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段都是要通过收买官吏来实施。而我们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官吏,不管是朝堂上的还是地方的官吏。只要这些人能和我们站一起,就能把革新之策推行下去。”

钟进卫说到这里,略微停了下,让崇祯皇帝消化下刚才自己说的内容。

崇祯皇帝一边听,一边思考。现在看钟进卫说到这里停住,在看自己,就示意钟进卫继续:“钟师傅言之有理,朕在听着呢。”

“陛下,还是一句老话,工yù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朝廷改制,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官吏去执行。光晓以大义是不够的,只有给他们以好处,把他们绑定到改革的战车上,他们才会用心办事。否则光和这些官吏扯皮,都要耗费我们无数的jīng力。这种事情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崇祯皇帝点点头,但又有不甘心地道:“朝廷给他们官职,给他们俸禄,让他们为朝廷,为百姓做事。他们却为己谋私,现在不但不惩罚他们,还要平白给他们好处,朕觉得憋屈。”

钟进卫笑笑,对崇祯皇帝道:“陛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不到罢了。等咱们把大明慢慢地从眼下的困境走出来,再一个个的对付那些贪官污吏,就不会坏我们中兴大明的大事了。”

崇祯皇帝想想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最重要的是一条龙计划的实施,其他所有事情都要给这个计划让路,把大明从目前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再说。

“钟师傅,那你对这些贪官污吏有何对策?”崇祯皇帝还是有点不甘心,想早点知道钟进卫心中对这些人有什么想法。

“陛下,一条龙计划也只是暂时解决大明目前的困境而已,如果没有其他措施,早晚还是会被这些官吏给折腾回眼下的处境的。所以,以后陛下的jīng力,可能要多用到这方面了。只有朝堂上都支持陛下的改革,良药才能灌入大明这个病人的口中。”

崇祯皇帝点点头,钟进卫再三强调先利其器,再麻木的人都会引起重视,更何况崇祯皇帝本来就是一个聪明人。

“臣觉得对付官吏最好的方法就是开民智。”钟进卫把自己考虑已久的想法说了出来。

“开民智?”崇祯皇帝听了有点不明白,怎么说对付官吏最好的办法是开民智呢,不是严峻刑法,或者刚才所说的给其利益,把他们绑到战车上来么。

“陛下,是这样的,臣给您细细解释。”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会问,接下来的内容可能是这个时代的人,不会很理解的。

“自古以来,包括现在大明的情况,都是一个官吏好不好,让另外的官吏来监督。那要是这个来监督的官吏也有问题呢,再派一个官吏去监督前两个官吏么?”

崇祯皇帝摇摇头,要是第三个官吏也有问题,岂不是一样没效果。

“所以,这种以官制官的方法并不是特别好。陛下,还记得臣把天下人分为三种人么?”

“钟师傅指得是草民,士大夫和朕么?”

“对,陛下记得没错。三种人,三种利益。士大夫刚好夹在中间,这些人中品行好的,上为天子负责,下为百姓做事;但还有一些人则欺下瞒上,只为己谋私。之所以能这样,就是百姓愚昧,不知如何应对地方官吏的欺压,而天子又因不能事事亲为,故也会被其蒙骗。不知陛下以为然否?”

“地方上不是有乡绅么,普通官吏想欺压不是那么容易吧?”崇祯皇帝给钟进卫挑刺道。

“陛下,地方乡绅比普通百姓是好一点,官吏欺压的时候也会考虑其反噬。但地方乡绅往往和官吏相互勾结,共同压榨草民。而草民这个团体是大明人数最多的一个,如果被压榨而活不下去,大明就会动乱了。所以,陛下必须给他们一条活路,而这条活路,光靠官吏管制官吏是不够的。”

“那就是开民智?”

“对,陛下,只有草民的民智开了,懂得官吏欺压他们的时候,他们有路可走,有法可依,而不再随意被官吏鱼肉的时候,就是吏治转清明的时候。”钟进卫用坚定的语气说明道。

崇祯皇帝想了想,试着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你们后世,都是开民智的?”

钟进卫点点头,道:“臣后世的那个时候,很多国家都实行的是免费教育,就是国民可以免费读书。有免费九年的,也有免费十二年的。”

崇祯皇帝听了感觉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少财力啊!不说现在的大明没有这个财力,就是在崇祯皇帝想象之内的时间范围,也没有那么多钱来免费让所有百姓读书啊。

崇祯皇帝无奈地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的提议很好,可朕没有那么多钱来让朕的所有子民都读书啊!”

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很开明,认同自己的这个建议。于是,赶紧跟上节奏,给崇祯皇帝解说,免得崇祯皇帝打退堂鼓:“陛下,开民智可以一步一步来。而且,不是需要所有百姓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的。只要做到大明百姓能读书识字明道理就可以了。这样一来,花费就会少很多。如果百姓想学更多的知识,就让他们自己选择再出钱学习就成了。”

崇祯皇帝还是苦着脸,双手一摊道:“就算这样,朕也没这个钱。国库空虚成什么样子,钟师傅应该心中有数的。”

“陛下,臣没说现在马上就要做这个事情。可以一步一步来,比如,先规定多少岁到多少岁的少年儿童必须到学校免费学习,可以半天学半天回家干活。这样,国家和百姓家中的负担都不会太大。而且,推广黑板和粉笔,国家就只需要提供一个场所,一个老师的待遇即可。”

钟进卫尽量把成本往低里说,鼓动崇祯皇帝先做出第一步再说。

崇祯皇帝按照钟进卫的说法想象了一下,好像还真不用太多的钱,就有点心动。全民教学,将来大明所有人都是读书人,那可是恒古未有之事。

“陛下,让所有百姓都能读书,好处非常多的。除了刚才所说的,让地方官吏不敢随意欺压,减轻百姓负担之外,还有好多好处,臣给陛下讲讲,陛下听了,绝对会觉得开民智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哦,钟师傅,这让百姓读书还有很多好处啊,快说给朕听听。”崇祯皇帝听说回报会很丰厚,就急忙催钟进卫说。

第一百三十三章历史教训

“陛下记得昨rì臣向陛下汇报的有关新式窑的事情么?”

“当然记得。”才昨天的事情,崇祯皇帝怎么不记得,只是不知道钟进卫具体是想说什么,就静待钟进卫的下文。

“那些工匠用了那么多年窑炉,只知道冬夏炉温不一致,却不知其原因,只知道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如果他们能像臣一样读过书,有了见识,说不定水泥,玻璃的早就发明出来了。”

钟进卫说完这个,好像觉得和读书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只是肯不肯动脑筋的问题。

就又补充道:“而且,工匠给臣画的那个新式窑的草图,除了他自己之外,没人看得懂。就不利于传承。”

一说完,感觉还是言不达意,说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个全民基础教育的意义怎么这么难表达啊。现在都说到这份上了,不说又不行,而且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肯定要说服崇祯皇帝来推广的。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忽然不说话了,有点奇怪,就问道:“钟师傅,怎么不说了?”

钟进卫有点尴尬,刚刚还跟崇祯皇帝夸口说有很多好处,可现在自己就是说不出很通俗易懂的例子。

忽然,钟进卫有了个想法,就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一时表达不清,臣想问陛下一些问题。”

崇祯皇帝不禁心里有点好笑,钟师傅每次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坦白出来,也不怕别人笑话。不过朕喜欢诚实的人,说不清楚就慢慢说,没关系。

崇祯皇帝点点头,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不要急,慢慢说就是了。”

钟进卫感激地点点头,然后问崇祯皇帝道:“陛下,官吏欺压老百姓,如果拿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和读书识字的百姓比,那个更容易欺压?”

“当然是未曾读过书的百姓了。”这点之前已有过讨论了,还用再说,崇祯皇帝心里想着,不过还是配合钟进卫答复了他。

“那么选拔一千名官吏,是从一万人里面选出的官吏强一点呢还是说从一亿人里面选出的官吏强一点呢?”钟进卫继续问道。

“照道理讲,当然是一亿人里面选的会好点。”

“选出的这一千名官吏如果不合适,再选一千名官吏出来代替这前面的一千名官吏,是从之前的一万人里面选好呢还是从一亿人里面选会比较好?”

“这还用讲,当然是从一亿人里面选更好了。”崇祯皇帝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有所明悟,这是一个方面,反过来也是一个方面。选中的官吏会怕后面更多的备选而努力做事,也是有更多读书人的好处。

“相同条件下,没读书的农民和读过书的农民,那个会种出更多的收成?”

读过书的农民,种田经验就不会只局限于父辈传承,邻里相告。同等条件下当然会更多收成了。不过,读过书的农民,还会去读书么?

崇祯皇帝想归想,还是回答钟进卫道:“读过书的农民会有更多收成。”

“相同条件下,没读书的工匠和读过书的工匠,谁更容易做出更多的东西,更新颖的器物,更jīng致的物件?”

崇祯皇帝有点理解钟进卫的问话了,他就是想通过这种对比方式来说明大明百姓读书识字的重要xìng。

“读过书的工匠更有优势。”崇祯皇帝还是继续配合回答钟进卫的问题。

“读过书的兵将和没有读过书的兵将也是一例,之前讨论军需官任务的时候有过说明。陛下记得么?”

“记得。”崇祯皇帝点点头。

“陛下,读书的好处通过比对,就能发现有巨大的好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是。臣就不一一例举了,相信陛下也明白。”

崇祯皇帝无语,朕要是还不明白,是不是接下来就鄙视朕了。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点点头,同意自己的看法,就开始吐槽了:“陛下,好像古人说过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臣以为,这是典型的没见识。”

“哦,何以见得,钟师傅,你刚才所说的话,朕前几年还听人提过。”崇祯皇帝笑着问钟进卫道。

“陛下,假如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子民全部都是傻子,只会听从,不会思考。那么对于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是容易管理,统治了。但是,这个世界真的只有这么一个国家么?”

说到这里,钟进卫想着那些有这个论调的人,在后世还有存在的。就更是生气,加大语气地道:“社会发展,国家进步,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陛下,你不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大明被满清窃取之后,汉人远远多于建虏。建虏怕坐不稳江山,就用这套言论来进行统治。结果您道怎么着?”

“怎么样?”崇祯皇帝的wang国之君的心结已打开,对于钟进卫现在提原本历史上的满清,更像是看待历史一样的一种心态进行对待。

“汉人如同行尸走肉,满清是安稳了。但很快,西方国家,就算再小的国家,比如,就大明一个府那么大的国家,都可以打的满清满地找牙,割地赔款。陛下你想想,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可以跑来欺负,看中中华大地的哪个地方,就画一个圈,说是他们的地方了,我国人与狗不得入内。”

钟进卫说到这里,带着讽刺道:“元朝的时候,他们蒙古人是最高贵的,最低贱的是汉人。但在满清,汉人还是最低贱,但最高贵的不是他们女真鞑子,而是西方的洋人!女真鞑子见了西洋人也得点头哈腰,奴颜婢膝,这就是他们愚民统治的结果。”

崇祯皇帝听着钟进卫细说着那段历史,感觉着钟进卫满脸的愤怒,心里暗暗地道:朕一定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钟师傅,最终是如何扭转这种局势的呢?”崇祯皇帝虽然从之前钟进卫的话语中已得到结论,但他还是想确认解决的方法。

“开民智,被愚弄的汉人,最终觉醒,开眼看世界,向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学习,推翻满清,建立我们汉人的国家。对了,陛下。”

钟进卫讲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一事,就对崇祯皇帝道:“当初起来推翻满清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反清复明。可见,大明在汉人的心里,始终是一种号召。”

崇祯皇帝一听,关心地问道:“那可有我朱氏后裔建国?”

刚把话问出去,崇祯皇帝就知道答案了,纵观历史,从来没有那个王朝的皇室能在几百年后重新建国的。

“陛下,很遗憾,朱明后裔都被满清杀光了。”钟进卫摇摇头答道。

崇祯皇帝听到预料中的答案,沉默不语。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的这个样子,是不是因为没有守住祖宗的基业,还连累朱明断根,在深深地自责。

“陛下?”钟进卫有点担心地叫道。

“哦,钟师傅,朕没事。”崇祯皇帝听到钟进卫叫他,就回答道。

过了一会,崇祯皇帝从御椅上站了起来,用右手握紧拳头,对着钟进卫道:“钟师傅,相信朕,朕一定会吸取你讲的这些历史教训,重新改造大明,让大明这个身有隐疾的老人重新焕发jīng神。谁若敢挡道,就杀谁;祖制制约中兴大明,改祖制;前朝未有之事,只要有利中兴大明,朕必用之,绝无虚言!”

钟进卫知道古人基本都是千金一诺,许出的诺言不会轻易改变,更何况是皇帝金口呢。不由得一阵激动,要的就是崇祯皇帝的大决心。

“钟师傅,全民识字,朕一定会推广的。你可有计划?”崇祯皇帝表完态后问钟进卫道。

第一百三十四章国营企业

“陛下,刚才讲的两件事情,都可以加到一条龙计划里面去。”钟进卫回答道。

“哦,钟师傅说具体点。”

“这样的,陛下,盐政,水泥中的收益,和道路建好后的收税,可以从中分出一部分利润,用作提升官吏的待遇和国民教育之用。”

“钟师傅,朕觉得你说的话有两个问题。”

“哦,陛下,是什么问题?”钟进卫没觉得有问题,就问崇祯皇帝道。

“水泥铺路后,还要收取税收?道路乃是用来给天下臣民使用,要是收税,没钱的百姓,就是你说的草民,岂不是连门都不能出了?”崇祯皇帝对修路后的收税有疑问,要按照钟进卫这逻辑的话,那京师中青石铺路的地段岂不是都可以收税了。

“陛下,不是所有人都要收取过路税。水泥铺的路,就是再坚实,rì久之后总有破损不平,这就需要维护。可这个钱从哪里来,总不能让户部出吧?”钟进卫想着后世连普通国道线,都有地方zhèngfǔ在收税的。那可是税收几万亿,不是大明一年几百万两银两的时候。所以他潜意识里面直接就照搬后世的一套了。

崇祯皇帝可以想象,要是说天下所有修路费用都要从户部出,户部尚书毕自严还不上吊给自己看。想到这里,不由笑笑,听钟进卫接着说。

“对于道路的损害,最大的应该是重物,百姓普通行路,对道路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可以忽略。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对行人不收税,对马车,牛车等车辆收税。比如载人的车收取多少费用,载物的又是多少,四轮马车又是多少,等等,按照车辆载重进行收取。”

钟进卫这么说,还是有点道理,崇祯皇帝点点头问道:“钟师傅就是说,从收取的车马税里面分比例出来进行道路维护,官吏加薪,国民教育?”

被钟进卫影响的久了,很多新鲜名词也被崇祯皇帝不自觉得用了出来。

钟进卫点点头:“陛下说得极是,臣就是这么想的。”

“钟师傅,你说的这个官吏加薪是怎么想的?就是为了把他们绑到我们革新的战车上来?”崇祯皇帝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陛下,是,也不是。官吏加薪,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会用心办好此事。另外,臣了解到,当前的官吏薪水,还真不够他们开销的。”钟进卫说到这里,把那天从于海宁那边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薪水使用情况一一向崇祯皇帝做了汇报。

崇祯皇帝很认真的听着,一边听一边思考。等钟进卫说完后,他感叹道:“看来朕一直在深宫之中,对民间的事情了解的还是少了点。”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对温体仁更是欣赏了,在如此低工资之下,温体仁还能保持清廉自律。

“陛下,给官吏实现加薪之后,可以加大反腐力度。现在几乎已是无官不贪了,如果所有的**都要查,怕是难以实施。因此,臣建议以前的可以赦免,但此后如有再犯,则严惩不贷,这个是有例子可以学的。”

“哦,是何例子,朕怎么没听过。”崇祯皇帝读史书也是不少的,好像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

“陛下,这个例子是发生在后世的,您当然没听过了。”钟进卫笑笑答道。

“说给朕听听。”

“后世有一个地区,在广东地界,单dúlì国的。当时国内所有jǐng察,就是衙役都有收黑钱,官吏都**的事情。官府就成立了一个叫做廉政公署的机构来打击官吏贪污**,结果因为所有官吏都有份贪腐,所以推行不下去。最后国王赦免了所有官吏之前的贪腐行为,从约定那刻开始清算**行为,才执行了下去。”

钟进卫懒得解释行政特区的概念,直接说成国家了,反正对自己要说的内容没有影响。

“哦,结果如何?”

钟进卫回答道:“那个国家的廉政程度成为全世界几千个国家中廉政排名最前列的国家之一。”

“只是赦免之前贪腐,就能有如此之成效?”崇祯皇帝有点不相信。

“当然不是,最大的原因还是和那个廉政公署有关,赦免之前的贪腐只是一个反腐基础而已。”钟进卫解释道。

“快给朕说说这个廉政公署有何魔力,竟然有如此成效。”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的话,很是好奇廉政公署是如何办事的。

“根据臣的印象,这个廉政公署专门针对官吏,接受百姓实名举报。接到举报,就会进行查证。他们只对国王负责,其他官吏干涉不到他们的查证,而且,必须配合廉政公署的调查。另外,这个廉政公署还会对官员不定期的进行反腐宣传,毕竟,反腐的目的是没有**,而不是抓出**。”

崇祯皇帝怎么觉得这个廉政公署的做事方式好像很熟悉,调查官吏,接受举报,并向皇帝负责。忽然,他想了起来,问钟进卫道:“这廉政公署,岂不是朕的东厂和锦衣卫么?”

钟进卫笑笑,说道:“陛下,臣也觉得这廉政公署和厂卫干得是差不多的活,这也是臣之前建议陛下要把厂卫用起来的原因。不过廉政公署和厂卫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有何区别,钟师傅是指那**宣传么?”崇祯皇帝问道。

“是的,这是一个不同。还有,厂卫重点是在于谋逆吧。当然,贪污也是其调查范围。但臣印象中一般被厂卫调查的都是朝廷高官吧,而廉政公署是把所有的官吏都囊括了进去,并且会保护实名举证的百姓,严厉打击那些想打击报复的官吏。当然,这个的基础就是那个国家的百姓基本都有举人的学识,举报就有理有据。官吏做何事犯法,都能正确评估。”

崇祯皇帝想着这反腐还和全民教育联系起来了,不过说起来,还真的是有关系的。你要是只知道埋头种田的农民,怕是没有这等举报的勇气。

崇祯皇帝想起太祖皇帝剥人皮都无法吓阻贪官污吏的产生,这廉政公署就有此效果,看来得学学。

于是,他对钟进卫道:“朕看,让厂卫学这廉政公署还是可以的。只是时机要恰当,就等一条龙计划开始实行之后吧。”

崇祯皇帝想想,钟进卫的一条龙计划,一下会改变许多朝廷现有格局,增加好多衙门,可能会遇到许多事情。

不过遇到的事情再多也不怕,就怕不知道怎么变。现在道路有了,就要走下去。崇祯皇帝想道。

忽然,崇祯皇帝又想起一点,有点担忧地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盐政上面基本不会有多少税银可以收取。其利润全部都用于开中法来换取粮食。那就剩下水泥的利润和过路的税收,要承担救灾,军费,官吏薪水,国民教育和道路维修这么多用钱的地方,够用么?”

钟进卫一听,觉得崇祯皇帝的担心有道理,水泥的产量不可能一下就有好多,道路建设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得利润无法满足这么多需求的。

但马上,钟进卫就有了主意,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这个不用担心。后续应该还有很多来钱的地方,比如说玻璃,钢铁等。只要那个新式炉实验成功了,就可能造出来。到时候,成立国营企业,所赚的利润全部用来做刚才说的那些事情,应该是可以的,就算不够,还可以开拓其他产品,按照这个思路来做。”

崇祯皇帝听着什么国营企业这关键的新鲜名词,一直忍着,等钟进卫把话全部说完了就连忙问道:“钟师傅,何为国营企业?”

“类似盐铁专卖,由朝廷组织一个商社,专门进行玻璃,钢铁制品的买卖。”钟进卫解释道。

国营企业出现在历史上,肯定是有它的一席之地的。钟进卫早就想到了大明现在的情况,最好就是用上国营企业这套。

至于国营企业的弊端,等先把眼前的困局渡过去之后,再慢慢进行改革吧。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解释了国营企业后,觉得确实是条路,但还是有点担心,问钟进卫道:“这岂不是朝廷与民争利么?”

第一百三十五章与民争利

虽然现在已经是午后时分,是一天中最暖和的时段。但大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还是一年最冷的时期,紫禁城的守卫们,只要没有人看到,就搓手跺脚的给自己增加点暖气。

但此时,在午门外的一个人,不停的来回踱步,额头隐约还见冒汗。此人正是一早前来向崇祯皇帝告状的保定侯梁世勋。

他被告知皇上正在和六部尚书,内阁大臣议事,暂不能见他。然后又得知中兴伯已经去见皇上了,却把他晾在这里,心里很是焦急。

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没见中兴伯出来,也没有人来传诏自己,梁世勋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要说崇祯皇帝相信了中兴伯的告状,那么应该有人来抓自己,可到现在自己还好好地站这里。

要说崇祯皇帝没有相信中兴伯的告状,那么中兴伯也应该出来了,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见到中兴伯出来的踪迹。

梁世勋最后判断为中兴伯进了紫禁城后,也被晾在一边,等皇上议事完毕后才会召见。

梁世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看看时辰已快到和提督京营太监李凤翔见面的时候。不由得急了,看这个情况,中兴伯会比自己更快见到皇上。自己在这等也不是事儿,还不知道会不会召见。看来自己只有从别的方面着手了。

梁世勋想了会,最后看了下午门洞,还是静悄悄的,没人,就跺了跺脚转身走了。

他却不知道,紫禁城墙上隐蔽的角落,一直有双眼睛盯着他。看梁世勋离开午门,就朝后挥了下手,带着两个穿便衣的番役跟了过去。

保定侯府管家梁伯拜访完了最后一个御史,才稍缓了一口气,转回自家府里。刚到门口,就碰到了匆忙赶回的梁世勋。

梁世勋看看街上行人稀少,自家门口附近更是没人。

于是,他也不下马,直接把梁伯叫到跟前,低声吩咐他道:“紫禁城那边有点不妙,一直见不到皇上,而那中兴伯却已进紫禁城好久了。你再拿多些银子,让那些御史帮忙请得朝中重臣一起弹劾中兴伯,务必一击致命。”

梁伯有点诧异,不过没有犹豫,答应一声,匆忙进入保定侯府。梁世勋自己就直接去老地方赶场了。

主敬殿内,钟进卫刚想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肚子先发出了“咕噜”的声音。

殿内一直只有钟进卫和崇祯皇帝两个人,他们不说话的时候,很是安静。这“咕噜”声就显得格外清晰。

崇祯皇帝一愣,才发现自己肚子也很饿了。

他看了下从殿外映进来的光线情况,发现已是午后时分了。

当下,笑着对钟进卫道:“钟师傅,每次朕与你谈起事情,就往往忘记了用膳。也让钟师傅饿着肚子陪着朕,这不,你的肚子来告御状了。”

钟进卫也是谈得兴起,忘记了吃饭。听崇祯皇帝开玩笑,也跟着笑笑。

“钟师傅,你陪朕用膳吧,边吃边说。”说完,也不等钟进卫有表示,就喊外面的侍从进来安排用膳。

殿外的侍从早已等得心焦了,但崇祯皇帝有令不得打扰,所以只好一直等在外面。

现在接到命令,赶紧去安排饮食。

趁着等待的时候,钟进卫回答崇祯皇帝刚才的问题道:“陛下,您刚才说的与民争利,臣不敢苟同。”

“哦,那钟师傅的意思是?”

“陛下,现在百姓有在卖水泥么,有在卖玻璃么,都没有。那么朝廷卖这些东西,何谈与民争利呢?”钟进卫反问崇祯皇帝。

“那这国营企业所售物件都是从未有过的东西么?”

“差不多吧,只有这样,利润才高。”钟进卫点头。

“等等,朕怎么觉得刚才你说得还是有问题呢。”崇祯皇帝忽然说道。

钟进卫一听,没地方不对吧,就看着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坐回御椅上,眼睛盯着御桌,然后慢慢地从脑海中挤出自己的疑问:“你这从未有过的物品,也会与民争利。”

崇祯皇帝开了一个话头之后,好像理清了思路,抬头看向钟进卫说道:“你看,别人买了你的玻璃器皿,那么这个玻璃器皿的钱从哪里来?本来应该拿这个钱去买陶瓷器皿,现在不去买了。那么卖陶瓷器皿的百姓岂不是没有了收入,这不就是与他争夺这个利润,不就是与民争利了?”

按照崇祯皇帝这种说法的话,还真是与民争利了。钟进卫想了下,刚想反驳,内侍们端着各类食盒来安排用膳了。

于是,钟进卫让他们先安排吃饭,肚子好饿,耽搁了他们,就是耽搁自己的肚子进餐。

崇祯皇帝也饿了,因此没有催钟进卫。

内侍们安排完了之后,崇祯皇帝还是把他们赶了出去。然后对钟进卫道:“来,钟师傅,先吃几口填填肚子。”

钟进卫自然不会跟崇祯皇帝客气,先吃饭,至少要吃个半饱再说。

没过一会,还是崇祯皇帝忍不住了,虽然看见钟进卫在那边毫无吃相的胡吃海喝,他还是问道:“要是群臣以此理由来反对这个国营企业该如何反驳?”

钟进卫听崇祯皇帝跟他说话,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回答道:“陛下,臣以为,真正的能为民请命的,没几个官吏会这么做。基本上提这个与民争利的,其实都是别有用心。他们欺压百姓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过与民争利。”

崇祯皇帝点点头:“理是这个理,但不是还有几个官吏会这么做嘛。”

“好,如果他们这么说,那历朝历代的盐铁专卖怎么说?是不是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