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加上现在的全民**的盛况,倒逼崇祯皇帝无法处置他们,听钟进卫说了这调整后的功效,就有点同意了。但事关重大,还是咨询温体仁道:“温卿,你看如何?”

温体仁当然是欢迎的了,对他这种孤党来说,是最需要的结果。所以,温体仁毫无疑问地投了赞成票。

“那就等收拾了现在朝局瘫痪危机后,再进行此事的改制吧。”崇祯皇帝见首辅也和自己的意见一致,就没顾虑了。

“陛下,此事最好是现在就进行。危机危机,就是危险中存在机会。如果在平时进行体制改革,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但如果现在来推行的话,我们可以在贪腐事情上让一步,和百官达成妥协来推进体制改革,顺便把之前所说的一条龙计划涉及的内容也进行公布。”钟进卫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怎么讲?”崇祯皇帝问道。

“如此众多的贪腐,从地方到京师,从宫内到外廷,从文臣到武官,还有勋贵都大面积的涉及,一一法办是不可能的,这点之前已经达成共识了,是吧?”钟进卫问崇祯皇帝道。

“嗯。”

“但贪腐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点,不管什么人,都是知道的。陛下真要以此来处置他们,也是理直气壮的。他们现在图的就是法不责众而已。所以,陛下可以以官员俸禄不足以过活为他们开脱,大赦天下,当然,他们必须同意体制改革为前提。”钟进卫说到这里才开始说出目前朝局的解决方法。

“钟师傅,这次的体制革新会比较大,包括了很多内容,监察制度的革新,道路衙门的建立,国企的建立,银行的建立,纸币的推行,全民教育的开展等等,就只是赦免他们就会同意么?”崇祯皇帝带着一丝疑虑问道。

“陛下,臣之前向您提过的国企利润的划分中就有一点,增加官员俸禄,这是给他们好处,让他们也能享受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好处,我想阻力应该不会大。”钟进卫回答道。

温体仁听到这里,用疑惑的语气问道:“增加官员俸禄?”

上次钟进卫单独见崇祯皇帝时提的给官员加薪的想法,所以温体仁不知道。

他听到温体仁问话,就面向他,回答道:“就是把国企利润进行划分,留出其中一部分给大明所有官吏进行加薪。”

“大明官员这么多,每个人能分到多少?”温体仁不以为意地道。

“是啊,钟师傅,他们贪腐数目如此巨大,岂会看上这一点点小钱。”崇祯皇帝也适时插话道。

听到他俩的这话,钟进卫笑了。

“钟师傅,你笑什么?”崇祯皇帝见他忽然笑了起来,不由得问道。

钟进卫笑着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官吏贪腐来的钱毕竟来路不正,又有监督制度在,以后抓住了是要法办的。而且,这国企的利润,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因为他是有国家支持的垄断企业,臣以后再想到赚钱点子,都可以慢慢加到这个国企里面。”

崇祯皇帝一听,又惊有喜,问道:“能有多少利润?”

钟进卫想起未来的科技发展,新鲜东西会不断涌出,特别是工业化的最终到来,国民经济总量会不断涌喷,以后成立的研究院,研究出来的好东西,也都加到国企来运营,那个利润是难以想象的。

但他一时解释不清楚,就只得向崇祯皇帝道:“很多很多,足够给官吏加薪和用作全民教育以及做些其他事情。不过,这国企也有不足。”

“什么不足?”崇祯皇帝一听,有点担心。

“在国企发展得久了后,会不思进取,凭垄断身份吃铁饭碗,生产、创造积极xìng就会降低。不过,这都是很以后的事情了,到时候再进行国企拆分、改制能化解不足。”钟进卫回答道。

崇祯皇帝一听,担着的一颗心就放了下来,很久后才会体现的弊端,就等以后再说了,没有一项制度是长盛不衰的。

温体仁却在心里偷着笑了,对于他这种不贪不腐的官员来说,加了工资,生活就能好过多了,虽然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但谁不想过的舒服点呢。

“陛下,有关官员加薪的事,臣还有一点想法。”钟进卫对崇祯皇帝又说道。

第二百二十二章廉洁退休金

“钟师傅请说。”

“陛下,这官员加薪部分,臣想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月俸满足其生活所需,二是另外再加一个廉洁金制度。”

“何为廉洁金制度?”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一起问道,话问出口后,温体仁微微有点尴尬,好像显得自己很着急似的。

幸好崇祯皇帝和钟进卫都没有注意到,温体仁的神态马上恢复正常。

钟进卫解释说:“简单讲,就是做官后一直到告老还乡,也就是不再做官后,有一笔额外的钱可以拿。当然,前提是没有任何贪腐记录。”

崇祯皇帝一听,这和平时觉得某人做得好,赏赐东西一个道理,但细节上又有区别。之前的赏赐是具有随意xìng,而钟师傅所说的,将会作为成例,到期就必须给了。

他还在想的时候,温体仁开口问钟进卫了:“中兴伯,你这简单的说法倒是让人明白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但具体该如何做呢?”

“温大人,我是这样想的,规定每个官做官一个月,则奖励多少廉洁金。大家都能知道如果自己廉洁为官,则不再做官时能得多少廉洁金。”

“那就是说这廉洁金和月俸一样,只是不能马上领取么?”温体仁继续追问。

“有区别。”

“有何区别?”

“月俸是按照品级的不同而有高低差异,这反应的是能力问题,自然要区别对待。但这个廉洁金就不一样了,它是做官时的廉洁奖励,我认为,只要做官,不管做什么官,那么就都要求其做官廉洁,只要能做到这点,就能获得一样的廉洁金。如果有贪腐,则一分都不能拿到。”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带着苦笑问钟进卫道:“钟师傅,国企的利润会很高很搞,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有很多吧?这又是加俸禄又是给廉政金的,这钱怎么解决?朕还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呢!”

钟进卫听了也是头疼,万事开头难啊!他低着头快速思考着。

“中兴伯,要不暂时用那纸币来代替这多出来的开销?”温体仁给他出主意道。

崇祯皇帝听了觉得是个好主意,可以马上解决这个难题。正要说话时,钟进卫开口了:“不行,绝对不行。现在纸币的信誉还没建立起来,如果脱离了银本位就会落得和大明宝钞一个下场,成为一张废纸。”

钟进卫的声音有点大,态度坚决。

“中兴伯想岔了,不是不能兑换银子,只是暂时没银子,等以后国企利润大了,有了余钱,就给他们兑换不就可以么!”温体仁连忙给钟进卫解释道。

“这也不行,现在来讲,他们不相信国企能有多少利润,只有他们看到了国企的赚钱能力,才会相信,否则他们手中的纸币照样贬值的厉害。”钟进卫还是摇摇头否认了。

温体仁听了就没再说话,文华殿内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钟进卫抬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官员的待遇是一定要加的,正如臣之前和您说的一样,只有让他们来分享体制改革的好处,他们才会认真做事而不捣乱。”

他看到崇祯微微点头,就继续说道:“廉洁金是从政策宣布之后开始实行,暂时只是记账,就算短期有人告老还乡,也没多少时间的廉洁金积累,所以这一块的费用可以暂时不用考虑。”

“不错。”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出声表示同意。

“至于官员加薪这块,可以分几个阶段实施。比如俸禄低的那些,这个可以参考京师的rì常消费所需,不足以维持家庭一定人数的rì常所需,就先给他们加薪,隔多少时间后再解决次一等的,一直到全部加薪完毕。”

“这时间如何规定,总得有个依据吧?”温体仁问道。

“就从国企的利润增长情况来决定。”

温体仁听了钟进卫的回答,他心里对这国企利润的增长速度没底,就问道:“这时间会不会太长了点?”

崇祯皇帝一听,直接道:“几百年都是这样,这点时间还等不起?要谁有意见,朕就去他家看看是否真得等不起会饿死他们。”

“那京师以外的官员呢?”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那略带威胁的话后,不再纠结这点,转而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两京十三省都搞起国企,等京师多培养一些人才后就派出去。当地官员的俸禄由当地解决,zhōngyāng查账,等以后再收归zhōngyāng。”钟进卫想着现在只能多点开花,齐头并进,才能在短时间内暴增利润,就给了这个方案。

说实话,大明的官员不多,月薪也很低,所以就有了这个推广的基础。

温体仁想了会,觉得这方案还是有可行xìng的,就不再问了。

但这时候,崇祯皇帝却说话了:“钟师傅,各地边军的军饷也急需解决,有地方的军饷已经拖欠几个月了,这如何解决?”

前阵子,好不容易砸锅卖铁加抄家保定侯、京营提督以及两个御史搞到的钱,暂时稳定了勤王军的军饷粮草问题而已。

但边军拖饷的问题,一直压在崇祯皇帝的心底,还有全国各地赈灾所需银两,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都快逼得崇祯皇帝发疯了。

现在为了反腐不得不给官员加薪,搞廉洁金,这是没办法的事。崇祯皇帝知道,工yù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所以钟进卫在提这些措施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反对。

崇祯皇帝原本是寄希望于国企利润,银行纸钞这些,期望着有了利润后能挪一部分出来,但按照钟师傅这么一安排,暂时肯定没戏了。

现在看钟进卫把这些加薪银,廉洁金的出处搞得差不多了,就忍不住把心里的担心说了出来。

钟进卫也觉得头疼,大明朝处处缺钱,却又处处需要钱。如果自己多记得一些金手指就好了。

这边军的军饷是必须要解决的,钟进卫对于这点的认识比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认识都要深,因为他知道,就是这些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卒因为活不下去了,最终参与到造反队伍中去,才壮大了造反者的力量。

钟进卫不是财神,也没聚宝盆,不可能一下变出很多钱来的。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只是他身在局中,脑子就想着怎么去生产东西来赚钱这条路,忘记了其他方面的来钱途径。

崇祯皇帝等了一会,没等到钟进卫的答复。然后他又看看温体仁,见他也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知道首辅也没有办法变出钱来。

他心里一烦躁,就火了,忍不住又有点变卦了,带着一丝不负责任的态度说道:“要不朕咬咬牙,把这些贪官都办了,抄了他们的家,就有钱了!”

崇祯皇帝说的这种做法之前已经论证过,是行不通的。钟进卫和温体仁听到崇祯皇帝赌气式的说法,都抬起头来看过去,想分辨下皇上到底是真的想这么干了呢还是发泄下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有军情急报。

钟进卫和温体仁互相看看,都有点担心,现在的军情基本上是十个消息里面有九个是坏消息。

崇祯皇帝连忙让内侍把军情急报转呈上来一看,有两份奏章,一份是军情急递,另外一份是孙承宗的奏章。

崇祯皇帝连忙翻开看了起来,钟进卫和温体仁都没有说话,一时之间,文华殿内变得静悄悄地。

第二百二十三章赎罪银

崇祯皇帝看完了两份奏章后,脸sè更是沉重。他一边让内侍把两份奏章拿下去给钟进卫和温体仁看,一边说道:“滦州同知张文秀伙同守备李继全投降建虏,知州杨濂自刎;太仆寺卿冯运泰逃回京师。”

他看着钟进卫和温体仁在分看两份奏章,就又说道:“孙师傅的奏章上说,据太仆寺卿冯运泰所说,滦州库银只剩三两银子,守城兵丁缺吃少穿,甚至兵员不到十分之一,余者皆为临时所抓之百姓,所有银两饷银皆入张文秀和李继全两人之手,他俩得知京师全面反贪,怕朝廷追查,因此投了建虏。”

事实真相到底是如何,现在暂时是没法搞清楚,因为相关人员死的死,降的降,就只有冯运泰的一面之词。

钟进卫和温体仁这时刚看完,奏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皇上刚才说的这些。

他俩都看向崇祯皇帝,最后是温体仁开口了:“陛下,这**一案必须根据之前的定论尽早结案才是啊!”

崇祯皇帝看看温体仁,知道他所说的意思是不能一一法办,采用赦免的方式来揭过这一节,开启体制改革。

这事是不能拖着了,现在已经有滦州这个例子,要是再拖下去,不知道孙师傅还能否镇住勤王军中的那些参与贪腐的将领,不去投了建虏。

如果这些带兵的将领都去投了建虏,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这后果是大明承受不起的。

但如果这么一来,问题又转回去了,拖欠边军的饷银怎么办?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拿眼去看钟进卫,看看这个不断给他奇言妙策的钟师傅有办法了没有。

这时的天sè已近傍晚,冬rì的余光照进文华殿内,映在钟进卫的身上,好像是镀了一层金sè的光,有点像传说中能解救众人的佛。

崇祯皇帝果然没有失望,没一会他就看见钟师傅的眉头一舒,笑着开口说道:“陛下,臣有个想法,不知道可以不可以。”

“钟师傅,快说。”崇祯皇帝连忙说道。

“这些已抓住的贪腐官员,勒令他们交出所贪银两,则皇上不再追究其罪责。这样,不仅是赦免了他们的罪,朝廷也有了银两。”

温体仁听了,摇摇头道:“中兴伯,这法子不妥,很多贪腐官员的脏银都已被他们花销掉了,要他们把贪腐的脏银都交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交多少,大家商量个数出来。这些已经被抓的贪腐人员,必须出点血,让朝廷能救救急,他们也能免去罪责,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钟进卫就把建议给退了一步来说。

温体仁还想再说,崇祯皇帝一拍御案道:“朕看这个提议很好。”

“陛下,那还未发现的贪腐人员呢,是否言明他们的罪行全部赦免?”温体仁就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钟师傅,你看呢?”崇祯皇帝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咨询钟进卫的意见。

钟进卫略想了下,回答道:“陛下,就当他们运气,赦免吧。但留一个口子出来,以便rì后追究。”

“什么口子?”崇祯皇帝马上追问。

“就是赦免的时候说明,rì后如果发现有情节特别严重,影响范围特别大的案犯,则还是要追究其责。”钟进卫参考廉政公署成立前的赦免令给出了这个解释。

“陛下,臣以为此法妥当。如果让贪腐特别严重之人逍遥法外,世道就太不公了。”温体仁发表意见道。

崇祯皇帝当然是不想放过这样的人,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一个都不想放过,只是现在没办法,只好妥协了。

他想了一会,担心地问道:“朕就这么发布诏书说赦免他们的罪行?这样是不是难以对百姓,对后世交代?”

钟进卫觉得无所谓,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温体仁不像钟进卫一样是个外来人,不懂当时人的面子心理。他想着,这种太**裸地说法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朝廷是要脸面,皇上也是要脸面。那用什么理由呢?

忽然,温体仁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出言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皇长子两岁了吧,是个喜事啊!”

温体仁说这话的时候,在“长子”这两个字上面咬得很重。

崇祯皇帝听得一愣,明明在讨论朝事的,怎么就转到朕的皇子身上去了。

但听到温体仁在“长子”这两字上的重音,再看看温体仁,见他一脸庄重的神情,忽然明白过来,他问温体仁道:“温卿的意思是。。。”

“是陛下的意思。”温体仁连忙打断崇祯皇帝道。

钟进卫看这两人说话也说不明白,把他给晕了,真不知道他俩在搞什么鬼。

“嗯,朕知道,朕想想。”崇祯皇帝说完后就坐在御座上,低头看着御案,还用一只手托到了额头上。

钟进卫看着崇祯皇帝的动作,显然是在思考,而且是在思考一件很重要的事。

他没搞明白,就又去看温体仁,却见大明首辅是保持着一脸庄重,在注视着崇祯皇帝。

钟进卫有点纳闷,这种情况下也不好问,就只好憋着疑问等待着他们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

冬rì已经落下,文华殿内的光线也暗了下来,内侍们悄悄地点亮了文华殿内的烛火。

在钟进卫等的快要不耐烦的时候,崇祯皇帝忽然坐直了身子,抬头对温体仁道:“朕决定了,册立皇太子慈烺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钟进卫一听,原来刚才他俩眉来眼去的是为了这事啊!不过,这好像确实是个好借口。

那就是说,借口有了,方案有了,现在就是细节和实施了,那应该没自己什么事,终于可以松口气了,钟进卫想着。

崇祯皇帝在说完之后,看看钟进卫,又说道:“朕趁此机会,也要赏一些有功之臣。”

钟进卫听了点点头,昌黎有功人士要赏,勤王军中有功人士也要赏。

崇祯皇帝说完这句话后,他对温体仁说道:“今rì之议,事关重大,温卿执笔把所说内容都记下来,钟师傅在旁查漏补缺。写完之后,我们再议一议后,逐步实行。”

“是,陛下。”温体仁躬身回答道。

“好的,陛下。”钟进卫也没问题。

总算议出了当前朝局和之后所走到路的章程,崇祯皇帝坐的麻了,站起来稍微活动了下身子。这时,他才发现天sè已经是黑了,文华殿内的烛火不知道何时已经点燃。

于是,他对正在搬文案和拿文房四宝的内侍吩咐道:“朕还是在这用膳,准备一下吧。”

然后他又对温体仁和钟进卫道:“温卿和钟师傅陪朕用完晚膳后再整理吧。”

两人听了,就谢恩蹭饭吃了。

因为有事要做,所以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大明首辅或者是钟进卫,都很快地解决了肚子问题,开始埋头工作。

大约半个时辰后,就整理完毕,呈给了等候多时的崇祯皇帝。

这份条陈上的内容经过整理,就清晰多了。根据要办事情的先后顺序,列了长长的一份。

三人根据上面的内容再进行细节上的讨论,过了大概一个时辰,才讨论得七七八八。

崇祯皇帝吩咐温体仁道:“温卿,其中的内容,你先在内阁露个底,统一想法,再和那帮文臣协商,如有不同意见,记下来再讨论。如若有人所提意见完全相左,把姓名报上来,朕先处置了再谈。”

“是,陛下。”温体仁回答道。

“朕明rì一早传孙师傅觐见,让他去和那帮子军将协商,也照此办理。朕已经让步了,谁还要不识相的,休怪朕无情。”崇祯皇帝说得很坚决。

说完之后,他的声音又转为柔和,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这些天一直征战在外,辛苦你了,你先回家好好休息。朕有事再找你。”

“是,陛下。”钟进卫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也感到身体的疲惫,这些天的劳累不是睡一个晚上就能恢复过来的。

崇祯皇帝在让内侍送他两人出紫禁城后,吩咐摆驾坤宁宫。

第二百二十四章妄想坐山观虎斗

周皇后听到皇上来了,微微有点吃惊,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站起来准备去迎接。

刚想迈动步子,就见崇祯皇帝已经走进来了,于是,就准备行礼。

崇祯皇帝看到周皇后站在一张小桌子边,准备行礼,忙用手示意:“皇后无须多礼。”

说完时人已快步走到周皇后面前,两人四目相对,都看到对方眼里的情意。

“皇后,你怎么还不休息,身体要紧。”

“陛下每rì都忙到深夜,更需保重龙体。”周皇后一边说一边侧身,请崇祯皇帝坐下。

她这么一让,崇祯皇帝就看到刚才周皇后放桌上的东西了。他拿起来一看,赞道:“皇后的针线活是越来越好了,不细看都看出有补丁在上面。”

“陛下,您今天比以往要早休息,还有心情赞臣妾的手工,是不是中兴伯回来了?”周皇后看着崇祯皇帝,语气轻柔地猜道。

崇祯皇帝一听,放下手中这件自己的里衣,伸手握住周皇后的柔荑,看着她的脸,笑着夸奖道:“皇后果然聪慧。”

“臣妾不敢过问朝中之事,但陛下每次解决了朝中难事,都会夸中兴伯,臣妾看陛下现在的心情,就猜是中兴伯回来了。”

“错,以后不是中兴伯了。”崇祯皇帝听了摇摇头道。

“啊,谁比中兴伯还有能耐?”周皇后有点惊异。

这一个多月以来,自从中兴伯醒来之后,崇祯皇帝经常回宫的时候,会在她面前情不自禁地感概上天垂怜,太祖显灵,派中兴伯来帮助他。

现在崇祯皇帝竟然说以后不是中兴伯来帮他了,真得是有点吃惊。

“呵呵,皇后误会了,朕决定这几rì就封钟师傅为中兴侯,这是朕之前就答应过的。”崇祯皇帝解释道。

周皇后一听,原来是自己理解差了,不由得微微脸红,轻声道:“陛下,臣妾一怀孕就变笨了。”

崇祯皇帝笑笑,安慰道:“不可能,朕的皇后怎么会变笨呢,是朕没说清楚。对了,这几rì还感到恶心么?”

“已经好多了,按臣妾怀皇儿时的经验,已经差不多没事了,陛下无需挂念。”周皇后回道。

“嗯,好,朕的皇儿呢?”

“刚睡着不久,臣妾让宫女去抱过来?”周皇后有点意外,崇祯皇帝一直忙于国事,很少会过问皇儿。

“睡着就不必了,朕今rì过来,特意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崇祯皇帝注视着周皇后的眼睛。

周皇后没有说话,用那双迷人的眼睛回视着崇祯皇帝,脸上流露出一种期待之sè。

从崇祯皇帝嘴里说出好消息的次数太少了,不管是什么消息,周皇后都喜欢听夫君说,和他共享喜悦。

“朕决意在近期册封太子。”

崇祯皇帝说完后,周皇后微微一呆,然后马上反应过来,现在皇子就自己生了一个,要封太子,除了自己的儿子还有谁。

虽然自己儿子是长子,一般来说会是太子,但封了和没封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欢喜之情从周皇后的心中涌出,布满了她的脸上,眼神中也带上了惊喜:“陛下,这是真的?”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君无戏言,当然是真的。”

儿子才两岁不到,就被册封为太子,真是太意外了。

周皇后轻轻挣脱崇祯皇帝的手,然后想福下去,但马上被崇祯皇帝拦住了,提醒道:“小心身子。”

周皇后就不再强行福了,声音略大,带点激动道:“臣妾替皇儿谢过陛下。”

“无需客气,他不但是你的皇儿,也是朕的皇儿。”崇祯皇帝一边说一边扶着周皇后重新坐了下来。

他估摸了下时辰,对还在激动中的周皇后道:“时辰不早了,皇后早点歇息吧,朕去田贵妃那。”

周皇后如果以前听到这话,说不定心里会有点吃醋,但此时的她没有一点妒忌,心里还被惊喜之情所充满,回应崇祯皇帝道:“臣妾知道,陛下也早点歇息。”

这一夜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一早,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孙承宗或者是温体仁,都很忙。

崇祯皇帝忙着总体事宜,温体仁忙着和文臣沟通,孙承宗则去和武将沟通,一时之间,他们忙成一团。

只有钟进卫在自己府里休息,一直睡到将近中午才起来,然后和府里的老人唠唠嗑,甚至自己代替于叔上了一堂课,讲得是阿拉伯数字和乘法口诀表。

这堂课的时间有点长,因为明朝人不习惯钟进卫所演示的从左到右的书写方法。

钟进卫好不容易教到有几个接受能力强的人基本学会了这些后,就扔下粉笔跑了,当老师真累。

他回到自己书房,看到阿奇给自己的《三国通俗演义》,摸着上面那个破损的地方,想起了阿奇。于是,就给阿奇写了封情书,汇报了下自己最近的状况,表达了下思念之情。然后就看起了三国,一天就很快混过去了。

不但钟进卫悠闲,建虏的头目们也很悠闲,而且还在永平庆功。

为什么要庆功,庆什么功?这事还得从前两rì说起。

那晚皇太极在送走代善之后,就一直思考明军大张旗鼓地出动,最后突然就缩回了京师的原因。

可怜费了皇太极好多脑细胞,还是没想明白。于是在第二天,皇太极派出了大量的探马前去搜索周边情况,看明军是否在某地搞什么鬼。

结果,探马没发现明军在什么地方捣鬼,却带回了一个明军使者,正确的说是明国滦州同知的使者,说是要投靠大金国。

这个消息太让皇太极意外了,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那么一刻,皇太极以为自己真有王八之气,能让明国官员闻风而降。

皇太极毕竟是皇太极,很快就把明军的异常举动和滦州投降之事联系起来,察觉到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

他派出军队去接受滦州,同时让滦州同知前来永平觐见。

白得一座明军城池,让建虏们,特别是攻打过昌黎和抚宁的建虏,自信心恢复了过来,甚至有过之。

他们选择xìng地遗忘了那些失利,互相称赞大金的赫赫威名,能让明国的城池望风而降。

皇太极得到消息后也不加以说明这其中有内情,反而在暗地推波助澜。

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之前一连串的失利,导致军中士气不高,自己威望也下降。现在凭空出现一个挽回士气和威望的机会,皇太极当然不会错过。

滦州同知张文秀很快到了永平,马上觐见皇太极。

当皇太极想了解事情真相时,张文秀开始还拍他马屁,甚至说出了rì出东方,唯大金不败,大金大汗,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山。

但皇太极可不是某种人,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被几句马屁就能搪塞过去。在他恩威并济之下,张文秀最终还是说出了实情。

皇太极搞明白事情的真相后,仰天大笑三声,马上召集所有建虏头目开会,在会上宣布了这个意外之喜。

谁也没想到明国皇帝竟然会这么昏庸,在战无不胜的大金军驻扎明国京畿之地的时候,会开始大规模反腐,搞得明国文武百官人心惶惶,文臣无心理事,武将人心涌动,这是大金国要取代明国的前兆啊!

许多建虏头目马上提出,要求皇太极下令出兵明国京师,效法当年大金祖宗袭击北宋都城开封一例,趁其内乱,一举拿下。

但这些人的发言都被皇太极压下了,他说道:“朕以为,大金现在攻击明国京师,反而会给明国昏君一个妥协的机会,所以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相反,大金应该收缩活动,让明国昏君觉得大金不会威胁到他,甚至感觉不到大金存在,就会放心大胆的去反腐。等到有明军军将都带兵来投,那时候,就是我们大金轻松拿下明国京师的时候了!”

皇太极说得激昂慷慨,其他头目也觉得有理。于是,建虏在接受了滦州之后,反而收缩兵力并收回探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