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徽商天下(寄奴)-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首不曾听到过的曲子,到底在说了什么?
这是眼下所有人都在疑惑的事情。
所有的琴曲,只要能成系统的,都在诉说着一定的故事。但眼下琴弦轻响,流泻出来的情绪复杂多样,有激扬、有明快、有惆怅、有哀婉……这么多的情绪融入其间。
这、到底是在说一个怎样的故事?
但疑惑才堪堪泛起来,随后人全部的心神都被琴音所吸引,整个倾倒进去。直到前排离得近的人,口中喃喃地说了一句。
“梁祝……他先前说的。”
随着这样的说法,无形的大手仿佛陡然间狠狠地拍下来,聚拢到某个顶峰的情绪轰然炸开。
“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
周遭的人群听到之后,细细碎碎地传播开来,整个场合里,仿佛被一阵浪头打过一般,随后又归于静谧。
……
许安绮一直在试图把握住一些东西,琴音之间很明显地有着人物景象,应该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才对。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仿佛被隔离了一般,直到那个关于“梁祝”的说法传过来,所有的一切才陡然清晰起来。仿佛一扇窗户迎着夜风打开,她伸手推开之后,一幕幕的场景,就伴随着乐声开始浮现。
梁祝的故事由来已久,眼下很多人都是听过的。因此,在知道这首乐曲的主题之后,所有人并没半点疏离地融入进去。
景象全部清晰。
轻轻的拨弦声,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往昔的故事。情绪随之翻腾一阵,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回到人间落了实景之中。
随后重重拨弦的声音,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轻巧和厚重相互胶着阐述着故事,渐渐的,重音缓缓下沉,渐巧空灵的声音主导了旋律。
持续一阵之后,铿锵的弹奏再度引进来。等琴音渐歇,轻音接续旋律慢慢落下。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里,属于祝英台的某种疑虑不安清晰的展现出来。
琴声所表达的犹疑只是短暂的时间,随后代表着坚定的铿锵再度出现。许安绮,发现,在这之前她似乎已经期待很久了一般。
坚定地相信自己,勇敢去求索……
关于爱。
情绪轻快,铿锵的声音到得某个定点,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随后抹、剔、勾、摇间流出的空灵之音更展现出青葱岁月的风华绝代。
然而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琴音变奏缓缓而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铿锵和轻巧、厚重和空灵相应和,截然不同的情感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这样之后,琴声缓缓地陷入某种哀怨之中。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悲剧的预言开始出现。
许安绮的心情狠狠地沉下去。琴音轻缓,渐渐加快,
祝父的反对,恋情的曝光,
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一波波汹涌而来的浪潮将众人的情绪整个吞噬进去。琴音开始急转而下,心中一直担忧的画面终于出现……
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碎奏、断奏、哀痛欲绝的旋律,伴随出现在人眼前的书哭泣、跪行的画面。渐渐的泪眼睁开,哭声歇止,心意已决。在悲愤琴音之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
书生的双手如骤雨般拨弄着琴弦,将故事同时推向最高潮。
“噌!”
琴音陡然歇止。
几乎与此同时……
“不要!”
许安绮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后,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河水之畔,白素贞缓缓地顿下身子。柳儿在人群里,长腿轻颤,有些情绪难以言道。
整个玉屏楼连同外间的人群都陡然陷入了沉寂之中,今日原本是过来看热闹的,关于诗词文章才应该是主流。但是却没有料到,这个时候仿佛从天际飘过来的琴声,让所有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梁、梁祝……”
人们喃喃地说道,情绪复杂难言。
原本的悲剧被琴声勾勒、渲染,变得有些难以承受。
严知礼缓缓的闭上眼睛,身子再次朝后方的椅背靠过去……
没有想到的结局。这样的琴音,即便以他的见识,也第一次听到。但是心思还不曾活络开的时候,那边琴音又一次响起来。
泪水挂在许安绮的脸上,当琴声响起来的时候,以为是幻听了。
这一次是柔美的旋律,带着几分浓郁的华彩一般,轻盈飘逸地似乎在衬托着一些东西。
“化蝶……”
身边已经有人喃喃地喊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
“是化蝶啊……”
琴音渐渐转高,仿佛涤尽人世间的铅华,只剩下最纯彻的情感。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
永不分离。
数百人齐聚的场合,陡然间失声带来的宁静,这样的情景有些壮观,很难用三两句言语来表达。所有人情绪久久无法从那抹哀婉中抽离,心情似乎伴着蝶飞舞到天空之中。
最后一个音节落下来,书生陡然抬起双手,眼神微闭……仿佛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其实,在最开始的某些生疏之后,居然弹到这般程度,他自己有些意外。
“梁祝……”
先前已经远远地听到有人说出了这首曲子的名字了,白素贞此时又低声地重复了一句,随后捡起身边一颗圆润的鹅卵石,轻轻地丢进水里。
不知道是谁弹的。
许安锦并没有如同许安绮那般流泪,但是经历了一次挫败的婚姻,而她自己也曾很多次如同祝英台那般做书生打扮混迹在一些场合,对于某些情绪,就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
余音绕聊,她缓缓地坐下来,心中忧愁着、感动着……喜悦着。
这个……是他弹的。
……
严知礼回过神来,这个时候按照惯常的程序,应该要做点评了。对于琴艺,他本身是了解的,原本的想法里,许宣即便弹了琴,即便再好,他多少也能找出一些不足。随后可以将这些不足放到最大,算是给对方一个打击。但是这个时候所面临的是一首大气婉约,又带着某种不属于眼下时代风格的曲子,造成了所有人集体的失神。
一些否定的话,根本无法说出来。
他眼神复杂地朝许宣望过去,那边书生看着他笑了笑,随后微微抬起双手。
瞳孔陡然凝了凝……
那边琴声又一次如潮水一般过来了,如同某种挑衅一般。
“渔歌唱晚……”
《梁祝》带来的震撼还保留在心间,随后的琴声又一次将人们拉入某个同现实疏离的场景里。
夕阳映照、万顷碧波,一艘渔舟破开粼粼的波光,悠然前行。渔船随波渐远,沿途所有的美丽景象……
琴声在耳畔轻响,画面一幕幕地从身前掠过。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白素贞在琴音里站起身,随后朝着玉屏楼的方向,慢慢走过去。她要去见见到底是谁,弹奏出这样的曲子。
就这样,万历三年二月十日的夜晚,整个岩镇都为之失声了。
第359章许大家(上)
时光如同漏间的砂砾,在流泻和翻动间慢慢向前。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来时,许宣随意地朝严知礼看了看。那边只是低着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来眼下的两首琴曲倒是给他造成了某些困扰。不过,对于这些,许宣心中自然不会觉得多歉疚。
后世闻名的曲子在这个时代弹起来,想想其实觉得有趣。自己……终究是做到了。
在他那个时代,很多人追慕古风。但是音乐这种东西,都是同特定的经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观点虽说并不能作为定准,但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对于乐曲的选择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终究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
茹毛饮血的时代,再怎么好的乐音,无非是原始人们围着火堆敲敲打打,不见得好听。以眼下的角度而言,或许就是噪音一类的东西。
音乐是伴着时代进步的。后世的审美所达到的层次而言,肯定是比眼下要高。抛去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那么剩下的大抵都是通行的。
摇滚在这个时代肯定行不通,但是本就偏向复古一途的古筝乐曲,其实差别并不大。特别是现代音乐理论指导之下所创作出来的东西,系统性和对感情的描摹都到了很高的程度。
眼下的场面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因此,他也不准备继续弹下去。
手指已经很累了……
“不知道这两首曲子够不够?梁祝,嗯,我觉得很好听,但是或许会不合大道。而渔舟唱晚就应该比较严谨了。如果真的不行的话……墙头马上、渔樵问答我也会,需不需要再弹一弹?还是说,严大人觉得梅花三弄比较好?”他望着严知礼声音诚恳地说道,脸上带着几分笑意。
灯火之中,严知礼看了许宣一眼,这个时候复杂的情绪也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他心中原本就在考虑着怎样将许宣惊艳的表现压一压,能够找到的、有针对性的话其实也恰恰是“梁祝”一曲中很多与传统不合的地方。
但是偏生许宣随后又弹了一首“渔歌唱晚”,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挑不出毛病。何况即便“梁祝”,也只是和习惯了的琴曲有些不同而已,但总归还是好听的。
两首曲子一奇一正,相辅相成,可谓滴水不漏。因此,类似指摘的话一时间就有些说不出口了。
况且,对方弹得也娴熟……以他的年纪,若是没有几年的浸淫,怎么可能到这种程度?
严知礼伸手在桌面上敲打着,原本心血来潮的举动,所想的无非就是给许宣一个下马威。但眼下的状况……
显然是出师不利了。
这在他的心中,是根本不曾料到的结果,因此就连应对的方案也未曾预先做出。人群中,先前叫李毅的书生试图站起来,但是他的动作才到一半,严知礼微不可察地冲他摇了摇头,这般微小的动作,这个时候并没有引起注意。随后就又坐了回去。
……
到底还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许安绮怔怔的目光落在许宣身上,明亮的火光照耀过来,二人之间隔得有些远。她脸上的泪早已经擦拭干净,但心中落下的某种惊讶情绪一时间还散不去。许安锦坐在一旁椅子上,提着笔下意识的在纸上写写画画。
满页的梁祝……
……
白素贞在堂外站了站,惊鸿一瞥间见到远处一袭青衫的书生,稍稍怔了怔。
是了,那般古怪琴声,明显不符合常规的,真像是他的性子。不过……好听。只是,他为什么连这个都会。
此时此刻,这自然也是一个无法想明白的问题了。
……
“不错。”严知礼终于淡淡地点点头,刻意让自己看起来从容一些,但是这样评价带来了很多的疑惑。
这样的曲子,居然只是“不错”的评价么?
谢榛古怪地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了一番,终究还是简单地说了几句话。
“汉文,老夫原本只是以为你有文才,但是不曾想到在琴艺上居然也有这般造诣。倒是……刮目相看了。”他说着有些品啧般地点点头:“那首‘梁祝’虽然有很多地方离奇古怪,但是偏偏是因为这些,倒是让人觉得新颖。先前以为是靠了奇的缘故,但是后面的‘渔歌唱晚’,就是纯粹的大气了。以老夫看来,仅仅凭这两首曲子,你已经算是登堂入室的大家水准。”声音说到这里稍稍顿了顿,才继续道:“当然,这也只是老夫一人之见,准与不准,倒还另说。”
大概是看出了严知礼同许宣之间有些莫名其妙的龃龉,因此谢榛说话的时候,终究还是保留了一些。但即便如此,这也算得上很高的评价了。
原本的琴艺其实也算在此次“文魁比试”的考核项目之中,但是因为许宣的两首曲子,其余众人,一时间居然不敢再弹。
虽然有些憋闷的感觉,但是这种情绪更多的也只是参与其间的人才有。而对于旁观者而言,虽然没有看到龙争虎斗的热闹场面。但是诗词比试之中的一首《木兰词》,琴艺比试之中的《梁祝》和《渔舟唱晚》,都大放异彩,独占鳌头,硬生生地压住其与众人,使之抬不起头来。
古往今来,文人之间的比试里,作一首诗、弹一首曲,让其余人不敢再继续下去,是很难见到的场面。而今日的场合里,居然都见识到了,因此觉得很过瘾。
许宣冲众人拱拱手,随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风骚。”黄于升看了他一眼,语气复杂地说道。
气氛有些沉闷,既然严知礼没有说话,那么比试就无法再进行下去。这个时候,他的表情显得有些严肃。先前许宣给他超出想象的回应,是因为他的大意。但这个时候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看法——全才总是少见的,特别是许宣眼下的年纪,大概也只是运气好,偏偏是擅长琴艺罢了。
虽然身为知县,但是严知礼本人也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心性比之一般人虽然洗练了很多,只是这些年走得顺利,对于眼下的失败依旧有些无法忍受。
嗯,他已经将眼下的小挫,上升到了某种类似失败的高度了。
“今日的比试,真是出乎本官的意料……不过因此也能看出我徽州府人才辈出。此乃一大快事。”冠冕堂皇的话说了几句,随后话锋一转:“比试还是要进行下去的。”
“下一项是丹青……”
声音徐徐地落下来,严知礼望着许宣笑了笑:“不知汉文对于此道是不是也如同琴艺一般精通?”
许宣才坐下来,随后就被点了名字。大庭广众之下,几次三番的为难,但对于他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
黄于升古怪地看了他一眼,这个时候,即便再木讷,但是他也算看出来严知礼同许宣的某种不对路。
“这个……”他站起身,四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随后摊了摊手:“好吧。”
严知礼笑了笑,心中一块石头算是落地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许宣既然能够做出那样的琴曲,那么不可能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其间。何况他似乎也曾经写出过好的诗文,文才的陶冶也需要时间来铺垫。另外的,便是据说他如今醉心商业,以他不到二十的年纪,自然就不会有其他的精力去钻研其余的东西了。
那么这一局,看来问题不大。
……
白素贞走到水边的时候,心头依旧浮动着先前的琴音,空灵而又不失厚重旋律,有些似乎是很遥远的午后场面自心头回忆起来。
那时有秋日晴好的阳光,她同书生在水边的地方,似乎是第一次见面。看似偶遇的场景,其实是她精心筹划过的。不过相遇是这样了,但之后的谈话终究还是真实的。午后的阳光很好,她细碎地说着心事,关于婚姻的困惑,关于那个叫梁祝的凄美爱情……然后对方也说了一个。
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正挺古怪的。
她心中的烦恼是其来自有的,关于自己的婚姻的茫然也是真实的无措,这些她并没有同人说起过。在徽州府的日子里到处行医治病,其实未尝不是想通过这种忙碌的生活将一些不那么好受的情绪压住。眼下种牛痘的事情做完之后,妹妹也找到了,终究还是要回杭州去的。
要回杭州的话……有些事情就要面对了吧?
白素贞出神地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
那个叫吴婶的老妪上门提亲,起初她并不在意。但是后来知道她背后之人,就觉得怪怪的。虽然明白那或许不是许宣的本意,但是时日过去,某一天居然就决定将有些事情定下来了。
不过还好,对方已经订了婚。事后她失落至于,其实更多的是有些庆幸的。因为在冷静下来之后,她也知道自己是有些冲动了——若是真的嫁给他,自己虽然没什么,反正早晚是要嫁人的。但是对于他而言,或许就是天大的麻烦。
在岩镇的日子久了,有些困扰都快忘记了。她和他之间虽然平淡的来往,但是也经历了似乎不少的事情。不过这几日离开的日子近了,也已经开始想起来杭州的种种。某一刻,她似乎很想找到一个让她能够留下来的理由。
如果仅仅是种牛痘,是行医治病……这个其实不够,毕竟在哪里都有病人的。
直到今夜带着失落、带着些许伤感的情绪,再一次回到岩镇的时候,她就听到那样一首琴曲。
仿佛就在那里等着她一般,她走过来,她便听到了。
风轻轻吹过来,水边的地方,素雅的身影回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灯火璀璨玉屏楼。沉默了片刻,又朝来时的方向走过去。
还是要去看一看。
……
会场之内,许安绮轻轻地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身边许安锦疑惑地问了一句。
少女闻言稍稍偏了偏脑袋,表情有些古怪:“因为是丹青啊……汉文的画,是能用炭笔来作的。眼下肯定不会有问题。”她说完之后,大概是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幕,于是又笑了笑。
有些事情许安锦并不知道,少女一边笑着,一边将自己的回忆说出来:“那个时候啊,是第一次见到他……”
“他就坐在街头画着……”
“一点读书人的样子都没有……”
……
正如严知礼所认为的那般,眼下的读书人大多年轻,科考是作为第一要务的,这样的过程中,但凡有些进取之心的,都将时间花在上面了。对于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大抵都是爱好,因此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有限。
毛笔划过纸页传来“沙沙”的声响,文魁****既然走着全面的路线,这个时候是丹青之道的比试,有很多人就已经参与不进去了。因为前面两场的古怪局面,他们都知道夺冠的可能恐怕没有,于是这个时候也就调整好心态,带着旁观者的从容来看着其余之人的比试场面
墨泼在纸上,随后颜料涂抹。一幅幅图画很快完成了,关于人物、关于花鸟、关于仕女、关于山川……
许宣也参与进去,不过这个时候心态已经彻底从容了起来。前世徽州就是他的故乡,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由衷的情感。关于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以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某些事情,生活着的人,都是热爱着的。
灯火之中,虽然姿态上还算得从容,但是他握着画笔的手却明显有些颤抖了。心头被剧烈起伏的情绪所冲击,难以平静。抬头看看灯火,看看四周的人群,看看远处喝茶闲谈的严知礼。随后低头笑了笑,他想起来眼下还不曾出现的新安画派……
饱蘸浓墨的笔尖自宣纸的页面划过,一笔一划间,似乎带着某种历史的韵律。毛笔柔软同时有显得坚硬的笔锋落下来的是世纪的风雨沧桑。
……
“如纪今日似乎有些较真呐……毕竟是一个后生……并无必要这样子。”
谢榛身边的地方,叫蒋通保的老人摇头说话。近些日子他染了风寒,因此精神一直不太好。今日的文魁比试还是来参加了,但先前说话并不多。许宣的表现落在他眼中,颇有些惊艳。只是这样之后,对于严知礼明显带着几分打压意味的举动有些不满。他是性情中人,因此忍不住还是开口点了出来。
“蒋公说的是。”严知礼笑了笑,随后说道:“不过年轻人要经得起挫折,既然他是有才华了,那么这种程度的考较想来问题也不算太大。真金不怕火炼么,本官岂会真的为难他?”
这话也不算错,蒋通保点点头,也就不曾在多说什么。
谢榛喝了口茶,看着埋头泼墨的书生才子们,目光在许宣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这些人的年纪,能够将四书五经读好,就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先前汉文的诗文已经很让人吃惊,不想今日还见到了他的琴艺。啧……”有些感慨地咂摸了一下嘴巴。
“本官也是这般认为的,既然人才难得,那么更要考较和打磨一番才是。”严知礼笑笑。
“不过丹青之道同琴艺相比,有极大的不同,汉文岂能做到样样精通呢。”
“这个、恐是如此。”严知礼听出对方话中的某种指责,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或许也未必罢……谁知道呢?”
口中虽然说这“或许未必”,但严知礼心中自然是不这般认为的。随后目光下意识地朝许宣看过去,那边书生面前的宣纸之上,已经能够明显得看到几分格局。眼神稍稍怔了怔,因为离得远了些,他的身子朝前靠了靠,随后才将一些东西看清楚。
这样之后,手在桌角的地方猛得捏紧。
……
等候结果的时间,有些无聊。身边的地方,谢榛等人还在说话,一些商贾们也在讨论着什——或是眼下的书生们的表现,或是生意上的一些事情。
但是这些声音到底在说了写什么,严知礼再也不曾听进去。
怎么会这样?他将心中泛起的疑惑稍稍按捺下去,这个时候因为隔得远,只是见到许宣化作的大致格局,因此告诉自己或许也很一般。
只是……那样的格局,会一般么?
……
戌时过半的时候,比试告一段落,书生们的画作被呈上来。谢榛等人依旧做着评审,以他们的年纪,风雅之物都是接触过的,虽然在丹青上的造诣或许各有高下。但是毕竟见多识广,眼光之类的总没有问题。
一张张地翻过去,严知礼在灯火照耀之下觉得有些紧张。每翻过一张,谢榛几人小声地讨论几句,他都在仔细听着。
这个时候,居然有些怕听到那个名字了。
许宣、他才多大……怎么能懂这么多?这个很没有道理。
纷乱的思绪。
世上莫非真的有全才么?若是真的那般厉害,为什么他曾经在徽州府名声不显?
也许是低调……可是这个书生明显是不知道低调为何物!
他心中这般想着,谢榛在那边将画纸翻开一页,原本议论的声音陡然止住。诡异的安静里,严知礼猛地回过神来,随后视线不可避免落在谢榛身前的画纸上。
第360章许大家(下)
灯火打在纸页之上,目光落上去之后,却久久无法移开。画幅是简单的那种,不过常见的山水画而已。这种题材的作品,也是文人墨客们所偏爱的。但是很难出彩。古往今来,但凡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丹青大家,大都不会选择这种题材。
在历史,画竹、画兰或是画虾都能达到很高的成就,但是靠山水画出名的其实并不多。而这个时候,许宣所画却恰恰是一幅山水题材的作品。
蒋通保稍稍咳嗽了几声,伤寒虽然不严重,但是对于他这个年纪的老人而言,多少也有些影响。
“不知严大人对此画有何看法?”蒋通保说话的过程中,目光并没有从画纸上移开。眉头稍稍锁着,似乎对这幅画有些拿不准。
“这个……”严知礼欲言又止了一番,随后皱了皱眉头。
他三十多岁的年纪,早年的时候,大部分精力都是在科考之上。四书五经的造诣是有的,但是因为精力的关系,对于丹青之道更多的也只是作为爱好,本身的水准并不算高。这个时候既然存了打压许宣的目的,所说的自然不会是好话了。但是先前许宣的琴艺方面的表现,让他心中开始警惕起来。考虑到影响,有些话也不能乱说。
目光朝在场的众人打量的一番,随后说道:“这样罢,今日的原本就是雅会,倒不若让场间的诸人来做些评价。”严知礼说完之后,不待其余人接话,声音紧接着响起来:“李毅。”
他冲座中读书人中的一人点点头。
“在。”
“本官知道你在丹青之上颇有造诣,这幅画你怎么看?”
那边先前同许宣打过招呼的叫李毅的书生怡然起了身,目光似是有意无意地朝许宣看了一眼,随后走到严知礼的席位之前。
偏头稍稍打量了那画几眼,随后嘴角处轻轻扯了扯,随后冲严知礼拱拱手:“回大人,此画不过堪堪入眼,算不得好画。”他说到这里之后,目光又带着几分傲气地看了看许宣。
“汉文,他说你画的不好。”黄于升伸手顶了顶许宣,语气里带着几分幸灾乐祸。
许宣只是无所谓地耸了耸肩间,随后也带着几分微笑朝着李毅望过去。其实他只是将心中的一些东西画了出来,这个对于他而言,就已经足够了。其余的,比如画得很好或者很差的评价,其实并不在乎。
心思其实还不曾从先前作画的情景里抽离出来。
新安画派啊……这个也是还不曾出现的东西呢。这般想着,他有些感慨地摇了摇头。
徽州府古称新安,大好山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两岸青山,水静山明,而黄山与新安江水这样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为画派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徽商带来的经济繁荣为又为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徽商称雄数百年,市井街巷兴隆一时,巨贾重臣,衣锦还乡。建馆舍,扩祠堂,立牌坊,架桥梁,办学堂、兴教育等支持文人儒士发展文化。徽州还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澄心堂纸,徽墨歙砚”,加之浓郁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文化流派的兴起。
更为重要的是,这支流派诞生于明末清初。在那个沦陷的年代里,画派中人以气节为重。山河板荡,家国破碎,身世飘零,国家不幸反应在他们的画作之中,使其画风明显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
总之,这一群可敬之人忍受了巨大的悲怆之后,所做出来的东西,历史也给与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前世他曾经专门师从新安画派的传入。在他的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已经开始没落,新安画派也已经风流云散,布不成阵。眼下这个时候将记忆中的名画随手画了出来。虽然不至于真有原画那么好,但是七八成的功力还是有的。更多的,其实是感慨。
……
“哦,何出此言呢?”严知礼带着几分好奇的话音响起来。
“之所以那么说,在下自然是有些把握的。请大人容在下一一到明。”李毅淡然的笑了笑,显得颇有几分自信:“评判一幅画的好坏,下笔处、收笔处,都极为关键。是否带有神韵,手法如何,笔墨浓淡等等……多方面考虑之后,再看其是否生动传神。”
“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这幅画,唔,名字倒还过得去……太平山水图……啧,到是看不出来太平在何处。”李毅说着,伸手在画纸上点了点,声音接着响起来:“首先,这幅画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清晰。题目是‘太平山水’,但是整体的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看得人心中有几分凄凉的感觉。这是大大的不妥,说明作画之人,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主题,画得偏了。”
他的话说完之后,那边许宣稍稍咳嗽了一声。
“李兄,这个太平……不只是太平的意思。”
李毅闻言,疑惑的看了他一眼。那边许宣摊了摊手:“徽州府这边有个叫太平的地方……李兄莫非不知道么?”
“呃……”李毅脸上露出几分尴尬的表情,不过随后就又恢复了自信:“即便是双关,你这个也不对。这幅画从整体而言,布局太紧,不够舒展大气。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在于画的远景处理的过于凝实,局限了画面的开阔和深远程度,显得有些压抑。眼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