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首辅-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顺之没注意唐毅的神情,自顾自说道:“赵文华自从做了通政使之后,每逢弹劾严嵩的奏折,都向送给老贼,然后才送给皇上,视朝廷法度无物,败坏纲常,趋炎附势。用尽各种办法,讨好严嵩老贼的夫人,靠着枕边风,才坐稳了位置,与此等败类同科,真是丢人!”
唐顺之叨叨念念,骂了好一阵子,唐毅眨眨眼睛,总结道:“让赵文华当钦差,就别指望着挖根了呗!”
第105章河边悟道
从四月中旬开始,东南的降雨不断,给运河施工带来不小的麻烦。雨水淤积,刚挖出来的航道满是泥水,混着沙石杂物,根本没法施工。
唐毅一时没了主意,总不能用一瓢一瓢舀水吧,要是有水泵就好了,可是现在上哪弄去?
正巧唐顺之赶来查看,唐毅只好求助这位无所不知的荆川先生,唐顺之果然没让他失望,立刻下令制作一百架水车,水车不算新鲜,最早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又叫龙车,最长可到两丈,人在岸边踩动拐木,带动龙骨板转动,把河水带上来,最多可以三架水车接力,把灌溉水提高到三丈高度。
唐顺之还对水车进行了改进,放弃人力使用畜力,并且加装了铁质的转轴。工人挥动鞭子,老黄牛乖乖带着木制齿轮转动,龙骨板发出吱呀呀的声音,满是泥浆的水流从河里抽出,按照挖掘好得水渠,流向了沿岸百姓的农田。
一百架水车一起发动,很快淤积的雨水被清理干净,工人们欢呼着继续挖掘,大家干劲十足,二百里的盐铁塘,如今已经修通了一百八十里,只要再加把劲,端午之前就能修通。
“先生果然心思机巧,没想到连水车都懂!”唐毅笑嘻嘻赞美道,唐顺之和印象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有着迥然不同,文武精通,天文地理,医卜星象,三教九流,没有不会的。
唐顺之微微一笑:“你小子也不差,几个月的功夫,盐铁塘就要修通了,你估计修成之后,能走多大的船只?”
“至少一千料。”也就是一千石,唐毅嘿嘿笑道:“本来按照规矩,大运河的船只是四百料,吃水浅,运输快捷。可是近年人们贪图获利,运河船只造的越来越大,盐铁塘是要和运河联运的,运力不足可不行。”
唐顺之哼了一声:“就是有一帮人贪图眼前的小利,大运河沿途总是搁浅不断,他们倒是肥了,可想过朝廷没有?”
愤青病又来了,唐毅倒是不怎么在乎,比起后世的货车超载,眼前的运河超载还是小儿科,子孙后辈和老祖宗都是一个德行!
本以为唐顺之会长篇大论,可是他却没有继续说下去,反而问道:“运河票号筹建的怎么样?”
“很好,都是那些商人在弄,我也不太清楚。”唐毅随口说道。
唐顺之呵呵一笑:“小子,你还和我耍心眼?运河票号才是你最大的目的吧!”
“哪有!”唐毅虽然嘴上否认,可是一丝迟楞却出卖了他。
唐顺之眼望着热火朝天的工人,轻声道:“我本以为你不会出力对付织造局。”
“可我不还是出手了,所以是您看错了!”
“呸!”唐顺之啐骂道:“是我没有看透你的如意算盘,如果织造局安然无恙,盐铁塘开通之后,那些贪财好利的阉竖肯定会插一脚。现在好了,织造局重创,运河号就有了安稳的发展时间,你小子典型的无利不起早。”
唐顺之又忍不住长叹:“我朝最强大的一党不是严党,而是历经百年不倒的晋党,他们背靠强大的晋商,把持钱庄票号,实力之强,深不可测,历经风雨而不倒。你能想到掌控票号,积累实力,同样不简单。”
这一番话,的确戳中了唐毅的最深处的盘算。
他想借助盐铁塘作为利益纽带,以运河号为大本营,吸纳东南的豪商和世家,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可是唐毅也知道,这些人并不齐心,甚至还有想学沈良,归附到织造局的名下,借助皇权的金字招牌,为自己和家族牟利,轻轻松松当一个高级寄生虫,食利者。
这样的结果是唐毅绝对不想看到的,因此他才不惜冲到第一线,帮着找出证据,拿下沈良,斗倒织造局。为的就是争取宝贵的浑水摸鱼期,制定规矩,发展壮大,等到织造局从打鼓另开张,运河号已经度过了危险的婴儿期,而且种下了深刻的唐氏基因,谁也抢不走!
被人家戳穿心思的感觉并不好,唐毅突然变得烦躁起来,在地上不停走动,泥水湿透了千层底,扪心自问,他真的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利益动物吗?
没有是非,没有对错,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只有利益!如果利益需要,他是不是也要和织造局合作,也要不惜利用倭寇为自己服务,哪怕是十几万百姓生灵涂炭,也在所不惜?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和那些无耻的政客又有什么区别?
唐毅只觉得自信在快速流逝,迷茫、痛苦不停袭来,他痛苦地抱着脑袋,蹲在地上,不停喘息着。
过了许久,一只大手按在了他的肩头。
唐顺之眯缝着眼睛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要想走得更远,这是必须学会的,我虽然不齿严嵩的为人,可是他能坐稳十多年的首辅,的确不简单。”
“不!”唐毅盯着工地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福至心灵,终于勘破了误区。眼睛紧紧盯着唐顺之,一字一顿说道:“荆川先生,你错了!”
“哦?哪里错了?”唐顺之饶有兴趣问道。
唐毅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负手说道:“其实我从看到难民惨状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让罪魁祸首伏法!我对付沈良,对付织造局,并不是为了运河票号,相反运河票号只是我的手段,保护这些难民的手段。”
唐顺之不敢相信耳朵,笑道:“你没有自欺欺人吧?”
“当然没有。”唐毅笑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假设没有运河票号,没有我的筹算,百姓们修好运河之后,又会如何?”
唐顺之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多半会回家吧,能拿回原本的田地最好,拿不回来就去做佃户。比起其他地方的受灾百姓,他们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先生高见,可是我觉得这样根本不够,远远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好大的野心,唐顺之哂笑道:“臭小子,你的运河票号就有这么大的作用?”
“没错,我会拿出十分之一的股份留给工人代表,还会保留一支两千人的专属施工队,建造码头,货仓,修造店铺酒店等等。那些最好的铺面会被豪商拿走,但是普通的小铺面,小摊位,都会留给他们,就可以做小生意赚钱。另外商人们还会建立作坊,我可以让商人优先录用参与修河的百姓,如此一来,他们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唐毅不停说着他的设想,唐顺之刚开始还能跟得上,后来干脆就死机了。只剩下一个念头:这小子是妖孽!天大的妖孽!
到了最后,唐毅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从容不迫道:“诚然,我让商人和士绅拿走了最肥的一块肉,但老百姓还剩下了汤汤水水。若是我不这样做,先生以为如何?”
“还能如何,老百姓就是一盘散沙,等着被沈良之流吃干抹净呗!”唐顺之沉默半晌,用力拍着唐毅肩头,感叹地说道:“你小子悟了,也教会了我,这世上没有绝对的黑白,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者总想着是成仁,却不想着成功!天下皆浊我独清,和天下皆清我独浊是一般不二,于国无用!我唐顺之该出山了!”
正在说话之间,突然有人跌跌撞撞跑来,声音都变调了。
“钦差大人来了,钦差到了!”
第106章敲打赵文华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阳明公挨了四十廷杖,贬官偏远的贵州,在龙场担任驿丞,身处各族杂居之地,人生的最低谷,产生了玄而又玄的龙场悟道,从此之后,心学大成,风靡天下,阳明公无量功德加身,立地成圣,再无对手。
留下无上箴言,供后世顶礼膜拜。
唐毅自然领悟的东西当然没法和阳明公相提并论,实际上说穿了,唐毅悟通的不过是一种低级的智慧,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有钱大家赚。
君子小人之争,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是圣人没有告诉世人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宋明以来,犬儒横行,何为犬儒,没有侵犯到他的利益就是道貌岸然的儒,侵犯到了他的利益,就是龇牙咧嘴的恶犬!
说白了,在每个人心中,自己的利益就是大义!
君子和小人都会看重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君子会思考别人的利益,而小人只会盯着自己的好处。
作为一个手握权柄的人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分配利益,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无论君子还是小人。你不能指望着有被割了肉还欣然赞同的君子,张居正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的变法注定失败。更不能纵容小人去无休止窃取别人的利益,同样的,王安石没有领悟,他的变法也失败了。
为政者不该被君子和小人的道德约束,而应该做一个超然的分配者,维持着社会各层次的最大公平!
义和利,就是左右两只手,无论用哪一只,都是自己的手,拘泥用左还是用右,都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纯粹活得不幸福。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老子说:“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唐毅如今就抓到了那个虚无缥缈的“一”。
通了,的确通了!
瞬间有种飘然欲仙,羽化乘风,天下万物尽在心中的感觉。古往今来的大政治家或许都悟通了这一点,才能从容驾驭复杂如麻的万事万类。唐毅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当然不是说他立刻就成了政治家,只是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事物。所谓登高望远,高屋建瓴。
唐毅此刻格外的畅快。竟忍不住大声长嚎,把胸中郁积的浊气排空,整个人升华了一般!
正在辛苦劳动的工人猛一回头,见是唐毅在欣喜地狂叫,大家虽然不明所以,可还是替他高兴,更有人也吆喝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弄得运河两岸都沸腾起来。
唐毅没想到弄出这么大的动静,脸色通红,不好意思低下头,唐顺之笑吟吟说道:“小子,你想明白了?”
唐毅一愣,随即也问道:“先生也想明白了?”
“是啊,还要多亏你的提醒,枉我聪明自诩,竟然不如晚生后辈,真是惭愧啊!”唐顺之感叹说道:“再过二十年,天下英杰再也没人是你的对手了!”
还要二十年啊,是不是太逊了?
心里不以为然,嘴上却腼腆笑道:“先生学究天人,晚生这辈子拍马也赶不上。”
“呵呵,不用灌迷魂汤了,我终究是靠着你的点播才想通的,论起境界,还差着一筹啊。”
唐毅眨眨眼睛,笑道:“那先生还准备出山吗?”
“为什么不?凭着我现在的道行,对付赵文华足够了!”唐顺之笑着抓起唐毅的胳膊,说道:“走吧,和我去会一会这位钦差大人。”
崭新的屋舍之中,香气缭绕,侍女如蝴蝶翩翩飞舞,悉心伺候着,赵大钦差和唐顺之客气地寒暄。
唐毅偷偷打量,赵文华四十出头的样子,五官端正,面皮白净,穿着一身墨绿的便服,温文尔雅,和传说中的奸佞小人迥然不同。唐毅偷偷打量,赵文华却也在打量着他。
“呵呵,义修兄,这位小朋友是你的高徒?”
唐顺之连忙笑道:“梅村公,此子是上泉公的弟子,不过是跟着我读几天书而已,日后还要请梅村公多多照拂。”
两个人一开口,就包含着不少学问,他们是同一科,唐顺之还是探花郎,论成绩比赵文华要好。可是人家如今贵为通政使,又是钦差大人,唐顺之就要尊称人家一声“梅村公”。而赵文华出于对唐顺之的尊重,则是以字称呼,叫“义修兄”,显示两个人平辈论交,很是谦恭。
听到上泉公三个字,赵文华顿时来了精神,笑道:“我在京城听说魏老先生改进了昆山腔,胜似仙乐,只是可惜不能一饱耳福。今天能见到上泉公的弟子,本官甚是欣慰。”
唐顺之笑道:“梅村公,你或许还不知道,上泉公改良昆山腔,此子可是帮了不少忙,如今传唱东南的昆曲名段,小一半儿都是他写的!”
“哎呦!”
赵文华一听之下,吃惊非小,急忙拉过唐毅,仔细打量,看得唐毅不停发毛,心说这位不会有什么特殊爱好吧?赵文华却看得眉开眼笑,“好,风度翩翩,有义修兄当年的风采。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可有功名?”
“回禀钦差大人,小子叫唐毅,母丧在身,还未考科举。”
“原来如此。”赵文华点点头,笑道:“能得义修兄指点,日后你的科举之路必定畅通无阻,朝廷又多了一个贤才,本官也甚是欣慰。”
又闲聊了几句,赵文华就问到了盐铁塘的事情,唐顺之把经过简略说了一番,可重点一点没漏。赵文华这才清楚,修盐铁塘的主意竟然是唐毅想出来的,又是他组织难民施工,更为难得是几个月的时间就修得差不多,简直堪称神速。
年轻人有才学不算什么,可是如此会办事,却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小小年纪,就能心怀百姓,甚好甚好。”
赵文华连连夸赞,把手伸到腰上,取下一块玉佩,送到了唐毅的手里。
“拿去吧。”
唐毅还有些犹豫,唐顺之笑道:“长者赐不敢辞,你就留下吧!”
双手接过玉佩,羊脂美玉,洁白无瑕,玉质雕工无一不精,光是这一个玉佩就值百两以上,唐毅欣然挂在腰上,生怕别人看不见,赵文华眼前一亮,心说这小子挺懂事。
“义修兄,实不相瞒,我是来求你来了。”
肉戏来了,唐毅退在一旁,仔细听着。唐顺之显得诚惶诚恐,推辞道:“山野闲人,哪里值得大人一个‘求’字,有什么只管吩咐就是。”
“唉,这个难题还不小啊!”赵文华感叹道:“东南的事情义修兄比我清楚,咱们不说别的,就是王思质,他竟然在呈给陛下的供状里面说是织造局下属的织户勾结倭寇,涂炭东南,他,他还把织造局给封了,你说这不是打陛下的脸吗,这要是坐实了,天下人会怎么想陛下啊?”
赵文华一口一个皇帝,好似多忠诚一般。唐毅心里清楚,如果真想秉公处理,继续用王忬就是了,偏偏派下赵文华,就是要维护皇帝的面子,最起码不能牵连到织造局,否则内廷就跑不了,连身边的奴婢都管不好,嘉靖皇帝的老脸往哪里搁。
但是如果赵文华放水,深受倭寇涂炭的东南士绅和百姓又会如何?他们会放过赵文华?实际上赵大钦差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这也是他巴巴跑来,向唐顺之求教的原因。
“梅村公以为应该放过织造局?”唐顺之试探着问道。
赵文华摇摇头:“唉,义修兄,天大地大,圣誉最大,身为臣子,不能让君父受委屈啊!”
嘉靖的确没有派错人,赵文华处处都想着皇帝的名声,东南的百姓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正是唐毅心中标准的小人!
对付这种小人最看功夫,只见唐顺之笑道:“梅村公不愧是我朝的大忠臣!只是……有些人深受陛下信任,派到了东南繁华之地,人间天堂,竟做出如此辜恩负义的罪行,放过他们,陛下能高兴吗?”
第107章一壶浊酒尽馀欢
唐顺之正好戳中要命的地方,如果嘉靖一心包庇也没话说,只管放水就是了,可听说王忬的密奏送上去,嘉靖把内廷四大太监都叫了过去,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要知道这四个人都是从安陆跟着嘉靖去京城的,伺候了几十年,还从没享受过这种待遇呢!皇帝光是骂还不解气,还亲自拳打脚踢,听说把门牙都给打掉了,皇帝的愤怒可想而知。
赵文华想想脖子根就冒冷气,急忙问道:“义修兄,该如何是好,还请你不吝赐教。”
“梅村公,赐教不敢说,陛下之所以愤怒,除了织造局的奴婢胡作非为,还有一点,就是织造局秉承皇命,供应宫中花费。陛下数十年躬行俭约,花费极少,可织造局竟然逼得丝绸商人勾结倭寇,强抢百姓土地,改种桑田,扩大丝绸产量,弥补亏空。试问,这套说辞行得通,将陛下置于何地?”
还能置于何地?
靡费无度,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官逼民反,就差一顶亡国之君的帽子,额不,就算桀纣一般的帝王,也只是压榨百姓而已,还没有发展到勾结敌国的程度吧!
稍微想想,就不寒而栗。
这也是嘉靖把王忬赶走,交给更油滑的赵文华处置的原因所在。
离京的时候,老干爹严嵩,还有干兄弟严世藩都把这层意思告诉了赵文华,唐顺之虽然远在东南,竟然把帝心猜的这么精准,不由得让赵文华感叹,这位同窗的功力涨得真快!只是他远在天边,对京里的情况还不熟悉。
赵文华叹口气,压低声音说道:“义修兄,也就是你们说陛下节俭,为了修炼长生不老,咱们的陛下盖宫殿,修精舍,四处弄稀奇古怪的药材,什么灵芝,首乌,千年人参,哪一样不是靡费万金。说句实话,织造局能维持到现在,算是他们的本事。”
唐顺之微微一笑:“梅村公,你说的我何尝不知,可是这话你敢和陛下说嘛?”
“我活的不耐烦了!”赵文华悚然说道。
“呵呵,所以说关键不是我们怎么看,而是陛下怎么看?”唐顺之意味深长说道。
赵文华又是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还是当年刚正不阿的唐荆川吗?竟然懂得逢迎圣意了,真是天下奇闻!
自己此番南下,也有请唐顺之出山的意思,严嵩就怕请来一个冤家对头,哪知道唐顺之的言谈竟然变得如此顺耳,实在是意料之外。想混官场,谁都要低头,堂堂的荆川先生也不例外,赵文华高兴地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转念想到眼下的难题,又愁云遮顶,的确如同唐顺之所说,关键是嘉靖的心思,道君皇帝是决然不会承认他花费众多的,只会把责任怪到下面的人,是他们贪墨了银子,胡作非为。光是这两条,他们就活不了。
原本自己还想着照顾内廷的面子,高抬贵手,现在恐怕是不成,哪怕得罪内廷,也要把织造局都拿下。
可是说着容易,谁会甘心受死,上至杨璇,下至朱志良,都破罐子破摔,拼命把责任往上推,往皇上身上扯,有的没的什么都说,这要是让嘉靖看到,第一个砍得就是他赵文华的脑袋,这个钦差难当啊,他甚至羡慕王忬了。
擦了擦额头的虚汗,赵文华看到唐顺之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忙祈求道:“义修兄,你可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给我出个主意。”
唐顺之颔首微笑,突然扫了一眼身后的唐毅,笑道:“梅村公,咱们不妨先听听这小子的主意。”
怎么又是我啊!
唐毅这个骂啊,让我当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好不!
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和他搅在一起肯定没有好下场,唐毅都把这位拉近黑名单了,偏偏唐顺之还给他刷存在感。唐毅就不相信,凭着唐顺之的聪明才智,会想不到处理办法,非要把自己推出来,简直坑死人不偿命!
有外人在,唐毅又不能耍驴,只能老老实实当狗头军师,略微沉吟,突然想起一个典故,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怎么,有主意了?”赵文华好奇问道。
唐毅连忙躬身,说道:“小子有个朋友,他是猎户,有一天上山打猎,却不巧被另一个猎户给射伤。他想多讨要一些钱财,可是对方只答应给他看病治伤的费用,二人争执不下,我这位朋友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他先是去了王郎中那里看伤,王郎中只是把露在皮肤外面的箭杆锯断,留下了箭头在里面。射伤我朋友的那位顿时就不干了,说怎么可以只锯掉箭杆,而不管箭头呢!您猜那位王郎中怎么说,他说我是外科郎中,只管外面的,要解决箭头,去找李郎中。那家伙无奈,只好带着我的朋友去李朗中那里,一个伤治了两次,诊金两份,我朋友正好从郎中那里拿到了额外的补偿。”
这个故事新鲜,赵文华思索一会儿,恍然大悟,笑骂起来:“好个促狭的小子,你哪是说你的朋友,分明是说衙门吗?”
唐毅腼腆一笑,“钦差大人法眼如炬,小子不敢反驳。”
“嗯,有趣,果然是有趣得很!你这么一说,本钦差心里有数了!”
赵文华久历官场,遇到“锯箭”的事情何其之多,比如某个案子,知府衙门就会批示“实于法不合,特令知县严明查办”,于法不合就是摆在明面上的箭杆,轻松锯掉,至于如何查办,那就是深埋肉里的箭头,让知县闹心去吧。
听弦歌知雅意,赵文华何其聪明,唐毅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要想把案子办好,就必须把箭头和箭杆分开,简单说,就是切割处理,分摊罪责。
讨来了主意,赵文华又随意聊了几句,就起身告辞。
“义修兄,还有这位唐小友,等我处置了案子,还要来叨扰。”
唐顺之欣然点头,唐毅也笑道:“钦差大人,再过半个月,盐铁塘就能修通,到时候还请大人观礼。”
“一定,一定要来!”
赵文华心满意足,回到了苏州钦差行辕,立刻下命令,把一杆案犯都带了上来。首先嘉定知县朱志良丢城失地,理应户灭九族,天心仁慈,判处斩立决。商户沈良,勾结倭寇,丧心病狂,罪不容诛,斩立决,家产充公。织造太监杨璇收受贿赂,辜负皇恩,判腰斩,手下太监或是斩立决,或是充军发配……另外其余地方官吏有怠忽职守者,降级罚俸不等。
消息传到太仓,唐顺之不由得拍案而起,一伸手把唐毅揪过来,按在公文前面。
“看看吧,赵文华把箭锯得真开啊!”
唐毅呵呵一笑,“先生,非如此这帮人也不能伏法,总之恶人都死了,也算是一件好事。”
“狗屁!”唐顺之笑骂道:“没有明正典刑,算什么好事?我是真不知道你小子脑袋里装的什么玩意,竟然懂得把罪名切开,一人承担一段,也亏你想得出来?”
“许是在厨房做菜的时候领悟的。”唐毅嘿嘿笑道。
唐顺之突然来了精神,笑道:“许久没吃你做的菜了,去给我弄几个,记着要拿手的,别糊弄!”
曾记得第一次和唐顺之正式见面的时候,他也吩咐自己做菜,如今大半年过去了,他又提到了,唐毅自然心有所悟。
到了厨房之后,用心清洗每一件厨具,精挑细选食材,煎炒烹炸,格外认真。长桥豆腐,银丝长鱼,烩甲鱼,卤糟猪蹄,蜜枣扒山药……十几道菜,色香味俱全,外加一大坛绍兴花雕。
吃饭的地方也讲究,一湾活水,潺潺流过,河边成片的栀子花开,洁白如雪,诗情画意,香风扑面,唐顺之满意地笑道:“不错,就凭你的手艺,实在不成,做个厨子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到了这时候,还这么毒舌!
唐毅同样不甘示弱:“夫子说过,食色性也,叫几个姑娘来助兴吧!”
“好啊,你要是觉得不煞风景,只管叫。”唐顺之无所谓道。
唐毅终究没这个胆子,两个人都不说话,你一杯我一盏,精致的菜肴也没了味道,只是机械地吃着。
夜色越来越浓稠,唐顺之把筷子一放,颓然长叹:“有话堵着,吃得不舒服,咱们先说说话吧。”
“早该这样了。”唐毅松了一口气。
唐顺之长叹一声:“我要走了。”
半晌唐毅没有动静,唐顺之气得踢了他一脚:“你小子就没什么话说!”
唐毅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先生,不要委屈自己。”
话不用多,霎时间唐顺之的眼圈通红,泪眼婆娑。
第108章今宵别梦寒
唐顺之幼年早慧,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才名远播天下,二十三岁中探花,全国第三,而且还是三年一届,比起后世所谓的高考状元,强悍一万倍。不要急着膜拜,其实他是公认的第一名,只是因为得罪了主考官首辅张璁,即便如此,也只敢把他降为探花,要是名次再低,天下人的口水就能淹没了堂堂首辅。
唐荆川,彪悍!
早年成名,唐顺之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初入官场,就赶上了旷日持久的大礼议。由于正德皇帝无后,嘉靖以外藩入继大统,即位之后,为了给死去的父亲争尊号,和杨廷和为首元老重臣展开了漫长的争斗。
朝堂之上,忠贞之士丢官罢职,甚至丢了性命,幸进小人窃据高位,首辅张璁六年时间,从三甲进士升为内阁首辅,旷古绝今,把大明朝的体制破坏殆尽。
做这样一个小人的门生,唐顺之是痛苦的,没有多久,他就请辞回家。等着盼着,十年光景过去,张璁成了明日黄花,唐顺之终于迎来了起复的机会,重新入朝为官。
哪知道他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竟然和好友去拜会当时的太子殿下。敏感的嘉靖皇帝被触动,毫不犹豫把他赶回了家中。
此番回家,唐顺之干脆潜心治学,抛开城市的喧嚣,住在小村子,晚上把门板卸下,睡在上面,一件衣服穿十几年也不换。隔绝物欲,一心苦读,除了经史学问,还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更是曾向一位河南人杨松学习枪法,练成文武双全。
沉心静气,又是十几年的功夫,他著成《六编》,名动天下,光是请他出山的奏折就有几十本之多。
可是唐顺之心里清楚,此时并不是最好的出山时刻。
严党专权,势大如天,要想做事,就必须趋附严党,对于他这种拥有道德洁癖的人来说,不亚于钝刀割肉。
换成旁人,或许会选择甘老泉林,可是唐顺之不能,作为士大夫的责任和使命,他不忍心东南生灵涂炭,倭寇横行无忌,他必须为多灾多难的百姓做事情。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唐顺之一直在两种力量的撕扯之中,痛苦而又内疚。最初答应魏良辅,教唐毅学问,不过是排解心中的忧愤。可是渐渐地这个小家伙的种种作为,竟然让唐顺之刮目相看。尤其是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灾民,他不学贪官污吏那样的漠视,也不学清流的无力呼喊,而是真正打破常规,去解决问题。
一条废弃千年的运河,竟然成了撬动局面的关键。那些视财如命的商人乖乖把钱送到了他的手上,山穷水尽的难民迅速翻身。可以想见,只要运河修通,他们很快就会过得比以前好上万倍。
唐顺之知道太多历史上的清官,他们无不打着救民水火的大旗,轰轰烈烈抑制豪强,为民伸冤,也大多为万民拥戴,名垂青史。
可是这样的清官真的有用吗,或许有,但是用处不会太大,他们就仿佛清澈的溪流汇入滔滔江水,很快就会销声匿迹。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
不是让你真正变得和浊流一样,而是能够驾驭清浊,把官民士绅都放在心间,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