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象升听了他们的对话,略微一想,对马祥麟道:“马指挥使,勤王军的骑军到什么地方了?”

马祥麟一听,露出一丝不屑,回答卢象升道:“他们被建虏杀得大败,现在在步军的保护下往这里而来。”

几个人听得大吃一惊,连忙问具体的情况,马祥麟就把他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给这几位听。

钟进卫一听完,连骂蠢蛋,如果一开始就攻击,凭着兵力优势,建虏又很疲倦,应该能轻松拿下才对。

就在他骂人的时候,有民壮叫喊起来,他抬头一看,明军主力终于出现在视野内了。

再说孙承宗接到报信后喜出望外,当即下令全军加速,所以很快就赶了过来。

他见关口这片区域尸体遍地,又是狭长的一条路,就下令在山脚这边找地方扎营,自己则带着将领们前来清水明月关。

当孙承宗到达清水明月关的时候,钟进卫已经带着城头的人迎了出来。

“你啊你,真是胆大包天,敢以区区八百人就来断七千多建虏的后路!”孙承宗一见面,就笑着责怪钟进卫道。

“见过监军。”孙承宗后面的将领看到钟进卫,连忙行礼道。

钟进卫对这些将领在人多势众之下还能惨败给疲惫的建虏,心里很不满意,就只是点头应付下,然后回应孙承宗的话道:“这不是没事么,这群建虏在关内所犯之罪罄竹难书,如果不让他们付出代价,何以向关内的百姓交代!”

孙承宗一听,心中微微有点惭愧,然后他又问道:“老夫见一地的建虏尸体,不知战果如何?”

钟进卫微微一笑,下巴冲卢象升一抬,把这个报战果的荣誉让给卢象升来说。

孙承宗身后的将领们都好奇地看着卢象升,不知道这些民壮到底杀了多少建虏。

卢象升跨前一步,抱拳禀告道:“报本兵,我部战死二百一十三人,伤一百五十六人。共斩杀建虏一千五百六十七名,毁投石车三台,抢得投石车三台,另生擒奴酋爱新觉罗…阿敏。”

孙承宗和他身后的将领们听着卢象升禀告战果,越听越吃惊,如此悬殊比例,反而杀了那么建虏,这可是大明从未有过之事啊!

然后又听到说他们竟然生擒了奴酋爱新觉罗…阿敏,更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说前面杀死建虏的人数还可能夸张,那生擒奴酋这事是不能作假的。

孙承宗上前一把抓住卢象升的手问道:“你说生擒了奴酋爱新觉罗…阿敏?”

钟进卫看着这些面显惊容的人,内心有点自豪,假装平静地替卢象升回答道:“正是,就关在城里。”

“走,去看看。”孙承宗有点失态,急切地道。

“大舅子,前头带路。”钟进卫吩咐阎应元道。

于是,阎应元领着这些新来的明军高级将领们走回城里。

到了城内后,明军的高级将领发现城内有个角落堆满了建虏的尸体,心中暗自吃惊,看来这杀敌数目怕也没有一丝虚报。

孙承宗也看到了,不过他的想法和将领们不一样,他想得是清水明月关内外都发生了激烈地战斗,建虏如此多的人都攻进了关内,还被中兴侯给守住了,真是一个奇迹。

当阿敏见到如此众多的明军将领时,知道已方不是被灭就是跑了,一下心若死灰。

他任由明军将领们把他当猴子一样参观,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孙承宗对建虏的八大贝勒自然是认识的,不但战场上多次交锋,他还看过这些奴酋的画像。虽然眼前之人一脸老态,但还是能看得出来正是建虏所谓四大贝勒之一,爱新觉罗…阿敏。

一群人参观完了阿敏之后,走出了关押之所。

城内已经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议事,就索性来到了城头之上。

孙承宗刚要说话之时,传信兵来报山海关朱敏领军赶到。

不一会,朱敏面带惊容地上了城头,显然也为满地的建虏尸体所惊,他向孙承宗和钟进卫禀告道:“末将奉军令带骑军一千,步军五千前来杀奴。”

钟进卫一听,对孙承宗道:“建虏往西逃窜,不知道北路军是否和你会师了?”

孙承宗摇摇头道:“今日一早接报他们收复了遵化、三屯营,正在往这边赶来。”

“那我们应该派骑军追下去,还有多少骑军能用?”钟进卫问道。

中兴侯说这话,显然是已经知道骑军兵败的消息了,相比清水明月关的战果,孙承宗身后的那些将领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孙承宗心中暗自一叹,然后说道:“目前应该还能出战一万左右的骑军。”

“报本兵,建虏已成强弩之末,下官愿和骑军一起前往追杀建虏。”卢象升忽然请战道。

“是啊,估计北路军挡不住西逃的建虏,必须派出骑军追击。”钟进卫也说道。

孙承宗略一沉吟,然后发布命令道:“秦良玉何在?”

“末将在。”秦良玉出列抱拳请命。

“着你领本部骑军,并各路能战之骑军,由你指挥,追杀建虏。”孙承宗命令道。

“末将遵命。”秦良玉大声道,她见卢象升的民壮军都能杀这么多建虏,早已按捺不住,孙承宗如果晚点叫她,她也会出来请命了。

孙承宗又对身后的一群总兵道:“你们就不用去了,只需派剩余能战之军听秦总兵号令即可。”

他是为了预防这些总兵仗着和秦良玉同级,不听号令或者抢功,因此才有此一说。

这些将领刚惨败过一次,还不知道本兵和朝廷如何处罚他们,因此不敢违背孙承宗的意思,连忙让亲兵协同秦良玉去调兵。

于是,秦良玉率领剩余能战的骑军往西追了下去。

第二百九十三章犯大明者虽远必诛

卢象升站在钟进卫身后看着秦良玉领兵而去,为自己不能再去追杀建虏而感到有点遗憾。

孙承宗觉得他功劳已经够大,不方便再去和其他将领抢功,就借口他需要休息而没有让他去,这也是为他好,卢象升也能理解。

清水明月关内外,由山海关过来的步军开始收拾残局,并驻守在清水明月关内,防备来自草原方面的攻击。

来自大名府的剩下五百多民壮和这些山海关步军交接了防区后,前往关口山脚的营帐,沿途的勤王军步军神情复杂地看着这些建立殊功的民壮。

同样都是忙碌了一天一夜,但两边的收获却截然不同。自己这边还是大明正规军队,而他们却只是一伙临时征集的民壮而已。

不少人都有感悟,跟对领导实在是太重要了!

民壮们能感受到他们眼神中的异样,抬头挺胸跟在中兴侯的后面。

这次跟随中兴侯死战清水明月关,不但收获了功劳,也拿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财富,让这些民壮觉得这次真是值了。

卢象升就走在钟进卫的身后,他犹豫了半天后,还是忍不住偷偷问钟进卫道:“侯爷,你把从建虏身上缴获的财物都分给了士卒,是不是太多了?”

钟进卫看看走在前面的孙承宗,然后转头低声回答卢象升道:“要不是他们拼死阻击,这些财物早被建虏掠到关外去了。他们中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有的伤残一辈子,这区区财物是他们应该得的。”

卢象升一听,就没再说话了。中兴侯自己不拿一分,把缴获的财物全部分给士卒,让他暗自佩服钟进卫的宽阔胸襟,以及对钱财的态度。

这要是换了一般的将领,见到如此多的财物,怎么可能不眼红,能给士卒留一点点财物都是他们开恩了。

阎应元在一边听着卢象升和钟进卫说话,没好意思插话,因为他也被钟进卫强令分了一份。他知道钟进卫的好意,是让他给通州的家里多点银钱用。

民壮们进了山脚的营帐后,特别是见到事先准备好的睡铺,疲倦一下涌了上来,倒头便睡。

但在中军帐中,同样很疲倦的两人却还在商议事情。

孙承宗让钟进卫坐了后,从边上拿出一封信件道:“皇上记挂着你,想让你早点回去。”

钟进卫听了笑笑,然后接过信件看了起来。

孙承宗打了一个哈欠,然后对钟进卫唠叨道:“皇上要知道你赶去冒险,还不知道会担心成什么样。幸好战事很快就结束了,否则老夫肯定会被皇上埋怨,又没看好你。”

钟进卫很快看完了信,刚好抬头又看到孙承宗打了个哈欠,就对他说道:“孙大人,你还是快点去歇息吧,否则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朝廷的损失就大了。”

“乌鸦嘴!现在胜局已定,你又生擒了奴酋,老夫就是再熬个一天一夜,也是心甘情愿!”孙承宗的心情很好,笑着回答钟进卫道。

钟进卫看孙承宗不肯去休息,就对他说道:“孙大人,我这里有个事,想和你取得一致意见。”

“哦,什么事情?”孙承宗有点好奇。

“我听闻在京畿之地所造的杀孽,蒙古鞑子也有份,而且一点不比建虏差,这仇一定要报。”钟进卫收起了笑容,把他从于海静那了解到的情况说了一遍。

“那你的意思呢?”孙承宗沉吟了下问道。

“敢犯大明者,虽远必诛!”钟进卫说得很坚决,让孙承宗忽然觉得他身上多了一股凛然地气质。

“你的意思是出兵报复那些随同建虏进关的蒙古部族?”孙承宗问道。

“是,效法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派骑军突袭关外的蒙古鞑子。”

孙承宗眉头一皱道:“这是否有点冒险?”

“我一点都不觉得冒险,如果说是去打建虏,以当前的实力对比,肯定是冒险。可那些蒙古鞑子,不是我小瞧他们,当初救援昌黎的时候,一个伏击就能灭了他们四千人,而我们自己却没多大损失。建虏和蒙古鞑子的战力,根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区别。”钟进卫不以为然地给孙承宗解释道。

孙承宗不说话了,用手扣起面前的案几,一边思考着钟进卫的提议。

“而且经过和建虏的一战,有个道理很明白。建虏也没有多厉害,只要我大明将帅得力,训练好士卒的话,击败他们根本就不是难事。就像今日骑军之战,如果不是各路将领各有打算,我想以骑军的实力,特别是关宁铁骑的实力,也不至于给建虏反败为胜。”

钟进卫继续说着理由来打动孙承宗:“好像以前建虏常常也就出动几千人,就打得蒙古人投靠了他们。”

孙承宗微微点头:“派骑军出关报复,不是不可以。但有两个问题要先解决,第一派谁领这支孤军?第二,蒙古林丹汗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该怎么处理?”

钟进卫自从动了出兵报复蒙古鞑子的念头后,就有过通盘考虑,包括孙承宗问的这两个问题,因此他马上把想法一一说给孙承宗听。

孙承宗在又问了几个问题之后,才点头同意道:“好,老夫可以和你一起向皇上上奏,敢犯大明者,虽远必诛。”

说出这话后,孙承宗仿佛年轻了好多岁,又有了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感觉。

他能感觉到,这个建议提上去后,同样年轻的崇祯皇帝肯定会同意。没有哪个皇帝会不喜欢自己的帝国是能让四夷臣服,不敢有一丝觊觎的存在!

孙承宗又和钟进卫聊了一会,才各自回去歇息。一天一夜未睡,又为战事紧张,精神早已疲倦不堪。

这么一睡下去,便直接进入深度睡眠了。

第二天一早,全军都从疲惫中缓了过来,而后孙承宗下令拔营西进。

卢象升和阎应元领着三百多民壮护卫中军,陪在孙承宗和钟进卫的身后。

就在他们走了没几里路的时候,前方尘土飞扬,老远就看见了大明骑军的红色旗帜。

骑军很快在步军前方停住,而后秦良玉率出征的将领一起来中军见孙承宗和钟进卫。

钟进卫看着他们神采奕奕地走过来,就知道肯定是打了胜仗。

果然,秦良玉向他们禀告了追杀建虏的经过。

他们在太平寨附近追上了建虏,当时建虏正和北路军在厮杀。

准确地说,是北路军一头撞上了西窜的建虏。刚摆出防御阵势时,就被狗急跳墙的建虏杀进了阵中。

秦良玉率军到达的时候,北路军已抵挡不住建虏,局部地区出现了溃败。

只要他们再晚到一会,估计就见不到北路军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几倍于建虏的骑军从建虏的背后杀了过去,当即大败建虏。

一场厮杀下来,要不是天色已晚,逃走的三千建虏估计也会交代在关内。

孙承宗听得很高兴,当即下令大军转向,向迁安开拔。

到达迁安后,孙承宗一边和钟进卫一起联名报捷,一边安排长城一线的防御。都安排完了防御,才凯旋班师回京。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建虏入侵京畿的战事,终于在崇祯三年三月十二日结束,比利时上早结束了二个月。

第二百九十四章捷报反应

“二弟,三弟,走,去城外看看。”

“大哥,你把我们叫出来看啥?”一个矮个子问先前说话的商贾模样的人道。

“就是,大哥,啥事先说说吧。”另外一个壮汉也问走在前面的商贾道。

商贾边走边回答道:“大哥我不是上次和你们说那水泥的事儿么,据说城外水泥厂那边整了一个水泥广场出来,还在往京里修路。”

矮个子一听,来了兴趣,连忙问道:“京师城门都只有午时才开,那水泥厂就没停工?”

商贾扭过头看着后面的矮个子,想说话,觉得别扭,就转回头说道:“你们两个走快点,跟我后面不方便说话。”

矮个子和壮汉一听,连忙走快几步,和商贾并行。

“据说中兴侯在走之前就交代,城外那几个厂都不许停工。而且,京师城门也就在勤王军刚出发那几天才是午时开门。自从上次收复滦州的捷报入京后,就恢复正常开门了。”商贾给两位结拜弟弟说了他知道的事情。

壮汉挠了挠头,然后问道:“大哥,你说这城外的厂子都是中兴侯搞出来的,他为什么不留一个给自己赚钱,都献给朝廷干嘛?”

矮个子一听,不等大哥说话,侧过头来直接说他三弟道:“你不是说过中兴侯是天上神仙下凡辅佐紫微星么,他怎么可能像你一样掉在钱眼里呢。”

壮汉呵呵一笑:“也是这个理。要是凡人的话,不可能有那么大方吧!”

商贾见两个弟弟说得有趣,就凑热闹说道:“据说中兴侯是来自海外一个非常富有的地方,什么时候出海见识一下就好了。”

三人一边走着一边说着八卦,不知不觉就来到城门处了。

城门虽然还是开着的,但守门的兵丁还是比平常多不少。他们不怎么管进城的人,但只要是出城的,都会被拦住检查。

商贾看到这情况,眉头一皱,这出城还有点麻烦。

就在这时候,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让守门的兵丁一下紧张起来,马上持枪往城外眺望。

商贾三兄弟见此情景,也微微有点慌乱,别是什么坏事吧?

“八百里加急,前线传来消息了。”有个眼力比较好的兵丁忽然大声喊了起来。

周围的人一听,呼啦一下全部拥到城门处观望起来。

领头的校尉一看,连忙驱赶他们:“让开让开,别堵着路。”

然后他就赶紧闪到一边去看城外的情况,惦记着信使传过来的消息到底是什么消息。

信使一看离得城门近了,就开始大喊起来:“前线捷报,大胜建虏,收复失地,生擒奴酋。。。”

城头城下的兵丁以及周围的百姓听到快马飞驰而来的信使喊话,以为听错了,愣是听了两遍,信使快到城门口时,才确信自己没有听错。

校尉兴奋地对他的手下道:“敬礼。”兵丁们一听,个个忙不迭地站在一边敬起军礼,恭迎信使。

老百姓们也仿佛认定即将入城的信使就是立了这些功劳的功臣,一个个用崇拜的眼光迎接信使。

信使一路飞驰过去,接受路人崇敬的眼光,内心无比的满足,仿佛捷报中的荣誉就有自己的一份,日夜赶路的疲倦一扫而空。

壮汉看着信使边喊边往紫禁城方向而去,一直到看不见了才问商贾道:“大哥,我们还去城外的水泥厂么?”

商贾的脸上都是笑容道:“去,为什么不去。等回头朝廷大军班师回京,我们再来看好了。”

矮个子忽然说道:“大哥,我想先回家跟家里婆娘报个信,她一直惦记着娘家。现在打赢了,该回去看下。”

商贾一听,点点头道:“这倒是应该的,你就赶紧回家报个信吧。算了,今天就不出城了,我那东家听到这喜讯,说不定也会派我们出去查看他在外面的产业。”

壮汉听了也是一拍脑袋道:“经常来我那买猪肉的几个常客也老是唠叨他们在城外的亲人,我也给他们去报个信吧。”

于是,三人就在城门处分开,各自回去报这个喜讯。

捷报越传越广,城里的士绅百姓慢慢对这个喜讯都可以有反应。

京师几个城门外出的人渐渐地增多,有走路的人,也有骑马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独自一人,也有成群结队的。

这些人在京畿之地不是有亲人,就是有产业,现在关内太平了,就赶紧出城去了。

崇祯皇帝没有像往常一样,办公到深夜,在与内阁初步商议完了有关大军班师回京的各项事宜之后,来到了钟粹宫看望太子。

这时的朱慈烺才十三个月多点,就因为政治原因而早早被册封为皇太子,独自安置一宫。

他才是刚会走路的年纪,平常又难得见到父皇,因此崇祯皇帝一过去时,颇有点认生。

崇祯皇帝见到儿子的反应,心里微微有点内疚。天家的亲情比普通百姓淡薄,这事不但自己亲历过,现在儿子也是如此。

不过他又有点自豪,大捷的消息传来,让一直蒙在他心中亡国的阴影消散了点,这奴酋都抓了一个了,历史已经改变,自己天天努力的付出算是有了一丝回报。

他抱着太子,心里暗暗地道:“大明江山不会丢在朕手里,一定会传给你。”

崇祯皇帝晚上就寝田贵妃处,梅开三度后,才抱着光溜溜的田贵妃说起了话。

田贵妃用脚指头都能想到崇祯皇帝的心情异常地好,她趴在崇祯皇帝的怀里说道:“皇上,臣妾有一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崇祯皇帝用手轻轻拍了拍她光滑的背,笑着道:“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有话就讲,吞吞吐吐的,小心朕再惩罚你一次。”

田贵妃听到崇祯皇帝允许了,就说道:“皇上,朝廷大军都生擒了奴酋,京畿之地应该太平了吧?”

崇祯皇帝低头看看田贵妃的小脸蛋,轻捏了下才道:“难道还会不太平?”

“臣妾父亲在京外有几处产业,已经毁于战火,他想着把这些产业重建起来。”

“哦,朕可没钱,你应该知道的。”崇祯皇帝以为田贵妃是想替左都督要钱来重建。

“臣妾父亲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能否求陛下赏赐一些水泥。陛下,您知道的,现在外面的水泥根本没得卖。所以,就来求臣妾了。”田贵妃一边伸出小手抚摸崇祯皇帝的胸膛,一边说道。

“这个没问题,等中兴侯回来,朕让他给左都督拨一些就成。”崇祯皇帝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陛下,臣妾父亲看到水泥厂那用水泥造的广场了,他想着用水泥把几处产业和京师之间的路修一修。陛下,您知道的,这到了下雨的时节,道路太过泥泞,东西都难以运到京师来。”田贵妃说的声音有点底气不足。

“哦,那岂不是要很多,这恐怕不行。朕还指望着水泥卖钱呢!”崇祯皇帝不同意了。

“臣妾也是这么跟父亲说的,让父亲打消了这个念头。”田贵妃是个聪明的人,一探崇祯皇帝的口风,知道不行就马上改口了。

她把这事一放,然后又说道:“臣妾父亲就决定自己买水泥修路,只是。。。”

崇祯皇帝刚因为缺钱而拒绝了怀中美人的一个不是很过份的请求,微微有点过意不去,现在听她话的意思好像又有难题,就柔声问道:“只是什么?”

“臣妾父亲手里只有一些大明通行宝钞,没人愿意换这些。因此,他想托臣妾向陛下换些其他纸钞来用。”田贵妃说到这里的时候,稍微抬起头,温柔地注视着崇祯皇帝。

“其他纸钞?”崇祯皇帝听出了一些意思,声音变得有点僵硬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献俘

“是啊,都是朝廷印得纸钞,也费不了几个钱。对了,臣妾父亲说了,他绝对不会去大明皇家银行兑换银两,他向臣妾保证。”

田贵妃见崇祯皇帝有点不高兴了,就赶紧抛出她的解释。她以为,凭自己受宠的程度,有了不兑换银两的保证,只不过是多印一点纸钞来用,应该没问题。

“是用大明通行宝钞来换大明九思宝钞是么?”崇祯皇帝隐隐有点感觉到这才是左都督想通过女儿来求自己的目的。

“陛下英明。”田贵妃轻轻地拍了下崇祯皇帝的马屁。

“想要换多少?”

“这个臣妾不清楚,好像也就一两车而已。”

大明通行宝钞就是再不值钱,一两车的量,也是有不少,左都督显然是下了功夫收购的。

崇祯皇帝一下推开田贵妃,从床上坐了起来后,冷冷地对田贵妃说道:“朕的老丈人打得好主意,贱价收购通行宝钞来换取九思宝钞,他兑不兑换银两有什么区别,用出去后别人自然会来朕手里兑换银两,这是从朕手里抢钱。”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对外面喊道:“给朕更衣。”

田贵妃有点花容失色地看着崇祯皇帝,连忙道:“臣妾考虑不周,臣妾明日就回绝父亲。”

她知道她的地位取决于皇帝的宠信程度,如果失去了崇祯皇帝的心,就什么都没有了。

崇祯皇帝自己穿好了内衣,已经站到床前,由宫女过来服侍他穿戴衣服。

他回头看着床上有点惊慌失措地田贵妃,忽然觉得有点说过头了,就和缓了点语气说道:“你帮朕带话给左都督,别想着从朝廷手里捞钱。现在朝廷没钱,朕没钱,谁要做过份逼急了朕,不会有好下场的。你让他尽快把手里的宝钞给处理掉,否则后果自负。”

说到这里,剩下最后的腰带没有系,他示意宫女退到一边,自己一边系着腰带一边对田贵妃说道:“朕想起还有点事要处理,你自己先就寝吧。”

说完后,对一边的内侍宫女道:“摆驾御书房。”

崇祯皇帝到达御书房后,找出了每日一报的银行报告看了起来。

这些天他担心战事,这几乎没什么变化的报告就没有看。刚才田贵妃的话让他想了起来,已经好几天没有了解银行情况了。

他把几天的情况一浏览,发现银行纸钞的情况和战事息息相关,随着捷报一次一次的传来,用纸钞来兑换银两的人有所减少,而且原先午时左右有很多来兑换银两的也改回傍晚时分了。

崇祯皇帝看完报告后,靠在御椅背上闭目养神。毕竟运动做得比较多,有点累。

京畿之战的全面胜利,能让百姓知道朝廷还是有实力,也有能力打赢建虏,这点对于提高朝廷的威信还是很有帮助的。

事先和钟师傅商议的一些事情必须趁这个机会推动下去才行,虽然打赢了仗,百姓可以松口气,但自己还能松懈,许多事情等着自己做。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用手揉了揉太阳穴,重新开始批阅原本因为胜利而想偷懒留到明天的奏章。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京师沉浸在既高兴又悲痛的气氛中。

高兴的是建虏终于被打败,甚至传来消息说抓住了奴酋,让京畿之地终于恢复平静。

悲痛的是,京师百姓陆续知道了京畿之地的惨状。虽然战事一起,肯定是有损失,但没想到实际情况远出乎他们的意料。

未及逃走的亲人不是死绝了就是被建虏掠走,固定产业十之**被毁得一干二净。

京师几乎每家每户,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有被这战事影响到。

京师做死人生意的店铺,慢慢地客流多了起来。虽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但烧烧纸钱的事还是有在做。

京师这些天的舆论基本都是对建虏的痛恨,议论着对被活抓奴酋的处置情况。

当然,也有对原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控诉。

交着辽饷供着他全面负责对虏战事,甚至还挪用其他边军的军饷来支援辽东前线,结果却把建虏放进了京畿之地,还一仗不打,跟随建虏来到京师。

受到建虏伤害的家庭议论着,说前辽东经略熊廷弼被处斩有点冤枉的话,袁崇焕怎么斩都不会冤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还有一些其他有关袁崇焕的言论开始流传开来,让京师上下对袁崇焕更是痛恨。

这些天里,朝廷上下也都在忙碌着。王师凯旋,有许多事情需要准备。

崇祯三年三月十八日傍晚时分,勤王军终于回到了京师城外的大营。

崇祯皇帝传旨给孙承宗,定于第二日一早,安排少量功勋军队押解建虏首级和奴酋爱新觉罗…阿敏进京师祭太庙和社稷,并午门献俘。

崇祯三年三月十九日,天刚蒙蒙亮,京师百姓就动了起来,纷纷早早起床去占个好位置,观看午门献俘仪式。

自从万历年间有过献俘仪式以来,就再没有如此盛况。不时听闻到的是哪里哪里又打了败仗,丢了什么城池,让百姓对大明军队慢慢丢失了信心。

不知道何时开始,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江山的军队竟然无有胜仗。

天启二年间,也有过献俘仪式,但那时只是一些白莲教徒造反被抓,朝廷为掩饰辽东战场的连战连败而特意举行的仪式。

老百姓也是有自己的眼睛在看,这种掩饰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到了现在,京师百姓都自动忽略了天启年间的献俘。

只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事,取得了胜利,这才叫胜利。

如太祖、成祖时期对蒙古战事的胜利,万历年间对倭战事的胜利,这才叫胜利。

现在总算又打了一次大胜仗,还生擒了奴酋。这让大明百姓对军队又恢复了一点信心,也看到了辽东战事有平定的一丝盼望。

天大亮之后,献俘队伍开始进京。

走在最前面的是两队关宁铁骑,由何可纲和曹文诏统领;这是对他们救援昌黎和滦州首战功劳的表彰。

关宁铁骑的装备就不用说了,高头大马,银盔亮甲,衬托着骑士的威武不凡;让两边的百姓高声叫好。

接下来的是一队白杆骑军,由小马超之称的马祥麟和张凤仪夫妇统领;这是为表彰马祥麟的滦州首战之功和张凤仪拼死报信的功劳。

白杆骑军相对刚走过去的关宁铁骑来说,更是吸引百姓眼球。不但因为他们是土司军队,而且他们都是穿藤盔藤甲,手持长长的白杆枪,所有骑军面色肃穆如一,一丝不苟地保持队列前进,无不显示他们良好的军纪。

百姓们夸奖马张夫妻的英武般配之外,也对这支土司军队报以热烈的欢呼。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这支军队,才让建虏胆寒过。

接下来是一支奇怪的军队,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文官,身后跟着一些普通百姓装束的民壮。队列不整齐,骑在马上的姿势也各有不同,显然不是一直久经训练的骑军。

可当他们出现的时候,百姓的欢呼声却最为热烈。无论是他们的服侍,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