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天涯)-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加强,抛开税收问题不谈,法国西海岸应该有一个港口可以直接停泊来自大明的商船,而不是转到英雄港。”
“这个提议不错,不过我认为。如果法国商人前往印度或者兴海城,把大明的货物带回欧洲来销售,应该是一个对双方更为有利的局面。我这么说的意思,阁下应该很明白。欧洲对于大明来说,除了商业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个问题我想可以等阁下到了巴黎再谈,眼下有最为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
“西班牙人采购价格我可以给阁下一份,作为回报,我需要总交易额度百分之五的回报。”张广德突然变得的很干脆的时候。皮埃尔的牙根痒痒的厉害,要回扣可以理解,你一点价格都不降低,我怎么可以给你那么高的回扣?
尽管很恼火,皮埃尔还是很淡定的表示:“我认为回扣的比例不是问题,但是具体单价,是不是有待商榷呢?”张广德露出不耐烦的表情,回头望了望,站起身道:“对不起,我需要离开一下。”皮埃尔站起点头:“不客气。”
大门关上的瞬间,皮埃尔听到张广德说了一句话:“该死,你没跟他说清楚么?”听到这话,皮埃尔的脸上露出胜券在握的表情,那个俏寡妇果然如自己所想。
二十分钟之后,张广德回来了,面带不悦的微微点头道:“价格可以让百分之一,交易的过程由侯爵夫人经办,其他的事情,贵国就不要操心了。这是最后的条件,我想阁下可以报上贵国需要的数字。”皮埃尔感觉到了张广德内心的不耐烦到了一个临界点,很清楚如果不是侯爵夫人的安抚,这笔买卖就不用谈了。卢森堡城下的战斗,足以让欧洲那几个野心不小的国家蜂拥而至。三十年战争结束不久,欧洲各国整军备战从来都不是什么短期行为。
舞会结束了,皮埃尔混在来客中间,悄悄的登上马车,离开了这座豪宅。
张广德这个“色、鬼”,在舞会结束后躺在侯爵夫人的大床上,很不讲究的抽着烟,对趴在身上激情未散的贵妇说话:“你的要求我都答应了,我的要求你要是做不到,别怪我不给面子。”侯爵夫人幽幽低声道:“晚上还回去么?”
张广德狠狠的掐灭了烟头,做起身子道:“等我到了巴黎,有的是机会。大明不是法兰西,租界里有的是人在盯着我的行为,我可不想失去这个油水丰厚的位子。”
半个月很快过去了,租界内人来人往,但是都失望而回。这一日,两艘悬挂法兰西旗帜的战舰出现在英雄港的租界码头上,立刻引起了各方的注意。次日,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出,张广德作为大明驻欧洲的外交大臣,将亲自前往巴黎,就明、法两国的外交关系进行一次有益的访问。护送张广德出行的是两艘大明战舰,随行的人员中,巴黎上流社会社交界的贵妇人。俏寡妇朗布依埃夫人,在众人面前以胜利者的姿态,挽着闺蜜男人的手臂,登上了一艘让整个欧洲为之侧目的战舰。
任何重大的外交关系。都不是一次两次接触就能完成的,更不要说这个时代的交通,从欧洲到大明,不跑个半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船快。获悉大明帝国的外交大臣在对法兰西外交政策出现一个倾向性的时候,路易十四果断的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以高规格迎接这个大明驻欧洲的全权外交大臣的来访。
张广德抵达巴黎郊外的这一天,道路两旁人潮人海,欢呼声不绝于耳。威武的法国骑兵,身穿绚丽的服装在前后开道护卫,高大的骏马拉着豪华马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缓缓的穿越人群,进入巴黎市区。
马车的行进之间,陪伴在张广德身边的是被巴黎誉为最成功的社交贵妇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这个女人还没有回到巴黎。整个上流社会已经才流传她的伟大功绩。五千杆大明造的燧发枪,二百门野战炮,还有十余人的大明军官作为教官队伍,被认为是本世纪法国外交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侯爵夫人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回扣,而是她在巴黎顶级社交圈子的地位达到了巅峰,就算是面对皇后,侯爵夫人也有足够的底气,不用卑躬屈膝的讨好了。
法兰西皇帝路易十四最满意的不是军火买卖,而是一桩来自大明的投资意向,尽管是挂在了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名下。但是这家生产水泥的企业,拉开了大明向法国进行技术产业投资的序幕。尽管是否投资还需要谈判,但是对大明科技水平羡慕很久的路易十四,绝不会让这一桩投资黄了。
卢浮宫进入视野的时候。马车不得不停下来,原因是路易十四带着皇后出迎。
张广德一身大明海军军装(传统官服实在不喜欢唐装不够正式),肩膀上挂着将星,面对路易十四的时候,张广德摘下帽子鞠躬,行了一个欧洲的礼节。这让路易十四非常满意。当然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大明的官员以前在这样的场合见皇帝是要跪拜的。
不提巴黎发生的欧洲震动的外交事件,这里头除了虚伪的外交和本质的利益交换,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东西。五个月后万里之外的华亭新区,一艘蒸汽轮船停靠在码头上。船靠码头后,一匹快马自码头而出,奔向宁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驻印日裔远征军整编完毕,不过要把这五万多人和装备运到非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原定计划是两年的准备期,现在看来正式出征要等到明年中了。目前面临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运输。蒸汽轮船证明了自身的优越性之后,华亭新区船厂、胶州船厂、旅顺船厂,三大造船集团,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扩大生产的资金问题。但是要真正开始爆产量,目前看来也只有华亭新区造船集团达到了预计的效果。大家商量一下,出于稳妥考虑,海军提出修改正式出征的日期,改在后年二月份。”
陈燮端坐不动,一直在靠着椅背闭目养神,谁也不知道他在想啥。说话的陈子龙,表情也不太好看。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真正开始主持联盟日常工作后,陈子龙才深切的体会到,任何一个重大的举动,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远征非洲而言,陈子龙奉命视察各大船厂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各大船厂缺的不是钱和技术,缺的是蒸汽轮机的供应。而蒸汽轮机供应的不足的原因,不是什么资金问题,而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存在巨大的缺口。
尽管陈燮一直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真的需要爆产量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涉及到如此重大的问题,海军和陆军的高官们坐在一起,当着陈燮的面不敢互相拆台。这就导致陈子龙说完之后,陈燮等了半天都没有任何动静。只好坐直了,四周看看道:“海军先说说吧,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海军司令蒋方成装哑巴,扫了一眼参谋长李敢当,这都是当初登州水师的第一批舰长。取代了葡萄牙人,成为了大明海军的柱石。不太甘心的李敢当站起来道:“回公爷,关键还是运力不足。帆船航海受到季风的限制,蒸汽轮船海军名下只有十二艘运输船,战舰只有一艘,还是您的旗舰……。”李敢当及时的闭嘴,陈燮的脸色太平静了,吓的。
这帮家伙,屁股一撅,就知道他们拉的什么屎。如果是平常,陈燮还不会生气,在这种大事面前,还在玩这种把戏,这个真的没法忍了。
“苏总参谋长,拟一条命令。”陈燮一开口,语气虽然依旧平静,但是大家都知道要出大事情了,苏浩辰站起道:“公爷,临阵换将,兵家大忌。”陈燮不动声色的继续道:“我可以容忍在座的诸位有私心,但是不能容忍因为个人的私心耽误了军国大事。”说完这话,一转头,蒋方成和李敢当都站的像标枪一般笔直,汗水如雨,顺着额头往下淌。
“公私不分,主次不明,是不是都觉得,大明帝国现在的江山是铁桶一般?我没记错的话,建奴之祸,流寇之乱,从平定至今,也不过二十年吧?看来大家都忘记了,大明军队不堪一击的历史。身家丰厚了,不肯挣卖命钱就算了,还不愿意放弃手里的权利。身居高位,眼睛里只有小集团的利益,呵呵呵。”陈燮发出冷笑声的时候,在场的十几个将军,全都站起来了。唯一还能保持淡定的,就剩下一个陈子龙。劝不是,不劝也不是,颇为尴尬,毕竟这些人呢,都是陈燮起家的底子。亲疏上不同,陈燮会指着他们的鼻子骂娘,对陈子龙不会。
第八百三十七章可怕的力量
第八百三十七章可怕的力量
尽管陈燮不是雷霆之怒,调门也不高,但是阴沉的脸色配上冰冷的语气,对于这帮军官来说,更为可怕。至少在过去,大家是没见过陈燮生气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他们不怕陈燮震怒之后的臭骂,也不怕陈燮愤怒之下的抬脚踹人,就怕这种收着的表情,带着一种隔阂的意味。这才是最要命的模式,一旦陈公爷开启这种模式,那就意味着要出大事。
“公爷,卑职遵命就是,您别气坏了身子。”苏浩辰一贯的表现都是泰山崩于面前而不乱,这一刻他脸上的表情出现了慌乱。蒋方成和李敢当面色灰白,站在原地不敢有丝毫的动弹。堂堂的海军中将,此刻如同学堂里捣蛋被老师抓住的学生。
“我是生气,但是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这些年光惦记发展了,没有去关心别的方面。有些人仗着位高权重,一门心思为自己谋好处,真把自己当成军阀了是吧?想当军阀是不是?行啊,你们两个,现在就在这里给我打辞职报告,然后用自己的积蓄组建武装商团,滚到安南去称王称霸,不要在军中败坏海军的名声。”陈燮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一口憋着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出来。很多事情只要是在人类社会就无法避免,陈燮是有心理底线的,不过这条线,就可以当着看不到。海军为了自己的利益,搞一些小动作,陈燮怎么会不知道?
“思华,息怒!”这一下陈子龙看不下去了,这个事情说起来是海军在某私利,换一个角度看,还是跟联盟的军费分配制度有关。陈燮搞的这个联盟,总部设在辽东,最高领导人是陈燮这个大总统,下面分军、政、议会。三个体系,每年中都有一次预算审核,要经过议会的审批。三个体系的经费,都要经过审核。通过够总统签字才能生效。
这样一来,每年的军费就是提前一年做预算,议会里面有长老(常委)和议员,九大长老里面有军人出身,但是议员都是资本家的干活。为了利益。资本家互相狗咬狗这种事情,那真是不要太寻常了,动手打架的事情都是家常便饭。
最终是否通过预算,需要过两关,先是长老之外的议员半数通过,接着是长老半数通过,最后才递到陈燮的面前。批下来的军费由总参分配,陈燮都不太管的。想要再增加军费,唯一的捷径就是陈燮的特批权。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陈公爷偏袒海军,这也不是啥秘密了。所以呢,海军过的有滋有味的,多吃多占也就成了习惯。这毛病是陈燮惯出来的,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他身上。陈子龙可是看的很清楚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
陈燮缓缓落座,扫了一圈这些高级军官们,最后来了一句:“总参必须调整位置上不合适的人员,为了某集团利益,用军国大事来讨价还价。此风断不可长。原定计划,必须按时完成准备,到时候就算是游,相应人员也得给我游到苏伊士港。”
一锤定音。海军司令及参谋长失去位置,最好的结果就是调往军校教书。陈燮这一棒子下来的够狠,整个军队体系上下为止一肃。当年的辽东军队后勤事件和这一次的事件,放在一起看的话,不难看出陈燮的态度。
作为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陈燮的威望无人能挡。有他在的时候,很多问题可以刹车。如果陈燮不在了呢?散会之后,陈子龙怀着沉重的心情,找到陈燮,提出了这个问题。
“朝鲜、东瀛为一国,政务院对其内政只有指导权利,辽东、江南、爪哇政务体系相对完整,政令可达村镇一级。其余各地所设总督,军政大权在握,直接对总统负责。其中弊端,不用我说,思华也是知道的。”陈子龙一开口,就是直面谏言的语气。
陈燮点点头道:“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比如北美那样的殖民地,万里之外,什么事情都要汇报上来再处置,什么事情都耽误了。如果像本土这样,搞什么分权制衡,整天忙着吵架,殖民地还怎么在生存中求发展?一个总督的任期最多五年,不就是防患于未然之策么?”
陈子龙欲言又止,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陈燮也没法子跟他说仔细了,这时代就这个情况,殖民地这个东西先占了再说。等到没有殖民地可占了,那就去抢。陈燮都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个时空还能呆多久呢,本土制度上的一些改革本身,推动的过程就够费劲了。
还是那句话,量变引起质变,以联盟现在的发展速度,大明朝廷的内阁那帮人,还有那种制度,怎么都玩不好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越快,对大明本土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到时候就算朝廷不想变革,外部资本力量加上内部资本力量,都会联合起来,推着大明朝前走。
至于那个制度更好的问题,陈燮根本就不关心,只要有个制度比大明的君主集权制度好就OK了,趁着自己还能留在这个时空,抓紧多抢一点地盘才是正经。
看着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陈子龙,陈燮指着桌面上的一份报告:“从欧洲送回来的急报,张广德认为,欧洲现在的情况非常微妙,处在一个变革期。为此,他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希望得到本土的支持。”
陈子龙拿起报告仔细看了起来,内容颇为丰富,足足十几页纸。看了半个小时才看完,坐下后陈子龙捻着胡须沉吟道:“对欧洲事务,子龙知之甚少。眼下大明与欧洲的贸易繁华,海关改革之后,虽然执行权在我手,朝廷户部也是有分润的。万一引起关系动荡,影响了贸易收入,与朝廷的官司又得闹腾起来。”
陈燮听了这番分析后笑道:“朝廷那边不要去管了,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我们没那么多精力,保持现状就可以了。张广德关于树立一个欧洲公敌的计划。毫无疑问是可行的,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同时,也方便操作。照我看,按照路易十四的野心。最多五年时间,欧洲各国就得组建一个反法同盟,到时候两边买军火就够我们挣的。”
提起反法同盟,陈燮想想都觉得好玩。拿破仑还要一百年才出生呢,这会人工培养一个欧洲公敌出来。实在是很有成就感。毫无疑问,只要法国强大了,按照英国的尿性,一准要充当欧洲搅屎棍,绝对不会允许欧洲出现一个超级大国。
趁着欧洲出现的战乱机会,北美的殖民地可以不断的向东发展。花个十年的时间,修条铁路横贯东西,将北美的精华五大湖地区纳入囊中,这个计划想想就令人兴奋。
“看来当初给张广德专断权是对的,我看在欧洲呆上个十年。这小子回来就给接卧子当助手,历练个五年下来,就能接班了。”一句话说的陈子龙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这个内政总理可不好当,联盟的组成部分太杂了。除了大明本土,其余的地方都是在海外,最近的爪哇,一个来回都得走上三四个月的。
“远征军在埃及立足之后,与奥斯曼帝国的谈判可以提上日程了。这样一来,内政部门未来五十年的发展方向都可以集中在北美。如果我们不去占了北美。将来必然为欧洲人所占,最多三百年的时间,那片富饶辽阔的大陆,就会孕育出一个超级大国。”陈燮这么说。陈子龙就是听听,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东西,但是不妨碍他执行陈燮的意见。总而言之,陈公爷洞见万里是一种常态了,当初从登州一个小团练打出眼下的局面,在大明一直是个神奇传说。
如果不是新儒学的问世。格物思想渐渐的成为沿海各省的主流思想,什么“天命”说没准就得生根发芽,然后搞出什么黄袍加身的戏码。你还真别说,中国人就喜欢搞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世凯了,谁敢说他不懂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命?就算他不懂自然科学,身边难道没人懂么?说到底还是皇帝这个位子过于诱人,那种天下至尊的诱惑,无法抗拒。有些“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研究出来的结果,袁世凯不肯称帝,全是被人骗了。对中国近代制度的建立如何功盖天下等等,总之是要洗地。持这种论调者,无非就是为了哗众取宠,然后转化成个人利益。现代社会这种“学者”多了,脑洞一开,出一个研究结果。然后到处炫耀,懂行的人不屑一顾,不懂的人也未必全信,但是肯定有人会信。
1668年的春天来临之前,各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都在报道三件大事。第一个自然是北美的淘金热,各种发财,各种励志,激励着一群又一群满怀发财梦想的人们,踏上万里之外的北美之旅。第二件事情就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讨伐,这个舆论宣传肯定是需要什么说什么。先从奥斯曼帝**队袭击大明探险队说起,然后说到奥斯曼帝国使节来华之后的各种傲慢无礼,陈公爷热情接到,遭到冷脸等等。反正就是这些海外的蛮夷,粗暴无礼的怠慢了天朝上国,必须要好好的收拾一顿,教育他们什么叫礼数。第三波宣传就是明、法友好,法兰西是欧罗巴大陆的大国之一,该国如何如何,重点是该国皇帝路易十四,有心与大明建立友好关系。这些年大明睁开眼睛看世界,尽管还有人要求法兰西执藩属之礼,内阁的主流还是平等交往的。人家在万里之外的欧罗巴,也是一个大国,要脸的。
总而言之,朝廷的内阁与联盟这边的外事部门达成了一致,共同接待来自万里之外的友好国家云云。联系不断的舆论铺垫之后,1668年的春天刚到,联盟总参就下发了一道命令,全国范围内征调运输船只,任何企业都不得以个人私利为由拒绝征调。如有坚决抗拒着,今后将不受联盟海军的保护。这话说的客气,难听一点应该是这样,“你要是不听招呼,海上会有很多海盗哦。”
随着这道命令的发出,整个联盟的海上力量浮出水面,平时看着海上贸易非常繁华,这会开始动员之后才发现,大明海上力量一旦被集中了,将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
短短十天的时间,总参完成了运输船的征调工作,抛开军方自身的运力不算,标准排水量一千吨级别的武装商船,所需二百艘船只全部在港待命。按照正常每船运力不下五百吨的标准来计算,这些船只短期内可启运物资十万吨。在总参的调配下,一支又一支的船队,从联盟各地的港口出发,目标都是印度的孟买。表面上看起来,二百艘船只不算很多,实际上内政部门和总参在统计数据后发现,大明登记在册的船只,一千吨以上民间帆船数量,已经达到了八千艘。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如果把五百吨以上的船只全部计算在内,大明拥有的帆船数量达到了一万八千多艘。就这个数字,还是把内河航运的小船忽略在外的结果。这个数字,没有把海军的战舰和运输船只计算在内。
那么,大明海军现在的战舰数量是个什么规模呢?据海军不完全统计,两千吨级别(含两千吨)以上战舰一百零八艘,一千吨级别以上战舰和运输船只,一百四十八艘。海军一度计划建造三千吨级别的风帆战舰,可惜被陈燮否决了,理由是蒸汽轮船横空出世。虽然现在的蒸汽轮船有各种不足,但是可以肯定。最多十年的时间,功率更大的蒸汽轮机诞生后,吨位更大航速更快的蒸汽战舰必将问世。
第八百三十八章苏伊士
第八百三十八章苏伊士
经过多年的经营,孟买变成了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码头上喷着黑烟的蒸汽木壳船汇聚,成为了这个城市最近最大的新闻。远征军编制不大,只有一个步兵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各级辅助军种,总兵力五万挂零。这支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日裔联盟士兵为主,连以上的军官和技术兵种,则以大明本土军人为主。
在印度当了一段时间土皇帝的常时仁出现在了孟买码头,目送着远征军士兵开始登船。作为印度殖民地最高指挥官,常时仁坐镇印度期间,整个印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武士来到印度之后,并没有去做地主,因为常时仁发现印度这个地方很特别。只要把政府机构搭建起来,以日裔为政府部门的基层官员,大明本土人为各地的主官,再组建一支日裔警察部队,这个国家的运行就非常稳定了。广大农村都不要自己费尽,让那些土王贵族去管理就好了,统治者只要收税就能过的非常滋润。
这个办法很好用,以军队为后盾,然后一路推过去,边打边组建地方政府,管理农村的事情授权给高种姓的贵族。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庞大的殖民国家出现了。就这么简单,税务部门甚至都不用去找农民收税,直接找本地土王、贵族、寺庙收税就好了。
这一次大明帝国远征军出征非洲,国内都不用为粮食操心,直接在印度就搞定了。稳定下来的印度殖民地,立刻招来了一群来自大明的饿狼,其中以大发银行这条狼最为凶残,直接在新德里和孟买建立了银行,殖民地每年上缴的税收,全都存进了银行。印度没有什么工业。但是这里的土地肥沃,很适合种植棉花。相比之下大明棉花的成本要高于印度,很快印度就变成了大明棉花原料的基地和工业产品市场。
如今的印度,城市的合法流通货币。必须是大发银行发行的纸币。政府收税,最后收的也是纸币,本地的土王贵族们收上来的实物税收,你得先换成纸币,才能被政府接受。无形中被盘剥了好几道。这种抢劫模式。真是爽翻了天。
常时仁取得的成绩,陈燮都觉得惊讶,赶紧回去翻一些资料才发现,印度殖民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居然是英国推进印度西化。例如建设铁路,宣传基督教,设立司法系统。这些举措,伤及了本地贵族的权益,同时还引发了民族、宗教矛盾。而印度人民因为受到压迫而生活困苦这个因素,居然不是主要原因。
闲话不提。因为准备充分,远征军在三十六个小时内便登船完毕,24四艘蒸汽轮船,55艘商船,护航舰队为20艘三级战舰,20艘四级战舰,飞剪船10艘,还有各种补给船只30艘,组成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的杀向苏伊士。这还只是第一批。随后还有从大明本土等的赶来的船只,陆续抵达孟买后,将所有货物卸下,由蒸汽船慢慢的把物资在运往苏伊士。不然的话没有码头没有仓库,东西再多你不好弄上岸啊。
这支庞大的船队,没有吓到奥斯曼帝国,到时先给欧洲各国的殖民者吓个半死。尽管报纸上再三说了要去打奥斯曼帝国,问题是谁敢信啊?这么多军队,随便找个地方登陆。好望角还能守的住?还是能守别的什么殖民点?整个非洲,都没有哪个殖民地能当的起这支远征军的雷霆一击。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在直隶大地和辽东厮杀的军官们,都已经年过六十了,不可能带队远征。所以这次的远征军司令,便宜了年轻一辈中的杰出代表尹杰少将。其实这家伙也不年轻了,接近五十岁,登州讲武堂第六期毕业,参加过对建奴的战争和平寇战争。能够成为远征军的司令,不是因为他的军衔高,而是因为他懂一些日语。
负责护航的舰队司令,稍稍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郑森(郑成功),这个时空的郑森活的很滋润。明明这家伙有大明的功名不要,非要跑到登州去学习海军。毕业后,因为郑家的活动,他在海军内部的发展平稳,一步一步的升到少将。赶上远征非洲这趟活没什么人愿意来,他就被派出来了。为啥这趟活没人愿意来啊?很简单,这地界除了沙子,没啥好处。大明帝国不是欧洲国家,对于面朝地中海,堵在欧洲南下中东道路上的埃及没啥兴趣。欧洲国家就不一样了,埃及这个地方战略位置很重要。过上几百年,苏伊士运河修通了,埃及的战略地位就更重要了。如果单纯的来抢埃及这个殖民地,对大明本土来说,吸引力真不如安南更大一些,就不要比北美了。所以郑森在报纸上看见的消息,都是要惩罚无礼的奥斯曼人。
这一趟活,陆军自然是要抢的,海军就没什么人费这个力气了。说到底郑森这个再陈燮体系内没什么过硬靠山的少将,能得到这个差事是有原因的。现在的大明海军,热门的活主要还是在北美,在印度,甚至安南那边都在鼓噪着要派海军陆战队去洗劫一番。
海战爆发的很突然,前方负责侦查的飞剪船遭遇十艘阿拉伯帆船,二话不说发信号弹,掉头就走。不是说打不过,而是任务在身。等到主力舰队迎上来,飞剪船队在海上凭借速度跑到敌后去包抄的时候,海战已经打响了。
对于这些不过三五百吨的小船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郑森自然是不屑一顾,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对于这些船支明明知道大不过,照旧奋勇向前的勇气,却不得不表示一下钦佩。
五艘速度更快的四级战舰强占了T字头,75口径的大炮威力虽然小一点,但是射速更快。在阿拉伯帆船无法理解的射程内,突击舰队开火了。短短五分钟的时间,海面上一艘阿拉伯帆船被击沉,伤者二三艘。能打出这样的水准,真的是运气不错。
这个时候勇猛的阿拉伯帆船才发现一个问题,英勇的战斗精神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用处。就像义和团拎着大刀长矛去冲击八国联军的阵地一样。虽然这些阿拉伯船不知道义和团,但是很快就掉头跑路了。悲愤的是,就算是跑路,也跑不过速度见长的四级战舰,不断的被追上,被舰炮集火。好不容易跑出来一艘船,准备回去报信,被飞剪船堵住了去路,用舰首的两门75炮好好的招呼了一通。
震天蔽日的舰队杀到苏伊士港口海面的时候,整个港口城市乱作一团,鸡飞狗跳。
郑森不紧不慢的指挥舰队,四处扫荡,清理海面。这个港口不大,能够停靠的船不多,三级战舰上前,用105主炮把港口周边洗一遍,震耳欲聋的炮击持续了半个小时后,整个港口浓烟滚滚,本地的驻军一个不见,居民有的拖家带口的跑路,有的关上门在家里瑟瑟发抖。明帝国主义分子,在海岸上架起大炮,征服一个国家的事情,对于这帮帝国主义分子来说,实在是轻车熟路的很。
放下小船,日裔士兵在军官的喝骂声中,奋力的划着船桨,一个营的士兵乘小船冲进港口,登陆之后小船返回,接送下一批。港口内枪声四起,战斗主要集中在码头附近。实际上也没什么战斗,明石少尉指挥的一个步兵排,登陆之后唯一的战斗就是在码头附近遭遇了一股三十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