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叫天)-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钟进卫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就答应了下来。因为在昨日的时候,刚好有过一次实弹射击对比,效果很好。
温体仁在一边看这君臣两人高兴地样子,想起钟进卫早上说的话,不由提醒道:“中兴侯,别忘了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钟进卫一听,哑然地看向温体仁,见他有点担心的样子,马上便收住了笑容,庄重地回答道:“温大人放心,小子虽年轻,却不是得意忘形之辈,我一定会注意的。”
温体仁见此满意地点点头,这点他确实可以相信他。因为他虽贵为侯爵,却从无忘形之事发生过。
钟进卫转向崇祯皇帝,面色稍微有点忧心地说道:“陛下,对于西洋人,臣唯一担心的是远洋海战的问题。”
“哦,钟师傅为何有如此一说?”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
“陛下,海战不同陆战。在大海上,一望无垠,你发现我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你,不存在陆战上的多种因素。”
钟进卫这话指得是什么,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明白,因为就在上午的时候,钟进卫就已经介绍过了。
他们两人都没说话,听着钟进卫在继续讲解道:“而且今时不同往日,以往海战的胜负,最终还是需要经过跳舨战分出胜负,但如今不一样了。”
这块内容是崇祯皇帝和温体仁所不清楚地,因此就听得更是认真了。
“如今在大洋上,敌我相遇,比得是谁的炮准、谁的炮程远,谁就有优势能先一步把对方的船打沉。”
钟进卫这话很容易理解,因此两位听众还是没说话,继续专心地听着。
“其次还要比谁的船快,这点也非常重要。船快了,我打不过还跑得了,我打得过就能追上你。”
钟进卫说到这里后,歇了口气,看了下温体仁,再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我们大明的船和炮,和西洋人比起来,至少在目前没有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
崇祯皇帝听了,一颗心就提起来了,他皱着眉头,鼻翼微张,问钟进卫道:“那如何是好?”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的表情,知道他担心了,就笑了下,然后宽慰他道:“陛下也无须忧心,如果只是在大明近海作战的话,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但从远期来看,还是必须要在这两方面胜过西洋人,至少也要有一样的水平才行。”
温体仁听了钟进卫的回答并不满意,他问道:“中兴侯,陛下要得是解决的法子,有么?”
钟进卫听到温体仁问话,就转向他说道:“温大人,要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成立船舶研究所和火炮研究所,集大明的精英来研制出比西洋人更好的船和炮。”
都已经有其他研究所成立在那里了,现在多几个研究所也没关系,崇祯皇帝就直接吩咐钟进卫道:“研究所之事,就由钟师傅来操办吧。”
“是,陛下。”钟进卫答应了下来,马上他又想起一事,就补充道:“徐霞客前往欧洲后,也可以令他收集相关的人才和资料,做两手准备。”
“如此甚好,钟师傅,西洋的事情,还是你最为熟悉。有关这次出使的事情,还是你去交代给那徐霞客吧。”
崇祯皇帝对钟进卫说完,又转向温体仁道:“温卿,内阁拟份旨意,下发给两京十三省,让船舶和火炮方面擅长的人员,无论官民,一律前来京师。”
这些事情一安排完,有关藩王宗室封建海外之事总算告一个段落。崇祯皇帝不由松了口气,正待说几句表扬钟进卫和温体仁的话,却听到殿外有急促地声音传来:“江南八百里急递!”
第五百零一章南京民变
不一会,一个内侍匆匆进入文华殿,跪地高举一份急递奏道:“周阁老从南京发来八百里急递!”
殿中的内侍赶紧上前取过急递,转呈给龙椅上的崇祯皇帝。
钟进卫和温体仁互相看看,心中都很疑惑。南京发生了什么大事,竟然要用八百里急递?
两人没有说话,面对着崇祯皇帝,静待结果。
只见崇祯皇帝脸色严峻,几下就拿出奏章看了起来。
他越看脸上的怒气越盛,忽然猛地一下把奏章拍到了御案上,高声怒喝道:“一派胡言,岂有此理!”
温体仁和钟进卫看崇祯皇帝如此震怒,心中都为之吃惊。皇上如此生气,看来发生了不好的大事。
钟进卫抢先问道:“陛下,出了什么事了,可是和那复社有关系?”
之前的时候东厂就传回消息说复社大集会,隐约还和周延儒有关系。王承恩那边表示已经派得力番役去细查。
现在突然间周延儒来了个八百里急递,使得崇祯皇帝如此震怒,莫非是发现东厂在查他,就先来告状了?
钟进卫虽是如此想的,却也没有把握,问出话后看着崇祯皇帝,等他回答。
崇祯皇帝闻言看向钟进卫,面色稍微舒缓了一点,摇了摇头,然后用恨恨地语气道:“周延儒状告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为非作歹,引起民变。他要朝廷撤销皇家银行,惩罚提出如此恶政之人,以安民心。”
他说完后,一挥手让内侍把周延儒的奏章转给温体仁和钟进卫过目。
钟进卫和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概要性地叙述,明显怔了一下。然后他们的眉头都锁了起来,没想南京竟然还出现了民变。
这周延儒说要惩罚提出恶政之人,岂不是说要惩罚中兴侯,甚至温体仁也跑不掉。
这一奏章的打击面还真广,周延儒是准备干吗,开地图炮?
钟进卫心中暗想,如果要真要这样,是不是太不理智了。因为开地图炮的人,拉得仇恨太高,基本不会有好下场。
他很好奇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是如何为非作歹,竟然会引发民变。
急递首先是到了他的手里,钟进卫马上就展开看了起来。
他越看越觉得这是扯淡,哪有如此胆大包天的人,真以为大明的御史,厂卫都是死人,可以如此胡作非为。
钟进卫一边看一边评论道:“荒谬,荒谬!”
温体仁听了就更好奇了,崇祯皇帝看完后说一派胡言,岂有此理;中兴侯一边看一边说荒谬。这奏章里面到底说得是啥内容?
幸好钟进卫很快就看完了,把急报递给了正等得不耐烦的温体仁。
“陛下,臣以为,这民变绝对没有如此简单。这急报中所描述的事情,不见得是真的!”钟进卫斩钉截铁地对崇祯皇帝奏道。崇祯皇帝点点头,他也同意钟进卫的看法:“大明皇家银行在京师好好的,派到南京后竟然会有如此作为,谁会有这么大的胆子!”
温体仁一边听着两人的讨论,一边快速地看完了急报。
原来急报中说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的官吏到达南京后,就利用手中权力,为非作歹,向南京的钱庄索贿,甚至直接侵吞钱庄的钱财,还有奸淫妇女的事情发生,搞得民不聊生。最后百姓忍无可忍,聚集起了几万人围住了大明皇家银行分行所在,要求他们滚蛋。
以周延儒的文采,把这些事情写得栩栩如生很容易,把皇家银行南京分行的官吏描绘成了十恶不赦的贪官污吏,又洋洋洒洒地一大段控诉皇家银行成立是极其错误,是与民争利,是违背祖制的等等。
最后他恳切地请求崇祯皇帝为平民愤,要把皇家银行南京分行的人绳之与法;为抚民忧,撤销皇家银行作为银行业的管理地位和功能。
温体仁把急报还给了内侍,心中明白了为什么刚才崇祯皇帝和钟进卫会那样说了。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慎重。”温体仁奏道。
“朕明白,大明皇家银行的职能和好处已经在京师体现出来了,绝不可能因噎而废食。就算南京分行真出了什么事情,也只能就事论事!”崇祯皇帝的态度非常明确,绝对不会同意周延儒所请。
温体仁对崇祯皇帝的表态很满意,这新创的大明皇家银行虽不是自己搞出来的,可这是自己在首辅任上成立的,也算是自己的一项业绩,岂能容别人随便就推翻。
他接着奏道:“陛下,南京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能听信一面之词。现在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南京的真实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崇祯皇帝看着温体仁点点头,表情严肃地说道:“朕知道。”
钟进卫忽然想起一事,连忙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东厂不是有派人在江南调查么,此事应该看看东厂那边有什么消息?”
他这时候其实并不怎么相信南京那边其他文官的奏报,反而更相信厂卫。
因为在历史上,明末的文官实在太没节操了。
崇祯皇帝经钟进卫这么一说,也想起来之前就已让王承恩派了得力番役前去江南调查周延儒一事。
现在南京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还搞出了民变,东厂番役不可能不知晓。
于是,他传旨让东厂提督王承恩觐见。
谁知传旨的内侍还没出文华殿,就见到王承恩急匆匆地赶来了。
只见王承恩脸上微微出汗,面色严峻,手中拿着一份东西,一进文华殿,就高声道:“陛下,江南民变!”
这说曹操,曹操就到,还真是巧了。
王承恩走得近了,就继续奏道:“南京番役八百里急递,奏报南京民变一事。”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命令道:“速速呈上来。”
王承恩其实已经知道周延儒有急递送达御前,因此他在收到手下的急报后,也连忙赶过来。因为走得快,以致脸上都出汗了。
现在听到崇祯皇帝的催促声,不敢怠慢,连忙把手中的急报亲自呈了上去。
钟进卫和温体仁看到王承恩手中的急报好像比较厚,内容应该有不少。
他们俩此时非常想先睹为快,可上面还有一个崇祯皇帝,只好又去观察崇祯皇帝的表情,借此猜测这次的急报中又会说些什么。
只见王承恩来到御案边,把手中的急报展开,一份一份地平铺到崇祯皇帝的面前。
崇祯皇帝便一份一份地看起来,只见他看到后面,眉毛倒竖,怒喝道:“胆大妄为,岂有此理!”
第五百零二章真相到底如何
钟进卫听得一怔,难道周延儒的急报是真的?这样的话,那些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的人真得是脑袋被门夹过了,竟然以为自己如此胡作非为就不会有事,还是说他们本身就不想活了?
温体仁却和钟进卫的想法不同,毕竟他对崇祯皇帝的把握比钟进卫要强多了。如果东厂的急报和周延儒一样的话,就不大可能再重复说什么胆大妄为,岂有此理的话。
果然,崇祯皇帝看完东厂急报中的最后一份内容后,一边示意王承恩把东厂急报转去给钟进卫和温体仁看,一边怒喝道:“周延儒太让朕失望了,凭他一个阁老,就能在江南一手遮天不成!”
温体仁一听,心中一喜,皇上不顾礼仪,直呼周延儒的名字,说明已经非常生气了。看来周延儒在之前的急报中肯定有不实之词,犯了欺君之罪,否则皇上也不可能说他一手遮天。
想到这里,他的心就放了下来,大明皇家银行这项功绩显然不可能有事了。
不过温体仁的表面还是装出非常关心地样子奏道:“陛下,南京民变的实情不是玉绳所言么?”
崇祯皇帝气得面色铁青,声音很大地说道:“颠倒黑白,恣意妄为,朕绝不轻饶他!”
说到这里,他看温体仁还是露出疑惑地表情,就解释道:“他的急报和东厂的急报所描述的完全是两样,此乃有人鼓动造谣闹事所致,朕一定要严惩。”
此时,钟进卫已经看完急报了,把手中的资料递给了温体仁,然后有点疑惑地对崇祯皇帝道:“陛下,南京不是也有六部,还有应天府么,怎么他们就不管事,任由那些人闹事?”
“哼,朕瞧着是周延儒以阁老的身份压住当地官员不管。”崇祯皇帝不是笨蛋,这急报两边一对比,心中便有了数。
因为南京的那些官基本都是闲职,是养老用的,并没有实权。而周延儒是京师内阁的辅臣,有实权。一有纠纷,肯定是以周延儒为尊。
温体仁此时已看完东厂的急报了,心中对整个事情也有了了解。
原来当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成立后,勒令南京的钱庄交准备金,并准备核实各钱庄的账务时,突然就出事了。
先是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大字报,说南京分行的人如何如何的作恶,然后有生员聚众口诛笔伐其恶行,宣传不实言论。
最后在众多生员的带头下,领着钱庄的职员、家属和不明真相的百姓,人数多达几万人前往南京分行所在闹事,甚至烧了南京分行,把两个来不及躲避的职员给打死了。
本来南京的官员都在讨论要学京师成立一个类似为民银行的银行,却听到了这个民变的消息。
他们对于生员带头闹事之事并不陌生,因为在大明的官场,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并不少见。只是以前的规模并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么严重。
除了在万历皇帝当年派出矿使挖矿收税时,所闹的那次。因为当时万历皇帝所做的事情是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不但是生员,包括地方官员都反对,所以当时闹事的人甚至杀了那些矿使和他的手下,把巡抚衙门烧了都没什么事情。
这次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的事,只是影响到了钱庄,官员还能从中获得好处,因此地方官员并不反对。
他们原本在民变刚发生之时想派兵驱散,没想却被周延儒给压住了,说什么这么做不好,杀士坑儒,不是我们儒家弟子能做出来的事情。
当地官府不管,士子就闹得越凶,最终形成了那么大的规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当然,这个严重后果,都是皇家银行南京分行所承担了。
温体仁看完急报后,心中有点犹豫,这事还真不好处理。
因为有过先例在,当年的矿使事件闹得比这还凶百倍,规模更大,涉及好多个地方。最终的结果却是万历皇帝获得了骂名,矿使被收回,闹事的人只是象征性地杀了几个收场。
大明官场的人,无论谁,都是从生员过来的。要先提议说对付生员,本身也会被人诟病。
温体仁想到这里,不由得沉默了。
不过大明官场也有人不是从生员过来的,此时的文华殿内就有一个,他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此事一定要严惩,哪有如此目无法纪之人。要是这样,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办事?以后那些生员一有不如意了,就起来闹事,那还有王法么?那两个被他们打死的人,公道何在?”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他年轻有血气,想得和钟进卫一样,对于那些敢和朝廷公然作对的人,他岂会轻易绕过。
现在他见钟进卫也支持他,就赞同道:“钟师傅说得对,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是区区士子。”
他说到这里,转向温体仁命令道:“温卿,此事须得严办,内阁拟旨,拿周延儒进京问罪,南京当地失职官员就地免职论罪,另有司缉拿闹事之士子。”
钟进卫听得点点头,这些措施都是依律而行,算是公道。
可没想温体仁犹豫了一会,却出言劝道:“陛下,此事还得慎重。南京民变涉及到众多生员,还有当地官吏,甚至有一个当朝内阁辅臣。另则眼下只有两份急报,事情真相到底如何,还待查清为好。”
温体仁这是老持成重,也不能说错。
毕竟这事涉及面有点广了,光凭东厂的一份事情经过描述的急报就否定了内阁辅臣的急报,也说不过去,至少得要有证据才行。否则就算在内阁强行通过了崇祯皇帝的旨意,给事中那边也很有可能会驳回来。
王承恩在一边听得有点生气,不过他却没有做声。文官和厂卫不对付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再说这份急报中确实如同首辅所说,除了一份街头揭下来的大字报外,却没有其他证据,只有一个事情经过的描述而已。
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话,心中也冷静下来了。
他是相信东厂急报中的内容,可京师的官员却不一定,如果就凭东厂的空口白话就去惩治内阁辅臣、南京官员和士子,怕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钟进卫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们都在京师,只听外面的人打嘴仗,确实不容易获得真相。
他想了一下,正待给崇祯皇帝出主意时,殿外又传来声音:“东厂传来南京八百里急递!”
第五百零三章生员之祸
文华殿内的几个人一听,都是一怔。不过王承恩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他笑着向崇祯皇帝奏道:“那些兔崽子定是传来详细情况了。”
崇祯皇帝不置可否,挥挥手让他去把急递呈上来。
没过多少时间,崇祯皇帝就仔细地看完了这第二次的急递。
然后他拿起急递扬了扬,对首辅温体仁道:“温卿,你的担心多虑了,这里就有证据。”
说完他转头先表扬了王承恩一句:“这次东厂做得不错,相关人等一律论功行赏,让他们继续挖幕后主使。”
“奴婢遵旨!”王承恩眼角带着一丝笑意,连忙低头回奏道。
“把这份急递先给温卿看看吧。”崇祯皇帝接着吩咐道。
在王承恩把急递拿给温体仁的时候,崇祯皇帝转头看向钟进卫道:“钟师傅,真是多亏了你之前的提醒,否则东厂番役还真难这么快拿到证据。”
钟进卫听了有点好奇,怎么自己还有功劳了?
崇祯皇帝看他一脸迷惑地样子,首次露出笑容解释道:“因为钟师傅你之前的提醒,东厂一直在追查复社一事,刚巧发现民变背后的主事者就是复社的人。现在东厂已查到那复社首领张缚背后还有人,正在顺藤摸瓜。”
他见钟进卫恍然大悟的样子,继续说出了更大的爆料:“民变之前,那张缚还找过周延儒。从事后来看,他们一定事先达成了某种协议。”
温体仁一边听着崇祯皇帝在向钟进卫介绍情况,一边看着手头的急递。
急递中有一份详细统计,那些带头闹事的士子绝大部分是复社成员。
在南京分行刚开始办公的前几天,并没有多少人对此发难,最多就是口头说几句。事态突然变严重,贴大字报,鼓动百姓闹事是在第四天,仿佛一夜间就突然义愤填膺,南京分行的职员也在一夜间就变成为非作歹的胆大包天之徒了。
东厂番役已经私下抓了几个士子,经审问得知是复社首领,号称西张先生的张缚突然给了他们指示,号召他们闹事的。还言明表现突出者荐其为举人,也就是免试录取。
急递中有那几个士子的供词,还有参与士子的名单及领头人。
另外查到复社活动最大的经济来源不明,现在正在调查中,不过已有眉目。
还有一份应天府的证词,说明是内阁辅臣周延儒令其不得干涉士子为民伸张正义。
从这种种迹象和几份证词供状上,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背后有人蓄意挑拨民意,趁机作乱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温体仁看完之后,把急递给了钟进卫,然后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虽然照这份急递来看,事情已经很明显。但臣还是建议派出钦使前往南京,专门处理此事为好。”
崇祯皇帝听了很是不高兴,皱着眉头,不快地说道:“既然事情已是如此明显了,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温体仁并没有因为崇祯皇帝不高兴而惶恐,仍然不疾不徐地回答道:“陛下,之前朝廷已经明告天下,文官由都察院监察,东厂专职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如果此事由东厂出面进行查证,则事情就上升到谋逆的程度了。陛下,此事还需慎重为好。”
温体仁的意思其实是东厂暗地调查可以,但不能明着来,拿他们的调查结果当作证据,因为职责已经变了。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的回答也算有理有据,并不是一味反对,便沉默了下来。
此次南京民变如果定义为谋逆,显然就太重了。而如果不想朝令夕改的话,确实按首辅的建议去做为好。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便向温体仁咨询道:“温卿的意思是派何人前往南京为好?”
温体仁已有想法,马上便回答道:“事涉内阁辅臣,臣以为前往南京的钦使须得一定品级才行。”
崇祯皇帝想了下,便下旨传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觐见。
温体仁听了心中暗自点头,这个人选也是他认为合适的。
这时,钟进卫也已经看完东厂的第二份急递了,他把急递一边交给王承恩,一边问温体仁道:“温大人,这闹事的生员还真多啊!”
急递上面已经有统计数据,如果不是那么多的生员分头鼓动,带头闹事,怎么可能聚集起上万人规模前往南京分行所在闹事。
温体仁点点头回答道:“本朝的生员确实不少,尤其以江南为盛。”
钟进卫听了就转向崇祯皇帝,表情严肃地奏道:“陛下,臣记得臣的家乡有一篇名文,就是说生员的。标题好像就是《生员论》,是后来一个名人总结王朝被更替的时候写的。”
文华殿内的三个人都听得明白,钟进卫的意思是他在后世的时候看过一篇《生员论》的文章,是明末清初一个名人总结明朝被满清所替代的原因而写的。
崇祯皇帝一听,这生员还上升到了这高度,脸色马上就严肃了起来。他先挥手让宫女内侍都回避,然后才问道:“钟师傅,这《生员论》是怎么说的?”
谁知钟进卫此时却是用手挠挠头,然后有点无奈地摇摇头道:“陛下,臣不是很记得了,里面的内容反正就是叙述生员之祸。我只记得后世的结论好像是说这个名人总结得很有道理,却稍微有点偏颇,反正评价很高。”
崇祯皇帝等人一听,不由得无语。这都收拾好了心情,满怀希望地准备听钟进卫说出个一二三来,结果就是这么一个回答。
钟进卫也知道自己好像有点那个啥,只好无奈地再次解释道:“臣要知道会穿越,铁定会背下来。”
他这话一说出口,殿内的三人也没办法,只能理解地点点头。真要埋怨,就只能埋怨中兴侯的记忆怎么不是过目不忘了。
不过钟进卫却也有主意,他给崇祯皇帝建议道:“我想不起来没关系,只需要让人去调查总结生员的现状,应该会有个结果的。”
崇祯皇帝听得有道理,当即吩咐王承恩把此事办了,尽快有个结果。
在吩咐完了之后,左都御史曹于汴终于感到了。
王承恩看着进来的曹于汴发现殿内没有宫女内侍而露出惊讶之色时,心中不禁在猜想,都察院以前一直与东厂不大对付,他会不会看了东厂的急递后反咬一口,为周延儒、为那些闹事的士子说话?
第五百零四章报纸
不过这回王承恩料错了,今时不同往日,有些东西因为钟进卫穿越而发生了改变。
曹于汴先是按照顺序查看了三份急递,然后听到崇祯皇帝对他说道:“南京民变之事,涉及甚广,朕决意派你前去一查真相,押相关人等进京受审,曹卿可愿前去?”
“陛下之命,臣不敢辞。”曹于汴干净利落地回答道。
崇祯皇帝见他答得干脆,心知他必有计较,就再问他道:“曹卿对于此事,有何思路?”
曹于汴知道崇祯皇帝是有点担心自己是否会偏袒某人,他当即回答道:“陛下,从三份急递上看,已有证据表明那复社与民变有莫大的干系。不管最终如何,其居心叵测定然是要处理的。至于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的人是否有为非作歹,臣去了一审便知。另外有关哪些官员是否有亵职,或者有包庇闹事者的行为,臣也会据实查之。”
王承恩听了,不由重新打量曹于汴,这好像不是他印象中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曹于汴之所以要这么干,完全和他屁股坐在那里有关。
都察院之前的名声太差,一直是他想改变的。
在上次的票号闹出事情,银行业为之改革一事上,他赌对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都察院只会贪腐不干事的风评,同时他又为各衙门争取到了利益,成立了为民银行。都为他的名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南京那边竟然在银行业改革之事上出现波折,对于他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
再说现在一切的证据指向,都很明了,这绝不是百姓自发的民变,是背后有人指使。
曹于汴已下了决心,再搞一把大的,把都察院的名声重新打响起来。
别人或许不敢动那名声在外的西张先生张缚,不敢碰内阁辅臣周延儒,但他曹于汴就敢,而且还偏要去动,去碰。非如此惊天大案,不足于让都察院的名声一下就扭转过来,也使他曹于汴的名声能传遍大江南北。
崇祯皇帝听了曹于汴的回话,很是满意,他点点头说道:“东厂在江南也已调查多时,曹卿去南京之后,朕令东厂把相关证据移交给卿,由卿出面之。”
“臣遵旨。”曹于汴躬身答应了一声,然后转向王承恩道:“还请王公公多多相助。”
王承恩这时忽然想起,好像东厂已经在法理上凌驾于都察院之上了。不由暗自一笑,笑自己之前还是老思路想事情。
“陛下有令,咱家一定遵从的,请左都御史放心好了。”王承恩公事公办地回答道。
崇祯皇帝看他们说完了后,就吩咐曹于汴道:“曹卿须尽快赶往南京,处理完事情后,督促大明皇家银行南京分行开业。如若有什么问题,可以调派当地军队相助。”
曹于汴知道崇祯皇帝是怕那些人又来围攻自己,他一脸严肃地回答道:“臣明白。”
他很快领了圣旨,当日便兼程赶往南京去处理民变之事。
而在文华殿上,等曹于汴出了殿门之后,钟进卫便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此次南京民变之事,臣觉得有几个事情应当引起朝廷的注意,最好加以防范使之不再出现。”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钟师傅,你所言何事,速速道来。”
王承恩和温体仁也带着好奇看着钟进卫,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其一,南京民变的事情会发生,就是那些生员先贴大字报,后聚众鼓动百姓闹事。分析起来,就是他们先行掌握了舆论,才有后面的事情。”
钟进卫的分析让几个人都点点头,也明白了他说这个的意思。
“陛下,臣之前的时候,已多次说过舆论引导的重要,为此也让教坊司培训出戏班子往各地演出。对了,其实之前的托也是一种舆论引导。”钟进卫继续提醒道。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当即赞同道:“朕知道了,是朝廷对南京的舆论事先没有做好引导,因此才被人有了可趁之机。”
“陛下英明,臣现在觉得京师之外的地方,舆论控制还有待加强。”钟进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道。
在崇祯皇帝和钟进卫说话的时候,温体仁已在考虑这个问题,此时才发表看法道:“陛下,臣以为此类朝政实施最好事先通过邸报发行天下,让天下事先有个了解为好。”
钟进卫刚才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听温体仁说解决方法,他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下,然后马上就舒展了开来,他看向温体仁说道:“温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我也有一策,可以和温大人所言相补充。”
崇祯皇帝在上面听了,心中欢喜,连忙问道:“钟师傅,你有何补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