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南皇-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贞将盒子递给李恪:“三哥,东西就在里面了,你看看合不合心意?”
    李恪小心的打开盒子,出现在他面前的居然是一叠厚厚的纸:“这是。。。。。。什么?”
    “这是水车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李贞将图纸拿出来,指着第一张的示意图解释道:“水车又叫孔明车,据说是汉灵帝时期毕岚发明,后又经诸葛亮改良而成,用来灌溉十分便利。可惜的是,经过了东汉末至前隋这三百年乱世,水车早已失传。。。。。。”
    剩下的话不用李贞多说,李恪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然后我的封地(指蜀地,李恪原封蜀王)有人进献了水车的大致结构图,为兄呕心沥血,终于复原了这一农桑神器,特进献给父皇贺寿。”
    “不止如此。”李贞补充道:“三哥你不但复原了水车,更是在原有的水车上加以改进,使得水车不再依靠人力畜力,而是改为由水力传动,更加方便快捷。”
    李恪感叹道:“哎呀,这水车果然是好东西,只是问题是不知道这水车究竟好不好制造,为兄总不能只送一个图纸过去吧?总要有一点实物为佐证的好。
    而为兄更担心的是,以父皇的能力,只怕咱们瞒不住他啊,而且咱们这么骗父皇真的好吗?”
    “那咱们就改一下说辞就是了,如果父皇问起,你就说这水车是你重金购买来的,反正这的确是你从我这里买的,也不算是说谎。”李贞转悠了两圈,最后拿定了主意道:“至于实物这个你不用担心,小弟早在将图纸绘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让天工作坊的人做了一批,要不是夏天早已过去,小弟早就安放在我农庄里了。一会儿给你个信物,三哥你去天工作坊取一架就是了。”
    “呼,这下就好了。”李恪松了口气:“还是八弟你有办法,事不宜迟,我这就去天工作坊看看去,咱们改日再聊。”
    “也好,父皇寿诞已近,三哥你总要将图纸吃透的好,我就不留你了。”李贞递给了李恪一枚代表着他身份的令牌,然后亲自送李恪离开了王府。

第三十四章 辩才
    第三十四章辩才
    送走李恪,回来睡了一个懒觉,醒来已是天黑,恰小福子禀报:“殿下,辩才大师到了。”
    “快快有请,快快有请。”李贞连声道,他原本心思成熟,一般不会如此失态,如今居然能连续说两次快快有请,可见心神振奋。
    “已经安排在客厅伺候着了。”小福子笑道。
    “那还不给我更衣?可别让大师久等了。”李贞随手拿起便服就要往身上套,结果刚穿到一半,就又慌忙的脱了下来:“不行,今天是咱们求着人家的,可不能怠慢了,给我穿正装。”
    “是。”小福子连忙取来尨袍,叫了几个小太监帮忙给李贞一起更衣。
    “哎呀,劳烦大师久等,是小王的罪过。”李贞穿着正装,觉得浑身不舒服,但在外人面前又不能表现在脸上,还必须强装着一张笑脸,实在是难受至极。
    “阿弥陀佛,贫僧见过殿下,殿下事物繁忙,贫僧一介闲人,等一会儿也是应该的。”辩才也就三十多四十岁左右,神材瘦削,颔下微带几从杂须,只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得额外精神。
    别小看这和尚,那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虽然是倒霉的名声。
    这和尚正是被李世民盗走《兰亭序》的辩才,话说《兰亭序》乃是书圣王羲之的神作,他死之后《兰亭序》遂一直在王家流传,一直到传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手上。智永是个和尚,并没有子孙,所以他死后就传给了他的弟子,也就是眼前这个辩才。
    辩才在得到《兰亭序》后一直把《兰亭序》看成自己的命根子,就在卧室房梁上凿了一个洞,藏入其中,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独自欣赏一番。
    李世民非常喜欢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伺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两人很块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又怒又怕,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所以才说这家伙是个倒霉蛋,宝贝被什么人看上不好,偏偏被这个国家的主人看中了?人家还不得千方百计的得到?你自己说你倒霉不倒霉?
    “大师客气了,大师请坐。”不管辩才如何倒霉,但现在是李贞求人,所以李贞的态度还是很客气的。
    “多谢殿下,殿下请。”辩才也赶紧还了一礼,待李贞坐下后才缓缓坐下。
    两人又是一阵寒暄,李贞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大师可能也知道了,再有几日就是我父皇的寿辰,小王身为儿子,想要为父皇准备一样像样的贺礼。我父皇这一生最喜欢的莫过于书法,而在诸多书法名家中,最喜欢的又非书圣莫属,所以呢。。。。。。”
    辩才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李贞的意思,豁然起身,断然拒绝道:“殿下是想要《兰亭序》?这绝不可能。《兰亭序》乃是家师遗物,想要贫僧交出来,除非从小僧尸体上踏过去。”
    “不不不,大师误会了,我要的并不是《兰亭序》。”李贞连忙摆手否认,李世民都暗示咱要低调了,自己要是再送《兰亭序》,岂不是又要盖过其余人的风头了?还低调个屁啊?
    “大师误会了,《兰亭序》乃是盖世奇珍,小王当然想得到,但也知道大师绝不会放手,所以今日小王想要向大师求的乃是《十七帖》。”
    “阿弥陀佛,贫僧错怪殿下了,罪过罪过。”辩才一听李贞不是要《兰亭序》,这才面色好看了许多:“《十七帖》虽然也是老师所传,但却不如《兰亭序》重要,贫僧可以做主赠与殿下。只是《十七帖》毕竟是老师遗物,殿下若是想要求得,却需要拿东西来换。”
    “大师高风亮节,小王佩服。”李贞施了一礼,又问道:“不知大师需要什么?”
    “殿下过奖了。”辩才连忙回礼:“贫僧不要金银,不要珍玩,只求殿下给贫僧一些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大师要这个干什么?”李贞瞬间糊涂,难道你还准备效仿大玄奘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不成?话说唐僧已经在取经的路上了吧?也不知道有没有出关呢。
    “阿弥陀佛,贫僧一生素有一大宏愿,就是将我佛之荣光传遍八方四野。”说起自己的理想,辩才的神态不自觉的神圣了起来,双手合十,简直仿若一尊佛陀。
    “如今我中原大地佛教大兴,蛮夷之地却依旧茹毛饮血,不识人伦,不辨善恶,所以贫僧准备走出去,弘扬我佛大法。”
    “大师高义。”李贞一脸的佩服,虽然不怎么看得惯宗教蛊惑人心的那一套,但对于这类人李贞却是极为佩服的。不为别的,因为他自己做不到,所以对于能做到的人十分敬佩。
    “只是通关文牒虽然不好弄,但以大师的能力,想要弄一本应该不成问题吧?”这也是李贞疑惑的地方,大唐虽然不准许国人出国,但以辩才的收藏,随便拿出一张字帖,有的是高官愿意帮他说话,怎么跑到自己这里来了,还要用《十七帖》来换呢?
    “阿弥陀佛,其实贫僧之前也想求助于旁人,也有人愿意与贫僧求取通关文牒,只是奈何与贫僧出关的人太多,所以。。。。。。”说到这里,辩才有些不好意思。
    “人多?有多少人?”
    “额。。。。。。愿意与贫僧一道出关的一共有。。。。。。一共有四十七人。”辩才更不好意思了,这人数也太多了一点。
    “噗!”李贞直接喷了:“怎么这么多人?难道这些都和你一般的高僧?”
    “正是如此,更为难的是,为了提高传法效率,我们打算分别前往不同的国家同时传道,这就更为通关文牒的发放提供了难度。”辩才苦笑不已,当时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原以为不会受到多少人的支持,谁曾想居然应者如云,光是愿意随他出关的都有数百人。最后辩才挑挑拣拣才挑出了这四十七人,这些人每一个都是熟读经典,一心礼佛,虽然算不上是大德高僧,但也可以被称一声大师了,都是佛门的中坚力量。
    “这就难了啊。”李贞皱起了眉头,倒不是通关文牒有多麻烦,实际上李贞想要弄一点通关文牒还是很容易的。他之所以觉得苦恼,是因为辩才的愿望对他未来的安排有影响,而且是非常大的影响,这才让他陷入了两难之中。
    “大师,通关文牒不成问题,但我也有一个要求。”想了一阵,李贞总算是勉强想出了一个算是两全的方法。
    “殿下请说。”在李贞迟疑的时候,辩才的心其实也是一直都在提着的,生怕李贞不答应,现在李贞终于答应了,别说是一个要求,就算是十个要求也得应了。
    “很简单,我希望大师只宣扬佛法,不要参与当地的任何事,你可以治病救人,宣传佛道,但不得参与政事,包括在战争时期,你们的寺庙不得庇护任何人,我要让你们以佛祖来起誓。”这就是李贞想出来的两全之法,因为在他的谋划中,未来是需要死很多人的,这些人里有九成九都是异族人。李贞本来就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再让这些和尚们添乱,就更麻烦了。
    “这。。。。。。结交权贵也不行吗?”辩才问道,因为想要宣传佛法,从上层下手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自古以来上行下效,这是放在哪里都是颠不破的道理。只要上层愿意信佛,下层自然会慢慢接受佛教,可是如果不结交权贵,怎么向他们宣扬自己的佛法?
    “结交权贵自然可以,但是不能参与他们的国事,包括向他们提供建议之类的,也不能接受他们的官职,更不能控制那个国家。”
    “阿弥陀佛,这点贫僧答应了。”思索良久,辩才还是答应了。
    “如此甚好,不知大师准备去什么国家传教?”
    “哦,我们四十多人一共分成三部分,其中由贫僧带一部分师弟去高句丽和倭国等东北方向的国度传法,另有道型师兄带领一部分人去西域传法,第三部分则由大华师兄带领,去吐蕃象雄等高原诸国传法。”
    “没人去南方吗?”李贞心里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免感到好奇,南方的中南半岛是大唐周围国家最多的地方,怎么不见辩才去南方呢?
    辩才解释道:“原本的确有一部分人去南方诸国传道,但后来有来自海外的商人却告诉我们,南方诸国距离天竺并不遥远,佛法早已覆盖了南方,所以后来我们就取消了。”
    “原来这样啊。”李贞点点头,准备结束这场谈话:“通关文牒的事情大师尽管放心,最多三日,我就会把文牒交到大师手上。”
    “阿弥陀佛,如此甚好,多谢殿下。”辩才大喜,连连道谢。
    “大师客气。”
    又是一阵寒暄,李贞又请了辩才吃了一顿美食,便安排人送辩才回了长安城外的大慈恩寺暂住。
    然后自己则亲自跑了一趟鸿胪寺,给邓之行说了一声。之前因为倭国使者的事情,两人算是有了一点交情,如今听说只是索要一点通关文牒,自然是忙不迭的答应,只是需要上书李世民以及礼部知会,所以需要一点时间。
    三日后,辩才如约而来,拿走了整整一小箱通关文牒,同时也将《十七帖》给了李贞,只是看他那不舍的表情,李贞又附赠了自己搜集到的《快雪时晴帖》当做安慰,辩才立刻喜笑颜开,李贞这才知道自己亏了。
    果然啊,做人不能太善良——特别是你的身份是一位王者的时候,更是容不得半点善心。

第三十五章 李世民大寿
    第三十五章李世民大寿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间已经到了正月二十八(关于李世民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正月二十三,一种是正月二十八,这里采用第二种说法),李世民的生日到了。
    这天百官朝贺,万国来朝,长安城内解禁三日,夜晚万家灯火彻夜不息,盛况比之比元宵灯会(关于元宵灯会还有一部分故事关系到剧情,所以没有详说,以后会慢慢介绍的)以及新年还要强上几分。
    晚上,送走了贺寿的群臣以及各国使节,一家人再次聚在一起为李世民贺寿。
    又是一阵子的废话,总算是到了最重要的环节——送贺礼,这一次首先送礼的都是女孩子们,既大唐的公主们。
    不过女孩子的礼物一般都是象征意义比较重,实用性并不强。比如汝南就送的是一个亲手织就的龙凤呈祥荷包,而长乐的礼物则是一碗亲手做的长寿面,其余诸女也大都如此。李世民虽然心怀大尉,但也只是感动而已。他对儿子们的礼物更期待,不知道自己那一番话之后,儿子们都能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上次过年的时候,父皇的教诲让孩儿幡然醒悟,确实啊,东西再好,对于国家无益又有什么用呢?”李承乾先是十分矫情回顾了一下李世民的教诲,然后才拿出了自己的礼物:“所以孩儿这些时日经过苦心搜集,总算是从一位诸葛遗族的手中换来了诸葛连弩的图纸,孩儿愿将此图献与父皇,以壮我大唐军威。”
    “好!”李世民大喜,连忙接过图纸精心收好:“有此神器,我大唐军威必将笑傲于天下万国。”
    “恭喜父皇得此神器,儿臣为父皇贺,为大唐贺。”李贞首先站起来祝贺道——不管心里如何不爽李承乾,这时候都必须为李世民祝贺。
    其余人也都反应过涞,也连忙祝贺道:“儿臣为父皇贺,为大唐贺。”
    “好好好,都坐下吧。”李世民也很满意,又对李承乾道:“承乾的礼物甚合朕心意,赏金千金,丝绸百匹,玉璧十对。”
    “多谢父皇。”李承乾连忙道谢,虽然这赏赐西对他来说并不算丰厚,但这却代表了一种认可,这个对李承乾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
    李承乾之后就是李恪了:“父皇,儿臣没有太子大哥的运气,找不来战争利器。好在孩儿的运气也不错,从民间得到了东汉时期的水车设计图纸,并成功组装出了成品,不需人力畜力,只须建立河边,便可随水自动,灌溉田地。”
    “是吗?恪儿真是我之福星啊。”李世民脸上虽然很高兴,但内心却直撇嘴,什么从民间得到的?还不是贞儿给你的?真当朕是糊涂虫吗?
    “父皇过奖。”李恪自然是知道李世民的心思的,其实他在求助李贞的时候就没打算瞒着李世民,只是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利国利民的东西不少,但大部分都已经被朝廷得到。剩下的要么早已经失传,要么就是还没开发出来,被朝廷忽略的东西真的不多,大部分都潜藏在世家大族的藏书库中。可大唐自建立以来就和世家处于对立面,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哪个世家会主动将这东西上缴的?
    “父皇,水车虽然对军事无用,却是一农桑神器,只要有了水车,灌溉之事就不需人力车操纵,这是何等巨大的人力节省啊?三哥献上如此神器,儿臣觉得父皇应当重赏。”却是李贞见李世民没有赏赐李恪的意思,心中觉得不平,立马站出来道——泥煤的一具没有实物的弩就能得到赏赐,我这水车可比弩的用处大多了,不给赏赐怎么行?
    “这是当然的,恪儿献宝有功,特赐赏金千金,丝绸百匹,玉璧十对。”李世民也发现自己怠慢了三子,连忙补充道。
    “谢父皇。”李恪连忙道谢。
    “贞儿,你既然站起来了,就先别坐下,你且说说你的贺礼是什么呢?父皇可是最喜欢贞儿了,你应该不会随便拿一个换来的字帖糊弄父皇吧?”李世民心里很不爽,哇擦,你和你三哥合起伙儿来骗我我还没追究呢,还好意思向我要赏赐?那我就好好的为难为难你,知道你向辩才换了《十七帖》,可我偏偏不要这个,我看你怎么办?
    “。。。。。。当然,当然,儿臣怎么会拿字帖糊弄父皇呢?”好家伙,还好我早有准备啊,李贞心里捏了一把冷汗,从怀中取出一本薄薄的书籍:“这是儿臣记忆中的一本书,名曰《经农卷》,其上详细介绍了一些农政措施,虽然算不得经典,但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其实所谓的《经农卷》就是李贞以《农政全书》中的‘农政’思想为核心,再加上后世一些农业管理办法和条例,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的一本书籍。不过时间有限,所以他这《经农卷》一共也就写了几万字,就这也是李贞熬了三个晚上才写出来的,当时只是想做一个个备用,没想到居然真的用上了。
    “哦?竟然又是神仙所传?”李世民立刻来了兴趣,连忙从王亭初手里接过来粗略的翻看几页,赞叹道:“果然是神仙所著啊,朕只是观看了几页,一些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豁然而解。就是。。。。。。就是这内容略微显得简单了一点。”
    “父皇,这和儿臣可没什么关系,儿臣保证一个字可都没有漏掉。”李贞见李世民不满足的口气,顿时赌咒发誓表示自己没有藏私——确实没有藏私哦,这本来就是咱写的,想写多少还不是随便?
    “父皇并没有怀疑贞儿的意思,贞儿莫要生气。”李世民抚慰了李贞,又扬了扬手中的书,苦笑道:“但父皇也没有说错,《经农卷》里的东西虽然丰富,但记载却都极为简单,有的甚至只是寥寥几笔。就好比一个渴极了的人遇见了一滴水一样,虽然这滴水确实能帮他续命,但如何能让人过瘾?”
    “这个儿臣就没有办法了呢。”李贞摊摊手,心里却乐开了花,让你为难我。我先晾你一阵子再说。
    “不知儿臣的礼物,父皇可否满意?”李贞可还没有忘记那个约定呢,不过在这话问出来之后,他又怕李世民故意说不满意,便略带深意的说道:“这《经农卷》,可是儿臣从记忆中默出来的,论对其的理解,只怕无人出儿臣之左右。如果父皇满意,儿臣以后说不定会写一本《经农卷注》来,当然如果您不满意的话,那就当儿臣没说。”
    “当然满意。”李世民如何听不出来李贞的意思,立刻不假思索道:“这《经农卷》若不是篇幅太短,必然又是一部旷世奇书,若是贞儿能给其注解,则必成《水经注》之美事也。”
    “多谢父皇,儿臣定不负父皇心意。”李贞道谢,坐回了原位。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是《水经》一书的注解,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郦道元所著。
    《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而李贞写的《经农卷》和《水经》情况差不多,李世民在这里说李贞成《水经注》之美事,就是在祝愿李贞能效仿郦道元,以《经农卷》为纲领,写出独属于自己的《经农卷注》,然后名传天下。
    李贞献完礼,李泰立刻起身:“儿臣恭祝父皇万寿无疆,儿臣曾经得了一本北魏名臣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手稿,与成书大有不同之处,特献与父皇。”
    李祐:“儿臣献欧冶子《铸剑残篇》。。。。。。恭祝父皇万寿无疆。”
    李愔:“儿臣献东晋无名氏《甘石星经摘抄》。。。。。。恭祝父皇长命百岁。”
    李恽:“儿臣献。。。。。。”
    李贞:“儿臣。。。。。。”
    李慎:“儿臣。。。。。。”
    “。。。。。。”李贞目瞪口呆的看着众兄弟,好家伙,平时真是没有看出来啊,自己的这些哥哥弟弟可没有一个省油的。这么贺礼中也就只有李愔的礼物比较轻,实用价值比较低,但也算是难得的宝物了。剩下每一个都不下于李承乾和李恪,也就比《经农卷》差一点。但自己之所以胜出,这还是占了《经农卷》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便宜。

上架了
    《南皇》要上架了,好激动。
    话说《南皇》的成绩也真是够疯狂的,从零收藏到一万收藏奔三用了将近个月,但从一万收藏到两万收藏居然只用了不到十天——说了这么多,主要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没错,《南皇》已经进入了两万收藏俱乐部了,语无伦次中:
    《南皇》是挟着两万收藏的声势上架的,这对我来说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好像说过,上一本书到完本收藏也没过一千(⊙﹏⊙)),虽然不如神们,但我本人还是十分满意的。
    在这里要首先感谢的是大大们的支持,没有你们,就没有《南皇》这本书今天的成绩,奔三词语匮乏,只能说一声谢谢。
    第二个应该感谢的是奔三的编辑竹篱大大(应该是大大而不是姐姐吧?一直以来都是以大大称呼的(*^__^*)),竹篱大大是个好人,正是他的不间断支持,不停的给推荐位,不停的给建议,《南皇》才能走到今天。。。。。。总之也要对他说声谢谢。
    说实话奔三是半路出家的,本身也不是文科生(专业是模设),就是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试着写一本书,将自己的故事些出来,很遗憾,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连大纲都没有,所以成绩惨到扑街。
    但幸运的是奔三坚持下来了,写了这本《南皇》,情节文笔什么的也只能说是过得去,和一些大神小神比还差不少,我自己都没想到能有今天的成绩,真的很意外,也很感动,再次说一声谢谢。
    另外,补充一句,新书上架,大大们给点支持呗,收藏推荐月票一定要多给点啊,拜托拜托了。

第三十六章 出征
    第三十六章出征
    二月初五,桃花盛开,长安城外,十里长亭。
    一行人正依依不舍,其中有男有女,有长有幼,有喜有悲,衣着华丽,身份非凡。
    在官道上,更有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挺立在旁,任由微风拂面而不动如山,如挺拔的轻松,坚强无畏。
    军队不远处,则是无数的百姓,长安城的百姓早已得知了消息,就在今天,大唐皇帝亲子,当朝越王殿下也要踏上战场,他们都是来送行的。
    看到又一支军队即将踏上战场,长安的百姓并没有皇家一般依依惜别,反而齐齐欢呼,为大唐军队助威。
    虽然灭突厥之战尚未结束,但大唐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只要领兵的主帅不糊涂,打赢这场战争是妥妥的。
    军队主帅是李靖。
    李靖会犯糊涂吗?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能欢呼?
    这是大唐的荣耀,在每一个百姓的心中都自豪的确信大唐不败!
    李贞这会儿正被燕妃抱在怀里怎么也不愿意松手,哭得稀里哗啦的请求李世民收回成命。别看燕妃当时说的好听,什么皇子赚军功太难,什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是真等李贞要去定襄道了,却又患得患失起来:
    虽然大军已经占据优势,但万一颉利翻盘了呢?
    虽然贞儿处于中军之中,但万一颉利派刺客可怎么办?
    万一被流箭误伤怎么办?
    听说草原上环境恶劣,贞儿生病了怎么办?
    。。。。。。
    总之所有之前被她忽略的东西都重新涌入了燕妃脑中,一下子变得患得患失起来。一只手抱着李贞不撒手,另一只手则拉着李世民的袖子请求他收回成命,谁劝都不行。
    长孙也在旁边暗自垂泪,尽管曾经被李贞摆过一道,但她却从没有生过气。而且李贞对大唐太重要了,就这么上战场,真的合算吗?不由也将目光投向李世民。
    李世民也矛盾啊,毕竟是血亲骨肉,战场那样的地方,贞儿真的能受得了吗?要不,朕收回这条命令?被人笑话就笑话吧,总比让儿子送命要强不是?
    李贞一见李世民有神色松动的意思,立刻道:“父皇,母后母妃,如今临别在即,孩儿便赋诗一首,廖作思念吧。”
    “也好。”李世民立刻打蛇就棍上:“爱妃,观音婢,你们也都别难过了,贞儿要作诗了。”
    李贞当然不会正正经经的作诗,开什么玩笑?这气氛本来就够沉闷的了,如果再作一首离别诗,大家还不得哭出来啊?
    围着长亭转了一圈,李贞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西天;
    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
    “噗!”
    “好对称啊。”
    “真是太好笑了,哈哈哈。。。。。。”
    “乐死我了。。。。。。”
    “嗯,好诗,真是好诗啊。”李世民咬牙切齿,接着猛然爆发:“我打死你个不学无术的臭小子。”
    “no!”屁股上挨了一巴掌,李贞一跳三尺高,翻身蹿上了马车,然后将门窗锁得死死的,任凭外面怎么敲打,就是不出来。
    “快快快,快走。”李贞敲着前面的车门,催促充当车夫的李二狗。
    “是。”李二狗也知道再不走就真的走不了了,连忙向李世民告罪一声,驾着马车飞奔起来。
    躲在车厢里的李贞眼里噙着泪水,同时死死的捂着耳朵,不敢有半分松动,因为他怕稍微松开一点,燕妃的哭声就会传入他耳中,他的心就会软,然后就真的会放弃这次机会。。。。。。
    军队已经离开长安三天时间了,这三天里李贞没有离开马车一步,要不是随侍的小太监时常禀报,只怕领军的万夫长还以为李贞出事了呢。
    “啊!”又过了一天,李贞总算是将体内的郁气尽数排出,打开车厢天窗,露出半个身子,迎着微风仰天长啸。
    “殿下,外面风大,您还是坐回马车里吧。”李贞马车旁边,一直都有一个银甲骑士紧紧跟随,此时见李贞探出头来,连忙劝诫道。
    “没事,孤王没有那么娇气。”在自己人面前怎么称呼都行,但现在身边可是跟着不少士卒的,当然要将王爷的架子摆起来。
    说完这个,李贞忽然问道:“对了,仁贵,在军中也有半个月了,你可曾有不习惯的?”
    “启禀殿下,并无半分不适,礼进入军队,竟是和回到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