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面只有乡兵,有弓箭压制还打不下来,难不成区区乡兵的箭技还能压过我大金勇士的?”皇太极还没说话,和济尔哈朗平级,但年纪最小的和硕贝勒多铎抢先问道。

济尔哈朗不敢怠慢,多铎可是有实权的努尔哈赤亲子,而且还有一个有同样实力的哥哥多尔衮。因此他认真的回道:“那昌黎县令用了简单一招就破解了弓箭的压制。”

说到这里,他转身面对昌黎县城,用手指着城墙道:“大汗,各位贝勒请看,城头上竖着一排排的木排,正好挡住了墙上防守乡兵的大部分身子,因此只能从垛口处往上shè,因此弓箭收效甚微。”

众人在济尔哈朗的指点之下,这才注意到了城头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明白人,一看之后,就知道了木排的妙用。

皇太极心里估算了下,发现昌黎城虽小,好像确实不是很好对付。就没再说什么,单独叫上济尔哈朗,转身回营。

这个时候,大汗的中军帐已经搭好了,皇太极坐在帐中,问跟随进来的济尔哈朗道:“上次朕从永平派来的人劝降没成功?”

“是的,那两人都被城上弓箭shè伤,昌黎拒绝投降。”济尔哈朗回答道。

“那昌黎县令何许人也,你可知道?”皇太极一步步地了解情况。

济尔哈朗一怔,这个,还真不知道。

皇太极一看他那神情,就明白他不知道,于是,又问道:“前去劝降的那两人何在?”

济尔哈朗又是不解,大汗怎么尽关心这些鸡皮蒜毛的事情。他支吾着回答:“大概,大概在伤兵营。”

说实话,那rì他见两人劝降无功而回,就没再理会过。现在还活不活着,还是未知数。

“带他来见朕。”皇太极吩咐道。

他心里想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什么样的对手都不知道,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打上了,还真亏济尔哈朗带了多年的兵。

很快的,两个汉jiān被抬进了大帐内。两人在建虏营地内不受待见,没人理他们,亏得现在是严冬,天气寒冷,伤口才没有发言,否则就不是饿晕这么惨了。

陈钧敏和王钰被抬进来之前已被灌过几口米汤,虽已苏醒,但jīng神萎靡。此时得到奴酋皇太极召见,就像见了亲爹一样,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口一个大汗的哭起来。

皇太极心底厌恶,但表面还是装模作样的安慰了几句,假意斥责了几句济尔哈朗怎么这么不礼贤下士,然后问起昌黎的情况。

两人早已被皇太极的表演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股脑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了出来,特别是王钰,把自己受伤乱窜到城墙下的事实,说成了舍命靠近城墙探听城头动静的英雄事迹了。

陈钧敏现在与王钰是患难与共,所以也不揭穿他。皇太极也不是好骗的,要不也当不了奴酋。

他自动忽略了这些表功的话,要真这么勇敢,也不会背弃祖宗,投降大金了。

不过他们说的那些话,也让他了解到了一些事。

昌黎县令叫左应选,刚到昌黎任县令才几天时间。听两人的意思,这左应选好像是个官迷,有投诚意向,只是不满意开出的知府职位,被部下shè伤了劝降使者之后,无奈进行了抵抗。

经这两人这么一说,皇太极又动了招降的念头,不说那县令也确实是个人才,光是能减少大金勇士的伤亡,就值得去试一试。

但无奈的是对这个县令的了解就这么多了,随便派个人去劝降怕不好沟通。皇太极把这个顾虑给两个汉jiān说了,看他们能否再去一趟。

可这两人不但负伤,而且和左应选不熟啊。陈钧敏灵机一动,就向皇太极奏道:“大汗,昌黎县受永平府管辖,这新任知县的情况,在永平城的管事之人应该清楚,不妨派人去了解这知县的情况,而后派一熟悉昌黎知县的人前去劝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皇太极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就点头同意了。唤来一个亲兵,让他手持自己的旨意前去永平城。

然后皇太极打发了两个汉jiān出去,自己独自坐在大帐内想问题。

诸事不顺,一堆的麻烦事啊!

第一百九十章火攻昌黎行么

六万余人的大军,每天消耗的粮草非同小可。以前是一边打一边抢,倒也不愁粮草的问题,可现在打不下城池,就没有补给。随军带的粮草,坐吃山空,已经快要耗尽了。

还有自己个人的问题,连续几次没有如愿打下明国城池,在战事之初积累下来的威望降了不少,这点从其他三大贝勒身上体会得最明显,他能感觉到他们那不安份的心又在蠢蠢yù动了。

这几个人,一rì不解决,自己的汗位就一rì不稳,迟早要把他们几个人手中的权给夺过来。

大军在关内离开那些汉狗,就两眼一抹黑,地形、城池等情况一无所知。主场作战的明军比起关外,犹显活跃,这点看明军夜不收的活动情况就知道了。

迟迟不见明军大规模的反击,要说怕了大金,不敢来打是不可能的事,毕竟自己是在明国的京畿之地活动。皇太极心里暗暗担心,反击来的越晚,就有可能越强烈,但要说怕了却也没有。

而且军中开始出现一些不愿打硬仗的苗头,都想着捞一把就走的念头。之前还不强烈,现在山海关没打下来,抚宁又没攻下来,厌战情绪就更浓了点。只是多年的征战习惯刻在骨子里,没怎么表示出来。如果继续打败仗的话,就难说了。

皇太极心里想得烦了,就只带着亲卫出营帐走走。

转啊转的,就转到了伤兵营。很多伤兵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一见到大汗来了,纷纷围上来哭诉。前些天还是正常的,转眼就成了残疾人了,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强烈要求大汗给他们报仇。

皇太极一看这些人大部分是属于镶黄旗的,一阵心疼。然后一了解,又是心惊。

这些会哭诉的伤兵还算好的,至少还有一条命。还有很多,被shè中躯干部分的,截肢都没法截,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人哀嚎死去。

皇太极当场表示一定为他们报仇,而后郁闷地逃离了伤兵营。

他的亲卫,武勇著名的鳌拜仗着自己受皇太极宠信,直接向他请战:“大汗,奴才现在带兵攻进这昌黎小城,杀他个片甲不留。”

皇太极本来还在走着的,一听鳌拜的话,就站定了身子,转过去盯着鳌拜看,一直盯到他发毛,才冷冷地说道:“你是想把朕的家底都败完么?昌黎现在用的箭支都有毒,挨上了非死即残,懂不?”

“奴才知罪,请主子责罚。”鳌拜单膝跪地请罪。

“算了,你也是一片忠心,起来吧,下次多动动脑子。”皇太极对于这个既忠心又武勇的亲卫还是很喜欢的。

说完之后,他边走边想。等回到中军帐,已有了打算,下令召开军事会议。

待所有人员都到齐之后,皇太极开场说道:“军中粮草将尽,已不足六万大军食用。”

话音刚落,三贝勒莽古尔泰就满不在乎地插话道:“从永平调过来不就得了。”

皇太极看了一眼出言打断自己说话的莽古尔泰,心里暗骂一声,然后又说道:“

朕接报明军有调动迹象,而且,朕怀疑蒙古诸部是否能独自挡住明军。为防永平有失,朕决定回师永平。”

护卫在皇太极身后的鳌拜很是诧异,自己一直跟着大汗,没见有人向皇太极禀告明军的动静啊。

众人一听明军可能有行动,纷纷磨拳擦掌,要去打得明军片甲不留。

代善在边上冷眼旁观,怎么觉得自己这个弟弟说的不是实话,难不成是怕自己也打不下小小昌黎城,面上难看。

想到这里,他yīn测测地说道:“大汗是想这样放过昌黎,让大金勇士的血白流了?”

大帐内的诸人对于八大贝勒直间的明争暗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现在看代善在拆皇太极的台,胆小的躲一边不发言,胆大的就附和,唯恐天下不乱。

皇太极却不慌不忙地回道:“说得好,大金勇士的血当然不能白流。但明军势大,朕不放心其他人,唯有朕亲自前去才行。小小昌黎县城,就拜托给大贝勒了。”

代善一怔,没想皇太极耍了一个太极,把攻打昌黎的事推给了自己。

皇太极见代善没回答,就轻轻地加了句:“莫非大贝勒怕了这小小昌黎,心有顾虑,不敢答应?”

代善一听,脸一下涨得通红,站起来道:“你虽是大汗,也不能这样辱我。我代善甘领军令状,打不下昌黎绝不回师。”

“好,一言为定。”皇太极连忙补上一句。

代善的话刚一出口,就后悔了。现在皇太极又马上把话说死,无奈之下只好说道:“一言为定。”

他心里想着,最多花点时间而已,又不是锦州那样的坚城,应该不是很难打。

皇太极不想节外生枝,马上宣布会议结束,各人回去准备,明rì班师。

于是,众人站起来纷纷离去。其中多铎一边走一边轻声对他亲哥多尔衮道:“一场战未赢,还敢言班师!”

多尔衮笑笑,示意他不要说话,回去准备就是。

代善回营后,觉得济尔哈朗打了两三天没打下来,这昌黎还是有一定门道的。

他越想越不安,就带着亲卫前去观看城墙的防御情况。

一行人,骑着马轰隆隆地来到离昌黎城一箭之外的地方,停下观察。

代善看了半响,除了那些加盖的木排,没发现有其他特殊之处。

这时,昌黎县令左应选刚好巡查到城墙上,闻报建虏前来观城,就来到建虏的方向查看敌情。

代善看了好久,心里慢慢有了主意,然后就让亲卫前去城下挑衅。

几个亲卫当即纵马向前,驰骋到城墙附近,边跑边对着城墙上的乡兵哇哇大叫。

城头上的乡兵们隔着木排看下面的建虏如此嚣张,都很气愤,纷纷向首领请战。首领们就来向左应选请战。

左应选丝毫不动气,只吩咐了句:“谁要能shè中这几个骑马的建虏,那就shè好了,否则别浪费了箭支。”

然后不再理他们,自己盯着远处的建虏头子观察,这才是重点。

代善见城头上的明军沉得住气,有点无奈,刚才想到的引诱明军主动搬开木排来攻击的设想破灭了。

眼下唯一的途径就是先摧毁这些木排了,该怎么摧毁呢?没投石机,没火炮,怎么办?

此时天sè已不早,光线暗了下来,代善的亲卫就取出几个火把照亮了他的周围。

就在代善苦苦思索的时候,这火把的火光一下亮到他的眼睛。代善心中一动,火克木,用火箭烧城头的木排,不也可以摧毁了么。

只要自己出其不意的shè火箭烧,明军救都来不及救,就算烧到一半被扑灭了,自己派jīng兵猛攻,登城就容易多了。

代善想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他笑自己的聪明,也笑自己破了皇太极的yīn招。越笑越大声,远远地传了出去。

笑得痛快之后,带着亲卫回营准备去了。

城墙上的左应选一直盯着建虏头目,突然见到建虏头目狂笑而去,心中一惊,难道建虏头子忽然想到了攻城法子?

肯定不是使用火炮投石机之类的武器,否则也不用观察好久才大笑离去。肯定和他观察到的东西有关系,但那又会是什么呢?

第一百九十一章都是以权谋财

左应选仔细地想着建虏头目发笑的前后,忽然,猛的一怔,难道是火攻?

好,不管建虏是否火攻,都要防备万一。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马上就去布置了。

没有丝毫意外,进了锦衣卫大牢后,基本没有人能保持沉默,特别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xìng再次把供状交到御前的时候,崇祯皇帝是看得触目惊心,这次光高级官员就有五个,涉及工部一个,吏部两人,户部一人,礼部一人。

数额巨大,已达上百万银两之多。

贪腐形式多样,有送礼收礼运作官位的,有合谋贪污工程款的,还有依据手中权力索贿的,凡是种种,不一而足。

崇祯皇帝仿佛看到大明这座宏伟的建筑内,许多蛀虫在啃啊啃,把支撑建筑的柱子已经啃的差不多要垮了。

他的脑中忽然冒出一个问题:要是太祖皇帝看到这些供状的话,会有何反应?

自己要中兴大明,就必须要干掉这些蛀虫才行。否则,朕就是累死维护着大明,也没有这些蛀虫拆台拆得快。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下令给骆养xìng,把这些蛀虫都抓出来。

也亏得是温体仁在主持内阁,否则按照以前的情况来看,文臣们估计已经闹到了御前。

崇祯皇帝想着亏得自己听了钟师傅的话,把清廉而又善于处事的温体仁提到了首辅位置,压制住了底下的文臣。

刑部大牢,原御史袁弘勋和高捷这对难兄难弟正相对无语,黯然回想自己多年苦读考中进士时候的风光,做御史监察一方时候的威风,现在身陷囹圄,反差大得让这两个半百老头泪流满面,无声哭泣。

忽然,他们听见大牢的门“哐当”一下,被人推开了。然后牢头那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快走,别以为你们还高高在上,摆啥官架子。”

两人很好奇,是谁又进来了。于是,走到过道侧的栅栏边,去看新来的狱友。

过了一会,来人走得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受自己牵连的李仁吉和刘鹏。同时,那两人也发现了袁弘勋和高捷。

高捷失声道:“你们怎么也来刑部大牢了?”

李仁吉和刘鹏本来对他们两人都心存怨念,但没想自己也没撑过锦衣卫的刑讯,招出了其他人。所以,设身处地地一想,对袁弘勋和高捷的怨念就没有那么多了。

此时听高捷相问,李仁吉没好气地道:“皇上有旨意,在锦衣卫大牢最多关押一天,无罪释放,有罪就移交给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东厂旁听。”

袁弘勋和高捷一听,两人互相看看,心中都是懊悔无比。忽然,袁弘勋转头问李仁吉道:“李兄难不成也没挨过一rì,这么看来你的骨头也和我们差不多嘛。”

牢里的光线yīn暗,此时李仁吉的脸一下涨得通红,别人看不大清楚。他想着,能怪我么,大家不都没撑住,不是我们的骨头不够硬,而是锦衣卫的用刑实在太厉害了。

后面押着李仁吉和刘鹏两人的牢头,此时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了,不耐烦地催道:“以后有得是机会聊,快走快走。”

有个狱卒越过他们两人,走到袁弘勋和高捷牢房侧对面靠里的一间牢房门口,打开锁,把门推了开来,然后转身看向李仁吉和刘鹏。

两人无奈,只好走向关押自己的牢房。

到了那间牢房门口之后,牢头忽然出声叫住了他们:“两位大人,请留步。”

李仁吉和刘鹏听到后,有点奇怪,怎么刚才还凶神恶煞般的牢头一下变得这么客气了,他俩疑惑不解的转身看向牢头。

“两位大人,我这牢房可是有讲究的。你们是想站得爽,还是想闻得香,或者是和那边两位大人一样可以随意走动?”牢头笑着问道。

“什么意思?”李仁吉和刘鹏都没听明白,就带着疑惑问道。

牢头知道有此一问,就对前面那个狱卒仰了下下巴,狱卒就带着这两人过去一处牢房参观。

他俩过去一看,发现那间牢房里的囚犯,有被站着铐那的,特点是一定要直着腰,踮着脚才不会勒到手,时间久了就会yù仙yù死。还有被铐在马桶边的,没盖上马桶盖,污秽之气直扑囚犯鼻子,想不闻都不可能。

两人看得心惊胆颤,然后被带回牢头面前。

李仁吉惊惧地问道:“你想怎么样,我们可是大明的官员!”

“我只知道你们现在是我管着的囚犯。”牢头不屑地讥讽道。

“你就不怕我们出狱后报复?”刘鹏sè厉内荏地喝道。

“锦衣卫的上差说了,你们贪污之多,就差剥皮了。”牢头知道要打掉他俩的信心才好下手,因此故意强调了下剥皮两字。

两人沉默了会,李仁吉不甘心地道:“你就不怕我们告到你上官那?”

“你是刚出来混的,还能说出这么幼稚的话?”牢头好奇地看着他说道。

袁弘勋在一边也劝道:“这牢里捞的钱,上面都是有分润的,不奇怪。”

两人看看袁弘勋,心中恍然大悟,原来都一个样。于是,气势就弱了几分,低着声音问道:“你想怎么样?”

狱卒在一边替他老大回道:“站得爽,就不用惦着脚,需银一百两;闻得香,就会盖上马桶盖,需银八十两;像那两位一样可以随意走动的,需银一千两。”

李仁吉一听,脱口而出:“你抢钱啊,有那么贵的么?”

“你怎么说的呢,别乱报价钱。”牢头训那个狱卒道。

狱卒一愣,向来就是这个价钱啊,牢头这是咋了?

李仁吉和刘鹏却听得一喜,心里想道,就是嘛,白捞钱,那有这么贵的价钱。

牢头冲两人呵呵一笑道:“两位都是捞过不少钱的人,手指缝里随便漏点就够数了。他有眼不识泰山,这价钱开得太少是看不起两位,就翻一倍好了。”

李仁吉和刘鹏当场听得吐血,愤怒地控诉道:“你别不讲理啊,这是什么道理啊?”

牢头一听,瞬间就冷下了脸,直接道:“三倍。”

两人听得一惊,连忙道:“别,别,两倍就两倍。”不敢再争了,在人家地头上,再争就翻得更多了。

要说直接不给钱,他俩想都没想过。

第二天一大早,皇太极率大军直奔永平城,只留下代善所领的一万多建虏攻打昌黎城。

没到中午,轻装的建虏已到永平城。

皇太极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他之前刚封的永平巡抚白养粹就报名过来觐见了。

如果换成其他贝勒,可能还不会马上接见。但皇太极就不同,虽然他也一样看不起汉狗,不过他有事就会先把事办了而不会拿捏,这也使得他在汉jiān的帮助下,稳压其他贝勒一头。

“主子,几rì不见,奴才想死主子了。”白养粹一见皇太极,就一边顶着新剃的泛青光脑门跪下磕头,一边表达自己的基情。

皇太极听得直起鸡皮疙瘩,不过,他也没因此责罚白养粹,而是问道:“你来见朕,是为何事?”

“主子英明,奴才还没说,主子就知道有事了。”白养粹跪着说道,然后看到皇太极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连忙又道:“昨rì奴才收到主子的旨意,马上调阅相关档案,然后查了一下,果然发现有一个人与昌黎县令相熟。”

皇太极一听,才想着是有这么一回事,原本有劝降昌黎县令的想法,后来见到昌黎城的乡兵用的都是毒箭,就改了主意,自己直接回永平了。

现在既然找到了一个合适去劝降的人,倒也不妨一试。

于是,皇太极问道:“此乃何人,与昌黎县令有何关系?”

第一百九十二章第二次劝降昌黎

“此人名叫李应芳,和昌黎县令左应选一样,都是山西榆次举人。此次受朝廷征召,一路前来京师。据李应芳所说,他和左应选关系极好;有把握劝降他。”白养粹连忙介绍道。

明国的举人,应该是个有用之人,既然说出有把握劝降左应选,那就先让他前去劝降了左应选之后,看看他有何才能。

皇太极想到这里,就对白养粹道:“如此甚好,朕写一道旨意,让他拿给在昌黎的大贝勒。大贝勒看了后自会安排他去劝降,条件由他定,能让昌黎投降即可。”

“得主子重用,是李应芳的福气啊,奴才替他给主子磕头了。”说完之后,还真磕了几个头。

皇太极心里就暗暗鄙夷,汉狗要无耻还真够无耻,啥话都说得出来,啥事都做的出来,朕都快要吐了。

他赶紧写了一道旨意,让白养粹带去给那个李应芳,让他即刻启程前往昌黎。

其实他俩都不知道,李应芳夸口说和左应选关系极好,能劝降他,是为了让皇太极接见他,以便能待价而沽。谁知他料错了皇太极的反应,弄巧成拙。

待白养粹走了之后,皇太极重新静了下来,由这个事情又想起了昌黎的战事。

自己虽然很想让代善在昌黎城磕掉门牙,但毕竟现在还在明国境内,先自相残杀不是很好。相对其他贝勒来说,皇太极更有大局观。

但万一劝降不成,按照之前所说,昌黎还是必须要打的。这么一来,哪怕打袭来了,怕大金的伤亡也不会小,为了一座明国的小县城损失太大就不划算了。

皇太极一直到吃完饭后才想出了一个办法,下令召见蒙古诸部首领。

这次,皇太极没叫其他兄弟,只接见小弟。

全部坐定之后,皇太极坐在汗位上,和蔼地问他们道:“诸位随我大金入关以来,觉得如何?”

一听皇太极说这话,这些小弟们个个喜开眼笑,纷纷真心实意地称赞起皇太极。这次他们随大金进关,捞得盘满钵满,太爽了。

有几个部落的头领觉得称赞的差不多了,就在收尾的时候问起什么时候可以回去。

其他头领一听这个话题,都很关切,全部静下来不再说话,看大汗怎么说。

皇太极前面还听得比较舒服,这后面一听问什么时候回去,眉头就皱起来了。

但他马上舒展开眉头,不动声sè地说道:“昌黎战事未息,怎能说走就走。如果想早点出关,至少也要等关内战事告一段落才行,只是可惜昌黎的兵力少了点。”

皇太极说到这里的时候,停了下,扫视这些小弟,看他们是否有话说。

他的意思是,这些小弟为了能早点回去,听到自己说的这番话之后,就出来拍胸脯说兵少没问题,他们马上开拔前去助攻,尽快结束战事。

可惜他料错了,这些小弟没一个傻子,打仗要死人的道理,他们心里都清楚。因此,没有一个人接话,晚点回去就晚点回去,这里有吃有喝的也不错。

皇太极等了一会,还是没一个人说话,安静的出奇。他还看见有个小弟想咳嗽却又不敢咳,脸涨得通红,努力憋着不想引起自己的注意。

皇太极城府很深,心里虽怒,却没有表现出来,他也没有强行指派,要人去帮忙攻打昌黎,这样有损大金的威名。

只听他说道:“那昌黎只是一座小小县城,打吧,留那的兵力少了点,不打吧,又有点可惜了。”

蒙古诸部首领一听,有点不明白,大汗这是说什么可惜了,不是说昌黎只是一座小县城么。

有一个头领没沉住气,被皇太极勾起了兴趣,问道:“大汗,一座小县城有什么可惜的?”

皇太极假装有点惋惜地道:“你们不知道,那昌黎是小,但那边是明国京畿之地最富有的地方之一,朕听闻昌黎周围的富户在战事刚起的时候,纷纷携带财物躲进了昌黎城里。因此,朕才觉得不打就可惜了。”

什么,最富的地方,有钱人都跑进昌黎城了,而且还是一个小县城,防御肯定不咋的,这等好事还有什么可以纠结的。

马上,一批首领跳了出来,向皇太极请战。

“大汗,我们敖汉部一直以大汗马首是瞻,大金还在打仗,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

“大汗,奈曼虽然没有很多兵,但为大金出一份力也是应该的。”

“大汗,不是缺兵力么,我们巴林有的是兵,只要大汗一声令下,二话不说,马上挑选最厉害的勇士听大汗的号令。”

“。。。。。。”

这些人反正就一个意思,有便宜不去占是傻子。

皇太极也不急,摆摆手,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慢悠悠地道:“打仗是要死人的,朕不忍心让蒙古的兄弟有损伤。”

“没事,没事,我们自愿的。”

“为大金效命,我们心甘情愿。”

“我们与汉狗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汗不要拦着我们。”

“。。。。。。”

皇太极看着这些人前后的表现,心里暗自鄙视,想占便宜,那就去吧。

于是,皇太极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让他们也去攻打昌黎。

这些人一见大汗同意了,马上告辞回去整顿兵马。不用半个时辰,就拔营而走,将近三万人,浩浩荡荡地杀奔昌黎而去。

再说昌黎城东关侯庙的建虏大营,代善送走皇太极之后,马上下令军队分成两部分,分别攻打昌黎县城的东西两边。

此时,冬rì已出,阳光洒在大地上,虽然还是那么的寒冷,却照亮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代善随攻打城东的部队一起出了营地,往昌黎而来。

他远远地看到昌黎城在阳光下亮闪闪地,有点诧异。等走到近处能看清之时,不由目瞪口呆。

你道为何,原来此时的昌黎城头全部结着一层厚厚的冰,那些木排包裹着一层晶莹透明的冰层,有的木排上还悬着一根根的冰凌柱,既漂亮又刺眼,亮瞎了代善的狗眼。

攻城的部队已经就位,各部指挥都来向代善请示是否开始攻城。

代善看着昌黎城墙,心里恨得直咬牙,这用火攻显然不行了。但自己又和皇太极那个yīn人立下了军令状,不打不行。

现在攻城姿态已摆开,东西两边同时强行攻城,说不定还是能攻下来的,毕竟,城墙并不是很高,防守的也不是明国的jīng锐,甚至连正规军都不是。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一点,代善怎么都要试一下,于是,下令击鼓攻城。

你道城头为什么又和之前不一样,原来昌黎县令左应选明白代善可能会采用火攻之后,记起古时候的泼水成冰的战法,就下令在夜间往城墙外侧包括木排,全部泼几遍水。在这滴水成冰的天气,泼出去的水很快就被冻住了。

左应选想着,就算你不是用火攻,这加上了厚厚的一层冰,也能有利于防守,多做些事总是没错。这一下,刚好破了代善的如意算盘。

一大早的时候,建虏大部队的离去,让全场军民都舒了口气。

虽然留下的建虏比前几次的时候还是多不少,但经过昨rì数量上的对比,反而没人因为现有的建虏兵力,而有心理负担。

左应选和守备石国柱分别负责东西两边,抵御建虏的进攻。

这次攻城的建虏,比上两次多,又分东西两边同时进攻。手段却差不多,只是用云梯攻城。

因此,在昌黎军民同心协力之下,毫无意外的又守住了。

代善在昌黎城下碰了一鼻子灰,徒然损失了兵力,却一无所获。

他懊恼地坐在大帐中发呆,想着是否写信给其他几个兄弟,由他们向皇太极求情,放过他一马。

忽然,亲卫进来禀告说永平来人。

代善想着,不会皇太极遣人来羞辱自己的吧,他不情不愿地召见来人。

没想是个刚降的汉狗,看那亮晶晶的脑门就知道了。

不过,当他看了皇太极的旨意之后,大喜过望。现在的他,觉得能不打是最好了。现在皇太极派了昌黎县令的熟人过来劝降,能成功就最好了。他也不召见李应芳,马上就开始安排来人前去劝降。

第一百九十三章诱骗成功

昌黎县令左应选正在县衙大堂和众位乡绅总结今rì的战事,忽报城外有老熟人求见。

堂上的人听得都是一愣,这时候城外全是鞑子,县尊难道认识建虏不成,不会又是汉人败类吧。

左应选也是奇怪,自己千里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