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叫天)-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那位大人路过此地,也来凑热闹了?”
边上的护卫都答不出来,钟进卫也就这么顺口一说而已,并不在意。到底是谁,下了船自然就知道了。
钟进卫刚下了船,那名绯袍官员就领着一大群人迎上来了。
“下官兵部尚书杨鹤奉皇上旨意,前来迎接中兴侯回京。”
钟进卫离得近了后已经看清是谁了,见他是奉旨过来,连忙说道:“啊呀,怎么劳烦杨大人跑这么远过来接我呢!皇上也真是的,搞这么隆重干嘛。”
迎接钟进卫的一众人听了,不由相对无语。要是普通人敢这么说的话,这里面不少人估计会上本弹劾。但钟进卫说了这话,他们就当没听到了。
“皇上得知中兴侯为国积劳成疾,特赐御驾于中兴侯乘坐。”杨鹤一边说一边指着不远处的一辆黄色大车道。
这回轮到钟进卫无语了,崇祯皇帝这么做,会让自己招人嫉恨的。
“我何德何能,竟然受此恩赐,愧不敢当,愧不敢当啊!”钟进卫连忙推辞道。
他打定了主意,虽然崇祯皇帝是好心,但这车还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做的。
谁知杨鹤却正色地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侯,你休要谦虚了,你的功劳足够大,皇上才会如此重视你!”
见钟进卫一脸茫然的样子,杨鹤就再说道:“中兴侯此番的功劳,让大明看到了解决建虏的可能。如果由中兴侯来说,五年平辽,大明没有人会不相信。从万历年间以来的辽乱,终于有了平息的曙光,又有谁会不激动呢!中兴侯,您说此次的功劳是不是很大?”
虽然他们不知道建虏最终夺取了大明的江山,但历经三朝的辽乱一直不能平息,反而越来越严重。甚至被建虏攻进关内,差点就打下京师,朝廷为此伤透了脑筋,却基本上奈何不得建虏。
之前虽也有过对虏胜利,但那种胜利的影响根本不能和这次比。想以往历史上的时候,金国也曾对北宋发动了突袭战,从而灭了北宋。要说北宋的国力就那么弱,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因为大意而丢了都城,从而把皇帝和满朝文武都端了。
这次中兴侯打的突袭战也是类似,只是对方的奴酋在外征战,但还留在沈阳城的伪官吏都被中兴侯一锅端了。
有此成绩,杨鹤也才会有此一说。
第六百二十四章勋章
但钟进卫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不管杨鹤如何说,那车是绝不会去坐的。
杨鹤没办法,只要任由钟进卫了。表面上他好像是没有完成圣托,很无奈的样子。但在其内心,他对钟进卫的谦虚、认得清底线的做法很是赞赏。中兴侯年纪不大,却知道分寸,不能不让他暗中竖起了大拇指。
当新军到达京师时,内阁首辅温体仁领着文武百官出京师城门迎接,然后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新军的此次胜利,对京师百姓来说,来得很突然。但又是如此重大的胜利,让所有的百姓都抢着占道欢迎,顺便看看奴酋的妃子长得什么模样。
有的人为了能看上一眼,事先高价竞得了临街的好位置。那些没钱的则只好半夜爬起来去路边占个位置,就算这样也发生了多起为占位之事而打架的事件。
这些人满怀希望而来,最终却吐血而归。早知道什么皇后什么妃子的长这么丑,就绝对不会如此大费周章了,回家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吃下饭,这是个问题。
那些原本嫌弃家里黄脸婆的人,一下觉得自己家里这位比什么皇后、妃子的都要长得漂亮,心里就满足了。也因为如此,京师很多原本夫妻关系不好的百姓家,一下变得和谐起来。
大部分京师百姓对威武的新军投以万分的赞赏,新军士卒的精气神征服了不少旁观的少女,为以后话剧的编写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
但一些有过军事经验的人却和普通老百姓的关注点不一样,他们注意到新军基本没有多少损失,却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这才是新军的厉害之处。
至此以后,京师的百姓没有谁会认为建虏还不可战胜,没有谁会以为建虏之乱不能平息,没有谁会觉得大明的北方不会迎来和平安定的日子。
崇祯皇帝在献俘仪式结束后,在皇极殿正式接见了钟进卫,按照惯例走着流程。
在这期间,再没有一个朝臣不遵守礼仪,朝服穿得端端正正,有痰也是悄悄地咽下去而不敢再随地乱吐。规规矩矩地站着,该说话时说话,不该说话时闭紧了嘴巴。
这些都源自于对虏战事的不断胜利,崇祯皇帝的威望越来越高。虽然他没有直接要求这要求那,但无形中的威望却让朝臣变得规矩起来。
这些变化,都被崇祯皇帝看在眼里。虽然以前的时候,没有一个皇帝会因此处罚朝臣,但总归是心理不满的。但谁让文官集团强势呢!因此现在这个情况,让崇祯皇帝暗自高兴异常。
等到了文华殿内开小会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把内心的喜悦都表达了出来,亲自牵着钟进卫的手进了殿,又马上让内侍搬来官帽椅让他坐。
等一切安顿好了,崇祯皇帝才坐回自己的龙椅上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朕都没法说你,让你不要冒险,你还亲自去了沈阳,让朕很是担心。”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容光焕发,虽说不是眉飞色舞,但那欣喜之色却是怎么样都藏不住的。在这种状态下说出来的话,让自己一点都感觉不到有埋怨的意思在内。
“多谢陛下关心,战机稍纵即逝,因此臣头脑一热,就跑去了。”钟进卫站起来笑着答道。
崇祯皇帝一见,连忙说道。“钟师傅,赶紧坐着,不用起来答话。”
虽然已经过了一段日子,但这归程既是船又是马的,钟进卫的身体恢复并不快,这点从他的脸上就能一眼就看出来。
等钟进卫依言坐下之后,崇祯皇帝才又说话道:“钟师傅,此次战事的赏赐,内阁已在商议。等有结果后,朕再让你看看,要是不满意还可以再改。”
内阁首辅温体仁就坐在钟进卫的一侧,他也笑着对钟进卫道:“中兴侯,现在朝廷的国库充裕,一切都会按照朝廷规制来做,绝不会有半分克扣拖欠。”
废话,光是钟进卫此次带回来的金银珠宝,就已经是个惊人的数目。要是朝廷还吝啬的话,那就真得说不过去了。
钟进卫在来时的路上,有过考虑,此时见商议到赏赐的事,就先冲温体仁一笑,然后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有关此事,臣有一提议。”
“哦,钟师傅有什么提议尽管说来。”崇祯皇帝马上说道。
他是了解钟进卫的,知道他此话肯定不是为自己讨封赏,而是有什么鬼点子。
“陛下,臣提议给参与此次战事的将士颁发勋章,可以依军功的不同分别赐于金银铜等不同类型的勋章。”钟进卫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崇祯皇帝没听明白,不由问道:“奖章?”
钟进卫知道要费口舌,当即回答道:“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可以做成铜钱大小,挂在胸口。。。”
钟进卫说的勋章,对于他们来说,其实也是比较熟悉的,就相当于丹书铁券的一个变种。
开始他们听得皱眉,因为丹书铁券一般是颁给开国功臣、中兴大臣、勋贵皇亲等大人物的。
等钟进卫说完之后,他们才理解他说得那种勋章只是一种荣誉,以表彰参与战事的将士。认同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能在下一次战事中更好的效命。
而这对于朝廷来说,并不需要付出多少,却能收获军心,实在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或者说,以往的丹书铁券是钟进卫所说勋章中最高等级的存在。现在仍然和以前一样,只会给开国功臣、中兴大臣、勋贵皇亲等大人物。而次一等的这种勋章,则可以给军中参与重大战事,或者立有杰出贡献的人。
温体仁越想越觉得这里面的学问不少,好处也会有不少,因此他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臣以为中兴侯此法妥当,可由内阁商议出一套具体的做法,然后颁行天下。”
兵部尚书杨鹤一直没有说话,直到此时也跟着奏道:“臣附议。”
同时他在心中想着,中兴侯提议,内阁首辅同意,崇祯皇帝心动,有这么多背书,谁要反对谁就是脑子有问题。
“好,就由温卿去操办此事吧,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咨询钟师傅。”崇祯皇帝当即拍板答应道。
他说完之后,又笑着问钟进卫道:“此法可是钟师傅家乡所用之法?”
崇祯皇帝现在有一种认识,后世所用的就是好的。
也因此,钟进卫的一些提议,看似匪夷所思,却也能被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在潜意识中接受,再听钟进卫的解释就容易听进去了。
第六百二十五章下一次战事
钟进卫笑着点点头道:“臣自己的脑子愚笨,自然是参照家乡所得。”
要说钟进卫愚笨,殿内不管是谁,都不会相信。
除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会心一笑,知道钟进卫说什么之外,杨鹤也和其他人一样,对钟进卫的家乡充满了好奇。
“钟师傅,你现在的精神怎么样,要不给朕讲讲怎么在建虏腹地纵横驰骋,扬我大明军威的?”崇祯皇帝终归还是二十来岁的人,对于军报中说得内容感觉不过瘾。他能感觉到这次的战事一定惊险万分,同时又会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还没等钟进卫回答,崇祯皇帝又对温体仁说道:“温卿,朕今日不想做事,给自己放半天假可以么?”
“陛下,臣每日操劳国事,也想放松下,不知陛下可否让臣也旁听一番?”温体仁也是笑呵呵地凑趣。
杨鹤一听,那会错过这个机会,连忙奏道:“陛下,臣也想听听这战事的具体经过,学一学中兴侯的兵法神算。”
崇祯皇帝一听,哈哈地笑了起来,然后看向一边已经有点目瞪口呆地钟进卫道:“钟师傅,怎么样?”
钟进卫很无奈,不过他明白崇祯皇帝君臣应该是平时的压力过大,现在有了这么一场大胜,想着趁机调剂下精神。
于是,他就向崇祯皇帝推荐道:“陛下,臣精神还未恢复过来,有点累。臣推荐东厂役长顾百川,他一直跟随在臣身边,经历了所有战事。他能说会道,是块说书的好材料。”
“好,好,好,钟师傅多休息会。”崇祯皇帝一听连忙答应,然后又马上传旨道:“来呀,传东厂役长顾百川觐见。”
顾百川接到这样的圣旨,很是激动。就在文华殿内,给大明的皇帝、首辅、兵部尚书,当然还有钟进卫说起书来。
开始他还有点紧张,但说到后面,就说得自如了。
顾百川不愧是个精明人,知道此时是自己给大佬留印象的好机会。他超常发挥,把这场原本就惊险刺激的战事讲得更是引人入胜。
不管是帝国最高权势的这几个人,还是在文华殿内轮值的宫女内侍,都听得津津有味。只有钟进卫这个当事人,听得心不在焉。他的一颗心早就飞到家里去了,想着不知道阿奇怎么样了?
天近傍晚之时,顾百川才讲完整个战事。崇祯皇帝当即击掌大赞道:“真乃壮哉!”
他重重奖赏了顾百川,一则其战事讲得好,二则护卫钟进卫有功。
等顾百川退下之后,崇祯皇帝笑着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怎么想到的,竟然会在奴酋的殿内留下到此一游的墨宝?”
温体仁在一边捋着额下长须,笑看着钟进卫。心想中兴侯有时候表现得很老道,但有时候又表现得很率性,还真是性情中人!
钟进卫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道:“臣就是随便一写,打不着皇太极就气气他了。”
钟进卫不知道,他的一连串事情已经非常打击皇太极了,最后这个“到此一游”引爆了皇太极,导致他吐血晕倒。
崇祯皇帝听了钟进卫的回答,又是一阵哈哈大笑。笑完之后,他才讲回正事道:“这次战事的胜利,最大的功劳当属钟师傅的新军。这钱花出去,有如此好的效果,真是不冤!”
温体仁和杨鹤虽没说话,却在一边赞同地点点头。
“钟师傅,朕马上下旨扩建新军,争取来年一举歼灭了建虏,如何?”崇祯皇帝面向着钟进卫,身子稍微前倾,带着期待的表情问道。
温体仁和杨鹤在一边听了,也是连连点头。新军每一次和建虏对战,基本都是歼灭战,而自己没有多少损失。如此强军,只要数量足够,打赢建虏还不是手到擒来。
谁知道钟进卫听了,却是眉头一皱,然后摇头回答道:“陛下,臣以为这个期望有点高,新军对上建虏的主力,到底真实战力如何,还需要检验?”
崇祯皇帝听了有点吃惊,他惊讶地问道:“这不是已经打了几场了么?包括建虏的精锐也是溃败之势,还需要再检验?”
温体仁见新军的创建人如此说,马上就明白可能刚才的想法太过乐观了。
于是,他便看着钟进卫,听他怎么向崇祯皇帝解释。
钟进卫脸色有点庄重,认真地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新军的局部战力已经得到验证,确实是可以的。但之前的几场战事都是以新军偷袭伏击为主,因此这几场战事的胜利,并不能说明新军能和建虏的主力作战的时候,也会有如此效果。”
“那钟师傅的意思是?”崇祯皇帝听了有点疑惑地问钟进卫的意见。
钟进卫毫不迟疑地答道:“陛下,臣的意思是新军真正的战力还需在大规模战事中得以检验才行,这种战事才是对新军全方位的最权威的检验。”
崇祯皇帝一听,也认真起来,他对钟进卫说道:“那钟师傅准备怎么做?”
钟进卫考虑了一下,才回答道:“新军的扩编势在必行,等训练的差不多之时,就可以考虑主动向建虏发起局部会战,在实现战术目标的同时检验新军。”
“中兴侯,这种正面大会战有把握么?”温体仁在一边问道。
他虽然对新军有了信心,可这种大战真打起来,还是有点担心。
杨鹤也有这种担心,看着钟进卫不说话。
这个时候,反而是钟进卫最有信心,他对殿内的几个人说道:“只要新军的人数足够多,又握有战事的主动权,那对上现在的建虏主力,不说十拿九稳,七八成应该是有的。”
崇祯皇帝虽然没有带过兵,但理论知识还是有一点的。他知道打仗这事是没有百分百的事情,受限于战时的很多因素。
因此,当他听到钟进卫说有七八成把握时,当即激动地站了起来,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明年能发起战事么?”
现在已是崇祯三年十月了,接下来天气转寒,这天寒地冻地,是无法进行大军远距离作战的。
钟进卫想了下,点点头回答道:“从京营中再挑个几千精锐出来,加上有新军中的老兵言传身教,应该能很快就成军。只要兵仗局的军械跟得上,臣相信明年可以打他一仗。”
“好,钟师傅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做,所需什么朕都让他们一定提供上。”崇祯皇帝一拍御案,坚定地说道。
此时的他,无比期待钟师傅说得这一仗。
第六百二十六章莽古尔泰的下场
钟进卫的身体本来就没恢复好,加上天色已近黄昏,崇祯皇帝当即吩咐钟进卫好好在家养身体,等好了后再去忙新军的事。
当然了,什么补品之类的赏赐,御医伺候这些就不用说了。
钟进卫终于被放出宫,也不顾身体的疲惫,骑马赶回自己的中兴侯府。
不说他回家后,中兴侯府是如何的惊喜,再讲讲建虏。
莽古尔泰一逃过鸭绿江,就碰到了在丹东地区徘徊的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的军队。
他一问清楚情况后,根本没想自己没有及时堵住明军的问题,而是对于皇太极竟然失陷了盛京之事,恼怒异常。
莽古尔泰是四大贝勒中有名暴脾气的人,资格又老,因此济尔哈朗和阿济格虽想提醒莽古尔泰,他也有责任,却最终还是不敢当面说话。
莽古尔泰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领军飞驰回盛京,他要趁机向皇太极发难。
当他到达盛京之时,先回了趟自己的府,发现人去楼空,偌大一个贝勒府,只有平时的小虾三两只活了下来。
他当即转身就走,前去皇宫找皇太极。
莽古尔泰气势汹汹而去,见到皇太极的侍卫,便直接上前抓住领子问皇太极的下落。
没有事先命令,谁也不敢惹这个处于狂暴状态的贝勒。因此莽古尔泰直接闯进了崇政殿,打断了皇太极的会议。
但是,当他看到主座上那人时,不由愣住了。只见那人头发半白,神情憔悴,体型也不能再称之为肥胖,这完全不是莽古尔泰印象中的那个皇太极。
但他就是皇太极,这点莽古尔泰可以肯定。
“三哥,你回来了。”皇太极一见,也是愣了一下,便用一种淡淡地语气问了一句。
一听声音,莽古尔泰也回过神来了。他马上恢复了来时的暴怒,只听他向皇太极怒喝道:“你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会让明军攻下盛京!大哥被杀,我一家老小也都不见了,这一切你要负责。”
皇太极的脸色却仍旧是那副淡淡地样子,但他说出来的话却让莽古尔泰更是恼怒:“这还得问你!朕让你回兵驻防丹东地区,你可有照做?”
“你以为我说回就能回的?粮食、铁料那些不需要我去操心运回?”莽古尔泰又走前了几步,大声地质问道。
殿内的人,没有一个敢说话,在一边看着两位大贝勒争吵。倒是殿外轮值的鳌拜听到殿内的动静,领着侍卫进来了。
“那粮食、铁料呢?”皇太极盯着莽古尔泰,语气开始变冷起来。
莽古尔泰听了一怔,马上大叫道:“你说运回就运回,你去瞧瞧那朝鲜的道路被挖成什么样子了,能运得回来么?”
他是不知道,自己走了狗屎运,早一日抛弃了物资逃回来,要不至少将是损兵折将地逃回的结局。
皇太极听了,语气变得冰冷,面无表情地道:“一没有防住登莱明军,二没有截住登莱明军,三又带不回物资,要不是你如此无能,盛京岂会丢失?明军岂会逃得了?”
莽古尔泰听得大怒,想反驳,但好像自己确实没有做到皇太极说得三点。但他又感觉不对,不应该是自己的责任才对。
他有种憋着屎想拉,却又拉不出来的感觉。一急之下便依着本性,喷口水喷不赢,那就打一架。
他一把抓住腰间刀柄,“刷”地一下拔了出来。这一下不得了了,那些议事的建虏一见大贝勒要动兵刃,纷纷吓得脸色惨白,这是要火拼的前兆么?
鳌拜一见,“嗖”地一下跳到皇太极的面前,也拔刀相抗。皇太极的其他侍卫也纷纷抽刀出来,把莽古尔泰围住。
这里是皇太极的地盘,莽古尔泰气势汹汹进来的时候,他的亲卫是按惯例,并没有一起进来的。因此这么一来,显得势孤力单。其实莽古尔泰原本也没想到会有拔刀相向的时候,否则岂会自己一个人进来。
崇政殿内慌成一团,唯独有一人一点都不慌,就是皇太极本人。
此时的他,站了起来指着莽古尔泰道:“失陷盛京,死不认罪,还敢御前拔刃,企图加害于朕。朕要是放过你,国法难容。把他拿下!”
皇太极的侍卫也就是他的奴才,只听皇太极一个人的。现在听到主子一下令,他们才不管莽古尔泰的和硕贝勒身份,直接就围上去要擒拿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没想到皇太极竟然敢下这个命令,当即一边反抗一边大骂道:“早就知道你对我不安好心,找什么借口,老子还怕你不成。。。”
还没说完,他手中的刀就被鳌拜磕飞,然后一脚踹倒在地。另外几个侍卫马上上前擒住莽古尔泰,反剪了他的双手。
在场的其他人,没有一个人上前劝阻,只是静静地看着。
一来是莽古尔泰没理在先,二来他们也怕皇太极,三来也能从侧面反应出莽古尔泰平时的人际关系实在是不行。
皇太极看着莽古尔泰被自己的侍卫死死压在地上,就转头问殿内的众人道:“以莽古尔泰的罪行,该当何罪?”
“放明军过来辽东,失陷了盛京,该死!”这是有仇的趁机报仇。
“一切由大汗做主。”这是圆滑之人发表的看法。
“。。。。。。”
皇太极听了没有一人是替莽古尔泰求情,于是他冷冷一笑,对莽古尔泰道:“念你乃我兄弟,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发配萨尔浒圈禁,不得与任何人接触。”
莽古尔泰听了,极力反抗,想抬起头来看皇太极,却被压得死死而动弹不得。他知道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就伏在地上大骂。
莽古尔泰很快就押解上路,至半路时,被流窜的“明军”所杀,结束了他这罪恶的一生。
当然这是后话,在莽古尔泰被押解出殿后,崇政殿内恢复了秩序,继续之前的会议。
皇太极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莽古尔泰的事情,一点都没受影响。他扫视了一遍殿内众人,然后缓缓说道:“此次乃是我大金的奇耻大辱,朕必百倍追讨回来。以前不愿费力去征讨,此次一个都不放过。”
“大汗英明!”一阵马屁声响起。
“好,只待严冬腊月之时,便集合大军出征!”皇太极命令道。
第六百二十七章剃发易服
皇太极原本就站那,在宣布完下次征伐目标之后,便往侧面走了几步,然后侧身用左手指着后面的墙道:“你们可知朕为什么留下这里的字不擦掉么?”
那墙上面是两列大大的“到此一游”,分别是大明中兴侯和登莱巡抚所题。有可能当初明军中其他人题字时不敢在这两处的边上题字,因此孤零零地显得很是扎眼。
殿内的众多奴酋看着墙上的字,并没有说话。多尔衮在心中甚至还有心情去欣赏书法,并暗自狠狠地鄙视了一下那中兴侯的字迹。
他之所以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没被皇太极糊弄住。之前发生的一切,多尔衮认为皇太极才是最主要的负责人。定他个不能知人善用之责,那是谁都反驳不了的。
只是他没说出来,因为他知道皇太极要拿人开刀,暗中都预备了很多措施。在没有足够实力能对付皇太极之前,他是不会让皇太极知道自己对他有敌意。
但现在皇太极的心情不好,那他的心情就好。他也料到了皇太极留字的用意,却生不出与皇太极的同仇敌忾之心。
果然,他听皇太极在那说道:“朕之所以留着这字,是朕每次来这里议事时,都能先看到这些字。这是大金的耻辱,能时刻提醒着朕,绝不能轻视明国。朕要你们也记得,不要再轻视明军,明白么?”
“明白。”殿内众人不管心里怎么想的,此时都非常配合皇太极,表情沉重地点头回答道。
皇太极仍然用手指着那字,面容狰狞地发誓道:“今日起,我大金又多了一恨!总有一天,朕要把他们抓来,把这些字塞进他们的肚子里,再去献祭给那些被他们害死的族人!”
“报仇,报仇…”殿内马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喊声。
皇太极放下手,转回身子,让他们吼了一会后,才制止了他们说道:“此前之战,我大金有几处做得还不足,因此朕决定要改一下。”
没有人说话,仍然是皇太极在唱独角戏。“其一,朕决定不再继续铸造火器,否则就是以己之短克敌之所长,这根本就是条错误的路。”
皇太极痛定思痛后,才下了这个决定。他发现自己的火器部队,也就是乌超哈真的战力,对付以前的明军,说不定还有用。但要是遇到登莱明军,那就玄了,更不用说明军那支京营了。
此时的他,已从被抓捕的那些汉人中得到了一些信息,因此知道那支奇怪的军队其实就是明军京营。
他心底还是非常庆幸的,明军没有在自己攻打明国京师之前就完成这样的改编。否则明国之行,说不定要大败而回。
当然了,皇太极根本就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明国根本就没有财力、人力来组建这样的火器部队。
新军组建的前提是京师反腐,重组内阁,抄了八大晋商的家有了钱,裁撤了原有京营,替换为各勤王军中抽调出来的精锐。当然,最关键地是给了钟进卫足够的时间。
皇太极之所以下这个决定,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一是火器特别是火炮,是个技术活。他的手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熟手,对轰也打不赢明军。
二是他留在盛京的铁匠营被明军一锅端了,手中唯一能铸造火器的铁匠所剩没几,就是想继续造火器也是有心无力。因此还不如专注于大金的专长,保持野战的优势。
皇太极说完之后,见殿内众人没有人反对,或者借此质问自己之前的决定。便知道应该是刚才处置莽古尔泰的余威还在,吓到他们了。
于是,他也没想继续等人去发言,直接又说道:“其二,水营一直是大金的软肋,明军借助水道肆无忌惮地来往。因此,朕决定在各水道的险要之处修建堡垒,放置重型投石车,锁住水道。”
殿内众人在平时奈何不得明军水营,有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现在皇太极一说,当即引来一片赞扬之声。
皇太极的脸上并没有露出被赞扬后的喜色,他面无表情地转头对佟养性命令道:“打造投石车之事,就由你来负责。”
这个时候,他没心情去笼络汉人,因此称呼都变了。
皇太极也是没办法,技术活还是得找汉人才行。佟养性因为跟随建虏大军出征,躲过了一劫。
虽然他的主要对手范文程已生死不明,基本上可以说是没得活了。但佟养性此时却没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感觉,反而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心情。
在这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为大金效命的汉人,相续为明军或擒或杀,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有的时候,他都有点迷茫,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得是明国气运未尽?
“嗯?”皇太极哼了一声,把佟养性唤回了现实。他吓得一激灵,赶紧答应道:“是,是,主子。”
皇太极也没有计较他的分神,继续宣布他的决定道:“其三,大金国内,无论什么族,一律剃发易服。凡有不剃我女真发式者,杀无赦;凡有不穿我女真服饰者,杀无赦。”
这条命令一发布,殿内一片安静。不过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了,正是年纪最小的和硕贝勒多铎。
只听他对皇太极说道:“大汗,凭什么让别族人学我女真,特别是那些贱狗,他们要是和臣弟平时一样,让臣弟感到恶心。”
佟养性一听,缩了下头,尽量减少存在感。
“你坐下,听朕说明此条法令对我大金的好处。”皇太极并无恼怒之意,他还是淡淡地语气,对多铎说道。
多铎扫视了下在殿内的众人,没找到志同道合者,至少在表面上是。他才有点恨恨地坐落下去,显然是在表达让那些汉狗和他一个样而感到不满。
皇太极就当没看到,他解释道:“之前的战事提醒了朕,很多汉人虽被我大金所掠,在辽东生活了很久。可他们的心还是向着明国,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重新投向明国。如果不是这些人,光靠明军的话,就控制盛京城这事,明军就忙不过来,更不用说其他了。”
“那还不干脆,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