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天涯)-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济,今后就专门跑巴达维亚的航线好了,走一趟七八万的银圆妥妥的,这边有大把欧洲商船在码头上等着接货。
走欧洲的航线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那就是需要舰队护航的,不然大明的船队过去,谁知道哪家的海军客串一下海盗呢?欧洲很流行这事情来着。张巡也好,郑彩也罢,对这些事情都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其实最挣钱的买卖,还是往欧洲运军火。大明出产的燧发枪,现在印度那边都卖疯掉了。欧洲刚刚出现的燧发枪,怎么跟大明成熟技术的产物比,更不要说比钢材,那是直接碾压。
不过军火交易,就不是民间可以做的了。而且目前陈燮还没有扩大化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尝试。这次回去之后,打算把库存的滑膛枪都清仓了,挣一笔再说。
码头上传来欢呼声的时候,城内的人都被惊动了,城内人的涌向码头看热闹,这才发现一支船队的来到。看见这支船队的时候,华人自然是欢欣鼓舞,荷兰人自然是黯然神伤了。奈特的舰队,被押送到了这里,这支舰队最终被歼灭了。陈燮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很激动,要知道这么一支舰队的存在,那是很麻烦的事情。万一这货藏那个地方跟你打游击呢?在海上干点劫道的买卖,卖点馄饨面什么的,这都是一群熟练工啊。
消灭了这支舰队,整条航线才算是彻底的太平了。其他国家的船队,都不存在这么大的规模,按照大明船队动不动就十条八条一起走的习惯,一般的海盗来找麻烦,跟送死没区别。
陈燮亲自到码头上迎接分舰队的回归,很自然的看见了石立生领着两个败将的出现,看见陈燮,石立生上前敬礼,双手把这俩的剑奉上道:“报告阁部大人,卑职奉命护航并封锁海峡,任务完成,特来复命。”
奈特站在陈燮的面前时,不免惊讶于陈燮的身高,这在大明是不常见的高个子。又是南方沿海地带,高个子更是少见。作为一名战败的将军,奈特只能低下他的头道:“阁下,奈特向您致敬!并希望能得到正常的待遇。”
陈燮用胜利者特有的傲慢语气回答他:“你可以选择在战俘营劳役五年,也可以选择交付一万金币的赎金。不论你做出任何选择,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你都要做一些工作来换取你每天必须的食物。”
奈特怂了怂肩膀,这份待遇,他早就知道了。现在还有五百多士兵在淡马锡做工呢,每天倒是管三顿饱饭,吃的还不错,就是没自由。自由这个东西吧,失去了才知道可贵啊。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对着陈燮鞠躬,谦卑的低声道:“主人,纳特将军的赎金,我可以做担保。这样一来,他可以回到荷兰,向荷兰政府说明白情况,避免两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陈燮不动声色的看看纳迪姆,这货把头低的更低了,脸上却在暗暗得意的笑。这一招,肯定是正中下怀了,主人一直希望与欧洲取得联系,甚至还决定让他明年回去一趟。
第五百五十章黄金航线
第五百五十章黄金航线
正如纳迪姆预想的那样,陈燮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又想法和别人说出来,这就是两个概念了。怎么说呢?抢主角的风头,你当你是周杰啊,不好好演戏各种抢镜。呃,不对,是不好好做一个听话的仆人,喜欢出风头。
这样的仆人,陈燮是要收拾一下的,不能让他继续这样的做事风格,要让他知道,该夹着尾巴做人,还没到翘尾巴的时候呢。
“嗯,这是个不错的主意。”陈燮露出坑人前的一贯表情,笑的时候眼睛是眯着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有人要倒霉了。“这样吧,奈特将军的赎金,你就大方一点,帮他出了。再从舰队里挑一艘好一点的船,我折价卖给他,这钱你也帮忙出了吧。我这个人一向心软的很,奈特将军回去不能没有水手?这样,五百水手,他自己选,赎金也归你出了。看在自己人的份上,半卖半送,我收你十万金币就行了。一时拿不出来也不要紧,慢慢还上就是了。利息嘛,就按银行正常的借贷走好了。大家说,我是不是很仁慈啊?”
当着一堆人的面,陈燮说到后来,已经在咬牙切齿了。纳迪姆吓的跪在地上哆嗦,却没有换来丝毫的同情,周围的人都在幸灾乐祸,这小子刚过上两天人的日子,就不``知道自己叫啥了,不收拾他还得上天去。十万金币,折合成大明的银币,兑换价格是五比一,这就是五十万的银币啊。杀了纳迪姆这会也拿不出来了,欠账这个东西,利息可不低。
就这一下子。纳迪姆今后十年就得过穷日子,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是喜欢出风头的代价,谁都不会可怜他一丝一毫。
接风晚宴一直折腾到半夜才散伙,陈燮回到卧室的时候,看见跪在门口的艾娃。这女娃真倒霉,摊上一个喜欢出风头的老爹。这会正跪在那里打瞌睡呢。她还不敢走,更不敢进去等着。进去的话,今晚上红娘子值班,能给她的屁股打烂了去。走的话,见不到陈燮,她晚上真是要做噩梦的。
“主人!”听到动静,艾娃立刻清醒了,想起来又不敢,只能怯怯的看着陈燮。可怜巴巴的,一双大眼睛眼泪汪汪似乎立刻要掉泪的样子。女人都是天生的演员,这一点陈燮很明白。纳迪姆这个人要用,但是该敲打也不能手软,不能因为这个女人,就放松对他的约束。
红娘子出来了,站在门口看看跪在地上的艾娃,叹息一声道:“老爷。她也不容易。”
陈燮点点头道:“进来说话吧,跪在门口像什么样子。”红娘子的面子。陈燮必须给。
女人那么多,真正受宠的还是红娘子,其他的女人,在陈燮心目中总缺少一点性格上的契合。更不要说那三个送来的少女了,那些少女真可怜的。不过陈燮现在可是很狠心的一个混蛋,利益绝对不会白给三个家族的。必须让他们有所付出。知道来之不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陈燮的子嗣一直不那么旺盛,多少有点广播种的意思。
坐在沙发上,陈燮接过艾娃端来的茶杯,温热正好解酒。一口干掉。陈燮这才道:“你父亲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不过你大可以放心,奈特是不会让他白出这个钱的。就算一时半会的拿不出钱还他,将来也会通过贸易来偿还他。”
陈燮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过几年英荷战争打起来了,这钱想换上也难咯。现在就是单纯的安慰艾娃,陈燮可不打算就这么轻饶了纳迪姆。这家伙,真是不知道收敛,陈燮很不喜欢。纳迪姆一定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不然就不会学杨修,玩什么揣摩上意的把戏了。
识趣的下属,从来都不会让自己显得那么聪明。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装傻,以显示上司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还是个歪果仁,那不是找削么。
艾娃求助的眼神看向红娘子,这一位可不敢干政,笑着对艾娃道:“这么晚了,就睡在这里吧,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这话从红娘子口中出来可不易,她向来都是单兵作战,就算是一点力气都没了,也不会认怂了,顶多休息一下,然后再次投入战斗。
听到这句话,陈燮回头苦笑,换来一个白眼。只好耸耸肩,没再说话。
一大早的,战俘营里就热闹开了。招工开始了,条件很简单,先招募有家庭的。这个条件,倒是很得人心,这些战俘都很配合,排着队,一个一个的去检查身体填写表格。其他人嘛,那就继续出去干活吧,城外的道路还在修。
同样热闹的还有在街上的招募点,这里招募的是那些非战俘的荷兰人,警察局、城管局都需要人手,身强力壮守规矩就能吃这碗饭。有一个事情是很有趣的,所谓的不良记录,是不保护那些本地土著的。为啥会有这个规定,谁都不会知道,也不会去关心。
曾经的上等人,现在变成了二等人,还得乖乖的接受管理和训练。这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失败者没那么多价钱可以讲。能给他们一份谋生的职业,这就是开恩了。至于反抗什么的,你去看看那些军队的刺刀吧。
警察和城管,那是不配制式武器的,装备就是刀和棍,官员有短铳一把。真正主宰这个城市的,还是那些军队。招募进行的很顺利,短短的一天时间,就招募了一千人,警察局和城管局的职位这就算满了。然后领取制服,接受训练这些事情是以后的事情了。
随着巴达维亚的局面渐渐的稳定下来,陈燮返回的日程也提了出来。第一批运输船队来到之后,就是陈燮离开的日子。所谓的第一批船队赶到,就是从大员出发的运输船队,只要船只来源,不仅仅有郑家的船队,还有三个盟国的船队。郑家船队是收费的,盟国船队则是免费的。没法子不免费,这一仗打下来,严重的削弱了荷兰的力量,大家都是占了便宜的。不出点力气,你凭啥分好处。就凭短期内荷兰与大明的贸易被中断这一条,就够他们挣的盆满钵满了。三个盟国的商人,不用费劲,就在兴海城等着,就能拿到他们想要的一切货物。
第一批船队终于抵达了,带来了大量的军需,还有各种药品。其中药品是重点,大量的青蒿素,在兴海城就是救命的仙药。这些药品,不单单是本地需要量很大,各国商人也买来很多,作为防身用的救命药来用。东南亚这个地方,素来就是疟疾的高发地区。别小看疟疾,这病是很要命的,致死一点都不新鲜。大航海时期,死于疟疾的欧洲人海了。要不怎么金鸡纳霜那么贵呢?这玩意就是能救命。不过现在这种副作用很大的药,被青蒿素打的基本没市场了。大把的银子,落尽了陈某人的口袋。
兴海城的三大华人家族,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极强的经济实力。缴获的荷兰船只,他们几乎是狮子大开口,全部都要吃下。这个事情当然是不可能呢,陈燮最多给他们十五条。其他的船只,修好之后,都不够来自大明的海商们塞牙缝的。看看华亭的船厂就知道了,订单都派到大后年了。可见随着开海,巨大的贸易利润,已经让大明的商人们发疯了。
船队带来了文莱的消息,一艘补给船在文莱靠岸,送去了大量的铁制品、军用口粮、布匹、弹药等等物资。因为那个不锈钢茶杯换了一块狗头金的缘故,陈燮特意让船队送来了一批不锈钢的产品,打算继续忽悠本地的土著。坑他们,陈燮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这种在现代社会,十块钱三样的产品,利润已经不是逆天了。
这么说吧,南洋这条航线,运什么来都赚钱,只要你来,就能满载而归。
陈燮在二十艘三级战列舰和三十艘四级战舰的护航下,返回大员的时候,皇家船队跟着一起返航了。船上满载着南洋的物产,运回华亭又能大赚一笔。陈燮的旗舰上,装的黄金都是按吨来算的,这一趟抢的很爽,真是大丰收啊。不但抢了人家的金库,还各种搜刮,黄金就装了三吨还有富余。
回到大员,陈燮没有多停留,不济之后,继续北上华亭。抵达华亭的时候,皇家船队靠岸时,张巡立刻被等在这里的商人淹没了。胡椒、铜锭、肉蔻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用看货,直接就一船一船的卖掉了。其中有一艘船,那是绝对不会让人上去的。
这船上装的不是什么南洋物产,装了一吨重的各种金币和黄金,这是张巡要送到京师给皇帝显摆的。也是陈燮特意让他这么去做,目的嘛,呵呵。回头知道皇家船队这一趟的利润,整个京师还不得发疯啊。整个大明有能力的人都来投入海贸的时候,还有什么能阻挡大明的海洋意识的井喷呢?还有什么人敢跟捏住了这条黄金航线的陈燮作对呢?
求保底月票,不是愚人节的笑话,当真的!
rt,大家都看见了,求保底月票,做完11点多就睡了,忘记开个单张。汗,现在补上。今天是愚人节,大家有什么没有满足的愿望,赶紧自己骗自己吧。比如哥就骗自己,今天在家里哥是大爷。
好吧,这个,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节日。
第五百五十一章漕运,何去何从?(上)
第五百五十一章漕运,何去何从?(上)
朱由检这人有一门好,他要是信任一个人,就能对你有足够的包容。他信任过很多人,可惜,那些他信任过的大臣们,都没有给他一个过得去的成绩作为回报。
唯一的例外就是陈燮,只要给他一丁点信任,得到的回报就是十倍,百倍,甚至更多。
听到两万两黄金的消息时,朱由检呆呆的坐在椅子上,无心处理奏折。这可是黄金啊,两万两,这才是跟着走了一趟运输的运费,这还没算从钱庄过来的汇票,韩赞周的密奏上说了,一船南洋货物出手,可得银圆三至五万不等。这是何等的暴利?还是第一次挣这么多钱的朱由检,突然发现面前又开了一扇窗户。
“去,让人把消息散布出去,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如何。”朱由检叫来王承恩,一番吩咐。这个时候的朱由检,就像看看那些大臣们的嘴脸了。想当初户部和内库穷的揭不开锅了,还是有那么多大臣反对这个,反对那个。现在看来,陈燮说的是至理名言啊,无非就是利益之争。国家多拿一点,私人就少拿一点。大明的田赋,不就是这么一个慢慢蚕食的过程么?
消息传的叫一个快,很快就进了内阁这些大佬的耳朵里。周延儒的反应是表情平静,内里如火。他可是宜兴人,江南那个地方的情况,他可是熟悉的很。江南经商之风甚浓,周家也有做买卖的专门团队,同样是做买卖,周家一年能落下个五六万两就是好年景了。现在看看皇家船队这一趟出去,自家那点根本就不值一提了。想到这里,心越发的热了,要给家里人写封信,再给陈燮写一封信吧。不求他照顾别的,家里来信说船不好买,就照顾这个吧。
卢象升最为淡定,听到这消息,只是淡淡道:“好啊,新军有钱操练了。”
杨廷麟的反应也很淡然,哦了一声:“好事啊,户部的库房不会被惦记了。”
洪承畴则慢悠悠的站了起来,端着茶杯在房里踱步,他是福建人啊。当然知道海贸的利润多大,当官当到他这个地步,对财货是没太多的最求了。福泽一下家人,倒是可以的。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当务之急,是跟陈燮搞好关系,如何入手呢?这是个问题。
陈演当是看上去没啥动静,回到家里就热闹了。老婆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来求见,都在提这个事情。皇家船队十条船,一趟南阳,挣了上百万的银圆,黄金两万两。这事在京师传疯掉了,最玄乎的说法,船队在爪哇发现了一座金山,搬百八十年都搬不完。
家里人的德性,陈演很不耐烦的挥挥手,都给打发走了。他其实挺无奈的,这些内阁大臣里头,他跟陈燮可没啥交情就算了,甚至还是有仇的,还是不小的丑。不过政治人物嘛,仇恨这个东西,都可以为了利益而化解。不过是需要一个契机罢了,仔细琢磨,陈演决定要迎合一下朱由检,上一个奏本,名字就叫《海事奏》。
捏着胡子,陈演开始琢磨着,怎么写才对皇帝的胃口,首先是要直接,这一点他已经了解了。朱由检是喜欢直奔主题的,其次才是开海给国家带来的各种好处等等。最后是歌功颂德部分,什么开海疆万里,民不加赋而足国用,千古唯有之圣君之类的话,那是一定要说的。结尾的时候,画龙点睛一下,请封陈燮为兴海侯,太子太师,水师大都督,以酬其功。
什么?脸面?呵呵,这玩意能值几个银圆?
早朝之前点卯的时候,现场叫一个热闹,文的武的都在说一个事。文臣这边还好一点,窃窃私语的。武勋那边就没什么忌讳了,嗓门大的直接就给现场覆盖了。
“听说没有?内库这回怕是装不下了,金山银海啊。”
“哪有那么离谱,我听说的是五百万银圆,差不多是一年的田赋来了。”
“不懂了吧?财不露白,谁挣了银子满世界嚷嚷?”
这么俗的事情,成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让一群清流文臣很不爽,但是也很无奈。昨晚上好多人都没睡着,都惦记着自家那点事情,是不是能从这里面捞一点补贴补贴什么的。以前反对开海的文臣,也在琢磨这事情该怎么挽回。一些人是真不关心,比如卢象升、杨廷麟、史可法这几位,凑在一起商议滇西战事。孙传庭可是连续上奏,开春以来,官兵连续作战,一鼓作气给张献忠等人撵出了过境,现在进入木邦了。这样一来,战事基本就停下了,孙传庭的意思,是继续追杀啊,还是班师回朝,朝廷给个说法。毕竟流贼主要头目还在,实力还有一些,除恶务尽啊。
卢象升对孙传庭有不满情绪,主要是因为奏报不实。什么叫大小三十余仗?斩首三千余,这不是忽悠人么?都是带兵打仗的出身,你当我不知道你怎么回事?登州营那边有东厂的人,带回来的消息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贼败走甚急,李总兵云聪挥兵急追,接三阵,斩首千余。贼入木邦,望而兴叹,不能追之。整个滇西的战斗,就打了那么三次追击战,还都是人家李云聪带着四个镇打的。你往大里说,这个理解,也能接受。问题你不能提都不提人家一句啊。
杨廷麟和史可法,凑在一起关注的重点还是安内。经历过长期的民变战争,陕西、山西、河南,这三个省的问题极为严重。赶上又是一个灾年,赈济安民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以前是没钱,现在是有钱,还有就是粮食从哪里去买的问题。这些,这两位都要拿出各章程来,这会抓紧碰头达成一致,早朝的时候跟皇帝汇报。
跑一趟就是上百万的进项,这个事情太吓人了。所以,这会都在说这个事情,就算没搀和的,也都闭嘴在听别人说。唯有这三位比较特殊,一个茕茕**,两个说着自己的事情。
“不行,这个绝对不行。”突然史可法高声说话,众人被他的大嗓门惊着了,无不愕然的看着他。杨廷麟也颇为尴尬,赶紧低声道:“有话好好说,喊什么喊?”史可法不客气的冷笑道:“开春之时,粮价高居不下的时候,怎么就没那么好心?现在好了,想起来低价售粮食了?还打上了赈济粮食的主意,还拿漕运说事。别人怎么想我不管,史某人在这个位置上呆一天,都不会接受这个建议。”
杨廷麟就知道这个事情在史可法这里过不去,就是尝试一下而已。什么事情呢?跟江南的大米和漕运有关。这些年有个事情,那就是漕运的重要性江河日下。朱棣迁都之后,每年要从江南运数百万石粮食到京师,一直以来运河非常兴旺。但是最近运河沿线的日子不好过了,首先说粮食,辽东的粮食连续两年大丰收,尤其时辽东种大米这个事情,谁能想到呢?东北那个黑土地,哪里是中原和江南的土地能比的了的。整个东北现在就是明帝国黄河以北最大的粮仓,大米的价格、口感,直接碾压来自江南的大米。春天那会,不就是靠着东北的大米,山东的杂粮凑一起,灭了那帮黑心粮商么?
其次就是这个江南大米的问题,这些年江南的大米产量一直在下降,原因自然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田改成了桑林,都在发展丝绸行业。因为这个,什么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人,都往华亭运大米,一度买卖兴隆。但是最近这个生意又不太行了,起因还是春天里的粮商事件,大批从南方运来的大米,现在积压在京师,江南积压的数量更为惊人。实际上这个事情,跟漕运的关系真不大。最近几年,漕运最大的对手不是什么东北的粮食,而是海运的兴起。江南的粮食也好,茶叶、棉布之类的物资,都不走漕运了,而是走的海运。
如果正常的去鼓吹这个事情吧,肯定要被京师的百姓喷死。所以有人很聪明,绕着弯子找到了杨廷麟,提出漕运不景气的事情,是不是把江南来的大米,纳入赈济粮食的采购范畴呢?再通过政府的手顿,确定今后京师的粮食,只能走草原。这样一来,漕运也就能活下来,上百万靠运河吃饭的百姓,也能稳住。出于为百万靠漕运吃饭的百姓考虑,出于当前国内急需稳定下来,休养生息的现状考虑,杨廷麟动心了。
史可法则不然,他现在是户部侍郎,赈济粮食采购这个事情是他在负责。史可法的逻辑很简单,以前这个粮食,都是从山东、辽东到天津上岸,那会谁肯出一粒平价粮食来救灾民?哦,现在好了,局势刚刚缓和,就有人惦记上这个买卖了。想都不要想,别说来自山东和辽东的粮食价格要低于来自江南的粮食,即便是价格要高一些,史可法也认他们。
第五百五十二章漕运,何去何从?(下)
第五百五十二章漕运,何去何从?(下)
杨廷麟无法说服史可法,只好打算在早朝上提这个事情。他还是坚持要保住漕运,真是出于公心,史可法也一样出于公心,这个事情就有点搞不好了。史可法劝阻无效,直接爆发。
在一边的次辅陈演的脸色不好看了,一干国公侯爷们的脸色也不好看了。真正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史可法闹腾起来,真不是好玩的。这就是个愣头青啊。
现场一下就从热闹中变成了安静,大家关注的重点不是什么漕运,而是利益的时候,史可法就有点另类了。不过这些人也奈何不得史可法就是了,眼下圣眷正隆的时候。
关键时刻,早朝开始了,官员鱼贯而入,王承恩一嗓子刚下来,卢象升就先出来了,弹劾孙传庭谎报战绩。这个事情朱由检是知道的,问题是文官都这么干,内阁里的洪承畴,更是贪墨了不少武将的功劳。一般情况下,这就不算个事,朱由检果断的和稀泥,让这事情算了。卢象升也没咬着不放,就是做个态度出来,将来结果如何他就不管了,跟他没关系。
卢象升被忽悠下去了,杨廷麟上来说的就是正经事情了。陕、甘、宁、晋、豫这五个省今年报的又是大旱,现在这个夏粮收上来了,却没有多少粮食。朝廷免掉了这几个省的税赋,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各省巡抚上奏,还是继续要赈济粮食才能稳住局面。赈济粮食从哪来呢?江南现在粮食积压了不少,价格也还公道,这些两年漕运败坏,不如以朝廷的名义,从江南采购粮食,经漕运运往河南荥阳,再运往各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个能安定地方,一个能解决赈济粮食的问题,还能解决漕运不景气带来的地方不稳的问题。
朱由检一听这个事情,立刻头皮就麻了,他这个皇帝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内乱稍稍好一点了,财政也缓和了,天灾却没停下。为了避免重演十四、五年的中原大乱,朱由检对这个事情是很上心的。以前是没钱,现在是有点钱。不过说到这个赈济吧,朱由检还是很不高兴。为什么呢?当初登州营在河南的时候吧,赈济安民之类的事情,皇帝是不用操心的。结果地方的士绅上奏,让登州营调走。陈燮也好说话,调走就调走吧。现在问题来了,以前的赈济粮食,朝廷只要从海关扣钱就什么都解决了。现在不行了,你得派人去接管这一摊子。
派人就派人吧,摊子是接过来了,但是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河南那个地方太重要了,不管是南方的粮食,还是东北的粮食,你要运往西北各省,你就绕不开河南。以前登州营搞赈济,一点麻烦都没有。现在官员去搞,今天沉一条船,明天又遇见了山匪劫道,各种问题不断,变着方子要赈济。对这些事情,朱由检是能忍就忍,睁一眼闭一眼的。
现在听到杨廷麟以漕运来作为载体,提起这个采购赈济粮食的事情,朱由检心里的火被点着了。好在这两年还算顺心,朱由检的火还是给压下去了。耐着性子问:“去年的粮食,都是从哪采购来的?”这话,其实是明知故问,但是当着百官,你就得问。
“都是山东的联合商号在代为办理,一路运往天津,作为北直隶、山西两地赈济之用,一路运到荥阳。粮食从哪采购的,微臣不知。”杨廷麟这就是在装傻充愣了,其实他知道。
“再请问,联合商号可曾出过粮食不济的问题?”朱由检又问,杨廷麟只好回答:“不曾,不论是运往河南荥阳,还是运往天津的粮食,都没出过问题。”朱由检当即就拍着龙椅道:“那还折腾什么?要换粮商,怎么不早提?”
这话问的有点坑,其实还真的只能这个时候提,为啥呢?夏粮刚收的,严重歉收,朝廷拨一下银子,就地采购的话,勉强能对付一阵子。灾情之后,几个省的秋粮指望不上了。现在必须要准备好粮食,预备过冬吃的。早一点提吧,谁敢啊?京师粮商的事情闹的够凶的,就差没出人命了,谁敢在之前提这个事情,不是找死么?
杨廷麟也不好说什么了,正准备装哑巴退下去,洪承畴站出来了,拱手道:“陛下,杨大人这番话的重点,不在赈济,也不在粮商,而在漕运。自古漕运为国家命脉,漕运不通,钱粮不畅,京师百姓就要挨饿。如今事情发生了变化,自开海以来,粮食多走海运,漕运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走了。依靠漕运为生者不下百万,如今漕运不兴,沿河不安啊。臣也请陛下重视这个问题,解决之道,不外朝廷出法令,粮食不得走海路北上,或者皇家粮食连锁店出面,从江南采购粮食,经运河北上。”
这话就是往死水里丢炸弹了,炸不出活鱼来,炸出来的全是水底的臭烂泥巴。
这时候周延儒也出来讲话了道:“陛下,最近两年,运河两岸各府,多有奏本,言漕运不兴,民怨颇深。此事应早做决断,以免民怨沸腾,再收拾就晚了。”
不等朱由检反应过来,陈演站出来了,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周阁部乃是危言耸听,所谓民怨,臣在内阁,也看过这些折子。不外是江北及北直隶各府的官员在叫唤。山东境内运河之长,冠绝沿岸,为何没有一份折子上奏所谓民怨?臣以为,不再什么民怨,而在官员不作为也。百姓一来运河为生不假,漕运不振也是事实,同样的境遇,难道说陈阁部在山东一手遮天,官员敢怒不敢言么?粮食又山东联合商号经手之时,从未出过问题,价格也比京师的粮价低两成,还负责运到天津和荥阳。为什么要换?”
因为漕运的话题,演变成了政治斗争,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陈演说这些话,实际上是在拍皇帝的马屁,为陈燮说好话,顺道攻讦周延儒。一箭三雕!何乐不为?
这就是政治,本来是关于赈济粮食和漕运的问题,现在经过几次演变之后,这栋楼的本质歪的十万八千里去了。朝堂上立刻就热闹了起来,陈演、周延儒这些内阁大臣,谁手下没有一帮打手?如果说在周延儒那边,还算是为了解决靠运河为生百姓的话题,到了陈演开口,就变成了政治攻击了。陈演的花可以说非常的恶毒,换一个角度不难看出来,等于在质问:“首辅大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