了,爹爹年事已高——”
  董其昌“哼”了一声,瞪了儿子一眼,说道:“你这废物,一点都不能为父分忧,什么事都要我亲自去。”
  董祖常道:“是爹爹不放心儿子嘛,前几天贡院的——”
  “闭嘴。”董其昌喝道:“不许对任何人提起,听到没有?”
  “是。”董祖常低下头去。
  ……
  张岱听仲叔说了对岸那座园子就是董其昌的别墅,指点给张原看了,又道:“钱老师的宅第也离此不远,我们现在去拜访吗?”
  张原道:“今日没有备办贽礼,明天去吧,杨老师那边也要去。”
  午后申时初,张岱让马车送张原和穆真真回东四牌楼,商氏老仆应门道:“张姑爷,今天好几个人登门拜访张姑爷,帖子在这里,还有一人一直在这里等着。”
  说话间,门厅里走出一人,向张原叉手道:“张公子,小的等了多时了。”,是昨日在朝阳门外见过的小内侍高起潜,未作宫内装束,扮作一个书僮模样。
  商氏老仆道:“这位小哥午前就来了,等了两个多时辰了。”
  张原忙道:“我一早就到户部衙门去了,抱歉抱歉。”拉着小高走到一边,低声问:“是钟公公叫你来见我的?”
  小高苦笑道:“是钟公公要小的来请张公子去相见,不管几时都要等到张公子,所以小的就一直在这里等着了,小的多等一会无妨,就是钟公公也一直在十刹海边的宅子里等着,出宫这么久,钟公公肯定焦急万分了,定会责怪小人不会办事。”
  有钱有势的太监往往在皇城外置宅第,这不稀奇,钟本华虽不贪吝,但好歹在杭州织造署总理了几年,积蓄颇丰,去年回京就在皇城北面的十刹海寺边上置了一处房产——
  张原道:“真是抱歉,我若见到钟公公,定会解释,小高公公,那我们现在就去吧。”
  出门之前,张原看了一下另两位访客留下的名帖,其一是师兄徐光启,其二署名泉州洪承畴——
  张原眉锋轻扬,心道:“洪承畴,我对他倒是闻名久矣,他来见我做什么?”
  ……
  小景徽听说张原回来了,兴冲冲迎出二道门,老门子却说张姑爷又跟着别人出去了。
☆、第三百五十七章 又见客印月

  小内侍高起潜带了马车来,张原和穆真真坐上马车,从东四牌楼的大慈延福宫到十刹海钟太监宅第大约有十二、三里路,那小内侍担心干爹久等,一路催促车夫快马加鞭,两匹驾车大马喷着响鼻,奋力奔驰,车轮急旋,马车在大街上飞驰,越驰越快,车厢都抖了起来,张原喝道:“不要太快,也不争这半刻时。”

  马车这才放缓了行驶速度,待看到十刹海冰封的湖面时,冬阳已落下西山,拖冰床的人收拾器具陆续归家。
  十刹海得名是因为元末明初以来这片水域附近有十座著名佛寺,北京人管湖叫海,所以就叫十刹海,十刹海水域比泡子河那边宽广,分前海、后海和西海,钟太监的宅第就在前海东岸的火神庙靠北一些,距离皇城北安门不过半里地,是一座大型四合院,前后四进,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偏院、跨院,临着前海还有一座花园,比商周祚的那座四合院大了两倍有余,大门是广亮大门,很是气派,此时,暮色下朱门铜钉的大门紧闭——
  小内侍高起潜跳下马车,一看大门闭着,就叫声:“苦也,干爹已经回宫了。”跑上前去敲门,很快门就开了,小高和应门的仆妇说了几句,又跑下来对张原道:“张公子,干爹留下话,请张公子进去稍等,小的这就赶回慈庆宫报信。”回头吩咐那仆妇道:“这是钟公公请的贵客,好生侍候。”向张原行了个礼,撒腿就往北安门跑——
  从这里到北安门是很近,只有半里路,但是从北安门进去要到慈庆宫至少还有五里路,这一去一来要到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