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之真料事如神啊!”胡宗宪惊叹之余,只剩下满肚子的疑问,唐毅到底是怎么猜到的呢?

这些日子以来,徐海一直在多重煎熬之中,是投降,还是死磕,是继续过痛痛快快的日子,还是老老实实做个顺民,无数双大手不断撕扯着徐海,把他抓向了四面八方,扯得七零八落。

相比种种烦心事,最让徐海牵肠挂肚的还是王翠翘的安全,分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妻子身体又不好,究竟能不能顺利生产,大人孩子能不能平安,徐海一点底儿也没有。这位杀人如麻的巨匪变得诚惶诚恐起来。

每天拿着香烛,跟在虚辰的身后,不停磕头拜佛祖,恍惚间,竟然回到了当年在虎跑寺的光景。

他就像是一个虔诚的小和尚,稍微有点空闲,就围着李时珍,不停问这问那,等到李时珍实在受不了,把他赶出了药房。他一转头,就去找何心隐聊天,毕竟倭寇都是一群文盲,只有这位才能帮着他解答一些疑惑。

“何兄,你说我投降了朝廷,朝廷会真心对待我吗?”

“不会!”何心隐回答的十分干脆,“将军,说句不客气的,朝廷对谁有过真心啊?这些年,被冤屈的忠良义士还少了?”

“那,那我投降,岂不是死路一条?”

何心隐微微一笑,“将军,要是把你的性命寄托在朝廷的仁慈上,你只怕就要失望了!……不过,要是朝廷觉得将军有用,那么将军倒是能高枕无忧。”

徐海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让朝廷觉得我有用呢!他的脑袋一团乱麻,实在是想不出来,只见何心隐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了一个王字,徐海骤然一惊。

正在这时候,突然有人急匆匆跑来。

“夫人要生产了!”

徐海一跃而起,什么都不顾,直接跑到了产房,就要往里面闯,两个婆子死命拉住了他。

“将军,里面血气冲,您可不能进去啊!”

好说歹说,把徐海拉住了,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徐海就感觉落到了油锅里,一颗心都炸得外焦里嫩了。

终于一声嘹亮的啼哭,徐海再也忍不住了,冲开房门,满屋子的血腥气。

“孩子,孩子呢!”

徐海茫然问着,只见产婆脸上变颜变色,嘴唇哆嗦,徐海大声一叫,吓得她几乎瘫倒。

“孩子,快说啊!”

产婆用手指了指地上,徐海闪目看去,脑袋嗡的一声,直接倒了。

那是什么啊,一个圆滚滚,肉呼呼,血淋淋的东西,四肢又短又小,根本看出了手脚,没有脖子,脑袋尖尖的,倒是两只大眼睛,十分不协调地嵌在姑且称为脸的地方,至于腮边,甚至有几根长长的胡须!

徐海仗着胆子,凑到了近前,用手一摸,还有些温热,肌肉还弹了弹,可把徐海吓坏了,这是个怪物啊!

“老天,你要惩罚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为什么要降罪给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啊,老天爷我恨你!”

徐海从来不相信世上有因果报应,他只坚信一句话,神鬼怕恶人!

他就是世上最凶恶的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击倒他。

可是当看到孩子变成了怪物之后,徐海彻底崩溃了,他嚎啕大哭,指天骂地,好像一个委屈的孩子。

徐海用力捶打地面,把手指都打出了血。

“为什么,为什么啊?”

“是你作恶太多了!”李时珍从屏风后面转出来,无情地说道:“徐海,这些年你杀了多少人,害得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又有多少女人被掠到海岛上,被你还有你的手下蹂躏摧残,事到如今,报应落在了你的身上,你还不醒悟吗?”

徐海挣扎着站起来,眼睛充血,抓住李时珍的衣服,破口大骂:“狗屁神医,我妻子生下了怪物,都是你的错,我要杀了你!”

说着,徐海抽出了佩刀,就要砍李时珍,突然一声低低的呼唤,“住手!”

徐海忙回头看去,只见王翠翘勉强撑着疲惫的身躯,半坐起来。

“你身子弱,别动啊!”徐海跑到了妻子身边,用力扶着她,疼惜道:“翠翘,都是我不好,不过你放心,把身体养好了,以后咱们再生孩子,多多得生,只要你没事就好!”

王翠翘脸上带着笑,用力擦了擦徐海额头的冷汗。

“将军,你对我总是那么好,不怪奴家给你生一个妖孽吗?”

“不怪,绝对不怪!”徐海惶恐道:“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有罪啊!”

王翠翘堵住了他的嘴巴,用手指了指屏风后面,徐海急忙看过去,只见另一个产婆正在里面,怀里抱着一个皱巴巴的孩子……瞬间,徐海只觉得花都开了,咧着大嘴就笑了起来。

一出狸猫换太子,彻底击垮了徐海所有的心理防线,当他抱着儿子的时候,只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必须给娇妻爱子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在儿子洗三的时候,徐海经过慎重考虑,正式下令,全军投降,一代巨寇,正式拜倒在朝廷的面前,抗倭大业,赢了一半。东南的形势,为之骤然一变。

第472章杭州知府

一场秋雨一场寒,唐毅收到了一件川绸的棉袍,打开一看,差点笑喷了。领边袖口上的干枝梅和柳条似的,齐刷刷,耷拉着脑袋,一点精气神也没有,前后还绣着比翼双飞的鸳鸯,可是怎么看怎么像大肥鸭子。

这还都能忍受,往身上一穿,才注意到,竟然一只袖子长,一只袖子短。

唐毅都哭了,“媳妇,这是给我得了脑血栓准备的啊!”

这袍子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足够厚,足够暖和,披在身上,仿佛能看到王悦影在灯下蹙着眉,瞪着眼,费尽心思的娇模样。

真有点想念小妮子了,想想到杭州也有好几个月了,人都说小别胜新婚,也该把媳妇接来,再体验一把新婚的感觉了。

以往是办差,唐毅不方便带家眷,就在昨天,朝廷终于下了旨意,因为招降徐海有功,唐毅被加封为杭州知府。

注意啊!

杭州作为上等符,知府是高配,也就是说唐毅也进入了红袍官员的行列。

不过这一件大红袍得来的并不容易,嘉靖给唐毅送来圣旨的时候,也定下了一份军令状。

嘉靖要求嘉靖三十六年,市舶司的税银要增加到二百万两,明年更是要增加到四百万两,完成任务,没说的,红袍加身,如果完不成任务,滚回家里头哄孩子。

嘉靖语气之坚决,简直不给唐毅回旋的余地,还想保住前程,就唯有接受不平等条约。

唐毅也搞不明白,嘉靖怎么突然抽风了,要银子不要命了?

一打听,总算是弄明白了情况,原来刚刚盖好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又着火了,给烧成了废墟。

浙江,山东今年遭了灾,朝廷不得不免除两省的赋税,山东还好说,浙江不但负担着天下税负的十分之一,还有两百万石漕粮,以及十几万军队的开销。浙江遭灾,不但税赋没了,还要倒贴,从各省调运粮食军需,填补亏空,里里外外,朝廷岁入少了一百多万两。

再有前些日子唐毅看到邸报,上面写着嘉靖下旨,要求沿海各省,进献珍珠。

不用问,准是那帮道士出的点子,修炼可是烧银子的大事情。

花费多了,岁入少了,嘉靖缺钱缺的厉害。

想来想去,田赋没法增加,商税也收不上来,嘉靖曾经向河南派遣矿监,想要多开点矿,弥补亏空,结果可好,矿监下去之后,当地百姓奋起反击,弄得灰溜溜逃回了京城。

嘉靖几乎被气个半死,可饶是他强悍无比,面对着地方的士绅集团,也是徒呼奈何。想来想去,唯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市舶司能捞钱。

一想到市舶司,嘉靖就越发念着唐毅的好了。

从年初开海成功,唐毅除了第一次献上一百万两之后,接着又陆续进献了二十万两的税银。

嘉靖掰着手指头算算,泉州一处一年就能拿到一百多万两,如果再把宁波交给唐毅,岂不是就有两百多万两!

嘉靖也糊涂,市舶司可不是种地,增加一个市舶司,未必能增加一倍的收入,要不然,把沿海城市都设立市舶司,大明岂不是有用不完的钱?

这里面的道理和嘉靖是讲不通的,他只要求一个东西,至于烦恼,那是下面的事情,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不食人间烟火。

说实话,唐毅是真想拒绝,可是一看到那一身大红的官服,他就觉得血液沸腾,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虽然年纪轻轻,就步入高级官僚的行列,有些扎眼,可扎眼就扎眼,老子总不能因为别人的观感,就委屈了自己。

再说了,同样是知府,杭州知府比起什么宁波和泉州,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杭州临海,又是大运河的起点,经济繁荣,加上黑户,人口足有百万,比起苏州还要多。如果能把杭州治理好了,应付内地的省份都没有问题,还能作为日后的大本营,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天赐良机。

思前想后,嘉靖给的大礼包无论如何都要吞下去。不过唐毅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给嘉靖写了一份万言书。

提出要想让他完成任务可以,必须给他充分的自主权力,不但是杭州,宁波,乃至泉州,广州,还包括松江,统统在内,要改变单打独斗的模式,市舶司一律统一税率,统一规范,统一指挥。

而且唐毅还向嘉靖讨要了七品以下官吏的任免之权,以及随时设立新的机构,聘请更多书吏的权力,还要求市舶司要完全独立运作,不受总督和巡抚节制……

林林总总,不下十多项条件,唐毅没指望嘉靖能完全通过,本来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只要能把杭州城完全交给他,唐毅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万言书还没得到嘉靖的首肯,只是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唐毅已经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年前的红袍官员,以及最年前的省城知府,他还打破了由老爹保持的升官速度最快记录。

蹿起之快,无数人羡慕嫉妒恨,哪怕是文曲星下凡,也没有这么玩的!

为了躲避众人恶狠狠地目光,唐毅选择了低调,低调,再低调,凡是大型的活动,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等到过去风头,大家都习惯了,再冒出来不迟。

就因为他的低调,错过了一场好戏……

就在十月十五,徐海正式投降大明,那一天徐海带领着上万名部下,明盔亮甲,装备精良,提着刀剑就冲到了杭州城下。

徐海更是高声大叫:“我是徐明山,前来请降,速开城门!”

看他的架势,哪里是请降,简直就是要攻城,逼着城中的文武把城门打开。气焰嚣张,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城里的文武都吓得变颜变色,尤其是巡按御史王本固,更是不堪。听说徐海带兵前来,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王本固立刻下令关闭城门,他上城巡视,如临大敌。

不多时,胡宗宪也赶到了,他往城下看去,顿时皱了眉头,徐海的架势,哪里是投降,分明就是向杭州的文武示威。真是好一个宁顽不灵的悍匪,胡宗宪怒火中烧,他心里清楚,招降徐海是上报朝廷的事情,陛下都下了旨意,要是办砸了,丢得可是嘉靖的人。

胡宗宪冷冷一笑,“来人,随本官出城。”

王本固慌忙拦住,“胡大人,徐匪穷凶极恶,可恶非常,您身为东南统帅,哪能轻易以身犯险?倘若有个闪失,谁能负责?”

王本固不是关心胡宗宪,而是担心承担失陷总督的罪名。胡宗宪哈哈一笑,“请王大人放心,一切都在本官的掌握之中。”

只带着两个随从,胡宗宪大开城门,到了外面,顾盼自若,面前的千军万马,就好像是草芥一般。

徐海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势,在此之前,他还从没有怕过谁,包括汪直在内,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面前,他彻底屈服了。他站了出来,不由自主地弯下了膝盖,向这个曾与他势不两立的对手恭敬行礼,他认输了,输得心服口服然。

下一秒,胡宗宪做出了一个足以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举动,他伸出了手,按在了徐海的头皮上。

更过分的是不停地拍抚,一边拍还一边说道:

“你引倭寇入侵,为祸国家多年,今日既然归顺,以后当安分守己,切莫再次为恶。”

那是纵横十几年的倭寇头子,不是什么阿猫阿狗,你如此对待他,不怕他反咬你一口吗?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徐海竟然感激涕零,痛哭流涕道:“罪民所犯之罪,罄竹难书,今归顺朝廷,理应一心一意,绝无二志,大人教诲言语,铭刻肺腑,永世不忘。”

……

在所有人的惊叹声中,胡宗宪成功收服了徐海,那一刻,他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要是明朝也有摄影机,胡宗宪绝对能被镁光灯晃瞎了眼睛。

“弥天大勇,真是弥天大勇!”

前些日子跑回绍兴看老娘的徐渭赶到了杭州,亲眼目睹了那一幕,跑到了唐毅这里,手舞足蹈说着。

“文长兄,人都说温柔乡是英雄冢,我看家里面也差不多,你的水平下降太快了。徐海明明到了穷途末路,越是礼遇他,他就越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越不甘心。相反呢,你不把他当回事,作践他,踩着他,反而让他觉得你是真心的。”

徐渭张大了嘴巴,迟疑好半晌,才拍着脑袋,追悔不及道:“唉,我这个脑袋啊,是真不管用了!”徐渭在地上焦躁地走来走去,凑到了唐毅面前,涎皮着大脸道:“行之,哥哥决定再给吏部上书,多请三个月的假,哥哥要留在你身边,恢复功力,顺便还能保护你的安全,怎么样?”

“不怎么样!”

唐毅瞄了一眼徐渭无处安放的大肚子,就凭这个身板,谁保护谁还不一定呢!

“文长兄,你不就是想白吃白喝吗?”

徐渭把脖子一梗,索破罐子破摔道:“就是吃你的,不行咋滴?”

“行,当然行了!”唐毅突然笑道:“文长兄,我现在就以杭州知府,兼任市舶司提举的身份,聘请你出任教务总监。这是你的聘书!”

唐毅说着,把一份文件,塞到了徐渭的怀里,徐渭脸色阴沉,道:“你先把题头填了。”

“你看看我写的是谁?”

徐渭一看,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他用手指着唐毅,手指哆嗦,“你是早就憋着坏呢!”把名字签好,徐渭抱着膀道:“说说吧,你准备怎么当知府?”

第473章谁都不敢反对的事情

冲动是魔鬼,和魔鬼交易就要付出代价。

徐海因为受降仪式上的冲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部下被安排在杭州城外二十里的一处荒芜土山,面前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身后是涛涛杭州湾,俞大猷的水师不停巡视。陆上又有卢镗大军守卫,等于是把他们给囚禁了起来。

朝廷的封赏迟迟不下来,粮草军需也不给提供,看样子根本就是要把他们给活活饿死。

“大人,我不是给徐海求情,他这种罪人哪怕千刀万剐,都死有余辜。只是朝廷招安了他,却又如此对待,别人会如何看?我是怕寒了人心,失了道义啊!”何心隐忧心忡忡。

唐毅不动声色,微微一笑:“夫山兄,我听虚辰说王翠翘生产的时候,你用了一只海狗的幼崽,扒了皮,冒充刚出生的孩子,把徐海吓得够呛。”

何心隐老脸通红,尴尬地说道:“兵行险招,让大人见笑了。”

“呵呵,别管什么招数,管用就是好招。”唐毅感叹道:“真是没想到,徐海这样的人物,竟然如此疼惜自己的妻儿。”

何心隐颇有同感,人的确很难说得清楚,一样米养百样人,一个人也有一百面,还真就不能像戏台上一样,随便贴个标签,就把人给分类了。

“唉,念在徐海尚存一丝良心,你去把他带来,说是本官要见他。”

“这个……”何心隐脸色发苦,不好意思道:“大人,据说徐海现在日日酗酒,醉了就咒骂大人,说大人不讲信誉,无情无义。”

“呸!”

唐毅气得啐骂道:“你就去告诉他,要不是本官压着,早有人砍了他的脑袋。”唐毅在地上转了一圈,随手抽出一封信,塞给了何心隐。

“拿去吧,只要徐海看到了,他就会滚过来的。”

何心隐将信将疑,他又不能拒绝,只好带着信去找徐海,到了黄昏的时候,两匹马一前一后,直接来到了知府衙门,前面走的是何心隐,后面跟着徐海,只不过他戴了一个大大的斗笠,脖子上围着兽皮,只露出一双猩红的眼睛。

两个人一直到了书房,何心隐低声说道:“大人,徐海来了。”

唐毅正在看墙上的画,笑眯眯一回头。

“哈哈哈,没想到明山和尚竟然是藏头露尾之辈,真是可发一笑!”

“哼!”徐海真的气爆了,一抓斗笠,狠狠摔在地上。

“唐大人,你可真是好手段,大名鼎鼎的狂侠何心隐,天下第一神医李时珍,为了引诱我投降,功夫下的不少啊!现在我徐海就在你的面前,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来啊,皱皱眉头,我就不是八尺汉子!”

徐海扯着嗓子嘶吼,颇有些歇斯底里的味道,就凭他的架势,拿个影帝应该不成问题。唐毅没理会他的叫嚷,而是坐在了椅子上,笑眯眯地看着,等他发泄够了,唐毅才微微一笑。

“徐海,你现在的举动,就和当天投降的时候一样,都是那么幼稚!你明明没有退路了,却还要耀武扬威,你是打了东南文武的脸,可是你别忘了,他们手里可攥着杀你的刀!”

唰!

话不用多,一下子就戳中了徐海的痛处,汗水顺着脖子就流了下来,他不是不明白,只是十几年称王称霸,让他轻易低头,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转不过弯来。

见他低着头,满脸惶恐。

唐毅又说道:“眼下东南文武都认为你野性难驯,看到我给你的那封书信吗?”

徐海点点头,脸色更白了。

要不是那封信,徐海也不会乖乖跑来,写信的正是辛五郎,他向朝廷揭发徐海的罪状,还主动请令,要替朝廷除了徐海。

眼下之所以留着徐海,最大的羁绊就是朝廷的脸面,不能说话不算数,可如果是辛五郎动手,把徐海给弄死了,那是倭寇的内乱,朝廷可以推得一干二净,到时候,徐海就真是一个死人了。

“徐海,浙江的文官里面,还愿意见你的只有我了,不论是胡部堂,还有谭中丞,他们都巴不得你赶快死了,省得给他们添麻烦。本官好歹算是你的一线生机,你却在本官面前大吵大嚷,大叫大闹,你是嫌自己命长吗?”

扑通!

徐海双膝一软,一下子跪在了地上,他嘴角抽搐了两下,第二卷。,噼里啪啦给自己来了八个嘴巴子,血沫子都流了下来。

“唐大人,小的糊涂,小的罪该万死。”他跪怕了半步,磕头作响,“唐大人,徐海罪孽深重,万死莫赎,可怜的是我的那些兄弟,只要能保住他们的性命,哪怕剐了我都认了。”

“行了,别演了!”唐毅不耐烦一摆手,“你要是舍得死,就不会给我下跪了。”

又说道徐海讪讪的,低下了头,唐毅叹道:“徐海,事到如今,咱们开门见山,你要想活命,就要改变形象,获取百姓的好感。”

徐海一脸茫然,他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本官刚刚升任杭州知府,准备大兴文教,要增加官办蒙学数量,杭州府九个县,要增加九十所官办蒙学,另外还有建立三所职业学堂。你还有你的部下暂时当个苦力吧,好好干活,修学堂是积攒功德的事情,真心实意地做,踏踏实实做,老百姓会念着你们的好的!”

……

徐渭那一天问唐毅,他这个知府要怎么当。毫无疑问,唐毅需要政绩,天大的政绩。

要想得到政绩,差不多有两种办法,一个就像海瑞惯常做的那样,清理陈年累积的案卷,替老百姓伸冤,然后打击豪强,抑制兼并,把巧取豪夺的土地换个老百姓。再狠狠收拾那些鱼肉乡里的官吏。

如果能坚持下来,不出意外,三年考评,得个优异,上面有人,就能平步青云。

只是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是唐毅要做的吗?

作为地方官,不能只是除弊,还要兴利!要做事情!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说别的,光是招降徐海,就弄得风风雨雨,还不一定有多少后续麻烦呢!

要想做事,难,太难!

唐毅苦苦思索了许久,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不会惹起任何争议的突破口,那就是办学!

自古以来,国人都重视教育,远的不说,就算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东北王张作霖还要拿出巨额经费去支持办学,每到教师节,换上长袍马褂,去学校给老师作揖行礼,孩子们交给你们了,未来都靠你们了。其他的军阀也大体如此,当然了教育出一堆文艺小清新,连枪炮都造不了,结果另说。

但是由此可知,办学是谁都不敢挑战的绝对真理!

要玩就玩大的,这是唐毅历来的信条。

光是杭州城就有百万人口,除掉钱塘和仁和两个附郭的县之外,还有七个县,统统算起来,人口几乎两百万。

人多,经济繁荣,读书人也就多。可杭州府学有多少名额呢,不多不少,四十名彛派氖龉闵还舶耸鋈耍匮Ц骷跎偈簿褪橇恕

府学加上县学,统统算起来,六百二十人,杭州的读书识字率要比一般地方高很多,就按照两成计算,两百万人,就有四十万读过书的。能有幸进入县学府学的,几乎是千分之一。其实不只是杭州,苏州,绍兴,徽州这些传统的科举死亡组,都是这个情况。

那有人要问,如果增加府学和县学的生员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有这种想法,只能说你图样图森破,大明有十三个省,无数落后的州县,如果东南随便增加生员数量,那么科举榜单就都是东南的了,久而久之,朝廷之上,也只能听到苏松浙江的口音了。

对于科举制来说,这几乎是无解的难题。

可是别忙,自从开海之后,唐毅就有了破解之道。

不是读书人众多,进不了府学县学,没法参加考试,没有出路吗?

市舶司需要人才啊!

每年几千万两,上亿两的货物往来,要多少账房先生,要多少精通估价的报关员?还要多少钱庄柜房的掌柜?

粗略算算,每年人才缺口就有一万人以上。

想要弥补缺口,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大兴教育,培育自己的人才。

唐毅在接见杭州士绅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出来。

“学校不能只为了科举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走科举的道路。东南商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各地广建蒙学,让幼童入学,经过三年启蒙教育,成绩好的,参加进士考试,能进入府学和县学深造最好,屡试不第,或者要养家糊口,无意科举的。可以进入专业学堂,顺利毕业之后,就可以到市舶司工作,或者给各个钱庄商行,充当管理人才,也算是一项体面的活计。”

唐毅笑眯眯说道:“眼下要建立三座学堂,首先是财经学院,培养账房先生的;第二座是翻译学院,培养通夷人才;第三是法学院,培养熟悉法律,典章制度的人才。总而言之,要因材施教,人尽其用。不同于八股科举,这些可都是精通实务的干才,是你们日后生意上的最好帮手,诸位要是觉得本官的主意还不错,就请广为宣传,我在这里,先拜托大家了。”

士绅们互相看了看,突然一起拜倒,激动地吼道:“大人仁德,我等代杭州百姓,拜谢大人了!”

第474章班底

一连跑了十几天,徐渭有了两大收获,第一就是他瘦了二十几斤,肚子小了一大圈,多余出来的皮深深坠下去,十分怪异,弄得他不得不狂做仰卧起坐,争取尽快让皮肤收回去。至于第二条,那就是徐渭不再恨了。

以往他都有那么一股子愤世嫉俗的味道,觉得自己最倒霉了,上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了。直到遇见唐毅,考上了进士,还得到嘉靖特赐,成为了庶吉士,清贵的翰林,徐渭总算是出了一口气。

就算这样,他的心里头也总是有个疙瘩儿。

这些日子跑下来,徐渭心里的刺儿消失的无影无踪不说,甚至还有些惭愧。

天下读书人何止千百万,老天爷给他一个聪明的头脑,让他能遇到钱德洪,王畿一般的名师,能有机会饱览群书,参加科举,已经算是幸运了。

就拿杭州来说,有多少读书读到头发都白了,连个秀才都考不上,一世的心血倾注在科举上,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不堪入目,参加一次会试,正常花费要超过一百两银子,就算童子试,购买时文,报名,笔墨纸砚,也要几两银子。

徐渭亲眼看到有人因为参加科举,把几代人的积蓄都花光了,一家人落魄无依,挤在可怜的草屋里,孩子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

那就放弃科举,另谋生路吧?

谈何容易,读了一辈子书,身体都坏了,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眼睛都花了,只能靠着写写算算过日子。

就连一些大家族,也不能免俗,明明对科举没有兴趣,却偏要逼着走科举的路子,父子闹翻,兄弟倾轧,里面的苦水就不用说了。

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读书人的出路太少了,除了皓首穷经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功名就是他们的一切!

而如今呢,总算有了改变的曙光。

唐毅提出扩大蒙学,筹建三大学堂,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那些没钱交束脩的贫苦人家,不用担心了,蒙学不收学费,还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三年时间,对于天资好的学生来说,足以完成识字的任务。有才情,有能力,就去考科举。没有的话,能考进三大学堂,好好读书,五年时间下来,学好了本事,足以出去找一个体面的工作。

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的生活。

财经、翻译、法律,三大学院,不止针对性强,培养出了的人才立刻能上手,而且招生规模大。

以财经学院为例,第一学期招生就有一千两百多人,除了正规的学制之外,还增设了成人教育,这个主要针对有一些经验的书吏、账房、文案等人员,他们的学制是一至三年,学成之后,能拿到毕业证书,身价大涨。而且凭着学历,还能参加市舶司的吏员选拔聘用考试,有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官。

这几乎就是在科举金色的大道之外,增加了一条银色的桥梁。经过一番宣传下来,岂止是杭州,就连其他地方都被惊动了。尤其是唐毅的老家苏州,读书人众多的绍兴,不少人写请愿书,联名上书胡宗宪和谭纶,纷纷要求比照杭州办理。

弄得胡宗宪一脑门子官司,唐毅,你的名字就叫麻烦!

走到哪里,都惹出一大堆的争议,到底想干什么,我还要全力对付王直呢,没空给你擦屁股。

胡宗宪把这些请愿书都送到了知府衙门,唐毅也没有料到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他思前想后,大规模办教育,能产生的效果绝对是惊人的,甚至有朝一日,会挑战一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也是长远布局的一环。

只是暂时还不宜弄得风风雨雨,而且大干快上,肯定会出问题,到时候砸了招牌,反而不美。

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