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因是国企在过年时节打折出售,高中低档的鱼松都有。加上听闻皇上对这鱼松也是赞不绝口,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以至于不少商家暗自准备在来年也做这种食品,分一道羹。

朝中的官员在年前都在紧张而愉快地忙碌着,他们总结这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以便能及时休沐。

崇祯三年中,发生的事情还真不少。

这一年中,工匠的地位和收入是天翻地覆的。从之前在冬天要发愁吃食住行,避免饥寒交迫;到了如今衣食无忧、前景美好。

手艺好,脑子灵活的工匠甚至还得了官位。虽然是散官头衔,却也能拿着国企发给的俸禄。见了一般的官员,也不用再让路跪拜。

其中各类研究所的成立,给了各类工匠们,还有那些无心科举或者说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很好的出路。让他们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这一年中,京营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强军。特别是新军,几次都狠狠地打疼了辽东建虏及其走狗。这战事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让人无限憧憬大明北方能早点出现没有战争的那一天。

这一年中,朝中的监察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察院的御史不再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少了攻击政敌而又不负责任的手段,却走上了监督文官,亲近百姓的路子。

因为左都御史曹于汴的力挽狂澜,使得都察院的臭名得以去掉,不但在各衙门受到好评,而且在京师百姓中也被称赞不已。

锦衣卫虽然权限缩小,只监察军队了,但却又多开辟了一条路,就是锦衣卫政委。在能预期的将来,锦衣卫政委将牢牢地把控军队系统,权力比起以往,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实质性的加强。

而东厂也有不少收获,虽说内部多了个无影无踪的廉政公署,却能在法理上压了一直以来作为竞争对手的锦衣卫一头,成为皇上最高爪牙的存在。

这一年中,原本并没有多少期待的国企,竟然屡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但解决了不少地方上的难题,而且还大大赚了一笔。各级官吏都从一开始的不在意,到了年底开始计算自己退休时候的廉政银有多少。

这一年中,手头没钱的百姓、商人不用再发愁借钱时那高额的利息,也不用担心饿死自己。实在没赚钱的地方,只要去修路至少也能混口饭吃。

当然,在这一年中,也有很多倒霉者,命运急转直下的人。

其中最倒霉的是那些数典忘祖、甘心为建虏效命、欺压残害同胞的汉奸。如范永斗等八大晋商、投降变节的白养粹、被策反的祖大乐、早就投靠建虏的李永芳、宁完我、孙得功、范文程等人,大部分都落了个凌迟的下场,同时收获了后世的骂名。

还有江淮的大盐商、搅动江南科场的复社、少年得志的周延儒等等也都没落个好下场。

这一年中,对大明影响最大的还是定了藩王封建海外的国策。此举将一举解决困扰历代王朝的藩王问题,并变相地为中央王朝开疆扩土。

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成这个现状。这个人,就是钟进卫。

关于这一点,大明的几个最高领导人,包括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温体仁等都是一清二楚的。

也因此,钟进卫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从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升为大明的中兴伯,再到世袭的中兴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巨星,在大明的官场上升起。

正当大明上起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在漫天风雪中高高兴兴地过年之时,建虏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不管是女真八旗还是蒙古八旗,除了比上次更多的留守兵力之外,大约集合了五万人马的大军,正在盛京城外集合,等待着他们大汗的一声令下,便开赴战场。

第六百四十六章冰封岛屿建虏出击

皇太极并没有在皇宫悠哉喝茶,冷清清地内宫,就算他想喝,估计也不会有好心情。

此时的他,正在崇政殿内瞻仰“到此一游”的字迹。

皇太极看了半天,忽然转头就走,没有一丝“留恋”。他在心中暗自发誓,此去一定要斩断登莱明军的手脚,断了他们偷袭大金腹地的基础。

皇太极登上盛京城头,看着城下的千军万马。

虽在风雪之中,却没有一个大金勇士有喧哗出声。他们的身上,都已经积了不少雪花,显然是站着一动不动,表现出了良好的纪律性。

“大金的勇士们,明军趁我大金主力外出之时,偷袭我大金腹地,攻陷了盛京。明军残酷冷血,大金有多少家庭为之遭殃?此乃朕之恨,大金之恨!今日,朕奉上天旨意,领军出战,就是要讨回公道。”

皇太极在城门上的这番话,也算是出征前发布讨伐登莱明军的檄文了。

他也无意多说,登莱明军造成的危害,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自己挑起这个由头,仇恨就会在每个士卒的心中燃起,无需再多言。

皇太极下了城楼,来到城外,见到等候已久的其他奴酋。

“探马回报,近海都已冰封。你们此去,务必把各自负责的岛屿一一攻占。明军如有抵抗,格杀勿论。”皇太极的脸上显出一幅苦大仇深地表情,咬牙切齿地命令道。

隐忍了几个月,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虽然风雪很大,却能冰封近海,皇太极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

要不是登莱明军欺人太甚,彻底惹毛了建虏,他们也不会冒着大风雪出征。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抱拳领命道:“请大汗放心,此去必定凯旋而归!”

其实这是废话,每个人领了一万大金精锐,前去攻打明军占领的岛屿。不说明军的战力和大金勇士的战力相差多远,光是用人海淹就能淹死那些岛上的明军。

以前的时候,明军仗着大金没有船,一有动静就躲到岛上去,奈何不得他们。

可现在老天爷作美,冰封了近海海面,这次看明军还往哪里逃?

皇太极已经答应了全军,抓住登莱明军士卒后,全部押回盛京,在死去的族人面前开膛破肚,活祭了他们。

皇太极废话不多说,挥了挥手,示意军队出征。

于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转身走向自己的军队,各自领着一万建虏主力奔赴各自的目标所在。

皇太极注视着大军远去,心中根本没有想过会出啥意外。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是精明人,更不用说在如此优势的军队面前,那些明军怎么可能还有抵抗的能力!

最后皇太极自己也亲自领着剩下的三万人马开往丹东地区。他的目标,是獐子岛和皮岛,登莱明军的主力所在。

盛京附近的建虏平民全都在道路两边恭送军队出征,他们每个人看着大军离去,心中已是在幻想把登莱明军的每个士卒开膛破肚的那一刻。

在天寒地冻的风雪天行军,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可是,每个建虏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忍耐力。没有谁有怨言,也没有谁掉队。

建虏军队的行进速度,比起他们在以往风雪天中的行军速度,是快了很多。

这个情况,就算是心中充满仇恨的皇太极,也是忍不住暗自赞许。他明白,这不但是因为带出来的士卒都是大金精锐,而且还有明军的暴行,引发了每个士卒心中的仇恨所致。

大约过了七八天之后,皇太极领着大军到达了鸭绿江口的东沟。统领沿海一带建虏探马的纳木泰,在看到皇太极到达之后,便连忙赶去参见。

在皇太极的中军帐中,四角都有暖炉。可就算如此,气温仍然不高。

但皇太极就坐在汗位上一动不动,盯着跪在地上的纳木泰问道:“近海冰封情况如何?”

海面的冰封情况是这次出征的关键,虽然这些天的温度一如前几天一样,低得吓人,但皇太极还是要问一问才放心。

“回主子,奴才刚让人测过,冰层又加厚了不少,人骑马上踩冰不陷。”纳木泰大声回答道,话语中露出一丝喜意。

皇太极那张冰冻的脸稍微有了点生气,他继续问道:“你部探马可有被明军发现?”

“主子放心,奴才依主子吩咐,探马在白天只在离海岸线还有几十里的地方露面,没让明军发现探马有窥探他们的迹象。”

纳木泰的回答让皇太极再次满意,他就是隐忍到现在,然后要给登莱明军以雷霆一击。

皇太极点点头,再次问道:“那岛上的明军可有动静?”

纳木泰摇摇头道:“自从天降大雪,海面开始有冰冻的迹象之后,明军夜不收再没有出现,想必是冻得厉害,没人愿出来了。”

皇太极听了微微一皱眉头,好像有点不对。纳木泰一见皇太极的脸色,就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道:“明军自从偷堡垒不成,便已减少了登陆活动的次数。又被我大金探马厮杀了一批夜不收之后,在下大雪之前已是不常见明军夜不收的踪迹了。”

皇太极一听,眉头才舒展了开来。看来明军是知道了大金的厉害,不敢再对耗了。那卢象升也是有能耐的人,打不赢就马上不打了。估摸着是等来年的时候,和那个中兴侯的火器部队再次一起行动了。

他想到这里,就挥挥手,让纳木泰退了下去。然后传令全军,天色已晚,全军休息,明日一早,攻打獐子岛。

雪一直在下,并且很大。在半夜的时候,甚至压塌了好几座建虏的营帐。但所有建虏却还是精神抖擞,不为恶劣天气所吓。

次日一早,早已等候多时的建虏在皇太极的一声令下,便往海边进发。

到了海边之后,三千建虏在大金第一巴图鲁,也就是皇太极的亲卫统领鳌拜的带领下,下马踏上了冰面。

虽然因为风雪天,用不成弓箭,可那又何妨,大金勇士就是单用刀枪也一样能杀得明狗落花流水。

皇太极就驻扎在海岸边的一块高地上,注视着三千精锐分成几路,往獐子岛而去。

估摸着有个半日时间,应该就能杀上獐子岛,突袭明军。

过了半响,已看不到三千前锋的身影,皇太极忽然心中感觉有点不保险。于是,他又派出了两千精锐。

皇太极的目的就一个,要一举拿下獐子岛。

第六百四十七章空城计

在冰封的海面上行走,只要掌握了技巧,还是比较省力的。而建虏刚好又是习惯了冰天雪地,因此他们在海面上的行军速度并不慢。

当獐子岛远远在望的时候,已近中午时分。建虏前锋在鳌拜的带领下,奋起余力,加快了行军速度,呈三路攻向獐子岛。

近了,近了,更近了。鳌拜微微有点紧张,不过更多地是厮杀前的激动。

獐子岛的码头上,没有见到一个人影。这让鳌拜心中更是欢喜,明军想必惧怕寒冷,都躲在屋里取暖吧!

鳌拜抽出刀,领着手下迫近码头中的几个房子。为了预防被明军发现而发出警告,鳌拜他们是摄手摄脚地靠近。要是不明真相的人见了,以为是一群穿着盔甲的偷鸡贼。

鳌拜身为大金第一巴图鲁,当然是冲在最前面的。他一靠近木门后,便一脚大力踹在门上,木门应声而倒。

鳌拜紧随木门的倒下而闯入屋内,手中刀举在胸前,护住身子,与此同时拿眼扫视屋内的情况,准备随时厮杀。

就这么一看,不可能。再扫视一遍,还是跟第一次看到的一样,屋里没人。

这房子里面并没有套间,就这么一点地方,这里没人就是没人了。鳌拜憋了一口气准备厮杀,却没有对手,顿时感觉心中闷得慌。

他返身走出屋外,发现其他几个屋内,也有同伴从里面出来,然后都看向他,摇了摇头。

明军肯定是嫌码头的风雪太大,都躲去岸上了。鳌拜如此想着,便把手一招,继续往岛上攻去。

但是,没用多少时间,鳌拜就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失望。不管是茅草房还是砖瓦房,不管是平民房还是参将府,全都没人。不但是没有明军,连普通老百姓都没一个。

这下鳌拜傻了,怎么会没人的呢?他抓狂之下便下令搜索全岛。

可獐子岛并不小,又是风雪天,到处都是雪,就三千人,要搜也不现实。

可明军不可能跑了啊,这失土之责,是要掉脑袋的。鳌拜唯有认为自己领军攻来的时候,已经远远地就被明军发现了,因此都躲到了山里去。

没脚印?明军不会用树枝抚平,或者风雪这么大,一转眼就盖住了脚印,鳌拜自个就给这种粗浅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刚好后续的两千建虏又到了,鳌拜有了五千人,就下令在风雪中搜岛。

结果到天色将黑之时,五千建虏只回来了四千五,其余的都已埋在岛上的风雪里回不来了。

最让鳌拜失望得是,没有发现一丝有明军的迹象,或者说一丝人的迹象都没有。

鳌拜至此可以确信,明军不在岛上,跑了!这结论也算是他用了五百建虏的命换来的。

当鳌拜领军回到建虏大营时,夜色已深。可皇太极却没有睡,拿了本《三国通俗演义》在挑灯夜读。

听到鳌拜回来,《三国通俗演义》马上就被皇太极丢到了一边,盯着进入中军帐的鳌拜,还没打千见礼完毕,就问道:“抓到了多少明军,可有明军的高级将领?”

鳌拜听到皇太极的语速比起平时,略微显得急切,心中便明白主子很关心这一战的结果。

“奴才该死,没抓到任何明军,岛上连个明国百姓都没,一个人影都没见到。”鳌拜伏地很低,但声音仍然比较大,以便皇太极能听得清楚点。

帐中安静,没有什么声音,鳌拜有点奇怪,便稍微抬头向皇太极看过去。发现皇太极的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很苍白。

“是你这奴才没搜仔细吧,被明军藏到岛内的山上了!”皇太极过了好一会,面色又转红,盯着鳌拜急速地问道。

鳌拜知道皇太极没法接受这个现实,隐忍了几个月,准备了那么久,如今重拳出击,想着一举把岛上的明军都灭了。但没想到这一重拳打出去,压根是打到了空气上面。

这种情况,不要说皇太极这个战役发起者了,就是鳌拜自己,此时也觉得非常憋屈。

“主子,奴才回来晚的原因就是把整个岛都搜了一遍,还折了些大金勇士,明军确实不在岛上。”鳌拜一边说着一边重新把头低了下去,不敢再看皇太极确信这个消息后的脸色。

没有声音,帐内安静地出奇。过了好一会,耳尖的鳌拜听到皇太极在那边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这些都是明军的据点,竟然不守而弃之,就不怕明国御史弹劾他们,就不怕明国皇帝治他们一个失土之罪?”

“獐子岛没有明人,那皮岛肯定有。那是东江镇帅帐所在,不可能没人的。说不定獐子岛的明军就是怕朕报复,所以在冰封之际,躲到了皮岛去了。这样一来,远离了辽东,又不会让明国朝廷知道。朕就知道,肯定是这样,肯定是这样的!”

鳌拜是亲自去了獐子岛的,通过岛上的蛛丝马迹,特别是连一个明国百姓都没有这点,他隐隐觉得皇太极的这个猜想好像也不对。

但他没把握,更不敢再次打击此时抓住了一根希望稻草的皇太极。因此低着头,不敢出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朕命你代朕领军一万,沿朝鲜海岸连夜赶往皮岛,务必活抓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其他士卒和汉人一律格杀!”皇太极忽然向鳌拜下令道。

鳌拜不敢说自己出去了一天很累,他连忙应道:“奴才遵命!”

领命之后,他仍然跪在那里,抬头看向皇太极道:“主子,獐子岛怎么办,要驻军么?”

皇太极盯着鳌拜,怀着一丝希望问道:“可有找到粮食?”

人没了,有粮食也可以。大金所带粮草不多,岛上有粮食,就可以只派人就可以了。

“奴才该死,未找到一粒粮食。”鳌拜重新把头伏了下去,此时的他,更觉得明军是有预谋,早就定好了弃岛的策略。

皇太极的希望又破灭,整个人忽然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鳌拜咆哮道:“还跪着干嘛,还不快滚!不给朕把明军抓来,就不要回来见朕了!”

鳌拜在皇太极的吼声中连滚带爬地出了营帐,点了一万精锐,带着几天的粮食,沿着海岸线,往皮岛而去。

皇太极跌坐到座位上,看着案几上的《三国通俗演义》,发现那被鳌拜出帐而进的风,所掀开的书页是讲空城计一章。

难道真的是空城计不成?不会,这些岛屿中肯定有明军存在,特别是皮岛,绝不可能没有明军!皇太极在心中暗自对自己说道。

第六百四十八章吐血

皇太极接下来能做的就只有等待了,这几天的时间内,他感觉时间忽然过得很慢,很慢。

最后他实在没忍住,在五千建虏的护卫下,亲自去了一趟獐子岛。

皇太极可以算是建虏中最聪明的人之一,换句话说,也是最细心的人之一。到了獐子岛之后,看到码头上没有一艏船,他便知道明军是有预谋地退走了。

皇太极并不是无脑之人,冷静下来之后便暗自为此计叫好。如果单从战事上考虑的话,就是一条极好的对付大金的计策。

因为人撤走了,海岛随便大金占领。等到春暖花开海面解冻之后,明军便可以重新过来占领。

就算岛上有大金的驻军,如果人少了,整个登莱明军都来围攻岛屿。就算大金勇士能以一敌十,可蚁多咬死象,岛屿迟早又落入明军之手。

如果占领岛屿的大金驻军多了,登莱明军就能用围困之计。如果岛上的粮食储备不够,有多少驻军都是给明军送功勋而已,岛屿最终还是会落入明军之手。

如果占领岛屿的大金驻军够多,粮食也足。明军可以用少数战船围之,主力前往辽东骚扰。对于兵力原本就不是很多的大金来说,又是一条难以应付的对策。

皇太极想到这里,狠狠地一拳打在自己的左手上。怪就怪大金崛起得太快,国力不足,没有自己的水师。被明军这条计策克得死死地,没有丝毫反抗之力。

要是在一年多前的话,明军用出这条计策,其实也没什么。

第一,在以前的时候,登莱明军的战力还没到偷袭大金的时候,能让大金伤筋动骨,只需要少量的军队防御即可。

但现在不同,登莱明军在卢象升的率领下,战力大大加强。背后更有那个中兴侯率领的新军,更是恐怖。每偷袭一次大金,都会让大金难以承受一次。

第二,在以前的时候,自己对大明朝中之事一清二楚。对于这条计策,完全可以通过汉臣去收买明国朝中大臣,由明国朝廷向边军施加压力,让他们束手束脚,动弹不得,从而破了这条计策。

但现在不同,明国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把自己的耳目都干掉了。使得自己对明国国内的情况一无所知,就是想去收买明国大臣都无从做起。

皇太极想到这里,忽然感觉很累。就感觉是小孩和大人打架,在一开始的时候,那个大人肚子疼得站不住脚,只能任由小孩打一下,再打一下。

可现在那个大人好像肚子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任由小孩左闪右跳,却能稳稳地躲开小孩的攻击。并不时一拳打过来,让小孩疼得呲牙咧嘴。

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大金的大汗,就是再困难,也要领着大金走下去。

皇太极回到现实,看着岛上都是大金士卒,一怒之下,就下令把岛内的建筑都拆了,才回岸边的大营去。

谁知道刚到大营,就收到临近的多尔衮派快马前来通报。说是已发现有两个岛屿没有一个人影,现在正往其他岛屿扫荡过去。

皇太极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了,连獐子岛都可以没人,更不用说那些岛屿了。

虽然济尔哈朗那一路离得远,现在还没有消息。可皇太极根本就没指望了,他现在就看着鳌拜能带回来好消息,毕竟皮岛乃是明军东江总兵驻地所在。

皇太极累了一天,就睡得比较沉。但很可惜,他这次睡觉也没有睡到自然醒。

正当黎明时分,他睡得正香时,鳌拜先行派回的信使到了。

因为皇太极有过吩咐,鳌拜那边一有消息回传,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第一时间通知他。

皇太极也不顾天冷,披了件貂皮大衣便来到前帐,急忙问跪在地上的信使道:“怎么样,登莱巡抚没抓到的话,总该抓到东江镇总兵陈继盛吧?”

信使把头埋地很低,就快亲到地毯上面了。声音略微有点惶恐地回答道:“主子,皮岛上没有一个人影,明军和汉人都没见到一个。”

没有声音,信使等了一会,还是没有声音。他略微有点奇怪,便稍微抬起了头,看向大汗。

发现皇太极就直愣愣地盯着自己,信使心中一急,以为皇太极不信,连忙再补充道:“不但没有明军,连朝鲜沿岸的村落也都没有一个人影,全都不知跑那里去了。”

信使说完这话,发现皇太极有了动静。刚想松一口气的时候,就看到大汗猛地喷出了一口鲜血,然后直直地倒下去了。

在信使和亲卫的慌乱中,皇太极好不容易被救醒,但整个人让人感觉虚弱无比。

“撤军!”皇太极吐出这两个字后,便再也不言语,仿佛没了魂魄一般。

建虏这次劳师动众地出征,损耗粮食无数,冻伤冻死骡马数以千计,还折损了不少精锐。但却连明军的一根毛都没见到,也难怪皇太极要吐血。

而这条让皇太极吐血计策的策划者钟进卫,此时还不知道这个情况。寒冬腊月的,正待在自己暖烘烘地府里逗自家小子。

钟进卫当初定这条计策,就是源于他对建虏的了解,知道破袭盛京之事,建虏肯定会大肆反扑。

而现在正是小冰河时期,天气格外的寒冷。又有觉华岛被建虏趁冰封海面之际攻陷的例子在,无论如何,都要提防建虏重施故技。

对于钟进卫来说,受后世那个伟人军事思想的熏陶,并不把占领地看得很重。因此,这个冰封之际撤军的应对之策很容易就能想出来。

而以钟进卫的地位身份,他又很容易就能说服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使得他们认可了这个应对之策。

不过,这招也只有穿越而来的钟进卫在,才能用得出来。

正当钟进卫逗儿子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李定国过来禀告道:“叔父,兵仗局那边派人过来禀告说,那跳雷做出来了。”

“哦,去看看。”钟进卫一听,便来了兴趣。

没过多少时间,钟进卫出了府门,呼着新鲜地空气,一边笑着叹道:“这雪终于停了啊!”

顾百川在他身后,听了一笑,接他的话道:“侯爷,这雪早两天就停了。”

“哦,哈哈。。。”钟进卫这才发现自己已有两天足不出户了。

笑完之后,他便和顾百川等人一边聊着一边去了兵仗局。

第六百四十九章跳雷

听闻中兴侯到了,兵仗局掌印太监范俊是一脸笑容地迎出来。

他对这个中兴侯是又恨又爱,恨得是中兴侯经常提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让自己做,每次都是费尽脑子;爱得是中兴侯要做的东西虽然有时候感觉匪夷所思,但往往经过摸索后就能做出来。而一旦做出来之后,便是自己的又一项功绩。

“侯爷,咱家总算不辱使命,那跳雷已经做好了,就等侯爷来验货了,哈哈。。。”范俊一见钟进卫就先开口说道。

东西做出来,不但范俊兴奋,钟进卫也是高兴的。他看范俊那得意的样子,便也笑着道:“那公公就带我去看看。”

“侯爷,请。”范俊侧身手一指,迎领着钟进卫往里面走。

七拐八拐,来到一处宽敞的露天场所。这边已有工匠等在这里,见到掌印太监和中兴侯过来,纷纷见礼。

范俊也不管他们,来到一处观察点后,指着场地中间位置道:“侯爷请看,那边都是穿着盔甲的稻草人,在其中间位置就埋有那跳雷。”

钟进卫看得点点头,知道这些稻草人都是试验地雷威力用的。他看了一会,对范俊说道:“那就开始吧,我拭目以待。”

范俊当即向远处一处斜坡方向举了一下手,那边的工匠一直注视着这边,收到信息,便开始推一个石轱辘。

当石轱辘开始沿着斜坡往下滚之时,工匠们马上蹲了下去,躲到了那个斜坡后面。

钟进卫这时才发现那个斜坡有一道沟刚好能固定石轱辘往一个方向滚下去,不致于偏离方向。

只见石轱辘滚过那处稻草人群之后,过了几秒钟,钟进卫便看到那处地方冒出了硝烟,紧接着是一声巨响传来。

钟进卫的眼力还算可以,看到地面弹起几个东西,随后就在空中炸开。连续听到几声响之后,那些推石轱辘的工匠就露出身子,往稻草人那边跑过去。

钟进卫虽然此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见此情景,这跳雷的意思是已经有了。

“侯爷,请。”范俊看到那几个工匠往这边挥手,就转身向钟进卫说道。

钟进卫一听,当即迈步往那试验场地而去。

他走得近了,便看到爆炸的地点是个大坑,不过能看到有些木板残片在地上。以爆炸点为中心,离得越近的稻草人,身上盔甲的受损程度就越高。

钟进卫粗略一看,发现方圆几十丈都受到这跳雷的波及。这跳雷的威力,是远远超过钟进卫的预估。

他大喜之下,连忙问范俊道:“这跳雷是怎么做出来的,威力怎么这么大?”

范俊一笑,颇有大师风范的把手一招,两名工匠便搬来两样东西,放在钟进卫和范俊的面前。

范俊指着摆在地上的两样东西对钟进卫介绍道:“侯爷,你看,这木柜里面为上下两层,上面放置地雷,俱为铁铸的圆形地雷;下面则是装填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这边,还装有发火装置。”

范俊说话时,有工匠根据范俊所说,打开柜子,依次展现出范俊所说东西。

“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

范俊介绍完了之后,就看着钟进卫,一幅等着他提问的样子。

钟进卫也不理睬他这得意样,看了一番这跳雷的构造后,指着那发火装置问道:“这个是发火装置?”

“是的,此乃戚大帅在镇守蓟州的时候发明的钢轮发火。敌人触发机关后,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就能引爆地雷了。”范俊马上就介绍道。

钟进卫不停地点点头,这跳雷的构造确实不错。在明末这水平,能利用现有的条件,造出这跳雷来,真是不简单,难怪要花几个月时间。

他不知道,这种构造的跳雷,在历史上,是要到鸦片战争时期,才由丁守存、黄冕等人研发出来。明末的火器技术并没有倒退,因此花几个月能研究出来也不奇怪。

“好,范公公真厉害,这种跳雷就先给新军来一百个,半个月后过来取没问题吧?”钟进卫研究完之后,抬头看向范俊问他道。

没想到,刚才还装大师的范俊一听钟进卫的话,下巴一下掉到了地上,苦着脸回道:“侯爷,您就饶了咱家吧!”

“怎么?”钟进卫其实是看完了跳雷,看范俊还在那装,逗逗他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