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风流(苹果)-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员中传来一片窃笑之声,无论宋楠如今的地位如何重要,文官们对他考不中科举之事总是当做笑话来听,聚会之时,这也是关于宋楠的一个最经典的段子。

宋楠听在耳中,脸上却起了笑意:“费大学士,如你愿意听,我倒也不在乎提出我的想法;身为大明朝的臣子,每个人其实都有提出为国分忧之策的权利,可不仅是外廷才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没准我们这些外行人也能有好主意呢。”

费宏呵呵一笑道:“倒要请宋大人赐予妙计。”

宋楠拱手向正德施礼道:“皇上,臣确实有些想法,或许能对朝廷财税增加有所裨益,臣可否畅所欲言?”

正德也来了兴趣,托着腮道:“准。”

宋楠谢恩,转向众臣道:“诸位大人,谁能告诉我,我大明朝财税取自何处?”

户部尚书何鉴沉声道:“宋大人,这还用问么?税收取自民间,田亩之税,丁户之税,市贸之税等等,宋大人若是有兴趣,可抽空来我户部,本官可命人专门给宋大人讲个三天三夜。”

官员们发出哄笑之声,宋楠不以为意,正色道:“何大人如数家珍,恐怕确实需要说个三天三夜,但在我看来,朝廷主要税收无非是三种途径,一为农,二为工,三为商。这农工商三字几可概括所有何大人口中的税收途径,是也不是?”

何鉴张张嘴,点头道:“大致不差,宋大人这概括倒也准确。”

宋楠道:“如今我大明税收,农桑田丁之税占据多少份额,何大人可能说个大概?”

何鉴道:“约莫七成。”

宋楠点头道:“矿山盐茶之税几何?”

何鉴道:“约莫两成。”

宋楠道:“然则商业贸易税收也是占据了一成了,这便是问题所在了。”

费宏皱眉问道:“宋大人到底要说什么?”

宋楠道:“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大明朝赋税倚仗的便是农桑税收,占据岁入七成,工商两业加起来尚不足其一半,而我大明朝可耕种田亩却并不多,产量也并不大,将众多劳力限制在田亩之上,所得也是甚为有限的。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固然好,但所耗气力也是巨大的,与其如此,为何不从容易着手的工商二业上入手呢?”

杨廷和淡淡道:“宋大人,事实并非你想的那么简单,不是你想能入手便可入手的,工矿之事固然一本万利,但铁铜金银石碳火油盐井等天赐矿产却并非俯首皆是,那可不是随口说说便有的。”

宋楠道:“说的是,这些固然有资源的限制,譬如有一座大金矿就在脚底下,我们却看不见找不到也是枉然,但这些事大可做些尝试,未尝不必开垦有限的田亩来的更快。”

杨廷和道:“这还用你说,外廷有司无时无刻不在寻矿开矿,你这个建议有司早已在执行了,但结果却是未知。”

宋楠道:“那就好,尽力为之总好过不做,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乃是商业,有句话不知道诸位听说过没有,叫做‘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我大明朝开国一百多年,农桑之事已经自成规模,占据朝廷财税收入七成便是明证,而恰恰是最易实行的商业,却只占据我大明税收的一成,这不得不说是种遗憾。唐宋之期,国富民强,很大程度便是仰仗于商业发达。若我各地市集贸易繁荣,商贾行走大明各地,不仅会增加朝廷的大笔税收,更能带动各地变化。我今日的建议便是请朝廷大力鼓励闲散百姓从事商业,农桑产出不会改变,而经商税收会极大的提高,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殿上静悄悄无声,众人都在思索宋楠的话,考虑着宋楠描绘的这个前景。

就听杨廷和静静道:“我不否认宋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是恐怕是空想而已。谁不知鼓励商贾经营会给朝廷带来好处,从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朝时便对商贾加以鼓励;前朝时,商贾地位低下,甚至商贾之后不可参与科举,为人所轻贱,但在我大明,却从未有这么多的限制。然而事实又如何?我大明朝商业依旧如此低迷,这不是朝廷不鼓励,我想大概是固有的士农工商的想法让百姓们不愿从商,毕竟商贾一心逐利,于本心之中会受人歧视,也没人愿意这么做。”

宋楠呵呵笑道:“杨大人是这么认为的么?我却不这么看。商家逐利本就是天职,商家不逐利,朝廷何处得税收?我只问,百姓们是愿意抱着为商不齿的想法饿死,还是愿意从商经营住高屋大宇吃饱穿暖生活逍遥呢?”

杨廷和皱眉道:“对某些人而言恐怕宁愿饿死也不愿从商,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恐怕还是选择后者。”

“这就是了,百姓都是普通人,他们可不像诸位读过圣贤书的大人们这般的在乎什么身份的高低,他们只希望能吃饱穿暖一家子安稳的过日子罢了。况且就算是在座的诸位大人,又有几个愿意甘于清贫呢?所以不知百姓不愿经商,肯定是另有原因了。”

“但不知宋大人说的原因是什么?”杨廷和问道。

“以我一家之言,我觉得问题出自朝廷的户籍之策上。”宋楠正色道。

第六零一章朝廷的软肋

“宋大人,你说话可要小心些,妄论朝政可不是什么好习惯。”费宏冷声道。

宋楠笑道:“费大学士,莫吓唬我,不论朝政要我等臣民作甚?对比大明建国初年和如今的诸般政策,变化不可谓不大,可见世易时移,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费宏哼了一声不说话,杨廷和皱眉道:“宋大人说说,为何朝廷的户籍之策会让人不愿经商呢?我倒是没想明白。”

宋楠道:“我大明朝民籍归于地方,田甲之制又规定百姓不得离开土地,否则便成流民逃民,商贾之家本就是经营四方,贱买贵卖;这般限制固然会让商贾不能自由穿梭于大明各地经商;诸位都知道,我大明商帮都是拘泥于本地,晋商徽商浙商都是在本地经营,虽然规模浩大,但除了本地之外却未能惠及各地,原因便是他们不能在外地置产经营,就是因为户籍所限之故。”

“胡说八道,哪有这个道理,朝廷造黄册设田甲便是为了防止百姓流窜各地,百姓多懒惰之徒,很多人不安于本地贫瘠,宁愿田地荒废也要去富庶之地食嗟来之食,若照你宋大人的说法,我们应该不管他们,让他们到处乱窜不成?无户籍田甲限制,朝廷的徭役赋税又如何摊派收取?难道满世界去找他们不成?”杨廷和有些恼火,说话也不客气起来。

宋楠也不动气,微笑道:“杨首辅稍安勿躁,我可不是要朝廷废除户籍田甲制度,而是要在这上边做些变通,鼓励有能力的商贾将银子花在经营建设之上,减少对他们的限制,让他们藏在家里的银子能流通于市,而非放在他们的密室之中生尘;有流通,则有税可收,也可繁荣集市,何乐而不为?”

杨廷和道:“依你之见,该如何变通?”

宋楠道:“对商贾户籍的限制做些修改,譬如说允许商家在外地置业置产,在外地经商三年并有自属产业者可允许在当地入籍等等,这样既可将流动商贾纳入官府管辖之下,又可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此举仅限于有能力经商置业之人,对耕作的百姓却不适用,这岂不两不妨害?”

群臣目瞪口呆,对宋楠这个大胆的想法这些人从未想到过,仔细想想倒是有些道理,不过问题也不小很快便有人提出来疑问。

“若按照宋大人的设想,像京城这等人人向往的地方,岂非人满为患?只要有钱购置产业,三年后便可在京城入籍,岂不是牛鬼蛇神都要往京城跑么?”

宋楠微笑道:“这位大人的担心也有几分道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京城虽好,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在此安居的;故土难离,愿意离开生养的家乡来到异。地定居的毕竟是少数;况且这政策局限于有能力置产经营的商贾,我却不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京城的房产。这个政策只是让商贾们安心经商罢了,况且京城也没那么多商铺房产供他们购买,根本无需担心这个问题。”

众大臣嗡嗡议论宋楠的建议,有的表示赞赏,有的则表示怀疑,一时之间也没什么统一的意见。

混乱中,有人忽然呵呵笑出声来,众人循声望去,笑声是从阶下的勋贵之列中传来。

正德皱眉问道:“钱太昌,你因何发笑?”

扬威营提督钱太昌大踏步上前跪拜,起身后兀自面带笑容道:“皇上,臣实在忍不住发笑,宋大人侃侃而谈一副为国分忧的模样,其实你们都被他骗了,宋大人这是为他自己捞好处呢。”

群臣惊讶的静了下来,上百双目光投向钱太昌的身上。

“此话怎讲?”正德沉声问道。

“皇上有所不知,据臣所闻,宋大人最近请了一帮商贾来到京城,为的便是推销他在白纸坊盖的那些铺子和房子;商贾们不愿购买的他的商铺和房舍,便是因为从太祖时便实行的户籍制度的制约,眼见铺子卖不出去,房舍也无人问津,宋大人今日便在堂上炮制出这个所谓的变通之策来,看似是为朝廷出谋划策,实则是为了他自己挣钱罢了。臣听得实在是忍不住,所以失态了,请皇上恕罪。”

群臣发出一片咦哦之声,原来宋楠今日忽然跳出来说这件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此人可真是胆大包天了,拿国事替自己谋私利,无耻之极。

正德脸色有些难看,看向宋楠问道:“宋楠,他说的是事实么?”

宋楠面无表情的道:“皇上,他说的没错。”

群臣炸了锅一般的沸腾起来,居然直接干脆的便承认了,倒要瞧皇上怎么处置他。

“你,好大胆子。”正德脸上明显升腾起怒气来,宋楠实在太不像话了。

“皇上息怒。听臣解释。”

“有什么好解释的,你要购买白纸坊的闲地,说要改造白纸坊的脏乱,朕也准了,却没想到从头到尾你是为了谋私利,朕对你很是失望。”

“皇上,臣谋利有何不对么?臣又非坑蒙拐骗巧取豪夺,说白了臣也不过是做生意而已。当初臣借债百万买下白纸坊的废弃之地的时候,这些侯爷们怎么不出来说话?因为他们看不到其中的价值。如今臣辛辛苦苦改造了出来,他们便眼馋了。不错,我建了商铺房舍便是来出售获利的,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么?一来我将白纸坊这片恶臭之地改造成商铺集市,二来可藉此增加朝廷的税收,这难道有什么不可见人的么?”

“宋大人,你做生意赚钱我们不管,但你假公济私却是不成。”杨廷和冷冷道。

宋楠沉声道:“我不愿指谪内阁指定的一味垦田开荒,增加百姓农田税收的那些办法;莫以为我不知道户部为了增加税收弄得那些名目,我锦衣卫衙门每日从各地传来的消息有一大半是关于加税闹出的事端的。去岁的六百万两增加的收入有多少是真正垦田开荒增加的,你自己心里清楚。我之所以要冒着被人指责的风险要开发白纸坊的土地,便是要证明给皇上和诸位大人看,增加税收的最好途径不是去挖山垦田,而是要加快流通发展商业。”

杨廷和面色铁青,如果宋楠是胡说八道倒也罢了,偏偏杨廷和自己明白,今年在财政压力之下是用了些手段的,否则哪来六百万两银子的增加,他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刻被宋楠戳穿,一时无言以对。

“你们说我假公济私也好,说我为自己谋利也好,我所知道是,如果白纸坊今年能全部开发完毕并让外地商贾入驻,将会给朝廷带来近五十万两的税收收入,这是我保守估计的结果。”

“啊?这么多?”

“开玩笑吧,区区白纸坊?一年五十万?”

众人惊诧不已,这家伙吹牛皮吹得有些过分,区区白纸坊只占京城街坊的数十分之一,整个京城去岁各项税收不足三百万两,凭什么能有五十万两税收?

“宋楠,你可不要信口开河,哪来这么多的税钱。”正德也是不信。

“皇上听我给你算算账,以我白纸坊开发接近完工的南一区为例,商铺一百八十余间,住宅六十余户,若尽数卖出,总价当在两百万两左右,按三十取一的税率,我宋家便要缴纳近六万两的税银,这可是实打实的一两不少的。商铺卖出之后,商家经营店铺还是要交税,一百八十家商铺,一年起码两万两银子,也即是说光是这南一区便可一年上缴九万两。后面尚有六个区域是照着南一区来开发的,五十万两还是保守估计。待商家尽数入驻之后,每年固定的税收便有十几万两,这不是一块为朝廷招财进宝的聚宝盆么?”

“……”

“……”

正德和文武官员大眼瞪小眼,这账是清清楚楚的算出来了,可一点没夸张,按照宋楠的性子,没准还少说了不少,如果一个小小的白纸坊能贡献出这么多税银子来,要是按照宋楠的说法,大明各地的商贾要是愿意在各地置产购房,岂非财税大增么?

“皇上,您大概也明白了,大部分的税钱是来自购置产业商铺的大笔支出,但凡交易房产,便要按照总价交税,这便是流通带来的税收。我之所以提出那变通之策,便是要商贾们拿出钱来消费流通,繁荣商业的同时,也可为朝廷带来大笔的税收。至于有人说我假公济私,我都不屑于解释什么。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我若从中获了些利益,那也是我该得的,诸位侯爷伯爵诸位大人们家里不都有生意么?倒也不必骂别人贪财,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能‘君子固穷’再来说话。”宋楠笑眯眯的对着满朝木头般的官员们道。

第六零二章或许是个办法

大明朝的皇帝官员,又怎会知道在后世的某个国家大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了核心经济支柱之一,又怎会知道眼前这个宋楠正是在那个年头如鱼得水的弄潮儿。

宋楠也知道,自己原封不动的将后世的办法拿过来,也许并不合适,也许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但宋楠可以肯定一点,在短时间内如果能掀起一股小小的热潮,让有钱人能将家中囤积不用的金银用于消费房产商铺,会迅速的弥补大明朝财税的缺失,这几乎是肯定的。

当然宋楠不否认自己会从中获利,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也同样承受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么?况且最终得益的还是朝廷,政策的放宽,流通的增加,必将带来财税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这才是大明朝最需要的结果。

文武百官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仅仅京城白纸坊一处,便可短时间内贡献出数十万两的税款,那么除了京城之外诸如南京、成都府等大明各地的大州大府也必将会引起置地购产的热潮,想进入大城市经商居住的人还是挺多的,由此产生的财税数字将成为一个天文数字,大家根本无从估算。

一片沉默中,正德缓缓开口道:“杨廷和,你觉得宋楠的办法如何?朕觉得似乎是个好办法呢。”

杨廷和谨慎的道:“听上去确实不错,如果都像宋大人说的那样,财税的收入或许会大增,对朝廷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但臣总是觉得有些不太放心,因为臣无法预知其带来的其他后果如何。”

宋楠道:“杨首辅不必担心,其实根本无需担心,朝廷大可设立专门的管理监控部门,譬如可在户部设立房产管理司、控制其走向,管理各地圈地建设买卖之事宜;户部课税司之下可以设立房产税收房专管房产交易税收等等;在需要的时候,朝廷完全可以暂停此政策,这一切都视乎情形的发展而定。”

杨廷和心中大动,无论如何,宋楠提出了办法,但一切还在外廷的掌控之中,自己身为内阁首辅,在朝廷税收上若不能有所建树也谈不上合格。即使这个办法是宋楠提出来的,自己在将来也完全可以拿其产生的副作用来禁止实行,几乎可以肯定,这种近乎极端的快速增加财税收入的办法必会产生副作用。

“皇上,臣虽有些担心,但宋大人的办法确实会迅速增加朝廷的财税收入,这正是目前朝廷所需要的结果,至于将来如何,宋大人不知道,臣更是不知道,但臣认为值得一试。但臣有言在先,若此法将来产生弊端,外廷将会及时终止,若局面混乱不可收拾,宋大人是要向朝廷谢罪的。”

宋楠如何不知道这是杨廷和的心理,既想用自己的办法,又不想承担将来产生的后果,这就叫做鼠首两端做婊子立牌坊,;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杨廷和还是为朝廷着想的,这办法只要对增加财税有用,他倒也不会为了反对自己而反对,而是决定试一试。

“宋楠,杨廷和的话你可听明白了?”正德问道。

“臣听明白了,臣愿意承担后果,只要对朝廷有利,臣什么都愿意做,臣不会像有些人既想得到好处又怕承担风险,臣对自己提出的建议负责。”

杨廷和垂着眼帘当没听到宋楠的挖苦。

“但是,既然我要为将来的结果负责,臣便有个小小的要求。”

“什么要求。”正德问道。

“臣希望有权过问此事,这样臣也能时时掌握讯息,做出修正,以免误入歧途难以收拾。”

杨廷和皱眉道:“外廷会按照你的建议加以监控管束,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宋楠微笑道:“你杨首辅都难以预料会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户部官员岂会比你高明?你若相信他们,又为何不愿意担负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既然我要担负责任,那么我必须全权负责此事,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吧。”

杨廷和冷声道:“宋大人负责的是锦衣卫衙门和神枢营,这等政务上的事情却想来插上一腿,却是休想。”

宋楠笑道:“你以为我愿意插一脚么?我可不想将自己的身家交到别人手上,将来若分管此事的官员无能,明明可以避免的后果无法避免,却要我来负责这结果,接受这惩罚,你是不是认为我傻?”

杨廷和怒道:“既如此,此事作罢,我外廷绝不会同意这么做,简直岂有此理。”

宋楠冷笑一声,拱手对正德道:“皇上,臣尽了做臣子的本分了,明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政策将解朝廷燃眉之急,却无法通过实行,皇上烛照圣明,当有决断。”

正德踌躇不觉,此时张永忽然出声道:“皇上,奴婢倒有个想法。”

正德道:“什么想法?”

“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可见此法是能解决朝廷当前之忧的,争执点在于谁来监管此事;宋大人要监管此事不合规矩,外廷监管此事宋大人又不同意,那么皇上何不亲自管辖此事呢?内廷设立一个衙门,宋大人和杨大人各自派专员加入,共同管理这件事,皇上总领此事,各方当无争议了。”

正德拍案道:“好,朕来管就是,宋楠、杨廷和,这样你们该没有什么意见了吧。难道你们信不过朕不成?”

宋楠暗挑大指,张永也算是机变了,眼见这件事进入僵局,便出来助自己一臂之力;而且张永此举巧妙的将这件事的管辖权攫取入内廷之手,张永是自己人,宋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张永管不就是自己管么?

“臣无异议,只是要辛苦皇上了。”宋楠笑道。

杨廷和如何不知张永企图,脸色阴沉的道:“臣自然是相信皇上的,但这件事本就该户部管辖,怎能劳动皇上亲自管辖,这岂非说我们做臣子的无能么?”

正德沉下脸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究竟想不想真心替朝廷着想?若真有大事发生,国库空空如也,拿什么去应对变故?这个道理你们成天教朕明白,现在你们自己却熟视无睹,将来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朕真是不明白你们在想些什么。”

张仑趁机出声道:“杨首辅,这便是你的不是了,难道你为了谁来管辖此事这么点争执便置朝廷大事于不顾么?皇上都愿意亲自管辖,你却还是这般强硬,这可教人看不懂了。”

杨廷和心中郁闷之极,他知道再争辩下去实属不智,皇上明显是偏向宋楠的;杨廷和看看身边的一帮人,不仅暗自喟叹:这些人没一个能帮上忙,皇上一开口,他们均偃旗息鼓,不敢多嘴;外廷的实力还没到能左右朝政的地步,还是隐忍些为好。

“臣遵旨便是。”杨廷和缓步退下。

内廷房产司迅速成立,张永任房产司主事,专管全大明房产建设交易之事,两日后,正德下旨昭告天下,自下诏之日起,准许商贾异。地购置产业经商居住,凡购房购铺经营三年以上者,可在当地入籍。并准许私人购地建房建铺出售。

此圣旨一经颁布,顿时轰动天下,这是大明朝第一次放松对户籍和土地买卖的限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久之后,房产司发布细则,针对入籍前后商贾所负担的徭役税收做出十余条规定,对于准许私人购置地皮进行开发的行为也做了不少的限制,譬如谁购地谁建造的原则,禁止买卖土地转手获利,以及购置土地后两年内必须动工建造,否则朝廷无偿收回,避免圈地不建变相囤积的行为。房产开发的商贾要经房产司核定价格张榜出售,避免哄抬房市,垄断市场等等,事无巨细都做了大致的规定。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宋楠的手笔,以张永的能力,他如何能想到这些东西,这些条规公布之后,就连外廷众官也不得不承认房产司是称职的,很多他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房产司的条文中都做了防范和规定。

对外廷而言,他们其实也并没有完全丧失对这件事的管辖,除了户部派员参与房产司管理之外,关于房产的一切税收还都在户部课税司的掌管之中;外廷倒也从善如流,在课税司之下果真设立了专门收取此项税收的专管部门,称之为房产课税科,既是为了专管,也是为了验证此举给大明朝廷财政税收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第六零三章热火朝天

短短数日内,南一区在建或者建成的铺面便告售罄,商帮商贾们似乎有些脑子发热,有实力买下四五套铺面和房舍,没实力也咬牙弄两套到手,一丁点的犹豫也没有。

宋家众人对商贾们的行为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大把大把的银子进账让负责财务的戴素儿和叶芳姑高兴的合不拢嘴,之前两百万两银子泼水般的花出去,半年时间了,终于开始回本了,然而在全部售罄之后一算总账,两女却笑不出来了。

南一区实际设计建造铺面两百二十间,住宅宅院八十栋,跟宋楠在朝上禀报的数字相差不少,宋楠倒也不是故意的少报一些数字想偷税,实际的原因是在开发过程不知是丈量的失误还是设计的不精确,产生了不少误差,多出来不少空地,宋楠可不愿将它们闲置,于是便利用了起来。

二百二十间铺面,均价八千两银子,价值一百七十万两;八十栋宅院,均价四千两,价值三十二万两银,售出总价两百一十万两左右,除去要交纳的税银,也就堪堪将本钱收了回来,不赚不赔,等于白干了半年时间。

二月初的一天晚上,宋家管事众人在宋府大厅召开南二区开工前的全体会议,叶芳姑和戴素儿首先将南一区收支结果公布出来,众人都有些傻眼了。

“忙活了大半年,原来我们不赚不赔,这生意还怎么做?两百万两银子便是存在银庄里几个月也有上万两利息了,哎。”陆青璃有些泄气的嘟囔。

宋府众人均有同感,宋楠笑着摇头道:“有你们这么算账的么?这可只是第一期工程而已,咱们先期投入的购买地皮、坊间治淤治污、购买私宅土地的、雇佣工匠民夫的大笔支出可都包括在里边呢,而这些都是要摊薄的成本;咱们买下的百十匹骡马上百架大车以及工具等等在后面都是能用的,这笔账你们算不明白么?”

戴素儿扶额道:“哎呀,这倒是,光顾着眼前了,这么说来咱们还是赚了钱的。”

宋楠翘着二郎腿道:“何止是赚了,大赚了好不好,看似银子没进账多少,但我估算了一下,南一区工程有五十万两的进账,不算多,但基本上达到了我的要求。”

众人瞠目结舌,旋即喜笑颜开,半年时间,五十万两银子的进账,若非亲自经历此事,简直难以想象;开始的时候无人对此抱有奢望,没人会相信开发所谓的房地产卖出会赚大钱,但事实就在眼前,不由得人不相信宋楠的眼光。

民间有钱人多的是,宋楠手中的三百多万两成本也不算多,京城侯爷们随便来几家也会轻易的拿出这个数目来,但有钱是一回事,投资的方向是另一回事,在宋楠折腾之前,又有谁敢花钱这么干呢?

“真没想到一下子火热成这样,上元之后各地州府的商贾纷纷赶来求购,可惜的是我们只有这么多商铺宅子,很多人失望而归呢。”负责接洽商贾的朱凤桐有些惋惜的道。

“今日议事之一便是这件事情,鉴于现在形势大好,我建议趁着这股劲头,将南二区和南三区同时开工,我们的进度太慢,半年开发一个区,白纸坊全部开发完毕岂非要几年时间?你们看如何?”

万大宝道:“加快进度倒是没什么难的,我这里多购置些工具,多雇佣些工匠人手便可解决了,不知道阿虎那边和百姓的协议签订的如何。”

童阿虎道:“二区三区百姓签订协议签了大半,我会尽快签订完毕,让他们尽快腾出地皮来。只是这些百姓如何安置问题很是麻烦。南一区的时候咱们搭建了简易的房舍让他们住着,南一区毕竟商户居多,百姓人数只有几千人还能凑和安置;若二三区一起开工,这数万百姓的安置该怎么办?”

宋楠点头道:“这是个大事,这么多人若是没地方安置会乱成一团的,出了事便会授人以柄;这样,大宝,你雇佣人手的时候可以考虑雇佣白纸坊的闲散人力,让他们做工挣钱可以安定他们的心思,这样一来,工地的工棚可以解决一部分百姓的居住问题。剩下的百姓嘛,我这里有两个方案让他们选择,一是咱们马上在中区以北的荒地搭建简易住所安置他们,条件肯定不会太好,每家每户怕是只能挤在一间棚屋里,但我们可以每家每户一个月补贴二两银子安他们的心;二是直接每家补贴三两银子,让他们自己在城里住客栈或者是到外边寻宅院租住,反正只有一年的时间,让他们自行决定。”

童阿虎道:“我估计他们肯定愿意拿二两银子挤窝棚,毕竟这二两银子算是白赚的。但您说的中区以北的荒地上搭建简易住处恐怕不成,几万人安置需要搭建几千个简易窝棚,占地面积巨大;而那些荒地都是荒林荒坟,林子倒也好办砍了就是,坟地是最麻烦的,又不能轻易的挖掘,那是要引起公愤的。”

宋楠点头道:“麻烦也要做,迟早要迁坟出城的,这样吧,明日起着手这件事情;可请道士在城外荒山寻安葬的风水宝地,同时发布告示让坟主来迁坟出城安葬。但凡自愿搬迁老坟的补贴二两银子,不愿搬迁的要跟他们说清楚,坟地林地都是朝廷官地,现已经由我买下,乃是我的私产,如果不搬迁我们有权强制迁坟,让他们心里明白。”

童阿虎点头道:“好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