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南皇-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只是昭武九姓,所有对大唐产生威胁或者攻击过大唐的势力,李贞都不会放过,而且已经动手。
第一个就是吐蕃,如今藏地已被大唐拿下,未来就再也不会出现吐蕃大军攻进长安,将长安城劫掠一空的事情了。
吐蕃只是第一个,然后是林邑,这个小国在历史上也曾经让大唐吃了不小的亏,甚至丢失了驩州之地。
这两个是已经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对手中,还有昭武九姓、黑衣大食、高句丽、倭国、西突厥、契丹、新罗、百济……一个都逃不了。
不过现在李贞准备攻伐天竺,称霸南洋,所以北边的战事暂时顾不上。
但是根据李贞得到的消息,北方的那些异族或许用不着自己动手了——或许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休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战争资源;
也或许是高句丽前段时间在边境调集军马,给原本就已经混乱的大唐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又或者是受到了李贞打下南洋,为大唐开疆几千里,立下天大功劳的刺激;
再或者是其他原因。
总之,李世民已经开始准备在来年开春,也就是贞观十七年,他大寿之后不多久,就御驾亲征挥军北上征服高句丽,以雪隋朝在高句丽失败的耻辱。
这件事被看的很重要,据说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大量的物资被运往了营州,一部分精锐也都秘密开拔,往营州方向运动。
为了保险起见,李靖也离开了长安,前往突厥都护府,率领突厥驻军呼应李世民。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大唐与高句丽战事陷入了焦灼状态,那他就立刻挥军东进,从侧面给高句丽一个狠的。
还有登州舰队,随着海运的发展,李世民已经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所以登州舰队也会参与这一场战争,护送河南道以及一部分河北道大军从海上出发,直接从高句丽背部捅刀子,最好能一战攻克平rang城。
然后大军立刻回师东进,干掉新罗(同样是一个非常恶心的国家,和大唐打过几场仗,并且侵吞了大同江以南,原属于唐朝的汗乐浪、带方故土),逼降百济,统一高丽半岛。
这一战比历史上要提前了两年,不过虽然在时间上提前了两年,但如今的大唐却和历史上的大唐截然不同,历史上那一次留下了遗憾——也只能算是遗憾,而不能算是失败,只能说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而已。历史上那一战大唐只损失了两千人,但收获的高句丽的首级就超过四万(通常情况下,杀敌数量肯定是要超过斩首数量的),还打下了十几座城市,虽然最后都被破遗弃,但里面的人口大唐可一个也没有放过,抢了七万多高句丽人口回到了大唐。
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唐都是赚了的,而且还是大赚特赚,如果这样的战争多来几次,高句丽早晚得崩溃。
而是事实太宗也是这么做的,在回到长安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多次派遣将领袭扰高句丽,打了一百多场小仗,逼得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他的儿子来长啊谢罪,这才罢休。
第七十二章 儒家的锅
第七十二章儒家的锅
如果说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的失败,还可以归咎于天气愿意的话(当时正值深秋,北方已经下雪,士兵和马匹难以忍受,太宗只能班师回朝),那这一次怎么也不可能失败了。
不说大唐准备了各种丰富的物资,就说如今大唐的装备吧,拥有高炉炼钢技术的大唐,如今装备早已经升级了好几代,现如今就算是最普通的士兵使用的兵器,放到别的国家,都可以当做将军级将领的随身兵器使用了,实在是太过精良了。
而且如今的大唐还有各式各样的火器,不说大炮,就算最简单的火药包——以高句丽那用泥坯好碎石垒成的城墙,又能经的住几次爆破?能撑住三次十公斤级炸药包的爆破,就已经顶天了吧?
何况在前几天,李贞还给李世民写信提了几个建议,让他在和高句丽作战的时候,不要心软,也不要顾忌所谓的名头,该杀杀,该抓抓,高句丽乃化外蛮夷,就算效仿大唐文化,也只学了一点皮毛罢了,在骨子里依然拥有野蛮的基因,欺软怕硬是他们的本质。
其实不用李贞提醒,李世民在看了来自南洋的战报后,就已经明白了自己和李贞的差距——当然,不是他就比李贞差了,而是说两人看待问题的眼光不同,作为穿越者,李贞的眼光自然要比李世民要高明许多。
古代那些帝王为什么明明知道异族会降而复叛,却依旧乐此不疲饶过投降者一命的事情?明知道他们以后会再次反叛,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却依旧不愿意落井下石,将敌人赶尽杀绝。
说白了,其实还是儒家的责任。
这里之所以说儒家的责任,不是说孔子的思想有问题,其实儒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就在于后来的儒家弟子,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孔子的思想大肆篡改,断章取义,然后整个儒家就都变味了。
然后得到了帝王的支持,原本是为了迎合帝王利益的儒家思想,慢慢的转过来开始影响帝王的思想,而被影响的帝王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更加强力的支持儒家,儒家再次发展壮大,然后再次影响帝王……
如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也是原本讲究以直报怨的孔子思想,就变成了以德报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开启民智的思想,就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劝君诫言,就成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歧视女性的名言警句……
然后君王就变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行为操守,讲究仁,讲究孝,避免杀戮,杜绝血腥。
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厚大度,明知道异族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明知道自己的作为是在养虎遗患,但是为了所谓的名声,为了群臣的赞美声中以及异族的两句好话,在飘飘然的放过冒犯者的性命。
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在历史上,吐蕃进犯松州,被大唐击败,原本大唐应该是乘胜追击的,但就是因为松赞干布称臣谢罪,李世民不但原谅了他的罪过,更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光是陪嫁的各类工匠和技术就数之不尽,凭着这些工匠以及技术,吐蕃一举迈入农业化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增加。
没错,文成公主入藏的确给吐蕃和大唐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之后呢?吐蕃吸收了大唐的技术和工匠,成功的发展了起来,然后钦陵在大非川狠狠的给了大唐一个教训,击败了名将薛仁贵,给这个常胜将军的履历上,增添了一个浓浓的污点。唐朝更是因为此战差一点就失去了安西四镇和吐谷浑,还好后来夺了回来,否则大唐将彻底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再然后就是安史之乱,吐蕃更是趁乱攻入长安,将整个长安都劫掠一空,只留下了满目疮痍,更带给了大唐无尽的耻辱——这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次被人打进都城之中,就连当年的颉利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当年李世民留下的锅,如果他当年没有放过吐蕃一马,而是乘胜追击,就算没有灭掉吐蕃,至少也可以将吐蕃打的元气大伤,至少可以让他们老实一百年。
还有突厥,同样是因为李世民放了突厥一马,最终导致突厥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再降再叛,再叛再降……大唐强盛,他们立刻老老实实,等大唐一旦衰弱下去,立马就故态复萌,再次反叛,给大唐带来了无尽的损失。如果历史上的他能像如今的李贞这样,一举将突厥吞下,哪里还有后面那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
李世民如此,武则天也是这样,当年契丹和大唐开战,大唐都将契丹打成孙子了,然后契丹非常识时务的递表称臣,可能是降表上说的太诚恳,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武则天就这么放过了契丹。
之后契丹又和大唐打了几仗,一直都是败多赢少,总算是老实了一点,一直到大唐末期,契丹借着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刚好,这时候宋朝也建立了,然后一头就撞上了契丹,撞了个头破血流,直接被打成了孙子,又是称臣,又是纳贡的,简直丢尽了汉家的脸面。
而也正是大宋重文轻武,导致儒家再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儒家典籍几乎被他们解说了一个遍,最终导致理学这个怪胎的生成,将汉家血性彻底阉割,之后将近千年,汉族二郎们的头就再也没有抬起来过。
所以说,这个锅,儒家真的是罪魁祸首,这个锅他们想甩掉都难。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抨击儒家,之前也说了,儒家刚开始的思想是好的,事实上不管是哪一家的理论,在刚开始成型的时候都是好的,要不然这些学说也不会被世人所接受。
然而学说的好的,但人却有差异,为了自己的目的,这些思想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畸形解读,成为了一套又一套的歪理邪说。
有人说,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儒家的发展,但是他们连儒家最核心的经义都丢弃了,这样的儒家还是儒家吗?这样的儒家,纵然是发展起来,除了祸国殃民,又有什么用呢?
第七十三章 铜豌豆
第七十三章铜豌豆
不过之前的话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一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未必就真的想放过那些冒犯者。
比如李世民,在十几年前,就在李贞献上《定边五策》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大唐的最终外敌会是吐蕃,这说明他早已经看出了吐蕃的威胁,这说明在他内心深处,是想一举击溃吐蕃的。
然而,尽管已经看出来了,但在历史上他依旧饶过了吐蕃,为什么?
说到底还是为了他自己的名声考虑。
他是皇帝,注定是要名留青史的,既然注定要在历史上留名,那自然希望留一个好名声,而不是千古骂名。
偏偏历史是掌握在儒家手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们的意思来,他们分分钟将你写成千古暴君你信吗?
不要怀疑,这种情况是的可能发生的,比如隋炀帝这个倒霉蛋……
虽然他有的地方做的不行,但不得不说他真的是一个英明的君王,就是心情急切了一点,然后就冒犯了儒家以及世家的利益,然后隋朝就被灭了。
隋炀帝死了,儒家就开始拼命的抹黑他,正好,大唐需要让自己的夺权变得合法一点,便默许了儒家的伎俩。得到支持的儒家最终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一个技能,顿时觉得自己牛逼大发了,抹黑完隋炀帝,便调转枪头将目标对准了李世民,然后李世民就懵逼了,他没有想到儒家竟然会反咬自己一口,然而看着威逼自己的儒家,李世民沉默了……
因为亲眼看到了英明的隋炀帝的下场有多糟糕,所以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于是李世民不得不开始向儒家妥协,并且按照儒家的意思来施政。
哪怕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会给大唐带来不少潜在的麻烦,但是他更在乎自己的名声,也更相信自己的后代,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轻易解决自己遗留下来的小麻烦,然而他却忘了,没有千年的王朝,谁敢保证自己的后人就一定会如自己一般英明?
关于这一点,秦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到底李世民更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名声,毕竟这可是一个为了名声,可以修改自己起居注的皇帝啊。为了一个天可汗的名号,可以大把大把撒银子,大把大把送技术,完全不管后来,这些在大唐得到技术的国家,会不会反过来咬大唐一口、
然而李贞不一样,他是从后世来的,在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对于一些人来说,只要能弄到钱,别说名声了,就连节操都可以丢掉。
李贞虽然没有那么狠,但好歹也在那个时代生活了二十多年,家里又是开工厂的,早就被后世的风气所感染,他的性格说的不好听听一点,就是现实,说好听一点就是务实。
但是不管是现实还是务实,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考虑问题往往会从实际出发,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哪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就选择哪一种方法,至于这种方法对自己的名声有没有影响……
这个倒是没什么,有个好名声固然最好,但如果非要留下千古骂名,那也无所谓,只要实际的好处捞到了就可以了——这种处事态度,也是让儒家不爽他的原因之一。
李贞的表现就像是一颗铜豌豆,蒸不烂,煮不热,锤不扁,炒不爆,完美无缺,毫无死角。
儒家为什么那么牛逼?因为他们掌握着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人才。如今儒家独霸天下,几乎所有人才都是儒家出身,他们掌控着所有的人才渠道,如果你得不到儒家的支持,你就算是能坐上皇位,他们也能靠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你从皇位上逼下来你信吗?
但李贞不一样,他有问田书苑,培养出来的学子个顶个的都是精英,按照每年一万名问田书苑学子的别有名额,五年时间他就能有五万人才。
这么多人才,天下三百六十州,平均一个州差不多将一百四十多个人才,这么多人,已经足够支撑起整个州府的运行了。
也就是说,李贞只需要靠着问田书苑,就可以维持住大唐的运转,对他来说,有没有儒家是一样的,他用不着讨好儒家。
而没有了最大的人才支持,儒家还有什么能威胁到李贞的?
钱,以李贞现在的钱财,比他们所有儒家加起来都要多。
权势,李贞是大唐皇子,未来还会是太子,大唐未来的合法继承人,儒家能给李贞一个帝国吗?
威望,李贞背后站着大半个朝廷的支持者,那么多人愿意支持他,威望又怎么可能小了?
最后就是名声了,但是李贞偏偏最不在乎的就是名声了……
儒家所有惯用手段,对李贞都毫无作用,对待李贞,他们就好像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换句话就是说,李贞是一个脱离了他们控制范围之内的人,偏偏又是下一任皇位的有力继承者,他们又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人登上皇位?
不过李贞才不在乎,儒家对付自己又能怎么样?现在全天下都被自己给引到银岛上去了,为了这件事,几乎把狗脑子都给打出来,哪里还有精力来对付自己?最多也就是给自己在朝堂上给自己找茬罢了。但是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足够给自己摆平这方面的麻烦了,自己完全不用担心。
这些是后话,以后再说,现在还是说说李世民的事情。
值得可喜可贺的是,在李贞的影响下,李世民貌似有点转过念头来了,当时松赞干布进犯松州,却被大唐迎头痛打了一顿,各种火炮手雷热武器,几乎将吐蕃大军全歼。
松赞干布被吓坏了,好不容易逃得一命之后,立刻上表朝廷请罪,希望大唐饶恕他的罪过,同时希望迎娶大唐公主,从此以后,愿意以子婿之礼对待大唐。
、据说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李贞差一点都笑喷了,你打输了战争,竟然还妄想娶大唐的公主,你想的也太美了吧?
还是说,你当所有人都是傻子,看不出你的意图来?
第七十四章 大唐兵锋
第七十四章大唐兵锋
关于这一次松赞干布的求和,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他的缓兵之策,大唐最应该做的就是乘胜追击,一举击溃吐蕃主力,打上青藏高原,拿下吐蕃全境。
然而尽管大家都明白,但是架不住吐蕃有钱啊,各种金钱财货不要命的往大唐贵族的家里塞,虽然一些重臣全都将礼物加倍还了回去,但也有一部分人收下了吐蕃的厚礼,然后揣着明白装糊涂,老生常谈的说什么杀戮过重,有伤天和云云……
李世民明明知道这些人是收了礼的,但奈何文官集团实在是太过庞大,步步紧逼,以至于差一点李世民就答应了下来。
好在李贞提前有所察觉,在前一天已经和李世民提过这一点,想到李贞对自己说过的话,李世民最终还是咬着牙没有松口。不但没有松口,而且还借此大发脾气,查处了一大批受贿官员,狠狠的打压了一下文官集团。
不过文官集团并没有善罢甘休,面对李世民的打压,不但没有缩回去舔伤口,反而越加过分,往后每次大唐击败一个国家,他们都会站出来继续打下去。
尤其是这一次亲征高句丽,当一切准备都做好,李世民终于在朝堂上宣布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后。世家和儒家那一批人立刻就慌了,更是拼了命的反对。
他们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和李世民斗气,儒家集团还没有那么孩子气,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
道理很简单,李世民为什么明明知道地下的文官集体已经大部分腐朽,却依旧没有加大力气收拾文官集团?难道他就真的没有备用人才,只能倚重儒家和世家势力吗?
当然不是。
这世上想当官的人多的是,身怀才华却报国无门的人随处可见,只要李世民敢将文官集团的人罢免,有的是人愿意献上自己的忠诚,踩着前人的尸骸上位。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官场大清洗,势必会引起国家动荡,那些一直觊觎着大唐繁华的异族会不会趁虚而入,落井下石,趁着大唐混乱的时候,给大唐来一个狠的?想都不用想,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而且出手的异族很可能不是一个,而是好多国家四面同时出击,那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更有甚者,一些人还可能会引狼入室,主动放异族进入中原,给大唐带来无边的灾难,甚至可能还会动摇大唐的根基。
这也是之前李世民为什么不敢动儒家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不能动,而是不敢动,一动说不定就是国破家亡。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李世民已经开始剪除外部的威胁了。
大唐的外部威胁基本上都集中在三个方向,分别是北边、西边、南边以及东北边。
北边的好说,就是突厥,这个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搞定了,就不多说了。
然后是西部,西部的吐蕃、高昌以及吐谷浑已经被灭,安西都护府也已经建立,在西域安插了一个大钉子,这边的威胁基本不用担心。也就是说如今除了西突厥之外,大唐在西部的威胁已经消除。
虽然还有一个西突厥,但西突厥是一个大国,大唐不知道在里面安插了多少探子,那里的任何军事调动,都会引起大唐的惊觉,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充分的应对,完全不用担心西突厥会突然发难。
然后是南边,南边就更不用说,主要是南洋和天竺,天竺和大唐隔着一个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基本不用担心。也就是说,大唐南方的威胁基本只有中南半岛一个了。
可是如今中南半岛上,除了一个六诏之外,其余国家都被灭亡,整个中南半岛都被大唐纳入了囊中。
就连仅剩的六诏,也被大唐四面包围,在大唐的兵锋下瑟瑟发抖。
之所以留下六诏,李贞也是考虑到六诏属于后世的滇省,也属于华夏血脉,何况战士战斗力超强(六诏多山,而一般山地里出来的人,都是天生的步兵,就像是从草原上出来的人都是天生的骑兵一样),武力征服只会给大唐带来损失,远不如和平解决,不但减少损失,而且还能为大唐增添不少优秀的战士,一举两得。
而且面对大唐的招揽,六诏的酋长们自然是举双手欢迎的,尤其是在听到六诏会并入大唐,六诏子民会成为大唐子民后,更是欢天喜地。倒不是他们这么容易知足,实在是大唐在南洋干的事情,让六诏都快吓疯了。动辄举族变成奴隶,在暗无天日的奴隶营中劳作到死……真是太可怕了。
相比于他们的遭遇,六诏的待遇可要好多了,不但能成为大唐子民,享受大唐百姓们所享受的一切待遇,而且还可以派遣族中战士加入唐军,征服四方,立下功劳还可以升官,当上将军……这日子,简直不要太美好。
所以说,南洋基本已经被大唐吞并,南方的威胁同样解除。
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威胁都被消灭了,大唐就只剩下一个东北的高句丽以及靺鞨诸部了。
如今李世民又准备御驾亲征,兵锋遥指高句丽,这一战大唐准备充分,战争结果基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数,高句丽输定了。
东北方只有高句丽这一个国家可以算是给大唐带来一点威胁,其余像是新罗百济,都是撮尔小国,大唐只需要一波,就能征服他们。靺鞨诸部虽然强大,但是也分裂成好几个势力,内部之间矛盾重重,大唐根本不需要出兵,只要拉一批打一批,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让靺鞨诸部自己内斗去。
也就是说,只要高句丽被灭掉,大唐外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敌人了,那么接下来李世民会将屠刀对准哪里?
毫无疑问,自然是曾经和他作对,逼得他狼狈不堪的世家和儒家了,之前世家和儒家给李世民带来这么多的麻烦,如今外部敌人肃清,也是时候解决内部敌人了。
第七十五章 计划泄露
第七十五章计划泄露
担心李世民将兵锋对准自己,这也是世家和儒家疯狂反对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原因之一,一旦击败了高句丽,大唐短时间内就再也而没有了外部威胁。
而没有了外部威胁,国内反对大唐的各大势力又因为银矿事件,而打出了真火,正打的不可开交,就算最终出现一个胜利者,也绝对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是别想恢复到巅峰状态了。
外部没有威胁,内部的威胁就被降低到了最低状态,正是大唐内部大清洗的最佳时机——如此千载难逢的时机,李世民要是抓不住,那他也枉自被称为千古圣君天可汗陛下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未来,儒家和世家定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给大唐征伐高句丽制造阻碍的。
这也是明明知道李贞在暗中开了一个问田书苑,私自培养人才,李世民却没有出面反对,反而还持支持态度的原因。
实在是如今的文官集团,已经彻底的变了味了,需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洗,给大唐灌输新鲜血液,否则等这一波虚弱期过去,文官集团死灰复燃,大唐将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好的时机了。
李世民自然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儒家和世家越是反对,他就越是坚持。
何况在朝中,儒家和世家虽然掌握着大唐各处机要部门,但最顶尖的职务,却被李世民牢牢的把持在手中,能担任这样职位的,都是他的心腹——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绩、侯君集、程咬金、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敬德等等等等。
这些重臣帮着李世民掌握着大唐最顶尖的三省六部尚书宰相,以及最紧要的十六卫大将军之位,在他们的运营下,世家对这里的渗透并不多,曾经还有一个王珪,但自从三年前王珪病逝之后,最顶尖的位置就再也没有了世家以及儒家的位置。
而偏偏国策的制定,需要的就是这些大佬们的点头,只要这些大佬们点头,哪怕下面反对的再激烈,也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攻打高句丽的计划,在李世民的坚持下,在朝中文武大佬们的支持下,尽管世家和儒家疯狂的反对,但是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落实了下去。
然而世家和儒家明显不愿意就此认输,他们或许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境地,原本向岭南集结的大军,居然有回撤的现象,并且大唐各地原本安安稳稳驻扎在军营之中的军队,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没有调令的请况下开始集结,更有一部分军队发生了哗变,士兵们杀死主将,将军中物资劫掠一空,然后躲进了深山之中,躲藏起来。
“混蛋,汉奸,他们这是卖国,他们都是一群汉奸卖国贼。卖国贼。”御书房中,李世民抓着一张带有血迹的纸条,正大发雷霆,将整个御案上的东西都给掀翻了下去,他最喜欢的,李贞送给他的顶级玻璃盏,也被他摔的粉碎。
几位心腹重臣站在下首,面色同样是阴沉如水,一个赛一个的难看,所有人的手中,同样都拿着纸条,虽然形状材质不一,但上面的内容却是一模一样。
事情是这样的,世家在朝会上打了一个败仗,被李世民和他的心腹联手打压了一通,他们当然不甘心。
所以,在朝会散去之后的当天夜里,就有一大批信鸽从各大势力的宅院之中飞出,往东北方向飞去。
尽管守城将士射死了一批,但奈何信鸽数量多了,还是有一部分信鸽逃脱了弓箭的射程范围之内,往既定目的地飞去。
守城将领看到信鸽上的消息,顿时大惊失色,立刻将所有的纸条都上报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到纸条上的内容,勃然大怒,迅速召集了所有心腹,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房杜等人看到纸条,同样是震惊莫名,世家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通知高句丽,让他们做好准备——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世家和儒家竟然会如此疯狂,这可真的和卖国没有一点区别了啊。
发泄了许久,李世民才总算是安定了下来:“诸位爱卿,我们的战略意图已经泄露,你们觉得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如果放弃肯定是不行的。”程咬金第一个跳出来道:“老程我就只有一个意思,既然咱们的战略意图已经泄露,那咱们就明目张胆的打过去就是了。
为了隐藏行踪,咱们的速度并不快,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如今既然咱们的意图已经暴露,那干脆我们加快行军速度,快马加鞭,等军队赶到营州,高句丽未必就能反应过来。”
“陛下勿忧,知节说的,也是臣想要说的。”徐茂公站出来赞同道:“其实说起来,咱们也并没有损失什么东西,只是损失了一点时间罢了,而且如果我们这时候加快行军速度的话,说不定真的能赶在高句丽反应过来之前,攻下安市城(高句丽和大唐的边境重镇),完全可以将损失的时间补回来。”
“说是这么说,但我心里恨啊。”李世民也知道,程咬金和徐茂公说的是对的,但他依旧不甘心:“这些混蛋大部分都是前隋旧臣,朕不计前嫌,依旧重用他们,但他们是怎么回报朕的?
啊?
今天中午才公布下来的战略计划啊,他们晚上就都要往高句丽送,他们享用的是大唐朝廷发下的俸禄,吃的是大唐百姓的粮食……他们去玩为了一己之私,竟然里通外国,出卖大唐机密……他们的眼里究竟有没有朕,有没有大唐,有没有把自己当成炎黄子孙?”
“他们要是心中有自己当成炎黄子孙,前隋就不会灭亡了。”秦琼冷哼道,他虽然也是官宦世家出生,但父祖却都只是小官小吏,因此对于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