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叫天)-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体仁并不是一个执拗的人,现在表态已经表完了,就站了起来。
崇祯皇帝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慢慢地走了下来。来到温体仁的面前,然后诚恳地对他说道:“朕当然分得事情轻重,何事为先,何事为后。朕要先平虏,赈灾,革新朝政,然后才问鼎天下,建rì不落帝国。朕手里可能完不成此志向,但还有朕的儿子,孙子,有此目标,则不会让他们懈怠,秉祖训,为大明子民开拓更多的容身之地。一处得灾,有更多地方可以调配,不好么?”
徐光启就站在温体仁的身后侧,听了崇祯皇帝的话,他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是,西虏之贪婪,远非一般人能想象。今rì大明不打他们,来rì必遭其祸。”
说到这里,徐光启又转向温体仁,问他道:“温阁老,西洋火炮之犀利,如若倾国来攻,何以能挡?皇上未雨绸缪,以西洋为假想敌,就是不想来rì挨打还不了手。”
“温卿,大明周围不再只是小国部族了。西夷远在天边,却能万里而来,就是觊觎大明的土地,大明百姓手中的财富。朕必须为大明做长远考虑。”崇祯皇帝等徐光启说完后,再次向温体仁解释,他的中兴之志还必须大明首辅配合才行。到目前为止,温体仁是他最合适的一个首辅,不想放弃这个臂膀。
崇祯皇帝说完后,看温体仁的脸sè明显没有刚才那么严肃,就又说道:“朕让两位爱卿都看看现在之天下,和以前所谓天下之区别。”
说完后,他转身走回御座,在御座左侧的一叠画卷里面抽出其中的一份。然后吩咐内侍搬来一个屏风,立在温体仁面前。再走下来,把手中的那卷画册挂了上去。
温体仁和徐光启都好奇地凑过去,看看崇祯皇帝说的如今之天下,到底是什么模样的。
钟进卫在崇祯皇帝说完的时候,就知道他要拿自己带来这世的地图,去震慑两个井底之蛙了。他也不说话,慢慢地走到温体仁的侧对面,准备欣赏他们的表情。
崇祯皇帝挂好之后,侧身让过一边,让温体仁和徐光启先看看。
挂着的画册就是世界地图,不过不是钟进卫的那一幅,而是王承恩让人临摹出来的一份。
这份地图上面没有简体字,只有崇祯皇帝自己用小楷注释上去的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称。
温体仁和徐光启那里见过如此jīng密详细的世界地图,徐光启还好一点,在和西洋传教士的聊天之中,略微知道一些情况。
但温体仁就差远了,充其量,也就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一点见识,而且,还不全面。在他的意识里,基本还是大明是天下之中心的观念。
这地图,首先就打破了温体仁和徐光启原本的世界观。然后,崇祯皇帝又拿出一些小纸条,递给温体仁。
他疑惑地看看崇祯皇帝,然后双手接了过去。仔细一看,是写着地名,然后是对这地方的解释。比如说现在居住的是什么人,文明程度,大概有什么出产。
温体仁连忙一边看纸条一边去查看挂着的地图,进行一一对应。
这不看还好,一对应完了才发现,原来天下还有如此之多的宝地。
西洋人的国家如此之小,现在却在四处抢占土地。要是大明不作为,有朝一rì,这天下的宝地都让他们占完了,怕是膨胀之后的西洋人再来和大明作对,就是亡国亡族的时候了。
徐光启很好奇温体仁手里的字条写的是什么,他知道那些字条必然和这幅地图有关系。但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心里很是痒痒。
最后他看到温体仁不再来回的看地图和纸条,而是对着地图发呆。就扯了扯温体仁的袖子,道:“首辅,借来一观。”
温体仁无意识的转头看看他,然后又转回去看地图。
徐光启没办法,好奇心催着他直接伸手,小心翼翼地从温体仁手里把纸条扯了过去,然后看了起来。
结果无一例外,两人都处在了同一状态中,对着地图发呆起来。
崇祯皇帝看看他们两人那呆样,就转过身子去看钟进卫。
今天休息一天,就只更新一章了。话说,兼职码字,每天五千字,好累,望谅解,谢谢!
第一百六十六章海盗问题
崇祯皇帝发现钟进卫那脸,想笑又憋住不笑的难受样子,不由得摇摇头,这钟师傅,有的时候就是和小孩一样。想到这里,他自己也笑了,还笑出了声。
崇祯皇帝一发现笑出声,马上反应过来,这场景,可不合适笑。不过他发现那两人还在发呆,压根没听见他发笑,不由又有点感到好笑。倒是钟进卫听到动静,看过来了。
最后崇祯皇帝觉得他们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就对温体仁和徐光启道:“两位爱卿。”
没反应,崇祯皇帝无奈,就又提高了声音道:“两位爱卿!”
温体仁和徐光启这才结束发呆,向崇祯皇帝看过去。
“两位爱卿,你们还觉得朕是好高骛远么,朕还觉得,以前的朕是井底之蛙。”
温体仁的老脸一红,向崇祯皇帝认错道:“陛下,老臣糊涂了。”
道歉完了之后,温体仁又道:“陛下,可眼下的大明,实在无能为力,去争夺天下啊。”
“所以,朕才需要阁老协助朕,革新朝政,灭虏救灾,然后出兵海外,创旷古未有之基业,建rì不落之帝国。”崇祯皇帝见温体仁认错,心情马上好了起来。
“陛下,这天下舆图是真的么?”徐光启疑惑了,太jīng细了,现在反而觉得很假,谁人能画出此图。不可想象,穷尽几辈人的心血都不可能。
温体仁心里却明白这图的出处,向钟进卫看了过去。
钟进卫见温体仁看过来,就微微点了点头。
“徐卿无须怀疑,朕可以向你保证,此图绝对真实。”崇祯皇帝用皇帝的金口为地图做了背书。
“这,这。。。”徐光启说不出话来了,想想还是不可能有人画得出来此副地图。但要他马上开口否定皇上的金口,又觉得不合适。
“徐大人,不必怀疑了。等有朝一rì,大明出兵海外的时候,你可以一起跟着去看看。验证下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亲眼去看看最好。”钟进卫在一边看徐光启要钻牛角尖,就给他出主意道。
“好,我一定要去看看。”徐光启一听,jīng神一振,说道。
不过,马上情绪就低落了下来,喃喃自语道:“可惜,我老了啊,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所以,你要保重好你的身体,注意休息,争取再活几十年。说不定就看到了。”钟进卫显然听到了徐光启的自语,笑着对他说道。
本来他想借用台词说再活五百年,但考虑到皇上也在身边,还是算了,免得误会。九千岁才死不久,自己就提五百岁的口号不好。
“朕需要你们的帮助,帮朕早rì平定建虏,搞好内政,早rì出兵海外。”崇祯皇帝也给他们打气。
温体仁和徐光启都向崇祯皇帝一躬身:“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进卫听了无语,文人是不是都喜欢引用诸葛亮的话!
崇祯皇帝见两人不再对自己的志向有疑问,就转身问屏风另一侧的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接着刚才的事继续说。”
“是,陛下。臣以为,大明迟早要出海与西洋人争一高下的。而这必不可避免的是,要先解决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因此,臣建议朝廷,事先进行布局。”
“钟师傅,如何布局?”崇祯皇帝一边问钟进卫,一边慢慢地走回御座去。
“陛下,眼下海盗林立,臣以为应先派一些卧底打入海盗内部。等朝廷一发力,就从内部响应朝廷举措,一举拿下海盗。”钟进卫说到后面的时候,声音提高,还伸出一只手掌,用力一握拳,颇有点一网打尽的意思。
“中兴伯是说细作?是否没有这个必要,朝廷已经招安了原本东南最大的海盗郑芝龙,让他去对付其余海盗便是。”温体仁有点不认同钟进卫的观点。
“温阁老,我问你,这个郑芝龙在朝廷的支持下,吞并了所有海盗之后,他会听朝廷的话么?”钟进卫把视线从崇祯皇帝的背影上收回来,转向温体仁,问他道。
“不会,而且据我的印象,和顾百川的聊天得知,东南沿海现在是群雄争霸,海盗在互相火拼,难分胜负。郑芝龙因此投靠朝廷,想借朝廷的支持来独霸南海而已。”钟进卫不等温体仁回答,就又继续说道。
“顾百川是谁?”温体仁问道。
“我的护卫,东厂的一个档头,他了解一些东南沿海的情况。”钟进卫回答道。
“陛下,以后郑芝龙会独霸南海,rì入斗金。他一年的收入,比大明一年的赋税还多。却从没有给朝廷做过贡献,最后便宜了别人。”钟进卫转头看回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崇祯皇帝已经走回御座边,坐了下来,凝神听着。当钟进卫说到郑芝龙的年收入比朝廷一年赋税还多时,眼睛露出jīng光。
“中兴伯,您怎知郑芝龙独霸南海后会有如此之多的收入,最终还便宜了别人?”徐光启不解的声音从钟进卫身后传了过来。
钟进卫听的一愣,说的顺口,把徐光启给忘记了。他转过身,看着徐光启,忽然咧嘴一笑:“我猜的。”
然后,不管徐光启听了目瞪口呆的样子,转回头,又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个郑芝龙富贵之后,贪生怕死,朝廷控制他应该不会有多难。但他手下还有许多人,各有心思。为防到时候不为朝廷所用,臣建议派出细作,不但卧底各海盗势力中,还要卧底郑芝龙的手下。”
在钟进卫没有说完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了。
钟进卫一说完,温体仁却抢先开口了:“陛下,臣以为,中兴伯所言有理。此事无需朝廷费多大jīng力,却能事半功倍。”
他知道钟进卫的来历,因此对他的话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不像徐光启一样,要去想钟进卫的话多么不合逻辑。
崇祯皇帝很欣慰温体仁没有受刚才事情的影响,已经在替大明将来争霸海上做考虑了。
他点点头,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刚才所说要推荐的人,就是想派去卧底的细作?”
“啊,不是,他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卧不过来。只是这个人,有极高的心理素质,知道如何在敌方势力范围内扮演自己的角sè,而不容易被看破。因此臣举荐他,由他训练一批人,派过去卧底,应该会有收获。”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想岔了,就赶紧解释道。
“此人是谁?”崇祯皇帝很有兴趣,连忙问道。
“此人名叫刘兴祚,东江镇参将,现在在城外勤王军中。”钟进卫说道,然后他又给崇祯皇帝以及温体仁和徐光启细细地介绍了刘兴祚的经历。
经钟进卫一介绍,崇祯皇帝隐约想起了这个人。
“此人从建虏那边过来,可靠么?”温体仁带着点担心问钟进卫。
“温阁老是担心他和建虏有牵连?”钟进卫反问。
“中兴伯,不可不察,应当谨慎为好。”徐光启也规劝钟进卫。
钟进卫看看他们两人,然后转回去看崇祯皇帝,发现崇祯皇帝眼里也带有一丝疑惑。
钟进卫想了下,就说道:“陛下,臣是在勤王大营中见到他的。当时他的事迹由孙承宗孙大人说给臣听的。”
钟进卫把孙承宗给抬到了前台,要出问题,首先要找孙承宗。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就是孙承宗给他讲述的事迹。钟进卫接着道:“因此,臣以为刘兴祚还是可靠的。假如,他是建虏jiān细,那么他用了这么多jīng力混回大明,是为了什么?有什么能让他舍弃几个兄弟的xìng命而来做jiān细?奴酋如此愤怒,派人追杀他,也能从侧面证明他的清白。”
钟进卫说到这里,为了更保险点,就又补充道:“把他从与建虏对战的前线调到后方,就更能防止他通建虏。使人全程参与他对细作的培训、教导,再把细作派出去,就算他有什么问题,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第一百六十七章纸币定样
“钟师傅,朕听你这么一说,也觉得此人不会是建虏的细作。”
崇祯皇帝说了自己的感觉后,看向温体仁道:“此人始终坚持弃暗投明,朕甚感欣慰。阁老如若担心,朕就咨询下孙师傅,再传刘兴祚觐见,亲自面之。而后再做定夺,这样可好?”
温体仁原本就只是基于一种本能的担心,才有此劝谏,不是说有什么证据或者明显感到有什么不妥。现在听崇祯皇帝说得慎重,自然不会再有疑议。
徐光启也没意见,刘兴祚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现在温体仁和徐光启的感觉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大明扬威大洋,马上向崇祯皇帝告辞,去忙手头的事情。
原本钟进卫是想跟着徐光启去的,但他被崇祯皇帝叫住了。
崇祯皇帝重新收好世界地图,让内侍搬回屏风。忙完这些之后,把在殿内轮值的内侍宫女都赶了出去,然后问钟进卫道:“钟师傅,刚才推荐的这两人,有什么出处么?”
钟进卫一听,原来叫住自己是为这事。不由笑笑,崇祯皇帝还是年轻,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啊。
于是,他回答道:“陛下,那个宋应星写了一本书,叫《天工开物》,流传后世,由此赢得了身后名。满清搞文字狱,此书一度失传,后来还是从rì本传回国内。”
崇祯皇帝一听,轻蔑地笑了笑,鞑子就是鞑子,一点肚量都没有,连本技术书都要禁。马上,他就抛开了这个想法,问钟进卫道:“这刘兴祚呢,朕好像没听你有过暗示。”
“陛下,臣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所以除非很出名的人,否则不大可能知道。这个刘兴祚我没听过,但有关细作、卧底的作用却知道的很深刻。因此,才强烈建议陛下用此人的才能。”钟进卫说到后面,神情就显得庄重起来。
“哦,朕知道了。”崇祯皇帝有点点失望,原来不是很有名的人。
钟进卫察觉到了崇祯皇帝的情绪,想了下,很严肃地劝谏崇祯皇帝:“陛下,臣有一言,望陛下能采纳。”
崇祯皇帝看看钟进卫,很少见到他这么严肃地跟自己说话。心里不由一怔,然后说道:“钟师傅,尽管直言便是。”
“陛下,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因此取得的成就也会不一样。后世有名的人,固然是能人;但后世没有听说过的人,有可能他的才能并不会比有名的人弱。历史不知道泯灭了多少英雄,还望陛下不要因为后世没有听说过而忽视人才。”
崇祯皇帝听得很是惭愧,站起来,诚恳地对钟进卫道:“钟师傅所言极是,朕记住了。”
“呵呵,其实听听后世有什么成就也没什么不好的,等于给陛下开了一个作弊器。”钟进卫看崇祯皇帝也跟着严肃,就想缓和下气氛。
作弊器?崇祯皇帝听不明白了,正想问的时候,内侍在殿外报说户部尚书毕自严求见。
于是,就先传诏接见毕自严,作弊器的疑问,就等以后有空再问了。
没多久,就看到毕自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竟然矫健着快步入殿,然后向崇祯皇帝行礼道:“陛下,纸币样品印制出来了。”
钟进卫一听,什么,纸币又重新印了,那个什么人找来了,自己怎么不知道,他带着一串的疑惑,看着毕自严手里的东西。
毕自严说完后想呈给皇上,却发现殿内没内侍。崇祯皇帝也没喊内侍进来,自己走下来拿了。
钟进卫也凑了过去,想看看新式纸币是什么样子的。
崇祯皇帝一边看一边连道不错,看到钟进卫挨过去看,就把手里的纸币递给他看:“钟师傅,你看看如何?”话里透着一丝自豪。
钟进卫接过来一看,大吃一惊,现在手中的纸币和之前看到的纸币完全是天壤之别!
现在的纸币面值一共有九种,分为:一厘,三厘,一分,三分,一钱,三钱,一两,三两,十两。全部以银两作为计量单位。
纸币大小只有一个巴掌大,而且比之前的纸币jīng美很多。彩sè印刷,边缘是防伪花纹。
整个纸币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以火焰图案隔开。中间部分印着面值,左侧印着银两铜钱图案,和面值向对应。一厘、三厘的图案是铜钱,一分,三分是铜钱串,一钱、三钱是银锭,而一两、三两、十两是银元宝,最绝得是这银两铜钱的图案有凹凸感。右侧印着“户部奏准印造大明纸币与银钱通行使用,崇祯年月rì”。
钟进卫翻到纸币背面,发现还有一行字“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sè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钟进卫一边看,一边评论道:“不错,真厉害。”他真没想到,明朝的技术还能印出如此jīng美的纸币。
崇祯皇帝和毕自严听着钟进卫的赞美,都很高兴。特别是崇祯皇帝,知道钟进卫来自后世,以他的眼光都有如此赞美,更是高兴。
“陛下,这些纸币是怎么印出来的,臣没听到一点消息。”钟进卫看完后疑惑地问道。
“呵呵,你在忙水泥的事情,朕没让人打扰你。前几rì的时候,那个胡正言就到了。朕与他以及毕卿和温阁老共同议定了此图样,而后全力赶制出来的。”崇祯皇帝自豪地解释。
其实,崇祯皇帝只是要求把他最欣赏的“九思”给印到了纸币背面。
“胡正言连同他的好友汪楷,忙了三天三夜,现在才出此样品。”毕自严也在一边表功。
“汪楷?”钟进卫之前没听说过此人。
“是江南有名的刻工,与胡正言合作已久,锦衣卫找到胡正言的时候,正好他在,就一起带来京师了。”崇祯皇帝给钟进卫解释了下汪楷。
钟进卫对没有谋过面的胡正言和汪楷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要知道,这是四百年前,能印出如此jīng美的纸币,不佩服能行么。
钟进卫不知道,胡正言和汪楷合作印制出的《十竹斋书画谱》,成为后世初学中国画的必备课本。不说原版,翻刻比较好的版本,都成为后世收藏的热门,可见其印制之jīng美。
“陛下,这纸币的成本贵不?”钟进卫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连忙问道。
崇祯皇帝并不清楚,看向毕自严。
“如若大量印制,则只需考虑油墨和纸张的成本即可。臣以为,其成本还是可以承受的。”毕自严连忙崇祯皇帝禀明。
钟进卫听了,松了口气,成本能承受就好。然后他笑着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道:“恭喜陛下,臣以为这纸币绝对能用。”
崇祯皇帝一听,呵呵地笑了。接过钟进卫手中的纸币,再次看了起来,仿佛他手中拿着的不是纸币,而是货真价实的银两。
“不知陛下下一步怎么做?”钟进卫问道。
崇祯皇帝抬起头来,看着钟进卫,笑着道:“钟师傅,不用急。”然后,他又吩咐殿外的内侍:“传内阁首辅觐见。”
“朕暂时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先定个章程出来再说。”崇祯皇帝一边说一边走回御座。
内阁办公的地方离这里很近,温体仁很快就过来了。于是,在他欣赏完纸币后,才开始商议发行纸币的章程。
以前的时候,讨论过纸币的作用和大概的发行方式。
所以现在一提这个话题,当初参与纸币讨论的温体仁就直接问始作俑者:“中兴伯,你说要用准备金制度来发行货币,不知道具体是如何cāo作?”
10月份马上过去了,感谢7891056;Wangchong21;banana100,段君;个绿川光;jiabao1;老西毛;原野草;hduid的打赏,谢谢!
第一百六十七章如何发行纸币
以前的时候,讨论过纸币的作用和大概的发行方式。所以,现在一提这个话题,当初参与纸币讨论的温体仁就直接问始作俑者:“中兴伯,你说要用准备金制度来发行纸币,不知道具体是如何cāo作?”
钟进卫看看已坐在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发现他也是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
“陛下,臣之前有考虑过这个事情,不过现在水泥这些东西出来了,就有了一个更好的想法。”钟进卫并不拿捏,直接说道。
“钟师傅,快快道来。”
“陛下,臣以为,纸币的流程,从原理上来讲,是收到银两,然后印制相应数额的纸币发出去。但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不一样的,可以这么做。”
钟进卫伸出左手,握成拳后伸出一个指头,这样显得有条理、专业:“第一,户部先印制一些纸币出来备用。”
“第二,纸币移交给发行机构。这个发行机构必须遵循基本原则,即收进实物,发出纸币;收进纸币,返回实物。具体可以从官员的俸禄开始,俸禄全部扣留在这个发行机构,发纸币给他们。如果他们不信任手中的纸币,或者手中的纸币用不出去,可以来发行机构兑换现银,一切自愿。”钟进卫一边说一边伸出了第二个指头。
“钟师傅,如此一来,他们要是全部兑换成现银,那纸币岂不是白印了?”崇祯皇帝不是很理解,虽然以前说过一次,但具体实现的时候,钟进卫还这么说,崇祯皇帝就再问了一次。
“陛下,这是为了建立朝廷的信誉。无信则不立,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个道理。这么做,就是让他们明白,这个纸币等于现银。这样一来,哪怕开始几次,纸币全部兑换为现银,等他们相信了朝廷的信誉,自然就不会再来兑换现银了,毕竟纸币使用有太多的便利了。”
钟进卫很确信,只要朝廷的信誉有了,纸币替换实物货币的趋势将是不可阻挡的。
“哦,朕明白了,钟师傅接着说。”
钟进卫又伸出了第三个指头:“第三,朝廷言明所有税收都可以使用纸币,并且是优先使用纸币。”
这点容易理解,谁都没有提出疑议。
“第四,发行机构开放窗口,让百姓也可以用家里的银两来兑换纸币,这点可能开始不多,但后续一定会有这个需求的。”
“中兴伯,这百姓要是都来换一厘的纸币,朝廷会亏损的,这个如何处理?”户部尚书毕自严插嘴问道。
“当然不能这么让他们换了,各类面值搭配着来,怎么个搭配就看当时发行机构的库存吧。”钟进卫毫不犹豫地说道。
忽然,他想起了后世,过年的时候去银行兑换低面值货币,经常兑换不到,不知道会不会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钟进卫等了会,没听到其他人再问问题,就继续伸出第五个指头道:“第五,国企有多少利润,就发行多少纸币,如此就能加快纸币的流通。”
“此话怎讲?”温体仁也参与进来问问题。
“国企赚的钱是属于朝廷的,赚来的银两存到纸币发行机构。而后朝廷就可以从发行机构拿走相应数额的纸币去用。如果收到纸币的人不相信纸币,大可以去发行机构兑换回现银,如此一来二去,有了信誉后,来兑换现银的人就会少下去,纸币自然就流通到外面了。”钟进卫转向温体仁,解释道,显得很胸有成竹。
“呵呵,中兴伯的意思是,国企赚的越多,纸币发行的就越快,替换银钱的速度也就越快了!”温体仁捋着额下长须,笑着总结道。
“没错,就是这样。而且,还可以搞搞促销,让百姓更多的选择使用纸币。”钟进卫又抛出了一个方法。
“何为促销?”这下是毕自严问了。
“比如,水泥,原本一分现银买到的分量,现在用纸币买,可以是九厘。”钟进卫直接举了个例子,这样通俗易懂。
“那朝廷岂不是就少了一厘了?”毕自严一听,有点心疼,连忙发话问道。
“呵呵,你可以把水泥先抬高一厘来卖啊。”钟进卫想着明朝的商人,不知道会不会这手段。
崇祯皇帝在上面听得哑然失笑,把底下几个臣子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他指着钟进卫道:“钟师傅,你这鬼点子还真多。”
温体仁和毕自严一听崇祯皇帝的评语,也呵呵地笑了起来。
钟进卫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鼻子,想着自己不就是借用了下后世所谓促销优惠的手段而已嘛。据说后世什么四个数字相同的促销活动节中,就有很多商家这么干的。
“钟师傅,还有么?”崇祯皇帝看钟进卫不说话了,就连忙问道。
钟进卫觉得举着手计数好像意义不大,就放了下来,不再搞这形式主义,然后问崇祯皇帝道:“不知道陛下怎么安排这个纸币发行机构?”
“钟师傅是说安排在什么地方么?”
钟进卫点点头,其他内容暂时想不起来,就这办公场所还有点想法,准备说说。
崇祯皇帝看向户部尚书,这事应该是他管的。
毕自严迎着崇祯皇帝的目光,奏道:“陛下,就放在户部衙门的侧厅如何?”
“不妥,不妥。”温体仁摇摇头,首先表示了反对。
“有何不妥?”毕自严没想温体仁第一个反对,就看着他问道。
“按照中兴伯的意思,这个纸币发行机构要存白银准备金,也要存纸币。到时人来人往,不但影响户部的办公,也会影响纸币的发行。不妥!”
“这。。。,下官可以使人隔开区域办公。”毕自严又出了对策。
温体仁还是摇摇头,不认同。
“钟师傅,你有何想法?”崇祯皇帝看温体仁和毕自严的意见相左,就问起在边上微笑着看热闹的钟进卫。
“陛下,臣是有个想法。这个纸币发行机构所做的事情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而且也会是以后大明第一个专门的金融机构,因此臣以为另外新建一个办公场所为好。”
听到钟进卫发言,温体仁和毕自严不再对视,都看向他,听这个鬼主意不断的中兴伯又有何妙策。
“钟师傅言之有理,但朝廷没有银两来新建衙门。”崇祯皇帝听了,微微摇头。手中没钱,不好办事。中兴伯的想法是好的,可难以实现。
“陛下,这个钱还是值得花的,而且也不会要太多的银两。臣给您细细解说。”崇祯皇帝的困难难不倒钟进卫,他马上答复道。
“能省下一笔银子不好么,中兴伯再额外花一笔银子,不管多少都不好吧?”毕自严一听要用银子,表示不服气。
钟进卫冲毕自严笑笑,然后面向崇祯皇帝解释道:“陛下,其实,这钱其实还真的必须要花。因为按照计划,会有不少银两和纸币存储在纸币发行机构。既要防偷,又要防火。专门进行设计,可以保证其安全。收实物和出纸币分不同的门,也能保证不混乱,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显得朝廷对纸币的重视,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打算长久地运行,这对于提高朝廷信誉也有不少的帮助。”
“按照中兴伯这么说,这个新衙门岂不是很大,那如何不会要太多的银两来修建?”毕自严换了另外一个角度来反对。
钟进卫转身对着毕自严,微微一笑道:“毕大人,不要着急,我接着就说为什么不需要太多银两了。”
崇祯皇帝在上面也笑着道:“毕卿,你就先听完钟师傅的讲解,然后再提问吧。”
“是,陛下。”既然崇祯皇帝发话了,毕自严只好先耐着xìng子听着。心里做好了准备,中兴伯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就要反驳,最好能打消皇上和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