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保安-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伍开进了军营,有兵丁宣布百户大人要训话,全体到教场集合,兵丁们一边骂着百户吃错药,大冷的天训什么话,一边懒洋洋的走向了教场。众人站定却发现周围有火枪指向了他们,一个个立即交出了武器听从了保安队队员的安排。保安队马上控制了府库和粮仓,在城内居民还没意识到什么时县城已经易手。
张楚看着宋知县的粮仓,决定改变一下自己的计划,大宁县地势力险要,现在有了足够的粮食,完全可以坚守,为以后的行动提供支援。张楚立即写了信件,派人传递给朱秀才和何金,让何金拨出五十名优秀的队员,再在流民中招收五百青壮带到大宁来。
而他和杨标的队伍却也不停留,留下一百名队员守城,其他人又全数向隰县进发了。
第四十九章 三战三捷
张楚走的十分匆忙,队员们被告知除了武器和甲胄外其他的物资都留在大宁。轻装后的队伍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的行走着。张楚没有骑马和队员一样走在队伍中,征招来的骡马驼着武器和盔甲。
张楚一边走还一边大声的鼓励着队员们,队员们被激励起了斗志,努力的向前行走着,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在天完全黑下来时终于到达了隰县县城外。
张楚下令在隐蔽处扎营休息,并派出岗哨截断了大宁到隰县的道路。疲惫的士兵很快的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山中的鸟叫带来了朝阳,队员们经过一夜的休整已恢复了体力,吃过干粮之后整理着武器等待张楚下达进攻的命令。张楚在一个小山岗上紧张的注视着,见隰县城门已经打开,出入城的百姓开始增多了起来,时机到了他果断下令进攻。
张楚带头向着城门方向猛冲而去,队员们跟在后边狂奔,一时间大路上尘土飞扬。隰县守城的官兵发现城门外一伙人不要命的向他们跑来,而且都穿着百姓的衣服,心知不好,可能是乱民来抢城池了。带队的官军头目立即大喊关城门,这时正有几个推小车入城的乡民走到了城门洞中,官军一喊他们却推车向前用小车将城门洞堵死了,兵丁们大喊快离开,他们非但不离开,还掏出了火枪,砰砰几声枪响,靠近城门的几个官军当场被打死。城上的官军一看形势危急立即命人集结在一起由盾牌掩护着各城门口推进,反正门口贼人少推也能把他们推出城门外去,只要关上了城门,贼人想要再进来可就是痴心妄想。官军刚一接近,门洞内的一个乡民拉动了小车车把处的绳子,绑在小车前头的几个铁盒子伴着一声巨响喷射出了火光和浓烟,飞溅的铁沙将靠近的官军全部扫倒在地,后边的赶紧找地方闪避,不敢再上前。
就在官军犹豫的时候,城外跑得快的保安军队员已冲入了城门洞,推开小车向城里冲去,对于敢于上前拦截的官兵,他们先是一阵乒乒乓乓火枪射击,而后抽出钢刀无情的砍杀。官军惊恐的大叫着向城内逃去。保安军在后边紧紧追赶。保安军这次进城正好用灌这个词来形容,保安军象急速的溪水冲下山谷一样在城门处汇成一股然后涌入城内,顺着街道向城里漫延着,途中淹没了一切敢于阻挡的力量,最后又汇集到了军营和县衙前面。
军营中的官军听到城门口的声响知道有变,立即在百户的率领下向城门方向增援,迎面正和冲过来的保安军撞在一起,一阵乱枪打来,百户当场被打死,保安军又冲上来持刀狂砍,几个月没有发饷连饭都吃不饱的官军早已没有了战斗的力气,转身就逃,逃不掉就跪地求饶。
在县衙的方向,衙役们已关上了县衙的大门,却也无法阻挡保安军的前进,随着大六门轰然倒地扬起的尘土,保安军冲进了县衙,衙役们立即跪在地上求饶投降了。
知县大人吓得两腿发软,连逃跑的力量都没有了,当场当了俘虏。
张楚命人看押好俘虏,然后占领了府库和粮仓,保安军在城内不断的巡逻大声的宣传着,在官仓处召收人员加入保安军,加入马上就可以领到粮食。此时正值开春青黄不接时候,隰县的百姓也有许多家中已断了顿,半天的工夫就有五百多百姓加入了保安军,保安军一边招收一边整编,将新兵编入老兵的队伍之中。隰县的粮食物资都被集中了起来,各种大车牲畜和民夫被征招过来,在保安军的押送下向县开去,整个隰县几乎被清理个干净,沿途又不断有百姓领粮加入保安军,队伍不断的壮大,经过两天的行军保安军已壮大到近千人。
交口县中的官兵已发现了隰县方向和异常,当保安军开到城下时,城门已关闭,护城河上的路桥吊桥高高拉起,保安军在城外安下了营寨,当夜双都没有休息交口县内一片鸡飞狗跳,官军和衙役在城内到处抓丁抓夫,到城上加强防守,而保安军这方也点起了火把整夜的忙碌着,官军知道那一定是在赶制攻城的器具。
第二天保安军新兵在老兵的带领下在城下跑来跑去,吓得城上的官军不断的向知县报告城墙危急,要求增派人手。但保安军却没有进攻,害得官军白紧张了一天。
新的一天到来了,后边的物资已运到,张楚下令开始攻城,保安军的火炮首先响起,一颗颗的炮弹飞向城头,城上的官军开炮还击。第一轮炮火结束,官军的火炮再装填时,保安军阵中鼓声响起,保安军全军进攻,顶着城上飞下的箭雨,保安军抬着攻城器具冲到了护城河边,浮桥被搭了起来。城上的官军刚要放火烧浮桥,保安军的佛朗机火炮连续的响起来了,官军在城头之上被飞来的霰弹打的抬不起头来。人流涌过浮桥,到了城墙下一个个点头着火的酒壶扔了上来,火焰在城上四处升起,城楼受到了特殊的照顾,火比别处烧的更旺。云梯搭上了城墙,城外外的弓箭手也抵近城墙向上抛射着,攻城炸药包推进了城门洞,随着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保安军冲入了城内,喊杀声四起,然后又渐渐停止,交口县陷落了,有了占领隰县的经验,一切进行的更加迅速。肃清残敌,关押俘虏,收集物资,招收新兵,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断壮大的保安军队伍又向中阳县城开进了。当到达中阳时张楚手已有了两千多士兵还有大量的民夫运送着物资。
中阳县的知县张洪望着城外还不断开来的贼人两腿打颤,差一点从城墙之上掉下去。自己活了四十年看来要迎来生命中的一道坎。还好贼人并没有立即攻城,只是在城外调动来调动去,不知搞什么名堂,而城里只有二百多官军望着上千的贼人更不敢出城做战。就这样五天过去了。
此时的张楚已带着保安军的精锐和一些民夫在中阳县的北面,面对吕梁的方向构建战场。中阳县是在一条南北朝向的山谷中发展起来的,想要进入只有南方的交口方向和北方的吕梁方向。张楚在等,一是等后方物资的运达,一是等吕梁方向给中阳派出援兵,在围住中阳之初张楚就故意的将一些村民驱赶出中阳,让他们逃向了吕梁方向,吕梁应该会派兵增援中阳的,官军没有让张楚白等,五日后有探马来报吕梁出兵了。
近千名官军在孙千户的带领下向中阳开来。有逃难的民众报告说有一股贼人围困了平阳城,吕梁方面的各级官长不愿担丢城失地之罪,于是咬咬牙拿出钱粮,东拼西凑的聚拢了一千来官军,在孙千户的带领下向中阳开来。孙千户本不想出战,但武将在文官面前一点地位也没有,在被训斥一顿之后只能硬着头皮出发了。在进入通往中阳的山谷之后他的心里更是不安,连贼人是什么人,有多少都没弄清楚就强令出兵,真是一帮四六不懂的混蛋。向前派出的探马还没有回来,这些兵痞也越来越不想干活了。正胡思乱想间前方传来阵阵巨响,有兵丁急急忙忙的跑过来报告,前方的路被山石堵了,贼人正向官军打炮呢,已经死伤了不少弟兄。快向后撤出山谷,孙千户明白了自己的险恶处境。可队伍刚转身向后撤,后方山上许多的巨石滚下堵住了返回的路,有兵丁想过去搬开巨石,离巨石还很远很远就传来了爆炸声,地上竟然火光四起,兵丁被炸的倒了一地,在地上痛苦的惨叫着,后边的兵丁有断续想上前的,刚过去爆炸声又起,留下满地的伤兵无人敢去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后方火炮声和喊杀声越来越近,孙千户当机立断下令打起了白旗。
等待的果子吃到了嘴里,那么就剩下中阳了,张楚命令立即回军对付中阳。
第五十章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张楚下令打扫战场,将在吕梁方向道路上埋设的地雷起出。实际上在官军的归路上并没多少保安军的部队,只是埋设了很多延长县新生产的地雷。这种地雷比以前有了重大的进步,发火装置由火绳改成了燧石,可以长时间埋设了,不像以前过一会火绳烧没了也就失效了。没想到吓信了官军,直接的让官军全军投降了。
官军的俘虏被押送回了中阳县,经过城外时孙千户看着围城的保安军,心中更坚信自己树起白旗的决定是正确的。保安军在中阳县城外已有二千兵力,许多人正在操练,看着他们行动起来横成排竖成列,在鼓声和队长的号令中行动整齐化一,孙千户肯这是一只身经百战的强军,要真打起来一样多的官军都点占不到便宜,更何况自己的兵力要比贼人少很多呢,孙千户自己安慰自己,投降肯定是对的。
长长的俘虏队伍从中阳县城外走过,城墙上的官兵只是愣愣地看着没有人出声。
此时中阳县的知县张洪也在城墙之上,心情比其他人更复杂。这伙贼人来的快但攻城却拖拖拉拉,中阳县的官吏和兵丁看到了贼人到来全都登上城墙准备防守,张洪知县也做也了与城共存亡的心理准备。可是贼人这五天来只是在城下走来走去。却从未攻城。
大队的官军俘虏从城下走过,肯定是来援的官军打了败仗,贼人在几千人围城的情况下还能抽出兵力来打败来援的官军,说明贼人的实力不小。如果真的攻城的话,中阳县根本就守不住。可做为一个县的父母官守土有两责,如果丢了城池,即便不被贼人杀死,朝庭追究起来也是死罪。本以为坚持几天吕梁的官军过来贼人就会跑掉,看样子援军是被打败了,这几天看到贼人在城外堆积的物资越来越多,指望他们自行退走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拼死防守最终也是破城,也只是多造了些杀孽,贼人冲进城来肯定会报复那城中的百姓可就全完了。
而此时张楚不想再等了,决定给焦头烂额的知县加上一把火,命人找来孙千户。孙千户领会张楚的精神还是很快的,不一会就写好了劝降信,队员用箭将书信射入了城内。本来张洪知县已猜到了援军已战败的事,这封信彻底断了他加完待援的念头。
万般无奈之下张知县提笔回了一封信,为了照顾贼人的读书少,专门用白话写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受圣上所托,牧守一方,本应保境安民,但为使城中百姓免受刀兵之灾,我愿承担起贪生怕死的骂名,开城领死。但请放过城中百姓,望不抢掠,不杀人,以行仁义。
张楚接信后命人通知张知县立即出城投降,他已没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张洪知县无奈只能带领大小官员和官军出城投降。中阳县的百姓在惶恐中躲过了一次战火之灾。
战后的张楚比战时还要忙碌,为了能准备在中阳县的战斗,张楚一路疯狂的扩充了军队,只起了虚张声势的做用,真正的战斗力却没有提高多少。当务之急就是对部队进行整编,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所以张楚命少量的力量向吕梁方向戒备外,其他的部队都在中阳城内行训练强化纪律教育提高作战技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改造成合格的士兵。
又命令在大宁县的队伍分兵进入隰县和交口县驻守保证几县之间的联系,如遇大队官军入侵能起到预警的作用。
还好这几县都处在深山之中,大队的官军要想进攻十分的困难,只要卡住几处要道,就可以凭险坚守。
这也是张楚这次冒险的初衷,延长县没有一点坚守的可能,接下来陕西的灾荒会越来越严重,各路义军在陕西境内杀来杀去,各种猛人倍出,不是一般人能对付了的。义军过境之后杀抢一空,要想恢复行产需要一个漫长期的过程。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发展的余地。所以张楚被逼无奈才冒险过黄河入山西发展,他的力量在山西腹地根本占不住脚,只能在山西西部大山中的小县下手,先站住脚再寻求发展,至少在大批官军进攻延长县时有个退路。这几县虽然土地贫瘠但是矿产资源丰富,张楚想试试能不能从这方面入手,寻找新发展道路。要想建设中阳县当然要先问一下张洪知县这个地头蛇。
中阳县知县张洪被带到了张楚的面前,虽然他已经投降了张楚可仍拉不下脸来向张楚低头献媚。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张楚看这个张知县也挺有意思的,投降时并没有说留其狗命之类的话语,而是写上希望他不抢掠、不杀人。不知是读书读坏了脑子,还是真有那样的思想境界。
“你的家人都在什么地方?”张楚想念在他主动投降的份上,如果他家人都在官军的地盘就放了他,不让他的家人受到连累。
“我的家人都在中阳县,我前两年把他们都接了过来一起生活的。”张洪不知道他的回条葬送了他回到朝庭怀抱的最后机会。
“你在中阳县任上多长时间了。”
“已有五年了。”
“你治理中阳五年百姓的生活可有改善?”张楚的问话让张知县一时没法回答,说百姓生活变好了,明显在说谎。可要说这都是因为他治理不利,却也感到有些冤枉,自己刻苦攻读圣贤书十数载,得以金榜提名,却被派到中阳这个穷乡僻壤,还赶上连年的天灾要想作出成绩确实很难。
张楚见他不说话就继续说道:“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以你一个人对抗不了老天。说一说这个中阳县的情况吧。”
“这个中阳县地处群山之中,东南为高山林地,西北多有丘陵,可用来种粮的土地稀少,而且土地贫瘠,特别是这几年连年干旱连人畜的饮水都成问题。百姓生活的十分困苦。我也曾想过多种办法,却也不能让百姓过和更好,说起来也是十分的惭愧。”说到县中的情况张洪倒来了话,看起来他还真的关心过县内的问题,不是一个只知搜刮一番找路子升官走人的蛀虫。
“我决定再任命你为中阳县的知县,再给你几年的时间看看用我的办法治理中阳县。”
张楚的话让张知县的脸都绿了,开城投降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回到朝庭没准还能保性命。如果作了贼人的人知县那就怎么也说不清楚了,不但性命难保,就连家族都要受到到牵连。没准要被皇帝抓来灭九族了。
看着张洪变颜变色的脸,张楚明白他的心理,但读书人还是要利用起来的。“你自己选择吧,每个人都要工作养活自己,你也不能例外,想一想你还能干什么。你全家人都要工作领取食物,干得好就会得到的更多。你要是当这个雎没准还能为中阳县的百姓做些事情。”
看来贼人不想杀他,但也不会放他离去,自己要怎么办还起是个艰难的选择。
第五十一章 立足
张洪知县面对困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想办法将危害降到最小,有道是君子能曲能伸,开口说道:“我能为大王作事,但能不能不用我的真实姓名,而和其他人一样用一外号。”先保住命活下去再说。张楚知道他还是有所顾忌,也不想强人所难,说道:“不要叫我大王,叫我大帅就行了,你用什么名号你自己决定,不是为我做事,是为中阳县的百姓做事,往大了说是为大明的百姓做事,这也是你们读书人的梦想,只不过许多读书人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污染,忘了初心,我们不为一家一人的天下,要为天下苍生而做事。这些话有些远了,不还是说说怎么才能为中阳县的百姓做一些实事,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改善百姓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本应发展农业,鼓励耕种,多打粮食,百姓才能温饱,但中阳贫瘠的土地,干旱的环境让增加粮食产量比登天还难,我这几年也做过一些尝试,但都不成功。现在我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张洪多年火在中阳为官,对这里的情况还是很熟悉的。但他的思路还是跳不出旧有的经验和圣人之言的水平。“中阳的矿产怎么样。”张楚在后世的地理课上知道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的贮藏也很多,而吕梁地区是山西铁矿主要的贮藏地,就是不知中阳县怎么样。,“中阳的煤、铁、硫磺矿藏都有,特别是煤很多,不过煤开采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里薪柴满山都有,要比采煤划算。铁矿倒是有一此乡民在私自开采,但因财力弱小都是一些很小的采矿点。”张洪对自己管理的县内事务还是很清楚的。听到有人已经开采煤铁,张楚放下心来,以前虽知道山西煤炭贮量巨大,铁矿资源丰富,吕梁地区的铁矿贮量又占山西的大部分,完全能够支撑起保安军现阶段搞工业发展。派人去寻找又得耗费一些,这下好了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就行了,这又为张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张楚送走了张洪,来到了杨标的军营,军事是一切的基础,不能顶住官军的进攻,保卫建设的成果,再多的想法也实现不了。由于有了老队员的班底,训练进行起来顺利的多,老队员的训练模式经过张楚多次的改进现在已基本定型,朱秀才写的条例也分发下去了。训练已有了固定的模式,只要有老队员在就能自动的传承下去了,因此这几日的训练效果特别好,新队员的行动坐卧已有了军人的样子,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的改观,已越来越自信,这其中负责队员生活和思想怕副队长起了重要作用。杨标跟着张楚一小队一小队的观看队员的训练情况,队员们见到张楚都十分兴奋,训练更加认真,口号声喊的更加响亮。中阳之战后保安军的队伍空前壮大,新参加的的青壮就有二千多人,俘虏的官军还有一千来的人。张楚对队伍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减。只留下最优秀的一千五百人左右,其余的安排去矿山和作坊去作工,训练的强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分流出去的人员同样有了饭吃,还不用冒生命危险,也很满意。队伍的扩大使张楚深感人才的缺乏,原先的老队员几乎都成了队长小队长,但让他们独挡一面还是有差距。视察完了队伍张楚回到住处,一个人苦思冥想,这次拼了命了一路冲击,为保安军扩展了生存空间,但也引出了千头万绪的事情。穿越还真不是个轻松活,宅男的智商治理几县之地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空想不如实干,张楚决定好好干下去,自己不行还有明朝的能人,明朝末年出的猛人也是很多的,尽量的多拉一些过来,能改变这个社会一点是一点。怎么也不会比按原来的历史轨迹发展下去更糟。张楚立即命人通知延长方向,让朱秀才在延长县抽调人员,各部门除维持正常生产外所有的骨干都调到中阳来。保安军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中阳,将延长县的吴百户,李忠孝一家也送到中阳来。接下来和日子中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张楚利用从隰县、交口两县搜集来的物资在中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考察了中阳县的地形之后,张楚选定了几处险要之处设立了防御据点,建立起坚固的营垒,派兵驻守,可发以保中阳一时的安全。各种工厂的厂址也选定,这次张楚决定提高标准将原先的手工作坊建成具有后代工业雏形的工厂。十几天后中阳县的教场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保安军校正式成立了。张楚在后世的记忆使他说什么也不能放下校长这个职位。提起校长也是专属名称。电影电视的校长虽头发少点,但确实很帅。所以谁也抢不走保安军军校第一任校长的位置。不过张楚遗憾的是还真没有谁能胜任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一职,如果有这样的才一定要挖过来。吴百户被任命为军校的教务主任,负责全面的教学工作。由于人手实在紧张,军校只是实行每期一个月的短期轮训机制。学员都是从各队选出来表现优秀的小队长和士兵。学员已列队在教场上等候,张楚和杨标吴百户走上了高台,看着这些经过战争洗礼的战士感慨万千,几个月前他们还是普通的农民,因为饥荒而到处流浪,达官贵人和富户根本不管他们死活。而现在他们已成为了对自己前途充满希望而且还肩负着整个保安军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张楚面向队员行礼,队员齐刷刷的回礼民,张楚大声喊道:“百姓安危系于我身,百战百胜永保安宁。”队员们大声的回应着,张楚在演讲结束之时大声的宣布:“保安军校成立了。”历史牢记住了这一刻,保安军的将官从军校走出经立战争中血与火的考验,逐渐成长了起来,不断的传承着保安军的军不朽的魂。
第五十二章 遍布大明的人口贩子
中阳县各处的工厂建立了起来,煤矿和铁矿开工建设中。这几日张楚忙的不可开交,在县内到处跑着,调拨着各种物资和人员,不断的修改着先前的计划。缺人还是缺人,各处都在向张楚要人,张楚不是孙悟空,不会拨一把猴毛变出猴子来,当然变出猴子也没有用,张楚缺的上是人。人被逼急人时候就会出现急智,张楚在经过几天的头痛之后有了一个邪恶的挖人计划。
将近中午时分延安府的府学教室中,教授、训导都不在,秀才们有的独自看书,有几个扎在一起山南海北议论着,只有秀才郭西园独自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张纸片在默默的盘算着。
谈天的几个人终于发现了独坐在那里即不看书,又不参加大家议论的郭西园。有好事的开始口取笑道:“郭兄,在那里想什么呢,是不是又在想着什么发财的大计划?”
郭西园家境贫寒,一家人本来生活就很拮据,为了改变状况,郭西园拉下脸来用家中最后的一点钱投资经商,没想到经商也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钱没有赚到,反而赔进了家中最后一点的积蓄,眼看家中就要揭不开锅了,被同伴知道后常被以此取笑。每次听到取笑郭西园都会羞愧不已,今天却一反常态扬了扬手中的纸片说:“没错我正在研究一个发大财的计划。”
郭西园一反常话语引起大家的兴趣,都围过来听郭西园又准备怎么赔钱。
这几天有人找郭西园参加了一个据说叫培训的活动,在那里有人给他讲赚钱的法门,讲课的是他的一个亲戚,说是看他家境不好,特送他一个不用本钱还可以发财的机会。到今天为止那人已给他讲了六次课。
听完第1天的课,他模模糊糊,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听完第2天的课,他头晕眼花,心烦意乱,要不是看在亲戚的面子早就走掉了;
听完第3天的课,他稍微有点了解了,但是他感觉屁股坐的很疼了没心思听;
听完第4天的课,他想:哇,这个东西还能赚钱。
听完第5天的课,你已经心动了,终于明白这帮人在那里是为什么。
听完第6天的课,他突然发现前几天讲的都有了用处,要发财变得容易了,因为他只要简单的找三个人过来,不但自己有了工作,而且还能赚到两万两白银。天上终于掉馅饼!
所以今天郭西园说话变得底气十足。
秀才们拿过郭西园的纸片一看只见上面写满了数字、画着图表,还有一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众人齐声赞扬这首诗写的有气势,问郭西园这首诗是不是他写的。
“这是中阳县知县张洪大人的新作。”郭西园边回答边要回了纸片。
有人看到纸片上奇怪的图表问:“这又是什么?”
“你们听说过中阳大开发计划吗?”被同伴一问郭西园来了精神。开始口滔滔不绝的说道:“当今圣上勤政受民,见连年的天灾,不忍百姓受苦,特听取中阳县知县张洪的建议,拿出内库的银子实行中阳大开发计划。广招各地人才到中阳任职,每人每月给五两银子的工钱。如果去工作就有机会赚到三万两白银”
“郭兄想发财想疯了吧,每月五两,每年才六十两,要五百年才能赚到两万两白银,你能活到五百多岁?”其间有头脑灵活的嘲笑道。
郭西园并不气恼而是将手中的纸片铺在桌子上让大家观看
只见上面用大字写着:
“赚够三万两计划”
下面是一排数字
一,
三,
九
二十七,
八十一,
二百四十三,
七百二十九,
二千一百八十七,
六千五百六十,
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一。
众人看罢都不明白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郭西园解释道“这些数字就是你要赚到的钱。圣上为鼓励大家去中阳任职特别推出的奖励计划,你在任职之后,知县会发给你专门的空白推荐信,你要是介绍一个人到中阳就会奖励你一两银子,而他再介绍一个人会给你们两人每人一两银子,这样一直向下传,直到第十个人之后才不给奖励,你只要介绍三个人到中阳那么很快就会赚到两万两银子。”
“介绍十个人才十两银子,怎么介绍三个人就会有两万两?”秀才们还是不明白怎么赚的钱。
“关键就在介绍三个人这里,这三个人如果每人再介绍三个人,你的发财梦就实现了,也就是这些数字的做用。第一层是你,一个人,第二层三个人,第三层九个人以此类推。、到第十层时是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一人。你每人得一两的奖励奖金就是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一两,加上前面的奖励。你就会领到差点三万两的奖励,这时知县会补足差额奖励你三万两,并且奖金不是最后发而是到了中阳当月和你的工钱中一起发放,只要有人去你就有钱赚。实在不行不是还有每月五两银子的工钱吗,这可不比一个知县挣钱少。”
秀才们听后议论纷纷,还是有人不放心问道:“可那里去找那么多读书人呢?”
“不用都是读书人,只要你的亲朋好友中有能工巧匠一样算数。工匠在我们大明可多了去了,并且低贱的工匠到那里也给五两银子一个月工钱,还不都抢着去,这样他们即有了工作你又赚了钱,何乐而不为呢,这事不要到处传,知道的人多了,咱们去晚了就赚不到钱了。”郭西园想起了亲戚的叮嘱,最后补充到。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