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南皇-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拥娜酥唬皇且蛭钫曜龅牟缓茫导噬显诶钍烂袼卸又校僖舱也坏揭桓霰壤钫昊挂⒚鞯牧恕
    他之所以不希望李贞当太子,纯粹是因为李贞的所作所为不合他心意——或者说是与他所代表的派系利益不合。
    虞世南是标准的儒家弟子,而儒家讲究的是仁孝,孝义方面李贞做的不错,但在仁恕方面却……
    要知道,李贞的威名就是靠着打仗打出来的,他名下的兵工厂每年还要制造不少的枪炮武器……每年死在这些武器上的人可都不在少数。
    如果说李贞噬杀一点也就罢了,那些千古圣君每一个都是从血与火中杀出来的,何况儒家也不是墨家那种圣母仁,对于战争虽然看不贯,但只要不过分,儒家也不会说什么。
    问题是李贞是道家弟子(镇元大仙已经被道教列为祖神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李贞得了他的传承,自然被列为道家弟子),又不修儒术,反而喜好百工之术,擅弄奇技淫巧(一直很疑惑,儒家为什么那么不喜欢百工?难道他们就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吗?),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自己开了问田书苑,自己培养人才……
    这等于是断了儒家弟子的前途啊……
    不管怎么看,李贞登临帝位后,都不可能会重用儒家,这让儒家之人十分看不惯。
    和他有一同想法在朝中还有不少,于志宁、孔颖达、颜籀(颜师古,颜回的后人,他爹叫颜之推)等等都是如此。尤其是孔颖达,作为当今曲阜孔氏的代表人物,同时作为李贞的老师(十年间,李贞跟随多位大贤学习过,孔颖达就是其中之一),竟然教出来一个排斥儒家的皇帝来,他愧对列祖列宗啊,以后去了地下,怎么去见老祖宗?
    “臣附议,臣也觉得此事大有不妥。”第二个站出来的是萧瑀,这老家伙站出来倒是没人表示诧异。
    因为萧瑀本身就和李贞有仇,原来的登州舰队都督可是他的儿子萧锐,可是萧锐在登州舰队待了那么多年,寸功未立也就罢了,更是因为御下不严,导致军中军火走私频繁,后来更是擅自带兵进入城中,被李贞拿住了把柄,一纸奏折给参了下去,现在还闲赋在家呢——如果李贞再当上皇帝,估计以后想要起复只怕就更难了。

第一百三十章 标题名字很重要吗?
    第一百三十章标题名字很重要吗?
    “是啊皇上,天策上将何等尊贵,贸然授予,只怕……”第三个站出来的人倒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然是唐俭。
    唐俭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大唐平灭突厥之战中立有大功,要不是他主动请缨出使突厥,以谎言诓骗拖住了颉利,只怕还不待大唐军队到达,颉利就已经远逃了。而作为同样参与了灭突厥之战的李贞,是和唐俭见过面的,可以说双方的关系还不错,在如今李贞占据优势的时候,他不交好李贞也就罢了,竟然反对李世民的意见——这是在给李贞捣乱啊。
    不过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唐俭的确和李贞有点关系,但实际上他可是世家这边的人——他的老婆可是荥阳郑氏的女子。
    而且不同于程咬金那样虽然娶了世家女,但他现在的一切其实是他自己打下来的,而唐俭不同,他是真的依靠着郑氏才有了今天,他其实是世家在朝中的代言人……
    而李贞和世家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除了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大部分世家人对李贞都是相当讨厌的——或者说是忌惮的。
    至于为什么忌惮李贞?
    除了李贞是李世民的儿子这个原因之外,还有造纸术印刷术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依旧在那个问田书苑上。
    世家为什么能千年不灭,操纵朝政?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垄断着知识,而寒门学子却读书无门,没有书读,自然也就成不了才,统治者想要选拔人才,就只能从世家中选择,世家因此得以操纵朝政——朝政都被世家掌握,他们当然不会衰败。
    而李贞的献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却从根底上冲破了他们对知识的垄断,造纸术的出现使得书籍携带更加方便,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更是让书籍的价钱降到了寒门士子都能接受的程度。以寒门士子的庞大基数,就算成才率只有世家的十分之一,那数量也足以冲破世家对朝廷的垄断。
    如果说造纸术和印刷术只是冲破了世家对知识的垄断的话,那问田书苑就等于李贞在明目张胆的告诉世家,你们的末路已经到了。
    人才我会自己培养,你们就拜拜吧,我暂时没有使用世家人才的意思,世家没有资格参与朝政,我倒要看看你们还能撑到几时……
    这是当着世家的面,给他们掘坟啊。
    以世家的自私性格,他们又岂会甘于坐以待毙?
    只可惜,李贞选择的时机太好了,此时大唐正是最巅峰的时候,无论军力还是财力都已经达到最强,更有贤臣名将层出不穷,百姓安居乐业。即便歃血盟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晦选择在这时候造反,毁掉自己几百年来积攒的好名声——要知道,李世民之所以没有马上对世家动手,除了忌惮歃血盟之外,更多是是因为没有由头。世家的名声太好了,即便李世民也不敢不教而诛,只能慢慢削减世家的存在感。
    可同样的,正是因为名声太好,世家也不敢在大唐王朝气运正盛的时候造反,否则定然会声明尽丧——也因此他们明知道李世民的小动作,却也只能潜伏起来,等大唐衰弱的时候再奋起,挟大义推翻大唐。
    原本李承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以他的能力,再安排几个佞臣在旁边忽悠,将大唐搞垮并不困难。只可惜李承乾自己作死,被废去了太子之位,太子之位空悬,原本世家是准备扶持李泰上位的,因为李泰比较好控制。但就在这节骨眼上,李世民竟然选择了李贞,而李贞的能力是不下于李世民的,如果李贞真的登上皇位,在他手里,大唐甚至可能会比在李世民手里还要辉煌……
    也就是说,世家就又得等几十年,而在李贞的压制下,几十年后,还有没有人知道世家的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呢……
    总之……
    李贞绝对不能登上皇位……
    甚至连储君都不能当……
    可是反驳的话,唐俭有没有理由……
    正巧这时候虞世南和萧瑀出现了……
    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打算,唐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他只希望在座对李贞有意见的人也都站出来附和……
    比如长孙无忌,你不是一直想让你妹妹的儿子当皇帝的吗……
    李世民自然知道这些人的想法,斜眼道:“怎么?难道你觉得贞儿当不得这个天策上将吗?又或者你们有谁觉得有人会不服气吗?”
    “这……”唐俭愕然,他当然不会说不服气,要是真不服气,他早就反对了,又何必借着虞世南的话隐隐表达自己的意见?
    只是若真让李贞当了这个天策上将,那他那储君的地位将无可动摇,这不是李贞敌人愿意看到的,可眼下自己又是独木难支,唐俭只能将求助的目光看向旁人。
    首先是孔颖达,只可惜孔颖达一直都在闭目养神,根本就没有一点发表意见的意思,这老头虽然心急,但心里明白着呢,这时候忤逆李世民的意思,简直就是在找死,别到时候没将李世民劝回来,只反而倒了霉,那可就好玩了。
    这让唐俭很是愤怒,你这老混蛋,老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是在帮你们儒家,难道李贞继位,还能优待你们儒家不成?可老子现在有难了,你却隔岸观火,你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坐看李贞登临帝位,你们儒家衰落下去吗?
    不甘心的唐俭,又将目光投向另一个人,国舅爷长孙无忌。可惜长孙无忌同样是闭目养神,没有说话的意思。
    唐俭更是大恨,你不是一直想让你妹妹的儿子继位的吗?李承乾是被废了,但不还有李泰和李治的吗?你作为舅舅不帮忙,难道还以为光凭他们自己,还能斗得过李贞吗?又或者李贞继位,对你们长孙家还能有什么好处吗?
    接着是萧瑀,萧瑀倒是想站出来帮他说话,但却被长孙无忌暗中拉住了,虽然不知道长孙无忌是什么意思,但他捡长孙无忌都没有张口的意思,也只能给了唐俭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
    唐俭大怒……

第一百三十一章 罢免唐俭
    第一百三十一章罢免唐俭
    最后唐俭又看向了第一个出声的虞世南,然而让他气炸肺的虞世南,此时竟然也陷入了闭目养神状态中,仿佛刚才发表反对意见的那个人根本就不是他一样。
    混蛋,唐俭这时候要是再不明白自己被阴了,那他就白活了这么多年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原以为虞世南才是出头鸟,谁曾想,虞世南这只鸟在出了一次头后迅速又将头缩了回去,反倒是自己这只傻鸟傻愣愣的跑了出来,成为了第一只鸟。而作为第一只鸟,毫无疑问正好可以作为杀鸡儆猴里面的那只鸡。
    想及此处,唐俭更是大恨,如果说对李贞是不爽,对孔颖达和长孙无忌是恼火的话,那对虞世南就是纯粹的恨意了。双目死死的瞪了虞世南一眼,这一次亏我认下了,但你最好祈祷着以后别落在我手里,否则我定让你吃不了灰,兜着走。
    李世民自然注意到了唐俭的小动作,此时见他面露恨色,顿时问道:“怎么?唐爱卿,你还有什么话说吗?”
    “臣……臣还是觉得封越王殿下为天策上将,有些……有些唐突了。”此时唐俭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毕竟越王虽然立有大功,但天策上将也不是一般的职位,必定要昭告天下的。可是越王殿下终究不在长安,如今更是深陷敌围,短时间或许没有事,但时间长了的话……如果这时候我们给越王殿下加封,万一殿下遭遇不测……”
    “放肆。”李世民大怒:“唐茂约你什么意思?你这是在咒贞儿吗?又或者说在你想来,贞儿已经在劫难逃,这个天策上将给了也是白给了吗?”
    李世民这次是真的生气了,甚至都不喊唐俭爱卿,而是直接称呼他的名字:“你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只怕在你们的心里,贞儿此次已经在劫难逃了吧?但朕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个天策上将,朕是给定了,不但要给,而且要大张旗鼓的给,朕要让全天下都知道贞儿的功绩。朕倒要看看,在贞儿的功绩下,究竟有谁敢说半个不服?”
    说着又斜了唐俭一眼:“至于你……朕知道你的想法,不就因为贞儿和你们不行一条心,所以看不惯贞儿得到好处,这才想方设法的阻拦吗?”
    “皇上,臣冤枉,臣绝无此等想法……”没想到李世民将这种事情,明目张胆的说了出来,唐俭面色顿时惨白,连忙跪下口呼冤枉。
    只是李世民此时正在气头上,哪里会听唐俭这惨白的辩解,直接打断道:“不要说了,朕看你的面色这么惨白,可能是身体不好,你先回去休息一段时间吧,等将身体调养好了再说,至于你的职位,朕会着你的副手暂时代替的,你也不用担心了,回去好好养病吧。”
    心里对唐俭也是失望不已,是你就想阻拦朕的命令,你也得找一个好一点的借口好吧?你当年深陷突厥,生生拖住颉利的好口才和急智都去了哪里了?难道这些年的官宦优渥生活,让你已经彻底迷失了吗?
    “皇上……”唐俭大恐,他如何不知道李世民的意思?说是让自己回家养病,其实就是将自己罢免了,以后只怕也没有起复的机会了。
    “好了,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不过你就放心吧,你的副手朕也观察过了,能力并不下于你,有他在,你并不用太过担心。”李贞直接堵住了他的话头:“你就回去好好养病,等病好了,朕再有重用。朕看你现在病的并不轻,如果任由爱卿带病办公,不但对你身体有害,外人也会说朕的不是的,万一要是出了个好歹,朕还不得让不知情的人给骂死啊?”
    “臣……明白了……臣……这就回去治病……好好调养身体……”唐俭知道,李世民这已经是在对自己下最后通牒了,如果自己再不识趣,那就不一定是抱病退休了——自己为官这么多年,迎来送往的,屁股上可不怎么干净啊……
    “既如此,那就速速退去吧。”李世民看也不看一眼唐俭,冷哼道。
    “是,臣……告退。”唐俭苦涩道,心中更是愤恨难明。要不是打不过,他都想和李世民拼命了,只是终究不敢如此作为,否则就不只是他一个人倒霉了,整个唐家都要被灭族。
    唐俭退去,李世民又看了长孙无忌和虞世南等人一眼,给足了警告之后,才有问道:“诸位爱卿,对于封贞儿为天策上将,你们可还有什么反对意见吗?”
    “臣等没有意见。”李贞的支持者,诸如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自然不会有意见。他的反对者不论是长孙无忌,又或者是孔颖达同样是没有反对——开什么玩笑,不说反对有没有用,就在刚才你可还罢黜了一个重臣呢,这杀鸡儆猴,不,唐俭可不是鸡,他的分量足够当猴子了,应该说是杀猴敬候,你这杀猴敬候的意味这么重,我们又岂敢再反对?
    李世民这才转怒为喜:“既然如此,那此事就这么定了,辅机,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选一个好日子,朕要宣告天下。”
    “是,臣遵旨。”强忍着心中的苦闷,长孙无忌应下了此事。
    “那此事就这么办吧。”李世民满意道:“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救援贞儿的事情……诸位爱卿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救援贞儿,江南道的援兵如果现在出发的话,能否来得及……”
    如今大唐四面皆敌,长安的精锐兵马是不能动了,但作为大唐腹地,江南道可还囤积着大量的兵马的,如果江南道的救兵能及时赶到的话,应该能起到一点作用的。
    再次出乎众人的预料,这一次反对的竟然是杜如晦:“臣以为最好不要……”
    看到杜如晦竟然站出来反对,李世民的眉毛顿时皱了起来:“克明,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要知道你的次子杜荷可也在少年军中的啊,你就一点都不担心?”
    “担心自然是担心的,但臣还是要反对。”杜如晦不慌不忙道:“皇上息怒,还请听臣与您一一道来。”

第一百三十二章 杜如晦的分析
    第一百三十二章杜如晦的分析
    “准。”李世民的眉头松了一点,他知道杜如晦向来不说言之无物之语,此时既然如此说,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谢皇上。其实臣的理由很简单。”杜如晦先是问了李世民一个问题:“敢问皇上,如果给我大唐十道战力排一个名次的话,江南道的兵马应当排第几?”
    “自然是……”李世民顿时卡壳,江南和山南以及淮南三道地处大唐腹地,既没有陇右道河北道河东道岭南道剑南道那样与外国接壤,有负责防备外敌之重任,又不似河南道与关内道那样有拱卫京畿之责,这三个道纯粹的就是地方防守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其中江南道就算不排末尾,也绝不会超出第八名去。
    只是毕竟都是自己的臣子,这话李世民还真不好开口,只能沉默以对。
    “这就是了,江南道的军力最多排名倒数第三,这样的军队就算是到了岭南,除了徒费粮草之外,又能有什么作用呢?”李世民不好说出口,杜如晦可没人有这个忌讳,直言不讳道:“如今岭南道的军队都打不通白头防守的驩州,就算加一个江南道的十万大军又有什么用?难不成皇上以为,江南道的军队战力还能比岭南道更强吗?”
    李世民小声辩解道:“可是多一个人,总能多一份力不是?这毕竟是十万大军,就算是过去撑场子,至少在气势上也能压过白头和林邑不是?”
    “根本用不着。”杜如晦拿起岭南的急报,指着其中一页文字道:“皇上请看,这里说的很明白,岭南道大军之所以攻不破白头军驻守的驩州,纯粹是因为白头有一支名为敢死营的军队,这支精锐足有五千人,战斗力极端强悍,而且恰恰这时候我军中爆发了小规模瘟疫,战斗力大大降低,这才没有夺回驩州。”
    “那又如何?”
    “皇上请继续看这里。”杜如晦又往前翻了翻,道:“皇上请看,和白头军相似地方是,林邑军中也曾经有一支名为跳荡营的军队,战斗力不下于白头,不过这支军队对上越王殿下的神机营,结果全军覆没——那一战神机营出动人马不过一百人而已,一千跳荡营就被杀的狼奔豸突,最后只有一百多人逃了出去,却又被交州军衔尾追杀,全军覆没。”
    “爱卿的意思是……”李世民有点懂李贞的意思了。
    “臣的意思很简单,少年军可是足有三万的啊,每一营都都不比神机营差。有少年军守护,越王殿下根本就没有危险。如果越王殿下想要退回来,至少林邑和白头的军队是挡不住越王殿下的脚步的。他之所以不回来,纯粹是因为他不想回来。”杜如晦道:“所以我们现在支援兵马根本就是锦上添花,徒耗钱粮罢了。现在越王殿下更需要的其实是后勤上的支援,特别是药品以及大夫的支援,南洋多烟瘴之地,蚊虫遍布,更有瘟疫横行,药品的消耗尤其巨大,何况交州爆发了瘟疫,阻止了我军收复驩州,也需要药品支援。”
    “有道理,多亏有爱卿点拨,朕差点误入歧途矣。”李世民哈哈大笑道:“也罢,朕就听爱卿一次。传令下去,命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三道大总管竭力搜集药材,征集名医,悉数派往交州,竭力救治瘟疫,不得有误。”
    “皇上英明。”
    “哈哈哈……”
    皇宫之辈无秘密,半日过后,皇宫内发生的事情,已经在长安城里传的满城都是,说什么的都有,但整体上来说是向好的一方面发展的,之前的谣言也不攻自破。
    “哈哈哈……我说什么来着?越王殿下根本就不用造反,这天下迟早是他的。”
    “天策上将啊,皇上果然是把越王殿下当储君来培养的吧?我就说嘛。”
    “是谁说越王殿下要造反的?站出来给我瞧一个?”
    “这已经是天策上将了,还有资格独自开府,这和太子有什么区别?还用的着造反吗?”
    “话说,既然都是天策上将了,干嘛不直接册封太子啊?”
    “这不明摆着呢吗?越王殿下不在长安啊,再说前太子刚刚被废,这时候册封太子也不合时宜啊。”
    “……”
    这是中立的,有中立的,自然就有支持李贞的。
    “哎呀,越王被封为天策上将,下一步就是太子了吧?”
    “越王要是真的当上皇帝,那我们的好日子可就来了啊。”
    “听说越王殿下已经去攻打南洋去了,据说那里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土地却是肥的流油啊。”
    “土地肥算得了什么?问题是那里永远都不会发生饥荒啊。”
    “哦?怎么说?”
    “那地方最好的是粮食高产啊,你们知道水稻吗?在那里可是一年三熟啊。”
    “什么?三熟?这要是让我们去种地,那不得……”
    “如果当地人要是勤劳的话,肥沃的土地和三熟的稻子给他们倒也罢了,真正过分的是那里的人全都是一群懒蛋。”
    “我也听说了,那里就算是一年不干活,光是吃野果子都饿不死,就算种庄稼,也只是随便撒一把扔地里就行了,根本就没人除草施肥什么的,就这,水稻都能高产。”
    “我的天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如果这地给我多好啊,如果好好伺候,那粮食的产量不得翻天啊……”
    “越王殿下不是去打了吗?南洋的猴子们根本就不配拥有那么好的地方,那地方就得归我们。”
    “老天保佑,越王殿下一定要旗开得胜,满载而归,就算没把南洋打下来,也要平安归来啊。”
    “是啊,老大伙们,我们一起去五庄观,向镇元大仙为越王殿下祈福吧。”
    “对,镇元大仙一定会保护越王殿下的,我也去祈福。”
    “加我一个。”
    “我也去。”
    “……”
    当然,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李贞不是银子,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而且讨厌李贞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儒门士子,以及部分世家子弟。
    “皇上真的是糊涂了,对自己的儿子未免太好了,唐俭大人有什么错?只是发表了不同看法而已,就被皇上免去了官职。”
    “你们知道吗?越王已经攻入林邑了,但他刚刚进入林邑,后面白头就打破了驩州城,越王的退路已经断了。”
    “哼哼,后路被断,他这一次就算是不死,至少也得遭遇一场大败,我倒要看看他失败之后怎么回来面对大唐父老?”
    “哼,反正我是看不惯他,作为皇子,不修文德,反而喜欢奇技淫巧,战场征伐,如由他继位,我大唐可就完了。”
    “据说如今大唐四面敌人都有异动,皇上甚至都不敢调动一兵一卒支援越王,我倒要看看他在后无援手的情况下,能支撑多久?”
    “不过这家伙的本事还是有的,要不是太过离经叛道,那我说不定还会欣赏他。”
    “哼,我儒家传承千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就一直独尊天下,又岂是区区一黄口稚子想颠覆就能颠覆的?”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元昌的小动作(1)
    第一百三十三章李元昌的小动作(1)
    不管外面怎么说,在皇室内部,却又是另一种景象。
    任城王府,李道宗正在接见一位客人,正是汉王李元昌。
    原本李元昌因为之前得罪了李贞,本身又是他挑事在先,被宗人府贬为了郡王。但后来李渊驾崩,他在葬礼上哭的死去活来,李世民怜惜他,便重新恢复了他的爵位。
    在恢复爵位后,李元昌很是低调了一段日子,不过时间长了,见李贞没有继续找他麻烦的意思,便又渐渐活跃起来,四处结交朋友——比如和李承乾搞在一起的**称心,就是李元昌送给他的。
    现在见李贞被李世民封了天策上将,位列诸王之上,顿时有些不爽起来,今天他来找李道宗,就是为了此事而来。
    “皇兄,皇上竟然封了老八当了天策上将,你说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这是准备将老八立为储君吗?”自从恢复王位之后,李元昌就再也没有招惹过李贞,但这一次传出李贞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李元昌坐不住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让李贞登上皇位,那他下半辈子就都要活在恐惧之中了——要知道他当初可是将李贞得罪的很惨的说,虽然那一次他吃了很大的亏,但毕竟是他自己先挑衅李贞的。谁知道李贞会不会对此事记恨在心?万一李贞一直都记着的话,并且在继位后和他算总账的话,那他可就彻底完了,说不定这条命都保不住。
    何况李元昌自己也保不准李贞对自己是个什么态度,如果李贞当上皇帝,那他这下半辈子都要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活着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下半辈子,李元昌不得不主动走动起来,试图串联皇族,逼迫李世民取缔李贞的天策上将。为了提高声望,第一个就找到了皇族之中威望最大的任城王李道宗(还有一个李孝恭,不过已经逝世),试图借助他的声望。只可惜,他有点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忽视了李道宗的精明。
    “能是什么意思?只是一个天策上将而已,以贞儿的功劳和能力,难道还当不得这个天策上将吗?”李道宗何等老狐狸?如何看不出李元昌的小心思?再说除非李世民的十几个孩子全部死光,李世民的那些弟弟们也都死光,否则这皇位绝对是轮不到他的,他为什么要操这份心?
    何况他和李贞的关系还不错,两人在十年前还曾经在草原上并肩作战过,后来也没有断了往来,关系虽然不如杜荷房遗爱薛仁贵这些近臣,但总归是要比别的皇亲要好一点的。他只要维持住这份关系,自己的后代只要不作死,一世荣华是注定的。自己是吃饱了撑的才会和李元昌勾结,反对李贞当天策上将,这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可是……”李元昌不甘心,想要再劝。
    李道宗自然不会再听他胡言乱语,当下不客气道:“汉王殿下,您的品级比我高(李元昌是一字王,王号一般是以国为名,而李道宗是二字王,是以郡为名,所以李元昌要高李道宗一级),我才特意接待你的。但如果你今天只是说的这件事情的话,那我就把实话告诉你吧,越王被封为天策上将,我一点意见都没有,要是你没有别的事情的话,那还是请回吧。”
    李道宗虽然在品级上差了李元昌一级,但论权力,他可是实权的军方将领,又岂是李元昌一个有名无实的闲散王爷能比得了的?
    我敬你不是因为你比我高一级,而是因为你是客人,这是待客之道。但这不代表你就可以在我面前指手画脚,胡言乱语,我要是不敬你,你还能奈我何?‘
    “好好好,那咱们今天就不说这个了,咱们只谈风月就是了。”李元昌自然不敢得罪李道宗,尽管心里不爽,但还是改了口。
    一个时辰后,李道宗黑着脸将李元昌赶出了家门——这混账说只谈风月倒是真的在谈论风月,问题是你谈风月就谈风月吧,你没事儿往**上扯干什么?难道在你眼里,老夫就是个喜好男风的龌龊之人吗?你要是不快点滚蛋,那老夫这一世英名可就全都毁了。
    “像这种人以后就不要放进来,直接打发走就是了。”赶走了李元昌,心中依旧腻歪的李道宗吩咐门房道。
    “是。”门房也见到了自家王爷对李元昌的态度,心中也有了谱,连点头答应。
    被李道宗赶走,李元昌自然不甘心,连家都没有回,顺手买了一些礼物,朝另一处王府走去。
    吴王府,这是李元昌选择的第二个目标,李恪在李世民所有儿子中,无论名声还是威望,都算是相当不错的了,也是有相当大可能继承大宝的人之一,如果借着李恪的名号,那对自己接下来的计划还是相当有利的。
    “小侄见过皇叔。”李恪今天刚好在家,不但他在,李愔也刚好来拜访李恪,现在见到李元昌到来,立刻双双上前行礼问好。
    其实李恪和李元昌是一样大的(之前好像说过,李元昌和李承乾同岁,而李恪和李承乾也是同年出生),但却差了一个辈分,所以尽管心里挺不待见这位跳的有些欢的皇叔,但还是恭恭敬敬的向李元昌行礼。
    “免礼免礼,二位皇侄不必客气。”李元昌大大咧咧的受了一礼,才让二人起身。
    这副姿态让李愔这个混不吝大怒,差点就要当场爆发,幸亏李恪及时制止。
    见礼之后,李恪将李元昌请到了客厅,说起了正事:“不知皇叔此来,究竟有何要事啊?”
    “也不是什么大事。”李元昌故作轻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