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长风万里尽汉歌-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到一切事物齐全,宋清倒是回来了,可日本使臣却没到,他船上只栽了几个日本贵族。后者的使船与他在大海上失散了。也是奇了怪,没大风大浪,就是夜里起了一场风,天亮后日本人的使船就没影了。
  陆谦倒也不气。因为“三请三谢,三进三辞”的最后一哆嗦已经在益都城内上演了。这般来城中军民官僚便就都知道,陆谦称帝之时已近在咫尺。
  前后数月光景,那登基大典的仪式已经编订并操练妥当,一应服饰、依仗和卤薄也尽数准备。
  一切就只等着陆谦率文武百官祭告上帝了。这里的上帝可不是西方的那一位,这是华夏自古传承的昊天上帝,玉皇大帝的前身,真正的老天爷。所以,上帝这个词汇还真不是舶来品。
  陆谦已经定下了时间,便是年底时候,他就带领文武百官祭告上帝,颁布继位招数。而登基大典的日子便就定在了新年的正月初五日。
  此前一日,陆谦第一次穿上了天子冕服。
  不类唐宋,而更似两汉时的冕服,确切的说是东汉的,西汉的完全寻不到史料了。
  文彩十二章,玄上纁下,由冕冠、上衣、下裳、靴组成,并加上蔽膝、绶、佩等配件。
  并且因为他的那个‘分封’大计,此番被定下的不仅是天子冕服,更有诸侯五爵之衣冠。
  天子十二旒冕十二章服,十二章。
  太子、亲王九旒冕九章服,郡王、亲王世子八旒冕七章服。
  国公七旒冕五章服。
  侯五旒冕三章服。
  伯……
  次日,陆谦率文武百官祭告上帝,“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唐运告终,帝星照于塞北,胡风大兴,沙陀入中原为地主,其臣僚子孙乱中原半百之年,即运而终。续后周崛起,中原运兴,赵氏篡位,顿遭遏制。以至北胡鼎盛,凌逼中原,中国健儿百年间无能昂首视北。中原风气大变,汉室威仪尽丧……及至宋运破败,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连破宋军之剿杀,败尽宋室之精锐,降服河东田虎、淮西王庆、荆南钟相、江南方腊等。今地幅员万余里,披甲带兵百万众,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是用明岁正月五日于云门之阳,设备仪,昭告帝尊,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尊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如今这个时代,没有人能预测到几个月后的气候变化,但是却能大致判断几日后的气候。陆谦能定下正月初五,这是公孙胜与冲和子王文卿联手保证的。
  而他手中还有系统,内里的符箓就是他的第二重保险。


第634章 登基称帝,大封群臣
  因为登基大典,这个新年都过的甚没滋味。人人都盼着正月五日。
  既至吉日这天,果然是天朗气清,和风柔云。
  陆谦心里大喜,这气象司果然不俗。但是,美中不足,如此隆重的日子里,只是一单单的晴朗未免有所不足。
  开国大吉当有祥瑞降世也,就好比那天降祥云,紫气东来。他心中自有成算,只是不与外人说罢了。
  这日,整个益都城都前所未有的整洁。
  天色微明,东方天际一抹绯红初现,黯淡的月亮兀自隐现高空之上时候。整个益都城内便就打扫了来,大街小巷黄土铺路,无数盆盛开的菊花在街道绿带里摆放着,一株株梅花傲寒而立,清香得气息渲染开了,随着晨风飘溢,叫整个益都城都变得更美了三分。
  陆谦早早的沐浴焚香,便是餐食汤水都不敢多用。早听人闻说,官员上朝时候不敢多用饭食汤水,唯恐人有三急,贵人当面现出不雅来。而个个府邸里有头有脸的长随侍女,在主人面前也是如此。都怕了那屎尿二字。可现在陆谦却也体会了这么一把。
  从醒来后,便就只用了一碗白粥,渴了只含水而不吞咽。待会儿,他要去跟老天爷唠唠嗑了。身为穿越者,那也是不敢大意的。
  静室中,陆谦一个人在独自端坐,一旁的香炉里袅袅有轻烟飘起,清雅淡泊,满屋的香气随着房门被打开瞬间弥漫了院中。
  “陛下,吉时已到!”乐和的声音传来。今日他为礼赞官。
  乐和话声落下,外头的丝竹之声就已经响起。陆谦把眼睛睁开,脸色端重,深一口气,再长长的吐了出去。他起身对着侧手放着的大铜镜看了最后一眼,稳步迈出了房间。
  天不亮他便起身沐浴熏香,不敢进饮食,唯恐仪式典礼当中那啥,有失体面。现在身着玄衣、纁裳,白罗大带,头上戴着亲王九旒冕冠,丝带系颔,一派的威武容贵。
  礼部登基典礼已排练娴熟。陆谦走上玉辇,“铛!”金钟声响彻耳边,乐和高喝道:“起驾!”卤簿甲士随之而动。
  沿途,黄钟大吕,琴瑟和声,搏拊柷敔,石磬钟铜,箫笙长笛,夭夭雅乐。
  齐王府朱门大开,才出宫门,就扑面而来山呼万岁之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每一声呐喊都仿佛电流一样从他身上穿过,叫他不禁生起了鸡皮疙瘩。这种呐喊与被群臣高呼万岁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侍卫簇拥下,仪仗自王宫而出,街道左右无不挂彩,整个益都城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富商贤达,都翘首以望着队伍中那架玉辇。临街道路人家门前都摆上了香案,家家户户都老幼一起出动,远远见了仪仗过来,就像是遇到了天大喜事一样跪拜高呼。
  陆谦随意抽查了几位百姓,有贫有富,有贵有贱,头顶气柱尽是浓白。这叫他心中很是得意。这些年的经营,可不是白费的。这公道果然自在人心。
  皇帝登基是有着一套固有的流程的。自古皇帝登基,都要封赠列宗列祖,然后祭告社稷。待到龙袍衮冕,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山呼万岁,南面而帝,始为“中国主”。历朝历代可以在这个大框架之内更变一些小细节,但大体是都不会差的。那可不是换一套服装就一声皇帝就是皇帝了,就是王庆、田虎之流的草头王都历经了登基大典,更勿囵是陆谦了。
  站在天坛上,陆谦俯视着文武百官,四大诸侯和高丽来使,看着周边簇拥的御前司数千军士,还有无数士林贤达,名儒雅士,乃至于张叔夜、刘法、种师中这种被俘宋臣文武,心中百感交集。
  穿越至今,六七年光景,多般周折始走到今日。恍惚里,当初杀高坎亡命东京之一幕,还清晰在目中。
  男儿好汉,登基称帝,南面称尊,天下权柄尽操于手掌中,人生之盛,莫不过如此。那穿越归穿越,系统归系统,管他背后有着何等的神圣,陆谦尽数不怕。便是身死,比之前世的那小白领,这辈子都值。
  文武大臣分列两侧,神情庄重,目光低垂。军士、百姓,和那些被邀请来的各阶层人物,皆默不出声。这一刻除了呼呼风吹刷着旗帜的声音,他再也听不到一丝儿一毫儿的杂音。
  风吹拂着冕服,冕旒相互撞击作响,清脆悦耳。陆谦打开系统栏,毫不客气的在一道白银符箓上点了下。刹那间清风吹起,有五彩祥云显于东方,紫气浩荡满乾坤。
  陆谦倾尽所有,方购买下这道白银级的符箓。那花费是巨大的,可他也知道这都是值得的。
  有了这等异象,那可不就是真正的天降祥瑞,以来证明他陆谦是真正的天命之主?!
  投资是巨大的,可收益指挥更大。
  天降异象,时间很短,只显于他念祷词这短短时间,可这不也正应证此异象乃是天应?
  错不是他荣耀值不够,陆谦非买上更好的不可。比如神龙天降之类的,那才更叫人拜服。
  当然,对于现下而言如此已经足以。不看就是那张叔夜、刘法等人都震惊的睁大眼睛,四大诸侯和高丽使臣更是如白日里见到了鬼一样。而后再看陆谦的眼神就变得大不一样了。
  而本就忠诚于他的大齐文武军兵百姓就更无须多言。
  祭天礼毕后,陆谦登上玉辇,再度回到王宫,沿途路上的欢呼声直若滚雷一样,连连不绝。
  而此时的齐王宫已经被改为紫禁城看。他被拥簇到奉天殿内,面向南,宗泽、闻焕章强制按下内心的激动,分捧冕服和重宝玉玺上到前,余下内阁重臣和林冲等重将取衮服披在他身上,再戴上十二旒冕冠。
  如此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陆谦喜不自禁,心里不去想甚个天命眷顾,子孙万代福寿安康,那终究是怎的回事,再没第二个人比他更清楚了。接下他只需要享受此遭事后那丰厚的成果便是。
  稍后是封赏宗亲,进爵功臣。立妃方氏为皇后,太子暂缺,封国丈方腊为明国公,田虎为霍国公,王庆为庸国公,钟相为罗国公。横竖对于他们是不能用大国之名的。方腊的明国公在于其摩尼教之明教之名,霍国、庸国、罗国则尽是春秋小国。位置许进他们起家发迹之处。
  四人早有准备。当下跪拜谢恩。
  稍后就是陆谦的自家人了。
  众臣首推宗泽为文臣之首,封越国公,加开国。
  以林冲为武臣之首,封郑国公,加开国。
  鲁智深不受册封,与公孙胜一般,都有荡平天下后再入佛道之念。故而这朝中文武中,便只此二人封国公。
  稍后那闻焕章、许贯忠、杨志、阮小二、秦明等等,各文武功臣是尽都加官晋爵。没有国公,还有候伯子男四等勋爵和国士。
  爵位在这一刻就像是地上的黄土,唰唰的向外大批发。
  而皇亲国戚,陆谦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还有同宗近亲,那都全都封爵。王爷公主国公候伯,不要钱一样册封了出去。横竖他们必是全都死了。否则这般时候如何不来寻他?
  益都城内外一时间纷纷攘攘,喜气洋洋,新朝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蓬勃生机。大齐王朝“奉天承运”,洪武世运“如日中天”。
  这国号之事,几个月来群臣争议了许久。有人要改,有人支持原名。陆谦几经思索,还是作罢。亏他当初选用‘齐’字作为王号时候,心中还想着来日称帝时候再行改变。
  但现在,计划没有变化快啊。【其实是作者君怂了。那国号一出,选哪一个,异议都不会小】
  而至于年号,定元洪武。本着拿来主义,陆谦毫不客气的替朱八八用了。
  而这陆谦称帝定元之后的第一件事,那便是广撒檄书,叫南宋、蜀宋早日投降。
  同时还有一个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那便是迁都。
  益都城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都城是愈发的不合适了。
  而对于陆谦原本要定下的都城——金陵,则是遭到了近乎所有在朝文武臣僚的反对。
  盖因为彼处地势太过偏南,而作为一个必然要一统江山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以金陵为都城,显然不合适。中原的主要威胁在北部,而那里距离西域与塞北太遥远了。
  简直是要横穿整个帝国了。
  而中国从来都是一个陆权帝国。如今这个时代,以中国之国力,纵然可以海陆并行,可那大海之上比之陆地上,于中国而言犹自无敌手。
  如果是近代史中,南京作为帝都是合适的。可在如今时代,满朝的反对声,叫陆谦都只能无奈的被“说服”。
  而再看中国地图,若是论距离适中,故南挟北,看西望东,那必须是河洛最是合适。且彼处还有山河地利之险,水源也自充分,若是不考虑粮食的问题,河洛最适合不过的。
  然而粮食这一问题就径直将它所有的分值都扣个精光了。无奈何,彼处的漕运较之汴梁漕粮运送之耗费尤甚。那汴梁漕运之害,已经叫赵宋受苦连连。洛阳比之汴梁更向西,可不是耗费更重?
  陆谦本身就没在洛阳定都之念,否则便不会册封林冲为郑国公了。
  如此朝堂上就议论纷纷,己方人都相互争执不下。
  有支持大名的,因为此时黄河下游水道尚且通航,大名府就在黄河河畔,负水运治利,又靠近北地。
  虽然现下看此处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实在太过于靠近北地了。然大齐若能将幽云十六州尽数收回,再恢复辽东,经营塞北,这般大名可就半点也不靠北了。也自有了防护!
  有的支持济南。济南水运更是便利。不管有运河相通,更有济水直通到海。且此地距离济州近在咫尺,有种家乡的味道。
  要知道,当初国号之争的时候,可是有人提出了‘济’字而不是‘齐’字的。
  原因是何?
  首先济字有水,水灭火,赵宋为火德,这是符合五德之说的。虽然后者的影响力实是不高。
  其次陆谦的龙兴之地为济州,就好比赵匡胤兴于宋。这又是一给力力证。
  第三,济者,一意过河;二意救济;三意对事有益;
  陆谦举兵吊民伐罪,乃是有普济天下之意。故而,当日颇有一些人赞同‘济’字为国号。
  只是被陆谦一意否决了。因为‘济’字不好听,大济帝国?这听起了恁地违和。
  “诸卿且听朕一言。”陆谦眼睛看着奉天殿一侧被被悬起的地图。眼光闪了闪。


第635章 勿要辜负了朕一片厚望
  “此地处大江中游,西连巴蜀,东接吴越,北至中原,南抵湘桂,可谓‘四通八达’。”说话中陆谦站起身,接过教鞭点在了长江的中心位置——江陵之上。也就是老赵家二次迁都所在。
  此地也算是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尽数发达,在后世着有‘七省通衢’之称。比不得大武汉的九省通衢之称,但后者与江陵相比,只一个洪灾,便能把它所有的得分全部扣光。
  但那朝堂上的一干文武重臣看清楚了陆谦所指之地,竟然是前宋行在江陵的时候,那是一个个睁大了两眼。无奈何,在一干重臣的心目中,江陵城虽然不错,但那从来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历史上,除了几个短命的割据势力,那儿也从来都不是一大一统王朝的国都所建之地。
  那地儿切还不如金陵,没王气!
  “陛下三思。彼处地形平坦,水路又非常便利,无险可守,一旦战事燃起,其祸不可预计。”宗泽第一个站出身来反对。齐军是如何打破荆襄的,在场众人可都心知肚明。
  接着就是林冲、闻焕章等人,那就像早前的金陵一样,就没一个人以为它是适合立都的。
  陆谦哈哈一笑,他既然考虑在江陵立都,那自然是有通盘考虑的。别的不说,就说这般立下都城之后,那饮水问题和粮食问题是都不需要忧虑了。可不能轻易地叫人堵住口。
  “彼处临近长江,自是水源充分。日后都城周遭的农业用水,城池内的百万军民的生活饮水,大小宫苑之用水,城濠、漕渠之用水,是全都无忧。又处在江汉平原腹地。朕本就准备在接下时间里对两湖地区进行移民,这般将都城立去,那效果更大。”
  “鄂北、湘南两省平原广袤,水源充足,本该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至今日之惨淡,实赵宋之过也。”虽说那洞庭湖沿岸已经得到不错的开发,但比之明朝时候的“两湖熟,天下足”,却还是差得远了。
  那鄱阳湖沿岸如今的经济地位是远胜过洞庭湖的。
  今后这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以及鄱阳湖平原尽数都开发出来,休说江陵日后的人口数量会是有百万计,那就是再翻上一番,也兀的不怕。
  当然,日后的江陵水况陆谦也是有所耳闻的。来自后世的他,生活在那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杂七杂八的欣喜可是知道很多的。大名鼎鼎的荆江分洪区么。
  ——所谓荆江,就是指古荆州一线的长江。是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自然也报过现下的江陵。
  那时候还刚建国不久,朝鲜战争都尚未结束,国内关于荆江水患的治理方针是:大堤挡水,分洪疏水。即是腾出一块地方让洪水淹没,“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无奈何,两害相权取其轻,好以保护下游的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安全。
  而如此做的原因就是因为荆江河道蜿蜒曲折,素来有“九曲回肠”之称。这一旦夏季爆发洪水时候自然是会排泄不畅的。
  荆江一段河面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区域,地势本就低洼,故而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东晋时代就有百姓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时至明朝,方在江北俺筑起那连绵不绝的荆江大堤。但如今时候却是没有的。
  泥沙自也在沉积,却也没把长江河床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可以说,只从水患的角度上看,正史上的江陵城是自明清时候才有踪迹的荆州水灾,如今一丝半毫的也怪不到江陵身上。
  水陆交通便利,又无水患之害,乍然一看,挺适合的么。
  “这儿地近巴蜀,北有大道直通中原,南可控向南,自就能隐隐压制两广。而东侧又有长江相连系,江淮、江南之地也尽在掌握。”
  江陵讲真,地理位置还是有些偏颇。过于靠近内陆了一些,对南面的掌控力会很强,可对于塞北草原,对于辽东,对于西域,那控制上真有点鞭长莫及之感,同时也有些向南了。地理位置真不如武汉。但武汉有水灾啊。武汉在后世都还年年抗洪,如今这时代,威胁只会更大。鄂州从来就不再他的考虑范围。
  江陵城除了无王气,唯一的大缺陷就是无险可守。但不知道有那么一句话么,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要说有没有道理,那是端的有道理。就像当年的秦始皇的咸阳城,人硬是没城墙。只可惜这句话被赵老二用臭了。有了赵宋这一前车之签,当朝一般文武还真不敢忽略了‘险’这一字。
  然同样是这一个‘险’字,也把大名与济南全都盖了进去。二者一样是无险可守的。
  看到满大殿的文武都在反对,陆谦就笑了。好吧,那就接着往下吵,向下争吧。相比起江陵,他是更愿意建都金陵。但金陵被满朝文武反对,反对的他自己都觉得那地儿有些过于偏僻了。
  这不要紧,横竖是个四选一的选择题。洛阳、汴京已经被踢出,就剩下四个选项,且看他们日后继续来撕逼。
  这益都固然是愈发逼仄,可他也没想过立刻就迁都。
  ……
  在陆谦称帝之后,发出一封封叫人投降的檄文。而在他称帝之前,却就已经派出使臣,横渡重洋,抵至日本,入平安京,正式向日本发出了诏书。叫日本乖乖臣服,如此陆谦会册封日本主为日本国王,等同高丽国王,爵同郡王。
  这在世人看来并无藐视的意思。
  唐宋期间,日本始终对中原毕恭毕敬,视之为师。而后者的真正称谓也不是甚劳子‘天皇’,而是倭王。其缘由是由来已久。所谓的日本二字,乃遣唐使所改,意是日出之地。而日本国王则是正史上的朱明所赐。
  陆谦愿意册封鸟羽为日本国王,这是一种善意的表示。顺应日本民意了么。所谓的天皇这根本就是暗面的存在,就像正史上的高丽、安南等处国主一般,外王内帝,乃是东亚地区各国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只是其他各国都是号称皇帝,比如西夏主,在庆历和议后接受宋朝册封为夏国王,还接受辽、金的册封,但对内称皇帝,使用庙号、年号。大理君主对内亦称皇帝,使用自己的年号,与宋朝交往时则称国王。
  天皇这个称呼是李治和武则天捣腾出的。所谓天皇天后,二圣临朝,如是也。日本人的遣唐使将这一称呼传入东瀛,那其内部便就开始这般自称了。其实质说穿了不值一提。
  后世中国人如此之反感,原因就在于两国间的血海深仇,就在于对日本的痛恨。如此才会联想到天皇》天子and皇帝。天皇么,字面意思,上天之皇。但其从本质上讲就是皇帝,就好比天方世界的哈里发。
  后者若是胆敢拒绝,那是最好不过了。陆谦正有借口去正式讨伐之。可惜,日本人很乖觉的,甚至是欣喜若狂。
  齐军水师主力固然南下,但留守各岛的战船在日本人眼中,兀自不可力敌。而佐渡岛对岸之后越国,时常发生海贼入侵劫掠事宜。其身材无不孔武有力,健壮过人。虽无几人披挂甲衣,更非是个个都手持刀枪,然人人手持粗棍大棒,坚固不可毁,武士刀劈砍中其声如击败革,不是其国民丁壮所能力敌的。
  平安京接连收到信报,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些所谓的巨海贼,就是佐渡岛之中国贼犯。
  那一干掌权人物正是头疼时候,忽的看到中国在摇旗呐喊招募小弟,心中是一百个愿意。就像立刻派出使臣前往益都,好早日向上国禀报日本之苦难。结果他们派出的使臣,乘船跟随汉使一同入益都。但是在大海上却生生失散了。
  就是那一夜之间。昨日黄昏时候还在近前的日本使船,第二天就船影儿都没了。当夜虽然起大风,却也不至于遇难啊。
  无奈,宋清只能先独自回益都了事。那日本的国书与使臣自然也没能在登基大典时候赶到。
  “臣宋清见过陛下,吾皇万岁。”
  宋清这日刚回府邸,便被陆谦宣入了紫禁城。以他的官职,这皇城他是轻易进不到的。一路上宋清睁大眼睛,瞅的眼睛都发疼,愣是没看出这所谓的紫禁城与早前的齐王宫有甚个不同。你好歹也动一动土啊。
  “宋卿平身,赐座。”陆谦早已经从黄潜善口中知道了事情,但先前多日的忙碌,叫他片刻不得空闲,想来寻宋清聊一聊,兀自没有时间。
  今日终于有了空闲,宣宋清觐见,那说到的就是日本。
  “……入平安京如入中土汉城也。”一水儿唐式建筑,看在宋清一行人的眼中虽然有觉违和,毕竟宋时建筑特征与唐时已然不同,但大体还是觉得亲切的。错不是大街上人群汹涌,却都是那人高五尺,甚至都不足五尺之人,宋清都兀的会以为自己身在汉地。
  作为日本的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这座城市中的日本武士也就特别的多。走在街道上的行人,随时随地都可看到腰佩长刀者。
  “其军事如何?”
  “臣观其军士,倒也健勇。然倭人多身材矮小,身高五尺便是高大。又因不食禽肉而生的瘦弱,远不如辽东女真那样的粗壮。”对治军多少有些了解的宋清很清楚,日本人那般的体魄是披不动重甲,拉不开劲弩硬弓,更耐不住久战。要是上了战场,双方列阵而战,以齐军健卒之高大,以中原军兵之武备,必然可以一当十,不在话下。
  当然,这些倭人虽体质单薄,但其人不失悍勇,只要一段时间好饭好肉的吃食供应,再教之战阵之学,就是将身板养结实了,从低矮单薄变为粗壮有力,恐怕就不易对付了。
  日本人有五百万啊。纵然这‘武士’一道刚刚兴起不过百年,幕府还未登台亮相,也是不可小觑的。想想后世忽必烈的两次征日失败……
  “现任日本主宗仁,可还成器?”那白河法皇为了权利已经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堀河,现在眼看着长孙从一蓬头稚子长大成人,现今已经十八岁,连儿子女儿都已经诞下,他能不心慌意乱吗?
  陆谦对日本历史毫无所知,并不知道白河法皇在宗仁二十周岁的时候,就逼迫之退贤让位给他年仅五岁的儿子。以至于日本历史上出现了法皇、上皇、日本主三皇并立的奇特现象。
  但他虽对日本历史了解不多,可他对白河的了解却不少。观其作为,这是一个权利欲望熏心的主儿,是绝不会看着大权旁落的。故而,“待日本使臣抵到,朕会命你为使,二度出行日本。册封宗仁为日本国王。你且要好生做事,勿要辜负了朕一片厚望。”
  宋清闻弦歌而知雅意,当下按捺住心中的惊喜,领旨退下。


第636章 天降异象的影响力
  “三山起落碧云间,一水东流日上悬。这福州,果然是有福之州。”
  福州城外,何栗笑的好不开心,仿佛所有的烦恼随着马车的驶动,都消散了去一样。他月前从崇山峻岭间返回到皇帝行在,这出行在外走了一遭,整个人都像是得到了一种升华。
  什么都是假的虚的,自己的小命才是真实的。错不是他机警,他早就葬身在那绵绵的大山之中了。如此看,还是能有逍遥,就且逍遥一日的好。
  陈公辅呵呵笑着,何栗的变化,作为至交好友,他如何察觉不出?却也不加多言。这南宋是早一天晚一天都要完的。多一个忠臣,少一个忠臣,又有何区分?
  何栗翻看着新近发行的《士林》,这是报纸。赵宋朝廷发行的第一份报纸,一种很直白的要发行给读书人看的报纸。
  只是困于技术水平和成本,印刻粗糙的很。头版头条,字迹虚实不一,但染色深浅不一的一行大字还是能清晰的映入他眼睛。
  “国佐兄且以为此法可行乎?”能为南宋小朝廷续命几时?何栗并不觉得这般会有甚个作用。
  只是他官位尚低,朝堂上一些消息见闻远不如陈公辅来的广泛,故而相询。后者与陈过庭等可是交往紧密。
  陈公辅微微一笑。“此所谓之结社团练,乃是福州城内的官儿们看到北地传来的消息后,紧急磋商出来的,目的是安抚士林人心。那陆贼登基告天之时,竟然有异象而出,天降五彩祥云,紫气弥天,始一被皇城司报来时候,气的官家与满堂重臣都要砍了提举皇城司谭稹的脑袋。”
  后者跟随大小种他们南下,种师道种师中兄弟留在荆南,他却随着赵桓来到了福州。受命提举皇城司,行刺探、检查之职责。
  但随后传来的消息却证明了这一异象是真的有的。那北地士林都已经尽数归附了,陆谦登基,天降异象,这还有甚个比此般更能应证天心人意的?
  故而,归附新朝,依附陆谦,乃是顺天之举也。
  “短短时间里,这事儿就在闽地传的沸沸扬扬,其中必有谍报司之力。”陈公辅说的坚定。
  何栗眼睛里却闪着亮光,“国佐兄,你且以为那天降异象是真是假?”这开国皇帝出生时候都伴随着异象,就好比赵宋太祖皇帝,出生之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故而得乳名曰香孩儿。
  而历朝历代的祥瑞之事也多不胜数,尤其是早前的那位赵官家。
  可是,何栗不信啊。他早前还信道,深信,现在却不信了。那赵宋江山都要败得干净,漫天神仙也不见一个下凡来救,可见神仙是没用的。
  陈公辅眼睛里亦浮现出一抹迷茫。“当日陆贼在益都南郊祭天,那异象出世,为全城数十万军民所共睹。连张叔夜都当即归顺新朝,北地民心爆棚,军心炙热之。”没有说真假,可话中之意,却已经点明了。
  这就是影响力。福州城里的赵桓等人是如临大敌,连夜磋商,便即拿出了眼下之对策。
  ——宗族、同窗、乡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