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了皇极殿,按照鸿胪寺官员事先交代的礼节,做得一丝不苟。而后奉上德川家光让他们带来的贡品,进献给大明皇帝。

崇祯皇帝大手一挥,当即赏了德川家光一些礼物,其中包括一箱玻璃制品,和能建一个房子的水泥。

这些东西在京师是非常抢手的货物,属于有钱也不容易买到的东西。

人可建一郎在之前游览京师的时候,已知道玻璃水泥的价值。听到大明皇帝的赏赐之后,当即喜出望外,连连致谢。

殊不知,崇祯皇帝在心中也是很高兴。别人不知道,但崇祯皇帝是知道玻璃水泥的成本,区区几个钱就打发了日本使者,还能让他们感激涕零,里子面子都有了,非常划算。

“今日是朕检阅京营的日子,你们刚好赶上了,就一起去看看吧。”崇祯皇帝的话一说,日本使者就赶紧答应。随着御驾来到了午门城楼,在这个阅兵的最佳地点观摩。

这些天准备的阅兵仪式,当然不是只给日本人准备的。仪式还没有开始,在午门的观众场地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京师的百姓对现在这支京营是有了感情的,因为这支京营在短短一年内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但出塞替他们中的许多人报了仇,还几次打得建虏损失惨重,让他们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平时不得见京营将士,今日有幸能一见,又怎么可能不来呢!

时辰到了之后,阅兵仪式开始。

兵部尚书就站在没有顶棚的马车上,先行视察了已列队完毕的京营。这个原本是可以不用的步骤,但被钟进卫编了个理由,给恶搞出来了。

首先是京营中的五军营出场,一队队的士卒穿着光鲜亮丽的战袍,精神抖擞的从午门城头前的一段路上,整齐地走过。

在靠近御驾之时,齐声暴喝出“皇上万岁,大明万胜!”,让集中了注意力在观察明军士卒的几个日本人吓了一大跳。

虽是如此,他们还是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天朝王师,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真乃精锐之师也!

在走完了五军营之后,便是死营出场。那黑底红色死字旗开路,就已渲染出一丝庄严地气氛。

死营将士又和刚才的五军营将士不一样,全是骑军,整齐控马前行。所有将士面色肃穆,直视前方,有一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摆休的气势。

这让几个日本人看了心中忽然有种胆寒的感觉,不敢正面对上这支部队。

而崇祯皇帝和大明官员以及百姓却不是如此想,因为他们心中是把京营当作自家人,而不是像日本人一样,天然地把京营作为敌对方来看待。因此看到这样的军队,他们都爆发出了欢呼。

最后自然是新军登场,当他们一出现的时候,刚还注视着死营的目光,就全都转向了这支奇怪的部队。

虽然新军也和死营一样,都是骑军。可首先他们的军服就不一样,这一下就把目光都吸引过去了。

不但军服很奇怪,和普通军队穿得完全不一样,而且他们都在身后背着一杆火枪,虽然底部有枪套套着,但对于使用鸟枪的日本人来说,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的。

之所以用枪套套着,主要还是为了防止日本人看到燧发装置之后,自己回去琢磨出来,反而增强了他们的战力,这个就不是钟进卫所希望看到的。

毕竟那玩意要是知道了概念,就并不难做出来。而日本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种族,不得不防着他们一点。

紧随燧发枪手后面的是新军的炮营,由数量不等的马匹拉着炮车,从午门处驰过,这让几个日本人更为眼红。

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本人就是吃了大明火炮的大亏,已经知道了大明火炮的厉害。没想过去没多少年,大明的火炮竟然已经不再是那么笨重了,可以由几匹马拉着走。这种恐怖的机动性,让观摩的几个日本人,从骨子里感到恐惧。

另外这些新军将士原本就是从五军营中挑选出来的,是精锐中的精锐,其气质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新军都是经历过几次对虏战事,每次都打得建虏死伤惨重,心中就建立起了一股强大的自信。

当这种自信体现到新军士卒的身上时,就给人一种感觉,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当这支日本使团回到日本后,极力宣扬大明的不可战胜,让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暗自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同时他们也加大了闭关锁国的力度,不再打外面的主意,一心巩固德川家的统治。

第六百三十三章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阅兵仪式结束后,新军就正式开始扩编。

钟进卫自然没有食言,把这次阅兵活动中表现最不错的将士整编进了新军。

之所以这么做,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因为钟进卫首先要保证新军的质量。

而阅兵活动,最能展现出士卒的纪律性和自觉性,而这也是新军最看重的两样素质。

经过这次扩编,新军达到了五千人之多。其中还参考孙承宗的兵书,组建了车营。

因为一旦和建虏主力对上,就再不是以前那种偷袭之类的战事。因为那种偷袭、伏击战的要求太高了,不管是对地形、兵力,还是战场形势或是敌我双方统帅的要求,基本在大兵力对战中,是做不到这些条件都能满足偷袭、伏击的要求。

这也就是兵书上常说的打仗,不可能一味出奇,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正奇结合,才是王道之举。

在正面战场对上建虏主力,就必须预防建虏的骑兵突击,不能让建虏近身对上火器部队。

虽然新军对于近身刺杀之术也没有放松训练,但钟进卫还是以防着建虏近身为第一要务。不是说他对新军刺杀之术没有信心,而是不愿增加新军的伤亡。钟进卫在新军成立之初,就已表达过这个要求,即新军的目标是零伤亡。

从一千新军一下扩编到五千,对于后勤压力是非常大的。军服、武器的配置,士卒待遇的改变,还有训练的消耗,银钱如流水般地花出去。

不过这些就不是钟进卫操心得了,他现在关心地是这次霹雳行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新军营地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老兵带新兵的训练,而他们的老大则已到了兵仗局,正在和掌印太监范俊坐着边喝茶边说着话。

“范公公,你不知道啊!不要看我们这次表面很风光,但在我们回来的时候,被建虏追得像狗一样,死命地跑,实在跑不动了伸个舌头喘口气再跑。这样的经历,我是再不想经历了。”

钟进卫这话一说出口,让刚喝了口茶,还没来及咽下去的范俊,直接又一口喷了出来,幸好他前面没人,茶水都喷到了地上。

顾百川等钟进卫的护卫也是相顾无语,一场被他们引以为傲的战事,竟然被中兴侯说得如此不堪。这要是换一个人说出这样的话,没二话,估计一大堆人会冲上去扁人。

“侯爷说笑了,侯爷说笑了!”范俊连忙放下茶杯,一边说一边拿出手帕擦嘴。

谁知钟进卫却对眼前的场景熟视无睹,他认真地说道:“我们是老熟人了,我才告诉公公的,这是实情。”

范俊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好尴尬地用手帕把嘴擦了又擦,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语。

钟进卫自己端起茶来稳稳地喝了一口,放下茶杯才对范俊又说道:“之所以要告诉范公公这些,是为了让公公能帮我一个忙。”

范俊一听,马上放下手帕,这嘴皮都快擦肿了,总算有换话题的机会了:“侯爷请说,咱家有什么能效劳的,尽管吩咐。”

钟进卫一听,当即接上范俊的话道:“我在逃回来的时候想着,如果带有一种武器的话,我们就不用逃得那么狼狈了!因此今天过来,是特意找公公帮我研发下这东西。”

范俊一听,心想不会是非常厉害的武器吧?估计难度也不会低,心中就带了点忐忑,他小心地回道:“侯爷尽管说是什么东西,咱家尽力办到。”

“就是一种埋在土里类似万人敌,建虏一踩中能炸的武器。。。”钟进卫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见范俊如释重负地打断道:“侯爷说得可是地雷?”

钟进卫眨眨眼睛,不由问道:“现在有这东西?”

原来中兴侯是不知道,范俊想着就轻松地说道:“侯爷,地雷之物,在宋时就有了,不过那时叫火药炮,是用潜伏人员点燃导火索引爆的。在本朝初期,才有了真正的地雷,不用人引火,人踩上去后就会爆炸。”

钟进卫只记得明末好像有了水雷,至于地雷,他并不清楚。因此他为了让范俊尽快组织人员研究出地雷,就先把之前的战事说得很惨,以示需要这种地雷的迫切性。没想到一提出这个要求后,发现自己竟然白担心了,原来地雷一物早就有了。

他听范俊一说,就谦虚地说道:“是我孤陋寡闻了,要不范公公给我介绍介绍?”

身居高位,直接坦诚自己的不足,钟进卫的这个做法不但没有让范俊鄙视,反而让他暗自佩服中兴侯的坦荡荡。

他听钟进卫这么一说,连忙谦虚道:“不敢当,不敢当。”

然后范俊回忆了下,才给钟进卫介绍道:“本朝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引爆杀伤敌人。”

钟进卫听了心中暗自惊诧,没想明朝竟然就有这么多种地雷类型了,还亏了自己担心明朝时期没有地雷呢!

他如果在后世的时候,看了明代兵书《武备志》的话,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范俊说得这些,都在《武备志》中有记录并流传到了后世。

“靠,不早说!”钟进卫爆了句粗口,在身边一群人莫名其妙的时候,他又说道,“早知道有这么多触发类型的话,上次行动中带几个,埋在皇太极的座位下,炸不死他也得吓死他!”

顾百川听了先是暗暗点头,然后又摇头。像奴酋那样的人,所接触的任何东西,都有亲卫先行检查的,不见得能那么容易炸到他。不过让他疑神疑鬼,每个地方都担心有没有地雷,却也是可以给他调剂下精神状态。

钟进卫所说这个,南明其实也有用。还有专门的名字叫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建虏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来杀伤敌人。

范俊听了钟进卫的话后,先是礼节性地附和着笑了笑,然后才对钟进卫说道:“侯爷,地雷一物其实威力不大,炸不死几个人,其作用多为吓吓敌人而已。”

钟进卫一听,便明白过来。因为地雷中的引爆物是黑火药,威力本身就不大,加上埋在土里再引爆,就更减弱了爆炸后弹片的杀伤力。

不过钟进卫结合后世的知识,马上就有了改进之法。

第六百三十四章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只见钟进卫眉毛一扬,对范俊说道:“范公公,我倒有个想法,可以增加地雷的杀伤力。”

“哦,侯爷快快请讲!”范俊一听,心中大喜,连忙催道。

钟进卫的护卫刚才还在为自家侯爷的孤陋寡闻而暗自伤心,忽然就听到钟进卫说有改进之法,原本那英明神武,无所不知的侯爷形象一下子就又回来了。

因此,他们的脸上马上露出了一种自豪,看着自家侯爷,等着他说出奇思妙想来。

“其实很简单,让地雷在空中爆炸,这样弹片的杀伤力就会大大增加。”钟进卫把自己想到的法子说了出来,他是想到了后世有跳雷这种地雷。

范俊一听,这法子确实能增加地雷的杀伤力,可怎么让它在空中爆炸,这就是个伤脑筋的问题了。

他也不确信这种地雷做不做得出来,只好对钟进卫道:“侯爷,咱家让人试试看,但不能保证能做出来。”

“什么,公公是还想看我的笑话,让建虏追得像狗一样跑?”钟进卫一听,脸上笑容一收,盯着范俊问道。

这一下,钟进卫的护卫也都盯着范俊,要范俊敢说个“是”字,非得用目光杀他个几回。

范俊哪敢说“是”,一看钟进卫想翻脸的样子,马上陪着笑脸说道:“侯爷想哪里去了,咱家一定给侯爷搞出来。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结果,这点没法保证啊!”

钟进卫想了想,缓和了点语气,对范俊说道:“现在才十月,等明年再次和建虏打仗的时候,希望公公能有个结果了。”

范俊没底,可他又不敢拒绝。中兴侯已经把自己说得那么惨了,自己要拒绝的话,他把刚才这些话往皇上那里一递,自己准没好果子吃。

“一定,一定。”范俊不得不苦着脸回答道。

“公公是个有本事的人,手下都出了伯爵的人物,我相信你!”

听了钟进卫的奉承话,范俊唯有报以苦笑。那个枪炮伯能得以分封,其实跟自己的关系基本不大,反而绝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中兴侯。

“好了,范公公是大忙人,我就不打扰了。”钟进卫达到了目的,就站起来对范俊说道。

范俊暗自舒了口气,中兴侯要走,他巴不得。否则不知道中兴侯留在这里,还会出多少难题。

他也不敢说什么没事没事,中兴侯多坐会之类的客套话,直接就说道:“侯爷比咱家还忙呢,咱家一定尽力,就不耽搁侯爷的时间了。侯爷,请!”

钟进卫走出兵仗局之后,翻身上马,然后把顾百川招到身边道:“炮车之事,我就不亲自过去了。你替我去通知下他们,让他们看怎么解决跑久了散架的问题。”

炮车没有火器重要,保密级别并不高。加上钟进卫的事情多,就不自己过去了。

“是,侯爷。”顾百川抱拳答应一声,领着一个番役先行离开了。

“走,我们去研究院看看。”钟进卫等顾百川一走,就一边说一边催马先行。

这个活是崇祯皇帝安排的,因为钟进卫来自后世,见得多;而且各类研究所差不多都是他捣鼓出来的,很多东西做得如何,非要这个专业人士来评估。

京师中成立的研究所已经太多,因此专门成立了个研究所的总部,即大明皇家研究院来管理所有的研究所,由微伯宋应星负责。

一听说中兴侯过来了,宋应星连忙领着手下一起迎了出来。

这不但是对上官的尊重,还有一个原因,钟进卫是宋应星的贵人。没有钟进卫,就没有宋应星的今天。因此不管与公与私,他都会这么做。

中兴侯虽然又立了大功,却还和以前一样,对他们没有一点架子,笑呵呵地进了研究院的门。

“微博,最近有什么成果没有?”自从宋应星发明了显微镜,被崇祯皇帝封为微伯之后,钟进卫由于自己的恶趣味,对宋应星的称呼就变了。

别人以为中兴侯是称呼宋应星的爵位,但只有钟进卫自己知道,这算是为了怀念一下后世有电脑的日子吧。

“侯爷,您想看什么,下官给您介绍。”宋应星微笑着回答道。

钟进卫一听,停住了脚步,转头看着宋应星道:“怎么,还真出了不少成果?”

“只是略有所得而已,还要侯爷经常过来指点才行。”宋应星谦虚地道。

钟进卫的心情一下好了起来,有成果好啊!他略微一想,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农业,就问宋应星道:“农业研究所有什么收获没有?”

宋应星一听,当即侧身指着右边一间比较大的房子道:“侯爷,请这边走,农业研究所送过来的东西都在那屋子里。”

“哦,走,去看看。”钟进卫一听,兴致大增,马上大步往那间屋子走去。

一掀开门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火红。

钟进卫一见,当即大喜,几步走过去,拿起几个闻了闻道:“都一年多没有闻到这辣椒的气味了!”

不管是钟进卫的护卫,还是研究院内的几个负责人,看着钟进卫的欣喜表情,也都在一边乐呵着。

钟进卫手中拿着辣椒,转头侧身问站边上的宋应星道:“这个怎么样?”

宋应星稍微迟疑了会,因为他们称这种作物为番椒,但刚才中兴侯的称呼是辣椒,让他一时不知怎么称呼了。

不过马上宋应星便有了决定,他回答钟进卫道:“侯爷,这种辣椒的产量倒是不小,明年更多。下官觉得可以让两京十三省试种,没有问题的。”

钟进卫在后世时,口无禁忌,酸甜麻辣都吃。但自从到了大明之后,麻辣的菜一直没吃上。在刚从范永斗那边抄到辣椒之时,稍微解了下馋。现在一看到辣椒,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很好,这个辣椒磨成辣椒粉后,可以做成化学武器,哦,啥化学武器?这是秘密,反正就是说我要拿走一半辣椒去试验。你们这边明年多种些,对,多多益善。”

钟进卫一通说,然后让身后的李老四找袋子装走了一大半。

其实他都不用说那么多,直接拿走,也没有人会说什么,崇祯皇帝更不会和钟进卫来计较这个。但文人的通病吧,总不能强抢,怎么得都要找个理由。

钟进卫心满意足地转头,往四周看了下,然后问宋应星道:“蕃薯呢,蕃薯的情况如何?”

第六百三十五章农业研究所职能的改变

宋应星一听,走到稍微里侧的一个地方,蹲下身子拉开一块地上的木板,然后对钟进卫说道:“侯爷,今年收获的所有蕃薯都在这里了。农业研究所根据侯爷和徐尚书的指点,已初步摸到这种作物的习性,明年再试种一年,当会有更多产量。”

钟进卫在宋应星说话的时候,就已走过去看了。他对蕃薯的期望非常高,一见地窖里蕃薯的量,有点失望,蕃薯的产量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多。

不过钟进卫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对宋应星道:“不错,这蕃薯关系到我大明救灾之用,一定要多研究,争取最大的产量!”

“是,侯爷,下官一定全力以赴!”宋应星站起来,认真地点头答应道。

宋应星身后的一个手下在一边见两位大佬不再关注地窖里的蕃薯,就主动上前重新盖上了木板。

钟进卫站那,左右四顾,希望还能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不过没有发现。

宋应星一见,猜出了钟进卫的意思,他又走向另外一边的一个柜子,一边拉开柜门一边说道:“侯爷,这里有一种新作物,由地方上送到农业研究所的。”

钟进卫有点好奇,走过去一看,吃惊地道:“玉米?”

宋应星笑着道:“侯爷好见识,正是玉米!不过因为送来的晚,研究所还没有展开试种。但据地方上所说,这种玉米要求温暖多雨。好处是生长周期短,除这玉米之外,其杆也可食用解渴。”

现在正是小冰河时期,温度比其他时期要低,而且北方多干旱。

钟进卫的眉头不由皱了起来,按照宋应星这么说得话,目前北方的干旱重灾区还推广不了这种作物了。

他记得后世生活条件艰苦的时候,全靠蕃薯、玉米渡过来的。钟进卫小时候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天天吃玉米糊。

“让研究所多多研究,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话,就在温暖多雨的地方推广种植。”钟进卫没有办法,唯有如此建议道。

“是,侯爷。”宋应星点头答应道。

蕃薯、玉米远比调味品辣椒要重要得多,但偏偏这两种主要作物的产量达不到预期要求,让钟进卫有点失望。

他看着宋应星,带着一丝希望问道:“地方上还送来什么特别的作物么?”

“有,还有一种类似蕃薯的作物,只是带有毒性,很是遗憾!”宋应星一边说一边又往另外一侧的木柜子走去。

钟进卫一听,有点好奇,类似蕃薯的作物,哪是什么东西?

等宋应星拉开柜门之时,钟进卫已快步走到他身边,仔细瞧过去。

“土豆!”钟进卫一见,失声惊呼道。

宋应星一听,不由说道:“侯爷认识啊!”

“当然,这是好东西啊!怎么会有毒呢?”钟进卫理所当然地说道。

要是后世的人不知道土豆,那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钟进卫也对自己有点无语,怎么就忘记土豆了呢!

宋应星并不是很知情,没法回答钟进卫的问题,他只好对钟进卫道:“下官也不是很清楚,地方上的人是这么说的。要不等下官让人研究一番,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刚做完表态,就见钟进卫一拍脑袋,恍然大悟地道:“我知道了,肯定是吃了长芽的土豆!”

土豆只要稍微不注意,放久一点时间后,表皮变青,然后长芽。这个时候土豆就带毒性。虽然这毒性不是很厉害,但人要吃了自然不会好过。

宋应星听钟进卫一解释,当即大喜地道:“侯爷的意思,只要这土豆不长芽,就没事?”

钟进卫没有点头,脸一下变得很严肃,转身对李老四道:“我有点不确定,你挑几块没长芽的土豆回去。侯爷我今晚要烤土豆,再炒个醋溜土豆丝,嗯,以身试毒一下!”

宋应星开始还被钟进卫的脸色吓了,以为自己没猜对中兴侯的意思。接着就听到了钟进卫的这番话,不由地笑了起来,侯爷还真会开玩笑!

“侯爷,土豆既然不是之前以为的有毒作物,那明年是否可以往地方上推广了?”宋应星真诚地征求钟进卫意见。

“当然,难道你还想自个藏着吃?不过话说回来,土豆确实是种有营养的好东西。”

钟进卫的话中,有新鲜的词汇。宋应星听得不是很明白,但这不妨碍他理解中兴侯的意思是对他肯定的答复。

“对了,你除了留下足够的种子之外,其他的都收拾好,我去向皇上推荐下,介绍几种吃法。有皇上带头,到时候这些作物推广的力度就会大大提高。而且好处还不少!”

钟进卫说着说着,忽然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他看宋应星睁大眼睛看着自己,就解释道:“世上再没有比皇上给这些作物代言,有更强大的广告效应了!说不定那些王公贵族、土豪富商会抢着去种。只要种植的人更多,种植的地域更广,就越能找到更佳的种植方法。”

宋应星听得连连点头,侯爷真是说啥懂啥,什么东西到了侯爷手中都能有更好的主意!

钟进卫自然不知道宋应星在暗自夸他,继续总结道:“农业这东西,还是由京师农业研究所汇总各地信息,然后再由各地来试验地好。毕竟各种作物对气候、土壤等的要求都不一样。”

“是,是,是,今后就按侯爷说得做。”宋应星连声答应道。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就算钟进卫不说,等时间久了后,自然会有人想到。关键的是,要及时推广开来才行。

现在有了崇祯皇帝来做代言人,就极大地促进了推广的进程。

在历史上,这些农作物在明末时都已传入大明,只是大部分处于自发种植摸索状态。

因此到了满清时期,才遍及全国。加上那个时候,因为战争,因为满清的屠杀,人口大量减少,反倒成全了什么“康乾盛世”的名声。真是让人感到惋惜,如果明末就推广开了这些作物,说不定就不再是明末了!

因为土豆的发现和推广方案的想法,让钟进卫的心情一下好了很多,对成立农业研究所带来的成果也感到满意。

他一边在宋应星的引导下往外走,一边随口问宋应星道:“其他研究所有什么大的成果么?”

宋应星一边走,一边回答道:“算有吧,侯爷说得那个蒸汽机做出来了。”

钟进卫一听,吓了一跳,当即抓住宋应星的肩膀,惊喜地问道:“真的?”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蒸汽机竟然这么快做出来了!

第六百三十六章研究蒸汽机的最佳人选

宋应星一见中兴侯竟然这么激动,便知道自己说得不清楚,让他误会了。

于是,宋应星连忙解释道:“侯爷,是下官没说清楚。现在做出来的是蒸汽机原型,但还不能用,有不少关键点都需要改进。”

钟进卫听了,就顺手打了下宋应星的肩膀道:“我说呢,要那么神速,我都以为要出妖孽天才了呢!”

就算大明集中了所有的能工巧匠,但要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做出一台能用的蒸汽机,钟进卫是不怎么相信的!

“走,在哪里?领我去看看原型机也好。”钟进卫要求道。

宋应星感受到了钟进卫对蒸汽机的渴望,他心中暗自提醒自己要注意这点,然后回答钟进卫道:“侯爷,那蒸汽机很是庞大,做工也费力。因此只做了一台,就摆在动力研究所,在持续改进中。”

“好,那就去动力研究所看看。”钟进卫马上就吩咐道。

这个动力研究所的名字,就是钟进卫取的。他的目标是让这个动力研究所沿着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的科技树方向努力研究。这科技树的每一步都会对社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所以必须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做这件事情。

动力研究所离皇家研究院并不远,宋应星就经常走步过去看这新式机器。因此,钟进卫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动力研究所。

听说院长领着中兴侯过来看蒸汽机,所有相关的人员都出来迎接。

但钟进卫对这种仪式并不感兴趣,直接吩咐宋应星领着他去参观蒸汽机。

这动力研究所占地不算小,除了蒸汽机的主要研究场所之外,还专门配置了铁匠、木匠房,以便随时能打造对应的零件。

钟进卫在宋应星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大房间内。一进门,就看到了房中摆着一台巨大的机器。

钟进卫明白这就是他们做出来的蒸汽机原型,就马上围着蒸汽机看了起来。

像汽缸、锅炉这些,钟进卫一眼就能看出来了。让他惊奇地是,他竟然看到了连杆和飞轮,只要活塞转动的话,就能做圆周运动。

钟进卫很惊奇,连声赞道:“不错,不错!”然后他指着连杆和飞轮又道,“这是谁想出来的?”

宋应星一听,侧身伸手招过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然后给钟进卫介绍道:“侯爷,就是他搞出来的。”

钟进卫一见,非常惊讶,年纪这么轻就能搞出来这个,物理有这么好么?

“你叫什么,哪里人氏,怎么想出这个的?”钟进卫带着惊讶的神情问道。

这年轻人在钟进卫面前,落落大方,并没有一丝拘束感。听到钟进卫问他话,就从容地回道:“学生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这东西并不难,稍加琢磨就能做出来。”

宋应星在一边见到钟进卫还是一脸惊讶,就笑着介绍道:“侯爷,他可是名门之后。他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并且对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他祖父方大镇在万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少卿;他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他父亲方孔炤,现任湖广巡抚;他们每个人都有著作广为流传。”

方以智进京后,很快了解了京师繁多的研究所。刚好他最感兴趣的动力研究所在招人,他就去应试,结果他的学识让当时主持应试的宋应星大喜过望,如获至宝。

不过宋应星有点担心,因为方以智家是官宦世家,他家里人不见得同意他进动力研究所。

但方以智说了好多理由,保证家里没问题。宋应星就本着捡到宝的心态,先暂时用了。

方以智也不负他的期望,很快就成为了动力研究所研究蒸汽机的绝对核心,由他主导了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