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骨(我是)-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城一席话说完,军帐中一时陷入了沉默,诸将,包括李广和李敢,无不是一脸沉思的神色。虽说秦城先前也跟李广谈论过发展骑兵的依据,但是当时之言,毕竟没有如今这般全面透彻。一时之间,李广只觉得秦城所言,发人深省。
半响,一个重步兵校尉率先开口,语气颇为不善:“照秦郎所言,击灭匈奴,只要骑兵即可,如此说来,我步兵岂不是要在军中销声匿迹了?但是秦郎不要忘了,此番大战匈奴,我等重步兵也是功不可没。姑且不论葫芦肚的大阵,仅是北门抢夺城门控制权之战,我重步兵就是顶梁柱!”
“哦?”秦城一挑眉,缓缓道:“如此敢问将军,葫芦肚之战与北门之战时,将军在何处?”
秦城记得清楚,北门之战时,李广部下的重步兵就已经只剩下了两百之众,而当时,却没有一个校尉。想来当时李广部下的重步兵校尉,在葫芦肚便是已经战死了。因此秦城才会有有此一问。
“这……本将当时虽然未跟随将军作战,但是对此次大战的细节,本将却是了解的很清楚。”重步兵校尉道,当时他跟的是副将李息一路,自然也就不可能参与葫芦肚和北门大战了。
“将军未亲临现场,出此之言倒是情有可原了。”秦城笑道,言辞毫不客气,他也知道此时不是谦虚客套的时候,“当时,将军率领我等在葫芦肚迎敌,用的乃是李牧当年所创之军法大阵,但是即便如此,我等在面对同样数量的匈奴时,也未曾正面击败匈奴,更不说后来匈奴骑兵从侧后袭阵。将军方才所言,却是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在下冒昧一言,将军岂不闻当时我等步兵在骑兵的掩护下后退时,白白葬送了多少性命?而骑兵兄弟为了掩护我等后退,又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在下斗胆问将军,若是当时不是离山口很近,我等步兵又何如保存得住?将军方才说北门大战,在下就更加不能苟同了,且不论下次匈奴人会不会与我汉军军阵正面硬战,难道将军认为匈奴骑兵下次还会再此在城门前与我等鏖战么?若是没有了城门的有利地形,我军又当如何?”
说到最后,秦城一字一顿,言语中竟然有了质问的语气,眼睛直直的看着对方,丝毫不避讳自己的下级身份。
那重步兵校尉被秦城步步紧逼的追问,自知理亏,额头上已经冒出了汗珠。这其实也怪不得他,毕竟是重步兵校尉,军中要是真大力发展骑兵,无论是重步兵兵的员和还是地位,都将大幅度下降,他要是一点儿表示都没有,那倒真是软蛋了。
虽然秦城也知道这点,但是为了骑兵的发展,他也没有退步的余地,因而只能将话说的重些。
“那以秦郎所言,军中大力发展骑兵,我车兵和步兵又当如何?秦郎所言,是否有忽略兵种协同作战之功用的意思?”这次却是李息问道。
“方才说大力发展骑兵,并不是全盘否定其他兵种。骑兵发挥主要功用毋庸置疑,但若是彻底摒弃其他兵种却是失之偏颇了。”秦城道。
秦城想起,当年(当然按照现在的历史轨迹发展,很可能没有当年了)卫青大败匈奴伊稚斜单于主力的时候,可不是光用了骑兵,车兵和步兵也在那场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要是将卫青和霍去病相比较,霍去病的战法虽然斩获大,战功显赫,但是必须依靠绝对的骑兵精锐力量,而且自身的伤亡也大,卫青在用霍去病挑选剩下的骑兵跟伊稚斜决战的时候,合理运用了其他兵种的配合,不仅大败了伊稚斜主力,同时伤亡也比霍去病小得多,不过战果也就没有霍去病那么显赫了,也不能像霍去病那样,几次深入匈奴境内几千里长途奔袭,来无影去无踪。
“大汉边境线绵长,边郡地区地形复杂,若是仅有骑兵,也是不妥的,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在某些情况下依然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是深入匈奴境内作战,若是骑兵战力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战略指挥不出彩,兵种的协同作战也是必要的补充。只不过,要战胜匈奴骑兵,我大汉骑兵必须是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兵种,则更多的是配合作战。”秦城道,脑海中浮现出穿越前记忆中霍去病征战和卫青征战时的不同场景。
“如此说来,本将心中便也有数了些,不过秦郎提到的以骑兵为主力的各兵种配合作战,之前却是没有先例,我等贸然尝试,恐怕难以行得妥当,到时要是得不偿失,反倒不美。对此,不知秦郎心中可有章法?”李息沉吟着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他这么一说,却是在无行中把秦城推到了战术改革的最前沿,要他统领兵种改革事务了。
秦城微微一笑,道:“不废不立,汉军骑兵主力作战,对我等而言陌生,对匈奴而言也陌生,将军焉知我们便不能取胜?况且新事物的出现,总是要一步步探索的,不探索,无以有章法,怕失败,无以有成功。在下心中有没有章法不重要,诸位心中有没有章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诸位有没有信心和决心探索出这章法。若非如此,妄谈击灭匈奴,未免异想天开了些。”
秦城此话一出,在场的诸将心中莫不一震。平心而论,秦城的这番话说得字字珠玑,却又字字真理,在场的诸将哪个不是在愤恨匈奴,击杀匈奴的过程上成长起来的,见多了边郡被匈奴军队破坏的模样,这些军中汉子哪个心中不想扭转乾坤,一雪前耻?现在秦城说出了方向,也摆明了策略,诸将莫不心动。
一时间,场中再次陷入了沉默。各个面露沉思之色。
第三十九章 十八什的兄弟们
短暂的沉默之后,众将军先后又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不少都涉及到军营中一些细节,对此秦城所知自然是有限,不过秦城心中明白,发展骑兵乃是击败匈奴的唯一道路。抓住了这点,虽说有些问题秦城回答的不是很完善,总归是挑不出毛病。
而且秦城也知道。彼时长安方面,应该也开始了大规模发展骑兵的步伐。若是按照之前的历史轨迹发展,秦城记得好像是在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就发骑兵四路,共四万人出征匈奴,也正是那一战,让年纪轻轻的卫青走进了历史的视野。
诸将虽然奇怪,秦城一介布衣,又没有出众的家世,怎么就对此事知晓的如此详细,如此深刻的见识,就是世家大族中培养的后生拍马也赶不上,但是事实摆在面前,诸将也都忙着思量当下的问题,权衡发展骑兵的利弊,一时也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心中也只能想着秦城是身穷志不穷,联系到秦城在这次大战中的表现,可见其对兵法应当是苦读过的。想到这层,诸将不由得将目光对向了一边的李敢,心中不由得想到这李敢可是将军的儿子,按理说应当是将门虎子才对,怎么对这件这么重大的事情就没有看法呢?
李敢心中对秦城一个乡下小子有如此见识本就不服,此刻看到诸将有意无意中都拿眼神瞟自己,心中对诸将的想法自然知晓个大概,当下恨不得骂出来:妈的,你们看什么看?老子比你们还纳闷呢!
“兵种改制千头万绪,其中牵扯的方方面面极是复杂,可以说困难重重,一步不慎都有可能满盘皆输。马匹,军备,兵员,cāo练等等无一不是工程浩大,诸多事宜,实非以我一边郡之力便能解决,诸将若是不怕艰难困苦,愿意使其玉汝于成,本将即刻奏书陛下,请陛下圣裁……”一直不发一言的李广,见诸将都在沉思,不失时机道。
听了李广之言,秦城心中一动,暗道好你个李广,想不到你这种实诚老头也有耍心眼的时候,这兵种改制最为困难的地方被你如此一说,无疑等于堵住了众人想要以此为借口作难的口子,你这明着是让大家考虑清楚,实则是激将嘛!不过,看来你也是认识到了发展骑兵的重要性,有些迫不及待了!
想到这点,秦城的嘴角微微翘了翘。
“我等,悉听将军将令。”诸将此时无不钦服,纷纷抱拳道。
“既然如此,本将即刻便上书陛下。”众人争论终于有了结果,其实是诸将和秦城的辩论终于有了结果,李广心中也是松了口气。打了半辈子的仗,一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在终于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李广心中也是一阵激动。“秦郎这次大战功劳甚大,此番又提出了如此见解,真乃是后生可畏,今日秦郎回营,诸将与我一起为秦郎庆功痛饮一番!我大汉军中若是多几个如秦郎这般的后生,击灭匈奴,便指日可待了!”
“将军所言甚是,若是我家犬儿有秦郎一半风采,我这把老骨头也可以安享晚年了!”
“哈哈,若是我家生的是女儿,定要嫁与秦郎为妻!”
“哈哈哈哈……”
……
诸将在一起热闹了一阵,李广便吩咐大伙儿各自散去。毕竟大战刚过,军营中的各项事务自然是多如牛毛,在诸将散去之前,李广只是说让大伙儿晚上再来与秦郎相聚,众将也都应了诺。
遣散了众将,李广将秦城留了下来。经过上次大战,两人的私交情谊也深厚了不少,这会儿将秦城留下来,却是简单的闲谈。
李广赏识秦城,这自然毋庸置疑,见识到秦城的才华,李广也想重用秦城,而秦城此时也必须依附于李广,如此才能在军中站稳脚跟,图谋以后的发展,两人的感情拉近一些对秦城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这一老一少一拍即合,有说有笑,完全没有察觉时间的流逝。两人聊得畅快,可是苦了一旁站着的李敢。李敢虽然被李广放在军中磨练,也顶了个“少将军”的名头,但是因为李敢之前并没有战功,所以李广给他在军中安置的职位也只是个亲兵。作为亲兵,李敢自然就没有理由推脱说自己尚有事务要处理就离开,所以他便只能一直在旁边站着。他本就不服秦城,这会儿还要忍受自家老爹与人家亲近,心中自然不爽,却也只能干忍着,所以即便期间李敢如厕了好几回,这脸色却是越来越差。李广倒好像是打定了注意让李敢在一旁干站着一般,与秦城说着话,不让李敢有插嘴的机会,却也不让李敢离开。
“此番养伤的时候,你可有回家看过?”李广问道。
“属下有伤在身,虽说已无大碍,但是一旦回去,还是怕家姐担心,家姐自小对属下疼爱有加,要说服她不担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属下便就绝了回家的心思。”秦城见李广问起这茬,便胡乱编排着理由,应付过去。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不能。要说自己这个穿越的身份要瞒过别人倒还轻松,即便要敷衍有些人有些困难,但终究是可以敷衍过去,不过是要瞒过照顾了“秦城”十几年的自家姐姐,秦城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所以他还是决定先拖着。
“秦郎自小读过的兵法可是不少吧?”又闲扯了一阵,李广说道,“李敢自小也看过几本兵书,只是用起来不如你这般灵活,你这几日也没什么事情,要是有空,倒可以跟他谈论一些,权当是消遣。他不喜我这老头子,想来年青人在一起交流起来总是比较自在一些……往后这乾桑城的军队,还得由你们撑起……”
“属下哪里读过多少兵书……”秦城答道,话说出口又觉得不妥,虽说自己这般说是大实话,但是李广肯定不会信,便道:“若是少将军愿意,属下倒想向少将军请教。”
“没什么请教与不请教的,李敢倒是想见识见识秦郎读的什么兵法……”李敢等了半天,终于等到了自己可以说话的机会,语气有些急切。
“闭嘴!”李广头也不回的呵斥道,“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儿!”
李广此话一说,李敢的脸顿时憋得通红,欲言又止,心中的愤恨无以发泄,便将握着长刀刀柄的左手重重甩了一下。
秦城只觉得好笑,什么时候自己跟李广说话时,李敢没有了插话的份儿了。
两人又谈论了许久,直到秦城借口说要回十八什营房探望一下伍大亮,李广这才放他离开。
秦城出了营房,李敢这才重重哼了一声,不平道:“父亲,你怎么就如此看重这小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的……”
“给我闭嘴!”李广骂道,看向李敢的眼神好像恨不得一脚踹死他,“你给我记住,秦郎之才,远在你之上,秦郎日后的成就,也定然远在你之上。你不要不服,你自己掂量掂量你们在这次大战中的表现,看我有没有说错。古人云见贤思齐,你给老子把你的性子收敛起来,好好跟人家学学!”
说完,李广不理会李敢,往营房后面去了。
“不就是个土包子么,一次运气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李敢在后面嘟囔道,“下次出征,我一定胜过他!”
……
还没到十八什的营房,秦城便看见了伍大亮,他和董褚一起蹲在一个小土包上面,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大亮,董褚!”秦城走过去,向他们喊道。
“什长?!”
“军侯?!”
伍大亮和董褚一起转过头,看见秦城,都是惊异的叫出了声,只不过两人称呼有些不一样而已。
“什长,你……你终于回来了?”伍大亮一跳而起,奔到秦城面前,一脸惊喜,“什长你的伤可痊愈了?”
“痊愈了。”秦城笑道,一只手重重的拍在伍大亮的肩膀上,“如何,你的伤也没有大碍了吧?”
“属下那点伤,算不得什么,都是蹭破点儿皮,养了几天就都无恙了!”伍大亮呵呵笑道,笑了两声,好像想到什么,脸色一变,顿时严肃起来,在秦城面前一下子就给拜倒了下去,声音也瞬间有些哽咽了,“属下无能,连累什长相救,差点儿陷什长于绝境,属下该死!”
秦城被伍大亮这突然的大礼弄的呆了呆,听了伍大亮的话,赶紧将他扶起,道:“你我既是同泽,上了战场自然是性命相托,救你,于情我义不容辞,于职责我更加责无旁贷,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况且你和董褚先前就救了我一命,我还没谢你们呢!”
“军侯莫要这般说,你的性命可比我们珍贵得多。”董褚不好意思道。
“你这是什么话?我的命是命,你等的命便不是命么?性命哪有贵贱之分,以后切记不能有这种想法!”秦城板着脸教训董褚道。
“诺,属下以后再也不敢了。”董褚应道。
“好了,跟我说话无需如此客气,私下里我们就不要顾及上下级之分了,大家都是兄弟,不要弄生分了。”秦城见董褚回答的有板有眼的,便如是道,十八什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发迹基本,其他很多东西他可以不放进心里,但是十八什,却是早已经进了他的心,所以他不愿看到十八什的弟兄们跟自己的关系只是死板僵硬的上下级关系。
“属下谨遵军侯吩咐……”董褚习惯性的抢先道,见秦城和伍大亮都一脸鄙视的看着他,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赔笑道:“秦兄说的是,我等也认为该当如此,呵呵。”
“是了,此番出征,我什中总共生还五人,其他两人现在何处?”秦城问道。
“都在营房猫着呢,什……秦兄弟想去看看?”伍大亮说道。
“走吧,都是一个什的兄弟,能活下来都不容易,大伙儿今天好好聊聊!”
之后秦城便去了十八什的营房,那剩下的两名军士见了秦城,脸上都有钦佩之色,秦城不管这些,与他们插科打诨聊了半响。期间这两人在称呼秦城为什长或者军侯的时候,都被董褚给骂了回去,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对他们说,以后就叫秦兄,不准叫什么什长军侯了。秦城给了董褚一脚,骂道你这副臭德行是不是准备让他们叫你大爷?
众人热闹了一阵,见天色已晚,伍大亮本想留秦城跟他们一起用餐,但想到秦城现在的身份恐怕不会再吃那些一般的军食,一时有些支支吾吾。秦城看出了他的意思,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自个儿待会儿还要陪将军,以后再跟大伙儿一起。伍大亮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也没有说什么。
临走的时候,秦城本来是想给众人透露一些骑兵的事宜,让他们做好兵种转换的准备,但是想到这事儿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陛下批准不批准还没有个准头,也就索性作罢,只叫众人当下莫要疏忽了训练。
当晚李广等军营中的高级将领,自是为秦城摆了一场宴席。席间秦城自然是唯一的主角,被灌了不少酒。不过有了上次跟白馨歆拼酒的经验,秦城这次也不敢喝的太过。
热闹了半夜,直到凌晨,诸将方才散去。
此后,秦城在军营无所事事了几天,长安来的大臣也终于到了乾桑城军营。
第四十章 初见卫青(已修改)
乾桑城,郡守府。
当秦城猫在迎接队伍的最后面听得李广和长安使臣的谈话时,心中很是震动了半响,他没有料到汉武帝刘彻会派此人前来上谷。虽说乾桑城此番大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若是纯粹的表彰战功,封赏有功将士的话,却是没有必要将此人派遣来。秦城毕竟是在二十一世纪生活了三十来年的人,知道此时此人在汉武帝刘彻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可以说,刘彻整个击灭匈奴的希望都和此人分不开,此人成功,则是刘彻成功,此人失败,则刘彻的对匈战争政策也会面临着流产的危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对匈关系如此敏感、对匈战争准备如此紧迫的时候,不在长安尽心尽力训练zhōng yāng骑兵,却跑到乾桑城这边郡地方来,绝对不会是简单的为了上次那场大战而已。
此人,卫青。
卫青跟李广打了个照面,便在乾桑城一干高级将领和官吏的簇拥中,径直进了郡守府正厅,在正厅中间面对众人站定后,从旁边一军士手中接过一片御用锦帛,不动声色的打开,便照着念了起来。
“今秋,匈奴左贤王率部侵袭我大汉边境,烧杀抢掠无度,横行代郡、上谷、渔阳三郡,实为我大汉之奇耻大辱。幸得上谷郡守李广,率军万余,出战匈奴,两日鏖战,斩首五千余,斩杀匈奴左骨都侯,击退匈奴,扬我大汉军威,护我大汉百姓,实为大功一件,不能不赏。今,寡人封赏如下:上谷郡守兼主将李广,出战及时,调度有方,领军大败匈奴,封关内侯,食邑二百户!重步兵秦城,斩杀匈奴左骨都侯,护卫黄旗,斩首一十五,英勇无双,领少上造爵!轻步兵校尉李中继,领兵伏击匈奴左贤王,斩首三千,晋少上造爵……骑兵校尉纪铸,身先士卒,斩首三十,晋右更爵……骑兵乐毅,斩首二十有七,领五大夫爵……其余人等,凡有建功,皆有封赏!”
长长的封赏名单,卫青换了锦帛,又换了一个竹简又一个竹简,念了足足一刻钟,总算将主要的封赏名单念完。
此时待在正厅中的军队一干将领,有跟着李广立了功,得了爵的,听到念到自己的名字,无不是喜上眉梢,那些跟着李息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的,这会儿只能干瞪眼,心中盘下次该如何如何。
秦城心中不知少上造是个什么样品阶的爵位,但是感受着诸将羡慕的眼神,估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过当他最先听到李广被封为关内侯的时候,心脏还是免不了抽动了一下。现代人稍微对历史熟悉点的都知道,李广空有飞将军的威名,穷其一生,却没有被封侯!汉武帝一朝,封侯者多如过江之鳞,却偏偏没有李广。而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侯的原因,历来也为后人所不解、所争论,凡此种种,几乎无人不对李广惋惜。秦城没有想到,自己刚穿越到这个时代,就改变了一些小小的历史,这李广一生没有封侯的遗憾,也终于因为自己而不复存在!不仅如此,李广现在被封侯,恐怕也是汉武帝一朝,最早封侯的将军了吧。如此说来,李广不仅不会再在历史上留下一个遗憾,说不得还会留下一个佳话!想到这里,秦城不由得翘了翘嘴角。
卫青先处理完了公事,一直肃然的脸庞脸这才笑了起来,大步走到李广面前,恭贺道:“恭喜李将军,有汉一代,除了高祖当年,您可是第一个封侯的将军,李将军英勇,果然是不减当年!我等,都是佩服的紧啊!”
“卫将军谬赞了,本将这一把老骨头,能有今日,一是众将士个个英勇,作战悍不畏死,二是陛下惦记,要说封侯,我李广实在是受之有愧啊!”李广说道,言语中没有丝毫傲慢之色,仿佛封侯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特别兴奋的事。
“李将军何必谦逊,此番大败匈奴左贤王,乃是有汉以来最为恢弘一次胜利,陛下极为高兴,要不是诸多事务缠身,陛下还跟我等提起,要来亲自来恭贺李将军!在长安的时候,在下可是没少被陛下鞭策,让我来向李将军好生学习一番!”卫青道。
“要是如此,老夫实是不敢当。”李广叹道,“此番出征,老夫领军五千,战事结束时,方剩千人,四千将士洒尽了鲜血,老夫却在此受此重赏,于心何安哪!”
李广这话说的真诚,李广只当他是谦逊,和诸将共同宽慰了一番。
“此番出战,斩杀匈奴左骨都侯,护卫黄旗的秦郎,可在这里?”卫青和李广说了一阵话,便问道。
“秦郎,来见过卫将军。”李广向秦城招呼道。
“小卒秦城,见过卫将军。”秦城上前几步,在卫青面前行礼道。
“你就是秦郎?”卫青见到秦城,愣了一愣,仿佛是没想到斩杀匈奴左骨都侯,立下如此大功的秦城竟是这般与自己相仿的年纪,甚至比自己还要年轻,“秦郎此番立下如此战功,可是羡煞我等了!”
“卫将军谬赞了,小卒只不过是侥幸而已。”秦城不轻不重道。
“侥幸?秦郎何必如此谦虚!”卫青正色道,“秦郎此战之功,已经传遍了南北军,众将士无不以秦郎为楷模。若说李将军此时已是军中神话,秦郎便是众将士渴望超越的目标,大丈夫立于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秦郎与我等莫不应该如此,这也正是陛下希望看到的军人志气!秦城既是有如此本事,我等不及,秦郎自当为陛下分忧才是。”
秦城微微一笑,拜道:“卫将军如此说,倒是秦城妄自菲薄了。”
卫青是什么样的人物秦城还是有底的,汉武帝一代,卫青是出战匈奴的第一名将,此时也是刘彻面前的军中第一红人。如果说当初汉武帝刘彻出击匈奴的四路骑兵中,没有卫青的胜利的话,刘彻的对匈奴的战争政策恐怕就在朝堂上站不住脚跟了。
彼时董仲舒虽然已经向刘彻献上了《天人三策》,差不多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在汉朝延续了六七十年的黄老学说,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汉武帝要废先王之政,出兵击灭匈奴,朝堂上习惯了和亲政策的大臣们,自然是会给刘彻不少阻力。刘彻借助前两年的马邑之围成功将军权握在了手中,这也使得他得以在长安大练骑兵。但是匈奴人六七十年来带给汉朝朝堂的压迫性影响,使得很多人对能够击败匈奴一直抱着悲观态度。匈奴骑兵的强悍,尤其是高祖时期白登之围留下的心理阴影,使得这些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匈奴骑兵是汉军所不能战胜的。
也就是在这时,李广率领着边郡万余汉军将士大败了匈奴左贤王的万五骑兵,虽说最后要不是公孙贺救援的及时,李广很可能已经城破人亡了,但是现实就是李广胜了,而且还是斩首五千的大胜,这对刘彻来说,无异于打了一针鸡血,太具有振奋作用了。本来刘彻将出击匈奴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安训练出来的骑兵上,如此三五年之后,再出击匈奴,只要能有一场胜利,就如当年卫青所取得的胜利一样,刘彻就能将他的对匈战争政策执行下去了。
而现在,在刘彻的zhōng yāng骑兵还没有练成之际,李广以边郡之力,大败匈奴左贤王,这在让刘彻惊喜之际,也使得他的对匈战争政策能够更加有力的走下去。所以,刘彻对李广此番行动的赞赏,绝对不是一个关内侯就能完全表达的。
秦城这边一边跟卫青和李广说着话,心中一直在盘算着刘彻将卫青派来上谷的用意,想到了这些,心中也就猜到了个大概,若果真如此的话,只怕卫青这次在乾桑城还有得一些时间停留。
对于秦城而言,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了。如果说李广是封疆大吏的话,卫青就是zhōng yāng核心高层了,依托李广,秦城可以在地方立足,获得资历,那么交好卫青,就可以为自己以后进入长安,进入核心层打下一个不错的铺垫。
第四十一章 卫青勘营
卫青来了这乾桑城,在郡守府念完了刘彻的封赏令,便提出要去乾桑城军营,看看乾桑城这支能够大胜匈奴的汉军。对此李广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也就领着卫青去了。当然,李广也不会无聊到事先让军营准备个什么欢迎仪式或者什么团体cāo练来迎接卫青的检验。卫青到了乾桑城军营后,便如同初哥儿逛窑子,瞬间将李广等人忘在了脑外。很认真的开始四处打量,每一件事物看的很是仔细,很是认真,也不询问身边的乾桑城诸位将军,自己看的不亦乐乎。那副认真的神态,如同要记住军营中的每一把长刀每一件长戟的样子一样。当然,至于他这般看能看出什么东西来,跟在他后面的秦城和李广自然是不会关心的。倒是后来,卫青跟军营的普通戍卒交谈了不少,涉及的东西方方面面。不过都是些这些戍卒能够轻易回答的,不会为难他们。看完了军营,问候完了戍卒,卫青又查看了军营的军械库。一些普通至极的军械,卫青都看的很仔细,不肯错过一个细节,不时将手贴上去抚摸一番,甚至还拿起来嗅一嗅。秦城看着卫青眉头紧皱,一脸认真的样子,心中暗自好笑,卫青如果企图从这里面找到一些乾桑城战胜匈奴的凭借或者蛛丝马迹的话,秦城只能说,想法很全面。
卫青自顾自的在军营中转悠,极少跟李广说些什么。要了解一个军营的真是面貌,作为一个专业人士,自己看一圈,总是比被人家口中说的要真实的多。李广在一旁跟着卫青在军营中转悠,卫青不说话,他也不说什么,心中虽然奇怪,但心中也想到了卫青这么做的大概意思,也就索性不多言。卫青这一番转悠,也将下午饭的时间错过了,不过卫青倒好像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似的,也不管其他人跟在他后面无所事事是什么想法,自己倒是怡然自得。
大半天的时间过后,卫青总算是把军营晃荡了个七七八八,抬头一看天,才发现时辰不早了,回头一看,发现后面跟着密密麻麻一大堆的人,愣了一下,向李广道:“实在是抱歉,在下一时忘了时辰,耽误了诸位将军这么久,诸位将军着实没有必要陪着在下,在下自行在这看看便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