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虏怕是知道中丞到了,以为谁又被中丞策反了,互相一怀疑,就杀起来了!”吴三桂秉承了其父吴襄的一些优点,恭维起袁可立来。

他知道袁可立最得意,在对虏战事中最重要的功劳就是策反了好多建虏的将领,当然是那些汉人将领。因此就拿这个挠袁可立的痒。

左良玉一听,轻轻地哼了一声。不过声音很轻,显然他不敢让袁可立听到。

袁可立对吴三桂的马屁没反应,只是有点遗憾地说道:“看这情形,明日一早将是我军攻击盛京的最好时候。可惜盛京太大,光靠我部怕难取得大的效果。”

“是啊,不知道侯爷到哪里了!”吴三桂适时附和道。

第七百六十四章此生无憾

袁可立放下望远镜,看向吴三桂,在月光之下,还是能看清大概的脸色。

他稍微有点担心地说道:“且不说中兴侯是要一路打过来,就算在明日天亮之时赶来了,怕人数也不会太多。因为这次海州方向过来的骑军,终归是有限。”

袁可立身边的这几个人一听,刚才还兴奋的情绪一下降了下来。如果明日一早,要击溃沈阳城内的建虏,怕是没有多大问题。

可这次发动决战的一个最大目的,是歼灭建虏的主力。有关这点,在出发之前,袁可立已经宣布过了。

如果光凭关宁军目前的这点兵力,把一万燧发枪兵拆成两路,堵住盛京的两个门,已是极限。

另外两个门肯定照顾不到,就算分了一点兵力过去,建虏也不是吃素的,肯定挡不住建虏的狗急跳墙。

“中丞,既然堵不住,我们不如直接攻进城去。能杀多少建虏就杀多少建虏吧!”一边的左良玉忽然建议道。

袁可立闻言转头看向左良玉,这听似很正当的理由,在他听来,凭借着对左良玉的了解,袁可立可以肯定,他肯定是想第一个进城,立下首功,顺便还能多一些外快。

但左良玉所说得这个理由也是有道理,到底该如何做,袁可立一时拿不定主意。

忽然一阵寒风传来,使得袁可立又是一哆嗦,当即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夜色之中,格外的寂静。袁可立虽然压抑着咳嗽声,但还是传得比较远。

听到的明军将士不由得又关注起他们中丞的身体,在这关键时刻,可不能有意外。

在阿福和众将的再次劝说下,袁可立同意回车上去。

可他自己回车里已有困难,阿福不顾袁可立的拒绝,坚持把他扶到这里去安顿好。

等袁可立在车里坐好后,阿福倒了一杯热水服侍他喝下,驱驱身上的寒气。

袁可立喝下之后,感觉好了很多,便对阿福说道:“你下去吧,我要想个对策。”

“是,老爷。”阿福答应一声,便挪动身体准备转身下车。

可这时,袁可立忽然又咳嗽了起来。阿福一听,连忙又转回身子,四处一查看,找到挂手帕所在,过去伸手一拿,准备递给袁可立。

可这时,他忽然愣住了。过了一会,他猛地俯下身子,从挂手帕的底下抓出来一堆带血的手帕。

“老爷,你。。。”阿福的情绪一下变得非常激动,大声地想质问袁可立,怎么会这样?

这时袁可立已咳嗽完,缓过气来,见到阿福这样子,连忙伸手摇摇,然后指指车外。

阿福跟了袁可立那么多年,自然知道袁可立的意思。老爷的意思是不要让自己说出声,免得让外面听到了,影响军心。

他知道老爷的身体怕是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情不自禁地带着悲音又轻声叫了声:“老爷。。。”

袁可立闭了眼睛,平稳了下呼吸。然后睁开眼睛,脸色安详,轻声地对阿福交代道:“要是我能坚持到战事结束,亲眼见到建虏的灭亡,死也瞑目了。但万一我要坚持不到最后一刻。。。”

他说到这里,从身边拿出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纸道:“这是我的手令,令关宁参将吴三桂接替我指挥全军,坚持到中兴侯到来。”

袁可立虽然平静地交代后事,可阿福却听得泪如雨下,默默地接过老爷的手令。

如果不是老爷亲自统领军队而来,阿福可以肯定,此时的关宁军绝对还在路上,不可能这么快到达盛京城北,堵住建虏北逃之路。

到时候,就算中兴侯及时赶到了,建虏也能从北门逃走。可以说,老爷是拿自己生命,来执行中兴侯定下的歼灭建虏于沈阳城下的战略目标。

“人终有一死,此生无憾而死,终归是不枉来人世一趟。阿福,你应该为老爷感到高兴。”袁可立看着无声哭泣地老仆,轻声说道。

“老爷。。。”

袁可立微笑着摆摆手,打断了阿福的说话,对他说道:“都一把年纪的人了,擦一擦再下去。”

过一会后,等在外面的将领看到阿福从车上下来,连忙围过去问道:“中丞的身体怎么样,要紧么?”

阿福借着月色,一张张脸看过去。过了半响,才摇摇头,简短地说道:“没事。”

说完之后,他便待在车边上,不再言语。

刚才袁可立的咳嗽,让众将都比较担心。现在听阿福一说,便稍微放心了下来。

过了一会,袁可立的声音在车内响起:“明日一早,全军攻击沈阳。在攻占一处城门之后,从两侧城头抢夺其他城门,不管那支军队,全都不许进城,全上城头控制四门。动作要快,关门打狗,坚持到其他两路友军到达。”

说到这里,袁可立的语气转为冷峻:“谁若敢违反军令,不管是谁,定斩不饶。你们可听清楚了?”

“听清楚了!”所有将领听了都神情严肃,抱拳回答道。

他们能感受到袁可立的决心,谁也不敢拿老帅的军令不当回事,哪怕是暂调过来的左良玉,也是不敢。

城外的明军在抓紧时间休息,几万人马,却没有什么声音发出来。而沈阳城内,却始终非常热闹,喊杀声不绝于耳,甚至有几处地方还烧了起来。在黑夜之中,极为显眼。

时间慢慢地流逝,离黎明越来越近。

关宁军将士都被叫醒,在寒风中吃着冻干粮,补充体力,准备大战。

作战任务已经传达给了每个将士,同时也让每个将士都意识到,天明之后,将会有一场大战、苦战。而战事的艰苦程度,将取决于友军什么时候能赶到沈阳。

紧张的气氛笼罩在所有的关宁军将士之中,大部分人的心思已集中到了即将到来的夺门之战。而少部分人,则不停着望着友军要到来的方向。希望能出现奇迹,友军及时从天而降。

还正不用说,这些人看着看着,忽然还真发现有动静。

只见在微明的天色之下,有十来个身穿关宁军服饰的夜不收,从远处驰来。到袁可立车前,滚鞍落马,大声禀告道:“侯爷领大军已到,命令即刻发起攻击。”

第七百六十五章沈阳城破

在这黎明时刻,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可车里的袁可立一听,也顾不得这些,掀开车窗,惊喜地问道:“中兴侯带了多少人马,如今在哪里?”

“禀中丞,中兴侯领军三万左右,此时已到南门发起攻击。令中丞速攻北门,并兼顾西门。”夜不收大声回答道。

这些夜不收就是袁可立派去联系中兴侯的,但他们走了没多久,就遇到了钟进卫领着大军赶来沈阳。

因此钟进卫也了解到了关宁军的情况,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中兴侯怎么可能带来这么多人马?”袁可立听了眉头一皱,有点疑惑地问道。

在车辆周围,都围着关宁军中的高级将领,他们也有点怀疑夜不收是不是夸张了。

“回中丞,科尔沁族献了辽阳,中兴侯就调集了辽阳城内所有战马、骡子等使用,才有这么多兵力赶到沈阳。”夜不收早已知道原因,因此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道。

袁可立一听,便不再问话。虽然他还有一些疑问,可那些东西在眼下并不重要,他只需要确认中兴侯确实带了这么多兵力过来就可以了。

于是,他马上开始调兵遣将。令吴三桂领一半人马攻打沈阳北门,左良玉领另外一半人马攻打沈阳西门。

此时的袁可立,精神一下变得很好,在下完命令后,用望远镜注释着远处的沈阳城,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

再说钟进卫,当日进辽阳城时,忽然想到了多铎只带本部兵马,在自己攻来辽阳这关键时刻,竟然舍弃辽阳不顾,赶回沈阳,还说什么等他回来,不管怎么样,都会让自己退兵。

钟进卫根据自己对建虏的了解,凭借他的第六感判断,沈阳城内肯定要出大事。

因为前线将领就这么回去,任何一个统帅都不可能不闻不问。而多铎既然这么回去了,那肯定是有啥凭借,可以忽视皇太极。

因此钟进卫当即命令科尔沁族察罕,让他把所有战马等代步牲畜送达后方正在赶来的步军手中。

于是,辽阳附近就出现了这么一幕。科尔沁族和其他投降的蒙古族人骑马离开辽阳,或者手中还牵着马、骡、驴之类的牲畜。和明军步军遇到之后,便下马把所有的这些交接给步军,再由步军骑着这些牲畜赶往辽阳,再赶往沈阳。

而蒙古族人没了马之后,则努力在车营前面填坑,让车营加快速度前进。场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前所未有过的这么做,让很多蒙古人感到事情的不可思议。

而明军则快马加鞭地赶往沈阳,也因此,才有足够数量的军队,及时到达了沈阳城外。

当钟进卫遇到袁可立派出的夜不收后,已是大喜,而后又看到远处辽阳城内的情景,更是喜出望外。

他没想到,建虏因为没有了胜利作为黏合剂,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之下,竟然爆发出了如此巨大的内乱。真是不做死,不会死。

上天给了大明如此好的一个机会,钟进卫又怎么可能错过。马上下令攻打沈阳南门,同时派出何可纲所部和黄得功所部攻打沈阳东门。

城内会变成这么一个样子,也不是那些奴酋所愿意看到的。可战事一起之后,在夜色之下,渐渐地就不受他们控制了,最终导致了这么一个局面。

不管属于哪个阵营的建虏,精神紧张地厮杀了一夜,活下来的人都已疲惫不堪。

他们的注意力又都集中在城内,这时谁又会管城外如何,也没人刻意守着城门。

另外城内的科尔沁族在内乱一起的时候,就撤出了双方交战的区域,宣布保持中立。皇太极和多尔衮两方也没和科尔沁族计较,都想着等解决了对方后再说,免得此时处置科尔沁族会增强对方的实力。

这么一来,反倒是科尔沁族没事,在一边看着建虏在自个厮杀。

此时此景之下,科尔沁族的吴克善更是庆幸,自己早在去年末就投靠了大明。看建虏这个样子,那还会有前途。

在辽阳的察罕早已有飞鸽传书,把明军前往攻击沈阳的军情传达给吴克善,同时还有中兴侯命令他找机会控制城门,策应明军攻城的军令。

因此,城门处更多的是科尔沁族的人,一见明军攻城,马上便打开了城门,把明军放了进去。然后还作为向导,分别攻向建虏的指挥核心所在。

等明军攻进城时,天已大亮。太阳在东方完全跃出了山峰,挂在空中洒着阳光,给人间带来温暖。

可是,所有的建虏,不管是皇太极这一边的,还是多尔衮那一边的,完全就没感觉到温暖,有的只是彻骨的冷。

谁也没有想到,明军犹如神兵天降,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攻过来。而且还有内应,帮明军开了城门,使得坚固的盛京城防,竟然如同虚设。

建虏再也没了互相厮杀的兴趣,全都开始像没头的苍蝇,乱窜着躲避明军犀利的兵锋。有逃进民居躲藏的,也有逃向他们的主子所在,希望能有什么好的对策指引他们。

在这中间,有的建虏竟然弄错了方向,皇太极的手下跑到了多尔衮这边,或者多尔衮的手下跑到了皇太极这边。不过谁也没有计较,也没有再厮杀,明军进城这强大的压力,使得这些建虏都是惶恐地不知道怎么办好。

在城市巷战之中,骑军所携带的三眼铳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明军势如破竹地攻击前进,正在逐渐控制住沈阳城内的主干道。

原本皇太极很好地控制了沈阳城内的局势,在阿济格身边的密探第一时间就把阿济格干掉了。可就在这时,自己的手下也出了问题,竟然有一部分人被多尔衮给收买了,一闹起来局势就开始失控。

多尔衮和多铎趁机进攻皇太极,形势正好之时,保持中立的济尔哈朗忽然从背后杀出。

多铎为掩护被济尔哈朗盯住的多尔衮,把自己的小命丢了。城内乱成了一片。

这种情况是皇太极最不想看到的,他听着城内喊杀声如雷,心中滴血。

可这还没完,竟然在天明之际,得报沈阳城被明军包围,城内科尔沁族开门放了明军进来。

皇太极只觉得眼前一黑,便晕了过去。

第七百六十六章垂死挣扎

沈阳南门的城头附近,明军已经完全控制了这里。城头上下,都有荷枪实弹的燧发枪兵站岗。而城外,则有源源不断的同袍穿过城门洞,向城里攻击前进。

钟进卫就站在南门城头的箭楼上,阳光从窗户中洒进去,照在钟进卫的身上。就像渡了一层金色,犹如一个金甲战神,掌控着战场的局势。

在钟进卫的身边,他的护卫们都心情激动地看着沈阳城内的一切。

曾经的时候,他们匆匆来了一趟。如今,在中兴侯的带领下,他们又来了。而且不再匆忙,也不再走人,就要做这建虏伪都的主人。

谁也没有怀疑,建虏还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大家唯一还有不确定的是,到底能不能把建虏都歼灭在沈阳城内。

钟进卫通过望远镜观察城内战斗的情况,他发现建虏虽然很慌张,但迎面遇到明军之时,还是咬牙厮杀。这让钟进卫忽然想起了一个词:垂死挣扎!

虽然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之下,这些没有组织的反抗都是徒劳的。但多少都会延迟明军的推进速度,也有造成明军的伤亡。

看着建虏冲向明军,然后绝望地倒在燧发枪下,或者被刺刀捅了个透心凉,钟进卫就觉得非常心疼。

在他的眼里,这些都是大明宝贵的财富。藩王封建北美,沿途的补给站点,要想快速建起来,这些壮年的建虏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钟进卫看了一会,就下令道:“用女真话喊话,投降不杀!”

没过一会,沈阳城内开始出现震耳欲聋的喊声,投降不杀的女真话一喊开,就开始起作用了。

那些落单的建虏在绝境之中,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虽然他们不知道明军到底是否说话算话,但也好过马上就送命。

这些建虏,早已不是前几年的建虏。他们知道了畏惧,懂得了惊恐是什么,明白了蝼蚁尚且偷生的真理。

慢慢地,那些零星的建虏开始投降,明军进攻的阻力变得越来越小。当然了,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建虏没有投降,都往他们的主子所在聚了过去。

此时的袁可立,也由亲卫抬着,踏上了沈阳城北门箭楼。当他看着陷于战火的沈阳城,心中感慨万千。

前几年自己心灰意冷,告老还乡之前,以为今生再无望来这里。那时候的建虏,如日中天,明军闻建虏之名,都是要退避三舍。

没想到,今天自己就站在了建虏伪都沈阳城头,笑看明军气势如虹地攻进去,而建虏只是在做垂死挣扎而已。

想着想着,他的脸上就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他看着城南方向,知道那边的一个人,改变了大明的懦弱,改变了建虏的命运。如果不是他,眼前城内的那些人,十之**是嚣张依旧。

袁可立忍不住出声赞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以后就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他此时的脸色非常红润,也没有了那咳嗽。不知道的人在此时见了,根本就不会想到袁可立身染重病。

阿福就站袁可立身边,呆呆地看着沈阳城内的厮杀。虽然他为了老爷的身体,一直竭力阻止老爷出征沈阳。可在这个时候,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跟随袁可立多年,在对虏之事上也用掉了他好多个年头。和建虏多年的斗争中,有好消息,他陪老爷一起高兴;坏消息传来,他也会难受。日积月累,要说不亲自来一趟沈阳,或者说,不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这沈阳城头,只是在河南老家听别人说起大明如何攻占沈阳的话,必然会有遗憾。

阿福看了一阵沈阳城内的情况,然后就听到了袁可立的感慨之声。他知道,老爷是称赞那中兴侯。说真的,阿福在内心也极其佩服那年轻人。

他很是想不通,为什么中兴侯年纪不大,却无所不知,又有扭转乾坤的本事,硬生生把大明又带向了新的辉煌。

阿福转头想问问老爷,有关这中兴侯的事情,却发现了袁可立那不正常的精神头。忽然,一股悲伤涌上阿福的心头。因为他知道,老爷怕是回光返照了!

此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就让老爷好好享受这胜利的喜悦吧!

而城内的多尔衮,正因为多铎之死,狠命地攻击皇太极所部。却忽然闻报明军进城,他只是愣了一会,却没有像皇太极那般晕倒。

他原本计划得很好,拿下皇太极,整合好大金内部之后,便以皇太极为筹码向明军谈判。可千算万算,就是没想到明军会来得如此之快,而且一来还是两路明军,都已雷霆之势攻进了城里。

如果这个时候,领军向明军投降,就会因为没有筹码而得不到任何好处。多尔衮想得很清楚,现在自己唯有突围一途,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也是拿得起放得下之人,在这危急时刻,拿定了主意,便当机立断,登上高处观察明军的动静,寻找突围的突破口。

只见沈阳城的四面都有明军的踪迹,其中以北门、南门两处的明军攻势最为凛冽,人数也最多。多尔衮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从中看出了明军的意图,竟然是想把大金军队都歼灭在城里。

如此一来,多尔衮就更坚决了突围之心。他恍如没有听到城内四处响起“投降不杀”的声音,专心查看明军的薄弱之处。

这一看之下,还真被他发现了一个方向。多尔衮当即大喜,连忙开始采取行动,指挥聚集在他身边的几千建虏,一起杀向那个方向。

沈阳城内另外一个奴酋济尔哈朗浑身浴血地闯到皇太极的指挥中心所在,即奴酋的崇政殿。

在殿门口,济尔哈朗看到皇太极的亲卫头领鳌拜正从殿内窜出来,当即抓住他问道:“大汗呢,大汗在哪里?”

鳌拜一见是济尔哈朗,连忙大声说道:“奉主子令,让贝勒您带所有人突围。”

“那大汗自己呢?”济尔哈朗连忙追问道。

鳌拜一脸的悲容,回答济尔哈朗道:“主子在里面,他不走了,要殉国。”

“什么?”济尔哈朗一听,一把推开鳌拜,快步进入殿内。他要当面问个清楚,鳌拜是不是骗他。

第七百六十七章诀别

“大汗,大汗。。。”济尔哈朗一边喊一边进入了殿内。但眼前的场景让他吃了一惊,当即收住了口。

只见皇太极的神情比起昨晚来,更为萎靡。在临时拼凑的一张床上躺着,而在其边上有一堆血迹没有擦掉。济尔哈朗一看就明白,这显然是皇太极所吐之血。

“你没遇见鳌拜么,朕令你领军突围,迟着恐难以突围出去了。”皇太极一见是济尔哈朗进殿,斜靠在床上问道。

“大汗,一起走吧,大金不能没有您。”济尔哈朗神情焦急,大声请求道。

皇太极一听济尔哈朗的话,仿佛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当即哈哈大笑起来。一直笑得周围的人都莫名其妙,笑得他自己咳嗽得喘不过气来。

好不容易在内侍的帮助下,恢复了正常。只听皇太极苦笑道:“大金不能没有朕,哈哈,大金不能没有朕!你错了,不是大金不能没有朕,而是明国不能没有那中兴侯。”

“大金如果没有朕,还有你,还有那个狼子野心,城府极深的多尔衮。而明国要是没有那中兴侯,却什么都不是,只是被区区从白山黑水之间走出来的蛮夷任意欺凌的对象。”

所有人都默默无语,唯有皇太极的声音在崇政殿内回响。在此时此刻,他们隐隐觉得,大汗的话不是没道理的。

皇太极发泄了一番之后,又开始变回原先那个理智的大金大汗,只听他对济尔哈朗说道:“你快带着大金军队突围吧,能突围出去多少就算多少。以后你们的路怎么走,朕也不知道。但要记住一点,明国要是有那中兴侯在,就不要再惹明国。能逃多远,就逃多远吧!”

“朕留在这里吸引明军的注意力,给你们创造突围的条件。朕为大金国能做的事情,也就只有这么一件了。”

“大汗。。。”济尔哈朗听得泪如雨下,忍不住想再次劝说皇太极。

因为他知道,如果大金没有皇太极的话,远不会达到之前的巅峰。之所以现在落得如此,不是皇太极没本事,而是那个突然冒起的中兴侯太厉害。大金国里,要数政治权谋,军事民政,皇太极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不但是自己,包括多尔衮也是,都没法和皇太极相提并论。

“不要再说了,朕意已决。赫舍里氏…索尼,瓜尔佳氏…鳌拜,你们都随和硕贝勒一起突围。”皇太极脸上露出坚毅之色,打断了济尔哈朗的话,大声命令道。

“不,奴才要和主子在一起,哪都不去!”鳌拜大声说道,拒绝了皇太极的命令。

索尼倒是没说话,就在一边看着。

皇太极注视了鳌拜片刻,看到鳌拜那一脸的决然,便不再要求,再次对济尔哈朗说道:“快走!”

济尔哈朗知道此时的时间非常宝贵,便不再坚持让皇太极也一起走。因为他了解皇太极的性格,心意已决,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去,没有谁可以让他改变主意。

“大汗,臣弟走了。”济尔哈朗说到这里,撩起盔甲下摆,向皇太极跪了下去,对皇太极再次说道,“来生再做大汗的臣弟。”说完,磕了三个头,泪洒崇政殿。

皇太极的眼睛红红地,并没有再催济尔哈朗,看着他行礼完毕,然后吐出简单地六个字:“好兄弟,来世见!”

济尔哈朗站了起来,最后看了皇太极一眼,便不再犹豫,大声说道:“走!”声音仿佛从他心底响起,透着一股决然,冲破了束缚,直冲殿顶。

再说钟进卫,在城南箭楼上观察战场的形势,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建虏身上。当他发现城内大批建虏忽然往城西方向冲去时,吃了一惊,移动望远镜,往西门方向看去。

这一看,当即眉头皱了起来。他大声地问道:“西门是谁负责的,怕要出纰漏了。传我将令,速去增援西门。”

一个番役马上答应一声,便下了箭楼去传令。而顾百川则在钟进卫的身边,向钟进卫禀告道:“侯爷,西门看似左良玉游击负责。”

“奶奶个熊!”钟进卫闻言不由骂了一句,现在只能寄希望自己派去的援军能及时截住突围的建虏。

原来,他通过望远镜发现,西门处的明军竟然没有顾及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在主干道上攻击前进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追逃窜的建虏进了小道,甚至是各处宅子里。

而且西城门附近留守控制城门的兵力也不多,大部分都进城了。

现在冲向西城门的建虏有大几千的人数,这么一拥而上。这燧发枪又不是后世的机枪,那会扛得住如此之多的建虏冲锋。

要知道,建虏此时是困兽犹斗,狗急跳墙。这攻势必然会很猛,光靠现在主干道上的一点兵力,怎么够用!

果然,钟进卫通过望远镜看到,那些冲向西城门的建虏,都是发疯了一般的冲锋。冲在前面的建虏,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为身后的同伴开路。

如果明军的兵力足够能形成密集且连绵不断地火力覆盖,那么就算建虏拼了命,怕也无济于事。

可现在的问题是,主干道上的明军不够多,还形不成如此要求的火力。因为大部分明军,都已不在主干道上。

果然,在主干道上的明军,显然没挡住建虏如此疯狂的攻击。在开始屠杀了一些建虏之后,终于被他们冲开了一条路,直奔西城门所在。

沈阳城实在太大,支援过去的明军并不能立刻到位。唯有西城门留守的明军将士,依托城头高的优势,在苦苦支撑。

建虏也真是发了疯,在弓箭手仰射的掩护下,浑然不顾城头上的火力倾泻,硬是用人命填出了一条路,冲过去开了城门。

城头上的明军,因为人数太少的原因,渐渐地被建虏的弓箭手压制,根本就伸不出头去瞄准射击。

西城门如此之大的动静,吸引了那些窜入民宅和小道的明军返身咬住了建虏的后军。

但建虏的前军已经在压制住城头明军的情况下,往城外冲去。

不过并没有等多少时间,从南门和北门前去支援西门的明军将士沿着城墙终于杀到了。

这人数一多,火力顿时加大了好多倍。一下就截断了建虏倾泻而出的人流。

而这个时候,济尔哈朗已搞清楚了城内混战的情况,当即大声命令,随他从东门突围。

第七百六十八章突围

济尔哈朗不用想,也知道是多尔衮见势不妙,先行突围。也因此,把明军的注意力和大部分兵力都吸引了过去。

这么一来,虽然东门的明军并无破绽,但却少了友军支持。这就给了济尔哈朗机会,让他有了突围的可能。

南门城头的钟进卫,看到西门终于堵住,便转移了注意力。因为有了西门这边的教训,他的视野开始变得更广阔。用望远镜观察沈阳城内的每个角落,不但建虏,包括明军自己的动向,也都收在眼底。

他知道北门是老帅袁可立亲自坐镇,从北门那边的动静就可以看出来,关宁军兵力足够,防中带攻,一切都是无懈可击。

然后钟进卫又看向东门,何可纲和黄得功没有冒失,也是在控制了东门之后,逐步推进中。

正当他想松口气之时,却发现建虏有更大一波建虏从四处冒出来,往东门而去。

钟进卫当即又紧张起来,他仔细看了一会,马上下令道:“传令给东门,让他们不要再攻击前进,回防东门,堵住出口,不要让建虏从东门逃走。”

“是,侯爷。”这次是王鹏答应一声,然后马上下了箭楼,从城头骑马赶往东门。

钟进卫皱着眉头再看了一会,又下了一道命令道:“命令曹文诏,改变攻击方向,往东门攻去,从建虏的背后插上一刀。”

“是,侯爷。”还是番役答应一声,转身而去。

在战场传达中兴侯的将令,就番役是最好使。因为这番役具有唯一性,大家都知道,只有中兴侯身边的护卫中,才有番役。

东门处,何可纲守城门,黄得功领着燧发枪兵攻击前进。

面前的建虏越来越稀少,使得黄得功所部推进速度逐渐加快,慢慢地远离了东城门。

但到了一定距离之后,正打得顺手时,忽然就开始遇到了阻力。黄得功所面对的建虏越来越多,而且不再有投降,全都发疯了一般往明军冲来。

但东门的情况不能和西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