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一听,有点惊讶,他没想到还有这事。于是,他连忙问道:“哦,这国子监原本的制度是如何的?”

钟进卫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崇敬地神态给崇祯皇帝解释道:“陛下,臣认为国子监三个制度即坐监制、积分制和历事制,是非常好的制度。”

“第一,坐监制,即对国子监生的严格管理,有专门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学辅导人员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等进行有效的控制。甚至连监生请假、休学都要得到皇上的特许才可以,请假日子自然也都有规定。”

钟进卫说到这里时,笑了下,给崇祯皇帝评论道:“说实话,这么严格的管理,连臣家乡都难以做到。”

接着钟进卫就说起了第二点:“积分制,就是对监生学业的考察。规定修满八分才能过关。国子监分六堂,六堂又分三等,监生要一级一级过关才可以。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次考试,文笔和道理都优秀者为一分,道理优秀但文笔差的就是半分,没道理的,文笔再好也是零分。”

“在臣家乡,在高等学府,也都是采用积分制,但基本都流于形势,并没有严格把关,甚至学生都喊出了及格万岁,由此可见一般。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崇祯皇帝听到钟进卫每说一项制度时,都会拿后世的进行比较,让他对每个制度有了另外一个侧面的了解,不由微微点头。

“第三,历事制度,就是监生的积分满了之后,就会先拨出到各个衙门进行历练政事,大概一年以后,历练合格,才有资格去吏部等着调配做官。”

“在臣家乡也有这历事制度,不过不叫历事,而叫实习。有的时候,我都怀疑臣家乡这些东西,都是向大明学的。”

说完了国子监的优点,钟进卫向崇祯皇帝真心实意地作揖道:“陛下,如果国子监的这几项制度能重新严格执行,再从其他方面入手国子监的定位,必然会让国子监重振威名,还他原有的地位。”

崇祯皇帝听了有点诧异,制度重新严格执行,这个容易理解。但另外一点他就不明白了,于是崇祯皇帝问道:“钟师傅,何为从其他方面入手国子监的定位?”

第七百二十九章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

“这和国子监没落的原因有关。”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这回答感到很是奇怪,他不由得问道:“钟师傅,国子监没落不是因为朝廷拿它来敛财的原因么?现在朕既然已知道这情况了,就绝不会再这么做。”

只见钟进卫微笑着摇摇头,然后才回答道:“陛下,国子监没落,虽然纳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科举的兴起,所有高官,甚至是较低一级的职位,也都要进士科出身的读书人才能出任,这是国子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国子监出身的读书人,在开国几十年之后,慢慢地其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只能去做小吏。看不到从国子监出身后的希望,有才能的读书人自然就摈弃了就读国子监。”

崇祯皇帝听得眉头一皱,马上反驳道:“不对,就算国子监出身,也一样可以来考进士,从而谋求一份出身啊!”

钟进卫听了,嘴角一裂,无声地笑了下,才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还没说完。”

“是朕着急了,钟师傅接着说。”崇祯皇帝一听,有点不好意思,脸色微红道。

他在心中暗自再次告诫自己,做君主的一定要沉住气。不过好像每次和钟师傅谈起事情,就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陛下,之所以读书人不走国子监这条路,是因为有了一条更好的路可以走。在大明开国几十上百年之后,民间的书院就渐渐兴起。臣查了下资料,到万历年间建立的书院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五所之多。也就是说,大明的府州县大约有九层以上都有书院。”

钟进卫说到这里,赞了句道:“大明的书院之多,哪怕唐、宋都远远不及,真是了不起!”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微微有点自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继续认真地听着钟进卫说话。

“到了后来,官府开始参与进这些书院中。有些地方的书院山长直接由朝廷任命,地方书院的考试甚至由当地县令来阅卷。各地书院从一开始包囊万象的讲学变成了专门研究科举,因此有志科举的读书人都去选择了书院而非教育质量日益差下去的国子监。”

钟进卫说着,崇祯皇帝听着。这些事情,应该是他这个主人来讲给穿越而来的钟进卫听。现在却是相反,他是越听越惭愧。

在解释了崇祯皇帝刚才的问题之后,钟进卫把话题又拉了回来,接着道:“因此,如果要重新按照以前的模式重振国子监的话,就不现实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有才能的读书人因为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国子监,这国子监生源的质量就是一个问题。”

“二,就算国子监里面的监生在恢复积分和历事制度后,能达到了要求到吏部去听调做官,还是只能做一个小吏,这显然不是有才能的读书人所希望的。”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试探着问道:“钟师傅,那要是朕下旨吏部选官不得歧视国子监出身呢?”

钟进卫一笑,摇了摇头道:“陛下,经过这么多年的科举,进士出身的人已非常多了。而官位有限,进士出身的人都在排队等着。如果陛下下了这么一个圣旨,必然会被内阁驳回。就算内阁不驳回,六科给事中也会驳回的。朝廷中现在所有衙门,有点权力的官员全都是进士出身,这阻力太大了!”

崇祯皇帝听得默认,他做了四年多的皇帝,已经明白皇帝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君权不像开国初那么强大。也就是说,钟师傅说得这些情况,肯定会出现。

钟进卫怕崇祯皇帝想多了伤心,就马上继续说话,引开他的注意道:“因此,臣给国子监找了新的生源和出路,和科举并不冲突。这么一来,阻力必然不大,可以容易地实施下去。”

崇祯皇帝一听,脸上露出喜意,连忙问道:“钟师傅快说。”

钟进卫见成功引开崇祯皇帝的注意,就连忙继续道:“陛下,读书人考科举,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权。但人生的追求,除了权之外,还有财。臣的主意,就是给读书人一条体面的财路。”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一动,眉毛一扬,惊喜地问钟进卫道:“可是研究所?”

钟进卫听得无语,好像一涉及到财这事上,崇祯皇帝的脑子就无比灵活,这活脱脱就是一个财迷啊!

这一点,其实是他冤枉了崇祯皇帝。因为在当家人的位置上,所要考虑的事情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个“财”字。有财才能去做其他事情,这是基础。也是因此,崇祯皇帝才会对“财”字特别敏感。

“正是,臣的主意就是让国子监出身的人,担任研究员。这么一来,身份有了,就是各级散官头衔,让他们在人前不必对科举出身的人卑躬屈膝。平时有国企所发的俸禄,研究出成果后,还有巨额财富的分红。这足以吸引相当大的一部分读书人走上这条路了!”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兴奋地说道:“不错,朕看行!”

“陛下,幼学是基础,大明所有百姓都要进幼学学习。然后可以进行选择,愿意科举仕途的就进那些原本的书院;愿意进各类研究所的则走国子监这条路。另外在国策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倾斜。”

“怎么倾斜?”崇祯皇帝已经听得很开心了,一听钟进卫还有要说的,就连忙再问道。

“让研究院从其下属的研究所分红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各类奖学金,给那些愿意走向研究所之路的优秀学生提供求学补助。”钟进卫把后世的这招搬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一想,顿时拍了御桌连声道:“钟师傅,此招甚妙,甚妙啊!”

钟进卫一听,不知道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不由问道:“陛下,妙从何来?”

“钟师傅是有意考较朕了!好,朕就说给钟师傅听听。”崇祯皇帝笑着指着钟进卫说道。

第七百三十章见不得别人好

崇祯皇帝正了正身子,然后给钟进卫说道:“在世俗眼中,做官是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因此,只要家里能支撑去读科举的,一般都会选择科举。毕竟研究所之类的更多的是类似匠活,短时间内难为他们所接受。”

“但说实话,朕知道大部分百姓是不可能有一直供养家中孩儿去读书的能力。如果有了这个奖学金,那么这些百姓就看到了继续读下去的希望。而朝廷因为吸收了优秀人才,也能更好地壮大研究所的力量。”

“如此一来,哪怕是新出路刚出来,也会有不少读书人选择走研究所这条路。而等实施一段时间,民间的观念有所改变之后,走研究所这条路的读书人只会更多。钟师傅,是这样么?”

钟进卫听得连连点头,崇祯皇帝说得没错,这就是他的用意。毕竟走研究所这条路出身是当研究员,不是正儿八经地当县令等传统的这些官员,民间想法的转变多少都需要时间。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点头,便知道自己说得没错,他脸色兴奋地再次说道:“除了研究所提供助学金之外,朝廷也可以免其劳役,使其能专心读书。钟师傅,这样可好?”

钟进卫一听,大喜地道:“还是陛下想得周到,臣都忘记这事了。”

他毕竟不是明朝人,对于古代的制度并不是像古人一样熟悉。后世哪有什么劳役,但劳役在古代却是对百姓影响非常大。崇祯皇帝此举,将会更加刺激百姓走上研究所这条路。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夸奖自己,心里也挺高兴地,只是脸上装出这没什么的表情。他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刚才之议对于我大明的读书人来,甚为重要。朕传温卿过来再仔细议一议,看如何实施?”

“臣也这么觉得。由老成持重的温大人把关,就更是保险了。”钟进卫点头同意道。

这么大的事情,内阁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并且钟进卫心胸还没到不让别人说自己建议的地步,因此崇祯皇帝一说,他马上就同意了。

没过多少时间,内阁首辅温体仁奉召前来文华殿见驾。

他一进文华殿,见殿内只有一个中兴侯,便知道中兴侯怕是又有什么鬼主意。因为一般的事情,都会先到内阁这里,然后上达天听。崇祯皇帝觉得重要,或者难以解决之后,才会去将中兴侯找来。而现在自己知道还没这样的事情,那么自然是中兴侯有什么主意了。

果然,崇祯皇帝见温体仁过来了,就把刚才钟进卫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给温体仁说了一遍。

温体仁其实是了解国子监情况的,但基于历朝延续下来的惯性,对于国子监的态度,他之前也是一直不怎么重视的。

但他听崇祯皇帝说了之后,意识到了以前的不足。特别是这两年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多为夸夸其谈之辈,而研究所却搞得风生水起,为朝廷赚了大笔大笔的银两,使得他感到做实事研究员的重要性。

因此,温体仁对于钟进卫提出的这个建议,自然是欢迎的。毕竟,这算是另外又开辟出了一条道路,无论如何对大明百姓都是有利的。

只不过有一点,他还是要补充的。只听他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臣以为此法甚好,不会去改动原有的科举体系,实施下去不难。但有一点,臣以为还是适当改改,或者会更好!”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温卿,是哪一点?”

钟进卫在一边也暗自点头,姜还是老的辣,温体仁一来,就又有改进的想法。

“陛下,免除走研究所之路读书人劳役一事,臣认为不是很妥当。因为如此一来,朝廷在对待两类读书人中,明显就偏向了研究所这类。而现在朝廷官员上下都是科举出身,在研究所出身的人还没有足够影响力的情况下,必然会遭其反对。”

钟进卫在一边听温体仁说这个理由,有点想不明白,他就有点疑惑地问道:“温大人,朝廷怎么就明显偏向了走研究所之路的读书人了?”

而崇祯皇帝却若有所思,基本明白了温体仁所指得是什么。

温体仁一笑,伸手竖起两个手指,给钟进卫解释道:“现在大明读书人,只要是秀才功名以上,就可以免其劳役,并给予禄米,使其专心读书科举。这其中最大的好处便是免其劳役,而禄米却无多少。”

“如果走研究所之路的读书人也能免其劳役,又会有奖学金发,自然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了。见不得别人好,这点在现在的世风之下还是一种潜在的恶习。”

钟进卫一听,不由大为叹服。温体仁对人心的把握,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他所说的这点,哪怕是在后世,也是存在的。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问道:“温卿,你是说这个免其劳役要不得?”

温体仁看向崇祯皇帝,微微摇头道:“陛下,这劳役还是要免除的,毕竟读书做学问的人去和普通人一般服劳役,就太浪费了。”

“哪,哪怎么办为好?”崇祯皇帝想不明白了,温体仁的话好像前后有矛盾。

钟进卫也一样,没搞明白温体仁的意思,只好看着温体仁,等他进一步解释。

“陛下,反正研究所有钱,可以提高奖学金的额度,使得学业优秀的读书人能用其奖学金去用钱免劳役,还能使其有钱能读书。这样一来,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温体仁微笑着说出了他的改良法子。

钟进卫在一边听了,为温体仁叫好道:“此法甚妙,研究所有钱之事,人所共知。但这也是研究所自己赚得钱,而不是朝廷所拨。如此一来,那些心理阴暗的人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好,那就这么办。”崇祯皇帝也是露出了笑容,为温体仁完善了这个措施而高兴。

于是,三人再重新梳理了一遍大明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身之路,觉得方案周详之后,便开始开扩大会议,把这个事情一步步的实施下去。

让他们三人没想到的是,此举到后来,成为了大部分读书人的选择,也为各类研究所提供了源源不断优质的人才,使得大明的研究创造能力一直保持在世界的最前列,为大明的世界最强国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第七百三十一章哥萨克

十月份的蒙古草原,北方开始呼呼地刮,刮得人脸上干裂地疼。但在察哈尔族汗帐所在,却是一片热闹。好像这种吹大风的寒冷天气,根本就没有影响到这些穿着厚毛皮衣服的蒙古人。

察哈尔现在的实际掌权者,林丹汗的儿子额哲,难得地钻出温暖的蒙古包,看着这个热闹场景。

这是他派出去的人刚从西面收购毛皮回来,这么冷的天气,再倒手去张家口一卖,这银子,不,是宝钞就哗啦啦地来了。

围观的蒙古人,不管身份大小,看到额哲现身,都赶过来向他行礼,恭敬地神态让他很是享受。

额哲知道,现在族人对于自己的尊重,远远超过了那个只知道建寺庙礼佛的老爹。因为自己,给族人带来了富足,当然,这是相对而言。也就是和他们以前而言,是富得多了。

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当初那一趟张家口之行,遇到了那个明国的中兴侯,才开始了改变。

那个霸气十足的中兴侯,真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额哲想到这里,又想起最近草原上传开的消息,说那中兴侯带着明军把建虏的老巢都攻陷了。大金大汗皇太极的老婆孩子全部被俘虏到了明国京师,可谓是从未有过的大胜。

额哲暗自庆幸自己投靠明国,是多么英明神武的决策。他从心底决定,一定要把这个决策坚决、毫不犹豫地坚持到底。

正想到这里,他看到自己派出去的领队从马队哪边向自己走过来。额哲也不吝惜自己的笑容,马上展现到了脸上。

那领队走近额哲,然后右手抚胸,大声道:“尊贵的汗王,马嘎塔勒不负所托,收到了足够的皮货回来了!”

在察哈尔部族中,已经有了这么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只要不是林丹汗在场,虽然额哲还没有正式成为大汗,大家都会这么称呼额哲。

额哲听得哈哈大笑起来,他很满意,转身走回自己的大帐。

当马嘎塔勒跟进帐内之时,发现额哲已经坐回自己的主位,在看着他了。

“汗王,虽然这次收获很大,但这些地方的所有毛皮都被收购完了,下次就要走更远的路才可会有了。”马嘎塔勒先向额哲打招呼,免得下次给自己一个不切实际的任务,就惨了。

额哲对于拥护自己,为自己办事的人,还是注意笼络的。他一指边上的座位道:“先坐了,汉人的烧刀子都给你预备了,喝上一口暖暖。”

马嘎塔勒一听,咽了口口水,连忙走过去。

他刚一坐下,一边的侍女就端着一个透明的酒壶过来,里面透明的液体在轻微晃动着,实在勾人酒虫。

侍女轻轻拔开瓶塞,随着“噗”地一声,一股浓郁的酒香就飘了出来。这一下,马嘎塔勒的酒虫就彻底地勾出来了。

但侍女却还是不急不忙地往马嘎塔勒面前的玻璃杯中倒了半杯后,才站到他边上伺候着。

马嘎塔勒举起杯子就猛地喝了一口,然后静静地体会那种火烧喉咙和肠胃的快感。

额哲见差不多了,就开口说道:“近了没有,就往远里去。哪怕就是去了天边,也是要去的。大明那边有消息放过来,这几年一直会要皮货,不用怕卖不出去。”

马嘎塔勒听得点点头,舒坦地回答道:“汗王放心,马嘎塔勒一定不负所托。”

刚说完,他想起一事,就对额哲说道:“汗王,四子部落也在往北面收购皮货,好像还去了很远的地方。路上有牧民说,那满载的马队,连绵很长距离。”

额哲听了点点头,他知道伊尔扎木派人去北边收购的事情。当初伊尔扎木也在张家口,自己和他也算是联盟,没有伊尔扎木的明智,说不定自己还不会有今天。

因此,他和伊尔扎木默认了一个往西,一个往北,各收购各的。不过涉及到了钱,有些小心思还是会有的。

“明年多带些马队出去,要保证西部的那些地方都要跑遍,如果遇到北边的部族有大量皮货,也不用手软。到时候推托西北不分,迷了路就成。”

帐内都是额哲的人,他也不用担心这话会泄密,因此说话声音并不小。

“是,汗王。”马嘎塔勒拍着胸脯保证道。就算和四子部落的人遇上了,他也不怕。自己可是汗王的人,要真打起来也没问题,反正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

不过一想到打起来,马嘎塔勒忽然想起一事,他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向额哲禀告道:“汗王,这次听牧民说,在极西和极北方向,近些年都出现了一些极其凶悍的马贼。”

“马贼?”额哲一听,皱起了眉头问道。

马嘎塔勒觉得自己说得不准确,就再补充道:“到底是不是马贼也难说,不过这些并不是我们蒙古人,据说叫什么哥萨克什么的。马术很精,彪勇善战,杀人放火也绝不手软,有不少蒙古部族都遭了毒手。”

额哲听得担心了起来,再次问道:“人多么?”

“好像人不是很多,不是很确定。”马嘎塔勒只是听到的传闻,并不是亲眼所见,因此只能这么回答了。

额哲想了一会,就吩咐马嘎塔勒道:“下次你多带些人马过去,皮货是一定要的。”

马嘎塔勒听了,放心不少,有足够的人手就不怕普通的马贼了。

“要是还抵挡不住,就一定要逃回来报信,本王带大军前去灭了这些马贼。”额哲挺了挺身子,豪气干云地说道。

马嘎塔勒听了,本想是否先让额哲派军队去扫荡一下,但想想好像有点远,就算了。

“汗王威武!”马嘎塔勒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拍马屁的机会。

额哲哈哈一笑,然后举杯邀请马嘎塔勒喝酒。

这时,马噶塔勒才有功夫打量手中的透明玻璃杯。羡慕之余,想着自己是否也去弄一套过来。大明的这些稀罕玩意,摆出去就能显出自己不一般的身份地位。

正当大帐内沉静了下来之时,忽然帐外闯进了一人。

未尽禀告就入内,让额哲很不高兴。不过他定睛一看时,发现是自己的一个心腹,正带着满脸不可思议和神神秘秘的表情。

是出了什么事情?一个疑问从额哲的心底升起。

第七百三十二章那中兴侯本王认识

来人见到帐内不止额哲一个人,便有点犹豫,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额哲一见,看了下马嘎塔勒,然后对那人道:“这里没有外人,有何事如此失态?”

那人听额哲这么一说,便明白马嘎塔勒也是额哲的心腹,就没有再犹豫,回答额哲道:“科尔沁部族派了人过来,想见汗王。”

“什么?”额哲一听,“霍”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惊讶地问道。

要知道科尔沁部族在以前和建虏眉来眼去,而和察哈尔族不对付。为此双方还干过几架,两个部族的关系绝对不会到那种能来往的程度。

再说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没有科尔訫沁部族,被建虏改编成了蒙古八旗。

额哲想到这里,心想不会是受建虏所派,前来游说自己投靠他们吧!要真是这样,那他们是白日做梦!

来人知道额哲咋一听到,不相信也是在情理之中,因此他又重复一遍道:“科尔沁部族派人过来,求见汗王。”

“你去告诉他,不见,本王才不会像他们一样,去舔建虏的脚丫子,丢我蒙古黄金家族的脸。”额哲挺了挺身子,义正言辞地说道。同时,他在心底补了句,就算真要添,也是去舔大明的脚丫子更划算。

来人听了并没有离去,犹豫了会,还是对额哲说道:“汗王,好像科尔沁派人来,不是为这个事情,是有求于汗王而来。”

“哦?”额哲这下搞不明白了,这科尔沁人到底在搞什么玄虚。

马嘎塔勒在一边听了,就给额哲建议道:“汗王,不如叫进来听听,竟然从辽东赶来求见,想必是有什么要事。如果不合汗王之意的,再赶走不迟,或者交给明军都行。”

额哲点点头,就对来人道:“把人带过来见本王。”

“是,汗王。”来人答应一声,才退出帐外。

没过多久,一个头上戴着宽大毡帽的人被引了进来。此时帐内只有额哲和马嘎塔勒两人,其他人都避了出去。

“小人伊日毕斯拜见尊贵的汗王。”那人摘下头上的毡帽,露出他的真面目,用蒙古族最卑谦的礼节一边行礼一边说道。

额哲认得来人,吃了一惊,大喝一声道:“你也敢来见本王,就不怕本王把你绑了献给明国。”

原来,这伊日毕斯是科尔沁族原达尔罕王的大儿子,吴克善手下第一亲信,因此额哲认得此人。

那伊日毕斯敢来见以前的死对头,还是被己方欺负的死对头,自然早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小人是来给汗王送一份大礼,为何不敢来呢!”伊日毕斯神态自若地回答道。

额哲一听,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回答,他和马噶塔勒对视了一眼,由马噶塔勒问道:“什么大礼?”

伊日毕斯声音不大,却说得很清楚:“大金大汗皇太极的人头。”

这话听到额哲的耳朵里,宛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大金大汗皇太极的人头,这个份量实在是重。

不但额哲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马噶塔勒也是一样。他们的表情都被伊日毕斯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满意这个效果不错。

过了好一会,还是马噶塔勒先回过神来,他向伊日毕斯道:“好你个伊日毕斯,竟然说谎不打草稿,骗到我家汗王头上来了。”

听到马噶塔勒说话,额哲也回过神来了。他脸色阴沉地看着伊日毕斯,只要他一有这个意思,就非得把他杀了泄愤不可。因为以前的时候,他就被人忽悠过多次,都当他好骗。

“察哈尔在汗王的统治下,百姓富足,远胜于林丹汗。伊日毕斯就是再蠢,也不敢骗到汗王这里来。”

伊日毕斯说话时,毕恭毕敬。这谦卑的态度,加上他的话语,让额哲的神情一下转为欢喜。

“那你为何有如此一说,皇太极的人头,送给明军应该更为值钱吧?”额哲说话语气都好了不少,看来他是很喜欢被人拍马屁。

“尊贵的汗王,您应该也知道,我族和明国互有血仇,并不适合直接接触。因此才想着通过汗王,替我族联系明国,以表达我族愿臣服明国之意,见面礼就是皇太极的头颅。”

听伊日毕斯这解释,额哲更是疑惑了,他不由得问道:“你们科尔沁和明国有血仇,为何还要拿现在主子的头颅,去投靠仇敌呢?”

额哲的话说得有点难听,让一直波澜不惊地伊日毕斯也是变了一下脸色。不过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马上又恢复了卑谦。他给额哲解释道:“长生天在上,明人不说暗话,大金是要完蛋了,如果我科尔沁族还一直为大金做事,到头来只会是灭族的下场。。。”

“什么?你说什么?大金要完蛋了?”额哲一听,连问三个问题,他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那张开的嘴巴,怕是能塞下一个鸡蛋。

马噶塔勒也和额哲差不多,虽然听说明军打了几次胜仗,但实在想不到建虏会到要完蛋的地步。他可是清楚地记得,就在两年前,建虏有多嚣张。这一转眼间,竟然要完蛋了,实在是反差太大了。

伊日毕斯知道他们不会信,就点点头解释道:“明国的新军实在太厉害,步步紧逼大金,使得大金在野外的优势越来越小,现在辽东的野外斥候战,基本都是明军胜。大金丧失了野战优势,攻城又是明军的专长。大金的灭亡也就在这几年了。”

“怎么会,那皇太极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还有其他和硕贝勒,也都不是好相处的。”马噶塔勒出去办事的机会多,因此见识也广。

伊日毕斯露出一丝苦笑道:“那也要看和谁比。你大概不知道吧,大金的三大和硕贝勒,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死在明国中兴侯手中,就连皇太极,也喊出了既生亮何生瑜的悲呼。”

额哲一听,忽然兴奋起来,他大声地道:“明国的中兴侯,本王认识。说起来还真是,本王就觉得明国的中兴侯比建虏那些什么贝勒要厉害百倍。要不是如此,本王如此人物,也不会那么早就和明国交好了!”

马噶塔勒听了有点无语,当初在张家口的时候,他也在。额哲明明是被那中兴侯给吓到的,经伊尔扎木一劝,就投靠了明国。

要说那中兴侯有本事,他信;但自家汗王嘛,马噶塔勒就只能呵呵了。

不过他也只能在心中想想而已,马噶塔勒追问伊日毕斯道:“就算如此,你们科尔沁族又怎么得到皇太极的头颅?”

第七百三十三章荷兰人的反应

伊日毕斯态度始终恭敬,哪怕是马噶塔勒问话,也是一样:“明军攻城时,我科尔沁族几万人突然倒戈一击,说不定不止皇太极的头颅,就是其他几个和硕贝勒的头颅,也能拿到。”

“那我察哈尔有何好处要帮你们去联系明军?”马噶塔勒听完后抢先问道。免得额哲一口答应,就不好反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