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检倒是不太喜欢,郑芝龙的话说得很满,难道就没有意外?再说南海舰队现在只是在训练,根本没有实战,训练出来的东西,必须要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转化为有效的能力,“那郑将军简要说说西夷在南洋的情况。”

“陛下,南洋地区,现在主要有西夷的三国:荷兰,也有称为尼德兰的;西班牙;葡萄牙,也称为佛朗机。他们占据着从台湾、南琉球群岛、爪哇,一直到满刺加的大片海域,特别是葡萄牙,他们来南洋最早,又封锁了麻六甲海峡,所有过往的商船,都必须向他们纳税。”

“这三国当中,强弱如何?”没有英国,朱由检放心多了,估计英国现在还未完成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目标还是在国内。

“以末将来看,本来是西班牙最强,但荷兰是后起之秀,力量应该不会弱于西班牙,至于葡萄牙,在三国中,力量应该是最弱的。”

“难道西夷的海军,就一没有可取之处?”朱由检见郑芝龙过于自信,不忘拨一下。

“陛下,这三国的舰队,基本上上都不是国家的军队,而是商人的武装船,与他们正式的海军,肯定有差距,所以末将自信能打败他们。”

“武装船与舰船有什么区别吗?”朱由检对于海军的舰船,基本上是外行。

“陛下,武装船就是普通的商船,再装上火炮,进行海战时,基本上就是靠数量,多船胜少船,大船胜小船,火炮数量多的胜火炮数量少的,海上无法隐匿,没有什么战法。”

“奥?”

“陛下,现在南海舰队舰船的数量远远超过西夷三国,甚至超过三国的总和,而且,大明有了开花弹,而西夷的舰船还是实心弹,所以末将认为,如果在南洋进行海战,大明一定能取胜。”

“那真正的海军舰船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西夷真正的战舰吗?”

“陛下,末将以前见过西班牙的战舰,船底不像商船那样是平的,而是尖的,再压上石块,这种战舰不仅在海浪中非常稳固,而且行驶的速度也快。”

“万一西夷要是派来真正的战舰呢?你有办法对付吗?”

郑芝龙摇头:“真正的战舰,速度快、装备的火炮数量也多,南海舰队真要遇上他们,获胜的难度很大。”

“那南海舰队呢?我们有真正的战舰吗?”

“南海舰队的船只,大部分都是由商船改装的,只有新式福船属于战舰,虽然比广船小,但火炮却是达到十四门,比广船还多了两门。”

朱由检大惊,“难道广州造船厂还在生产商船?”

“是,陛下,他们无法设计大型战舰,只能生产大型商船。”郑芝龙隐隐有了一些期待,如果大明能生产大型战舰,那对付南洋的西夷,简直就是狮子搏兔了。

朱由检思索良久,他苦心组建的南海舰队,原来不过是一堆废船,不行,必须生产真正的战舰。

既然福建造船厂能生产战舰,那就将福建的工匠集中起来,专门研究战舰。

如果有现成的图纸就好了,但朱由检知道,这不过是妄想,就连成祖时代的郑和舰队,也全部是商船,根本没有真正的战舰。

朱由检想起来了,好像现在的英国,已经生产出装有百门火炮的海上巨无霸,大明迟早会撞上英国。

想到这儿,朱由检问道:“新式福船的吨位有多大?”

“回陛下,新式福船的排水量有五十吨,固定装十四门火炮。”

“才五十吨?”朱由检不禁摇头,“朕立即下令南京、福州和广州的造船厂停产,让他们多备木料,待设计出新的战舰后,再行生产。”

朱由检期望,新的战舰,排水量至少达到二百吨,安装火炮四十门左右,作为南海舰队的小型战舰,待生产技术成熟之后,再生产更大的战舰,舰炮要达到百门。

“陛下,这种战舰什么时候开始生产?”

“现在还不知道。”朱由检只得苦笑,“朕立即集中优秀的工匠,再从大明科学院抽调人员,尽快拿出图纸,先生产两艘试验舰,你们一边训练,一边让工匠们改良图纸。”

“是,陛下。”

“郑将军,新式战舰一时半会指望不上,你还有打败西夷的信心吗?”

“陛下,攻打南洋西夷,根本不用新式战舰,他们也没有新式战舰,南海舰队现有的战舰就足够了,等到他们的援军不远万里来到南洋,大明的新式战舰,应该已经制造成功了。”

“嗯。”朱由检也是这么想的,但新式战舰必须抓紧设计、建造,将来还会有英国的战舰来到南洋,“郑将军如果率领南海舰队出南洋,打算怎么做?”这一刻,朱由检基本认可郑芝龙了,也就是说,郑芝龙已经初步通过朱由检的考察。

“陛下,如果进军南洋,第一战必须攻占台湾,然后以台湾为据,袭取麻六甲,逐步控制贸易通道。”郑芝龙是海盗出身,他念念不忘富得流油的麻六甲,以前他的势力不如荷兰人,现在有了南海舰队,他自然要将麻六甲控制起来,别说海外贸易,就是向过往的船只征税,也会是天文数字。

第329章台湾是我们的

朱由检更看重麻六甲,只有控制了麻六甲,大明才具备与西夷通商的基础,“台湾距离福建太近,对大明极其重要,但据朕所知,朝廷从来没有将台湾看成大明的土地,你此番用兵,理由何在?”南海舰队是国家的海军,不是海盗,要发动战争,必然要有充足的理由,不能像海盗那样想打就打。

“……”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大明的澎湖,大明水师与其激战八个月,互有胜负,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大明于荷兰达成协议,荷兰人拆毁在澎湖的炮台,撤离澎湖,迁往台湾,大明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就是因为台湾不是大明朝廷认可的领土,实际上,当时的台湾,不属于任何国家,郑将军常年从事海商,不会不知道这段历史吧?”

“末将知道当时的情景。”

朱由检有些蛋疼,到底是哪个无知的败类,将台湾拱手送给荷兰,“在谈判过程中,大明谈判代表为了早日将荷兰人驱逐出澎湖,还让侨居日本的海商李旦从中协调,当荷兰人说,‘他们不认识去台湾的路径’,大明地方官员代表竟然说,‘我们认识路,我们可以给你带路’。郑将军,有没有这回事?”

“回陛下,真有这么回事,大明与荷兰谈判时,末将正好随义父参与双方的调停,当时末将曾经口头对荷兰人说:‘台湾是我们的,暂时借于你们使用’。”

“啊……真的?”朱由检欣喜若狂,郑芝龙当时说这话的时候,荷兰人可能没太在意,现在恐怕早已忘却了,但朱由检不管这些,只要有这一句话,大明就有了用兵的理由。

朱由检已经在憧憬着南海舰队进入台湾的情景,郑芝龙向荷兰人索要台湾,已经在台湾经营了近十年的荷兰人,绝对不会拱手让出台湾,那双方的战争,必然不可避免。

“真的,陛下,这是末将亲口说的,末将记得清清楚楚。”郑芝龙说得非常坚决,但他不知道这句话是福是祸。

“奥。”朱由检醒悟过来了,“郑将军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不是为了大明吧?”

“末将该死,末将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郑芝龙吓得从椅子上起身,就要像朱由检下跪请罪。

朱由检摆摆手,阻止郑芝龙下跪,“此一时彼一时,郑将军当时并不是朝廷的人,幸好有郑将军这句话,否则,朕还真找不出与荷兰人开战的理由——————不过,郑将军现在是朝廷的海防游击,就应当事事为朝廷、为国家考虑了。”

“是,陛下,末将已经不再从事海商,收回台湾之后,自然是交由朝廷管辖。”

“朕相信。”朱由检换换岔开话题:“大明海军即将远征南洋,花费甚巨,郑将军认为,朝廷这样做,目的究竟何在?”

“陛下,这是为了贸易,大明海外贸易,十分庞大,但货物出不了远洋,只能转手西夷,巨大的贸易利润,都被西夷垄断,大明商人只能赚人工费,有时还会遭到西夷的盘剥,因此商人对海外贸易的兴趣不大,如果大明海军控制麻六甲,保护过往的大明商船,我大明商人获得的利润,必会成数倍、数十倍地增长。”

朱由检头,示意郑芝龙继续说下去。

“其次是为了百姓,南洋的各个岛屿上,汉人居民甚多,不下数十万,但因为远离大明本土,缺乏军队的保护,自身又无力组建军队,往往受到当地土著和西夷的联合盘剥,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南琉球群岛上的西班牙人,仅仅因为怀疑汉人反对他们,对汉人采取灭绝人性的屠杀,据说汉人百姓一次性被屠杀三万多人……其余的地方,针对汉人的抢夺财物甚至杀人越货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郑芝龙说到此处,语气明显转换,似乎在抑制巨大的悲伤,他的双眼中,陡然晶莹起来。

西班牙人屠杀汉人的事,后来好像还发生过,但朱由检已经来到大明,以后的屠杀,应该不会再有了,令朱由检赶到奇怪的是,郑芝龙以前就是一海盗,为什么对这件事记忆如此深刻?“郑将军,你以前不是海盗吗?怎么会关心百姓的生活?”

“陛下,末将以前的确是海盗,但末将截的都是西夷的商船,虽然也劫掠过福建的百姓,但那是为了临时的救济,末将从来没伤过一个汉人百姓。”郑芝龙豁出去了,如果朱由检因为他曾经做过海盗,就对他有所怀疑,那这个海防游击不做也罢,反正他积累的财物,足够过上十辈子了。

“哈哈……”朱由检肆无忌惮地大笑,“郑将军,朕还是第一次听说,原来还有爱国海盗一说。”朱由检仅剩的一猜疑,霎时烟消云散,他知道郑芝龙说的是大实话,无论是从郑芝龙的眼睛,还是从广东锦衣卫传回的讯息,朱由检都看到了真实的郑芝龙,“郑将军,你知道朕为什么召你进京吗?”

“这个……末将不知。”其实郑芝龙能猜着一些,不就是因为自己曾经是海盗吗?

当然,郑芝龙也没什么怨言,朱由检是皇帝,他可以做任何事情,再说皇帝将这么大一个舰队交给一名海盗头子,要不担心被他拐跑了,那才真是怪事。

“如果你是皇帝,朕是海盗出身,我们的地位对调一下,你会不会担心?”换位思考,最能收复人心,后世经历对朱由检的帮助,真是无处不在。

“末将不敢。”郑芝龙的额头上,霎时冒出冷汗,脸色变得铁青,他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

“起来吧,郑将军,朕没有怪罪于你。”去掉猜疑,朱由检的心情顿时好了起来。

“是,陛下。”郑芝龙重新落座,脸上豆大的汗珠也不敢擦。

“数年前,陕西发生民变,朕虽然镇压了暴乱,却没有杀戮之心,因为他们是被迫的,他们已经无粮可食。”朱由检陷于思索之中,仿佛他回到了陕西,“朕作为大明的皇帝,就要让大明的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朕原本打算让你去陕西看看,看看陕西百姓现在的生活,哈哈,看来不用了。”

“末将知道陛下忧国忧民,日夜操劳。”这次郑芝龙没有下跪,而是行个军礼。

“光知道还不够,还要将百姓、百姓的事放在心头。”朱由检谆谆教导,“南洋有许多汉人,他们同样是朕的子民,在异域之地,他们生活艰难,还会受到他人的欺凌。”

“陛下……”

“大明以前北方的边患太重,建奴逼近山海关,蒙古各部严重威胁长城。”朱由检摆摆手,不让郑芝龙打断他的话,“尽管北方压力山大,朕还是组建了南海舰队,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他们一把,郑将军,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末将明白,陛下一心为了大明的百姓。”

“汉人百姓为了生存,才远赴南洋,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艰辛。”朱由检说得自己都有些动情了,好像自己就是一愤青,但自己是皇帝,还能怨愤谁呢?

“陛下,末将明白了,末将一旦去了南洋,一定将汉人百姓放在心目中最重要的位置。”

“嗯。”沉默了一会,朱由检调整了情绪,“还有一事,郑将军,你现在是大明的军人,虽然有些属下以前是你的兄弟,但军队的形象与管理方式不一样了,他们的坐卧立行都要符合军人的规范。”

“是,陛下。”

“以前你是头,一言九鼎,快意恩仇,现在行不通了,大明的军队属于国家,不属于任何私人,军人必须遵守军人的纪律。”

“末将明白,末将一定学习大明的军规,也让属下遵守遵守军律。”

“朕打算以匿名的方式,送你去大明军事学院学习半个月,半个月的时间虽然短了,但军事学院是培养职业军人的地方,只要你用心,一定能体味到大明军队的精髓所在。”

“末将一定用心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军人。”郑芝龙也体会到朱由检的良苦用心,以前是海盗,没有约束,现在是大明的军人了,一旦触犯律法,谁也救不了自己。

“好,不愧是曾经的海上蛟龙,朕希望,将军带领南海舰队,也能成为大明的海上蛟龙,为大明、为汉人,打出一方净土。”朱由检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啜了口。

“多谢陛下夸赞,末将绝不负陛下所托。”

“这半个月,你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学习怎么做大明的军人,二是制定一份南海舰队近期、中期、远期的作战计划,半个月之后,再来见朕。”

“是,陛下。”

送走郑芝龙,朱由检立即找见海军部长秦永年、参谋部长曹文诏,让他们即刻召集福建的工匠和大明科学院的有关人员,根据新式的福船设计新式战舰。

新式战舰的排水量不少于二百吨,能安装四十门左右的舰炮,图纸一旦设计完毕,立即生产两艘练习舰,边使用边改良,争取用最快的速度部署南海舰队。

第330章文字改革

北海省与黑龙省似乎商量好了,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向政务院上疏。

当地土著民族众多,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困难,但每个民族的人口又很少,如果让府县的公职人员学习土著语言,需要大量的人手,这显然不太现实。

为了加强对土著的管理,两省都发出询问,政务院能否考虑在当地创办汉语学校,让土著们学习汉语。

如果土著学会了汉语,不但能加强土著与官府之间、不同土著之间的交往、通婚,又可以加快他们的汉化。

这是一件大事,涉及到归化两省的土著问题。

如果政务院决定全面归化,则需要建造大量的学校,还要有大量的汉语教员,此外,经济上的投入也不能太少。

黄立极不能作主,只好上报朱由检。

朱由检看了两省的上疏,决定在朝会上讨论。

政务院总理黄立极根据朱由检的授意,当朝宣读了两位省长的上疏。

“众爱卿,对于两省的要求,大家议一议,有什么好的想法,不妨当众说出来。”朱由检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想先听听大臣们的想法。

“回陛下,两位省长的要求,老臣认为可以实行,关外之人,不事教化,不通圣人之言,也就难以听从官府的管教,官府管理起来必然困难,且圣人之言,当传之四方,方能令四夷臣服。”一向喜欢发言的孔贞运,对于传授汉语、弘扬圣人之言的事,最为推崇。

“孔大人,在关外开办学校,需要花费多少银子,不知道孔大人计算过没有?”毕自严看到花钱,他就心疼,刚刚朱由检让他拨出巨款,用于设计、建造新式战舰,他正恼火着呢!毕自严不敢冲朱由检发火,但孔贞运又要他拿出大量的银子,他当然不乐意了。

“毕大人,需要银子,那学校就不开设了?北五省开设学校,不是一样要花银子?难道黑龙省、北海省就不是大明的土地?”孔贞运将战火引到朱由检头上,北五省的义务教育,可是朱由检一手促成的,是他推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毕自严果然吃瘪,“孔大人,北五省都是汉人,这与黑龙省、北海省能够比较吗?”

“臣认同孔大人的看法。”李春烨虽然不完全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已经是朱由检的铁杆粉丝,“黑龙省、北海省土著众多,语言不一,要想学好他们的语言再进行交流,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而且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人员也需要支付大量的俸禄,要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还是要在当地推广汉话。”

孔贞运大喜,今天总算有志同道合的战友了,“李大人说得甚是,推广汉语,还能加快当地的汉化。”

李春烨向朱由检拱拱手:“陛下,老臣认为,要加快两地的汉化,莫如开设两类学校,一类是全日班,让孩子自小学习汉话,接受圣人之言的熏陶,以后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根深蒂固;此外,还要开设成人班,让成人每天或者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汉话,尽早学会与汉人之间的交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人纷纷附议,他们实在找不出反对的意见,既然黑龙省、北海省已经是大明的国土,所有的百姓自然应该学会汉话,接受地方官员的全面管理,如果让他们自行发展,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很可能又是一个乌思藏、朵甘。

至于开设学校需要银子,那是毕自严的事,反正又不会克扣他们的俸禄。

面对洪水般的同意浪潮,毕自严孤掌难鸣,他本来还要反对,最终还是暗暗咽下要说的话。

“既然众卿都同意,那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孔爱卿负责具体的操作。”

由孔贞运操作,自然学的都是圣人之言,他绝对不会想到,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朱由检也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对土著进行科学教育,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还处于游牧甚至渔猎时期,他们通过学习汉语,能直接融入大明的农耕社会就不错了,谈什么科学?

汉人的圣贤之书,对于外民族的同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清,一旦进入关内,无不以掌握汉人的圣贤之书为荣,而且这些人一旦喜欢上圣贤之书,就会逐渐失去原来的野性,变得和汉人一样文弱。

对于关外诸民族的同化,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期,他们现在还没有文字,无法知道本民族的过去。

朱由检记得一句话,但忘记了它的出处:同化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割裂它的历史。现在关外的这些民族,根本没有历史,往往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民族,如果他们接触到圣人之言与圣贤之书,被汉民族同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由检还有其它的打算,便问起孔贞运:“孔爱卿,要让完全不懂汉话的孩子,学到基本上能与汉人对话的地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回陛下,此事臣没有研习过,因为平时学习汉字的,都是会说汉话的孩子,他们要想学到能自由读写的地步,大约需要五六年。”孔贞运根据经验,孩子要学习汉字到能自由书写的水平,起码得学完《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一定的识字量,加上一定的文法技巧,方可用笔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

“五六年?这还是会汉话的孩子?那不会汉话的孩子学习汉语,起码要七八年,而那些一边劳作一年学习汉语的成年人,恐怕一辈子都学不好了。”朱由检不怕夸张一下,越夸张效果越好,“众卿,可有缩短时间的好办法?”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800txt小说网…800TXT。】版权归作者所有  ┃
┗★━━━━━━━━━━━━━━━━━━━━━━━━━━━━━━☆┛

“回陛下,臣有一法,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一个完全不通汉话的孩子,学到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大约需要两年时间。”教育部的官员夏日瑚出列参奏。

“夏爱卿有何方法?说出来大家听听。”朱由检微笑着,深深地打量着夏日瑚,以目光鼓励他说下去。

“回陛下,臣的方法很简单,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就是汉人的孩子学习汉字,也会节约许多时间。”

“夏大人,别磨蹭了,你赶紧说吧。”大臣们纷纷催促夏日瑚。

“第一,教习白话文,白话文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便于日常交流,如果边学边用,学起来会快许多,大约掌握两千个常用的汉字,就能进行日常对话,掌握三千个汉字,就能自由写些文章。”

孔贞运几次想张口,都被朱由检止住,示意让夏日瑚把话说完。

“第二,简化汉字,汉字笔画太多,认读、书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作为一门艺术品,倒是不错,但作为交流的工具,就显得复杂了,假如能减少汉字的笔画,则认读、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第三,给汉字注音,平时学习汉字,都是依据典籍,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本书一本书地学,孩子需要记住书中每一个汉字的读音,学起来特别费劲,臣在整理典籍的时候,偶然发现,如果能有一种方法给汉字注出读音,那么只要掌握注音的方法,不识的字可以查找它的读音,孩子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注音?如何注音?用什么注音?”大臣们纷纷议论,谁也不知道注音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听说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赞同,将来自己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学习起来要省事得多。

“陛下,老臣反对,如果改成白话文,那么圣贤之书,后人还怎么认识?”孔贞运还瞪了夏日瑚一眼,责怪他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事先和自己商量。

他是教育部长,对于汉字的改革,自然有发言权,给汉字注音,他隐隐觉得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还可以接受,但学习白话文,简化汉字,那以后的学生,谁还记得老祖宗留下的圣贤书?别人可以不关心,但孔子是他的嫡系先祖,他不能不为祖宗争一争。

“孔大人,圣贤书自然不能废,学校在教习白话文的同时,也会教习古代的汉语,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汉语的优美与圣贤书的传教作用。对于圣贤之书和诸史典籍,可以用简化的汉字重新誊写一遍,供孩子们学习。”夏日瑚自己也不太明白,他只是将朱由检的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

“所有的典籍都要重新誊写,得花多少时间?花费的银子也不会少吧?”孔贞运还是不依,但语气稍稍和缓了些。

“能缩短孩子学习的时间,花银子也是值得的。”朱由检对夏日瑚的表现,基本满意,昨晚教他的一席话,今天就能在朝堂使用。

但朱由检认为,汉字改革,阻力重重,自己要是不帮他一把,仅凭夏日瑚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推行不下去,帮助夏日瑚就是帮助自己。

既然要改革文字,那就彻底地改革下去,学习白话、汉字简化、拼音注音、引进标,一样也不能少。

目前看来,最大的阻力来自孔贞运——————孔子的嫡系后人,必须让他退缩,朱由检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条,“昨天朕接到一份奏章,其中一句话,朕不解其意,孔爱卿能否为朕解读一番?”

第331章孔贞运闹个大花脸

“老臣自当为陛下解忧。”孔贞运不知是计,能为皇帝解读文字,自然是一份荣誉,这份荣誉,他这个孔子的后人最有资格享有。

他从太监手中接过纸条,目中只有那几行文字:今日叔叔来我家玩妈妈说做完作业后可以吃心然后叔叔夸我作业做得好于是叔叔抱起了我妈妈叫叔叔小心一之后叔叔又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这是一个孩子写的文章,他的爹爹回家后,根据此文的描述,把自己的老婆活活打死了。”朱由检提示孔贞运,这段文字是有背景的。

“回陛下,该男子做得很对,此等水性杨花的女子,杀了也罢,孩子是不会撒谎的,当着孩子的面就搂搂抱抱,暗地里还不知做过什么勾当,真是不知廉耻的女人。”骂过之后,孔贞运还是愤愤不平,他大声读出纸条上的内容:

今日叔叔来我家玩妈妈,说做完作业后可以吃心,然后叔叔夸我作业做得好,于是叔叔抱起了我妈,妈叫叔叔小心一,之后叔叔又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众人皆是不太明白,于是,孔贞运将手中的纸条递给众人一一观看。

当纸条传到李长庚的手中时,他笑得弯下了腰,当着朱由检的面,一重臣的样子都没有,众人都是看着他的疯样。

李长庚笑得说不出话来,只得将纸条递出去。

大臣们几乎又看了一遍,还是没发现有什么好笑的地方,都不解地看着李长庚,“李大人,到底有什么好笑的?不妨说来听听。”

孔贞运觉得李长庚是在嘲笑自己,微微翘起山羊须,眼中满是鄙视。

李长庚也不管孔贞的运眼睛像是能杀人的匕首,他终于忍住笑:“孔大人,这小童的作业,是这样断句的:今日叔叔来我家玩,妈妈说做完作业后可以吃心,然后叔叔夸我作业做得好,于是叔叔抱起了我,妈妈叫叔叔小心一,之后叔叔又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孔贞运不服,他一把抢过纸条,左看右看,老脸逐渐通红,“但这样断句,也无不可。”

纸条再次在大臣们的手中传递,这一次,看到纸条的人一个个狂喷,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检,也是暗自偷笑。

待大臣们渐渐平息下来,朱由检这才板起脸来:“这都是断句惹的祸,好好的一个家庭,就因为小童的一篇文章……哎……”

孔贞运红着老脸:“陛下……”

“孔大人,小童的心思,谁能猜得透?”朱由检摇摇手,“朕在阅览典籍的时候,也觉得有些内容虽好,但断句却很困难,常常要揣摩古人的用意,然后才能断句,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样吧,夏爱卿根据刚才的几,立即组织人手编写新的教材,供学童教学使用,编写结束后,朕要亲自阅览。”

“是,陛下,臣会抓紧时间,编写新的教材。”夏日瑚到没什么意见,这本来就是他与朱由检商量好的。

朱由检见孔贞运还是涨红了老脸,不仅心中暗暗得意,“孔爱卿,要预备黑龙、北海两省的办学事宜,安排教室、选择教员等,一旦教材定型,立即派发两省。”

“是,陛下。”孔贞运在朝堂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闹了个大花脸,虽然尽力辩解,但传出去之后,必然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亏他还是孔子的嫡系子孙!当下孔贞运再无反驳之心,他隐隐觉得,这就是朱由检给他下的套,但朱由检是皇帝,圣心难测,没有依据,他也不敢乱说话。

……

郑芝龙从大明军事学院归来,立即求见朱由检。

朱由检仍然在乾清宫召见了他,李春烨、秦永年、曹文诏也被通知参加召见。

“郑将军,半个月的学习,有什么感受?”朱由检希望郑芝龙尽快完成从海盗向军人的过渡,时间紧迫,西夷已经完全控制南洋,越是往后,西夷的实力越会坐大,大明更难在南洋觅得立锥之地,驱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