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官逼民反,两位叔王爷,哪一个朝代的终结,不是因为土地兼并?现在朕没有收回你的土地,只是让你们依照田亩的数量纳税,你们就心疼了?万一要是激起民变,哪一朝的王爷,有好果子吃?”
“陛下,臣也紧紧能养家糊口而已!”朱常浩哭丧着脸,他的土地在汉中,那是山川之地,地方贫瘠,比不得福王爷家大业大。
“瑞王叔,这两年在水泥厂,没少攒银子吧?这些银子,难道还比不得农田上的赋税?”
“这……”朱常浩一时语塞,他与朱由检在陕西合办的水泥厂,这两年确实攒了不少银子,但与朱常洵比起来,他依然是一个小康之家。
“瑞王叔要看清形势,朝廷需要足够的粮食来供养百官与军队,灾荒之年,还要赈灾百姓,瑞王叔如果要银子,不应该抱着土地不放,而是向工商业看齐,你看看这水泥厂,已经让你攒得盆满钵盈了,要是多办几个厂子……”
“陛下的意思,是让臣等多办其它的厂子?”朱常洵听出门道了。
第284章目标是归化城
“对,朝廷现在鼓励工商业发展,新元过后,北五省将大规模修建水泥路,就是为了便利商业物资的流通,两位叔王爷要抓住机会奥!”
“陛下,工商业不是也要纳税吗?”朱常浩眨巴着眼睛,似乎大量的银子,就在他的眼前晃动。
“赋税自然不能少,瑞王叔看看水泥厂,朕社么时候少纳税了?不是照样挣钱?”
“可是,我们不知道要办些什么厂子。”朱常洵有些沮丧,除了依靠朱由检,他实在高不懂这些技术活,也没有独立办厂的能力。
“要想开办工厂,就要有相应的技术,你看朕的水泥厂、玻璃厂、肥皂厂等,哪一个不是技术活?你们从自己的子孙当中,选择有科学精神的人,去大明科学院学习技术,有了技术,就可以自己办厂,你们又不缺资金和管理的能力,也可以将掌握技术的子孙,送到别人的工厂挣取酬劳,养活自己的家人。”
“陛下,科学院真的可以学到这些技术吗?”朱常浩最羡慕朱由检掌握的技术,水泥、玻璃、肥皂,哪一样不是独家经营?这中间的利润,只有他才知道。
“朕的技术,来源很杂,不说也罢,现在有了大明科学院,可以学到系统的技术,两位叔王爷又有办厂的实力,这往后,要攒银子,还是向工商索要。”
“陛下臣有些明白了,但是臣一时不知道要办些什么厂子。”朱常浩已经心潮澎湃,从这上说,朱由检解禁宗族,倒是给了他们挣钱的机会。
“有想法就是好的,至于办厂子的事,要慢慢来,现在最紧要的,还是陕西的水泥厂办好,新元之后,朝廷必会大规模修建水泥路,大户人家也会用水泥建房子,水泥的需求量,可是远远查出瑞王叔的想象。”
“陛下,那臣呢?臣总不能坐吃山空吧?再说,宗人府就要解散了,臣这张嘴巴,也是无处去吃了。”朱常洵觉得自己要落到朱常浩的后面了,连这样的孬种都比不上,他如何肯甘心?
“福王叔自己出资,修建水泥大道,已经将河南八府连接起来,朝廷不需要大规模修建了,朝廷最多进行简单的整合,看来,福王叔指望不上修路了,这样吧,朕以后要是有了什么好了项目,绝不会忘记福王叔。”
“陛下,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朱常浩已经攒了大量的银子,朱常洵可是一个子儿也没捞到,还白白给河南省修筑跨府的水泥大道。
“这样吧,朕在陕西延绥办了个肥皂厂,眼下肥皂的需求量太大,朕提供技术,让福王叔在洛阳创办肥皂厂,这肥皂的利润,虽说低了,但是用的人很多,家家户户都少不了,银子一定不会少赚。”
“那臣先谢过陛下了!”朱常洵向朱由检拱手行礼,“可是陛下,这肥皂究竟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特殊的用处?臣一也不清楚。”
“肥皂是洗衣服用的,家家户户都要洗衣服,只要价格合适,百姓绝对离不开它————福王叔的封地在洛阳,只要河南的百姓手中有余钱,福王叔还愁挣不到银子?”
“陛下,臣明白了,要想挣到银子,还是要依靠工商业!”朱常洵身材虽然胖得惨不忍睹,但脑子还是灵活,朱由检三言两语,就让他抓住要害了。
“福王叔总算体味到新政的精华了,可惜有人总是抓住‘以农为本’不放,不过,福王叔挣钱,也别忘了朝廷,这所有的工商企业,都是要纳税的,连朕的厂子,也不例外!”
“那时自然,陛下可以随时派人前来监督。”
“监督到不需要朕,户部自然会派人查账,你是向朝廷纳税,不是向朕纳税。”
“奥,臣明白了。”
“两位叔王爷,可还反对朕的新政?反对征收农业税与工商税?”
朱常洵看了眼朱常浩,“陛下,臣等是不反对,只是其他的王爷们……”
“那就需要两位叔王爷,多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其实,朕虽然无法照应每一位王爷,但王爷们可以寻找能赚钱的机会,朕在解散宗人府、向所有农田征收农业税的同时,也给他们解禁了身份,他们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陛下,这些挣钱的项目,一时不好找呀!”朱常浩还有些意兴阑珊。
“这就需要科学知识,能挣钱的机会,都是在科学技术上领先的,要想挣钱,必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陛下,臣回封地之后,一定派子弟入大明科学院,争取学习到更多科学技术。”
“嗯!”朱由检头,“朕最后说句,两位叔王爷在兴办工商业、挣取银子的同时,千万不要触犯大明的律法,更不要仗势欺人,否则,朕也帮不了你们,要挣钱,有的是合法的机会。”
“是,陛下,臣等谨记在心!”朱常浩向朱由检行了一礼。
朱常洵却是哆啰着:“陛下,宗人府即将解散了,那宗人府的资产……”
“宗人府的资产,除了京师的少量房产,其余的按照原来的股份,发放到所有的宗族弟子手中。”
“陛下,如此,大家应该无话可说了。”
送走两位王爷,朱由检心中轻松了一大半,最为棘手的宗族问题,已经出现了松动,有了两位叔王爷的宣传与支持,他看到了不用武力解决的曙光。
新元过后,朱由检一方面监督新政的实施,另一方面,他亲自主抓,在北五省大规模修筑水泥大道,他要给北五省的工商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他的目标,是让北五省所有的州府,都有直通的主干道。
朱由检盘算过,陕西的道路,最为密集,除了第二大道从潼关至凤翔,横贯陕西全省外,还有一个“u”字型的水泥大道,将陕西中北部的所有州府,包括新设的延绥府,全部贯通起来,现在除了汉中府,陕西的州府,全部通上了水泥大道。
汉中府在秦岭以南,暂时根本没法与北部的西安连接起来,朱由检暂时不考虑陕西了。
河南八府,由于福王朱常洵与朱由检私人出资,已经完全通行了水泥路,暂时不用修筑了,将来与附近其它省份的大道,连接起来就行。
山东六府,除兖州府外,东昌府、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李元主政山东,一条横贯山东半岛水泥大道,已经将这五府连接起来,水泥路还从登州向南拐弯,连到胶州湾。
朱由检将北海舰队的母港胶奥,更名青岛,这里未来将设立府县。
山东的道路已经成型,只要在济南府与兖州府之间,修筑一条大道连接起来,山东各府的道路,就全部完毕。
但朱由检不希望山东的道路是半独立的状况,他预备将山东的道路,与京师连接起来。
一条斜向的大道,从京师向南,经天津卫、河间府,连接山东的济南府,这样京师与山东,就连接为一个整齐,现在山东的道路建设,主要就是这条。
朱由检将这条道路,命名为第四大道,也叫京莱大道,他估计,第四大道将是第一条全面完工的国道。
北五省需要修筑的大道,主要是北直隶山西。
北直隶虽然在天子脚下,是许多大道的起,但它的府县通行水泥大道的却是不多,到现在为止,北直隶八府二州中,只有东北的永平府是在第一大道上,是第一大道的重要中转站。
河间府在未来的第四大道上,算是通行了水泥大道,京师顺天府就不用说了。
还有保定、真定、顺德、大名、广平五府,几乎在京师南部的一条直线上,只要一条大道,就可以将他们与京师连在一起,将来越过黄河,又可以与河南的大道连成一线。
京师西北部的延庆州、保安州,朱由检打算合并成一个延庆府,府治就在延庆,大约是后世的张家口,从京师向延庆,修筑一条水泥大道,再稍稍向前,又可以将军事重镇宣府紧密联系起来。
北直隶的道路,比较清晰,一共需要修筑三条,东南经天津卫、河间府与山东连接,南部经保定、真定、顺德、大名、广平五府,与河南省连接,西北则是修筑到宣府。
北五省最缺通行道路,就是山西。
山西有六府二州,第二大道从太行山的井陉古道进入山西后,沿着汾河通行到西南,大道经过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在汾河西岸,与第二大道隔着汾河,只要修建一座汾河大桥,就可以连接到第二大道上。
辽州、潞安府、沁州、泽州府都在太原府的西南,太行山以西,只要从太原府向西南修筑一条近似直线的大道,就可以将辽州、潞州府、泽州府连成一线,至于沁州,与这条大道很近,修条岔道,就能连接上。
但太原府以北,广阔的地区完全没有主干道,这里靠近长城的地方,有一个军事和民事重镇————大同。
如果直接修筑一条水泥大道,将太原府有大同府连接起来,最是省事,但朱由检没有这样做,他计划将这条道路,先从太原府修筑到塑州县,再拐向东北,延伸到大同。
朱由检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一是太原府与大同府之间,有五台山、恒山等山峰的阻挡,修筑道路极为不易;二是朱由检看到了长城以外,在塑州的更北方,是察哈尔蒙古现在统治中心————归化城,也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归化、塑州、太原,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朱由检想到了将来,所以,他将这条水泥大道,直接从太原府修筑到塑州,而不是大同。
大道还没修筑多少,朱由检感到特别疲劳,看来,繁忙的政务,不是朱由检能够承受的,他要加快大明的政治改革。
第285章三院十部制(上)
现在还不是北五省的农忙季节,本来农民们都是无所事事,他们不是走亲访友,就是闲逛赶集,但朝廷正在大规模修路,他们也没闲着,他们组成了各省主要的筑路大军。
这些穷怕了的大明百姓,为了挣到一份筑路的酬劳,硬是选择了在农忙之前,改掉了游手好闲的习惯,筑路工地上,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朱由检更加忙碌,他既要为各省划定修筑的路线,又要睁大眼睛,盯着所有反对改革的人,尤其是宗族和京师的百官。
现在没有内阁,还有许多政务需要他处理,所以,即使为了勘探路线,他离开京师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三月十五日,是朝会的日子,这一天,朱由检终于抛出他的政改计划。
这次改革,对大明影响深远,甚至能改变的大明的国家走向。
但是,对大多数官员来说,政改只是职务上的变动,甚至只是称呼上的变化,与普通的老百姓,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朱由检事先并没有与六部的尚书们商量,他根本就是打算乾坤独断。
在朝会上,户部尚书毕自严启奏:“陛下,眼下北五省大规模修筑道路,户部的银子,花得就像是流水,长期下去,户部怕是再次入不敷出的境地。”
“毕爱卿不必担心,北五省修路,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一两年之后,道路修筑完毕,自然不用这么花银子。”朱由检也想到了中五省、南五省一样要修路,但那时朝廷的赋税,必然要增加,“爱卿只要审视每一笔支出是否合理,严格控制开支就是。”
“是,陛下,臣明白了,臣一定会严格控制开支!”
朱由检见朝会上再无声息,“诸位爱卿,你们还有何本奏?”
众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是默不作声,他们显然都没什么话要说了。
“众爱卿都无本可奏,朕倒是有些事情,要与爱卿们说说。”朱由检先看看黄立极:“黄爱卿,朕上次说的国旗的事,现在有着落吗?”
“回陛下,臣已经着人设计了一款,是青天白日,但无论如何,都加不上月亮,因为没有最后定型,故没有向陛下汇报。”黄立极低着头,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完成国旗,他觉得有些羞愧。
“青天白日?”朱由检沉思片刻,“不错,青天白日是对大明百官的告诫,头上着白日,行为要像青天,等朝会结束,拿给朕看看!”
“是,陛下!”黄立极躬身,退回群臣的最前面。
“诸位爱卿。”朱由检的目光扫过群臣,“朕自登基以来,一直未有内阁,朕常觉得,没有内阁的辅佐,朕处理政务,屡有不顺,所以,朕打算恢复内阁。”
“内阁?”大臣们眼里都是一亮,不知道谁能有幸进入内阁,内阁的品级虽然不高,不如各部尚书,但他们的实权却是极大。
“不过,朕的内阁,与以往的内阁略有不同,因为专职处理政务,所以这新的内阁,叫做政务院,原来的首辅现在叫总理,总理一切政务,所有各部,都直接受总理领导,对政务院负责,而政务院总理,只须对朕负责。”
“内阁总理?”这是新名词,黄立极也不太懂,但他觉得,内阁与六部,本来是相互制约的,现在六部怎么成了受内阁领导?“陛下,这政务院总理,怎么有些像是宰相?”
王永光也是有疑问:“陛下,六部受政务院统辖,那除了陛下,政务院有何人可以制约?”
“两位爱卿不用着急,这政务院,自然有人制约,朕在后面会有所说明。”朱由检打算先将政务院的事情说清楚,“至于六部,由于大明新政的需要,朕打算扩充为十部,这十个部,都是受政务院领导。”
“十部?陛下,是哪十部?”李春烨不知道朱由检又要弄出什么新花样。
“为配合新政,朕将原来的六部,以及朝廷设计的其它机构,整合成十个部。”朱由检又扫视群臣,将众人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撤销吏部,设立人事部。”
“人事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就是原来的吏部,负责考核、升迁官员,包括各省的省长,十部的除部长、副部长之外的官员。”
这和以前吏部的职责差不多,只不过换了名称而已,众臣也没什么反对意见,他们倒是关心新的人事部长是谁。
“部长王永光!”
朱由检的话,也没什么意外的地方,王永光本来就是吏部尚书,大臣们都是向王永光贺喜。
“对于户部,朕打算一分为二,财政部负责支出,税务部负责征收各地的赋税。”
这是将赋税征收独立出来,与朱由检开征工商税、扩大征收农业税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财政部长毕自严,税务部长黄士俊。”
大家又是恭贺,毕自严倒没什么,他本来就是户部尚书,现在户部分出一个税务部,他的职权范围变小了,不过,与支出相比,赋税征收更加吃力不讨好,他到落得清闲一些。
而黄士俊原来是吏部右侍郎,现在做了部长,算是升了半级。
“改工部为交通部,部长李长庚。”
这又是一个不升不降的变动,现在朱由检大肆修路,交通部的职权更加突出。
“另外,增设一个水利部,部长刘荣嗣。”
增设水利部,刘荣嗣是不二的人选,他是治理河道方面的专家,在山东的时候,他就是以治理黄河、运河闻名。
刘荣嗣从户部侍郎升为水泥部长,也是升了半级。
“撤销礼部、鸿胪寺,改设外交部,部长方逢年,副部长黄晓福。”
“陛下,这外交部是做什么的?”
从名称上看,大臣们都是一团雾水,他们从来没听说过“外交”这个名词。
“外交部,顾名思义,就是与外邦打交道的,不管是大明的藩属国,还是西夷,大明都要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语言、长处。”
“奥!”
职责明确了,大臣们却感到奇怪,方逢年原来是礼部左侍郎,他升任外交部长,那原来的礼部尚书黄立极呢?他原来可是内阁首辅,也没到致仕的境地。
朱由检也不理会大臣们的疑问,他依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下去,“撤销国子监、翰林院,改设教育部,部长孔贞运。”
这又不是意外的决定,孔贞运是孔圣人的嫡系子孙,原来的国子监祭酒,不过,朱由检现在在北五省推行义务教育,这孔贞运,也许要重用了。
众人又是拱手作贺。
“撤销都察院、大理寺,改设监察部,部长商周祚。”
既然监察部就是原来的都察院,大臣们自然知道监察部的职责,但商周祚在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就以刚正不阿著称,看来以后官员们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众人勉强向商周祚贺喜,一揖而止。
“此外,增设法务部,负责制定新的律法,并向全体国民普及大明律法,部长曹思诚;增设工商部,负责登记、监管、扶植全国工商业,部长刘宗周。”
张思诚原为左都御史,这次成为法务部长,也是名正言顺,但刘宗周作为工部右侍郎,一下子升为朱由检最为倚赖的工商部长,顿时吸引了许多羡慕的目光,但朱由检宣布的,是终结的裁定,众人也无法反对。
“新的十部,都在政务院的领导下之下,平时有各自的办公场所,各位可明白自己的职责?”
“明白!”十部长齐声作答,其实,他们只明白个大概。
朱由检也不着急,各个部长们的职务,今后会有明确、具体的内容。
大臣们这才发现,十部之中,没有兵部与刑部,而朱由检极为倚赖的黄立极、李春烨等人,还有刑部尚书乔允升,都不在十位部长之列。
“难道在他们当中,会产生政务院总理?”众人小声议论,“但政务院总理只有一人,其余的两人不会致仕吧?”
朱由检很快就给出答案:“政务院总理黄立极!副总理周士朴!”
“臣谢陛下信任!臣惶恐!”
“黄爱卿不必太过自谦,无论是资历还是人品,爱卿担任总理,都是众望所归。”
政务院总理,这是大明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高官,比大汉、大唐甚至大明太祖年间宰相的权力,还要大一些,难怪众人都是眼红。
“陛下,我朝自太祖之后,不再设立宰相,就是担心宰相专权,现在的政务院总理,权力太大,万一……”
“爱卿们不必担心,朕自有制约之法。”朱由检也不看是谁在发言,“朕刚才说的是政务,将来大明的政务,就是在政务院的领导下,十部各付其职,但朕的朝廷,实行‘三院十部’制,其中的十部,你们已经知道,至于三院嘛……”
朱由检见众臣都是竖起耳朵,知道他们的胃口,已经被吊起了,“政务院是一院,负责政务,还有两院,分别是司法院和国防院!”
第286章三院十部制(下)
“司法院?国防院?”大臣们念叨着,这两个名词,他们似乎没见过,自然不知道这两院具体分管的事务。
“司法院就是原来的刑部,负责审理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案件,院长乔允升,副院长唐济世。”朱由检止住大臣们的议论,“司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它两院不得干涉,就是政务院、国防院有人犯事,也得由司法院独立审判。”
“……”大臣们倒吸一口凉气,看来朱由检已经给断绝了官员贪墨的后路,司法院独立,官员们万一犯事,将来连个说情的都没有。
“司法院的下设机构,是各省的法院——————省级也将改革,原来的提刑按察使司,更名为法院,法院不再受各省布政使的管辖,而是直接受司法院领导,独立行使一省的审判权。”
“陛下,大明的司法,完全独立成院?”
“不错,司法独立,不受各级行政官员的干涉,其实,官员们也干涉不了,各级法院的人事权、经济划拨权,都只受上级法院的管辖。”朱由检追问一句:“这算不算是对政务院的制约?”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旦司法独立,别说普通的官员,就是政务院总理,如果犯事,也只能将自己交到司法院的手上,不知道独立以后的司法院,与锦衣卫、东西厂有没有两样。
“当然,司法院本身也不能凌驾于大明的律法之上,他们在审理的时候,必须以律法为依据,监察部不能干涉,但可以监督,必要的时候,朕的锦衣卫,也会监督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
有了监察部的监察,大臣们稍稍放心,怎么说监察部也是政务院的人。
“对于政务院,朕还有一重制约,那就是国防院,院长李春烨,副院长王在晋。”朱由检稍稍停顿会,“国防院独立主管全国的军事,大明所有的军队,都直接受国防院的统辖。”
“臣多谢陛下的信任,臣肝脑涂地以报陛下!”李春烨在朝堂长跪不起,他已经明白了朱由检的内政设计,这国防院长,乃是与政务院总理、司法院院长齐名的三大高官,分工不同,又相互制约,而国防院长,掌控全国军队,实权似乎更大些。
“侯质平身!朕再说说国防院的组成。”朱由检向李春烨抬抬手,示意他站起来,“国防院除掌控全国的军队外,下设三个部:陆军部、海军部、参谋部。”
“陆军部、海军部、参谋部?”大臣们又开始议论,从名称上,他们能明白个大概,但是,对于参谋部,了解的人却是不多。
“众爱卿,陆军部长是阎鸣泰,海军部长是秦永年,这两部,分别掌管陆军与海军,至于参谋部,部长为曹文诏。”朱由检缓缓呷口香茗,“参谋部平时为军队制定军律和训练大纲,战争时期,给前线的军队提供军情,保障粮草、器械、后备兵员补充等,但不能调动和直接指挥军队。”
“陛下,这国防院,同样不受政务院统辖吗?”
“对,‘三院分立,互不统属,彼此分权,相互制约’,这就是‘三院十部制度’的基础。”
“朝廷机构如此设计,那陛下……”
“朕是大明的皇帝,自然要掌管整个大明,朕与政务院同掌政务权,与司法院同掌审判权,与国防院同掌军事权,此外,三院的主官,都是由朕直接任命,必要的时候,朕还会直接任命各部主官、各省省长、各军军长。”
“原来如此!”大臣们这才明白,朱由检还是凌驾在一切权力之上,果然是皇权至上。
“在不同的时间节,朕的工作侧重不同,今年,朕主要的精力,是在北五省的道路建设上,而明年,朕可能就要主管北五省的义务教育了。”
朱由检精心构筑的“三院十部制”,使朝廷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他自己可以完全从中繁琐的政务中解放出来,以皇帝的身份和威望,主抓某一项具体的事务,以带面,促进大明的全面发展。
他还有一个设想,暂时还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心中,按照这种体制,如果没有皇帝,朝廷照样可以正常运转,将来过渡到不要皇帝,或者皇帝不理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只有真正破除世袭,才有可能重振大明。
“陛下刚才说到的省级改革……”
“省级改革,首先,‘承宣布政使司’,蒙元的烙印太深,还是换成‘省’简洁,北、中、南共十五省,加上关外的五省,大明现在一共二十个省,但关外五省现在都是‘军管’,暂时不在改革之列。”
大臣们这才想起,大明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十五省了,这增加的关外五省,都是朱由检的杰作,难怪他有改革的手段与威望。
“省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立,与中央的类似,设省长、法院院长、总兵各一人,分别主管一省之政务、审判和后备役军备,他们分别由政务院人事部、司法院、国防院参谋部任免。”
“陛下,那一省之长,竟然管不了本省的募兵之事?”
“朕如此设立机构,不仅是为了让官员们相互制约,更是将省长从审判、军务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民政,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协助本省工商业的发展,改善本省的经济状况。”朱由检缓口气,“省长以下,比照政务院的十部,设立十个厅,各厅长由省长任免,对省长负责。”
“陛下,那府县呢?”
“府县比照省,设立相应的机构,但县级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可以少设立一些本县暂时不需要的机构。”
众人都是默不作声,除了已经任命的官员,其他人肯定有职务上的变动,甚至就此致仕,但谁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朱由检却是继续施政:“另外,朕打算撤销南北两直隶,撤销南京六部,让两直隶变成普通的省份。”
“陛下,南北两直隶在大明的地位,太过重要,千万要小心从事。”
“朕自然会重视两京——————朕还打算,在南北两京之间,修筑一条水泥大道,加强两京之间的联系,便利两京之间的人员交往和物资流通。”
“陛下,这南北两直隶,究竟如何撤销?”大臣们对修路的事,不太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在撤销两直隶的过程中,能否为自己谋得利益。
“撤销南直隶,改设江南省,撤销应天府,改设南京府,南京府作为江南省的首府。”
“那北直隶呢?”大臣们发现,撤销南直隶,与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撤销北直隶,重新设立河北省,撤销顺天府,设立北京府,北京府依然作为大明的国都。”
“陛下,那北直隶的首府,可还是北京?”
朱由检突然想起,河北省的人口太过集中,在一千万人口中,光北京就超过百万,人口越多,城市就显得拥挤,而且,北京太繁华,也不利于河北省其它地区的发展,“改天津卫为天津府,作为河北省的首府。”
“陛下,眼下天津太过荒凉,不过几所军营,要作为河北省的首府,万万不能。”
“爱卿不用担心,天津眼下虽然荒凉,但作为河北省的首府,必然要大规模建设,朕还会将北京所有的工厂全部迁往天津,那时天津的人口、商业,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朝廷现在鼓励海运,天津有大沽码头,也会促进天津的发展。”
“大沽码头?”大部分朝臣都没去过天津,更不知道大沽在哪。
朱由检摆开地图,“未来的天津府,自北向南,分别是蓟县、宝坻县、武清县、静海县,在天津府的东南,是大沽码头,在码头附近设立大沽县。”
大臣们还是一知半解,“陛下,北京已经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