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南皇-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将两个屁股均匀的分成了八份。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民间,因此民间就有了‘把屁股打成八瓣’或者‘屁股都摔成八瓣了’这样的俚语,用来形容屁股受伤很重。
    “好了,大家都别说了,马上就要开始了。”李贞见两人有顶牛的趋势,连忙站出来劝架:“五哥,父皇刚刚才饶过你你命,你现在又要闹事?这一次父皇可不一定就会轻饶你了。”
    想到了李世民的可怕,李佑打了个冷颤,连连道:“好吧好吧,我不说就是了。”
    “哼!”见状,坐在李贞下首的李承乾轻哼了一声,心中颇为不爽利。刚才在上香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说李佑的,但是李佑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要不是顾忌到场合不对,估计他都能和自己打起来。然而现在李贞开口劝架,不但李愔给他面子,就连李佑这个刺头也都不再闹事,这让他觉得自己大兄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心中非常不快。
    他却忘了,他自己又是个什么性格?在当太子的时候,整日里防备这个防备那个,针对自己的兄弟,哪里会真心相交?
    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自然就会对你好,你要是防备我,我能和你交好那才叫怪了。
    李承乾自己都这个熊样子,没有一点作为兄长的样子,众兄弟又哪里会服他?更不会和他诚心相交了。

第一百零八章 献俘太庙,洋相百出
    第一百零八章献俘太庙,洋相百出
    “……献俘仪式,正式开始~”
    就在李佑和李愔互相揭短的时候,献俘仪式的最后准备工作也都完成了,在李道宗的主持下,献俘仪式正式开始了。
    “苍天有道,护我大唐,圣上有德,万里开疆……今我大唐贞观圣天子,李世民者,内修文德,苍生安居,天下太平,对外开疆拓土,一年灭国共计五十七个,俘虏异族君王共计五十七名,扬我大唐天威于万里之外,百族震动……今献于列祖,望列祖庇佑我大唐江山万世永昌……献俘大典:第一位,林邑国女王——范雪宜。”
    第一个上来的自然就是范雪宜了,道理很简单。
    第一,林邑是大唐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大唐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的辉煌战绩,就是从林邑开始的,战争是从林邑开始,献俘自然也要从林邑开始才是最好。
    第二个理由,更加的简单了——范雪宜可是李贞早就定好的孺人啊,这件事就算是李世民自己都承认了,而且随着李贞的地位的提升,范雪宜也会从孺人变成良娣,地位大大提升(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孺人是亲王的侧妃,地位仅次于王妃,而良娣则是太子的侧妃,依旧在太子妃之下,只是品级也从不入流提升为了正三品),如果李贞未来能顺利继位的话,那范雪宜少不了一个四妃的位置。
    何况基于某些原因,除了押送以及看守他们的人之外,包括李世民在内,大唐的高层其实是第一次见到这批身份不同一般的俘虏。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李世民是没有见过范雪宜的,对于这个能将李贞迷的破例纳为妾室的女人(因为李贞只有一个正妃,并没有纳妾,私生活非常规范,因此在市井的传言中,李贞是一个极为自律的人),李世民也是好奇的紧,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见见。
    基于以上原因,范雪宜自然被排在了首位,成为第一个进入太庙的俘虏。
    而且因为范雪宜不但是林邑女王,更是李世民的儿媳妇,其身份实在是特殊,因此她的待遇也是有别于别的俘虏的——别的俘虏都是整个国家一起被押上来,而范雪宜却是单独被送了上来。
    “林邑女王……范雪宜到。”唱礼官以一种特殊的韵调唱道,随着他的声音落下,一个穿着大红衣服的女子,被两个宫中侍女扶了上来——这就是范雪宜受到的另一个优待了,别的俘虏都是穿葛衣,用白色绶带系颈,带至太庙街门外北向立,承祭官朝服至,俘虏伏于地,等待祭祀的到来。
    也就是说他们穿的衣服是最普通的葛衣,脖子上还得用白色的绶带系着,手脚都还要用镣铐锁着,押送的人也是五大三粗的士兵和承祭官,狼狈不堪。
    但是范雪宜呢?
    不但穿的是红色的衣服,还有专门的人帮她画了淡妆,押送的人也从粗人变成了两个经常擅于伺候人的宫女,这待遇,简直就是天与地啊。
    “贞观十六年,林邑犯边,屠我百姓,占我城池……李氏有子李贞者,年少果敢,英勇无双,率三千少年军,孤军远征,十荡十决,三日破城,尽俘城中贵族……林邑遂灭……此战之时,将士用命,陛下运筹……特献敌酋范雪宜者于列祖灵前,振我士气,扬我国威……”
    在范雪宜被送上来之后,李道宗便开始叙述了此战的经过,这是在向祖先表功呢,同时也是向天下人宣扬自己的立场——我们是正义的,林邑才是侵略者,是他们先打的我们,我们是被迫反击。
    “……带下去。”细数了范雪宜的罪行(其实这和她没什么关系),李道宗不想过多开罪她,便简单的说教了一通之后,便令人将其带了下去。
    “带范镇龙、范镇虎、范镇狮、范镇鹰……”范雪宜被带下去之后,李道宗这才继续念道,而这一次献俘的对象才是临沂过的贵族——说白了,虽热范雪宜才是林邑女王,但是因为她和李贞的关系,其实谁也没有将她当层俘虏看待。
    何况范雪宜本身也并没有做出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她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在所有的王子都躲避王位的情况下,范雪宜才担任了林邑女王这个注定要背上无尽骂名的位置来。
    再加上她已经嫁给了李贞,因此在大唐高层眼中,对于范雪宜只有无尽的佩服和怜惜,而没有一点的厌恶。
    真正可恶的其实是除了范雪宜之外的全部林邑贵族——在平常时候,你们仗着贵族的身份作威作福,横行霸道,而到了国家为难的时候,你们却一个个推诿扯皮,没有一个有担当的,最后竟然把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推上了王位,成了你们的背锅侠,如此行径,实在是令人不齿。
    何况,林邑侵犯大唐,这也都是这群混蛋们在背后动手,要不是有他们的支持,区区一个范头黎如何敢和大唐掰腕子?
    所以说此次战争的真正幕后黑手,除了洛克之外,这些贵族也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这样的人,大唐自然不会给他们好下场。
    不同于范雪宜的平静,这些贵族被押进来之后,可谓是丑态毕露,洋相百出,跪地哀求者有之,假装硬汉者有之,出声威胁者有之,联络感情者有之,装疯卖傻者有之,放声痛骂者亦有之……
    如果给他们这些人画上妆,穿上戏服,让他们往戏台上一站,根本就不用他们出声,那就是一幅完整的人生百态图啊。
    只是他们这些人乱糟糟的,有些人的脸色可就黑了,所有人都将目光对准了李道宗,想要他给一个说法——不是说好了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吗?这就是你所谓的安排妥当?
    现在可是在向祖先献俘夸功啊,按照规矩,所有俘虏都要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跪在那里,等事情过去就可以了,现在吵吵闹闹的算什么样子?当这里是菜市场吗?
    你李道宗到底是怎么干的活?
    你就没有提前和他们说好吗?

第一百零九章 林邑贵族闹事
    第一百零九章林邑贵族闹事
    看着一道道投来的,带着质询的目光,李道宗心中只想说……mmp。
    同时对于这帮不争气的东西,李道宗也是气得要死。
    这明明和昨天说好的不一样嘛。
    昨天,在来之前李道宗专门进了一趟俘虏营,是=提前和他们说好了,甚至明白无误的告诉他们,献俘大典只是一个过场,最多也就是让他们跪一跪大唐的祖宗,不会过多的为难你们,更不会要了你们的命,反而可能会优待你们也说不定,你们安心就是云云……
    当时那些贵族们一个个的可都表示明白,胸脯拍的震天响,纷纷表示只要不要了我们的命,那一切就啥都好说,别说跪一下你们大唐的祖宗了,就算是让我们从女人裤裆里钻过去,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钻的——和命比起来,尊严算什么?能吃吗?
    因此虽然在心中鄙视这群废物点心的人品,但是得到了保证的李道宗也没有多想,便去了另一家,反正在他看来,现在是大唐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这帮混蛋应该没有胆子和大唐对着干的,因为好多事实都证明了,但凡是和大唐对着干的,无论是人还是国家,下场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大唐无情的碾压成粉碎。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
    林邑贵族竟然真的这么干了。
    可能是太庙前的其实太森严了,又或者是被围在周围的士兵们的杀气所震慑,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吧,总之林邑贵族一个个全都将昨天商量好的事情忘了个底调天,在太庙前各种丑态都表露了出来,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
    其实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件事情其实是李贞的锅。
    因为李贞曾经告诉过范雪宜,林邑最好的下场就是举国为奴隶,不光是那些平民百姓,林邑国内的贵族也都在此列——唯有如此,才能泄林邑冒犯大唐边疆,屠杀大唐百姓的心头之恨。
    而范雪宜呢?
    自从从南洋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李贞,虽然平日里来自于李贞的慰问并没有变少,但是因为此刻她的身份是林邑女王,是大唐的战俘,因此两人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面了。
    而女人是最为敏感的,恋爱中的女人更是敏感,如今李贞一年多都没有看她,尽管范雪宜自己也知道原因,但是她的心中也依旧很是忐忑,继而惶恐不安,生怕李贞另有新欢,将她给忘记了等等……不得不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负数,这句话果然一点没错。
    不过不管怎么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心中忐忑的范雪宜,面对不知道自己未来,心中更加忐忑的林邑贵族们的不断询问,终于是在某一次的交流中,将李贞的计划泄露给了范镇龙,顿时就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将范镇龙直接就吓傻了。
    后来消息不可避免的就被范镇龙传了出去,林邑众人这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未来早已经注定,心中一片绝望。
    也因此,在得知献俘大典即将开始,在和李道宗通过气之后,林邑众人已经明白,属于自己最后的快活日子,也将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半生自己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押入隶圉司的奴隶营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然后被活活累死在那里。
    而心中绝望的人,自然是什么都不会顾忌的,在得知自己的命运之后,所有林邑贵族居然不约而同的打起了同一个主意,那就是趁着自己还能有点自由,那就好好的大闹一场吧。
    也因此才有了今天这次的丑态百出——也就是说,他们的丑态,其实都是装出来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真的,毕竟他们马上就要被押入隶圉司了呢,以后再也见不到自由的太阳了。
    只是他们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幼稚,他们以为在献俘大典上闹事,会给大唐带来麻烦,殊不知这样的举动除了让他们更快的被打入无底深渊之外,并没遇半分卵用——嗯,最多,也就是让大唐恶心一下罢了。
    “都给我押下去。”被林意思贵族这么一搅和,李道宗深觉面上无光,就仿佛吃到死苍蝇一般,心中颇为腻味恶心,好在该走的程序此时也走的差不多了,因此李道宗干错摆摆手,像赶苍蝇一般,命人将他们都给拖了下去。
    “带高句丽王高宝藏、高句丽大莫离支(相当于宰相,但是权柄已经超出了宰相,这是泉盖苏文自己给自己设立的一个官职)泉盖苏文、高句丽大将军……”
    林邑之后,则是高句丽,之所以如此一个南一个北,主要原因是林邑是李贞灭掉的,而高句丽却是李世民灭掉的,原本将李贞的功绩放在李世民前面就已经是大大的不敬了,如果再不给他安排一共第二名,只怕即便以李世民的大度,也会心生芥蒂的吧?
    “高句丽原为西汉元帝,建昭一年,扶余王子朱蒙建立……泉盖苏文逼宫杀荣留王,立高宝藏为王,独揽大权,王权旁落……我大唐乃天朝上国,不忍高句丽内乱,遂出兵平叛……奈何高宝藏不识时务,面对大唐大军反抗到底,实在是可恼可恨……高句丽遂灭……今特擒高句丽上下一众贵族,献于祖先灵前,望列祖保佑大唐,万世永昌。”
    又是宣读了高句丽的罪状,然后将其带了下去。
    不过相比于林邑的一众窝囊废,高句丽可要表现的冷静多了,或许是熟悉大唐的套路,意识到了自己可能会有这么一天,所以一众高句丽君臣倒是安安静静的跪在那里,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说话的。
    倒不是他们不愿意说点什么,实在是他们不知道大唐此次的打算,不然的话,他们可能会比林邑闹腾的还要厉害呢。
    林邑可没有那么傻,这可是他们好不容易得到的情报,又怎么会这么无私的共享给别人?因此看着那些天天傻乐,毫无危机感的俘虏们,林邑人只有一个念头——一群傻逼,都这种时候了,你们还有心情完?玩吧,慢慢玩吧,等你们知道了你们的下场之后,我倒要看看你们会是什么表情?

第一百一十章李世民的想法
    第一百一十章李世民的想法
    高句丽的贵族们可不知道大唐准备将他们贬成奴隶的干活干到死的,在他们想来既然大唐俘虏了他们,在献俘太庙之后,肯定会非常优待他们的,毕竟他们在高句丽的确的影响力还是很庞大的,大唐想维持高句丽地区的稳定,少不了他们的支持。
    何况,这件事情在之前可是有先例的,无论是突厥还是高昌,又或者是吐谷浑和吐蕃等等等等,但凡是被大唐击败的国家,他们的贵族们都得到了大唐的优待,除了那些自己作死的,老老实实当顺民的人都有一个很好的下场,虽然没有了自由,但是生命安全至少得到了保障,而且还会被大唐册封爵位,依旧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早在李世民俘虏了他们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去处——那就是和南洋的国王一样,全部投入隶圉司中,让他们劳作到死。
    在得知李世民的想法之后,李贞其实也是劝过他的,因为高句丽不同于南洋诸国,南洋诸国因为环境的特殊性,实在是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基本上都已经成为了懒蛋。这样的人如果并入大唐,不但不能促进大唐的发展,反而还会成为大唐的累赘。
    何况丛林法则注定了他们根本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你越是对他们好,未来他们就会咬你越狠,为了未来着想,干脆就直接从根子上将这个毒瘤切除算了。
    而高句丽不同,这个国家其实还有的救,高句丽立国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建立卒本扶余(也就是高句丽)。
    足本扶余在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的主体其实就是汉朝的乐浪四郡,只是后来汉朝衰弱,对这里失去了控制,朱蒙这才抓住机会占据了这里,建立了国家。
    所以说,高句丽其实就是一个一直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其主体百姓依旧是汉人,就好像唐朝时期的高昌一样,不同的是高昌是由汉人建立的国家,而高句丽却是以汉人为主体民族建立的国家,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高句丽族,其实就是汉族)——所以说后世某棒子国认为高句丽是高丽的前身,其实是非常扯淡的,高句丽的确占据了半个朝鲜半岛,但那是人家自己打下来的,后来觉得这地方不错,才迁移过去的,而高丽是高句丽被灭之后,高句丽的死敌百济人建立的,和高句丽有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高句丽百姓对于大唐还是非常认同的(要不然李世民征高句丽,临走之前掳掠了高句丽那么多人口,却没有听说一个人跑回去的),对于这地方的治理,只能搬照高昌等国的经验,是不能按南洋的处理方法处理高句丽贵族的——因为说实话,高句丽王族对于高句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尽管如今已经被灭国,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建立了几百年的过度,王族的威望还是很强的。想要安稳治理高句丽,优待高句丽王族是必不可免的。
    只是李贞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李世民明显没有听进去,他认为高句丽之人实在是太可恶,虽然因为他们的勤劳,可以饶恕他们百姓们的冒犯罪行,但是作为王族,该有的惩戒却是不能少的,而他口中的惩戒,自然就是将这些贵族给扔到隶圉司去,只要干过五年还活着,自然可以还他们一个自由身。
    但是这可能吗?
    就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贵族老爷们,想要在不啻于人间地狱的隶圉司奴隶营中活五年,想想都不可能嘛。
    不过既然是李世民坚持,李贞也没有意见,再说高句丽人的确非常的可恶。他可是知道的,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但将自己的国家打没了,而且还在高句丽留下了几十万的将士尸体,隋炀帝撤退的时候太急,自然顾不上这些尸体,于是这些尸体就成了高句丽的战利品,在高句丽国王的命令下,高句丽用这些尸体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京观,用以宣示自己的功绩。
    然而天道有轮回,这一次李世民征伐高句丽,一战而下,这些京观自然也落入了他的眼中,李世民暴怒,不但下令拆毁京观,收殓了这些将士的尸骨,而且还将之前斩杀的高句丽军民给收集起来,以同样的方式修建了一座京观,以牙还牙,用以宣泄自己的愤怒。
    但是现在看来,这座京观并没有彻底李世民消气,只怕在看到京观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了这些高句丽贵族们的下场——就让他们在隶圉司中,为他们先祖做过的事情,忏悔去吧。
    李贞自以为自己猜对了李世民的心思,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虽然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说到底,李世民还是被李贞的行为给刺激到了。
    要知道当初李贞将自己的决定传回长安的时候,所有知道事情内情的人,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给出了李贞一个评价——好大的魄力啊。
    自古以来,唯有大魄力大远见者方能成大事,远见李贞本身就不缺,而魄力如今更是被他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且经过他们的深入研究,发现将南洋百姓列为奴隶,的确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因此李贞的行为自然是得到了所有人的称赞,认为李贞将来定然可以成大事。
    但是这样的评语落到李世民耳中,就有些让他吃味了——朕才是大唐天子,朕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现在这些人竟然当着朕的面去称赞另一个人,你们就不觉得有点过分吗,难道朕的魄力就不足吗?
    既然你们这样认为,那朕就魄力给你们一个看看,让你们也知道,朕的魄力是不下于朕的儿子的。
    于是被刺激到了的李世民,决定要做出和李贞一样的事情来——他也准备让高句丽一国人变成奴隶,成为大唐掠取的对象。

第一百一十一章 汉文明的影响力
    第一百一十一章汉文明的影响力
    然而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等李世民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却非常出乎预料的,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别说是他那些近臣们,就连掌管隶圉司的王亭初都对此不认可——毕竟高句丽和南洋诸国是没有可比性的,南洋都是刚刚开化的土著,在中原人眼中,和猪狗没什么两样,而高句丽却是已经和中原王朝交往几百年的老邻居。
    你杀一头猪狗没有人说你什么,但你要是将你的老邻居给宰了,那就说不过去了,任凭你们有再大的仇怨,也毕竟相处几百年了,说杀就杀了?
    于是李世民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效仿李贞,放过了高句丽百姓,只追究高句丽王族的责任。
    对于这个处理意见,倒是没有人再反对,这样既震慑了敌人,又解了心头之恨,一举两得。
    至于这样对待高句丽王族,会不会引起高句丽百姓们的抗议。
    这肯定是有的,但是也不用太过担心,只是一点小麻烦而已,时间长了,高句丽百姓自然会认同大唐统治,这一点所有人都深信不疑——千万千万不要小瞧了汉文明对于整个亚洲的影响力啊,也永远不要低估了大唐帝国对于周边国家的统治力度。
    在后世,可能汉文明会被外国认为是落后文明,任凭各大老板倾尽全力的推广,但是还是得不到主流文明的认同。
    但那只是在二十世纪之后,在清朝之前,甚至在甲午战争之前,汉文明对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都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
    更不要说现在的隋唐时期了,这可是汉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啊,在这个时期内,汉文明被拓展到了最巅峰,从隋朝开始,汉人便将自己的影响力更是被发展到了极限,整个东亚以及东南亚都在汉文明的辐射圈之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隋朝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万国来朝了——这虽然不一定是褒义词,但也无疑说明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更深层次,则代表着从西域到倭国,从南洋到西伯利亚,都是大唐的辐射范围。
    虽然经过了隋末战乱,汉文明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但到了唐朝,又经过李渊到李治祖孙三代的治理,唐朝已经再次恢复了元气,甚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这个范围再次扩大,甚至扩展到了中亚地区。
    有资料记载,当汉文明被持续发展之后,这些大唐的藩属国,会让自己的王子、副王(位次于君主的王,在中国没有,但是在国外这个称号很普遍)作为使者,出使大唐。
    大唐也会回赠给他们一定的礼物(虽然很多时候大唐总会充当冤大头),甚至册封他们一定的官职,让他们留在大唐为大唐效力。
    而面对大唐的赐官,这些人大部分都会答应下来,心甘情愿的担任质子,维护两国和平。
    而大唐也会派遣官员去到他们的国家,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建设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则是测绘当地地图,查究当地风土人情,争取做到知己知彼。
    当时汉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力究竟有多恐怖?
    唐人在国外是超一等国民,据说在当时的外国,一个普通的唐人都是可以享受士大夫待遇的,如果稍微有一点身份的唐人,都是需要国王亲自接待的——这也是之前在南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汉人担任重要官职了。
    而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尊重,保证唐人的安全,有些国家还特意制定了法律,国人杀了唐人,需要偿命,而唐人杀了国人,却只需要赔偿一头牛就可以了。
    唐朝的货币流传到外国,那根本就不是当做货币使用的,更多的是被人收藏起来成为藏品,而且还是一把人见不着的那种藏品。
    ……
    这样的情况可不是后世可以追述的,也只有文明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外国趁此机会追了上来之后,国与国之间才有了礼仪,才有了平等交往的机会。
    但是在最初的时候,汉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关系其实是父亲与子女,是君王与臣子,甚至是神明与人的关系。
    在这些国家处于弱小当中的时候,大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神,就是他们的君主,就是父亲,给予了他们一切,同时他们也感激和憧憬着父亲。
    这种情况一直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文明开始进化,人的劣根性的一面开始展现,两种的关系才会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
    可谓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对于整个亚洲圈的影响也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北方的满族的铁蹄踏破了最后的防线,西方的野蛮者践踏了古老的东方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被摧毁,情况在不可控制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敬畏,原本的信仰都在顷刻之间崩塌,全新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迫切的想要摆脱原本的设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才开始发生了逆转。
    双方再也不是父子君臣以及神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成为了人与魔鬼的关系,昔日的被统治者,如今一朝得志,便立刻翻过身来开始欺压原本的宗主国。
    而且因为几千年来都属于被统治者,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并没有随着翻身而消除。于是为了消除这种自卑,他们开始化身为魔,吐沫疯狂的杀戮,企图让他们自卑、让他们恐惧、让他们害怕,最终在这种杀戮中,彻底的泯灭汉人对于自身文明的骄傲,抽掉汉文明的骨髓,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失去了自我的汉文明,将彻底成为历史中的垃圾,开始化身为奴,跪舔昔日他们根本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劣等文明。
    主从之势发生变化,汉文明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了最低等的存在,随便来点人模狗样的东西都可以践踏一番,然后吐上一口吐沫。
    汉文明彻底崩溃,沦落成最卑微的弱者,蜷缩在角落中呻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当然,那终究只是之后,目前哪怕是最强大的大食,面对大唐文明,也依旧是处于崇拜阶段的,至于后世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深切伤痛的倭国,面对大唐更是连口气都不敢喘,哪怕在历史上他们曾经鼓起涌起一搏,试图挑战华夏的威严,可面对有如神袛的华夏,他们最终的下场并不好。
    于是他们重新臣服在了华夏的脚下,然后再次学习华夏文明,顺便等待时机,终于,华夏文明在满清的蹂躏下遭受了重创,所有的好东西几乎都被灭绝。于是一直想要超越华夏的倭国,终于得到了机会,借着甲午战争给了华夏一个痛击,然后趴在华夏身上吸血抽髓。最终借着华夏的营养顺利崛起,一把将华夏踩在了脚下,然后狠狠的蹂躏,让其几乎永世不得翻身,就算后来华夏文明在再次崛起,但那种掺杂了太多杂质的华夏文明,也已经不是纯粹的华夏文明了。
    当然,那是历史上的倭国了,在这个有李贞存在的大唐,更是第一时间切断了倭国向大唐学习的心思,彻底断绝了倭国崛起的希望——没有大唐的扶持和教导,一个小小的岛国,想要自己发展起来,再等一千年去吧。
    也因此,倭国才会派遣刺客刺杀李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希望,正是李贞亲自断绝的——没有了发展可能的倭国,又招惹了李贞,其最终下场也只是沦落成一个不比南洋诸国好不了多少的半开化国家,所有倭国人都绝望了,因为他们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下场。
    那就是在大唐炮火的轰炸声中,彻底陆沉在北太平洋中,从此世界上再也不
    会有倭国存在——无论是倭人还是唐人,没有一个会觉得,遭受了如此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