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南皇-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万卷道藏》不同,这不是什么百科全书,而且一本真正的学术性著作,而且还是要汇集道家各派不同理念于一体的大书,困难定然重重,不说早期的资料搜集,就说将各家理念如何没有冲突的融合的一起,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即便集合整个教派的力量,也别想轻易完成。
“一本足可以传世的书籍,却因为编纂困难而不得出世,却是遗憾。”岑文本了然的点点头:“所以,殿下是想发动国家的力量,帮助他们编书?”
“不错,任何事情,都挡不住国家的力量。”李贞自信道:“以道教自己的力量修纂《万卷道藏》的确很困难,但如果是国家支持,那事情可就简单多了。”
“却是如此,道教自己编纂,需要三十年,如果让朝廷来主持的话,最多十年够了。”岑文本笑道:“殿下有这个重礼在,相信道教也不会说殿下您吝啬了。但是,这重奖说过了,那重限又该怎么办?难道要用限制佛门的方法,限制道教吗?”
“未尝不可啊。”
“……”岑文本被噎了一下:“殿下莫开玩笑。”
“本王没有开玩笑,本王本来就有这个意思。”看着岑文本欲言又止的表情,李贞笑着补充道:“当然,针对道教的限制肯定没有佛门那么多,毕竟道教是要被立为大唐国教的,如果限制过甚毕竟不好,但是该有的限制都还是要有的。”
“怎么说?”
“具体条款和佛教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关于道教的都是削弱版的。”
李贞举例子道:“比如,佛门的香火钱要被收走九成,但道教却只收走七成。佛门每人发放土地数额是和普通百姓一样的,但是道教的数量却要比佛门要高两成。再比如赋税,佛教每人的赋税同样与普通百姓相等,但道教却只有佛门的七成。又或者说道观的规格,寺庙的规格多大,道观就比他们大上三成……如此种种,虽然对道教的限制也有,但相对于佛门来说,他们的日子可要好过多了。”
“……”岑文本深深的看了李贞一眼,没有说话——道教的待遇的确要宽松一点,但李贞终究是对道教套上了一个绳套,有了这个绳套在,以后道教将牢牢的控制在朝廷手中,只能成为朝廷手中的利剑,而不可能反伤大唐。
何况,道教的待遇看起来的确要比佛门强一点,但俗话说人患寡不患均,道教的待遇比佛教好,你让佛门的人怎么想?时间长了,他们会不会仇视道教的人?这是要挑起两派的纷争啊。
以后就算道教做大,有佛门在,也可以多一重牵制道教的绳索,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作为一个受了道门大恩的人来说,转眼间竟然就能翻脸不认人,将道教也给算计进去——岑文本知道,这是李贞正在从一个亲王,慢慢的向一个合格的君主转变。
算计自己的救命恩人,这对一个人来说,的确是忘恩负义的表现,但如果这个人是一国之君的话,对这个国家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王者无情,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十四章 惊世骇俗的言论
第二十四章惊世骇俗的言论
岑文本很欣慰,之前的李贞固然优秀,尤其是在眼光这一方面,目光之深远,前无古人,后面估计也没有来者了,拥有看得足够远的君王,那些个国家想不发达都难了。
但是李贞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太过重情义,这对一个君王来说,是不合格的,君主不能相信任何人,更不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任何人身上,包括自己的儿子——这一点李世民做的就很合格,他看起来对李贞是无限支持,让李贞掌控几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但是要说李贞身边没有被他安插人手,岑文本却是怎么也不相信的。
而李贞却做不到这一点,对于自己手下的心腹大臣,他是无条件相信的,对于对自己好的人,更做不到卸磨杀驴,这一点很不好,王者之所以无情,就是为了在心中构筑一道防线,让自己的王者之心不能有缺,佛足额极容易为敌人所乘。
如今看来,李贞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了,更付诸于行动,正在慢慢改正,一旦他将自己心中的缺陷改正过来,再配上他那超前的眼光……谁也不知道他的极限在什么地方。
岑文本不知道在李贞的带领下,大唐将会走多远,但可以预料的是,李贞一旦成为帝王,必将成为一个远超秦皇汉武,更要超过他父亲的千古圣君,大唐的疆土也将远超大汉,举世无双。
“那世家和儒家呢?”甩开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岑文本继续问道:“世家和儒家百般陷害殿下,如今他们都已经式微,殿下可是要乘胜追击?”
“世家的话就算了吧。”李贞摇头道:“本王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虽然世家百般不好,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世家传承千年,底蕴深厚,也代表着我炎黄文化的最精髓所在,如果本王灭掉他们,那就是在断绝我华夏文化的根,断根容易,但想要再次恢复,也不知道要用多少年了。
当然,本王也不是老好人,世家想要活下去,必须要答应本王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岑文本下意识的问道。
“分家。”
“分家?”岑文本一愣,继而惊叹:“妙啊,人都有自私性格,之前他们是一体,自然会为大家族考虑。但如果让他们分开,那一个大世家就会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想法。
如此一来,世家就算以后想要合并,各房的心也都使不到一起去了。
而且限如今正是用这招的好时候,只要我们的态度强硬一点,以如今世家的颓势,由不得他们不听。”
“哼,只要分了家,世家就不再存在,还不是任由我们捏圆搓扁?”李贞也笑道:“再过个十来年,世人就不再有世家这个概念,从此大唐朝堂至少要清平一半以上。”
“殿下英明。”岑文本这一次是真的心悦诚服了。
“那儒家怎么办?”
“儒家……就不要提了。”说起儒家,李贞的面色就变了,变得愤怒起来:“以后就不再有儒家这个概念了……”
如果说世家找自己麻烦是因为自己动了他们的奶酪,佛门找自己麻烦是因为自己是道家弟子的原因的话,那儒家找自己的麻烦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自己可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攻击过儒家啊,虽然自己的行为的确不与儒家教义相合,日后自己若是继位,有可能会影响到儒家的统治地位,但也只是可能而已,就因为这个,儒家就过来找自己的麻烦,而且还和世家苟*合在一起,想要了自己的命——你们的反应未免有点太过激了吧?
再说,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儒家学的再好也只是臣子,而自己再如何不是,也是君,现在臣子竟然为了一己私利而干扰君主的行动,甚至要想杀了君主,这样已经可以反噬主人的学派,要来还有什么用?倒不如直接推到重来的好。
“殿下此言何意?”岑文本大惊:“难道殿下准备罢黜儒家?殿下不可啊,儒家虽然有各种不对,但他们和世家一样,同样都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如果废掉他们,恐怕对我大唐无益啊。”
“我没说要罢黜儒家。”李贞见状,缓声道:“我当然不会罢黜儒家,我想的是,废掉现在所有儒家衍生出来的经典,重新恢复春秋时期最纯粹的儒家,然后再引百家入朝堂,与儒家争锋。”
“这……殿下不可。”岑文本更加惊骇,连忙劝道:“昔年汉武帝就是因为朝堂之中学派众多,各个学派之间互相争斗,导致朝堂不稳,政务耽搁,因此汉武帝才移大魄力罢黜了其余百家学问,只留下了儒家一门——虽然儒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否认的,相对于其他百家各有偏颇来说,儒家的中庸之道,才是最适合掌控天下的学派。”
李贞却毫不客气的喷道:“那是汉武帝太懒了,或者说他太没有魄力了。”
“殿下慎言。”岑文本吓了一大跳,连忙四下里望了望,见没有人听,这才小声道:“殿下,您怎么什么都敢说啊?汉武帝还没有魄力啊?他要是没有魄力,他又怎么会出兵匈奴,封狼居胥?”
“我当然知道他在战争上魄力十足,但是他也只是打仗厉害了一点而已,真要论起治国能力……啧啧。”说到这里,李贞咋咋嘴:“别说我看不起他,汉武帝的治国能力,在华夏所有帝王排名中,估计连前十都排不到。”
汉武帝之所以能和秦始皇以及李世民并列排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灭掉了匈奴,将匈奴感到了欧洲去,但这一战也彻底打空了大汉的国库,将他爷爷和他爹攒下来的家底彻底败光——文景时期,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黄老学说迅速使百姓富裕起来。
因此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可见当时的国库究竟有多富裕。
第二十五章 标题君相亲去了
第二十五章标题君相亲去了
通过以上数据,就可以知道汉武帝的父亲和祖父给他留下了多少家产。
然而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文景二帝几十年的积累,却被武帝早早就挥霍一空。
甚至到了武帝后期,匈奴被赶跑之后,大汉国库已经彻底空虚,百姓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多次爆发了农民起义,最后还是汉武帝逼不得已下了罪己诏,并且下令休养生息,这才算勉强平息了民怨。就算如此,在武帝死之前,也没有彻底扭转国内矛盾,还是到了他儿子昭帝刘弗陵手里,国家才算是彻底平稳了下来。
当然,不是说汉武帝的政治水平不好,而是说他一心打仗,而忽略了国内的民生建设,而且不懂得赚钱的法子,最终才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话说大唐现在论打仗规模,并不下于汉武帝,但是大唐却是越大越富,不但占领了大量的地盘,而且手里的钱也一直都在增多,实在与汉武帝相比,实在是高了不只一筹。
李贞继续道:“我之所以说汉武帝在国内的魄力不足,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崇尚儒家的确避免了朝廷的混乱,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儒家一家独大,这就导致到了后来儒家彻底变味。
因为儒家独掌朝堂,别的流派不能发展,而儒家自己也因为发展过盛,最终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先生你信不信,如果我们不管儒家,而是任由他们发展下去,他们最后绝对会变成一个毒瘤。”
“这……”岑文本沉默不言,不用李贞问,以岑文本的战略眼光,他又如何看不出来,儒家早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儒家,而是一个利益集合体,早就不是昔日那个为国为民的两大显学之一了。
“如今的儒家已经可以为了一点传承,就敢要了本王的命,先生您觉得等儒家的规模再次膨胀,他们是不是敢换立君主?”李贞冷冷的问道,他对于现在的儒家一点好感都欠奉,现在的儒家说是儒家,其实早已经和孔老夫子创立的儒家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而且李贞是知道的,在唐朝时期,儒家还不算太过分,等再过个两百年,到了宋朝,赵匡胤崇文抑武之后,儒家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程朱理学这个怪物的出现,儒家也因此彻底变成了一个怪胎。
等到了明朝中后期,儒家更加过分,党派林立,他们已经不将朝廷视为效忠的对象,他们唯一效忠的只有他们的党派,于是各大党派之间互相争斗,彻底耗尽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口元气,逼得崇祯帝吊死煤山。
这就是儒家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同样是也学术垄断的弊端。
汉武帝取巧罢黜了百家,只留下一家,对于管理朝堂的确是方便了许多,但从长远上来看,对于国家来说却是不利的。所以为了大唐以后的健康发展,重启败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岑文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百家进入朝堂,就等于朝堂上有了不同的声音,百家之间互相争斗,对于大唐来说同样是不利的。
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后世的华夏不就是讲究各司其职吗?
工家(科学家和工人)负责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兵家(军人)只管打仗、法家(法务部以及法院)负责审判和律法的修订,农家(农民)负责种地,纵横家(外交官)负责对外沟通,小说家(记者和作家)负责宣传工作……
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也没有见各个部门闹得天翻地覆,将国家搞得一团乱遭啊,反而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反而是越来越好,成功成为世界两极之一。
可见专一注重某种学术,并不是一件好事,反倒是多面开花,才能让国家进步。
李贞作为一个后世来人,有了后世的经验,自信有能力协调各家的纠纷,不会出现百家混战的局面。
“……”岑文本继续沉默,他已经被李贞说的有点动摇了。
“那殿下准备怎么做?”许久之后,岑文本才通红着双眼,用干涩的声音问道,可见刚才李贞的话究竟多么有冲击力,只是这短短一会儿,就将岑文本的心力耗费了一干二净。
“这个不急,还是等以后再说吧。”李贞并没有过多解释,想要融合百家,这种事情还不是现在就能做的——儒家虽然被重创,但毕竟已经传承一千多年了,底蕴深厚,这次重创也未必就能伤了他们的元气,必须继续打击儒家的势力,打好基础,等自己继位之后再执行这个政策才是最好的。
“是臣多嘴了。”一见李贞不说,岑文本立刻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住嘴不再询问。
他不再有问题,但李贞却主动问了起来:“不过说起来,先生,你觉得这一次银岛争夺战的胜利者是谁,又究竟是谁最终夺走了银引呢?”
“嗯?”岑文本怪异的看了李贞一眼,没有说话,但是表情中流露出来的意思却很明显——不就是你吗?为什么你要这么问呢?
李贞秒懂,摸着鼻子苦笑道:“我就知道先生会怀疑会是本王做的。”
岑文本道:“不光是臣,现在整个天下都知道,是殿下您夺走了杨家的银引,并且先下手为强,灭掉了弘农杨氏,出手干净利落,心狠手辣。”
李贞却摇摇头:“但本王要告诉你们的是,弘农杨氏的确是本王做的,可是盐引之事真的和本王没有一点关系,你们信吗?”
“这怎么可能?”岑文本惊呼,难以置信道:“要不是殿下您做的,那会是谁?何况弘农杨氏都是殿下灭掉的,银引又怎么可能不是您做的?既然不是您做的,那出手的究竟是谁?”
这实在是太惊人了,岑文本非常震惊,如果李贞所言不假的话,那就说明在暗中,还隐藏着一股不小的势力,暗中窥视着大唐。
“本王灭掉弘农杨氏,就是因为恨他们调查不清楚,就随意将锅扣在本王身上,并且还动手欲要刺杀本王,但银引之事真的不是本王干的。”李贞眼中杀气大炽,一直到今天,想起当时的情况,李贞都觉得后怕不已,那一次的刺杀实在是凶险至极,弘农杨氏不但出动了大黄怒,更用了热武器,一颗手雷当时也落在自己身边不远处,要不是死士帮自己挡了一下,自己就算不死也得重伤。因此李贞才会暴怒,下令以雷霆万钧之势,灭掉了弘农杨氏。
“竟然不是殿下,那究竟会是什么人?”岑文本皱眉沉思道,他倒是没有怀疑李贞在说谎话,既然李贞连灭掉弘农杨氏这种事情都没有否认,那如果真是他抢走了银引,没道理他不会不承认的。
他不是笨蛋,他立刻就意识到这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是有幕后黑手在推波助澜,甚至暗中操控者这一切。
“关于这个,先生就不要纠结了,本王自然知道凶手是谁,已经安排下去了,等他们再次出现,应该可以给他们一个‘惊喜’的。”李贞冷笑道。
“本王之所以提出这件事,是希望先生能帮忙,将这件事给宣扬出去——如果事情的确是本王做的,拿起本王自然不会否认,但如果不是本王干的,那本王也不会背这个锅。”
这也是李贞主动向岑文本提出此事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天朝野民间上下对自己的言论很不利,说自己做事情太绝,不但用阴谋挑起各大势力的争夺,最后竟然坐看螳螂捕蝉,自己却充当黄雀坐收渔翁之利,在最后关头获利,实在是有损李贞之前贤王的形象。
虽然这只是别人私底下的谈论,除了有损自己形象之外,并不能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但作为一个骄(ao)傲(jiao)的穿越者,李贞非常不喜欢被舆论左右的感觉。
这让他想起了后世那些无良狗仔们,这种感觉很不爽——事情是自己做的也就罢了,自己也不会否认,但这件事明明不是自己做的,别人偏要安在自己的头上,真是太郁闷了。
“臣明白了。”岑文本点点头:“臣这就出去安排报社发表文章,争取将殿下从这件事中摘出去。”
岑文本不但是李贞的太傅,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唐日报》岭南分社的总负责人,掌管了相当大一部分舆论权利,就连其余几家报社的负责人,也都是他推荐的,其他人也都为他马首是瞻。
“那就有劳先生了。”
“殿下客气。”
送走了岑文本,李贞批改了今日的公文,便来到后院。
“殿下。”武媚娘正托着下巴,盯着面前的一个摇篮愣愣发呆,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一直到李贞走到近前,才忽然惊醒。
“嗯。”李贞轻轻应了一声,然后悄悄将头探到摇篮上方,两个眉目一模一样的小小人儿,正头对头的呼呼大睡。
“嗤~”看到两人的睡姿,李贞不由轻笑,因为李晃和李昭的睡姿一模一样,就连睡觉的呼吸声,以及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都是一样的。
武媚娘也笑了,轻声道:“他们两人的睡姿和殿下的一模一样呢。”
“啊?”李贞大囧,连连摆手:“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幼稚的睡姿?”
这种事情绝对不能承认,太有损自己的形象了。
“咯咯咯……”见到李贞这幅样子,武媚娘大笑不已。
“哇~”
“哇~”
谁知道两人的声音可能有点大了,惊醒了沉睡中的两个可人儿,哇哇大哭起来,两人立刻手忙脚乱。
“快快,要尿了。”
“殿下,要尿的是小寿儿。”
“这个也要尿了,啊~尿我身上了……”
“咯咯咯……”
“……”
五天之后,越州港口,八号码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总之,今天的越州港口很热闹。
不但八号码头外被百姓们挤满,就连相邻的七号和九号码头上都站了不少人,更有有船的人家干脆就开船来到海上围观。
不光是全城百姓出来了,一起出来的还有越州的所有大小官吏,包括李贞在内,所有人都站在码头的最前方,眺望着远处的水面,仿佛等待着什么。
八号码头已经彻底被丝绸彩带所淹没,就连码头的地板上,也都被红地毯所取代,旁边更有舞龙的,舞狮的,吹喇叭的,敲鼓的……热闹非凡。
今天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至少在之前,今天不是什么日子,既不是节气,也不是哪位神仙的寿辰,更不是什么节日……
但这是之前,李贞有理由相信,今天过头,整个世界的航海历史,一定会记住这一天的,因为今天——正是刘仁轨率领大唐舰队归来的日子。
这注定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笔,大唐的海洋征服之路,将在今天之后,彻底开始,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
此时正是上午,太阳已经猛烈无比,尽管此处是码头上,但清凉的海风也依旧带不走空气中的燥热。
李贞就站在火毒火毒的太阳底下,翘首以盼,即便汗流浃背,也没有一点抱怨。
小福子凑上前来,劝道:“殿下,外面太阳毒,您还是先进买完车去避一避吧。”
李贞摇头拒绝道:“无妨,大家都站在外面,本王难道还比不上别人吗?”
“那奴婢去给殿下拿一些果汁来。”小福子跟了李贞十几年了,太知道他的秉性了,既然他已经出言拒绝,那自己再劝都是没有用的,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冰镇果汁给李贞降暑了。
“这样的话,你索性多弄一点,让所有人都去去暑气。”
“奴婢明白了。”小福子立刻就明白了李贞的用意,这么好的收买人心的机会,要是不用,未免太可惜了一点。反正在岭南这地方,最不值钱的就是水果了,只是榨取果汁比较费力一点,但李贞在岭南开有果汁工厂,直接去那里拿一点就可以了。
第二十六章 刘仁轨归来
第二十六章刘仁轨归来
很快,一大群侍卫便抬着一桶又一桶的果汁走了过来,人群中很快就传出了欢呼声,并且伴随着“殿下千岁”之类的话语。
“呼。”李贞自己也灌了一大口果汁,畅快的舒了一口气,在大热天喝一口冰镇果汁,这生活太好了。
“殿下,船来了。”就在众人仔细品尝果汁的时候,一个站在高处,眺望海面的侍卫忽然高声呼喊起来。
“终于来了。”李贞顿时精神大振,连忙放下果汁,迫不及待的举起望远镜。
透过望远镜,李贞很快就看到了一根桅杆在海面出现,就仿佛是从海水中浮出来的一样。
然后又是一根桅杆,第三根、第四根……
当最后一根桅杆出现在海面上的时候,头前的船已经彻底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当几百艘船一起出现在海面上,那规模就仿佛是一群洪荒巨兽,缓缓而来,无声中给人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
“终于来了啊。”
“看样子这船队并没有遇见什么危险。”
“但愿刘仁轨带回来的东西,能抵的上此次出海的消耗。”
“听说刘仁轨在大海的对面发现了一个群岛呢,上面好多土著。”
“据说越王殿下已经奏请圣上,准备将那个吕宋群岛划作大唐的一处海外州呢。”
“……”
船队越来越近,大家也都逐渐看清楚了船上之人的面貌。
船队的旗舰是一艘商船,船头正站着一群人,为首的人乃是一个文人打扮,满脸沧桑,一脸的胡子拉碴,可见在海面上吃了不少苦头。
在他的背后,则挤着无数的水手,这些水手此时都是一个状态,那就是对着海岸各种欢呼雀跃,更有人举着一面面大旗,不停的挥舞着,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欢快。
其余的船上也都是这个状况,看来此次出海,可是让不少人提心吊胆啊。还好,总算是活着回来了,这对自己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至于越王的封赏,反倒还是其次。
作为市舶司的副使,冯智宝此次亲自出马,指挥着船队靠岸,当先靠岸的自然就是旗舰,上面的人还不待船靠稳,搭板都还没有放平,便迫不及待的从船上跑了下来,更有性格急躁的,干脆就直接跳进水里,直接游上岸。
“噗通!”
“噗通!”
“噗通!”
“……”
有人带头,自燃就有人效仿。别人见这个方法挺好,顿时纷纷从船上跳了下来——反正水手就没有一个是不会游泳的。
“娘啊。”
“夫人,我回来了。”
“爹,您又老了啊。”
“爷爷,我活着回来了。”
“……”
上岸之后,所有水手都没有管李贞,纷纷扑向了后面的迎接队伍,寻找着自己的家人,一时间码头上哭声一片。
见到这种情况,刘仁轨的脸都黑了,连忙下船向李贞告罪:“请殿下恕罪,是臣管教不严,等这一次回去,臣一定好好的修理他们一顿。”
李贞却笑道:“正则哪里话?水手们在海上漂泊许久,半年多没有和家人团聚,此时情感蓦然爆发,也是应有之义。何况,这也正说明了我们的水手都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惩戒呢?不但不能惩戒,反而还要重重的奖赏才是啊。”
“是,多谢殿下。”刘仁轨知道李贞这是在给他台阶下呢,立刻顺坡下驴,笑道:“不过规矩不能乱,殿下要奖,臣要罚,都有道理,便算作奖罚相抵吧。”
李贞自然不置可否:“那就随你的意思了。”
“是。”刘仁轨忽然面色一正,单膝跪下,从怀中取出李贞给他的军令,大喝道:“臣刘仁轨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奉命出海探索未知之地,一路上困难重重,百般遇险,幸得将士用命,船队齐心巴拉巴拉……探得吕宋群岛,共计岛屿六百六十座,今日归来岭南,特向殿下复命(一部分小岛没有探索的价值)。”
李贞接过军令,缓缓点头:“正则辛苦了,此次你们做的很好,本王很欣慰,此去一路定然艰难险阻无数,今日得胜归来巴拉巴拉……你们的功劳本王都记下了,待今日过后,本王定然为你们向圣上请功领赏。”
“臣,多谢殿下。”刘仁轨再次谢了一句,仪式算是完成了。
李贞擦了擦汗,吁气道:“哎呀,这礼仪还真是麻烦(好羞耻的说),正则你也起来吧。”
“谢殿下。”刘仁轨站身而起,沉声道:“殿下,此次臣在吕宋岛上所获颇丰,价值巨万,不知道这些东西如何处置?”
“没关系,都卸下来,正好让大家都看看吧。”李贞强忍着心中的激动道,为什么要隐瞒呢?那不是在和他的计划捣乱吗?
他辛辛苦苦谋划了十几年,布下了那么大的局面,又是开设船厂,又是派人出海,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干嘛不让人看见呢?
就让那些隐藏在人群中的商人们看看,出海的利润,究竟有多大吧。
商人逐利,只要看到出海真的有利润可图,而且利润十分庞大,获利是普通经商的百倍以上,那么就有的是人愿意上自己的船,跟着官方船队出海,一旦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尝到了百倍利润的滋味,那接下来不用自己推动,他们自己就会主动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商人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在所有商人都出海的情况下,海外的市场早晚都要被占领一空,为了争夺市场,为了早一日到达目的地,抢先卖出高价,那么他们自然会主动研发更加快速,运载量更加巨大的船,科技的快速发展就成了必然。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海路走出国门,百姓们看的东西多了,见识自然也就广泛起来,民智自然而然的就开启了。
随着商人们的探索,大唐获取的土地会越来越多,早晚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